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路方法写,就是写写什么是良知,良知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如何来培养我们的良知(比如加强传统教育啊,加强法律之类的)另外提供你一个新颖一点的思路。你可以谈谈我们中国5000年历史,良知其实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一开始的儒家认为男女之间不能有肌肤之亲。嫂子掉进河里,你不能伸手去救。但这显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良知。所以什么是良知,良知的定义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那么我们现代社会应该去除哪些不好的"古代良知",又有哪些“古代良知”应该得到弘扬的,甚至有没有一些被我们遗忘的良知应该重新拾起来的。从这个角度也许能写出点新意。 范文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愚以为,人性良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曰“知耻”。知耻,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以后的长时期中,耻也都列为孝悌忠义廉耻八德之一。 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二曰“知愧”。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西方古代格言说:“做坏事的人最受做坏事的苦。”所谓愧则有悔,愧则有疚,悔疚则伤及神明,内心的安宁从此遭到破坏,整日处于恐惧之中,这惩罚并不算轻。知愧而忏悔,知愧而努力,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四个大字:问心无愧 三曰“知恩”。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着我们成长。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若非自大狂,便是愚陋不堪了。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当然,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文革”破四旧,破除了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一些人也因之丧失了良知。国画大师齐白石有个弟子叫娄师白,从小在齐先生身边长大,后来批判白石老人,他就改了名字叫娄批白。一“师”一“批”,良知何存?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又改丢了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人的私欲刺激人的创劲和干劲的结果,使社会良知大面积坍塌。湖南娄底市中心医院,不愿参与医疗腐败、为患者节约每一分钱的医生胡卫民在医院被孤立得呆不下去,而被100多名职工举报的医院负责人却因为医院赚钱“业绩突出”,被当地政府委以重任。这是官场潜规则挑战社会良知的典型例证。良知也许与生俱来,但保持良知要靠自觉磨练。归来吧,良知!谈良知 孔子云:男女不可有肌肤之亲,那就是,一位女子落水,你却不能伸手去救。否则,违背了当时的“礼数”和“道德”。但是,不伸手,你的良心会不会受到谴责?当时有人一定会说:“很正常,不救是应该的。”我就想问问,一个生命和区区的“礼数”哪个比较重要! 让我们来看下,古今中外的人们,满口说的礼仪道德是什么吧!镜头倒退到诸子百家的年代。 胶片开始缓慢的转动,孔子正带领着他的弟子们大论他的礼仪道德!一个荒唐的思想,却是从这位孔大圣人的口中而出——“男女不可有肌肤之亲”孔子儒家的思想,就好比“君让臣臣不得不”一样,就是由于孔子的这个所谓的“礼仪”,让中华流出了多少惨淡故事。祝英台女扮男装,为什么的是什么,是去为汲取中华的精髓!为什么她不能穿着女装,就是因为孔子的所谓的“礼仪道德”禁锢的她的思想。 对,那是古代,让我们来看一下2009年的今天。胶片继续的转动,“救命,救命!”寂静的河边发出的叫喊声!一分钟的时间,一个黑影纵身跳了下去! 但水波很大,紧接着十几位大学生拉着手,坚强的组成了一条人链!一位二位三位……,他们咬紧牙关,站在生与的“交界处”。一个个,如雕像一般,站在那河浪上。那神的河浪拍打着他们的身躯,冲击着他们坚强但又脆弱的灵魂!为的只是两个幼小的生命。而组成的伟大的“人梯精神”。 突然那一条长链被冲垮,神的降临,三位青春洋溢的大学生了,对,他们了,被无情的神带走,但是人们的惨痛的哭泣声,却换不回神带走的灵魂。拼命的嘶喊,如暴风的咆哮是那样的脆弱无力! 神是这么的无情,但是有些人连神都不如,比神还无情。神带走的是者的灵魂,那些人,带走的却是生者最美好的生命。但有人却说:“他们不是不救,而是没有办法救。”……这样的流言已使我耳不忍闻,这样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 英雄赞,英雄叹——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生而何欢,而何俱?人虽已,但是他们的名,却扬满天下。平凡却早已冰冷的骸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泯灭的 赞歌!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三个伟大的灵魂,却会带给我们璀璨的荣光,让我们用真心陪伴他们,他们并不孤单,寂寞。 而在这样的一个惨淡的世界,一个没有一点光明的世界,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弃? 我想想,我们错了,我们应该坚强,因为已有三盏明灯为我们指明方向,那微微的淡光让我们在黑暗的世界找到了一丝的希望,所以我们应该坚强。 当某些时候,你在“利”与“义”的取舍前,请你自己摸着自己胸前的左上方,良知究竟在何方。 一个记者的良知和正义 火兴才先生,一名普通的报社记者,在天涯社区注册的用户名叫“兰州方言”,是我相交多年的好友,以前是《兰州晚报》的记者,现在是本地一家叫《鑫报》的媒体记者。 他和称为“中国打黑记者第一人”、“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王克勤是同乡,也是以前的同事,可能真是“物以类聚”吧,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共同的东西,作为一个记者,身上的那种正义感也表现得格外突出。 先生为人热心,极富同情心,因为关系不错,以前没少麻烦过他,只要有事,只要跟他说一声,能帮的忙他一定会热心相帮,从不推辞。亲戚家的小孩在饭馆打了半年工,一分钱没拿到就被赶了出来,他听了便勃然大怒,马上领着小孩去跟老板要,一顿怒叱,老板就乖乖的把钱给了;我本家叔叔被当地政府欠了十几万的工程款,要了8年没要回来,后来也是在他的帮忙下要回来一部分。对于他这方面的“先进事迹”真是举也举不过来。 干了多年的记者工作,已经算是资深的记者,在圈子内也有不小的知名度,但当年一起的许多同事已经成了领导,早就不写稿子了;或者名利双收,呆在家里让别人送钱,写些锦上添花的稿子,惟独他依旧默默地干着最苦最累的一线采访工作,每天早出晚归,有时打电话,都半夜了还在写稿子。 与那些扑风捉影、哗众取宠,出卖良知的记者不同,他所关注的,大都是一些琐碎的,鸡毛蒜皮的事,但基本都是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如下水不通、楼房断水等等,写的是普通事,平常事,也就吸引不了读者的眼球,关注率低,稿费也就低,他在报社的地位也低。这也是他干了这么些年一直都上不去的原因。 同样是记者,我一个已经做了报社首席记者的朋友,专门就是写凶杀、盗窃、卖淫嫖娼的社会新闻,人家有公安部门提供线索,坐在家里拿着资料就可以写稿子,而他每天都得跑出去采访,但人家一月的收入却是他的好几倍,我曾劝过他,他也听不进去,所以我骂他“天生就是做小记者的命”。 他也写大稿子,但经常写的都是那种得罪人,吃力不讨好的稿子,如“揭黑”类的稿子。 我们知道写揭黑、暴光类的稿子是件充满风险的事情,我认识的许多写这类稿子的朋友隔三差五被人追打是常有的事情,难怪有人把记者业喻为最有危险的职业之一,鉴于此,许多写批评揭露类稿子的记者都改了行,尽管我们都在骂现在的记者没有社会责任感,但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人家做的也没错,你写别人的好,人家又是请客又是送红包,何乐而不为,干吗要去得罪人,冒着危险写那些遭人唾骂的稿子呢?前几年,王克勤就是因为写兰州的黑证券,惹怒了某些人,生命都受到严重威胁,家也无法再呆下去,最后不得已走了北京。 遇到这类题材,别人躲都躲不及,然而他竟然就接了!一个非法集资数亿元的公司,没有一定的社会背景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个小小的本地媒体的记者,他们是不会放在眼里的,收拾你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但他就敢去跟人硬碰,决战到底,这就是他的本色和胆识! 看他最近在《鑫报》上发的几篇关于揭露非法集资的稿子(在我的鼓动下,他已在“传媒江湖”贴出来,大家有时间也可以看看),揭露之深,暴光力度之大,在近些年的报纸上是少见的,稿子见报后,在兰州引起强烈的反响,成为市民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许多上当的人对他感激泣零,他的手机也几乎被打暴。他不仅连续追踪报道,穷追猛打,而且文章署名不用假名,表现了一个记者的本色和凛然正气,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二三点,有次给他打电话,都晚上十二点了,他还在办公室接待反映问题的群众,敬业精神实在让人感动。 揭黑事件还没结束,最近他又为另外一件“小事”忙上了,一个农村小姑娘,因为患了眼疾,几个月先后换了数家医院,但一直得不到确诊,终至双眼失明,家庭也是债台高筑,家图四壁,又是在他的奔走相告,大声呼吁下,现在已经有了一些个人和单位进行了捐款,也引起本地民众的关注。 今天早上给他电话,他显得十分的疲惫,我劝他,把自己弄那么累干吗啊,他也只是说了句:“小女孩实在太可怜了,我们不帮她,谁去帮她?” 是啊,那个小女孩需要别人的帮助,可是他自己呢?他其实也一样需要帮助啊。干了这么多年的“无冕之王”,在别人眼中他是风光的,可他至今仍然只是报社的一名聘用人员,户口还在农村老家,一个大男人孤身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城市生活,过着盲流一样的日子,一忙起来就连孩子也顾不上了,所幸“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几岁的孩子,已经学会了离开父母生活,学会照顾自己,父亲不在,她自己泡方便面吃,晚上关了门一个人写作业,自己动手洗衣服,十分的懂事。 有时在一起喝酒,喝多了他也发牢骚:“我这算干吗啊?我自己就这样了,好坏也无所谓了,可孩子怎么办啊,我不能把她也耽误了啊!这眼看着就要初中毕业了,以后孩子到那上学呀?” 只有说到孩子,他才会露出作为父亲的骄傲和苦恼,但一工作起来,他又一切都忘了。 这么多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