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1】
摘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稳定,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重大问题。
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建议
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一直牵动着国家的政策,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是否可以从根本上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解决,而且也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行,这和实现社会正义,公平也是相一致的。
要充分认识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就业因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农业增收和农村繁荣的主要方式。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部分的工作都可以用机器来完成,而机器又要比人方便的多,这样就在农村形成了劳动力剩余。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进行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也在逐步增长,但仍然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发展仍然是有限的,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动。
2.促进城市建设和繁荣的重要力量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们开始在乡镇企业就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可以说,农民工对城市建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3.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是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共同趋势,。
在中国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盈余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大量的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流动,我们必须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按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目标,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的进行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问题
1.城市和农村仍然存在就业体制上的障碍
户籍制度一直是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农民和商业城市的工人不能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也不能平等就业,也得不到同等待遇。
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已开始淡去,但至今仍没有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
2.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低
农村人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文盲的有,小学文化的有,初中文化的有,半数以上的几乎没有任何的教育,或者没有参加过任何的培训,这种情况造成了人员素质的低下。
由于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长期水平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其中大部分工作是城市工人不想干的厚,重,脏,累的活。
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农村的回流现象较为严重。
3.农民工工资水平低
尽管,近年来,农民工工资有所增长,但是在物价增长的同时,这些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比例计算下来,工资还是没有增长。
4.工人权利难以保障。
目前,一些行业依然较为严峻是农民工工资的拖欠。
尤其是到中国的农历新年,农民工聚在一起,去到主管部门去讨债,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农民工劳动合同的比例很低。
签署劳动合同,按照基本劳动权利,保护农民工合法权利,有半数以上的农民工都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5.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农民工一般都不会参加社保,即使参加了,整体的水平还是比较低。
外来务工人员的整体水平较低,参与社会保障的比例很低。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建议
1.深化结构改革,逐步消除体制性障碍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城市和农村户籍制度,是对农民工不公平待遇的根源。
目前,一些小城镇的户籍制度已经放开,上海,广州等城市也纷纷推出了新的户籍制度,但户籍作为一个整体的改革仍然是一个很长的路要走。
逐步实行户籍放开的政策,保护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平等地位,为城镇居民的发展创造平等的生活条件。
(2)改革劳动就业制度。
政府应该对现行的就业制度进行改革,统一城乡就业政策,对体制和政治上的障碍进行消除,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待遇。
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密切相关的。
提高农民工参与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保障农民工劳动力转移。
2.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就业服务体系,从内到外,公开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监管方面的作用和农村劳动力的基础性作用。
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制度化。
切实维护劳好农村劳动力的权益,在企业实现平等的就业权利,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继续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
(1)城市和农村地区,不同地区的长期就业机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乡镇企业和区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转移,因此,要鼓励区域流动的农民进入大中等城市就业的同时,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继续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努力扩大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中国人口众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城市规模过大,势必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就业,教育,法律和秩序,交通,环境等。
此外,由于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高,能够吸引农民到城市定居,是不同类型的小城镇和中小城市。
促进农民有序转移到城镇,要坚持以小城镇和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3)鼓励返乡农民工自己创业。
农民返乡自己创业,在成功创业以后,企业又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样就可以改善农村的就业环境,缓解农村就业方面的压力。
(4)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人员始终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人员的素质培训和知识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这样可以适应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速度,为了适应农村广大劳动力的转移的需要,应该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以及以技能为主导的农民工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邵来军:“六大惠农工程”促转移就业[J].中国培训,2011,(05).
[2]胡卫东: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J]. 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1,(09).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2】
【摘 要】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数量呈不断上涨趋势,随之带来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供求矛盾一时难以解决,如何寻求有效方案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在分析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然后基于这些因素,提出一些解决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影响因素;解决途径
近年来政府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解放了大批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随着耕地面积的锐减,农村存在严重的劳动力剩余及就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如何消化吸收这部分劳动力,引导他们进行深度开发和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成为现在的中心任务。
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随着经济改革的调整,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他们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整个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的基本情况,因此对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广泛适用性,其意义十分重要。
一、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
2009年末,安徽省乡村人口总量为3550万人,其中家庭劳动力为3053万人。
农村家庭劳动力资源中,不识字或者识字很少的占;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初中程度的占;高中程度的为;中专程度的占;大专及大专以上占。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从总体来看,第一产业劳动力作为农村劳动力主体的传统就业格局没有改变,第二产业劳动力已占一定比例的份额,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虽较以前有所提高,但仍相对不足。
(三)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
近年来,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发达地区转移异常活跃,异地务工、经商者增多,人口流动频繁,人户分离现象普遍。
外出流动人口流量大、分布广,且以经济性流动为主。
省际流动规模居高不下,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外出流动人口省份之一。
安徽平均每年外出流动人口保持在400万人以上,其中省外流动比例每年在50%以上。
二、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政治因素
安徽省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严重制约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大市场的形成。
二元户籍管理制度虽不能完全阻止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但是却将城市劳动力分割成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两大类型。
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始终未能被城市真正接纳,而是在这一过程中演变成为一个特殊的城市“边缘人”群体,人为的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
(二)社会文化因素
从国家统计年鉴来看,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虽然有所增加,但数量仍然不多。
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崛起,需要大批量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
而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因为文化水平不高从事的是那些又脏又累的简单体力劳动,工作很不稳定。
同时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不健全,很少有为农民服务的培训机构,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
三、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途径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不可能单凭某一项政策或者专项措施就能够解决,必须采取综合的、多元的、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多层次、全方位的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真正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
基于对上述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因素的分析,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1.反弹琵琶、错位发展,做大做强农业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讲,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在不断壮大。
而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大部分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还只能在农业上就业。
要使这部分劳动力资源能得到合理利用,就必须大力拓展农业就业空间,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
因此安徽省应立足农业大省优势,围绕“农”做文章,以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把优化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作为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利用高新技术发展农产品,对农业主导产业实行多层次、多环节、多元化的.优化结合,拉长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
安徽省应继续大力发展中小、乡镇企业,积极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抢抓机遇,迎难而上。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促使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向县域或县域内城镇集中,使农村的人才和技术相对集中形成生产优势,做大城镇经济。
在充分发挥工业部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同时,还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断开拓农村资金和劳动力要素市场,把通讯、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重点,积极推进新兴行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
(二)完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1.形成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
安徽省是劳动力输出大省,但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多以自发的形式为主,缺乏有效的组织,外出务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随意性、盲目性和无序性,增加了转移就业的成本。
政府要加强管理,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指导,发展多种形式的就业中介组织,尽快形成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就业指导、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
2.户籍制度改革,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为了更好的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促使其充分就业,安徽省委省政府应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逐步消除城乡户籍管理分割状况,开放城乡户口迁移限制,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获得统一的社会身份,从而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物尽其用
政府应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转包、转让等办法,实现土地经营权的有偿转让,也可以把土地经营权交回集体,集体统一进行招标,把经营权同种植能手合作,并取得合理补偿。
同时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有组织、有领导的推进拍卖荒山、荒丘、荒沟的使用权,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解决农民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促进劳务输出,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三)加快发展小城镇,扩大非农就业
安徽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储备了丰富的农村劳动力。
通过加快新兴城镇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非农工作机会,为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的转移拓宽了空间。
通过发展小城镇,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压力转变为发展工业的动力,有利于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和转移工作的难度。
同时也促进传统的二元结构向一元制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发挥自身优势,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安徽的发展优势可以总结为四点:首先是地理位置优越。
地处皖江城市带,属于泛长三角地区。
其次劳动力资源丰富。
三是徽商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将引领安徽经济的快速崛起,历史证明,安徽的经济文化曾经影响过中华大地。
四是以黄山为主的丰富的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旅游业将成为未来安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五)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技能。
为了满足大城市对农民工劳动技能的要求,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对农民实施继续教育。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形成开放式的、多层次的成人教育体系,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他们自主择业的能力,从根本上有助于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黄丙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保障[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3-17.
[2]崔占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5.
[3]罗明忠.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约束和突破[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5.
[4]Lews,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22:139-191.
[5]陈爽,张艳,扈立家.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