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文学小历史》是一本由[英]约翰·萨瑟兰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元,页数:488,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一):私家文学阅读指南
《耶鲁文学小历史》,书名之所以冠以“耶鲁”两字,全因本书原版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倘若有读者认为是耶鲁大学学生的文学课教材,的确是一场误会。不过,从阅读指南的角度出发,它比文学课教材更有现实意义。毕竟,文学在我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在。
本书作者约翰?萨瑟兰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文学系教授,曾教授各年级学生课程。他对文学领域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书籍和阅读的热情,足以率领读者踏上一趟充满乐趣的旅程,并在旅程中给予寓教于乐的文学指导。所以,本书实为萨瑟兰教授的“私家文学阅读指南”。
萨瑟兰以“何谓文学”开篇,足见其明了文学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 “如若你被放逐荒岛度过余生,你最想携之相伴的是哪本书呢?”这是英国广播公司一档最长、最受欢迎的节目《荒岛唱片》向听众提出的问题。答案里除了《圣经》和莎翁全集以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简?奥斯汀和《鲁滨逊漂流记》。清一色的文学书籍,说明当人类孤独地生活在荒岛上的时候,或许更关心“我们为什么在这里?”而非其它问题。可这个问题,好像只有阅读文学,才能迎刃而解。
“文学以其他事物皆不具备的方式使我们的生命充盈丰沛,让我们更有人情味。我们读者越多,越能体会到文学的这股力量。”萨瑟兰认为,这是人们缘何阅读文学的理由。回想在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地给我们罗列推荐了许多“有用”的书单,却从未有人说过“读一本文学书籍”可以丰富你的人生,真遗憾。
萨瑟兰作为“阅读文学丰沛人生”理念的推崇者,由“美妙的开端”伊始,他便利用三十九个章节,近二十万字,向我们讲述了文学体裁,诸如神话、史诗、小说、戏剧和诗歌的发源衍变;阐明了 文学与人性、宗教、战争、历史变迁、科技进步的关系; 列举了“现代主义”、“浪漫 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荒诞主义”、“儿童文学”、“女性文学”、“种族文学”和“边疆主题”的代表作家及作品。通过书中粗浅的解读,令我们在文学阅读之路上,有了小小的起步。
无论是伟大的经典,如《贝奥武夫》和《失乐园》,亦或沉重的史实,如版权、著作权滥用和无理的文学审查制度,萨瑟兰都能够用一位作家、一本书,并附以精炼简短的语言向读者清晰地表述,该历史现象对文学的影响与改变。其对英语世界文学知识的信手捻来,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在本书结尾,萨瑟兰提出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何为最佳的文学作品?每年在世界各地有数不清的,如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龚古尔奖等文学奖项在评选,有无数的权威或者民间的媒介机构,如《纽约书评》、《伦敦书评》、“奥普拉读书会”在推荐读书排行榜,那么普通读者到底应该相信谁?
萨瑟兰说,“当探讨文学时,思想的碰撞总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读书与生活中的其它事情一样,每位读者请珍惜自己手中的“选票”,坚持自己的阅读理念尤为重要。
跟着萨瑟兰去读书,不失为“反复阅读是文学带给人们的巨大享受之一”精神的切身实践。“本书不是一本说明书,而是一本阅读建议”,这便是阅读本书的理由。
转载请豆邮联系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二):基于英国文学的小历史
John Sutherland的这本a little history of literature出版自yale university然而并不是一本美国文学简史。它的立足点还是英伦三岛,并且在基本时间轴的基础上给予章节比较个性化的分类,让普通人更容易接受,看起来482p的砖头竟然也能行云流水,周内完成。当然对于我们这种本科英语系文学向出身的人而言,我们几年的英美文学课教育始于腐国,然而在维多利亚时代以后,教育的主线就拉到了美帝,从现代主义开始我们就淡弱了腐国。当然它也会涉及到欧洲大陆的存在主义荒谬主义以及南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也几乎是在篇末,作者指出:我们在明智地规划使用时间上还学习什么呢?相比金钱,时间是我们在未来会缺少的东西。对于疲于工作的人来说,每周有多长时间花在广义的文化范畴上?平均约是10小时左右。那么阅读一本jonathan franzen的新进小说要花多久?我们估算也就10小时(蕾拉:OMG franzen的小说真是不好读啊,这么说来10小时已经算是艰苦)最后的启发就是也许再来一次写毕业论文的机会,我不会写fitzgerald的tender is the night,这么小资这么个人这么虚华这么吹弹即破这么lost,我或许会考虑写Forster的a passage to India呢[得意][得意][得意]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三):Points lead to thoughts
这不仅仅是一本告诉你文学历史和提供书单的书。请勿被其厚重的装帧而吓到,这是绝对能够给你眼前一亮的书。乍看目录,每一章节似乎是分开独立的文章,实则逻辑清楚,所要表述的文字的流动很连贯。
当然,虽然标题是这样写的,其实更应该是着重于欧美文学所在的西方世界的历史,如想多了解旧时至今的文学发展进程和所影响及被影响的思潮推进,此书不失为一本可以将这样的世界从不同角度展现给你的书。不仅仅涉及了文学本身,还有与之紧密相关的哲学、政治、艺术层面等,作者也用娴熟的手法编织呈现。开篇即提问,何为文学,随即一篇篇的主题展开,从神话、史诗、古罗马等的哲学,再由街边的小剧场、自娱自乐写的小故事、文学巨匠们、文字给社会意识形态带来的雕琢、文字带来的思想开化、女权运动和种族运动、小说的奇妙、再到全球化多元化、至现今文学的状态和形式的改变、地位的变化等等,可谓包罗万象。
提到文学作品的归属,大概更能让大家对于“版权”这个词有更多的了解。1710年,英格兰议会版本了《安妮法案》来保护文学作品所有者,并鼓励学习。这出乎我意料地早,看来前人是很有预见性的。而现在版权的这个概念,已不仅仅在文学领域使用了。为何并没有先在东方世界提出?我想,大概是文学作品的通识率和流动性的差距吧。所以联想到现在的人们是多么幸福,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文字的普及,我们能太轻易地能看到一本书了,随之扑面而来的,则是信息量的充满和爆发。
而文字也并不总是何时何地都能流通的,包括现在。所以各国各地都有审查制度,而历史上也有一些时期对于文学的禁锢。前几天正好看了蔡国强《天梯》这部纪录片,其中蔡先生提到自己在七十年代的时候,为躲避灾祸,不得不把家里的书都烧掉的时候,我不禁也想起自己父亲经历过的对于文学的禁锢的年代,而落泪。
初学西班牙语的时候,西语中,“新的”一词是nueva/nuevo,当时念想着英文小说一词是否是会跟此有关,作者给科普了。薄伽丘在当时给他的《十日谈》这样类型的中短篇小故事,命名为novella,这在意大利语为“新生的小事物”,正是这样的新生之物,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条条框框,给文学世界带来了新突破。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敢于发声,敢于创新(并非篡改经典)的人。经典的作品,则能跨越时空,经受洗炼。
艺术形式的多样,文学也得以在其他艺术形式占据地位,例如电影、戏剧、电视剧、舞台剧等。从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不在少数,文学也为其提供了整个叙事的可能性。只是这些其他的形式,也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转移。噢!当然,还有音乐。那天,一位教授说,诗集基本上在书店里的小角落,静静地落灰。殊不知,我们正在一个被诗耳濡目染的时代,如此习惯这些的存在,而忘了原来它们也是诗。这些歌曲从车载音响,耳机传出,进入我们的耳蜗,被听觉感知,我们的情绪也不时随之波动。而鲍勃?迪伦出色地告诉了人们这一点。
不同区域的坎儿,大概就是语言了。虽然现在有更多的人掌握了不同的语言,能够翻译作品使其得以在不同国别和区域间传播,但是翻译还是会有一定的缺失。而与此同时存在的,也是本国的文字和文化得以被别国理解,虽然缺失了一些,但不失为敲门砖。
说到本书提到的教育话题也无处不在。J?J?卢梭的《爱弥儿》堪称经典,为人父母和为人师的朋友不妨阅读,胜过现今各类教条式的清单和列表。哪些学科最适合刚开始学习的孩子呢?有时我也听到一些朋友这样的疑惑,作者援引文学评论家塞缪尔?约翰逊的话说,当你还在两门学科中选择先教哪一门的时候,另一个孩子已经把两门都学会了。我们所在的这个时代,劳动分工和知识分类也越来越细了,不过,是不是有时会遗忘了其实这些所谓学科之间都是联系的呢?
我们为何阅读?获得新知?解答疑问?抑或为了娱乐?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四):乐之者的文学缘
作为文学爱好者,我每年都要读完上百册文学类书籍,仍难免兴叹,光是诺奖、龚古尔奖、布克奖、直木奖这类大奖的入选作品都追不完,世上精彩的书太多,值得一读的作家也太多了。有人好奇,到底从何时起,人类穷其一生也读不完世上所有的书?出版业的兴起既是文化发展的福音,也带来了无尽的选择烦恼。
相比之下,随博闻强识的人共同品书,了解更多未及阅读的作品,未尝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英国学者约翰·萨瑟兰几乎在文学的所有领域均进行过研究、教授过相关课程并著书立说。通俗简明的《耶鲁文学小历史》颇具亲和力,却是扎扎实实的高屋建瓴之作。厚积薄发的萨瑟兰信马由缰,字里行间的热忱直欲令不谙文学的读者都能感同身受。
美国著名学者乔纳森·卡勒在《文学理论入门》中声称:“介绍理论比较好的办法是讨论共同存在的问题和共有的主张,而不是概述各种理论流派。”由是观之,萨瑟兰的“小历史”确有“四两拨千斤”之势。各个章节并非严格按照时间、地域或流派分类,时时兼顾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时时唤起读者共鸣。
文学的魅力,在于读者不是单方面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作品的参与者。“文学倾其所能赋予我们应对繁芜世事的心智和感知力,即便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完全赞同书中的观点。”萨瑟兰还认为,“小说所做到的最有趣的事情之一,便是自我探索。”这种感知和探索,不是评论家的专利,萨瑟兰想要带领普通读者品味作品的言外之意,体会阅读的乐趣。
从解释人类潜在思考的神话、为民族而书的史诗、街边剧场和吟游诗人,到抛弃“意义”只尽表达之责的荒谬文学、引爆一方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与读者的需求始终不可分割。时有交集,时求创变,文学的历史,徘徊于表达与需求之间。
不是所有作家都能像伍尔芙那样,拥有自己的出版公司,无需担心写作的后续问题。普通人的走上作家的职业道路不光仰赖天赋,更重要是机遇,女性作家若想成功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勃朗特三姐妹以男性笔名出道的原因,即便是后世奉为名著的《简爱》和《呼啸山庄》,出版之路也饱受挫折。萨瑟兰触到了作家们的心境。他了解莎士比亚避谈政治的隐衷,为此莎翁熟悉的伦敦从不是他作品的舞台。他了解狄更斯对种族观点的成熟过程,尽管在伍尔芙眼中,狄更斯笔下无绅士,却也不执着于同情或挖苦。他了解卡夫卡的性情,在欧洲的一潭死水中写作,甚至不期待作品能被大众阅读,文如其人的荒谬文学不可谓不真诚。
《为你写的书》一章中,萨瑟兰着重探讨了不断变革的读者群对创作和出版的影响,文学的发展方向何去何从,不是作者从心所欲决定的。而在读者反馈更迅速的现代,或许有深度、有品位的阅读者能为文学史的发展推波助澜。这又是萨瑟兰写此“小历史”的授渔之恩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普通读者而言,感受文学之乐而后结缘,要比死记硬背得点皮毛有益得多。萨瑟兰也提到当代读者面对的许多问题:选择的困难、电子书的冲击、出版行业的新规则。这虽不是读者单方面要解决的问题,但倘以文学之乐为本,磨砺心性,未尝不能从容徜徉,任尔东西南北风。
——乙未年读约翰·萨瑟兰《耶鲁文学小历史》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五):“文学之美永不消逝”
作为一个出身中文系的人,阅读文学史既是专业功课,也逐渐转化成了私人趣味。纵使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摆在眼前,但出自不同人笔下的文学史,仍然具有着丰富多样的视角与层次。
在读过大量专业性学术性极强的文学史教材之后,转而阅读《耶鲁文学小历史》则成了一件饶有乐趣的事情。正所谓文如其名,既然言称为“小历史”,内容定有着与“大历史”目光所及之处不相雷同的地方。在作者约翰·萨瑟兰的笔下,少了几分学究气,多了些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以及那诙谐又不失格调的幽默与诚恳。
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喜欢读文学史?
一部好的文学史,一定携带着极为鲜明而独特的问题意识而来。作者既是在向自己发问,顺畅而有逻辑地完成一个又一个章节的表述,同时也在与读者进行互动。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不自觉地也参与其中,从问题出发,迸发了探索答案的求知意识。
读文学史的另一个乐趣,是关于在不同的视角与高度之间来回穿梭的 *** 感。打开《耶鲁文学小历史》的目录,开篇从神话开始讲起,顺着文学发展的脉络,一直贯穿到第40章“那些在我们生命中以及超越生命的文学”,谈论的是21世纪最普及最流行的阅读方式——电子书。
不同的文学体裁、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和经典作品,就像是泛舟在文学史长河中的点点白帆。而身为读者的我们,有幸登上每一艘小船,把船的内部构造看个究竟。同时,还能站在岸边高处,看千帆荡漾的风景。《耶鲁文学小历史》这本书,在同一时间做到了这两点,一面深入到一个个时代的具体文学作品之中的,一面带领我们俯瞰这一切是如何生成、变化以及兴替的。
除了谈论文学本身,这本书值得一读的另外一点,是萨瑟兰对于阅读文学作品这一伴随人类文明发展经久不衰的生活方式的独到见解。最后一章,目光转到了21世纪,无纸化阅读开始成为常态,而我们的日常生活则被翻倍飞速增长,数量庞大而驳杂的信息环绕着,阅读之于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我们还需要阅读吗?答案是肯定的。
纵观文学史的漫长历程,一路走来,从口口相传的神话和史诗,到风靡几个世纪的纸质阅读,再到如今的无纸化阅读,变化的载体与不变的人文精神相映成趣。把最后一章读完,我忍不住重新回味起这本书的发端——“第1章:何谓文学”。
萨瑟兰在第一章中写道:“文学之美永不消逝。”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六):清新的纸上文学讲座
文学是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一个人像鲁滨逊般被放逐流落孤岛,如果有本文学书籍相携相伴,至少能排遣孤寂,不会绝望厌生。而我们人生百年,阅历有限,大部分的知识也都是源自阅读文学作品。所以人类热爱文学。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约翰?萨瑟兰所著的《耶鲁文学小历史》不光涵盖了文学的绝大多数领域,更是一部“阅读建议”,细细聆听萨瑟兰的纸上文学讲座,能帮助读者形成自己的见解,让文学在个体生命中熠熠生光。
在萨瑟兰的眼里,文学世界是现实生活的映射,“一个真实的内核包蕴在文学看似虚构的表象里”。文学作品又给我们带来灵感与启示,因为文学是“人类用自己至高至善的才智对所处世界的表达和传述”,一个个天才的作家,倾其所能赋予我们应对繁芜世事的心智和感知力,帮助处理日常生活中层出不穷的复杂问题。而且在阅读文学的过程中,阅读的快乐是难以言说的,那份精神的愉悦,是人最开心的时刻之一。我们享受文学的美妙,并借此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学也经历了全球化。文学在全世界的流行,没有疆界,让身处不同地域的读者都能品尝到各地文学的甘美。如果某种文学真的堪称伟大,即使它如拉克司内斯的作品一样深深扎根于如冰岛般的蕞尔小国,也会突破国家疆域的限制,“高高跃起,跨越国界而广为传播”。而像中国般的泱泱大国,过去由于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关系,世界难闻其文学的声音,但随着国际贸易的紧密交流,通讯系统的持续发展,“莫言”们不再沉默,不再仅仅对中国百姓讲述,更开始向全世界述说中国的故事。而像日本作家春上村树,已具备全球意识,他的写作,从世界各处汲取别家之长,然后为全球范围的读者书写。
既然作为一部“阅读建议”,萨瑟兰对当下的畅销书也持独特的视角。他认为大众流行文学不等同于粗糙文学,虽然大多文学性不高,但亦有经典作品,比如《悲惨世界》。这部流行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在文学史上属于评价“优劣参半”的一类,但它“在本质上有能力不断演进,改进自身,像液体一样将自己融入时下不断变化的文学文化潮流中”,以这一点为评判标准,大多数的畅销书都实力不济。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擅场,低端文学的畅销能弥补高端文学的滞销,形成交叉补贴的现象,正如流行音乐对诗歌的普及一般,各有各的存在意义。
而文学奖项的颁发更为读者在这个文学百花齐放的竞争时代提供选择依据。尽管按照乔治奥威尔的说法,“检验文学作品优秀与否的唯一的真正的的标准是时间”,但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使人缺乏耐心,亟需一份类似畅销书榜单的具有指示性作用的权威颁奖名单。而由此衍生的文学庆典活动、节日也成为读者和作者交流的良好平台,读书会、读书俱乐部孕育而生,更好地促进文学的发展。
最后,在面临电子书的冲击下,纸书出版虽然呈现萎靡,但读者面对网络上、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书籍日渐出现了选择性困难,感叹该如何选书?萨瑟兰的建议简单明了:人生有限,阅读经典,阅读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传世作品。
2016/02/17
早期日耳曼人部落(盎格鲁族、撒克逊族、朱特族和弗里西族)移民到英格兰,英语就是从他们的语言中变化继承下来。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公元449年左右,不列颠群岛国王伏提庚(Vortigern)邀请“盎格鲁亲戚们”来帮助他对抗皮克特人。作为回报,他赐予盎格鲁族东南部的领土。随后他又进一步寻求支援,撒克逊族、盎格鲁族与朱特族人纷纷前来。《编年史》记载,最终这些“移民”建立了七个王国:诺森伯利亚、麦西亚、东盎格利亚、肯特、埃塞克斯、苏塞克斯、威塞克斯。 日尔曼人入侵后,统治了当地的凯尔特语民族,本地语言主要于苏格兰、威尔士、康沃尔与爱尔兰存活了下来。这些入侵者的语言逐渐形成了“古英语”,与近代弗里西语极为相象。English(英格兰人、英语)、England(英格兰)和East Anglia(东盎格利亚)这三个词是分别从描绘盎格鲁族的词汇发展而来:Englisc、 Angelcynn、Englaland。 1066年诺曼征服后三百年内,英格兰的国王只讲法语。因此一大批法语词汇进入了古英语,古英语本身也失去了大部分曲折变化,进化为中古英语。1500年左右的元音大推移将中古英语变形为近代英语。古英语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贝奥武夫》,中古英语则是《坎特伯雷故事集》。 近代英语在莎士比亚所处的时期开始繁荣,一些学者将之分为早期近代英语与后期近代英语,分界线为1800年左右。随着不列颠对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占领和殖民,当地语言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的发展。 古英语时期——公元449年至1100年 古英语时期共有四种主要方言: (1)诺森伯里亚方言——洪伯河(the Humber)以北的方言 (2)梅尔西亚方言——界乎洪伯河与泰晤士河之间的英国中部地区的方言 (3)肯特(Kentish)方言——居住在英国东南部地区的朱待人的方言 (4)西撤克逊(方言——泰晤士河以南的方言。诺森伯里亚和悔尔西亚这两种方言又合称盎格里亚方言,即盎格鲁人居住地区的方言。 中古英语时期——公元UOO年至1500年 现代英语(Modern z。81i5h,Mod E.)时期——公元1500年至当前 现代英语时期又细分为:早期现代英语时期——公元1500午至1700年和后 期现代英语(时期——公元1700年至 早期古英语文学作品是用诺森伯里亚方言创作的。由于斯塔的纳维亚人的侵赂,英国的文化中心由诺森伯里亚迁移到悔尔西亚,到了公元九世纪,又迁至西撤克进地区的首府威赛克斯(wessex)。西撤克逊国王艾尔弗雷德大帝(A1fred the Great)一方面武力抵抗丹麦人的侵略,另一方面大力提倡文艺和教育,亲自组织并参加外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的翻译,以及本国文学的沙写和校订工作。古英语诗歌作品,通过西撤克逊抄写者的努力,才得以保存下来。在艾尔弗雷德大帝时期,古英语散文作品有很大的发展,这些作品主要是用西撒克逊方言写的。古英语的词汇不同于现代英语的词汇,大多数的古英语词都是西日耳曼语的固有的词。古英语词汇中也有一些从其它语言借来的词。。从这些词可以看到早期罗马商人的影响是很大的。随着基督教传入英国,有更多的拉丁词进入古英语词汇。原来居住在英国的凯尔持人的语言,有极少数词进入英语词汇,也有一些凯尔持语词保存在英国地名里面。 在中国大陆 中国的基本教育(小学至高中)阶段,特别是中学阶段,外语以英语作为必修课的超过90%。中国自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日制普通大学推行英语等级考试,作为对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必修课课程的达标要求。 中国大陆从1949年至在1960年代中期,因与苏联的关系极为密切,外语主要以俄语为第一外语,从1960年代中期以后,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1978年特别是1983年以后,英语(外语)是在高等学校升学考试中,和其他科目一样同等对待。以此为导向,中国的中学课程,特别是初中教育基本上全部以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课程的必修课,高中课程超过90%英语作为必修课;除非英语外语专业,在全日制普通大学,一般以英语作为必修课,其他外语作为选修课。 由于高考英语的地位很高,大学四六级与学位挂钩,近年来各界出现非常多的批评声音,指责中国教育过分强调英语的地位,忽视中文素质的培养,很多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英语上,影响了自己专业的学习,中文文化处于受歧视的地位。然而另一方,因为英语的准“世界语”地位,如果没有大量熟悉英语的人才,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会产生负面影响,中国大陆的英语人才和印度、香港、新加坡、日本、台湾、韩国等地相比还有很大不足。 英语语法基于日耳曼语源,虽然一些18世纪和19世纪的学者试图把拉丁语的语法应用于英语,但是并不成功。英语与其它所有的印欧语系语言相比,没有那么复杂的曲折变化,也失去了几乎所有阴阳性变化,它更强调词语间相对固定的顺序。英语中仍然保留的曲折变化有: 所有格:He is Fred's best friend. -'s 动词现在时的第三人称单数:Alfredo works. -s 过去时:Fred worked. -ed 现在分词/进行时态:Fred is working. -ing 过去分词:The car was stolen. -en;Fred has talked to the police. -ed 动名词:Working is good for the soul. -ing 复数:Fred has two blue eyes. -s 比较级:Fred is smarter than Rick. -er 最高级:Fred has the fastest car. -est 几乎所有的日耳曼语源字汇(包括一切基本字汇,如代词、连词等)都相对来说更短、更非正式。拉丁语源的字汇通常代表更加优雅或更有教养。但是,过多运用拉丁语源字汇,则会被认为矫饰或故意引起混淆。乔治·奥威尔的文章《政治与英语》对此作了透彻的描写。 英语使用者在选择单词时,通常可以从日耳曼语源和拉丁语源的近义字汇中挑选:如“sight”和“vision”、“freedom”和“liberty”。这些近义词之间都有微妙的差异,使用者能够自由选择组合表达不同的观点。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所用到的词汇一般是日耳曼语源。大多数拉丁语源的字汇通常用在更加正式的讲话和文章中,比如法庭发言或者编写百科全书。 英语以它巨大的词汇量而着称,很容易引入专业术语和输入新词到日常使用中。另外,俚语也为旧词换上了新的含义。这种灵活性非常明显,通常需要区分正确正式的用法和日常一般用法;英美的初等教育教师一般会提醒学生那些日常广泛使用但在正式场合中并不正确的字汇。请参看:社会语言学。 英语的词汇量非常庞大,但如果要估计具体数字,必须先要判断哪些能够算作英语单词。不过与其他语言不同,并没有一个权威学术机构来规定何为正式的英语词汇。医学、科技领域不断涌现新词,一些进入了大众日常用语中,其他只在一小部分人群内部使用。移民群体带来的外语单词也经常融入英语社会中去。一些古词和方言单词能否算作英语也无法判断。 《牛津英语字典》(第二版)收录了超过五十万个条目,标准比较宽松:“包括文学与日常对话中的标准词汇,无论当代、废弃或古语,也包括主要的科技词汇和大量方言、俚语。”(《牛津英语字典》补遗,1933年) 英语的句子结构比较简单、自然,合乎逻辑思维的自然顺序,也就是说,英语的词序word order比较自然。英语不象德语或俄语,句子结构没有那么复杂,词序没有那么多的倒装现象(inversion)。英语的“语法”性别和“天然”性别相一致,不象俄语、拉丁语那样把所有的名词,按照“语法”性别,都分为阳性、阴性和中性。这样,现代英语就免去了名词和形容词的复杂的格的变化,而德语和俄语仍大量地保存着这些变化。所以说,英语的第一个持点就是它的结构比较简单,因此比较明白、易学。英语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它的词汇非常丰富,因此它的表达能力特别强。据估计,英语词汇包括的单词超过一百万,居世界各语种的首位。英语的构词手段也很多样,因此英语不断产生新词。另外一个现象就是英语的词义不断发生变化,原有的词也可以获得新的词义,而且这种词义变化比较自然,显得毫不费力。例如,sophisticated的原义为:“非常有经验的,老练的,老于世故的”,它的基本词义是“失去了单纯性”。从这个基本词义发展到“复杂的,精致的”这一过程也是很自然的,不费气力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来修饰weapons,而得到“尖端武器”这个新的概念。这样,原有的s叩histica快d一词就变成两个词了,因为它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新词义。此外.英语还有大量的短语动词,由动词加副词构成。这些动词词组使英语的表达力更加灵活,使英语变得乎易近人,生动活泼; 英语本身具有上述两个特点:结构简单,表达力强。加上其它的历史原因相当前的国际需要,无怪乎英语已成为国际交往的公用语言。 第一代英语 英国英语 British English 始于1601年 奠基者莎士比亚 现代英语的奠基 第二代英语 美国英语 American English 始于1831年 规范者韦伯斯特 现代英语的规范 第三代英语 国际英语 Worldenglish 始于1995年 发展者新世界国际 现代英语的发展
要提高英语教学效果,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自觉自愿地投入教学活动之中。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的素质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决定着教学效果的高下。教师从多方面给学生施加影响,会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向心力、感召力,使学生兴致勃勃、聚精会神地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努力学习与实践。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它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硕士 毕业 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美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谈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摘要】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关注文学的社会 文化 语境,强调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批判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学标准,并要求研究妇女作品的特殊性、谱写妇女作家的传统。本文着重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及解构男性中心文学的框架与建立女性主义诗学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在女权主义运动中富有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主义;男性中心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新军。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其显著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个人色彩。之所以把英美文学合在一起,是因为二者不约而同地对女性问题中的社会历史因素给予格外关注。另外,同为英语国家,女性主义批评者致力找寻的文学传统和艺术形象都集中在相仿的经典之中。 一、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深层背景和原因 以往所谓的文学传统一律以男性为中心,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也都被父权主义意识所统治。面对这种情况,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文学批评要具备普遍意义和有效性,无论如何都应该将女性意识包括在内,坚决动摇和解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对现存的文化和制度进行总批判,整理提供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化革命。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首先是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而开始的。 这主要是通过考察、分析、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在男性本位创造的 神话 故事 中,女性总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的。她们是象牙女郎、安德洛美达、夏娃、潘多拉,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是一种被动、缺乏自主能力的次等客体。在《性别政治》一书中,米勒特对D?H?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奈特等男性作家的思想意识作了尖锐有力的批评和分析,指出这些作家的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都把女性给非人化了。小说中描写的场景和过程全都是从男主人公的角度出发的,女性人物自始至终都处于被控制的地位,男性人物则是绝对的操纵者。 米勒特的分析说明,男作家正是通过这种夸张的描写,把男女之间的性关系表现为正常的政治关系,让女人处于屈从、附属的地位。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指出,19世纪(乃至今日)占统治地位的父权主义意识形态把艺术创造力当成男性的一种根本优质,由于创造力被界定为男性,其结果必然是,占统治地位的女性文学形象也必然是男人幻想的产物,女作家们被剥夺了创造自我形象的权利,而必须努力遵照父权制强加在她们身上的标准。 吉尔伯特和格巴条分缕述地论证了19世纪的《不朽女性》是怎样被男人想象为虚无飘缈、温柔美丽的天使形象,认为从但丁的贝雅特里齐、歌德的葛雷特和玛甘泪一直到考文垂?帕特莫尔的《屋内天使》,理想的女性始终被视为逆来顺受、俯首帖耳和最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一种创造物。她们还指出,在天使形象的背后隐藏着妖妇的形象,男人把女性理想化的对应面就是对女性的恐惧。她既给男人带来满足,又会使他产生厌恶。 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性中心的文学把性别推向边缘,让妇女成为文化的接受者,批评的功能在于揭露隐藏在作品中的男性沙文主义的真正面目。因此,女性主义者的首要任务是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男性创造的女性神话,作一种对抗性阅读,把根植于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识根除。文学批评一旦揭开了这些形象的政治含义和文本的性歧视,就能帮助读者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从而动摇父权制的根基,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建立女性主义诗学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一些实践 女性主义批评家们试图通过对男作家笔下诸多女性形象的考察、剖析和审视来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但她们并不只满足于此,她们努力扩大批评的范围,拓展新的批评领域,确立女性主义批评原则,建造一座她们自己的文学宫殿,发掘被男人和社会所忽视的妇女文学传统,将批评的焦点对准女作家及其作品。她们要求拓宽妇女生活题材,创造一种崭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迥然有别于男性文学的妇女文学;她们系统阐述女性主义批评原则以此肯定妇女的文学 经验 和社会经验;建构女性主义诗学,以此对传统的文学作品进行新的评价,重新书写文学史;此外,她们还对男女作家在文学传统方面的差异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对女作家的创作经验、想象及其创作手法等方面显示出来的不同倾向进行初步研究,对既存的批评观念和文学的道德性质进行深刻的 反思 和审视。 具体做法就是寻觅女性文学的传统,挖掘被埋没的女作家及作品。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丽娜?蓓姆指出,如果从已出版的文学史或文集来看,美国几乎没有一个女性大作家,而主要的小说很容易发现,早在移民时期,女作家就开始活跃了。到了19世纪中叶,在销售和品种方面,女作家已在美国文学史上占了重要位置,连霍桑那样的名作家都免不了担心自己的读者会被女作家吸引过去。然而,这些女作家在文学史上却名不见经传,因为文学史对她们不屑一顾,认为女人不能算是作家,其作品也够不上载入史册的标准。 正是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标准将女性作家长期摒弃于文学史外。因此,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任务之一便是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整个文学史,发掘被埋没或受冷漠的女作家的作品,纠正男性传统对之的错误理解,寻觅女性文学的传统,重铸文学批评的 方法 。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承认一个女性文学的传统存在,但它时时被迫中断,妇女文学的发展呈间歇状态,直到19世纪以后才能较清楚地看到文学创作的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女性文学传统。 相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这一女性文学的传统无疑是十分短暂的,并且以阿弗拉?贝恩为代表的19世纪初期的妇女创作又被男性的文学批评排斥在文学范围之外,故导致妇女文学传统的难以发现。尽管有着种种困难,但妇女文学传统的存在是无疑的。伍尔夫认为她自己的创作也是沿着这条女性先辈开拓出的道路而进行的,这条道路是许多年以前开辟出来的,动手的有芬尼?伯尔尼、阿弗拉?本、哈利?马提诺、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许多著名的女人,以及许多无名的和被忘记的女人,曾在我之前修缮着这条路以使之平坦光滑,并且调整着我的步伐。 所以,当我写作时,我的前面只有极少一些物质障碍。伊莱恩?肖瓦尔特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家中最为活跃、影响较大者之一,她倡导建构独立的妇女文学史和女性文学经典。 三、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反思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灵活地吸收了西方流行的各种批评方法,容纳了生理学、人类学、现代心理学和美学等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呈现出一个多元开放的体系。女性主义批评不为单一的方法所左右,从语言、心理、文化等多角度解构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达到建立女性自身的价值标准与独特文化的目的。 然而,玛丽?朴维在其文《女性主义与解构批评》里声称:“‘女性’仅仅是社会的产物,不具有自然的基础,即‘女性’是一个术语,对这个术语的界定取决于它所被讨论的语境,而不取决于某些性器官或社会经验”,“‘女性’反映不了完整的自我,因为特征是有所联系的,‘女性’仅仅是同‘男性’相对照时获得的临时定义的一个位置。”如果性别角色完全取决于话语,这一话语又时刻处于变化和解构之中,两性的意义缺乏稳定性,那么女权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就失去了存在的支点。如果放弃了对社会性别的界定,要求女性正当权益的斗争就失去了理论基石。 她因此呼吁,女性主义不能忽视女性受歧视的社会现实,不应该消解主体,反倒更应该加强对现实的斗争策略的研究。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O年代末兴起于欧美的新女性主义话语的一部分。它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与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仅对父权制文化给予了尖锐的批判;而且还突破了理论话语惯有的表述方式,使历经沧桑的女权思想终于在20世纪下半叶得以理论化,并进入了理论话语的中心,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摆脱异端与边缘的地位,转而成为当代理论话语的重要一维,促进了西方理论话语的转型。当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探讨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深入的发掘。 参考文献: [1]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莫文斌,罗艳《求索》2005(02). [2]试论20世纪英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流变及其影响《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2(02). [3]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历程及其问题[J].魏天无外国文学研究,2011(06). 英美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2 论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要适应新世纪英美文学教学的发展,满足21世纪外语人才的需要,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构成合理的学科梯队。本文从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和英美文学的 教学方法 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一、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高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字语言形式。语言文字经过大师们的加工酝酿,便具有了鲜活形象的生命力,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经典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因为文学作品中饱含生活气息,使人们更加易于接受,所以成为教学的典范和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背景的了解和对英语语言艺术的浓厚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结合其中的优美的语句段落让学生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悟单词和语法的实际应用,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基本的英语常识,还通过对作品内容的了解进一步开拓了自己的文化视野,了解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社会生活场景,从而使自己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情操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学习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了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历程,感受英美人民的生活现实,可以让学生的 思维方式 和修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文学作品是作者优秀思想的结晶。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可以和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寄托于文字之中但精神无限延展。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力,对作者表达出的中心思想从不同角度加以揣摩,从而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滋润了我们的心灵,是我们的眼界进一步拓宽。在英语教学上,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对作品内容进行赏析,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 对于同一篇作品,学生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展开讨论,抒发自己的见解,在探讨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潜藏着未知答案的文本空间,由于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能够自己理解自认为正确的看法,主动去通过作品对作者进行评判。他们主动对话作者、质疑作者甚至否定作者,在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中,逐步养成敏锐的感知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真正意义也正在这里。 二、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在我国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英美文学教学还保持着传统的泛读化教学方式。文本资料以教材上的为主要对象,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教材,把重点在黑板上罗列出来,学生阅读仍然是次要的。英语教师往往背负着较重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的讲解也只是一遍而过,而教材对于英美文学的选取也受篇幅所限往往节选某一段落,对于英美文学的分类和评价往往比较混乱。 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由于教材教学内容信息量大,历史年限跨度长,文学流派和创作风格不一,英语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和作品中心思想无法得到全面展现。这使得学生们的阅读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无法全面展现作品中蕴涵的宝贵精神财富,只能针对几个关键的词汇和语言点重点讲解。 所以,现实中英美文学与课往往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无目的讲,学生在下面机械地听,麻木地记词汇。随着民间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英语专业教学中通过英美文学阅读引导学生提高 英语学习 效果,提升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界的共识。 目前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上,在课堂上,教师对于教材中的英美文学理论部分的讲述过于冗长,使学生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学生们对这一部分的课堂内容只是被动地接受,自己不会动脑去思考有关作品的问题。教材选取的作品与文史理论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进行。其次,英美文学课由于教材篇幅有限,无法完整摘录某一文学作品,只能有选择地节选作品中的关键段落,而对作品的完整性造成破坏,作品的发生背景、人物介绍也变得残缺不全,学生初次接触作品很难深入阅读下去,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三、英美文学的科学教学方法 (一)循序渐进 英美文学课是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的,因此在课程安排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具体的授课方式上,要考虑到学生们对英语的掌握情况,结合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水平逐步提高讲课层次。例如,在学生刚入学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英语读本培养他们的 英语阅读 习惯,等他们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水准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再给他们安排英语作品的原著阅读赏析。只有阅读英美文学原著作品,才可以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英美文学 教育 。学生有了一定的原著阅读经验,可以在课堂上适量增加阅读量,逐步提升学生们的英语阅读水平。 (二)通读原著 开设英美文学阅读课的目的是全面掌握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特色。只有将英语原著通读下来,才能充分体会到作品的语言特色、思想脉络和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目前我国英美文学教材只是节选作品的某一章节,断章取义,不利于学生整体理解作品。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尽量通读原著全文,全面体会作品思想内核,有条件的也可以横向扩展,多读一些相关作品,从更广阔的角度试着去理解作品,一定能收到意料之外阅读效果。因此,教师要向学生强调通读整本书的重要性,并布置写 读后感 ,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三)向学生推荐作品 英语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课时,除了教材上节选的内容外,还要积极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向他们推荐一些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英美文学作品。例如英语典籍《圣经》、英国史诗文学《贝奥武夫》、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等等,都是一些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读来让人兴趣盎然,学生们课余饭后可以认真的深入进去进行精读。 (四)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不能仅仅当做消遣,教师要要求学生每读完一篇作品都要写出心得。只有这样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才会加强体验,在写读后感时重温对作品的个人理解,从而加深了最作品的认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读后感中看出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是否充分?认识角度是否恰当?指出他们的不足,引导学生重读作品相关章节,纠正错误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分析能力。此外,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写论文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通读作品,加深认识。 (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反串角色,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学,扮演老师的角色在讲台上为大家讲解分析教材。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记忆。从而避免了其被动接受知识养成的惰性。这样做一方面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去对作品内容进行学习、记忆,对作品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促使他们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对作品本身或作者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检索,将之作为教科书的有益补充,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上,只有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探索有效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合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一颗火热赤诚的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满足新时期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恒.基于网络环境的英语文学课程教学设计[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5). [2]董梅.英语教学中导入经典文学阅读的创新型教学研究[J].前沿,2012,(10). [3]张春开.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英语教师,2012,(4). [4]章洁帆.论文学性在综合英语课堂上的体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2).
320 浏览 3 回答
291 浏览 4 回答
342 浏览 4 回答
234 浏览 3 回答
327 浏览 3 回答
86 浏览 3 回答
202 浏览 4 回答
284 浏览 3 回答
82 浏览 2 回答
295 浏览 5 回答
228 浏览 7 回答
193 浏览 4 回答
267 浏览 4 回答
353 浏览 3 回答
154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