2007年7月,国土资源部地勘司组织经研院等单位的有关同志组成专题调研组,对安徽省地勘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深入安徽煤田第三勘探队进行了重点调研。现就有关情况形成简要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成立于1952年,1998年属地化归属安徽省人民政府管理。全局现有职工5932人,下设8个正县级事业单位。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组建于1965年,位于安徽省宿州市,1998年随省煤田地质局实行属地化管理。全队现有在职职工935人,专业技术人员214人;离退休职工609人。
40多年来,该队共完成煤炭资源勘探工作量约300万米,提交各类地质报告和资料200余件;探明各类煤炭储量及预测储量200亿吨,经该队勘探提交的地质报告已建矿井30多对,在建矿井10余对。
该队内设机构为“一部、一室、三个中心”,即:地质技术部、报告编制室、物探测试中心、矿井测井站、化验测试中心、地质测绘中心。形成了地质报告、设计、测井、测量、化验等一条龙服务、一体化成套技术。拥有先进的地质技术报告编程系统、测量全球定位仪、微机数字测井车等现代化技术设备170台(套)。地质技术由过去单一的对内服务发展到走向市场、面向全国承揽项目,成为全国同行业地质技术服务最完善、最齐全、最具竞争实力的勘查队伍之一。
10多年前,安徽煤田三队随着全国煤田地质系统的战略性调整,地质勘探任务不断压缩,不景气时全队一年仅有两三千米的国家勘探任务,事业费投入缺口越来越大,流动资金亏欠(最低时账上仅有十多万元),仅有的10台老千米钻机多半老化、报废,职工住房难、看病报销难,待岗人员多、时间长,地勘经济十分萧条。面对重重困难,煤田三队自加压力、开拓创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步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特别是近年来实现了持续、跨越式大发展。
近年来,该队地勘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总收入由2000年的4092万元,到2003年突破亿元,2004年突破3亿元,2006年达到亿元。总收入中,地质勘查占30%,矿井建设服务占35%,矿井灾害治理占10%,技术服务占10%,其他占15%。全队资产总额由2000年的640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亿元。
全队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由2000年的8869元,增长到2006年的40427元。
该队先后被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全国煤田地质系统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体育活动先进社区”、“全国经典地质队”、“安徽省十五重大找矿发现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十一五”提出了创建“小康地质队”、“现代化勘探队”、“和谐地质队”的发展目标。
二、改革发展模式
安徽煤田三队改革发展的基本做法是:立足地勘主业,拓展延伸产业,做活多经业。通过一系列大胆的改革措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新经济运行机制,从打破专业找煤定式开始,改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模式,改变用人机制,改革分配制度,进行结构调整,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不断壮大延伸业,拓展新型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战略。
在管理体制上,安徽煤田三队实行“一套人马、三块牌子”:一是法人事业单位的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二是安徽两淮基础工程公司第三工程处企业法人的市场运作模式。三是安徽华地集团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模式。
在内部管理机制上,根据发展需要,全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别负责、分别核算、确保上缴的“一统三分”管理模式。经营情况实行按季度审计、半年审计、专项审计和年度审计。干部实行年度考核、动态管理聘任制。财务管理发挥三个结算中心的核心管理作用,队财务人员实行计分考核制。项目管理以“八个统一为重点”,实行项目承包报账制、可控成本承包制、钻机米含量承包制。生产资料、设备资产实行队统筹调配制。员工实行劳动合同聘用制。年度经营目标层层签订合同,奖罚兑现,做到责、权、利明确。
在产业结构和队伍结构调整中,三队先后推出了28项改革举措,进行了“六次重要战略转移”,“五次结构调整”,全队现已形成地质勘探、矿井冻结造孔、基础工程、水源勘探、建筑安装、地质报告、矿井服务、多种经营及后勤服务等9个产业的基本格局。施工范围涉及安徽、江苏、河南、山东、天津、内蒙古、山西等全国15个省(区)。安徽煤田三队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不断增强主业实力,壮大延伸业,加快推进多元化发展新格局。由过去单一的地质勘探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多种技术和施工手段的综合性地质勘查单位,同时又是一个跨行业、跨地区、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企业集团,有 9个产业,17个公司,28个经营领域,2个合资公司,2个股份制公司。主要施工领域是煤田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井冻结造孔、油田勘探、大口径瓦斯抽放、注浆、注氮,地铁、路桥基础工程、数字测井、岩土工程、大地测绘、化验、机械加工、家具装潢、餐饮服务、计算机开发,市政路网、工民建筑和房地产开发等。目前该队已形成国有、集体、法人、合资、股份、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经济形式共存的经营运作模式。
创新体制,重新整合组织结构。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打破传统的机构设置,撤销二级机构。把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二、三工区进行撤、并、转,对人员设备和技术力量进行重新整合,成立几大公司,对凡有创收能力的单位和部门下达年度创收指标,奖优罚劣,广开创收渠道。实行队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别核算、分灶吃饭,确保上缴的“一统三分”管理模式。副队级领导分兼各公司经理,队长与各公司经理签订年度经营承包合同,公司经理与下属厂点签订承包合同,目标层层分解,一级向一级负责。三队还成功地与台商合资成立了春塔基础营造责任有限公司和华春基础营造责任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由于起点高、定位准,使之在上海、深圳、珠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得以迅速发展。为了树立市场品牌,使经济增长向规模化、集约化快速发展,增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抗风御险的能力,又组建了“安徽华地集团”。
推进产权多元化,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营新模式,成立了2个股份制公司,进一步盘活了资本,激发了活力。抓大放小,放开搞活,走管理效益型之路。一方面从过去的多层分包转向直接承揽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一方面“借船出海”、借力发展,引进30多台外协钻机,扩大经营规模。安徽煤田地质还积极探索包括“劳动者有其股”在内的股份合作制,实现管理层、劳动者、投资者共同持股,以充分调动积极性。
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全方位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三队目前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广泛开展了承揽市政路网,工民建筑和房地产开发等业务,形成了广泛多元的地勘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以三队为典型的安徽煤田地质局自2002年以来,连续5年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改革发展显现成效。
表1 安徽煤田地质局2001~2006年经济情况一览表
从煤田三队的发展成效来看,主要体现在:
(1)地勘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煤田三队过去一年提交2~3个勘探报告,现在每年提交30~40个报告。而且报告质量很高,评审通过率达100%。平均开动钻机53台。年钻探工作量平均完成20万米。在地质勘探施工中创造了单机钻效最高突破1000米/月,平均钻效580米/月,矿井冻结造孔创造了单井盘日进尺1460米,单机日进尺364米,单机台月效率3460米等多项全国最高纪录。近5年提交各类矿山勘探报告153件。特别是安徽蒙城邵于庄、赵集已探明煤炭储量79111万吨。
(2)技术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依托技术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兴队战略,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加快现代化勘探队建设步伐。全队现有地质、工程、测量、测井、化验等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14名,占全队职工人数的25%。中高级技术工人500名。先后提交各类地质报告200多件,获得煤炭储量200亿吨,完成Ⅰ、Ⅱ、Ⅲ类科研项目50多个,经三队勘探提交的地质报告已建矿井30多对,在建矿井10多对。近年先后施工完成全国冻结法成井50%以上工程量,有单井工程量属全国之最的淮南丁集矿冻结造孔工程,有属亚洲最深、地层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山东郭屯井检工程,有淮南超800米深的大口径瓦斯抽放工程,有属亚洲之最的南京新街口地铁站连续墙工程,有“西气东输”黄河顶管工程,有上海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基础工程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优良合格率100%,赢得了业主的高度评价。仅近5年就完成地质报告设计153件,提交各类地质报告29件,获得资源储量347624万吨,提交各类矿山服务型报告153件。特别是在安徽蒙城邵于庄、赵集已探明煤炭储量万吨,为国家储备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两个探矿权普查成果获省国土资源厅“十五”期间重大找矿发现奖。完成局以上Ⅱ、Ⅲ类科研项目15项,局优秀以上五小创新成果12项;市级“百项创百优”成果多项。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公开发表技术及管理方面的论文30多篇。
(3)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三队总收入每年以跨越式的速度稳步攀升,1993年全队实现经营总收入仅为万元,“九五”末的2000年全年总收入为4092万元。到2003年突破亿,2004年突破3亿元,2006年亿元,始终保持在全局的领跑地位。近5年开动各类钻机达360台(套),完成施工项目249个,施工钻探工程量达290万米,平均每年开动钻机60台(套),平均每年施工项目40多个。固定资产做到保值、增值,目前资产总值达亿元,是10年前的30倍。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十分强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4)加快融入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努力,三队形成了大批较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加强了与各大型能源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密切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一个良好和谐的内外发展氛围,市场资源不断增多。用诚信、业绩和实力说话,不断扩大深入合作交流层次。从两淮煤田勘探到陕北石油开发,从北上中俄边境的双鸭山东荣煤矿冻结孔施工,到澳门珠海口岸广场工程;从桩基工程抢滩上海、天津市场到地下连续墙工程叩门广州、深圳……在融入地方经济方面,充分利用地勘单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综合实力,不断扩大与地方政府的交流与合作。目前三队正在进行4亿~5亿元的市政路网建设项目和570亩的旧城改造地产开发项目。
(5)职工收入大幅增长。三队全队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由1993年的3733元,增长到2000年的8869元,2006年的40427元。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生活环境,2005年以来,新建职工住宅楼13栋,5万多平方米,解决和改善了432户职工住宅条件,全队职工的住房面积由原来的人均不足5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5平方米。
四、反映的主要问题
调研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有:
(1)安徽煤田三队是一个历史长、人员多的老勘探队,遗留问题多、包袱沉重,面临困难和问题较多。
(2)队伍一直从事地质勘探工作,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品,拥有的唯一成果就是地质报告。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经验、设备等主要是地质勘探方面的。目前该队只有2个探矿权,其中1个是合作探矿权。矿产勘查开发产业还难以形成,
(3)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三队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两淮煤田经过数十年勘探,资源勘探工作基本结束,而两大矿务局都有自己的勘探队伍,补充勘探的市场很小,煤田地质勘探难以形成地质队的主导产业。其他产业由于受专业、人才的限制,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在地质灾害评估、环境评估等方面,由于资质、地方保护、行业保护等多方面限制,也难以形成产业。
(4)三队在地勘延伸业及相关产业进行了拓展努力,在冻结造孔、大口径钻孔施工及煤层气勘探成孔方面有技术优势。但因资质及地方保护、行业保护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把自身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5)地勘工作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一是勘探市场有待规范,一些个体经营者参与勘探市场,形成恶性竞争,威胁到正规勘探队伍的生存和发展。二是勘探施工外部环境差,一个地质钻孔青苗补偿动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元,勘探成本大大提高,有的勘探工程形成零利润或负利润。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在安徽煤田三队及其他地勘单位调研,形成以下几点结论和建议。
(一)当前地勘经济快速发展受惠于各种有利的机遇条件
可以说地勘单位能够取得今天的经济较快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天时”就是市场机遇,整个经济增长的良好大环境的拉动,2002年以来矿业市场的繁荣复苏,资源瓶颈引发的国家对资源战略的重视,给地勘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地利”指区域资源等自然条件,无论是勘查开发一体化还是别的产业,都需要有相应的自然资源条件。“人和”指的是政策环境、政府支持、人文环境等,属地化后地勘单位加快融入地方经济,这是地勘经济近几年能够实现较快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地勘单位要突出自身的技术优势
安徽煤田三队自我总结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的实践,认为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勘探技术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应用,创造了地质勘探单机钻效突破1200米/月,平均钻效580米/月,矿井冻结造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单机最高钻效由2300米提高到4370米,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因此,近几年能够在众多竞争队伍中脱颖而出,做大做强,做出声誉。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核心纠偏技术,如果没有钻效工艺的支撑,就不可能有一批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单位,不可能完成一大批有影响的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不可能创造一大批全国优质工程。从2002年开始,市场有机遇,煤田三队及时抓住了机遇,加快了发展。这主要也得益于煤田三队一直重视抓技术队伍建设,保证了队伍不散、技术不散,否则也难以抓住市场机遇。勘查资质等技术资质是地勘单位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资质升级是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绿色通行证。2006年安徽煤田地质局两淮建设公司获得了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极大地提高了安徽煤田地质参与工程招投标的竞争力。调研中地勘单位也希望能够对于国有地勘单位在资质申报、审批方面给予优惠支持政策。
(三)通过加强与矿山企业合作形成稳定的产业
近几年,煤田三队积极探索如何与煤田矿业集团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建井服务等技术支持,形成稳定的产业链。与矿山企业建立互利合作关系,加快危机矿山、现有油气田和资源枯竭城市接替资源勘查,大力推进深部勘探和外围找矿工作。开展共伴生矿产和尾矿的综合评价、勘查和利用。做好矿山关闭和复垦阶段的地质工作。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分别与省内淮南、淮北、皖北、新集四大煤炭企业集团签署了有关接续矿区开发建设合作协议,形成了稳定的商业性地质工作,也为地勘单位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
(四)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融入地方求发展
安徽煤田地质局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集融资、投资、项目建设与政府特许、政府采购等行为于一体,切实做好BT项目建设开发,在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的问题的同时,较好地体现了资本、技术、管理、市场以及政策等资源的有效组合,收到良好的回报。2006年以来共签订BT类开发项目9个,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0亿元。地勘单位结构调整,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把内部调整与外部合作结合起来,把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五)依法运作矿业权实现跨越式发展
矿权运作是实现地勘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安徽煤田地质局通过资料二次开发,对具有找矿潜力的区块积极进行矿业权登记,并投入进行风险勘查。“十五”期间,安徽煤田地质局实现五个区块的探矿权转让,合同转让价款累计达亿元,实际回收资金达10亿元。部分价款以参股等形式与矿山企业进行合作。矿权运作为安徽煤田地质局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基础,也为安徽煤田地质局的整体搬迁提供了经济基础。
(六)行业主管部门要与地勘单位共同建立和维护规范的地勘市场
这几年形势的发展变化,使传统地勘单位的含义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地勘单位的发展不平衡,有的发展较快,有的还面临不少困难。需要根据各省地勘单位发展变化的实际,实行分类指导,以促进地勘单位更好更快地发展。迫切需要通过设置合理的市场门槛,取缔不具备勘探资质的队伍。制定指导价格,规范地勘招投标市场,保护具备勘查资质单位的合法权益。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探索对地勘单位领导班子进行考核兑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外,地勘单位反映,各省统筹改革的力度不一样,迫切需要出台一个行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还有的地勘单位建议,国土资源部门作为地勘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与其他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协调,为地勘单位多方面建立业务合作关系搭建平台,必要时可将地勘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以主管部门的名义上报政府。
(2007年7月)
五小活动总结范本
篇一:五小活动总结
在机务工程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及精心组织下,经过各公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机务工程部开展的“五小”(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小实验、小论文)竞赛活动圆满顺利的结束了。在活动开展之初,机务部工会经过多方思考和研究,确定了以“科技在我身边,科技创造未来”为主题的科技竞赛活动方案。通过此次科技竞赛活动,机务部全体员工形成了倡导科学、弘扬科学、学好科学、用好科学的良好氛围,培养了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了机务工程部科技活动的深入开展。回顾这次科技竞赛,我们认为这次科技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科技节氛围浓。
本次科技活动周从20xx年6月初开始到12月初结束,经历了6个月的时间,这是我部历史上最长的一次科技活动,在此期间我们举行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不仅有“安康杯”争创比赛、还有“客梯车防锈处理”、“无杆牵引车空调压缩机支架改造”等多个科技竞赛项目。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还举行了“环保”主题会,邀请环保专家来我部作“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环保知识讲座,举行了为期一周的科普教育宣传活动,在机务部拉起了大型宣传标语,科技竞赛活动期间各工会小组利用黑板报进行宣传环保知识、制作了科技活动展示版等,通过各种途径营造了科技节的氛围。
二、机务工程部重视
为搞好此次科技活动,机务部领导亲自披挂上阵,共同探讨科技竞赛的活动方案,周密安排了活动的开展时间、地点、流程。科技节的活动方案出台后,各工会小组长就配合机务部组织员工认真学习活动的方案,让员工了解开展科技节的目的、意义,知道这次科技节的活动项目,以便及早让员工参与各项比赛活动,同时工会小组长还为同学们出谋划策,例如特车小组长与张松林一起总结牵引车空掉压缩机支架改造的问题,因势利导,最终张松林的实验得以独立成功完成,正是有了部领导的大力支持,有了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我部的科技节才得以成功举行。
三、活动多、员工参与人数多。
这次科技节共分12个比赛项目,内容非常丰富。像“回收废电池”是个集体项目,需要员工人人参与。通过员工参与科技活动的各项比赛,科技活动已深入人心,员工的积极性比以往要高,工会会员的参与率达到近100%。又如科普宣传报的开办,由员工自己独立收集资料,编辑版式,进行印刷,锻炼了员工的综合统筹能力。
四、员工更加懂得团结协作,增强了集体的荣誉感。 本次科技活动,许多项目都需要员工依靠团体的力量完成,如“航空器放油沉淀杆”、“无杆牵引车空调压缩机支架改造”、“客梯车除锈工艺”等,而无杆牵引车空调压缩机支架改
造是个团体项目,需要全班员工的齐心协力才能获得优胜。因此,本次科技活动不仅促进了员工动手能力的提高,让员工增长了见识,又拓宽了科技视野,而且使员工学会了互相帮助,懂得了团结协作,更加增强了集体的`荣誉感,机务部的凝聚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活动的成果显著。
机务部全体员工认真学习科技活动方案,深刻领会以环保为主题的科技活动的意义,积极投入到科技周的活动之中,与以往的活动相比较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率得到了提高,活动成果也更显著。如环保服装秀活动,员工们显得更加成熟和老练;诗歌朗诵更加精彩;环保小制作和科普英语小报的质量明显提高;评优时让部领导都难以筛选;科普知识报的内容丰富广泛,贴近员工的生活,增强阅读性,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五小”科技活动已经圆满结束,通过以“科技在我身边,科技创造未来”为主题的科技活动,使每个员工有了一次施展才能的机会,只要认真参与,积极动手动脑,都会有收获,学习的信心也增强了。争创“科级机务”,本次围绕客机为主题的各项活动,不仅让员工懂得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而且将科级意识付诸于行动。通过各项活动,使员工情感得到了体验,科技节的举行大大的丰富了员工的课余生活,锻炼了员工的各种能力,提高了员工的科学素养,培养
了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我部的科技特色更加鲜明。本届科技节虽然已经结束,但科技创新、科技活动的开展却永无止境。目前,我部员工的科技发明、创造成果还比较欠缺,但通过此次活动我想以后的科学小发明小创造将会越来越多,希望广大员工以科技节为契机,推动我部科技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提升科技节活动的质量,不断提高科技发明的档次,为创建科技创新理念下的特色机务而作更大的贡献。
篇二:集团公司五小活动总结
市总工会:
集团公司“五小”活动(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开展以来,公司所属各煤业公司、单位紧紧围绕着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创新能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活动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充分发挥广大干部职工在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积极解决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促进企业发展。实践证明,开展“五小”活动,不但能够及时有效地为企业解决一些生产技术上的难题,而且也是激励职工岗位成才和岗位奉献的有效形式,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措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各单位不断加强对开展“五小”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为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上的保证。成立了单位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集团公司技术(测绘)中心,具体负责活动的开展和评审工作。
二、以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突出活动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在开展"五小"活动中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围绕煤矿技术改造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努力掌握技术的基础上, 进行设备、工艺的小革新、小改造,不断改进设备性能、提高工艺水平,加速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原材料消耗, 促进安全生产。
(二)围绕煤炭产业开发新产品,开展适销对路的小发明、小革新、小设计,调整产业结构,从而推动产品的更新换代,满足市场多层次要求。
(三)围绕改进企业操作技术,加强操作方法的小革新、小发明,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以促进安全生产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四)围绕企业强化管理、完善制度,不断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标准化。
三、对申报成果的要求
(一)申报成果者都要认真填写“五小”活动成果申报表(包括选题背景、发明目的、发明思路、理论计算及工作原理、使用效果、实现经济效益等),申报 材料一律用4 号宋体打印,否则不予参评。
(二)“五小”成果必须是本年度内发生,并产生了明显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三)成果申报材料要齐全,数据要真实。实现经济效益值要有企业财务出具证明并加盖公章。
(四)申报时间:每年11 月20 号前,“五小”活动成果要由各煤业公司、单位收集筛选后,上报集团公司技术(测绘)中心。
四、评审及奖励办法
(一)评审。1、在集团公司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集团公司技术(测绘)中心按成果类别组织有关专家对所报成果按照评奖标准进行评审。 2、评审专家一般为5-7 人,不低于 3、成果评审时间:每年1 月中旬。
(二)评奖。每年评选一次,根据成果情况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其中一等奖奖励1000 元,二等奖800 元,三等奖600 元,并把评奖结果在公司内部进行公示,无异议或异议消除后方可给予相应数额的奖励,对特别优异者给予重奖。
五、活动相关要求
为使本次活动取得实效,集团公司活动领导组提出如下要求:一是所属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五小”活动的开展工作,积极细致地做好成果的研究和上报工作,确保成果质量;二是抓好“五小”成果推广应用工作,要加快“五小”成果转化,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所有参评成果必须真实可信,无知识产权纠纷,若发现弄虚作假,将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有关奖励。
通过深入开展“五小”活动,进一步降低了公司安全、生产、经营管理、项目建设等各个方面的运行成本,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提高了生产经营的质量和效益,为顺利完成年度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双重任务提供了支持。
神达集团公司工会委员会
20xx年6月18日
篇三:五小活动总结
关于在全区企业开展“五小活动”的工作总结 为提升辖区企业质量水平、服务经济发展,充分调动广大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推动技术进步。我局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企业“五小活动”。经过一个多月的活动,五小”创新创效活动收获丰硕。
本次活动我区共有12家企业参加。共有12项发明成果,如:“实现5S现场管理”、嵌线的工具改进、“嵌线工作台改进”等小革新,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水平;“发放适合冬季工作安全帽”、“检修车辆配备急救药箱”等小建议,使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了增强。各企业坚持“小、实、活、新”的活动思路,针对生产难题开展“五小”活动。
1.进一步深入普及“五小”活动
自开展活动以来,我们要求企业加深认识“五小”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深入推进和普及“五小”活动,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广泛动员更多的职工参加到“五小”活动中来,拓宽活动领域,扩大选题范围,向多方延伸。比如:优质服务、文化建设、平安工程都有我们可以开展活动的项目
2.增强“五小”活动的实效性
“五小”活动是生产实践活动的结晶,也是技术和效益结合,领导和群众结合,劳动、智慧和科学结合的创新创效载体。我们要求企业开展“五小”创新创效活动始终致力于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从身边做起,引导企业针对生产实际开展“五小”活
动。同时还要求企业要紧跟公司发展的需要,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积极参与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等工作中去。
3.促进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
凝聚文化性,通过“五小”活动和成果的展示,使每个成果都得到学习和教育的机会,达到提高小组活动文化品味和成员综合素质的双重目的。要通过开展“五小”活动,为职工们提供一个心情舒畅,勇于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使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在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形成良好的亲和氛围,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强教育,建设队伍,确保“五小”活动持续发展
优秀人才是“五小”活动发展的关键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知识、方法不断发展。特别是当前,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对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新要求,需要我们的人才队伍不断更新观念,掌握现代科技和业务管理技能,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保证“五小”活动的持续开展。
2.完善机制,强化激励,有序推进创新创效活动
激励机制是调动广大职工参与“五小”创新创效活动积极性的有力措施。督促企业出台了多项管理办法,加大对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这些精神及物质上的激励不仅完善了QC小组活动的激企业要完善各种创新活动的规章制度,从而保证了企业五小”活动的全过程都有规可循、有矩可蹈,保证参加活动的广大职工都能够才有所用、劳有所获、功有所奖。
20xx年9月15日
《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途径。中国矿业大学的“国际化”办学理念以优势专业为中心,在学生国际流动、教师国际流动、教学与课程的国际化、国际合作研究以及合作办学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在取得大量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矿业大学 国际化 优势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09-02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及其高等教育机构为因应全球化背景而在战略上设定国际前沿目标并付诸行动的过程;在实施层面表现为具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及其效果。[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是按照国际高等教育界通行的理念、准则和规范指导办学,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提高一国或者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办学水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的人才的过程。[2]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同时也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作为一所具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特色鲜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对我国煤炭能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支撑作用。[3]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在对外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分别被江苏省授予2013年 “江苏省外国文教专家研究会先进集体”和“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的称号。本论文集中讨论了具有矿大特色的国际化道路,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
一 国际化的办学实践
1.学生的国际流动
中国矿业大学一直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积极扩大出国留学学生和来华留学学生的规模,形成了双向流动的合理格局。学生的国际流动是大学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矿业大学的留学生数一直呈现递增的趋势,目前有在校留学生180余人。就留学生的层次分布而言,大部分为学历生(degree-seekers),而非非学历生数(non-degree seekers)。在学历生中,本科生的数量最多,一直占据主体地位。从方向上看,学生流动分为流入(国际留学生)和流出(本国学生接受时间不等的海外学习)两种形式。2013年,国际部会同教务部,设立出国留学奖学金,选拔了126名出国留学预备生。
同时国际部积极推进各个研究生、本科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中加MBA项目、格里菲斯大学土木工程本科项目、墨尔本皇家理工建环本科项目、俄罗斯奖学金项目、美国全球优秀本科生项目、奥尔登堡大学交换生项目以及其他多个校际交流项目派出学生100多人。在鼓励本校学生短期访学的同时,2013年学校设立了来华留学生奖学金,鼓励更多留学生选择矿大为他们的学校。这一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当年招收留学生54人,其它各类学生29人,留学生在校生规模达到170人,较之前有了增长。[4]
2.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中国矿业大学的国际化道路还体现在学校对师资力量国际化的重视。师资力量是衡量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也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目标。世界上许多高水平的著名大学,师资力量往往都是高度国际化的。中国矿业大学采取了培养与引进并行的办法来促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首先,中国矿业大学国际交流处经常组织教师及行政人员的短期访学工作为便于教职工赴海外进行学术交流,中国矿业大学国际交流处积极主动协调学校相关部门,对学校因公出访审批手续进行了简化,同时推出了《中国矿业大学出国(境)人员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我校处级以上干部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的暂行规定》等政策,在严格规范外事管理的同时,为教职工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提供了政策保障。2013年,学校累计派出111批次因公出访团组,共计296人次赴海外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或考察访问,比去年同期增加49%。此外,学校停办多年的管理干部和教师团组海外进修项目也得以重新启动执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校教职工自觉对外交流的主动意识逐渐增强,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5]
其次,中国矿业大学国际交流处加大聘请外籍教师的力度。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教师学术背景的多样性,同时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通过积极拓展聘请渠道、强化服务措施等举措,学校2013年重点工作之一――聘请15名语言外教的任务顺利完成。这些英语、德语外教分别承担了英德语言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公共英语、同时承担了研究生英语及孙越崎学院等的语言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此外,2013年,学校还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奥地利、英国、丹麦、日本、韩国、南非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和学者200余人次来校合作交流。 [6]
在优化本土教师学源背景的同时,学校还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学校2007年获批的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项目“煤炭资源开采与环境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继续由国家重点资助并实施。2013年,学校聘专引智经费实现360万,其中含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项目3项,引进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重点支持计划项目2项,另外今年申报的第四个“111计划”――“深部地下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已获批执行。[7]
3. 教学与课程的国际化
一个学校的国际化不但体现在学生和师资的多元化,更重要,更核心的是要实现教学的国际化。1996年,OECD将“课程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定义为“一种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西方学者莫里斯哈拉雷(Maurice Harari)认为,课程国际化不仅包含外语训练和国际区域研究学科的发展过程,而且还包含将全球视野引入一般学科的“学科普遍化”过程。[8]
我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稳步推进双语教学。2010年《中澳学院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列为校教学改革项目,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与课程大纲制定并实施,3位外方合作高校教授为中德学院、中澳学院授课,国际化办学取得新进展,每个专业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以后会开设专业英语课。但是和其他项目相比,教学上的改革力度较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教材单一,接触不到原版教材,虽然引进了外籍教师,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和课程国际化的问题。
4.国际合作研究
在科研方面,中国矿业大学近年来积极推进本校优势专业的高水平的科研合作:一方面提高教师与学生主持、策划、参与重大国际项目的能力;同时依托国际会议,促进科技和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2010年9月17日,我校校长葛世荣率团出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2010年世界能源论坛大会并向来自世界各国的700多位与会者发表了题为“中国未来能源与洁净煤技术”的演讲。2010年3月15日至3月22日宋学锋副校长等一行七人于赴德执行考察访问任务,主要是落实“中德共建徐州生态示范区合作推进会”中煤矿安全设备物联网、城市系统物流规划、节能减排、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四个产业化项目。 [9]
5.国际合作办学
国际合作办学也是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2010年我校先后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奥尔登堡大学、波鸿工业技术大学、德国RWE公司、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卧龙岗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合作单位分别签订了教育科技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目前,学校同25所世界排名前200强的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创新高等教育国际协同模式,成立了国际学院,建设了中澳矿业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联合10多所国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美国南达科塔矿业学院发起成立的全美矿业高等教育联盟拟以团体会员方式加入,联盟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2013年,学校新签约海外合作高校10所,续签7所。其中,新签约澳洲高校1所、续签4所;亚非高校新签约4所; 欧美合作高校5所、续签3所,布局日趋合理。同时,根据学校要求,结合各单位对外交流实际情况,各学院及重点实验室分别选取了5家合作伙伴作为重点交流对象。目前,各学院及重点实验室基本实现至少与海外2家以上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使得我校国际交流工作更加务实。 [10]
二 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化办学的特点及其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化办学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单纯引进少量外国留学生,公派留学生,教师短期访问合作等方式发展成一套全面的,多渠道的,多层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目前,中国矿业大学已经与国外一批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通过联合培养、交换交流学生、国际会议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展面向世界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第二,参与主体的层次逐步从研究生向本科生下移。中国矿业大学早期的学生对外交流项目主要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近两年,矿大不断推进本科生短期访学交流项目。学校组织人力,物力,推进短期访学项目的进行。第三,中国矿业大学的国际化道路以自己的优势专业为发展中心,这一特点在国际会议的举办和国际合作项目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虽然中国矿业大学在国际化办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中国矿业大学还缺乏对于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国际留学生比例依然偏低。从国际留学生的来源国家来看,中国矿业大学的留学生多集中在亚非欠发达国家,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学生的吸引力还不够。其次,对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借鉴不够。高校国际化强调的是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目前中国矿业大学的多数国际化办学方式都是以项目为中心,以会议为表现形式,缺乏系统教育理念的植入和教育体制方面的真正变革。再次,中国矿业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在许多方面依然体现出“依附性”的特点,对于其他大学借鉴的多,输出的少。而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的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即相互的借鉴,彼此的输出。
总之,中国矿业大学以服务教学、科研、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学校中心工作为宗旨,以促进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为重点,探索实践行业特色和国际化办学相融合的发展之路,从学校发展实际出发,探求一个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讲实效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 [2] [8] 袁本涛,潘一林,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清华大学的案例 [J] 高等教育研究,2009,(9):23-28.
[3] 网络搜索.
[4][5][6][7][8][9][10]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年鉴[R].2013.
作者简介:朱潇潇,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教师、讲师(江苏徐州 221000)
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B类(2012W57―思维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190 浏览 2 回答
274 浏览 2 回答
315 浏览 3 回答
146 浏览 3 回答
342 浏览 4 回答
147 浏览 3 回答
107 浏览 3 回答
298 浏览 3 回答
336 浏览 2 回答
128 浏览 3 回答
355 浏览 5 回答
160 浏览 3 回答
290 浏览 3 回答
293 浏览 3 回答
275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