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近期相关方向的学位论文的选题;也可以进一步从相关论文的参考文献中找小论文的选题方向(其他语言的,也有参考价值)[1]于金平. 侧向测井方法与装备专利说明书翻译实践报告[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 [2]胡杨. 企业外宣新闻网络文本翻译研究报告[D].天津财经大学,2014. [3]李培璐. 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的商标翻译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 [4]陈琛. 西班牙语商标汉译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 [5]饶娜. 英国《知识财产法》翻译报告[D].西南政法大学,2015. [6]熊剑. 《商标法的历史基础》第七章翻译报告—英语名词化结构的汉译方法及技巧[D].西南政法大学,2015. [7]王媛媛. Cross-Lingual Meme in Brand Name Translation[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 [8]马佳佳. 目的论视角下英语品牌名称的翻译[D].延安大学,2013. [9]韩晓岚. 试论关联理论下商标英汉翻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10]王燕娟. “衣译”生辉[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1]郭新文. 中文商标英译中的动态顺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12]张蕾. 基于语料库的海洋石油英语的词汇特征分析[D].长江大学,2013. [13]胡静文. 《装瓶及许可协议》翻译报告[D].烟台大学,2013. [14]张文茹. 《灌装许可协议》翻译报告[D].中南民族大学,2013. [15]赵静. 关联顺应模式下商标名称英译的文化缺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16]伊先婷. 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商业广告翻译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 [17]周俊. 汉译英中不可译及其转化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18]李敏.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阈下《喜福会》汉译本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19]张立电. A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Planning[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 [20]傅红. 顺应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D].中南大学,2013. [21]金宜洛. 《洛阳聚慧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同》翻译实践报告[D].中南大学,2013. [22]印越. 从兵法思想中体现出的跨文化整合看英汉商标中动物词的翻译[D].兰州交通大学,2014. [23]范洁婷. 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探究日本商标名称的汉译[D].湖南大学,2014. [24]连天娥.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Brands Named by Animal Te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 [25]文婕. 基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商标名称英汉互译[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2. [26]金蕾. 商标名称英汉互译的最佳关联性研究[D].长江大学,2012. [27]蓝婕. 优选论视角下的商标名称英汉翻译策略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28]杨婷婷. 审美移情视阈下商标品牌名中英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重建[D].武汉科技大学,2012. [29]叶育春. 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0]沈尧.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俄商务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31]刘玲英.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商务合同的汉译[D].中南大学,2011. [32]陶韵竹. 目的论视角下外交辞令中语用模糊的翻译策略[D].西南石油大学,2012. [33]杨阳.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俄语商标词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4]席欣. 英语商标名的词汇特征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8. [35]李旭晴. 目的与合作[D].西南交通大学,2008. [36]王婧. 从顺应性理论看商标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08. [37]李诗涛. 外来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和对策[D].中国海洋大学,2008. [38]冯志健. 商标名的汉英翻译:商业利益与语际一致的矛盾[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 [39]应葳. 从广告翻译看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实践的认知解释力[D].天津大学,2007. [40]沈菊芹. 英语商标汉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41]吴迪菲. 试论商标词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42]牟燕.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English Brand Name Translation[D].电子科技大学,2008. [43]吴晓明.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论汉语商标的英译[D].重庆大学,2008. [44]孙艳霞. 文化视阈下的服装商标翻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 [45]李自恒. A Du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Model for Legal Texts Based on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D].电子科技大学,2009. [46]王婷. 汉语商品牌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1. [47]刘卫东. 广告翻译的基本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2. [48]杨秋霞. 中英互借词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2. [49]胡晓姣. 论我国商标词翻译[D].重庆大学,2003. [50]游玉祥. 从关联理论看商标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灵活移植[D].华中师范大学,2003. [51]沈碧莉. 研究性学习与英语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3. [52]陈福宇. 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论商标翻译中的功能理论[D].四川师范大学,2004. [53]罗卫佳. 运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研究汉语广告的英译[D].吉林大学,2004. [54]黄永亮. 英文商标音译词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4. [55]王娟. 从文化视角谈中文商标名的英译[D].重庆师范大学,2008. [56]冯小春.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化妆品商标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57]郭丹丹.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英文商标的汉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58]李丽伟.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看英汉商标词翻译[D].长春理工大学,2009. [59]曾婷. 俄语广告口号的语言特点分析[D].复旦大学,2009. [60]刘凝. 从目的论角度论汽车商标的翻译[D].中南大学,2009. [61]徐海江. 论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09. [62]戴颖玉. 商标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 [63]李小川. 论中药说明书的翻译[D].苏州大学,2010. [64]何芳. 互文视角下的公示语英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65]宋仕振. 中英广告语言翻译探究[D].河北大学,2007. [66]蔡蓉蓉. 社会符号学指导下的中文商标词英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67]胡照.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商标语翻译[D].西南财经大学,2008. [68]李欣. 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体育英语翻译[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69]范成功. 从释意派角度谈《中国名吃特产指南·汉英互译》的译法[D].天津大学,2009. [70]马小莉. 英汉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及策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 [71]凌兰波. 论英文商标汉译中的文化语境动态顺应[D].南华大学,2010. [72]赵树.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73]李丹. 从顺应论角度看汽车商标的翻译[D].山西师范大学,2010. [74]赵翔. 商标翻译的多角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1. [75]梁多. 接受美学视角下英语商标词汉译[D].中南大学,2011. [76]刘彬. 基于模因翻译论的药品英文商品名汉译规范研究[D].南华大学,2011. [77]唐文茜. 商标英汉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 [78]李贝贝. 目的论视角下外国汽车商标词汉译研究[D].吉林大学,2014. [79]于博. 中日商务合同翻译技巧探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80]高军. 变译理论视角下的汉语广告英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81]田昕. 《主妇生协的发展历程》翻译实践报告[D].曲阜师范大学,2013. [82]徐姣龙.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本地化概念的引入对广告翻译策略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3. [83]张俊华. 顺应论视角下女性消费品英语商标的汉译[D].天津商业大学,2013. [84]常金金. 从功能文体学角度看英译立法文本的风格特征[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 [85]曹鲁婷.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标的翻译[D].郑州大学,2015. [86]黄怡晴. 企业管理制度翻译实践报告[D].天津大学,2014. [87]张贞贞.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商标翻译研究[D].宁波大学,2015. [88]栗丹丹. 中英广告翻译中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原因及策略[D].内蒙古大学,2007. [89]杨波. 经贸英语汉译技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90]马艳玲.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论商标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91]马丽花.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研究商标词翻译[D].四川大学,2007. [92]南俊军. 跨文化翻译当中归化与异化的合理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8. [93]曹蕾. 试析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研究的启示[D].北京交通大学,2008. [94]于霞. 从纽马克理论角度研究广告翻译[D].成都理工大学,2008. [95]宁晓静. 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语广告英译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8. [96]芦国荣.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英汉广告互译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8. [97]林元彪. 上海市道路名称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98]权锋.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谈汉英广告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99]龚磊. 英语广告的汉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100]郝明星. 英语商标汉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 [101]肖新英. 英语广告语篇特点与翻译[D].上海师范大学,2005. [102]柳阳武. 从符号学角度看俄语商标词的翻译[D].吉林大学,2006. [103]李丽平. 广告翻译:功能翻译理论和翻译规范理论的视角[D].湘潭大学,2005. [104]范献辉. 商标翻译中文化蕴涵的迁移[D].河北师范大学,2006. [105]彭艳坤. The Brand Name Translation on View of Relevance Theory[D].西南财经大学,2006. [106]伊娜. 英语商标词的汉译[D].山东大学,2006. [107]李婷. 从目的论角度看日本品牌名称的中文翻译[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 [108]吕慧春. 文化对中英商标翻译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 [109]刘莹. 语用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商标词英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 [110]陈梅梅. 模因论对英语商标汉译的启示[D].中南大学,2010. [111]孙盛楠. 从文本类型及文本特点角度分析经贸文本的英汉翻译[D].吉林财经大学,2010. [112]张培花. 从目标消费者的角度论汉语商标语的英译[D].天津大学,2010. [113]周建良. 目的论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D].中南大学,2010. [114]于淼. 诺德功能理论指导下的化妆品产品介绍汉英翻译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 [115]李菲. 中英文广告互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及对策[D].黑龙江大学,2011. [116]董丽敏. 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看中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D].东北大学,2009. [117]芦珂. 商标名汉英翻译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 [118]陈弦. 从目的论看广告零翻译[D].广西师范学院,2012. [119]虞佳. 从功能理论的角度看汉语商标词的英译[D].苏州大学,2012. [120]周先红.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D].安徽大学,2012. [121]王汝亚. 目的论视阈下化妆品英语商标名汉译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22]钱韵玉. 《国际知识产权法》之“专利和商业秘密”翻译报告[D].西南政法大学,2014. [123]郑晴. 词义引申在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应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4. [124]李旎. 从接受美学视角评百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得失[D].武汉理工大学,2012. [125]谭宁. 从评价理论角度评析《人生不设限》译文[D].北京林业大学,2015. [126]王宏伟. 从跨文化角度谈中文品牌名称的英文翻译[D].东北财经大学,2005. [127]汪海洁.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商标词的翻译[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28]杨东芳. 英汉商标名称之功能解析与翻译[D].东南大学,2006. [129]郑畅.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汉商标翻译[D].广西师范大学,2006. [130]王怡薇. 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看服装商标名称的翻译[D].合肥工业大学,2007. [131]刘婷婷. 商标词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D].吉林大学,2007. [132]吴双艳. 英文商标语言学层面研究[D].吉林大学,2007. [133]陈淑芬.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商务合同英译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7.
商标的翻译方法分析论文
[摘要] 商标是对产品宣传的一个首要途径,如何翻译文字商标,使产品商标同本国文化相切合则成为企业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文字商标的汉英译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从翻译方法上进行分析,以提高商标翻译的艺术性。
[关键词] 商标音译法意译法兼译法
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商标是对产品宣传的一个首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如何翻译文字商标,使产品商标同本国文化相切合则成为企业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文字商标的译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从翻译方法上进行分析,以提高商标翻译的艺术性。
一、音译法
音译法,即把原语商标中的音翻译成发音相似或相同的目的语的翻译法,其特点是翻译快捷、简便,能够显示商品的异国特色,切合大众追求外国品牌的心理。这种译法可分为纯音译法和谐音译法两种。纯音译法也称为直接音译法,即根据外文商标词的读音,选择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组合在一起,这些词组在汉语中常常没有任何意义。纯音译法保留了原文商标的音韵美和呼唤功能,如Nokia诺基亚(手机)、Sony索尼(彩电),Jeanswest真维斯(西部牛仔),雅马哈YAMAHA。Ford福特,Audi奥迪,BUICK别克等轿车;服装商标如PierreCardin皮尔.卡丹等。
谐音译法也称谐音双关法,即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不同国家文化取向,选择一些能够激起消费者联想的具有国家特色的词汇,当然,这些是以读音为相近为前提而进行的翻译活动。通常在翻译时大多选择发音响亮、意境优美的字来表现。很多化妆品牌因大多面对女性,在意境选择上特色尤为突出,如大家熟知的L’Oreal欧莱雅、Arche译为“雅倩”、Pantene译为“潘婷”,既保留了原音音节的响亮,同时选用“倩”、“婷”等表现女性的秀美汉,字更突出了化妆品的的商品特色。谐音译法也经常适用于国外研制的农药,如:Decis敌杀死,Ordram禾大壮,Saturn杀草丹,Sumisadin速灭杀丁等。
二、直译法
直译法其实是一种对等翻译,即将商标按照词义直接翻译,译文的目的语与原文的始发语表达的形式和内容往往相同。这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方法,这种译法能够让消费者更能体会到原商标的涵义,甚至引发联想而产生兴趣、好感,利于商品的`销售。比如“Jaguar”(轿车)美洲虎——风驰电掣,如美洲虎一样;“Pony”(轿车)小马——小巧快捷;“Pioneer”(音响)先锋——音响行业的先驱。轿车Crown译为“皇冠”,暗示轿车的显贵,若音译为“克朗”,感觉就相差甚远。
三、意译法
意译法就是注重原文内容,而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也称解释性释义法。其特点是重在使产品的效用、性能等表达得更加准确、形象,有时还富于感染力,引发联想,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饮料Sprite,原是“可口可乐”广告上促销小孩的名字,后扩展为一个新品牌。如果采用音译“斯普赖特”,则不能明确产品特征,或直译“小妖精,调皮鬼”,显然不妥。饮料初次出现在香港市场上时,根据港澳取吉利心理的常规,按其谐音取名为“事必利”,实际销售情况并不好。后汉译为“雪碧”,给人以冰凉解渴的印象,充分表达了产品的特性,产品也随之为消费者接受。再如洗发液Rejoice,直译是“高兴”,意译为“飘柔”,意为头发飘逸柔顺,既能充分地显示商品的特性和品质,又能给消费者留下美好的心理回味。
四、兼译法
兼译法或称分译法,就是把原商标名按词或音节分别进行不同汉译的方法。如前部分直译,后部分音译,或后部分直译,前部分音译等等。其特点是灵活利用发音、文化,更有利于商品名同文化的结合。这种方法可以更灵活深入地挖掘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充分表达商品的特性和效能,从而更有利于诱导消费。例如:Goldlion直译应是“金狮”,本来寓意很不错,但根据谐音在粤语中是“金输”,实在不吉利,自然不受欢迎。“Goldlion”商标的创立者曾宪梓先生绞尽脑汁为“金狮”更名,最终将前部分“Gold”直译为“金”,而后部分“lion”用谐音译为“利来”。金与利一起来,使商品更添富丽堂皇的气派、并切中人们渴望吉利,追求豪华的心理,进而使“金利来”迅速成为驰名而响亮的品牌。再如日产唇膏英文商标“KissMe”,直译就是“吻我”,“亲我”。这种译法难于被含蓄的国人接受,因此有人用谐音法把它译成“奇士美”。对此汉译名,译界评论多,总的讲不是很满意,因为原文生动幽默的语义,以及同文化背景的结合都没有表达,但也没有人拿出受大家公认的译名。设想如果采用兼译法译作“西施”,将“Me”用谐音译为“美”,即“西施美”,应该会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吧。
好的商标翻译是宣传商品的一面旗帜,有人把商品销售比作一场战争,商标无疑是先头部队,是商品的一面旗帜。商标的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上的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因此准确地掌握商标的翻译方法,注重同目标语国家文化的结合,才能译出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商标,从而争得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廖国强:经贸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吴伟雄:好易学英汉笔译[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3]陈全明:论进口品商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J].中国科技翻译,1996
[4]翁凤翔:实用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和汽车消费文化现状思考中国从有了自己的汽车到今天,打着“自主”名号的汽车制造厂遍地开花,貌似各个都忙碌却幸福着不亦乐乎~。但是,想过另一个不那么务实的问题的国人却少之又少——“中国什么时候也造得出来自己的汽车文化呀?”关于这个问题,关于整个汽车领域的问题,说得上话的本就不多,现有的言论多是一些“老总的话”。他们的确很热心地推广着中国汽车文化的一点点微步前进,说得也极正确,但是无奈总显得声音太小……世界著名汽车造型设计大师乔治亚罗当着很多中外记者的面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汽车设计缺少中国元素。”一语既出,摄人心魄。尽管大部分人都认同乔老的评价,但至今没有原创性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设计作品出现(尽管有长安长江鲟、龙腾等概念车面世,但笔者认为仅仅是命名体现中国元素罢了)。本文试图从设计思路和设计元素两方面寻求如何设计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什么才是中国元素?”这是个很难一句话能说清的问题。在张艺谋的创作中,京剧的表现方式是中国元素;在吴冠中的画中,水墨意境就是中国元素;在梁思成的心中,飞檐翘壁就是中国元素……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并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更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比如建筑风格元素,紫禁城、长城、敦煌、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服饰风格元素,丝绸面料、唐装、旗袍、中山装等;文化风格元素,国画、脸谱、京剧、印章等;自然风格元素,长江、黄河、黄山、珠穆朗玛峰等;动物风格元素,熊猫、白鳍豚等;宗教神话风格元素,观音、如来佛、龙、麒麟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是中华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的标志。不仅如上所述,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和一分为三的儒家思想、讲究无为而为的道家思想等都是中国文化区别其它文化的地方,当然也属于中国元素范畴。当前中国现状是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差异大、平均收入低、贫富差距大、石油资源较贫乏等,包括我们的民族特性是亚洲人种,勤奋、聪明、个人奋斗、爱随大流、讲排场、注重家庭等其实都是中国元素的体现。从以上基本元素中剔除任何文化对汽车都要求的物美价廉、安全可靠等共通的性能价格要求外,在诉求上中庸和谐,大气周到应该是设计目标。下面是关于在汽车设计中,对我们的设计具体能做些什么的一点设想。首先从颜色说起。每一个民族在心理上对颜色的感觉有显著的不同。人民对于莫种颜色的喜恶往往源自本民族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因此,颜色也具备符号性,尽管它必须依附于具体的载体(历史、传说、物件)。有没有中国独有的中国色呢?看了张艺谋的电影,很多外国人认为大红大绿等就是中国色。其实大红大绿只能算中国的民间色,不能代表中国色。认真参观故宫和中国寺院的人都能发现真正的中国色。中国有自己的三原色,虽然也是红、绿、蓝,但和西方的红绿蓝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的红是珊瑚红,绿是绿松石的绿,蓝是青金石的蓝,这三种色是国画颜料的根本色,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色。比如蓝色,西方人最喜爱的是宝石蓝,但中国人是青金石蓝,所以中国所有寺庙里菩萨和如来头顶色是青金石蓝,无比庄重;西方基督教堂的穹顶都是蓝宝石的蓝。王大珩等在《中国颜色体系研究》中早就明确指出:对中国颜色体系色空间的明度、色调和彩度的均匀分级,应进行中国人眼的心理物理验证实验,提出基础色度分级。因此,研究和开发中国颜色漆料,不论在车身喷涂,还是在内饰上应用,都会传达中国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受中国人民欢迎。第二个方面是中国线条。综观中国立体造型史,从夏商周以前红山文化中的古陶器制作用线条和图案,到夏商周的青铜器,再到汉代的漆器,乃至汉后历朝历代的瓷器等,始终有一些传承的造型元素。中国自古以来的造型设计,都从古陶造型、青铜器造型和漆器造型中汲取了丰厚的养分。汽车造型也应从中学习,但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提取精华元素——线条。一根线条在达芬奇眼中被理解成一个点在平面或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乃至解析几何中的一个方程式所界定的点的集合,线条无宽度也无厚度。因此对于生活在文艺复兴以后或接受过文艺复兴思想的西方人,对于线条的理解是基于几何学和数学。而对于中国传统而言,线条不仅有宽度,有厚度,还有方向,甚至能表现出速度和力量,对于线条的理解完全基于主观感受。所以这也是中国线条的魅力所在,正所谓“求其神韵、见其生气”。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表达出中国线条的宽度,厚度乃至速度和力量,是设计富含中国元素汽车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深入寻找中国线条,从中国绘画中,传统生活用品、工艺品设计中,乃至建筑设计等所有造型设计中汲取养分。以上说的都是一些侃侃而谈的美好设想,然而国内当下的汽车消费文化现状,却丝毫让我高兴不起来啊。第一我想谈谈“长”的问题。似乎有种说法,不管是欧洲美国日本多牛的车,到了中国就得入乡随俗。“长”则活,反之则难以生存。大车身在中国消费者眼中则成为自身地位的一种象征和暗示。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源自民族性格的审美和消费取向正是东西方不同民族性格所导致。这也正是国人偏爱加长版的原因所在。帕萨特B55加长77mm,奔驰加长了430mm,成为S350L,宝马加长了140mm,成为BMW5Li,此外,雷克萨斯推出了加长版LS460L,凯迪拉克也推出加长版SLS等等。这些加长车,几乎都为中国市场专门设计,宝马方面甚至声称,加长宝马不在国外卖,只对中国市场销售。“长”和“大”到底好不好呢?难道我们只能听市场说了算,听群众说了算?我们知道的只有,加长加宽后的车身固然可以使车的看起来大气,阔气,豪气,但是如此大幅的加长车身必然是汽车的操控性,特别是转弯是的灵敏度大大下降,如此的特殊“癖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车的安全性大受质疑。所以,连自身的生死都可以因为肤浅的喜好而置之度外的国人,我实在看不出高明之处。如果让他们领导自己的汽车文化,是不是等于放任呢?我认为稍有责任心的汽车人们,都应该尽心为中国的汽车消费导向做一些思考,发表一些声响!第二,排量。这又是一个让人说不开的话题,不是吗?德国人鲁兹。罗森在中国工作刚刚满一年,他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对新车型和高档汽车是如此地热衷,中国的车市也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国际新车型的秀场,而即使在一些偏远的中小城市,也时常会出现高档的SUV或跑车。国内的汽车工业开始大步挺进开始,随着车市出现的爆发性增长,新车型的推出也随之开始步入高峰。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新车型中,大排量的汽车比例不断上升。在2000年以前,我国车型中,排量在升以下的车型约占33%。在2000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25%。2001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大排量车型却占到当年新车型的50%。到了2003年大排量车型更是爆发上市,共有10款升及以上的车型上市。这一年,小排量新车型约占当年全部新车型的%,升以上的新车型占全年新车型的%。到了2004年,中国引进轿车的排量越来越大,如别克荣御排量升,国产奔驰E280排量升,天籁排量升,奥迪A8排量升……在2004年上市的新车型中,排量在以上的占72%,而2005年,更多排量高于升的国外品牌轿车在中国投产。排量的增大得让人触目惊心了。不难看出,中国的消费者对车本身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如果说80后的人的生活态度是“我喜欢,我就喜欢!”那么,为什么作为很看不惯这种浮躁也好,不可理喻也罢的那些年轻人的思想的,在买车大军中顶大梁的老一辈人们。我想问你们,为什么你们也显得意气用事了呢?大型车是美国人的最爱由于美国地广人稀,道路交通非常发达,所以按照美国人自己的说法,美国是真正的汽车社会。美国不仅是全球拥有汽车数量最多的国家,也同样是在用汽车体形最大的国家。大体积、大排气量是美国汽车的标志。在各种车型中,SUV和皮卡是美国人的最爱。据统计,2004年全美售出的越野车超过300万辆,与1990年的100万辆相比增加了两倍。根据预测,到2005年,越野车在美国汽车的销售中将占到四成。而皮卡的销售更是经久不衰,由于需要经常拖曳房车或游艇等大型物体,美式皮卡在设计上采用大排量发动机(大多安装5至6升的增压柴油发动机)。为了满足野外休闲的较高要求,许多车采用的是四轮驱动。国情才是决定因素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维?史密斯博士在南京表示,中国不能克隆美国的汽车消费文化。他指出,目前在全世界每天生产的8200万桶石油中,美国每天就要消费掉2040万桶,而这些石油资源75%消费在交通工具上;但美国人仍然越来越多地使用耗油量大的运动型多用汽车。他认为,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文化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并同样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果中国要按照美国的消费模式下去,必将会造成能源、环境以及社会方面的问题。但中国车市的事实却表明,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正在成为中国模仿的对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对于汽车消费的认识。虽然现在汽车开始从奢侈品向正常品或必备品过渡,但爱面子和大即是好的传统观念依然对购车者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从本质上说,小汽车的拥有是一种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应受到限制,但事实上,汽车的运行会带来污染增加,使道路变得拥挤、降低其他运载工具行驶速度,干扰和影响步行者的行为等,从而使社会成本远远大于私人成本。
论文题目 On Translating English Metaphors into Chinese(英语隐喻汉译)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一、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选题旨在研究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可译性及其翻译的方法,重点从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本选题突破了历来将隐喻的汉译局限在诗学、修辞学、文学等范畴。由于“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陈宏薇:1996),翻译对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研究应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研究结合起来。 二、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对隐喻的研究在国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以Lakoff &Johnson(1987)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而对于其汉译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国内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受Lakoff & Johnson理论的影响,其中以胡壮麟、朱永生为主要代表。在隐喻翻译的研究方面,李国南(1990),胡文仲(1994)对于英汉成语或谚语中的习用性比喻的喻体进行过比较,并探讨了其翻译的途径。在近期出版的刊物中有对隐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以徐莉娜的《隐喻的翻译》为主要代表。但其研究的范围也只局限于文学、修辞用语的隐喻翻译。 三、主要研究的内容: 本文分五个部分。一、简要介绍隐喻与语言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不可忽视文化背景,并简述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论述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三、分析隐喻的特点,从人类文化的共性论述其可译性。四、讨论隐喻的汉译标准、难点、过程、基本方法以及根据语境而确定译法的原则。五、详述隐喻汉译的方法和技巧,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对每种方法的使用都不能走极端。结论部分,总结研究隐喻汉译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1.引言 2.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存在的普遍性 隐喻的定义 关于隐喻研究的常用术语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 3.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特点 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分类 习用性隐喻 新生隐喻 英语隐喻与汉语隐喻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可译性 4.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 翻译的标准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难点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过程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基本方法及原则 5.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方法与技巧 直译法 意译法 转译法 直译和意译结合法 四、参考文献: [1]Aristotle. “Rhetoric” (W. R. Roberts, Trans.) In W. D. Ross (Ed.) The Works of Aristotl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Original Work Written ca. 330 .), 1924. [2]Brodkey, Linda. Review: The Languages in Metaphor. College English, 1988, (1): 89-94 [3]Goatly, Andrew. 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 London: Routledge, 1997. [4]Jin Di and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5]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6]Nida, Eugene A. & William, Reyburn.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New York: Maryknoll of N. Y. Orbis Book, 1981. [7]Soskice, . Metaphor and Religious Languag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5. [8]Tylor, Edward Burnett. Primitive Culture. London: John Murray, 1871. [9]陈宏薇(不加汉语拼音,下同).新实用汉译英教程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10]陈文伯.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1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1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13]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14]冯明之. 英文成语故事 [M],香港:万里出版社,1992. [15]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6]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17]徐莉娜. 隐喻的翻译 [J],中国翻译,1999,(3):18-22. 五、预期的课题进度计划: 1.2007年4月25日 完成初稿,并上交指导教师审阅。 2.2007年5月9日提交论文第二稿。 3. 2007年5月16日提交论文第三稿。 3.2007年5月17日-6月9日继续修改论文直至定稿。 5.2007年6月13日提交毕业论文。 6.2007年6月14日-23日准备论文答辩。 7.2007年6月24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进度计划不能照抄,应根据实际情况从3月5日起至6月24日止编写计划。) 六、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一)条件 1.已经修完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对英语国家概况和跨文化交际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2.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具备有关本论文研究所需的丰富的书籍、期刊等参考文献; 3.已经收集较丰富和全面的文献资料; 4.具有上网条件及丰富的网上资源。 (二)方法及措施 1.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检索网; 2.小组讨论交流。
296 浏览 3 回答
181 浏览 3 回答
214 浏览 3 回答
197 浏览 3 回答
175 浏览 3 回答
223 浏览 2 回答
284 浏览 4 回答
195 浏览 9 回答
348 浏览 3 回答
107 浏览 4 回答
218 浏览 4 回答
169 浏览 4 回答
136 浏览 4 回答
118 浏览 3 回答
117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