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健康人格影响因素与塑造策略论文
健康人格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它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自身的成长与成才,更关系到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它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有利于青少年心理调适能力和自我掌控能力的增强;有利于青少年人际关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因此,学校在人格教育培养过程中,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结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激发青少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人格健全。
一、健康人格的内涵和意义
(一)人格的特征
心理学者普遍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调节作用,不断形成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性。人格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与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思维习惯方式和情绪表达应激,表现为个体的理想、信念、情绪、价值观等方面的结合、整合和融合,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维度的动态结构系统。[1]人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它的阐释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基础。
(二)健康人格的内涵
健康人格是个体优秀人格特征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个体的良好性格、独特气质、高贵品质、卓越能力,也反映个体的道德修养、思想观念、精神灵魂、行为习惯和社会担当等。健康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经过个人努力和外部作用,在个体内部通过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平衡调节机制,以准确把握自己的言行、正视自己过去,面对现实自我,控制自己行为。面对未来,把握自己命运,找准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摆脱不良心理情绪,迎接生活挑战,在实践中锤炼素质、砥砺品质、健全人格,进而在客观中认识自我、打造自我、超越自我,发挥充分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影响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最早触及、对其影响最重要的要一环。一方面,青少年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因人格特征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另一方面,青少年会受到父母人格的影响。在权威型父母影响下,青少年会缺乏自主权,使其人格可能具有被动、消极、依赖、服从等特征,缺乏主动意识,甚至会出现撒谎、欺等行为;在放纵型父母影响下,青少年的人格可能会出现自私、任性、无理、幼稚、野蛮、独立性差等特征,甚至会出现为所欲为、不受约束等行为;在民主型父母影响下,青少年的人格可能具有自立、活泼、善于交往、思想活跃、彬彬有礼等特征。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努力优化自己的人格结构,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增强家庭教育说服力。
(二)学校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学校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培养起着定向作用,校园文化、班集体、教师、同学等都是教育环境的基本元素,对青少年人格塑造、形成和发展起着最直接的影响。沃勒指出,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种特殊文化的存在,可能是结合各种个体形成学校的最有效因素。”[2]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和熏陶无时无处不在。一方面,教师对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起着示范作用,如果教师以自己的人格、学识为学生树立起榜样,教育就有力度、深度和厚度;反之,如果师生之间关系疏远,感情淡薄,教师主观武断,就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进而产生认知障碍。另一方面,青少年在学校接触最多的就是同学、室友、班集体和宿舍,他们之间的交往胜过他们与父母、师生之间的交往,因此彼此之间的评价和评论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具体影响,尤其是同学、同伴的言行举止、成绩优劣等都可能成为青少年自身成长发展的标杆,这种关系的处理对青少年人格形成和发展十分重要。
(三)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发展、发育最富特色、最宝贵的时期,当然,也是人生的'“危险期”,最易受环境的熏陶和渲染。社会变革初期,新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点与旧的社会规范共存,由于阶层、身份、年龄的差异,人们对新旧规范会产生不同的认知,使人的思想、行为模式、人格形态发生变化。同时,社会思潮对人格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社会思潮能够将社会意识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准确而客观地反映出来,并影响和冲击着已经形成的人格,甚至使个体的人格进行重组。此外,在人际交往或相关的社会活动中,个体容易产生自我心理暗示,模仿他人的言行,进而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其中,有意识模仿、无意识模仿、合理模仿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作用,只是发挥作用的形式有所不同。
(四)自身环境对青少年自我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自我意识日益成熟、主体性人格日益完善的重要时期。自身环境是依据个体能力和素质,能正确认识自己,主动调整自我意识、自主意识和自由能力,通过合理的自我设计、学习、协调和控制等环节,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掌控、目标管理、思想行为进行自我环境营造,实现自我人格健康的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时期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如果此阶段的冲突能够成功化解,就会形成健康的人格;反之就会形成不确定性人格或者无归属感、为人冷谈冷漠、缺乏关心关爱,出现人格扭曲分裂等。[3]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提出:“我们既自以是人,尊重自己的人格,且尊重他人的人格,本无须他人代庖。”[4]进一步说明自我营造环境比被动接受要好,自我营造环境在尊重自己的同时还要尊重他人,做自己的主人,促使自我人格健康。
三、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措施
青少年处在长身体、增知识、强修养的成长阶段,具有健康的人格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系统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实践经验、完美的人格魅力等,他们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主要是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品行和他的生活以及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利用教师人格这种特殊的教育力量促进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一是坚持职业认证,严把队伍入口关。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必须把队伍的个人修养、学历素质、能力水平和职业认证作为选拔的必要条件。二是强化职业培训,严把队伍质量关。构建“岗前培训、日常学习、专业督导、骨干培养、学位提升”一体化学习培训模式,着力打造队伍的敬业精神、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三是注重职业监督,严把队伍监督关。创新跟踪考核评价方式,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环境,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都将沉淀为人格。”这说明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有赖于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环境建设,利用这种特殊文化环境力量帮助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一是物质文化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这充分说明了物质文化环境所具有的作用,必须予以重视。物质文化环境处处体现着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内涵,传递着独特的文化品位、文化修养,彰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激发着青少年身心和谐。二是制度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体现在国家法律法规、地方办法条例、部门制度规章以及长期的习惯、文化的传承等,共同鞭策和激励青少年人格形成和健康发展。三是精神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是文化的精髓,是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思想观念、信仰追求、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在潜移默化中,塑造青少年心灵、陶冶青少年情操、完善青少年人格。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石,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保障。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经济体制的深刻改革、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多元文化的交织碰撞,使青少年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使缺乏理性认知的青少年产生失衡、失落和失常等不良心理。基于此,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摆在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位置。一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文化。通过不同载体、不同平台,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形式新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参与活动感悟人生、通过教育塑造灵魂、透过文化健全人格。二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青少年的人格完善。课程的设计以青少年为主体,结合青少年的需要,通过课堂教学与训练、团体辅导与实践,帮助青少年理解、向往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稳定的自律意识、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开发青少年的潜能,塑造健康的人格。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矫正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缓解青少年心理压力、化解青少年心理困扰、消除青少年心理危机,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和个性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 孙雄辉。大学生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0.
[2] Waller, W. The Sociologe of Teaching(Ed)。 Russeell& Russeell, Inc., 1967,13.
[3] 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223-260.
[4]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