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象学方法与美学——从胡塞尔到杜夫海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2、参与撰写《西方文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3、参与撰写《西方文论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4、《“纯粹意向性对象”还是“纯粹知觉对象”?》,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5、《杜夫海纳的纯粹知觉意向性与现象学还原》,东方论坛,2007年第5期。6、《审美价值与存在的自我》,南开学报,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2年第5期全文转载。7、《“形而上学性质”的中西比较释读》,东方论坛,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2年第11期全文转载。8、《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9、《先验还原——观点的转变》,四川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 。10、《现象学的思维态度》,青年工作论坛,2002年第2期。11、《价值论美学与现象学的方法》,山东师大学报, 2000年第4期。12、《意象、空间、氛围》,东方论坛,2004年第1期。
韩陈其教授,善于融会贯通,古今比较,研究内容涵容古今汉语的各个领域:羡馀现象论;语义结构论;音义关系论;文字训诂论;语法词汇论;《史记》语言论;《马氏文通》论;中国语学论;中国语史论;语言研究方法论。国学大师徐复教授《中国古汉语学·序》评曰:韩陈其“于语言文字各部门,均所擅长,凡有所陈,无不惬心贵当,卓然有所树立” 。韩陈其教授目前在主持国家语言文字“十五”规划项目《中国当代社会流行语综合研究》(2002年12月—2005年12月)。(一)科研概况(语言学类成果共约830万字)[1]、韩陈其《古代汉语教程》上中下三册以及与其配套的韩陈其编写的《古代汉语练习》一册和《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一册(凡共五册)作为徐州师范学院内部使用出版的文科教材——约100余万字。[2]、韩陈其主编《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第七辑,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分别于1995、1997、1999、2000年出版,共约150万字。[3]、主编(及主要撰稿人)《古代汉语自学指导》,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撰写其中20万字。[4]、至2009年发表语言学论文112篇,其中万-7万的单篇论文约10余篇,共约为100万字。[5]、古籍整理,约为100余万字。[6]、正式出版独力专著七部(约310万字):八十年代一部——韩陈其《古代汉语自学练习》,廖序东《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统一书号:7346·498 ;字数26万字。九十年代以来六部,书名详下,共约为284万字。(二)九十年代以来的独力语言学专著六部(约284万字)[1]、韩陈其《中国古汉语学》(上下册),徐复《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版——约82万字书号:ISBN 957-17-1386-4(一套:精装)ISBN 957-17-1387-2(上册:精装)ISBN 957-17-1388-0(下册:精装)ISBN 957-17-1389-9(一套:平装)ISBN 957-17-1390-2(上册:平装)ISBN 957-17-1391-0(下册:平装)[2]、韩陈其《汉语借代义词典》,徐复《序》,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版——实际约66万字 。书号:ISBN 7-5406-3201-1(精装、平装)[3]、韩陈其《中国语言论》,徐复《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版——约50万字。书号:ISBN 957-17-1628-6(精装),ISBN 957-17-1629-4(平装)[4]、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研究》,徐复《序》,许惟贤《代序》,齐鲁书社2001年版—约22万字书号:ISBN 7-5333-0991-X[5]、韩陈其《汉语词汇论稿》,徐复《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实际约43万字书号:ISBN 7-80643-732-0/H27[6]、韩陈其《语言是小河》,于根元《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实际约21万字书号:ISBN 7-5017-6700-9/G1243(三)八十年代以来的单篇语言学论文112篇(约100万字)1981年1-A.韩陈其《词的借代义》,《徐州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江海学刊》1982年第2期有评介2-B.韩陈其《现代汉语词语中的古义》,《教学与进修》1981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1年第11期全文转载3-C. 韩陈其《报刊病句评改》,《语文教学之友》1981年第6期4-D. 韩陈其《谈汉语成语中词的活用与词义变化》,《语文教学园地》1981年第4期1982年5-A. 韩陈其《“境壤界”是一个词吗》,《天津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6-B.韩陈其《试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中国语文通讯》1982年第4期7-C.韩陈其《〈说文解字〉义训条例举隅》,《盐城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1983年8-A.韩陈其《〈史记〉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9-B.韩陈其《〈汉语成语词典〉读后》,《徐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10期全文转载10-C. 韩陈其《从〈史记〉看介词“于”在古汉语补语中的有无》,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6期1984年11-A.韩陈其《几种“所”字结构之间的层次关系分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5期全文转载12-B. 韩陈其《再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13-C.韩陈其《谈谈古汉语中的分数表示法》,《中国语文通讯》1984年第2 期14-D.韩陈其《谈汉语成语中的数词》,《教学与进修》1984年第3期15-E.韩陈其《古今同形的双音形式辨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9期16-F 韩陈其《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11期17-G.韩陈其《汉字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一》,《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18-H.韩陈其《探求词的古义途径》,《语文教学》,1984年第6期19-I. 韩陈其《论“修饰成分+人称代词”》,《内蒙古师范大学》1984年第4期20-J.韩陈其《关于〈史记〉名词性补语的句子特点及其影响》,《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4期,1985年.21-A.韩陈其《论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层次》,《徐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6年第5期全文转载1986年.22-A.韩陈其《三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汉语学习》,1986年第1期23-B. 韩陈其《汉语词汇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三》,《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6年第5期24-C.韩陈其《典型的望文生义》,《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1期25-D. 韩陈其《古代汉语中与“月亮”同义的语词系列》;《大学文科园地》,1986年第1期26-E.韩陈其《试论介词“于”字在〈史记〉名词性补语中的分布规律》,《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27-F. 韩陈其《是芭蕉,还是蜡烛》,《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28-G. 韩陈其《古汉语单音假设连词之间的音韵关系》,《中国语文》1986年第5期29-H. 韩陈其《错误百出的〈语言文字理论新探〉》,《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30-I. 韩陈其《古代汉语单音假设连词的形式特征》,《赣南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6年第12期全文转载1987年.31-A. 韩陈其《〈上古音与通假字〉质疑》,《中文自修》,1987年第2期32-B. 韩陈其《论古代汉语中与“月亮”同义的语词系列》,《新疆师范大学》,1987年第1期33-C 韩陈其《四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34-D.韩陈其《语文随笔三则》,《汉语学习》1987年第3期35-E.韩陈其《汉语语法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六》,《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36-F.韩陈其《百期纪念,读者评刊》,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7年第10期37-G.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述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研究》1987年九总第九期1988年.38-A.韩陈其《论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源类辨证》,《徐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8年第6期全文转载39-B.韩陈其《训诂零札两则》,《训诂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期40-C.韩陈其《古汉语单音程度副词之间的音义关系》,《徐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41-D.韩陈其《试论汉语语词的讹变现象》,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教学研究》,1988年第4期1989年.42-A. 韩陈其《从“所”字结构看语言发展的本质特征和言语使用的经济原则之关系---汉语羡馀现象综合研究之八》,《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43-B. 韩陈其《试论文言名词充当动词性谓语时的语义结构程式和语言环境形式》,《徐州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44-C. 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综论》,袁晓园主编《中国语言学发展方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12月45-D. 韩陈其《话是如何被“砍”出来的》,香港《普通话》1989年第2期1990年46-A. 韩陈其《从香港故娘说开去——街头语法站谈之一》,香港《普通话》1990年第2期47- B.韩陈其《论文言今译的科学原则和基本方法及现状》,《徐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1年第1期全文转载1991年48-A. 韩陈其《我的他:他是谁?——街头语法站谈之二》,香港《普通话》1991年第1期49-B. 韩陈其《佳丽的家族》,香港《普通话》1991年第2期50-C. 韩陈其《论<说文>会意字》,《徐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4期51-D.韩陈其《论文言判断句的历时层次》,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1年7月号52-E.韩陈其《以今通古掌握词义》,《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11期53-F.韩陈其《比较<刘氏语通>与申小龙“新说”》,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1年第32期1992年54-A.韩陈其《说“老”道“子”——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2年第1期55-B.韩陈其《苹果树、女人街及其他——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2年第2期56-C.韩陈其《数字的文化色彩》,《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4期57-D.韩陈其《论<史记>复音词的意义特点》,《语文研究集刊》第一辑,语文出版社1992年58-E.韩陈其《对文的比照和词义的推求》,《中文自学指导》1992第2期59-F.韩陈其《五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1993年60-A.韩陈其《男驴?女驴?——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1期61-B.韩陈其《牛奶与情话之类——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1期62-C.韩陈其《数字的文化意义》,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2期63-D.韩陈其《试论古代汉语同义句式繁化的规律性倾向——汉语羡余现象综合研究之十四》,《徐州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1994年64-A.韩陈其《汉字的男女文化》,《学习》(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期65-B.韩陈其《新婚贺语的文化随想》,香港《普通话》1994年第1期66-C.韩陈其《论连语的演变》,《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67-D.韩陈其《透过古音洞察文言虚词》,《语文之友》1994年第3期68-E.韩陈其《人名与文化——汉语专名文化要览之一》,香港《普通话》1994年第1期1995年69-A.韩陈其《论“所”字结构》,《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70-B.韩陈其《同名互指的历史文化义蕴》,香港《普通话》1995年第1期71-C.韩陈其《街名与文化》,香港《普通话》1995年第2期,1996年第1期合刊1996年72-A.韩陈其《论语词组合关系历时变化的理据》,《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1997年73-A.韩陈其《街名与文化》(署名:晓丹)《语言研究集刊》第五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1999年74-A.韩陈其《初读<马氏文通>》,《镇江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第33——47页)75-B.韩陈其《试论汉语词义:结构单位选择性》,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9年总第59期76-C.韩陈其《〈经义述闻〉平议》,《语言研究集刊》第六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587——642页)2000年77-A.韩陈其《论〈马氏文通〉语法观--〈文通〉百年,乡人评说》,载《〈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4——83页)78-B.韩陈其《〈经义述闻〉评介》,载《中国典籍精华从书语文名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22——187页)79-C.韩陈其《〈马氏文通〉与中国语言学》,载《语言研究集刊》第七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7页)2001年80-A.韩陈其《论〈史记〉统括性范围副词》,载《中国语言学报》第十期,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期(第197——206页)81-B.韩陈其《汉语词汇学引论》,《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65——76页)2002年82-A.韩陈其《汉语词缀新论》,《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2003年83-A.韩陈其《论循境求义》,《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84-B.韩陈其《论汇比求义和文本诠释》,《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85-C.韩陈其《论〈经义述闻〉的语义观》,《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86-D.韩陈其《关于汉语史研究现状的若干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徐州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87-E.韩陈其《论〈经义述闻〉的语法观》,《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88-F.韩陈其《汉语四方方位词的成词理据》,《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2004年89-A.韩陈其《论汉语诗歌语言的语学释读原则和释读途径》,《徐州师大学报》2004年第2期90-B.韩陈其《论因声求义》,《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91-C 韩陈其《论比喻义和借代义的释义》,《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3期2005年92-A.韩陈其《论诗歌语词的语义关系和语义关系网络——“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新释》,中国人民大会中文系编《语言研究的务实与创新——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3月版93-B.韩陈其《浅谈“ 几乎”类语词的形式联系和语义强度》,《汉语学习》2005年第5期2006年94-A.韩陈其《中国诗歌语言的语学释读欣赏系列研究苏轼词释读欣赏(之一)》,《文教资料》2006年第31期2007年95-A.韩陈其《韩中语言文化比较漫谈——2004年11月韩国湖西大学大学院演讲稿》,《庆祝廖序东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96-B.韩陈其《论中国诗歌语言的词汇-语义的视听类具象和感知:以苏词为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97-C.韩陈其《论苏轼词的词汇- 语义的视听类具象和感知—— 从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苏轼词之一》韩国《汉语教学与研究》总第7期,首尔出版社2007年5月98-D. 韩陈其《关于20世纪以来的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7 年总第13期;又载韩国《汉语教学与研究》总第8期,首尔出版社2007年10月99-E. 韩陈其《语言人视域内的关於韩中语言文化教育内省和外思的若干感性比较认识和理性认同思考纲要》,韩中建交15周年纪念, 第9次韩中文化论坛2007年8月2008年100-F.韩陈其 立红《论中国古代诗歌的语学释读》,韩国汉阳大学主办《第一届中国地域文化与语言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韩国】李光哲 吴秀琴主编《中国北方文学与文化》,第131---180页,韩国文化社2008年2月19日第一版101-A.韩陈其《关于20世纪以来的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新乡学院学报》2008 年第3期;又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2期【说明:本文与韩国版同名文章, 同名异实】102-B韩陈其.《尔雅》名义考论新说:尔雅=明义,《辞书研究》2008年6期103-C.韩陈其《论汉语词典编写的理论原则和规范条例》,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8 年总第15期104-D.韩陈其《中华汉族鼠文化研究》,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8 年总第17期105-E.韩陈其《同义对称结构四字格所映射的词化现象》,《汉语学习》2008年1期106-F.韩陈其《视野高而邃发掘深而精<文通>真知音---序刘永华博士<马氏文通>研究》,载刘永华《马氏文通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3月107-G.韩陈其《关于<尔雅>研究的后瞻与前瞻的若干反思与正思》,载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语文论集》(第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2009年108-A.韩陈其《关于华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9 年总第20期【关于《华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作者的启事,刊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9 年总第20期】109-B.韩陈其《古诗文言意传输的最新最佳的尝试-----序仲济民等<高中古诗文新课标导学>》,载仲济民等《高中古诗文新课标导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110-C.韩陈其《论苏轼词的“词汇-语义”的触觉类、味觉类具象及其感知》,《三峡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111-D.韩陈其《苏轼词的词汇—语义的联觉具象和感知及其变化和转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112-E.韩陈其《中国现行教育的“度”、“量”、“衡”》,《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四)九十年代以来的其它语言学成果(约120万字)[1]、《古代汉语常识百问百答》(约20万字),载《古代汉语自学指导》(韩陈其主编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2]、《全唐文》点校本第794卷——900卷审订(约100余万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五)九十年代以来的语言学成果以外的部分散文创作[1]、韩陈其《人:男人·女人》[2]、韩陈其《花·人·街》[3]、韩陈其《文身——图腾文化的映现》[4]、韩陈其《服色与身份》[5]、 韩陈其《壬申双春喜话猴》[6]、韩陈其《汉字中的男女文化》[7]、韩陈其《乡音的魅力和语言的势利》[8]、韩陈其《花名与名花》[9]、韩陈其《鸡:人化、神化和文化》[10]、韩陈其《鸡子·孩子·君子》[11]、韩陈其《山水咏叹调》(托名)[12]、韩陈其《读书耦谈》[13]、韩陈其《父母眼中的子女》[14]、韩陈其《我的老师》[15]、 韩陈其《人名与民风》[16]、韩陈其《景名与游兴》[17]、韩陈其《酒名与诗歌》[18]、韩陈其《店名与社会》[19]、 韩陈其《姓氏——古老文化的大厦》[20]、韩陈其《新婚贺语随想》[21]、 韩陈其《三“韩”缘——游韩咏叹调》[22]、韩陈其《淑明“美”思——游韩咏叹调》[23]、 韩陈其《韩国教育观“花” ——游韩咏叹调》[24]、韩陈其《韩中女子名异同谈趣——游韩咏叹调》[25]、韩陈其《秋色赋——游韩咏叹调》[26]、 韩陈其《千禧之爱——游韩咏叹调》[27]、 韩陈其《梦溪乡思》[28]、 韩陈其《狗头狗脑----狗年的遐思和祝福》[29]、 韩陈其《乡人赛珍珠墓前的祭思》[30]、 韩陈其《华盛顿的樱花世界》[31]、 韩陈其《三游美国费城》[32]、 韩陈其《美国“牛友”麦乐尼》[33]、 韩陈其《游祭美国葛底斯堡古战场》
1. 应当吸取文明戏堕落的教训 文艺评论通讯 1984年第1期2. 论王思玷小说的艺术特色 东岳论丛 1984年第3期3. 拜伦的《该隐》与鲁迅的《狂人日记》 苏州大学学报 1985年第2期4. 拜伦的《海盗》与鲁迅的《孤独者》《铸剑》 湖北大学学报 1985年第6期5. 论《该隐》对鲁迅思想的影响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85年第4期6. 鲁迅对中西文化发展模式的比较 文史哲 1986年第6期7. 略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三个逻辑层次 当代文艺思潮 1986年第6期8. 论中西比较文学 批评家 1986年第5期9. 略论中国文化及其现代命运 东岳论丛 1986年第6期10.严复的哲学认识论对鲁迅的影响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第1期11.古老中国的心声 山东文学 1986年第7期12.个人与类略说 青年思想家 1987年第1期13.当代中国文学的深化 文学评论家 1987年第2期14.再谈文学与文化 批评家 1987年第5期15.寻根文学的寻根 文学研究参考 1987年第11期16.孔子、基督与中西文化 山东大学学报 1987年第1期17.关于文学和文化的对话 文学评论家 1988年第2期18.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危机 青年思想家 1989年第2期19.论鲁迅的中西文化比较观 鲁迅研究 1989年第14辑20.关于建立文学文化学批评的设想 文学评论家 1989年第3期21.从中西文化比较看形式主义批评 文学评论家 1989年第3期22.从中西民族性格的比较看太阳文学与月亮文学 文学评论家 1989年第3期以上三篇为“青年评论家”小辑23.试论拜伦对鲁迅的影响 中国比较文学 1989年第2期24.失范后的现代文学研究 北方论丛 1989年第2期25.鲁迅与中国文化传统 山东社会科学 1990年第4期26.论文学的使命感 文学评论家 1990年第4期27.略论中国文化对死亡的超越 东岳论丛 1991年第2期28.艺术的悲剧精神与作家的逆境选择 文学评论家 1991年第1期29.鲁迅、尼采与孔子、耶稣 鲁迅研究月刊 1991年第4期30.论孔子对鲁迅的影响 齐鲁学刊 1991年第4期31.胡适与中国的比较文学 山东社会科学 1992年第6期32.生存的困境 文学评论家 1992年第4期33.五四与文革:两个迥然相异的文化运动 法言(香港) 第二卷第五期34.孔子论《诗》与鲁迅论《诗》 文史哲 1992年第1期35.面对现代化:当代中国作家的双重选择 文学评论家 1992年第6期36.关于戏曲及其现代化的思考 戏剧丛刊 1992年第5期37.审美:中国文人的至境 文艺百家 1992年第3期38.鲁迅与新文化运动新论 文艺理论研究 1992年第1期39.不得已:为艺术而艺术 文学世界 1993年第1期40.荒原上的野草:门外谈诗 黄河诗报 1993年第5期41.鲁迅的艺术选择与文化选择 山东大学学报 1993年第2期42.鲁迅与雪莱 外国文学评论 1993年第3期43.论鲁迅“恶”的文学观及其渊源 齐鲁学刊 1993年第4期44.鲁迅与萧伯纳 东岳论丛 1993年第2期45.释圆圈:《阿Q正传》新探 百科知识 1993年第12期46.中国本土与异域文化冲突的基本类型及其转换 中国比较文学 1993年第2期47.摄取外来文化的一面镜子 中国比较文学 1994年第1期48.不知死焉知生与不知生焉知死 百科知识 1994年第7期49.鲁迅与辛亥革命 山东大学学报 1994年第4期50.拜伦对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鲁迅研究月刊 1994年第2期51.世纪末话“主义” 天津社会科学 1994年第2期52.鲁迅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选择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53.经典之我见 文学世界 1995年第1期54.摄取文学的文化精魂 天津社会科学 1995年第3期55.鲁迅与墨子 理论学刊 1995年第5期56.中西诗学及其现代对话 东方丛刊 1995年第3辑57.文学的五四精神及其沦丧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58.文化的碰撞与认同 中外文化与文论 1996年第2辑59.五四文学的西化方向及语法规则 中国比较文学 1996年第2期60.对鲁迅文化的多维透视 当代学术信息 1997年第5期61.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的文化冲突 文史哲 1998年第5期62.文学与癌症 百科知识 1998年第4期63.谈“消解” 文学世界 1998年第4期64.“吃”与中国文化 百科知识 1998年第11期65.秋风秋雨悼吾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年第1期66.鲁迅:在医生和患者之间 山东大学学报 1999年第1期67.继往开来泣吾师 鲁迅研究月刊 1999年第1期68.五四:为民主政治扫清道路的伦理革命 东方文化 1999年第3期69.走向世界文学的桥梁 文学评论 2000年第1期70.新世纪现代文学史编撰的前景与方法 文学评论 2000年第4期71.参与跨文化的文学对话 中国比较文学 2000年第2期72.论鲁迅不用之用的文学观及其矛盾展开 东岳论丛 2000年第2期73.鲁迅是表现主义者吗? 山东社会科学 2000年第3期74.走向21世纪的鲁迅 鲁迅研究月刊 2000年第7期75.巴金与基督教 中国比较文学 2000年第3期76.论文学研究会理论倡导与文学创作的矛盾 天津社会科学 2000年第5期77.一个温情的反异化神话 外国文学 2000年第5期78.对“文革”文学的文化反思 东方文化 2000年第5期79.不废江河万古流 齐鲁学刊 2000年第6期80.重估鲁迅 鲁迅研究月刊 2000年第10期81.后殖民语境中的东方文学选择 文史哲 2000年第6期82.价值重建:面向21世纪的文学课题 河北学刊 2001年第4期83.世风流俗的大雅之路 中国图书评论 2001年第5期84.论中国古代人情小说的发展流变 山东大学学报 2001年第5期85.是祸是福? 东方文化 2001年第5期86.走向民间:20世纪中国文学启蒙精神的流变 山东社会科学 2001年第6期87. 胡风、路翎与鲁迅传统的正脉 鲁迅研究月刊 2001年第12期88. 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价值 中国文化研究 2002年春之卷89.中国文化中的文学与哲学 长江学术 2002年第1辑90.论中西文化合壁的新文学传统 中国文化研究 2002年夏之卷91.鲁迅改造国民性研究的出路 鲁迅研究月刊 2002年第5期92.意象与Image的维度 中国比较文学 2002年第2期93.鲁迅改造国民性的笨人策略 鲁迅研究月刊 2002年第9期94.对20世纪文学研究中全盘西化现象的反思 文学评论 2002年第4期95.对五四语言革命的再认识 齐鲁学刊 2002年第4期96.鲁迅是阴冷阴毒的无赖吗 鲁迅研究月刊 2002年第12期97. 现代中国文学摄取外来文学的深层语法 中国现代文学(韩国) 第23号2002年12月98. 论鲁迅与屈原的深层精神联系 鲁迅研究月刊 2004年第6期99.对20世纪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反思 南都学刊 2004年第2期100. 论梁实秋批判五四文学之得失 天津社会科学 2004年第4期101. 论梁实秋对文学批评学科的建构 江西社会科学 2004年第8期102. 面对左翼: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演变 齐鲁学刊 2004年第5期103.论梁实秋对中西文化的沟通 中国文化研究 2004年第3期104. 论梁实秋人性论的性质及其演变 理论学刊 2004年第12期105.重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化价值 外国文学 2004年第6期106. 论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及是非功过 鲁迅研究月刊 2004年第12期107. 论《雅舍小品》的审美风格及其在中国大陆的接受 江汉论坛 2005年第1期108. 论梁实秋的文体批评 山东社会科学 2005年第1期109. 梁实秋:慎言比较文学的比较文学家 东岳论坛 2005年第1期110.梁实秋的当代文化魅力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11.论梁实秋的文学跨学科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2005年第2期112. 学科的由来、困惑与出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年第5期113. 关于弘扬鲁迅精神的随想 鲁迅研究月刊 2006年第4期114.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15. 鲁迅:持续不断的文化魅力 鲁迅研究月刊 2007年第3期116. 走异路:为家乡所放逐 鲁迅研究月刊 2007年第4期117. 鲁迅小说不如张爱玲的吗? 理论学刊 2008年第3期118.鲁迅传统的形成及其当代命运 社会科学战线 2008年第4期119.鲁迅是革命家吗?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20.中国文体意识的中和特征 湘潭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121.新世纪的思想学术建构与生态批评 理论学刊 2009年第6期122.季羡林:跨文化研究的典范 中国比较文学 2009年第4期123.阿Q画圆圈与中西文化的发展模式 中国图书评论 2010年第10期,新华文摘 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124.论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清华传统 文艺研究 2011年第1期125.伯林批评理论的矛盾及文化身份的根源外国文学研究 2011年第1期126.现代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经验教训 中国比较文学 2011年第1期127.论中西文化的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第2期128.论钱钟书诗可以怨的合理性及限度 复旦学报 2011年第4期129.儒家伦理的宗教功能及其文化作用 理论学刊 2012年第3期130.文学与戏剧及影视关系新论 艺术评论 2012年第5期131.论悲剧精神在中国现代文体转型中的错位 北京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132.论中国文化的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33.近代、现代与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须重新划定 文艺研究 2012年第8期134.世界文学的跨文化反思与学科重估 外国文学研究 2012年第4期135.对孙景尧先生几个学术片段的追思 中国比较文学 2012年第4期136.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一味趋新之教训的反思 扬州大学学报 2012年第6期137.莫言获诺奖的现代意义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38.鲁迅:颠覆既有文本形式的文体家 理论学刊 2013年第7期139.鲁迅是谁?——文化身份的规定性与当代解读的片面性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40.鲁迅价值再议 艺术评论 2014年第2期
187 浏览 3 回答
82 浏览 6 回答
312 浏览 2 回答
351 浏览 3 回答
163 浏览 3 回答
312 浏览 5 回答
262 浏览 3 回答
82 浏览 4 回答
195 浏览 3 回答
282 浏览 2 回答
140 浏览 2 回答
258 浏览 2 回答
219 浏览 3 回答
200 浏览 3 回答
293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