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残留对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影晌随着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农药残留作为技术壁垒将严重阻碍我国农业 生产和经济发展。其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药残留影响人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国农业已进入从数量向质量的转换时期,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日益增长,祟尚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而农药残留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也是政府部门和广大城乡居民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从目前市售农产品来看,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相距甚大,不少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情况令人担忧,因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1992~1996年据26省、市的不完全统计, 5年间全国共报告农药中毒247349例, 年均病死率,其中生产性中毒61102例,是因使用杀虫剂引起的, 又以高毒类有机磷杀虫剂甲基对硫磷和甲胺磷为主;1997至2003年全国共报告农药中毒108372例, 其中生产性中毒27511例,生活性中毒30861例,分别占总中毒例数的和。 2、农药残留严重限制我国农副产品对外贸易。 目前世界上大宗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 国际市场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质量, 各国对进口的农产品质、卫生、安全等技术要求愈来愈严格,尤其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对农产品中的农药、兽药残留, 以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标谁的规定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门槛越来越高,成为了“技术壁垒”、“绿色壁垒” 。如日本对我国菠菜规定的“毒死蜱”残留量标准是不超过 , 但是对本国大量生产的萝卡规定的限量标准却高达3mg/kg,相差300倍之多。由于其具有名目繁多、复杂多变、伪装隐蔽等特点,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频频受阻,由于农药残留量超标, 被拒收、退货或销毁的现象时有发生。据统计,绿色壁垒造成我国农产品每年出口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 ,价值高达几百亿元。 3、农药残留阻碍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 绿色农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绿色农业是指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开发。广义的绿色农业, 有别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农业生产体系,是高效、低耗、无公害的开放型农业系统。发展绿色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全球农业发展的趋势和走向。但我国农业生产现状与这一要求和趋势还不相称,原因之一即在于农药残留。食品、蔬菜等农产品因残留超标而难以跨越国外“绿色壁垒” ,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对发展开放型农业构成严重威胁。这种状况不改变, 我国的绿色农业建设与发展就无从谈起。 由上述可知,解决农药残留问题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问题。降低或消除农药残留的根本原则在于明确我国农药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无公害农药”。(浅谈农药工业与植保事业的和谐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在有限的人均耕地上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加强植物保护。而农药是加强植保的重要生产资料,农药企业应当在构建和谐植保,推进绿色农业,确保食品安全方面不断创造新的作为。认真探讨农药工业与植保事业和谐发展的对策,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和谐发展是农药工业与植保事业的共同追求 1. 农药工业与植保事业休戚相关。众所周知,农药是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产品。它是直接为植物保护服务的。农药工业为植物保护提供产品,植物保护为农药工业提供市场。农药产品的品质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植物保护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一个好的农药产品,只有经过植保实践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才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农药企业只有为植物保护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占有广阔的植保市场,才能扩大盈利能力,才能实现持续发展。而植物保护只有依靠高效、低毒、低残留、无污染的农药,才能达到有效防治病虫害、进而实现增产增收的预期目标。由此可见,农药工业与植保事业紧密关联,相互依存。 2. 建设和谐社会要求农药工业与植保事业和谐发展。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规律看,人均国民收入超过800~1000美元之后,市场对农产品和食品的需求就开始由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追求质量效益。在我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农业正经受着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产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的深刻历史变革。这一变革的时代呼唤绿色,迫切要求通过和谐植保来满足和支撑无公害安全农产品生产,并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和谐植保就是要合理配置资源,实行与环境友好的农药与科学使用技术相结合,使农民在防止有害生物造成农作物预期损失中获得最大收益,并改善生活质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持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直接为植物保护事业提供产品及服务的农药工业,在发展方向上必须从非选择性农药转向选择性农药,从传统的有机化学物质转向“生态和谐农药”、“环境和谐农药”,开发新品必须具有安全、残留低、无公害、生物活性高、使用费用低等特性。这样,才能为构建和谐植保提供优质资源,进而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3.农药工业应强化和谐发展的经营理念。农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对于保证农作物优质、高产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农药有毒有害的特性又会通过生物链危害人类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近年来,我国农药行业有了长足进步,企业规模扩大,质量稳步提高,品种不断增加,为优质高效农业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据报载,沈阳化工研究院自行研发的新农药氟吗啉,自2000年以来已在135万亩农作物面积上应用,为农业增效26亿元。农药对农业增收的作用可见一斑。但在目前农药生产经营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总体生产技术和工艺落后、研发能力薄弱、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农药生产和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根据国家农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沈阳)2004年的调查,在生产企业农药产品合格率达到85%以上,但是在市场和用户手中,产品的合格率不到45%。不合格的农药用于植保,势必影响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别是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更是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去年浙江查处的“稻卷宁”案,今年江苏淮安查处的“虫病无影”假农药致4000亩小麦绝收案,山东潍坊查处的食用色素勾兑假农药案等,无不给人们留下深入的思考。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构建和谐植保,农药工业责无旁贷。每一个农药企业都应当强化和谐发展的理念,在构建和谐植保中主动尽责,推进农药工业与植保事业同步和谐发展。 二、农药工业企业在构建和谐植保中大有作为 1. 农药企业要自主创新,重抓新品开发,着力提高植保用药的科技含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农药企业要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主动开发高科技含量的新农药,使植物保护过程实现无污染防治,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放心米”、“放心菜”、“放心果”等放心食品。多年来,克胜集团潜心研究把握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技术走势,确立了高效、低毒、低残留、友好环境的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之路。通过艰苦努力,不断推出新产品,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级星火(火炬)项目11个,国家“双加”工程项目和农药专项项目3个。克胜面市系列产品中无剧毒、高毒和中毒农药,已有9个被农业部农技中心列为主推产品,11个被认定为无公害推荐农药品种。2003年以来,集团又抓住国家禁用高毒农药的契机,先后投入经费2000万元,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结构的烟碱类先导化合物—IPP,使农药新品开发的层次进一步提升。目前在新建的“克胜高新技术工业园”,首批投资上亿元的项目中就有PMC、啶虫隆、己唑醇等具有一系列自主核心技术的新产品,都具有低毒、友好环境等特性。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大大减少同类产品对国外的依赖,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对构建和谐植保,提高农产品品质,突破“绿色壁垒”,推进我国农产品出口创汇,都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农药企业要强化管理,提升产品质量,精心打造植保用药的放心品牌。农药新品是否高效、低毒、低残留,必须到植保实践中检验,必须让农民验证。农民最讲究实惠,最信奉质量,最看中效果。作为农药企业,应当强化管理,狠抓质量,以品质铸就品牌、打造名牌。克胜集团坚持投资品质,崇尚“克己奉农,品质制胜”,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多途径强化员工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坚持“按照标准来,沿着程序走”,从基础管理抓起,抓细、抓实精益现场管理,合理定置,健全制度,强化监督,严格考核,努力实现管理“零盲点”、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继克胜农药荣列“中国农药十大名牌”、“全国放心产品”后,2004年克胜商标又跻身“中国驰名商标”行列,成为新商标法颁布后农药行业唯一的驰名商标。集团以此为新起点,进一步深化贯标,持续改进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包装质量、服务质量达到同行领先、用户放心,致力于克胜品牌青春永驻,驰名中外。近几年来,其主导产品扫螨净、蚜虱净的年产量、销售额、利税、市场占有率等经济指标高居全国农药行业同类产品榜首。 3. 农药企业要发挥优势,搞好售后服务,积极进行植保用药的技术指导。构建和谐植保,农药企业不仅要为农民提供优质产品,而且要发挥技术优势,提供关爱式服务、增值服务,让农民掌握科学防治病虫害知识,适时适量用药,既节约农本,又增强防治效果。克胜集团历来重视产品售后服务,通过市场网络,组织送技术下乡,为农民科学用药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指导。2005年克胜又开展系列性的为农服务活动,先后聘请西北农大、四川省果树研究所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分乘6辆依维柯服务车,走乡串村,行程10万余公里,举办农药讲座60场,并组织农药经销商聘请当地农技人员宣讲用药知识,受到农民群众普遍欢迎。活动中还为50多名贫困生提供助学资金,向500户贫困农民赠送农药,向50个行政村赠送科技图书,为200多家农药经销商装璜店面。克胜人用为农服务的实际行动在践行“三个代表”,诠释和谐,回报社会。 4. 农药企业要清洁生产,节约社会资源,努力降低植保用药的实际成本。农药企业要采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通过清洁的生产过程,制造出“清洁的产品”,实现“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目的。要消除和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农药工业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实行清洁生产,全面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多年来,克胜集团在“三废”治理上舍得投资。2004年在克胜高新技术工业园又投资1500万元兴建万吨污水处理厂和废弃物焚烧装置。在制造高科技含量新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发水剂、水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新剂型,减少甲苯、二甲苯、丙酮等溶剂用量,大大削减了农药使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2004年以来,动力分厂全力推行循环经济,仅节水技改每年就为集团节约费用63万元,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5%,新水取用率下降50%。新建的废弃物焚烧炉通过回收热能再利用,全年可节煤450吨。 5. 农药企业要主动配合,打击假冒伪劣,切实维护植保用药的货真价实。目前农药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农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植保和谐、社会和谐。对此,农药企业应该主动出击,依法维权。克胜集团在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后,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打假维权保名牌的任务。2005年集团打假办紧密配合公安、工商、技术监督、农业执法等部门干部,已先后出动近100人次,分赴各地营销市场打假,依法立案查处了5起侵犯克胜中国驰名商标专用权案件,并针对面广量大的“傍克胜”名牌产品“蚜虱净”、“扫满净”等行为,在相关厂商所在地进行面对面现场举报打击,有力地震摄了假农药生产者和经销者,为净化农药市场,维护广大农民消费者利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三、进一步推进农药企业与植保事业和谐发展的构想 发展农药工业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农药企业,在构建和谐植保中是能够有所作为的。但构建和谐植保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全方位的支撑。农药企业要创造更大的作为,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纵观世界农药发展的新趋势,分析我国农药发展的新特点,我们建议: 1. 要强化政策引导。国家要针对我国农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水平不一、竞争无序、竞争层面低等实际状况,抓紧制定加快农药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通过抬高准入门槛,严格登记制度,淘汰一批;通过改革改制,整合资源,提高一批;通过倡导联合,鼓励兼并,壮大一批,从而使植保用药的质量从源头上得到保证。同时要完善农药经营的相关政策,支持农药品牌企业实行连锁经营,直接为搞好植保提供一流产品。 2. 要坚持依法管理。目前我国农药生产、使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系统和全面,执法主体错位、缺位、争位同时并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经常出现。为此,迫切期望国家借鉴国外农药管理经验,尽快制定出台《农药法》及其实施条例或办法,要从执政为民的高度,进一步强化农业执法部门依法管理的权利和责任。要根据农药有益有害的两面性特点,大力强化农药管理的法治宣传,切实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者,遏制“傍名牌”恶流,坚决维护农药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要集聚和谐合力。我们呼吁业内同行,紧紧围绕和谐发展主题,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谋求合作,实现共赢。一是农药企业要建立行业合作联盟,增强与国际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的实力,提升农药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二是农药企业要与植保系统联手合作,尤其是注重发挥植保系统的技术优势、网络优势、信息优势,切实搞好农药新品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三是农药工业企业要与流通企业牵手营销,共同承担净化市场、服务“三农”的责任,特别要重视探索建立绿色联盟,发展农资连锁新业态的路径。此外,在人才、科技、资本等领域,也要积极整合资源,不断开创团结协作、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信息来源:中国植保,作者:吴重言)
你啥意思?想写硕士或博士毕业论文吗?果真如此,就不要在这里求教了,还是踏踏实实的去自己实践,这完全是为了你好。
生态环境治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新时期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创新》 摘要:环境政策是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所采取的一切对策和行动。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完善综合环境政策,是当前世界各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新趋势。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提升政策效能,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实现对政治、经济、 文化 、社会等资源的整合,建立健全国家环境管理与社会环境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创新 中国正处于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转型新时期。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重化工业仍是工业化的主导形式,各种盲目发展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泛滥,资源消耗的集中度仍然很高,资源和环境面临的压力依然很大。在“十五”期间,中国各项经济指标都超额完成,但是,环保指标却没有完成;“十一五”前四年,中国经济克服了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仍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尽管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和。可是,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变化不大,局部地区仍在不断恶化,突发性环境事件进入高发常发态势[1]。“中国正承受扭曲发展观带来的恶果”,环境问题成为“已到眼前的危机”。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强化生态建设与环境管理工作,迅速扭转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确保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一、现行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主要缺陷 1.侧重于具体事务与专项目标,缺乏全面的统筹协调。中国环境政策起步于计划经济时代,逐步形成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环境政策的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生的具体环境问题。环境政策的重点一直是制定专项环境管制措施以实现一些具体的环境管理目标,而较少地关注如何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中以全面预防和解决环境问题。因此,生态环境政策重污染破坏的事后治理、末端治理,缺乏从全过程上对环境资源的使用进行有效规范控制的制度措施;规制性政策多,经济、技术政策偏少;实用的政策不够,政策间缺乏协调。 2.配套措施不全,实际操作性不强。环境政策是组织环境管理活动,指导社会环境行为的行动指南。近年来,中国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加强政策创新,制定了一些环境治理的新政策,如环境影响评价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绿色 保险 与绿色信贷政策等。为了照顾各地不同的具体情况,适当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与统一性,不少环境政策,国家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而将执行时的具体要求留待实践后再行详细制定,致使许多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3.公众参与面小,政策的社会基础薄弱。环境管理牵涉面广,工作复杂,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但是,中国环境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中,公众参与面较小。政府一直沿用“命令―控制”的方式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方式,通过将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化,行政强制化,并过分地依靠行政处罚来保障管理绩效,对个人及企业参与协助环境管理不够重视 [2]。企业、个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参与环境管理的范围、程度、效果等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态环境管理的社会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到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 二、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创新是新时期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现实要求 1.发挥市场作用,实行综合治理是当前国际环境政策的新特点。广泛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制定综合环境政策,是当前环境管理绩效好的国家的共同点。在环境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的国家,都允许污染许可证和资源配额的交易,征收污染税、原料税、产品税、资源税、排污费、使用费、补偿费等,提供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和环境基金,实行押金―退款制度,建立环境资源损害赔偿责任等。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是一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采用经济手段对个人和企业有激励作用,可以较好地鼓励公众协助、参与环境管理。以美国为例,在经过农业大开发、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和工业化建设后,美国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政策和措施,环境治理效果显著,恢复良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泡泡政策”,即污染权交易制度。由国家或地区对污染总量实行控制,逐步下降。然后将污染排放额度分解交易给企业。企业有权对获得的污染排放额度进行交易。这样,政府控制总量,企业如果新成立、扩产等,需要增加排污的,必须到具有排污额度的企业购买。通过市场调节,达到控制污染排放的目的。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很好,使美国空气污染物总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并已在水污染物等方面推广。 2.创新环境政策,转变环境管理方式是新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面对生态环境面临的巨大压力,环境管理改革却远远滞后,管理绩效低下,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破坏仍在继续,有的地方还愈演愈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经济体制变革正在引导着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重组。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严重挑战还刚开始,环境管理面临的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 三、新形势下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创新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政府环境治理措施的落实。借鉴美国成功的排污权交易机制和中国甘肃省张掖市水权交易的探索,合理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对现有环境资源的交易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资源权益交易的市场机制 [3]。首先,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对所有生态环境资源(包括环境容量,以排污量来体现)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将符合市场交易特征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全部或部分权益确定为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的品种。其次,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科学规律合理确定供应总量的限度,科学合理地确定交易品种的基准价格。最后,通过市场独特的价格形成机制,使环境资源的景观价值、生态价值和存在价值内化为环境资源的交易价格,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外部经济性。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生态环境管理政策与措施的落实。 2.改革环境 财税 政策,确保环境投入。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投入需求多,社会效益大,直接的经济效益却不是很明显。近年来,中国加大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对于加强环境管理、优化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生态环境投入的主要来源是中央,地方环境投入十分有限。由于资金预算安排的确定性不强,资金 渠道 与管理使用分离,导致资金投入方向混向,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为了保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资金持续投入,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必要改革环境财税政策。一是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起中国的环境税收政策,并将环境税收定为地方税种,保证地方环境投入的资金来源。二是完善中央财政的财政补偿、转移支付等具体政策,保证中央财政的持续投入。三是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增加预算的法定性,保证资金落实并且不受干预和影响。 3.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制度,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对自然资源损耗的监测,统计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资源损耗以及由于废物排放和自然资源使用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损失,在此基础上,对其价值量进行核算;并对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和恢复环境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为环保而设立环境管理机构发生的各项费用、降低和改善环境污染的研究开发及利于环保的设施支出等,也进行核算;同时,对推动社会进步和造成社会无序和发展倒退的“支出”进行区别统计。根据这些核算和统计数据,计算出社会发展的环保支出,建立起绿色GDP核算体系。从而,实现将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到GDP的核算中,切实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状态,促进地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4.建立绿色经济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建立和推行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核算办法,将产品使用过期后的环保处理费用纳入到产品定价之中,杜绝发生类似于廉价白色泡沫塑料泛滥而处理成本实际很高的现象。建立起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等环境经济制度,促进绿色贸易,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环保责任。建立促进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将清洁生产作为企业减污增效、政府环境质量管理的重点工作,对实施清洁生产的试点企业、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以及对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污染物少的技术工艺的推广应用给予优先资金扶持,对重点污染排放企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充分调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环保产业(包括环保服务业)的发展。 5.促进环境中介组织发展,支持和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公众是环境质量的最终感受者,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公众有权力也有义务参与环境管理。大力支持和鼓励公众广泛参与环境管理,有助于各项环境管理政策措施得到切实执行并发挥出最大效能。环境中介组织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形式。需要制定鼓励政策,引导环境中介组织健康发展,拓宽环境中介组织在生态环境立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纠纷处理、生态环境知识宣传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渠道,将部分政府做不好、做不了的事情转交给各类环保组织,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确保政府能够真正将主要精力用于环境生态监管。发达国家就经常用“公众评估”的办法来核算绿色GDP,也就是由相关的专业部门和较独立的咨询机构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公众咨询,调查公众对生态影响的评估,然后 总结 公众的评估意见,并作为绿色GDP的补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充分发挥环境中介组织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可以实现政府与民间社团组织的良性互动,提高环境管理政策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邹静昭.2009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如何?[N].中国环境报,2010-01-26(5). [2]方世南.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作为[J].学习论坛,2007,(4):40-43. [3]李雄华.试论环境资源权益交易的市场机制[J].生态经济.2009,(9):40-43. 生态环境治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三:《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从原始的耕种方式渐渐地科学化。现代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多的农药种类投入到了农业生产中,而且药量变得越来越大,相应的农药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不仅对农业生态产生了重大的问题,而且对人类的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如何的合理使用农药,降低农药污染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药;污染;农业;农业环境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的经济基础,为了满足我们对事物的需求,提高农业的生产量,化肥、农药和生产调节剂被大量的使用在农业生产上,如果这些东西过量或者不正确使用,都会导致土壤被污染,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了农产品,从而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所以,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农药污染的现状 农药污染主要是针对农产品,尤其是对蔬菜、水果的污染比较大,许多的蔬菜、水果都存在着农药残留量超标的问题,从而引起食用者身体不适,比如:急性食物中毒、慢性食物中毒等。近几年,我国因为农药而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频繁发生,造成了经济损失惨重。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农药污染超标高达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其中蔬菜的有机磷农药残留问题相当的严重。 二、农药污染的原因 1、历史原因 20多年前,人类还没有意识到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大量的使用农药,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强大,也不了解农药的危害性,从而导致农药残留物比较多。比如:六六六的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我国农药产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致使土壤、水、大气的污染相当的严重。据调查了解到,这种农药的残留期高达三十年以上。 2、农药使用不恰当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的农民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知识水平低,从而导致他们的环保意识比较差,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达到杀虫、杀菌、杀草的目的,他们大量的使用农药,有的还使用高浓度的农药,有的不按照严格的安全隔离使用,还有的在采收前还在使用农药,这样以来,农产品上农药的残留物相当的多,从而导致污染比较严重。 3、监管部门监督力度不够 政府部门对农药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个别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生产严重超标的农药,从而导致农药污染比较严重。 三、农药污染带来的影响 农药已经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必不可缺的手段之一,在农药使用的过程中,农药通过喷洒、蒸发等方式进入到大气、土壤、河流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在杀虫、杀菌、杀草的过程中,过分的铲除病虫害的天敌,从而导致生态失衡,农药的残留物也通过各种方式存在,从而危害人类的健康,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1、污染空气 人类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农药通过扩散、蒸发等方式对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比如:农药通过蒸发,飘散在大气中,造成污染范围扩大。此外,在生产农药时,工厂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气,这样对大气也有很大的影响。 2、污染水体 在使用农药时,农药的残留物会依附在土壤里,部分会通过蒸发混合在大气中,遇到雨天,这些残留物就会混合在 雨水 中,导致水体污染。 3、土壤污染 在使用农药时,部分农药会被喷洒在土壤里,从而对土壤造成污染;部分会被混合在大气中,部分会落在水里,这样以来,通过对农田进行浇灌,农药的残留物又被浇灌在土壤里,对土壤再次造成伤害。 4、对农作物和其他动物造成伤害 农户为了提高生产率,减少害虫、杂草对农产品的破坏,就大量的使用农药,甚至使用超标的农药,农产品上农药的残留物量过大,导致农产品污染严重。此外,在使用农药时,对一些水生生物、飞禽、动物、植物的生命带来危害,减少它们的种类。 四、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 1、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条件的限制,化学农药依然是防治害虫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近些年来生物农药得到了发展,它有着自身的优点,比如:高效、无毒、无污染、不伤天敌、选择性强等。它是一种细菌农药,比起化学农药是比较好的治虫药物,虽然它难以在短时间里大面积普及应用,但是相对于化学药剂是一个好的选择。 2、加强农药污染的监督、检测 政府部门要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测,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营造一个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和谐氛围。 3、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各级政府应该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全国人民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比如:通过电视等媒介大力宣传农药的使用方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外,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农药的使用技术,让他们正确、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把污染降到最低,使农产品达到无公害化。 4、禁止农药包随意丢弃 农民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有许多的不正确的地方,尤其是对使用过的农药的包装废弃物的处理不恰当,很多人在用完后就随意的丢弃,而这些包装袋或多或少的还存在一些农药的残留物,这样以来,通过扩散就会对土壤、大气、水等造成污染,还可能对人、牲畜的生命带来危害。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对农民进行教育,禁止他们随意丢弃。此外,还可以通过回收的方法,减少农药包的随意丢弃。 结束语 农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问题。因此,在农药的管理中,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严厉监管农药的生产及使用。同时农户在农药的使用中要做到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农药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要要规范。只有这三者的相互配合,那么农药污染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食用者再也不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了。 参考文献 [1] 许海萍,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2001(6). [2] 蒲慧晓,农药环境污染及防治措施[J],北方环境,2012(8). 猜你喜欢: 1.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 2. 形势与政策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 3. 环境为主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5. 环境保护相关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6. 2016形势与政策环境保护论文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对提高粮食产量所作的贡献是不可替换的,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使用农药可增加3×108t~3.5×108t的粮食。如按每人每年250kg口粮计算,这些粮食可以养活12亿~14亿人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药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农药是一类有毒化学物质,而且是人们主动投入到环境当中,长期大量使用,对环境生物安全和人体健康都将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目前,农药与环境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农药的广泛使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毒害事故频频发生。控制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个热点问题。 我国农药污染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植物化学保护所使用的农药,有的直接施于土壤里防治病、虫、草害的同时直接接触土壤微生物,就是直接喷布于植物地上部的农药也大部分掉在地上残留在土壤里,土壤里这些农药都会直接或间接与土壤微生物产生相互作用。一方面农药对微生物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这关系着土壤肥力、植物发育和病、虫、草害的发展;另一方面土壤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代谢也起作用,这关系到农药的残效和残留。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各种药剂作用不同,不同土壤条件、施药时间、浓度等都对作用产生影响。例如:有机磷杀菌剂使用高浓度时对大豆根瘤菌起抑制作用,五氯酚钠和苯胺灵可能降低固氮菌的固氮作用,而扑草灭、草藻灭有时增加胺化作用。 (2)农药对害虫天敌的影响。害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包括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线虫、蜘蛛、昆虫(捕食性及寄生性昆虫)和脊椎动物(蛙类和鸟类)等。在化学防治中,农药对害虫天敌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不同类的农药品种中,以杀虫剂对害虫天敌的影响较大,而杀菌剂与除草剂影响较小。由于大量杀伤天敌,破坏害虫与天敌间的生态平衡,可能导致害虫再猖撅,给防治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在农药使用时,应选择适当的剂型、使用浓度、施用的方法、用药时间等,降低农药对天敌的影响。例如:用三氯杀螨醇、石硫合剂防治红蜘蛛,既可以杀卵,又杀成虫、若虫,对天敌也比较安全。选用敌百虫防治荔枝蝽象,对其卵内寄生蜂没有影响,选用%以下浓度的西维因防治果树红蜘蛛,对捕食性天敌钝绥螨没有影响。采用内吸磷包扎果树的茎干,或用久效磷于树干涂环,防治介壳虫或蚜虫,或者把农药施于作物根部,使根部吸收、输导到地上部而起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对天敌基本没有影响。施药时期应根据害虫发生适期和天敌发生适期适当进行安排,若发生矛盾,则必须加以调整,或提早或推迟。为保护寄生蜂,应尽量避开蜂的羽化高峰、幼蜂、化蛹前期和蛹阶段施药。
136 浏览 4 回答
134 浏览 2 回答
324 浏览 2 回答
96 浏览 5 回答
219 浏览 7 回答
353 浏览 3 回答
349 浏览 4 回答
86 浏览 4 回答
160 浏览 5 回答
212 浏览 3 回答
248 浏览 5 回答
322 浏览 4 回答
226 浏览 2 回答
289 浏览 4 回答
208 浏览 7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