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明清时期,儒学思想对中医教育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当时的医学教育同样继续较好地传承了儒家仁德、中庸、精诚、平衡等许多人文思想。而且受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影响,其时凡是悬壶者大都称之为儒医,特别是世传儒医更是受到重视。随着儒医的增多,著书立说的医家数量较之以前大幅增加,各种医学书籍不断产生,医书种类日益丰富,包括很多通俗易懂的医学普及本,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推动了中医教育的发展。
二是明朝中期王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也对医学教育,特别是民间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民间医学教育的师徒传承方式(包括家传、师承、私塾等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较之官办医学教育有更多实践实证的经验积累,同时思想也更灵活,注重个人的领会体悟,这与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三是自明朝后期西学东渐后逐渐产生的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的新的经世实学思想,对明清时期医学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主张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务求实效的儒学新思想,进一步推动了中医的理论思维,使得中医更加注重临床实效,进一步促进了中医临床和中医教育的分科,同时各种临床著作、方剂书籍记载的方剂数量和种类也都明显增多,中医在临床实践、辨证诊断方面有了明显进步。
四是回归儒学原典,大力提倡尊经复古和繁琐考据的考据学一时兴起,繁琐考据成为治学的唯一方式,以致于当时的医者皆不能超越内经、伤寒之外以言治。儒学中的这一股考据复古之风,虽说客观上推动了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在文献整理研究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但这种尊经复古的法古观念和学术思潮,严重制约与阻碍了中医学的创新和发展。
五是清朝医学教育也只能是固守前朝传统模式,而且随着社会的衰败而不断萎缩,甚至濒于崩溃。综观清朝中医教育的课程设置,从太医院教习厅到中医书院,都从未发现对人文课程的重视。从清朝初期的中医专科教育到末期的中西医学校,中医教育都以讲授传统经典为主,人文课程设置很少,对中国传统文化讲授不多。
资料来源:论明、清时期的中医教育,韦韬 -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