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这说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已成为幼儿教育的三大军。家长作为教师的合作者加入到教育者的一方,共同对受教育者――幼儿施教,有利于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所以,开发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搞好家园沟通、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作用,已成为我们教师工作的另一重点。这项工作做好可以优化家长资源,提高保教服务质量。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的隔阂。在实践中,我们积累和总结了一些经验,但在沟通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 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家长与教师应该“各司其职”,孩子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老师管。家长缺乏参与幼儿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因而不愿意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并认为要求家长参与是幼儿园在推卸责任,增加家长的负担;二是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者,而家长不懂教育,没有能力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二、 父母与教师接触的机会少年轻的父母为了事业、工作不得已把孩子委托给老人、保姆或亲戚看护。家长接送次数少了,自然也就与教师的接触少了,沟通也相应减少了。老人、保姆转达幼儿园信息不是内容不详,就是内容不符,甚至不转达,父母不能及时、真实的掌握幼儿园的信息、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情况等,由此,引发家园在沟通中的矛盾。三、 家园沟通的渠道不宽畅,较狭窄家园沟通渠道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面谈、家访等形式。而前三种活动都是集体活动,很少能一对一和家长进行交流。因此,定期举办的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有助于家长了解幼儿在集体中生活与学习的情况,但不能解决个别问题。于是,家长普遍提到“家访”要求。有些家长认为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据需要教师家访,首先能建立师生间的感情;其次,教师走进幼儿家庭生活能了解许多不了解的信息,能感受到孩子所生活的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影响。然而,由于白天紧张的工作,使得教师抽不出时间家访,即使是在业余时间放弃休息去家访,又担心打扰了家庭的正常生活,考虑多种原因,才使家访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了。而面谈是最常用的沟通方法,它直接,而且有针对性,多在离园的时候进行。但是,班级里“两多一少”――家长多、幼儿多、教师少却成为沟通的难题。一位家长曾说道:我很想上前与教师交谈,可是看到众多的家长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老师一副穷于应付的样子,我便打消念头,带着孩子回家了。多少次都这样,其实我有很多话憋在心里想和老师谈谈呢。四、 观念存在偏差多数教师在教育方面强调全面发展,而父母衡量教育成效的标准则容易流于一些表面的量化的东西。比如:在幼儿园是否开心,是否学到了许多知识等等。还有,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孩子,而教师要顾及到班上所有的孩子,教师和父母关注的重心不同,之间的矛盾就容易激化。如:一位家长每天都会问教师:今天我们家宝宝怎样。一天可以,可天天如此,教师就难以应付。不可能天天只关注你家一个孩子,而忽视其他孩子。五、地位不平等从目前许多家长反映与教师沟通的感觉来看,教师始终处于权威地位,家长处于按照教师意愿执行的一种被动的地位。由于受这种地位的影响,在交流中一般是教师说得多、家长听得多。即便有的家长很想与教师谈谈自己对孩子的一些看法,想通过孩子在家的表现来分析孩子一些行为产生的原因,期望教师能够帮助孩子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但由于这些看法有时与教师的观点不一致,因而这种抱着美好愿望的心理往往被教师定论的语气给磨灭。如:当家长听到老师说孩子在园胆小,不太爱说话,家长想告诉老师,孩子在家人面前可以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教师一般不会从孩子在家的表现去分析幼儿为什么在园不爱说话,而是一味地要求家长培养孩子大胆、大方的性格。让家长觉得纳闷的是:我的孩子在家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为什么到幼儿园就不讲话了呢?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需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但在许多不成功的案例中,家园合作活动的目标确定、活动的实施等都是以幼儿园为中心,只考虑幼儿园单方面的需要,而置家长的需求与处境于不顾,家长是否乐意、是否有时间、是否有能力,都不被教师所关注,只能被动的参加。这样的做法自然是不能激发家长参与家园合作的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