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院社会实践调研论文 题目 社区、企业 调查报告 姓名 李联仲 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法律方向) 班级11级 学号[1**********] 三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2012年8月31日 社会实践调研证明书 兹有三明学院 政治法律 院(系)11级行法专业 李联仲同学,于2012 年 7 月9 日到2012 年7 月10 日,到我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调研。 特此证明。 被调研单位:(盖章) 2012 年7 月10 日 目录 一、 社区、企业的简介 (一)社区简介 (二)企业简介 二、 社区、企业的创新管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一)社区创新管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二)企业创新管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三、 对社区实践调查的所见所悟 四、 对企业实践调查的所见所悟 五、 城市发展创新对社区、企业的反作用 六、 两者间如何实现共赢,进行第二次发展 七、 结语 社区、企业调查报告 李联仲 摘要:社区、企业作为城市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城市的建设、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在新时期下,如何实现社区、企业的再发展,在通过高新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应用,使社区、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得城市的管理得到创新,从而在政府的作用力下,建设一个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本文通过自己的暑期切身体验,将自己在社区、企业的所见所悟予于分享。 关键词: 组织 经济活动 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 一、社区、企业的简介 (一)社区简介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它是由五个要素组成,分别是人口、地域、制度、政策和机构。如学校、公园、居委会等都属于社区。它为居住在这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群体中有着媒介桥梁的作用。为广大居民群众做着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的与社会团体旋节沟通连贯的作用。它是我们信任的一个基础机构,是与居民群众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基层组织。其又称为网络板块。 (二)企业简介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具有法人资格的盈利性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各种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存在三类基本组织形式: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中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组织形式。 二、社区、企业的创新管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一)社区创新管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有机组成,社区管理的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随着住房变为私有财产,社区成为人们集中居住、生活的主选。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区域,正承担着我国居民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社区工作已成为社会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我国基层管理体制中所显现出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群众生活在基层,生活在社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重心也必须放在基层,放在社区。社区稳则社会稳,社区强则国家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深层次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管理创新工作,也是完善城市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有力保障。 (二)企业创新管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企业是劳动力、资金、生产和消费聚集的主要载体。城市的聚集功能主要是通过企业这一城市组织主体的运行实现的,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众多企业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城市化水平。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从目前国家发展主力来看,企业可谓是当之无愧的主体。企业作为城市的经济细胞,是开放的经营要素聚合体。来自于城乡的要素通过企业发生聚集与融合。特别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在空间上更接近农村,也就更易于聚合城市与农村的经营要素,因此发挥的融合作用更显著。当然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所面临的问题,不仅尖锐,而且困难大,解决的难度也就大了。而能够实现企业的生态化发展,必定是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的关键所在。目前无论是循环经济、生态经济还是低碳经济,都需要各个企业积极并有效的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相信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通过各种手段,在绿色环保的旗帜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社区实践调查的所见所悟 无论是对于一个社区本身或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社区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社区显得具体可感,易于把握。一般地说,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个个具体的社区里进行的。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必然会在各个社区里有所表现。作为一个社区,则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例如住房紧张、贫困户较多、教育资源缺乏、犯罪率较高、交通拥挤,以及老年人问题等等。在进行的社区研究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在这个暑期中,学校思政部组织了我们前往厦门的上李社区和金尚社区进行调研活动。在学习 过程中,在两个社区的参观,以及社区书记、主任的介绍,讲解,我们对社区的深入了解,学会了许多处理问题的方法。 在上李社区里,我们在受到了张书记的热情款待,在其带领下,我们详细参观了该贵区的建设、发展过程。在她的精心讲解中,队员们了解了该社区的特色发展。夏令营活动的开展、空巢老人的结对子、退休干部及下岗工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等等,一系列的特色活动,更是让让队员们大开眼界。从社区的亮点出发,我们相继参观了社区的主要事迹和一系列措施的实行效果,随后在社区办公室里,张书记认真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使队员们都受益匪浅。紧接着,我们又来到的厦门有名的金尚社区,来到社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金尚社区的法制广场,陈书记热情的迎接了我们。在广场上,陈书记就先广场的建设、规模、作用以及社区居民的喜好一一为我们做了讲解,随后我们参观了社区主要领导班子的事迹简介,以及详细了解在社区中,居委会主任、副主任等社区主要领导班子的任职方式、晋升模式以及晋升该职位的特殊条件等等,都让我们看到了社区的生命力。在陈书记的讲解中,我们深入了解了该社区的管理模式,其突出点在于将企业的管理方法实际的应用到了社区的管理当中。在办公楼三楼中,为了管理好本社区的未成年人,在这里专门开办了“四点钟学校”。我们还了解到,在针对空巢老人的社会现象中,社区里建立了养老服务站及志愿者服务队分队管理的特色,而在我们面对社区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之时,陈书记便形象的把能取得此成就的措施归结为五个一,即“一会、一旅、一比、一铃、一工程”,这五个一项目工程便是和谐金尚的五件宝。在和谐社区创建中,金尚社区致力于引导居民自治,共同参与社区事务、共建和谐社区,社区事务听评会是我们创建和谐社区的主要举措。凡是涉及到社区居民权益的事务和大事,均由居委会牵头,邀请居民代表和各方人士在社区事务听评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民主,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决策。社区事务听评会让居民有渠道表达意见,有机会关心社区,调动居民热心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通过社区事务听评会,社区在活动中心管理、健身路径铺设、公交车迁出社区、社区组团封闭、占道经营等方面形成了正确的决策,为社区的和谐创建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金尚社区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从这三方面入手:一、关注民意,引导参与,共创和谐;二、汇集民智,努力为社区解难;三、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平安厦门,和谐社区,在经过两个社区的调研考察中,使得实践团队更加清楚社区安居乐业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了社区就是我们的家园,在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居住的社区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建设美好的家园需要大家共同参与,每个人都有机会为实现社区的发展而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 四、对企业实践调查的所见所悟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市场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离开了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市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直接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个暑期的7月10号,我们实践团队来到了厦门银鹭集团公司和厦门金草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实践调研。我们一行先行来到了银鹭集团公司,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初步的了解了该公司企业园的布局,随后,我们在解说员的引领下,参观了八宝粥的生产车间,在选料、配料、制作、成品、包装等等,各个环节中,都严格把关。车间内,引进了国外、台湾等地的高新设备,整个车间生产井然有序,协调和谐,使队员们大开眼界。特别是在包装环节中采用了真空设计,突破了常规的先煮后装的传统包装方式,采用了内部加热、外部加压的先装后煮的包装方式。在我们参观银鹭牛奶花生的制作过程中,在配置区、杀菌区、X射线检测道、滚动包装流程等环节中,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到了银鹭企业内部的生产状况。而在金草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的调研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作为一种世界濒临的物种,是如何实现人工大规模生产的。在实验栽培区里,我们近距离的参观了金线莲的生活环境,在负责人的介绍下,我们大致了解了金线莲的生活环境、品种类别,以及其人工规模化的条件成本、技术把关等等重要环节。当然了,负责人还就金线莲的成药品的药效作了详细解说,并对金线莲的市场销售作了预期的评估,使我们对该公司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对两个公司的企业园参观中,这让我们认识到了企业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一员,其承载着重任,而企业的发展,对城市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如何给一个企业定位,特别是一个发展成就大,对社会影响力大的企业来说就显的非常重要了。在对银鹭集团公司与金草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的调研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对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特别是在21世纪的来临,我国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洗礼下,取得了日益显著的成就,特别是在技术方面,日新月异,在技术的引进中,实现企业生产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呈现一片生机勃勃。 众所皆知,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通过生产和经营活动,在竞争中不仅创造和实现社会财富,而且也是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工具的积极采用者和制造者,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我们不难看出,企业就好比国民经济的细胞,中国的国民经济体系就是由数以百万计的不同形式的企业组成的,千千万万个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不仅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而且决定着中国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我们说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此次的企业之行,不仅加深了自身对企业的了解,更明白了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细胞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作为行政专业的同学来说,今后可能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实习以及内部行政单位的建设,这其中就显的犹常重要,相信此次之行,定能对自己产生影响,从而让自己不断奋斗。 五、城市发展创新对社区、企业的反作用 城市是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从城市概念而言,我们可以看出,社区、企业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与企业对城市发展作出重大影响时,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社区与企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林立而起,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探讨,比如说我们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探讨建设一个高社能的社区里面如何实现共同的发展,在社区里更多的讨论的电网、电话网、宽带等如何满足发展的要求。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城市里犹显的极为重要,而城市化的高度发展必然带来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影响了组成城市的每一个单元——社区。首先是城市建设理念的创新与变革,创造以适应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城市建设规划理念,同时推动多方面工作,在运用高新技术产业成果改造城市上下工夫,同时通过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出来的城市来进一步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这里包括城市空间的合理化布局问题,包括打造创新要素的集聚化优势问题,包括促进资源要素的集约化利用问题,包括实现主导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问题,包括建立立体的系统化网络问题,包括创造宜业宜居的双生态环境问题,也包括完善公共服务的信息平台等等。从而建设成一个新型的社区,使得百姓真正做到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企业的发展作用于城市的创新发展,特别是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城市的城市化更是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在对城市的管理模式、建设的理念、发展规划等等的设计思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就是说,要求城市必须满足信息社会发展的规模和构架,需要在新型工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走出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从而营造出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创新发展的环境,使得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从我个人的角度认为这种新型城市化是指体现着新型工业化要求和成果,按照科学发展观实现空间的合理化布局、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社会的信息化流通、产业形态与自然生态相协调,创新活力与社会和谐相统一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推动建设新型城市化的过程中,便要求以新型的工业化为动力,借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带来的成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探索适应适当要求的城市建设构架和发展思路。一句话,以新型城市化促进新型工业化,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实现这种新型的城市化,才是我们未来的城市发展道路首先。世界风云变幻,日异月新,每天都发生着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情况,所以,我们更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造出一个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 六、两者间如何实现共赢,进行第二次发展 生活在一个大都市里,我们都渴望自己所在的人居环境达到标准,好的人居环境就是围绕着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让这个社会、这个城市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而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呢?第一个,就是节约能源、对自然环境进行优化,具体说,就是有一个方便的生活条件,能够提供健康的、卫生的、安全的生活环境,再如从一个城市来讲我们还可以具体到交通问题,例如停车问题,交通拥挤问题等的改善。城市里,生活污水的排放处理,绿化环境的建设,等等的措施实施,构建了我们一个好的人居环境,和谐的社区,这便是我们所追求的了。当然了,当我们面对和谐社区这个建设话题时,不免想到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感觉这就是我们人居环境所当其冲应当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所以当我们谈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不惊会问如何去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和谐社区的标准是什么?从以前在追求居住环境,大家住的舒心,到目前人们追求人居环境的建设,我想这从和谐社区来讲,这个问题就显的尤其突出,如果我们强调从硬件上来追求的话有一个过程,有一个经济的问题,特别是我们有大量的旧的社区,这样执行起来就比较困难了。但是无论如何,要建好一个人居环境标准的社区,我想做好软件建设,这就显的犹为重要了。 从社区人居环境的建设从发,在改善好社区的环境外,那么企业建设对城市的发展更是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了。城市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只有将企业这一营造城市的主要力量完全的融入到城市发展的轨迹当中,才能够清楚的明了企业成长与城市发展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虽然这其中要将意识转化为行动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但如果再加上政府的力量推动,让政府站在城市发展的高度上推动本地产业的发展就可能更切合实际,也就能够够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要将城市发展这个命题交付与它,就可看出问题的重大性了,而发展中的企业更是很难能承担起这个重任。所以在审视企业发展给城市建设带来好处事,我们还应抓住政府出台的政策,当城市在政府的推销中获得知名度提升的时候,作为这个城市的企业也将一同获益,通过这一平台,有太多的企业获得了难得的跨出地域鸿沟的机会。城市在相互的交流中获益,企业也在捕获商机中成长。所以我们所关注的城市议题要从人居环境的社区出发,还应将本区的企业建设做的更好,在从更为宏观和人性化的角度来谈论城市发展问题,而不是仅仅着眼于简单的为城市招商引资出谋献策。在当今所提倡的“城市精神”主题中,来唤起了人们重新思考决定城市命运的力量与精 神,从而将城市与企业和社区的发展就如何实现共赢和谐发展的话题,作为中国一个持续且应该解决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也有能力为时代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七、结语 美丽城市大家住,城市建设靠大家。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天调研实践活动,但是在我们每一个队员当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收获了许多课堂上没有的东西。在此次的实践调研活动中,在通过对两个的采访,我们明白了一个小小社区建设的重要性,社区强则城市强,城市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百姓安居乐业,所以此次的厦门社区之行,让我感受到了邻里的温暖。当然了,企业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更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对厦门银鹭集团企业和厦门金草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的参观中,不仅大开了我的眼界,更让我明白在当今社会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一个企业要发展,要超过别人,我想提高自身的技术就是当务之急了。在社区、企业的发展问题解决好了,我们的城市才能够健康发展,从而为我们营造出一个和谐、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 参考文献: 1.曹培慎,袁海.城市化动力机制—一个包含制度因素的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生态经济,2007 2.张炳申.中小企业群集、城市化与就业扩张[J].经济学动态,2002(12) 3.陈晓红,王傅强. 中小企业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C].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 4.谭井权. 最新社区警务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全书[M].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生力军,必备的法律素养是其立足社会的核心条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法律方面论文,供大家参考。
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是指借款人向贷款人申请汽车消费贷款后,由借款人作为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因借款人不履行贷款合同给贷款人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该业务自1997年开办,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蓬勃发展,并带动了机动车辆保险市场的繁荣。但是,由于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的保险期限较长,不仅客观上风险要在经营中逐步释放,而且随着保险事故的不断发生和理赔调查的日趋深入,该业务在管理上遗留的问题和导致的纠纷也越来越多。笔者将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相结合,就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中可能涉及的三类纠纷进行法律分析。
一、购车人发生欠款后、保险人赔付银行损失之前,银行或者保险人以银行名义起诉购车人、担保人的案件
当购车人发生欠款并构成保险事故后,银行有权选择依据贷款合同向购车人、担保人主张权利,也有权依据保险合同向保险人索赔。这种情况下,除非保险条款或合作协议中明确约定了保险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否则保险人没有权利要求银行先起诉购车人、担保人。同时,在没有赋予保险人先诉抗辩权的情况下,为防止银行在购车人发生欠款后滥用诉权,即便银行自愿选择起诉购车人、担保人,在未经与保险人协商一致时,该诉讼费一般是不属于保险赔偿范围的。
因此,银行和保险人在发生保险事故后,首先应关注共同利益、从实际出发,对于购车人恶意欠款或无力还款、确已无法通过催收或协议处分抵押物等方式收回欠款,并且购车人或担保人具有可执行财产能够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应尽快协商一致,由保险人承担诉讼等经费并以银行名义起诉购车人、担保人,以及尽早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二、银行起诉保险人的案件
银行起诉保险人的案件是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纠纷中最为常见的,争议焦点主要是保险人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实践中争议较大、较难处理的主要有以下二种类型:
(一)涉嫌的案件
涉嫌贷款的,一般是借款人、汽车经销商单独或串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提供虚假材料以虚构汽车买卖关系、同一车辆向多家银行贷款、非法提取贷款现金挪作他用等方式套取银行贷款。此类案件中,有的是购车人伪造、变造或收购、借用他人身份证购车,有的是提供虚假财产状况证明、虚增车价,有的则是虚拟购车主体、担保人或抵押财产等情况。因此,判断保险人是否应承担保险责任,应根据实际,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险利益问题。《保险法》第12条规定了“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因此,对于涉嫌的业务,如果贷款人并未实施购车行为,保险人可根据新《保险法》第四十八条“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不得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的规定而拒绝赔偿。
2.银行审贷和投保人如实告知的义务。针对涉嫌的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保险人通常基于《贷款通则》、《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的规定和保险条款的约定,以银行疏于履行审贷义务、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作为不承担责任的抗辩理由。笔者认为,尽管《贷款通则》和《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等明确规定了银行的审贷义务是独立的,并且银行有审慎地进行资信调查的义务,条款中也通常约定了保险人在因被保险人过错导致贷款合同无效或被撤销时、在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时,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在实务中,仍然应该根据银行疏于审贷和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具体情形区别判断其法律后果。
如前所述,涉嫌的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的具体情形千差万别,但无论是空车套贷、虚增价款或者其他情形,其基本特征均是申请贷款的材料中存在虚假信息。既然存在虚假信息,则必然说明银行在审贷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疏忽、投保人在投保过程中隐瞒了真实情况。
针对保险人关于银行审贷疏忽的抗辩,保险人不承担责任的条件应以银行的过错为限,不宜包括轻微的疏忽、更不应以虚假信息推定银行存在过错。特别是购车人收购、借用他人身份证件的情形,笔者认为应构成表见代理,贷款合同成立,保险人不能以银行未尽到资信调查义务或当事人之间没有一致意思表示为由而不承担保险责任。
针对保险人关于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抗辩,笔者认为尽管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对“最大诚信”的要求更高,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仍然应以“有限告知”为原则,同时应逐步确立书面询问的有限告知方式。在有限告知的前提下,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保险人有权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拒绝承担赔偿责任。此外,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中,由于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是分离的,被保险人是进行保险索赔的权利人,因此,投保人告知义务的履行以及对投保人有关情况的调查直接关系到被保险人权益的风险。
根据《保险法》规定,对投保人的选择和有关情况的调查是保险人的法定义务,其该义务的履行也关系到保险合同的履行,因此有人提出要通过双方协议将保险人的审查义务和银行的信贷资产审查结合在一起,或者以银行的资信审查代替保险人的承保审查。笔者认为,银行的资信调查和保险人的承保审查义务的法律依据不同,前者是依据《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后者是依据《保险法》,其侧重的专业重点亦有所不同,因此不能混为一谈或相互替代,相反,应分别予以强化。
(二)由于银行未履行作为被保险人的催收、危险程度增加的通知义务、未代投保人连续投保车辆险等而引发保险责任争议的案件
1.根据《贷款通则》第32条规定,“贷款人在短期贷款到期1个星期之前、中长期贷款到期1个月之前,应当向借款人发送还本付息通知单”,贷款人对逾期的贷款要及时发出催收通知单,做好逾期贷款本息的催收工作。保险条款通常约定被保险人有做好欠款的催收工作和催收记录的义务。
2.根据《保险法》关于保险标的危险程度增加时应及时通知保险人的规定,保险条款通常也在被保险人义务中约定被保险人发现投保人有潜在的不还款风险或任何可能导致保险合同风险增加的情况,应通知保险人并协助减少或消除风险。
3.为避免投保人因贷款所购车辆自身发生事故损失而产生的不还款风险,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一般要求投保人一并投保贷款所购车辆的损失险、盗抢险等车辆保险,且保险条款通常约定投保人未按时续保上述车辆保险的,被保险人应代投保人投保。银行违反上述保险法规定或保险合同约定的被保险人义务,保险人有权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主张不承担赔偿责任或减小赔偿责任。
三、保险人赔付银行损失后,向购车人、担保人进行追偿的案件
保险人在履行了保险赔偿责任之后,有权向购车人、担保人进行追偿,但笔者认为该追偿不等同于保险代位求偿。保险代位求偿权,是“基于保险利益原则,为防止被保险人获得双重利益而公认的一种债权转移制度”,通常认为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实质是民法清偿代位制度在保险法领域的具体运用;该制度设立的目的是既不能让被保险人因投保而取得额外的利益,也不能让有过错的第三者逃避其在法律上的赔偿责任。
新《保险法》第60条规定,“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由此可见,保险代位求偿权是代位被保险人向第三人行使权利;因此有观点认为,由于保证保险合同中投保人即是债务人,其是否还款、是否按约定履行义务直接决定了保险事故是否发生,与第三人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一般不存在第三人过错致使保险事故发生的情况,当然也不存在保险代位求偿权。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就是没有区分保险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形,将保险人的追偿权等同于代位求偿权的错误认识。
(一)投保人因主观意愿而发生恶意违约
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承保的风险具有信用性,与投保人对债务履行的主观愿望具有一定的联系。对于保险人而言,其在依赖投保人的诚信态度的基础上为其信用承保,无法通过一般的询问和告知来了解投保人的主观世界,况且投保人的主观意愿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一旦因投保人主观恶意造成保险事故发生,即出现了保险人承保的不确定性危险的必然发生,保险人得为该射幸率的发生而给付保险金,并将因为缺乏第三方责任因素而不享有代位求偿权。但是,保险人不享有对第三方的代位求偿权,并不等于其不能向投保人(债务人)或担保人追偿;保险人在向被保险人履行了保险赔偿责任之后,被保险人对投保人不再享有赔偿金额范围内的债权,该债权及相应的担保权一并转移至保险人,实务中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也会就权益转让问题签署权益转让书。
(二)因受第三方侵害影响履约能力而发生善意违约
投保人因第三方的侵权或合同违约行为而遭受侵害,降低或损害了投保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能力,造成保险事故发生,一般称为善意违约。这种情况下,由于投保人最终可以从第三方获得损失的救济,而保险代位权的本质是“一个为了防止被保险人获得超过全额补偿,有利于承保人或保险人的原则”(语出1883年案中的布莱特法官),故笔者认为此时保险人既可以向投保人(债务人)、担保人追偿,也可以行使代位求偿权向有责任的第三人追偿。
(三)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而发生违约
除了主观因素以外,某些客观上的事件,例如地震、台风、洪水、海啸等以及战争、武装冲突等不能预见、不能克服、不能避免的不可抗力以及非因当事人故意或过失而偶然发生的意外事件,也可能导致投保人(债务人)不履行、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清偿责任。对于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导致的保险事故,保险合同从保障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利益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减轻并合理分配风险,一般约定为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且不向投保人追偿。同时,此类情形下因无特定第三方的过错,亦不存在保险人代位求偿权。
一、法律文化的内涵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文化理论的发展,“法律文化”从西方引入我国,开始引起我国法理学、比较法学和法律史学领域学者的关注,“颇有言必称法律文化之势”。但由于学界对法律文化的内涵缺乏明确的界定和深入的研究,使得法律文化现在仍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更遑论一门独立的学科。“法律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弗里德曼在《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一文中提出的,指的是“与法律体系密切关联的价值与态度,这种价值与态度决定法律体系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地位”。而法念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一文中最先英国法学家科特雷尔则认为“法律文化”仅适用于观察法律与文化一体化的初民社会和小型社区以及特定职业人群的法律观念,与“法律意识形态”等同。也有学者把法律文化视为法律传统或作为一种法律解释方法。概括而言,法律文化是指植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长期共同生活的历史文化过程中公认的、稳定的法律价值、观念以及学说的统称,是人们进行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和指导规范。
二、当前我国法律文化研究现状与问题
首先,我国法律文化侧重与其他法学学科结合来研究某一问题,而缺少对宏观理论的研究。从我国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当前研究法律文化,主要集中在:(1)与法制史结合来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包括礼法、无讼、自然法、律等,这部分研究占绝大部分;(2)与比较法结合来研究法律文化;(3)进行地方性研究,来研究少数民族如藏族、彝族、瑶族等的法律文化。而对法律文化本身的理论基础、体系的研究却明显不足。其次,法律文化没有厘清与一些学科尤其是法学学科的关系,从而影响了自身学科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学科交叉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重要。这种跨学科的发展前提是相应学科之间的合作关系,而非简单的包含关系。而且我国法律文化的跨学科研究仅着眼于法社会学和法制史,对于其他学科不够重视。而当前世界中关于法与数据、数字时代、工程学、戏剧、数学、人工智能的研究已经变成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最后,对我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路径这一理论基础问题,我国学者存在认识偏差。不少学者认为打破法律文化区分的制度性法律文化与观念性法律文化这种二元结构并进行整合,使观念性法律文化向制度性转变,是我国法律现代化的路径。然而,深入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这种观念背后体系的是一种法律的一元观,即“趋向于附和占据支配地位的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观点”,是“现代科学主义驱动下型构而成的以立法统合整个法律定义”,是“唯法律的”、“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型的”。但就转型期的我国现代化进程而言,我们更多的恰恰是对“现代性”的反思,更关注的是“后现代的”“地方性知识”这样多元格局的存在。我们的出发点不再是看“冲突”,而是看“存在”,不再是进行统一的“整合”,而是研究各自独立的前提下互动的融合来起作用,来满足转型的中国社会现实需要。
三、法律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法律多元主义
马克•维恩•霍克在第23届世界法哲学大会的基调报告中曾讨论了欧洲统合过程中法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在不同地域文化传统相互影响愈益强烈的过程中,强势的文化传统往往处于支配地位,并且时常会驱逐、消磨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文化传统中的某些要素”,因此努力保护本地区部分的传统和经济,“提升后发国家的法律地位”,建立国家法和国家内部多元的、部分社会的法规范、以及欧盟法的三元法律构造这一多元体制至关重要。事实上,这种法律文化的多元化正如我们前文所述,是现代社会下,法律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法律文化多元主义正是我国研究法律文化的理论基础。提倡法律文化多元主义的学者中,最有影响的一位是日本的千叶正士。其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对于作为国家法的正式法与非正式法之间具有复杂的交互关系,应当将包涵多元价值、理念的法前提予以概念化,并运用构成多元法体制的各种概念进行分析。千叶正士针对亚洲不同地域多元法体制下的国家法和移植法、固有法,进行法人类学、法社会学、以及法哲学上的分析论证,提出了法文化上的独创概念——“法文化的操作性定义”。其多元法体制的法文化理论内核可以概况为是三种二元区分下二项对立,具体是指“正式法•非正式法”,“移植法•固有法”,“法规则•法前提”这三方面的二项对立。
当今经济社会的纷繁复杂和瞬息万变的物流市场环境,使物流人对物流市场的认知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了,也越来越重视物流的 市场营销 战略的作用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物流市场营销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物流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摘 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物流企业就要利用外部资源来完成自身的业务,应该形成制造专家和物流行家的联合与协同,并延伸其业务服务内容,制定发展战略,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市场营销作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之本,物流企业要认真对待市场营销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从而制定出相关营销战略及策略。
[关键词]物流企业 市场营销 服务
一、概念分析
1、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指的是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质实体的物理运动,它由一系列的时间和空间价值创造的经济价值活动构成,其中包括基本的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统一配送及信息处理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拿最低的成本投入,通过运输、仓储、配送等,实现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商品消费地的转化交流。
2、市场营销的概念
市场营销是个人和企业等组织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自由地同别人交换产品,以获取共同的利益的一种交易行为。也指的是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的,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目标,包括 市场调查 研究、目标市场甄选、产品研发等一系列与市场产品推广有关的企业经营活动。
二、物流企业市场营销中出现的若干问题
我国现代物流企业,是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资计划分配和运输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加入WTO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促使物流企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现代物流企业大都是以前的货运代理商和运输公司,大多数中小规模的本土物流企业仍然处于低水准运作的状态,传统物流企业服务营销意识薄弱。长期以来,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尤其是国有物流企业它们拥有自己的仓库、车队、甚至远洋船队,造成物流过程的人员浪费,仓库的闲置、车辆的空驶等状况。而能够提供一体化、现代化、专门化、准时化、高效率服务的专业性物流企业则寥若晨星。我国现代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大多所采用的是传统的营销方式,物流企业营销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营销理念。总的来说,现代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方面
1、缺乏品牌意识,影响整体竞争力
中国企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缺乏品牌意识的企业形象是模糊的,是很难给客户以稳定的概念。有很多物流企业不重视品牌建设,缺乏知名度,从而影响到物流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品牌建设与维护上的不足,导致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抢饭吃”。此外,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创牌意识相对淡薄,培养专业人员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投入不足,致使品牌意识差已成为了我国物流企业一个普遍现象。物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足快速的发展,就要实施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要认真对企业进行认证和评估,将各种营销因素优化组合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策略,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品牌理念,提高企业竞争力。
2、营销观念淡薄,缺乏成长活力
在营销策略上,我国物流企业大部分员工的服务观念、营销观念相对淡薄,当今一些物流企业还停留在“等顾客找上门”或是依靠一些固定的客源维持的原始营销阶段,企业自主宣传促销意识薄弱,竞争观念、服务观念不能到位。物流企业经营思想没有真正以市场为导向,市场营销意识淡薄,市场营销知识欠缺,市场观念落后于市场规律的变化,没有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市场了解不够,市场的开拓力度不够。除此之外,企业没有认真研究客户的消费要求和消费心理,没有推出适应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的服务项目,营销人员没有树立起现代营销理念,从而造成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业务范围狭窄,缺乏成长的活力,不利于企业发展。
(二)服务方面
1、服务功能较为单一,增值服务十分薄弱
我国现代物流企业经济规模小,无论是人员规模、资产规模、服务营业额规模等都比较小;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无法发挥出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由于对现代综合物流的意义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受企业规模较小,传统物流体制和模式的制约,没有充分地释放出现代综合物流的现实需,主动接受现代综合物流服务的规模较小。当前大多数物流企业缺少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完整的物流供应链尚未形成,所以导致我国整体物流企业水平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偏低
多数物流企业都缺乏内部管理规程及服务规范,采取的是粗放型管理,结果就会缺少规范化的物流服务,也降低了服务质量。?
(三)人才方面
物流行业发展到今天,最大的阻碍就是物流人才缺乏。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物流培训起步较晚,急缺物流人才。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数都学历水平不高,从而也造成了 企业管理 水平的低下以及观念的落后,同时这也使得它们吸引不到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加入。
三、物流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实施
1、产品策略
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要利用好这有限的资源为客户更好的服务,这将是关系到企业成败的关键。物流企业要看到市场上物流需求的差异程度,满足物流市场的激烈竞争。针对未被满足的市场,应结合着企业资源状况,从中形成并确立适宜自身发展和壮大的目标市场,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就可以夺取竞争优势,在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产品角度看,产品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企业的利润逐步下降。鉴于营销模式,企业就要向市场推出新的产品,或加宽、加深原有产品的系列,以抵消该种产品销量下降而引起的利润减少,成功的企业莫不如此。物流企业的产品策略选择,可以相互配合,不断调整,突出产品特色,而不应固守一种不变的模式。
2、服务营销策略
首先,将“客户”要领引入企业内部。在营销服务中,企业领导不仅要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更要满足内部客户(即其他员工)的需要,二线员工必须尽力向一线员工提供支援。其次,创建“服务至上”的物流 企业 文化 。现在有很多物流公司都重视起客户服务,也将其引入到物流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去,并制定出一系列市场营销的 规章制度 ,迫使员工去执行,结果却适得其反。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制定的制度要得到员工的认可才行,使员工能主动的去为客户服务。
3、品牌策略
由于我国物流企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所以对自身品牌形象并不重视。但是高速发展的国内物流行业,吸引着国外物流品牌积极拓展中国市场。他们先进的物流管理 经验 和成熟的品牌战略都极具优势。企业发展理念、企业文化、社会信任度、服务品质和附加值等都集中体现在品牌上,品牌在市场资源整合和竞争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必须要树立起正确的品牌理念,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品牌也影响着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只有树立起品牌意识,才能给物流服务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参考文献
[1] 王雪.《浅谈物流管理与市场营销的相互作用》[J].《中国商贸》2012年04期.
[2] 高红岩.《论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及营销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3年01期.
浅谈第三方物流市场营销环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上升和企业的迅速发展,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对专业化、多功能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日渐增加。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市场营销环境产业信息化
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万亿元,同比增长,增速上升个百分点,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刚过去的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万亿元,同比增长15%;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万亿元,同比增长。由此可见,我国物流市场的潜力和发展空间相当巨大,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也稳步上升。同时,由于市场的开放外资物流的进入,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改变,国家相关法律和产业政策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和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本文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1、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政府规制体制中“纵向部门分割、横向地区封锁,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法律规范虽然很多,但是过于分散、层次低,条文笼统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
(2)社会技术环境。尽管物流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存在着物流人才总体供不应求、物流基础研究和应用 教育 滞后、供求存在严重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增加,有利于缓解了交通运输全面紧张的局面。然而,总体规模仍然很小,运输网路密度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东中西部布局不均衡,交通运输矛盾还比较突出。物流节点的集约化水准不高,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物流节点建设滞后、少而分散的状况。物流设施与装备技术水准较低,物流运作中机械化、自动化水准不高,物流作业效率不高。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还处于较低层次的模仿阶段,物流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准较为落后,加之物流信息网路化建设受条块体制的束缚。另一方面,EDI、MRP、ERP、GPS等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准和物流效率。
2、产业环境波特五力分析
(1)潜在进入者分析。第三方物流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包括国外大型物流企业、大型制造企业、流通批发企业、大型连锁企业、货运代理企业等。很多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仍然沿用自己的物流力量,他们有可能将自有物流剥离,组建第三方物流。我国的物流业在2005年12月儿日对外资全面开放。外资公司成熟的管理 方法 和强大的资金实力,给国内的物流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压力。同时外资公司由于不熟悉中国内地市场的运作和文化,为了减低经营风险,可能与本土企业合作拓展市场。
(2)替代品分析。第三方物流要么独自提供服务,要么通过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转包商来为客户提供服务,它不大可能提供技术、仓储和运输服务的最佳整合。从而出现利用分包商来控制与管理客户公司的点到点式供应链运作的集成商――第四方物流。它最大的优越性,是它能保证产品得以“更快、更好、更廉”地送到需求者手中。第四方物流成为第三方物流的“协助提高者”,也是货主的“物流方案集成商”。未来最有可能成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方向。
(3)供应方分析。我国存在大量的小规模、提供单一物流服务功能的基础性传统物流企业,例如小型车队与货代企业、没有网路体系的仓库,它们的管理能力和独立开发市场的能力比较弱,对采购其物流服务的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依赖性,可以通过整合战略将其纳入到自己的运作管理体系,成为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重要执行者。另外一些实力雄厚、能够提供网路化基础服务、标准化程度高的大型公共平台性物流提供商,它们拥有较大的直接客户群,具备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4)购买方分析。物流服务需求方的议价能力由于物流服务的需求方倾向于与物流服务提供商接成长期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双方在努力构建这种双赢的同时,生产商(物流需求方)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依赖性很强,所以相关的议价能力也有些下降。
3、竞争环境分析
(1)第三方物流产业现有企业类别。第一类是由某一传统仓储、运输领域全国性的国有企业演变成的物流企业,他们是由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占主导地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第二类是大型外资跨区域物流企业,主要是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原有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物流市场渗透。第三类是新兴内资跨区域的物流企业,主要是新兴的民营物流企业,是在第三方物流概念引入和发展的过程中诞生的,占据了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约25%。第四类是生产流通企业内部物流,这些新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是现代企业改革的产物。除了上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物流服务供应商以外,目前在中国市场上还有大量的、在某些方面具有特色、专业性更强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
(2)各类竞争对手优劣势分析。通过以上对各类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分析,可以将各类物流企业的优劣势以及目前的发展战略作出归纳 总结 ,如表1所示。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自身资源SWOT分析
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结合第三方物流业所处的环境对企业的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1、优势
(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升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企业物流外包认识的提高,都将成为第三方物流业稳定市场需求的保证。
(2)国家重视推进产业政策的制定。国家和各级政府抓紧研究发展物流产业的具体政策及 措施 ,政策、资金向国有物流企业倾斜,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这将有利于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
(3)国内第三方物流业的地缘优势。中国的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是从传统流通企业转型而来,本身就有一定的基础,对中国的国情了解程度高,适应快。通过专业化的发展,我国一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通常已经开发了信息网路并积累了针对不同物流市场的专业知识,包括运输、仓储和其他增值服务,在国内外有一定的运输和分销网路。
2、劣势
(1)服务项目单一。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和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
(2)服务成本较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数管理水准不高,或是自身实力不够,不能提供较为满意的服务和较低的价格, 其竞争力比不过企业的第~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
(3)信息技术水准落后。信息技术落后主要表现为:缺乏现代化的物流设施、设备,机械化程度不高,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
(4)缺乏现代物流知识和专业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知识,尤其是现代综合物流知识远未得到普及,许多人只是知道物流能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不知道它是对这些传统业务进行新的整合。此外,一些物流企业对员工缺乏进行相关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培训。
(5)与自营物流相比较,第三方物流业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有:企业不能直接控制物流职能;不能保证供货的准确和及时;不能保证顾客服务的品质和维护与顾客的长期关系;企业将放弃对物流专业技术的开发等。
3、机会
(1)WTO带来的机遇。从短期来看,我国加入WTO后,国际投资和贸易大幅增长,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物流发展空间。从长期来看,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本身又将降低贸易的运输费用,从而对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准差距的缩小带来积极影响,从而为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扩张的市场空间。
(2)企业物流外包的需求增长快速。由于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自己的核心放在主营业务上,因此逐步地把自己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为自身服务。特别是制造与流通企业物流外包释放速度加快。
4、威胁
(1)外资进入带来的竞争加速。在加入WTO以后,由于物流业的市场准入承诺,大型跨国物流企业迅速进入我国,利用他们在发展综合物流方面的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抢占迅速增长的物流市场,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2)国内第三方物流业竞争激烈。我国现有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业是从原来的储运业转型而来,多数企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竞争对手间的模仿相对容易,企业之间是一种粗放式为主的竞争格局。另一方面,各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与基础投资猛增,低价恶性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造成业界业绩普遍不佳,发展后劲不足。
三、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的建议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转变管理理念,制定有效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管理战略。第一,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良性发展,为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具体为:制定相关的政策,开放第三方物流市场,加快与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接轨,拓宽第三方物流管理的发展空间;加强第三方物流管理理论的研究,更好地把握市场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第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加强企业间的合作,组建有针对性的战略联盟。采用物流战略联盟可以使企业迅速有效地获得规模经济,提升共同的竞争优势,满足物流需求企业的服务要求;协同化发展的方式避免市场上的恶性竞争,维护竞争秩序,有利于实现战略联盟的双赢或多赢。第三,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尽陕实现物流系统信息化管理。企业实现物流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基本目标就是使物流快速、准确的运行,以最低的费用完成产品的循环周期,以此吸引物流需求企业。
四、结束语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第三方物流业拥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物流外包速度加快和加入WTO带来巨大物流市场空间,国家的重视和产业政策的完善,自身具有的地缘优势等大好环境,这些都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最有利的竞争优势。
总的来说,中国第三方物流业面临大好的发展环境,应当积极抓住机会提高自身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董丽君、王益宝:第三方物流企业营销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2009(4)
[2]李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J]商场现代化,2007(3)
[3]李东红:营销战略[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191 浏览 4 回答
92 浏览 3 回答
234 浏览 3 回答
223 浏览 4 回答
282 浏览 5 回答
186 浏览 4 回答
261 浏览 2 回答
172 浏览 10 回答
295 浏览 3 回答
300 浏览 3 回答
302 浏览 4 回答
125 浏览 3 回答
196 浏览 2 回答
176 浏览 3 回答
263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