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年来,麦积山遭到过风雨的侵袭、人为的破坏,历史上还经历过数次大地震。但是天灾与人祸并没有磨灭麦积山的光芒,它仍完好地保存着佛教窟龛194个,泥塑石雕、石胎泥塑7200余件,壁画1300余平方米。
麦积山景区地处于我国昆仑——祁连——秦岭东西中央造山带和贺兰——川滇南北中央构造带的交接复合部位,该位置又恰处于西秦岭——松潘构造结的东北结点上。特殊的地质地貌,既塑造了麦积山北雄南秀兼有的大地奇观,同时也埋下了地震灾害的隐忧。
从石窟“牛儿堂”向西行,有一条长38米,距地面高80米的天桥栈道将麦积山东崖和西崖连接起来。天桥之下,东西崖之间,崖壁悬空垂立,洞窟皆无。
原来,在734年,秦陇发生了强烈地震,使麦积山崖面中部窟群及东崖上部大面积坍塌,窟群自此被分裂为东西两崖。
从那以后,山峰脚下就残留着当年地震中被震落的巨大石块。这应该算是麦积山石窟历史上最惨重的损失了,很多珍贵的洞窟、塑像、壁画在山体的摇晃中跌落粉碎,还原成了泥巴。
这样的天灾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导致香积如山、僧侣过千的麦积山宗教气脉遭受毁灭性打击。
就是这场地震,使麦积山在大唐盛世时只开凿了为数不多的几个石窟。
接下来,随着我国行政中心的南移和北上,作为长安佛教文化的重要部分、“关陇石窟”的杰出代表,麦积山石窟浓妆艳抹的“主角”地位也一去不复返。
杜甫流寓秦州时,麦积山在天水大地震中,东西崖佛龛被一分为二,加之当时的安史之乱,所以他自然只看到了“野寺残僧少”的凄惨景象。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杜甫流寓秦州之后20多年,我国历史上就发生了著名的“会昌灭佛”事件。我们现在已很难知道,麦积山是否因位置偏远而且山路险绝逃过了那一劫。
从此,麦积山石窟在蒙蒙烟雨中销声匿迹了近千年。但就是在这次地震后不久,民间匠人还是顺着残留的栈道,摇摇晃晃地攀上了牛儿堂,并塑了一组天王踏牛的塑像,其实这组塑像更像是一个避除震灾的祈祷。
唐朝以后,麦积山在雕塑方面再无大的建树,最多只是一些数量的积累,或者是一些修修补补。但是由于有不少文人雅士、达官显贵慕名前来,相关文章也因此多了起来,如五代王仁裕等,王仁裕在登临麦积山最高处的天堂之后写专门写诗留念。
宋朝在开封建国之后,我国政治经济中心也随之南移,加上由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逐渐被海路运输所代替,麦积山由此进入了将近1000年的幽居阶段。
期间虽然也有一些善男信女涂彩塑像,供奉香火,虽然也有一些文人雅士寻幽探奇、登高怀古,但相对于北朝及隋唐,毕竟只是一种寂寞的延续。
麦积山就这样静静地矗立了千余年。
要说麦积山的千年历史,不得不说说这里独一无二的云梯栈道,它们是麦积山历史的见证者。麦积山石窟自开凿以来,就修建木质的云梯栈道,以连接“密如蜂房”的窟龛。
麦积山上,古代人在悬崖陡壁上建造的凌空木头飞桥栈道,早已被火焚毁了,剩下的一些焦黑折残的窟檐和桩孔,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它昔日的壮观。
由于山体中部突出,下部凹进,上部收缩,故而中部以下栈道由下向上层层突出,成凌空穿云之势,现奇绝惊心之景。后世的人们能够一个一个洞窟地登临观看,全靠贴壁凌空搭建的这些云梯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