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决明石决明是鲍鱼壳,内如珍珠光彩耀,边缘疣突开孔窍,潜阳明目有良效。[来源] 鲍科动物杂色鲍(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或皱纹盘鲍(盘大鲍)H.discus hannai lno及羊鲍H.ovina Gmelin的贝壳。前一种称“光底石决明”,后两种称“毛底石决明”。[产地] 杂色鲍主要分布于我国东海南部和南海,皱纹盘鲍主要分布于辽宁、山东沿海,羊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海东沙群岛及西沙群岛的海域。[采收] 夏秋二季捕捉,去肉,洗去粘附的杂质,晒干。[药材形性] 光底石决明 呈遍平椭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长3-9cm,宽2-5cm。壳外面灰棕色,略平滑,具右旋的螺状纹理;由壳顶向右下排列有30余个由小渐大的疣状突起,末端8-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壳较厚,质坚硬,不易破碎。无臭,味微咸。毛底石决明 外形近似光底石决明,其区别:个形略大,一般长5-14cm,宽3-9cm。壳外面灰棕色(皱纹盘鲍)或灰黄色(羊鲍),常附有苔藓类或石灰虫等杂物,粗糙,凹凸不平,肋状纹理不明显,疣突起的数目较少,末端4-5个开孔,孔口突出于壳面,质较松,余同光底石决明。均以壳厚、内面光彩鲜艳者为佳。[炮制] 生石决明 取原药用清水刷洗干净,晒干,碾碎。煅石决明 取净石决明,置锅内或无烟炉火上,煅至灰白色取出,冷后碾碎。盐石决明 将石决明煅至微红,取出,喷淋盐水(石决明100公斤,用盐2.5公斤,加适量开水后澄清),碾碎。[饮片鉴别] 生石决明呈不规则的碎片,外面粗糙,灰棕色或具有青灰色斑,有的可见疣状突起的呼吸孔,内面光滑,有珍珠样光彩,质坚硬;研碎后呈灰白色粗粉,显珍珠样光彩。煅石决明灰白色,质疏松,易破碎,光泽消失。 [成分] 含碳酸钙、甲壳质、胆素及多种氨基酸等。[性味、归经] 咸寒,入肝经。[功用]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用于肝阳上亢,眩晕头痛,目赤肿痛,视物昏糊,青盲翳障等症海螵鞘 就是墨鱼体内的软骨,明明是味中药却找不到资料。牡 蛎【来 源】为牡蛎科动物近江牡蛎、长牡蛎或大连湾牡蛎等的贝壳。【功 效】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主 治】治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紫贝齿 紫贝齿呈卵圆形,背部隆起腹扁平, 沟缘细齿背斑点,清肝明目与镇惊。 [来源] 为宝贝科动物蛇首眼球贝Erosaria caputserpentis(L.)、山猫Cypraea Lynx(L.)及可拉伯绶贝Mauritia arabica(L.)的贝壳。 [产地] 产主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海群岛、福建、广东等地。 [采收] 夏季捕捉,除去贝肉,洗净晒干。 [药材形性]呈卵圆形,长3-7cm,宽2-4cm,高1.5-2cm,背部隆起,腹部扁平,中间有沟,沟缘向内卷,并有多数细齿,两端均凹入呈圆口状,前端较宽。壳面平滑,紫色,棕色或褐色,具多数暗紫棕色与白色交错的斑纹或圆点,光泽美丽;内面蓝白色。质坚硬。气无,味淡。 以紫色光亮、背有斑点、壳厚完整者为佳。 [炮制] 将原药洗净晒干,捣碎。 [成分] 含碳酸钙(90%以上)、镁、铁、硅、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和氯化物等。燃烧后,碳酸盐分解,产生氧化钙等。 [性味、归经] 咸平,入肝经。 [功用) 镇惊安神,清肝明目。用于惊悸心烦,失眠多梦,小儿高热抽搐,肝火目赤翳障,眩晕头痛等症。 [处方名] 紫贝齿 文贝 煅紫贝齿
海洋生物来源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摘要】 海洋生物中活性物质丰富,本篇文章对国内外近3年来从海洋生物中分离提取到的萜类化合物以及糖苷类化合物进行了归纳,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这些新发现的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海藻、珊瑚、海绵以及一些海洋真菌等海洋生物中,主要以单萜、倍半萜、二萜、三萜结构型式存在;而糖苷类化合物在海藻、海绵、海参、海星等海洋生物中发现大部分以糖苷脂、甾体糖苷、萜类糖苷型式存在。【关键词】 海洋生物 萜类化合物 糖苷类 生物活性【Abstract】 Marine organism show some important biological activities. This paper reviews terpenoids and glycosides from marine organism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2005, and provides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reasonable exploitation and application. Terpenoids are mainly occurred on marine algae, coral, sponge and some fungi by monoterpene, sesquiterpene, diterpene and triterpene. And glycosides with structures of lipid, steroid and terpenoid are distributed to marine algae, sponge, sea cucumber and starfish.【Key words】 Marine organism; terpenoid; glycoside; bioactivity海洋是生命之源,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具有高压、低营养、低温(特别是深海)、无光照以及局部高温、高盐等生命极限环境,海洋生物适应了海洋独特的生活环境,必然造就了海洋生物具有独特的代谢途径和遗传背景,必定也会有新的、在许多陆地生物中未曾发现过的新结构类型和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萜类物质是一类天然的烃类物质,其分子中具有异戊二烯(C5H8)的基本单位。故凡由异戊二烯衍生的化合物,其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均称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或异戊二烯类化合物(isopenoids)。但有些情况下,在分子合成过程中由于正碳离子引起的甲基迁移或碳架重排以及烷基化、降解等原因,分子的某一片断会不完全遵照异戊二烯规律产生出一些变形碳架,它们仍属于萜类化合物。海洋生物中萜类化合物主要以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为主,三萜和四萜种类和数量都较少,且大部分以糖苷形式存在。萜类化合物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海藻、珊瑚、海绵、软体动物等海洋生物中,具有细胞毒性、抗肿瘤活性、杀菌止痛等活性作用。糖苷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按照在生物体内是原生的还是次生的可将其分为原生糖苷和次生糖苷(从原生糖苷中脱掉一个以上的苷称为次生苷或次级苷);按照糖苷中含有的单糖基的个数可将糖苷分为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等;按照糖苷的某些特殊化学性质或生理活性可将糖苷分为皂苷、强心苷等;按照苷元化学结构类型可分为黄酮糖苷、蒽醌糖苷、生物碱糖苷、三萜糖苷等,海洋类的糖苷大部分是按照此特点分类的,主要包括鞘脂类糖苷、甾体糖苷、萜类糖苷和大环内酯糖苷等,在很多海洋生物如海藻、珊瑚、海参、海绵等中均发现有糖苷类化合物存在。已有的研究表明海洋糖苷类成分大都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抗菌、增强免疫力等生物活性。抗白血病和艾氏癌药物阿糖胞苷Ara-C(D-arabinosyl cytosine) 1、抗病毒药物的Ara - A 2以及Ara-C的N4-C16-19饱和脂肪酰基化衍生物3是海洋糖苷类药物成功开发的典范〔1〕。本篇文章对国内外自2005年来从海洋生物中分离提取到的萜类化合物以及糖苷类化合物进行了总结。1 萜类化合物 单萜 2005年M. G. Knott等人〔2〕对从红藻Plocamium corallorhiza中分离得到的三种多卤代单萜化合物plocoralides A-C(1~3)〔3,4〕进行了活性研究,发现化合物Plocaralides B(2), C(3)对食管癌细胞WHCOI具有中等强度的细胞毒作用,这些化合物具有卤素取代基。 倍半萜 从海泥来源的真菌Emericella variecolor GF10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两个新型的倍半萜化合物6-epi-ophiobolin G(4)和6-epi-ophiobolin N(5),化合物在1~3μM浓度时能使神经癌细胞Neuro 2A凋亡,同时伴随细胞萎缩和染色体聚集〔5〕。这一类ophiobolins是天然的三环或四环的倍半萜化合物,对线虫、真菌、细菌以及肿瘤细胞有着普遍的抑制活性。Willam Fenical等人从海洋沉积物分离得到一株放线菌CNH-099,在该菌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到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新颖的 marinonc 衍生物 neomarinone(6)、isomarinone(7)、hydroxydebromomarinone(8)和methoxydeuromomarinonc(9),它们均是倍半萜萘醌类抗生素。Neomarinone(6)和marinones(7~9)对HCrll6结肠癌细胞显示中等程度的体外细胞毒作用(IC50=8μg/ml),而且,neomarinone(6)对NCI-s60癌细胞也具有中等程度细胞毒作用(IC50=10μg/ml)〔6〕。化合物花侧柏烯倍半萜(10~12)从希腊北爱情海希俄斯岛采集的红藻 L. microcladia中分离得到〔7〕。红藻 L. microcladia 经有机溶剂CH2Cl2/MeOH (3:1)提取,以Cyclohexane/EtOAc(9:1)为洗脱液进行硅胶柱层析,最后经HPLC纯化得到化合物(10-12)。该试验并对化合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三种化合物均对肺癌细胞NSCLC-N6 和 A-549有抑制作用,化合物(10):IC50= μM (NSCLC-N6)和 μM (A-549),化合物(11):IC50 = μM (NSCLC-N6) 和 μM (A-549) ,化合物(12):IC50= μM (NSCLC-N6)和 μM (A-549)。后两个化合物对肺癌细胞毒活性作用明显高于第一个化合物,推测可能由于后两个化合物结构中酚羟基以及五环内双键的存在提高了化合物活性,而化合物中溴原子的存在并没有对其活性构成影响。从中国南京采集的红藻L. okamurai也分离出四种衍生的花侧柏烯倍半萜化合物,分别是Laureperoxide (13), 10-bromoisoaplysin (14), isodebromolaurinterol (15)和10-hydroxyisolaurene (16)〔8〕。5种snyderane倍半萜(17~21)化合物从红藻L. luzonensis中分离得到〔9〕。从一个软海绵种属Halichondria sp中分离得到四种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含氮桉烷倍半萜化合物halichonadins A-D(22~25)〔10〕。该海绵采集于日本冲绳运天港, kg样品溶于4L MeOH,所得的115g MeOH提取物分别用1200ml EtOAc和400MlH2O萃取, EtOAc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后,洗脱液为MeOH/CHCl3(95:5)和石油醚/乙醚(9:1),得到化合物halichonadins A-D(22~25)和已知化合物acanthenes B、C。活性检测实验显示:化合物halichonadins A-D均具有抗细菌活性,同时halichonadins B和C也具有抗真菌活性,化合物halichonadins C对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的半致死浓度(IC50)达到μg/ml。三个部分环化的倍半萜(26~28)化合物具有抑制磷酸酶Cdc25B活性,从海绵Thorectandra sp.中分离得到〔11〕。冷冻的海绵样品经4℃去离子水浸泡冷冻干燥后得到的干涸物, 随后用MeOH/CH2Cl2(1:1)和MeOH/H2O(9:1)的有机溶剂提取获得粗提物。采用活性追踪的方式,对粗提物(IC50=8μg/ml)进一步分离,将其溶于100mlMeOH/H2O(9:1)有机溶剂中,得到的粗提物加入300ml正己烷,获得水相部分溶于MeOH/H2O(7:3)的溶剂中,再用300ml CH2Cl2提取得到的部分经活性测定显示对磷酸酯酶抑制活性最强(IC50=6μg/ml),之后采用反相C-18柱HPLC分离,得到部分环化的倍半萜化合物(26)16-oxo-luffariellolide(12mg, tR=18min),化合物(27) 16-hydroxy-luffariellolide ( mg, tR=19min)以及化合物(28) luffariellolide (, tR=38min)。五种属于倍半萜类的化合物hyrtiosins A-E (29~33),从中国海南两个不同地方的海绵Hyrtios erecta种属中分离得到〔12〕。氧化的倍半萜化合物gibberodione(34), peroxygibberol(35) 和 sinugibberodiol(36)从台湾软珊瑚Sinularia gibberosa分离得到〔13〕,化合物(35)具有较温和的细胞毒性〔14〕。从珊瑚Eunicea sp.中提取的七种倍半萜代谢产物(37~43)〔15〕,含有榄烷,桉烷和吉玛烷骨架结构,研究显示对Eunicea 种属的疟原虫具有轻度的抑制作用。 二萜 以前很少有从绿藻中分离得到萜类化合物的报道,但是与2004年相比,提取的代谢产物数量有所增加〔16〕。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采集的绿藻Caulerpa brownii中分离出许多新型二萜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44~48)在没有分支的绿藻中提取得到〔17〕,而类酯萜化合物(49)是从分支的绿藻中获得,该研究同时显示提取的类酯萜化合物对细胞、鱼类、微生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18〕。日本Koyama K等人从褐藻Ishige okamurae来源的未知海洋真菌(MPUC 046)中分离到一种新型的二萜类化合物phomactin H(50)〔19〕。真菌(MPUC 046)经含150g小麦的400ml海水25℃发酵培养31天后,采用CHCl3溶剂提取、硅胶层析及HPLC纯化得到phomactin H。该化合物同已发现的phomactin A-G化合物一样,均属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拮抗剂,能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凝聚,同时推测此活性与化合物的某个特定骨架结构有关。从法国南部大西洋海滨采集的褐藻Bifurcaria bifurcata中分离得到(51~55)五种新型的极性非环状二萜类化合物〔20〕。该褐藻经CHCl3/MeOH(1:1)提取,硅胶层析(洗脱液为不同比例的Hexane,EtOAc,MeOH),经反相C-18柱HPLC纯化获得十二种化合物,其中五种为新型二萜类化合物。化合物(51~53)在Hexane: EtOAc(2:3)洗脱液中发现,而化合物(54)和(55)则从Hexane: EtOAc(1:4)洗脱液中获得。6种新型的Dactylomelane二萜类化合物 (56~61)从西班牙特纳里夫南部家那利群岛采集的红藻Laurencia中分离得到〔21〕,其结构具有C-6到C-11环化的单环碳新型结构。采集的红藻经CH2Cl2/MeOH(1:1)有机溶剂提取后,用洗脱液Hexane/CHCl3/MeOH(2:1:1)进行Sephadex LH-20反相色谱分离,结合TLC点样筛选的部分用洗脱液EtOAc/hexane(1:4)进行硅胶柱层析,最后采用硅胶柱进行HPLC纯化得到六种新型的单环碳二萜类化合物Dactylomelans。从红藻L. luzonensis中也分离得到二萜类化合物luzodiol (62)〔9〕。一个溴代二萜类化合物 (63)从日本其他红藻Laurencia物种中分离得到 〔22〕。Xenicane二萜类化合物(64~71)从台湾珊瑚Xenia blumi分离出来,而化合物xeniolactones A-C (72~74)则是从台湾Xenia florida中分离出来的〔23〕。化合物 (64~67), (69), (70) 和 (72)具有轻微的细胞毒性作用。非Xenicane代谢产物xenibellal (75)对Xenia umbellata也具有轻微的细胞毒性作用〔24〕。化合物Confertdiate (76)是一个四环的二萜类物质,从中国珊瑚Sinularia conferta中分离得到〔25〕。从史密森尼博物院癌症研究所收集的海葵中分离得到的二萜类化合物actiniarins A-C (77~79)能适度抑制人cdc25B磷酸酶重组〔26〕。 Periconicins A,B (80~81)〔27〕是从内生红树林真菌Periconia sp.分离得到的二萜类的新化合物,能抑制不同微生物的生长活性,诸如bacillus subtilis ATCC 6633, 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 6358p, Staphylococcus epidermis ATCC 12228等等。南海真菌2492#是从采自香港红树林植物Phiagmites austrah样品中分离得到的,从2492#菌株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两种二萜类化合物 (82~83)有很好的生理活性〔28〕,如抗肿瘤、降压、调整心率失常,同时降压调整心率失常的作用在相同的条件下优于临床现用的阳性对照物。从中国红树林植物Bruguiera gymnorrhiza分离出二萜类化合物 (84~86),化合物(86)对小鼠成纤维细胞具有适当的细胞毒活性〔29〕。也从中国红树林另一物种Bruguiera sexangula var. rhynchopetala分离出三种二萜类化合物 (87~89) 〔30〕。与之结构相似的二萜类化合物 (90~93)从中国Bruguiera gymnorrhiza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 (92)和 (93)有轻微的细胞毒活性〔31〕。 二倍半萜 Willam Fenical研究小组从曲霉属Aspergillus海洋真菌(菌株编号CNM-713)分离到一个新的二倍半萜化合物aspergilloxide (94),该化合物为含有25个碳原子的新骨架,对人的结肠癌细胞HCT-116有微弱的细胞毒活性〔32〕。在此之前,Willam Fenical等人从巴哈马的红树林中的漂浮木中也分离到一株真菌Fusarium heterosporum CNC-477, 并从中分离得到一系列多羟基二倍半萜类化合物neomangicols A-C(95~97)〔33〕和mangicols A-G (98~104)〔6〕,它们的结构如下图所示。Neomangicols的骨架为25个碳的二倍半萜,是首次从天然物中分离得到。药理实验显示化合物 (96)具有和庆大霉素大致相当的对革兰阳性细菌的抑制能力,化合物 (98)和 (99)对MPA(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诱导的鼠类耳朵水肿有抗炎症活性。 三萜 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主要以三萜皂苷、三萜烯类、三萜糖苷等形式存在。四环三萜皂苷类化合物nobilisidenol (105) 和 (106)是从中国黑乳海参Holothuria nobilis分离得到的〔34〕。采集于福建东山的黑乳海参洗净切碎后用85%的EtOH冷浸提取,得到的流浸膏均匀分散于水中,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n-BuOH萃取,研究发现n-BuOH提取物经大孔吸附树脂、正相硅胶层析、反相C-18硅胶柱层析以及反相C-18 柱HPLC分离得到三萜皂苷类化合物nobilisidenol (105)和(106)。易杨华等同时从海参中提取到了其它的三萜糖苷类化合物以及三萜皂苷脱硫衍生物〔35,36〕。三萜烯类化合物intercedensides D-I(107-112)从中国海参Mensamaria intercedens中分离得到,具有细胞毒功能〔37〕。新西兰海参Australostichopus mollis是单硫酸酯三萜糖甙化合物mollisosides A(113), B1(114) 和 B2(115)的来源〔38〕。具有细胞溶解作用的三萜类化合物sodwanone S (116)是从印度洋多毛岛采集的海绵Axinella weltneri中分离得到的〔39〕。三萜苷类化合物sarasinosides J-M (117-120)分离自印尼苏拉威西岛采集的海绵Melophlus sarassinorum,对B. subtilis和S. cerevisae的细菌具有抗微生物活性作用〔40〕。2 糖苷类化合物从中国海南采集的甲藻A. carterae中分离得到一种不饱和的糖基甘油酯化合物(121)〔41〕。甲藻采集于中国海南三亚,经分离筛选得到的A. carterae大规模培养后用甲苯/MeOH(1:3)的有机溶剂提取,所得干涸物分别用甲苯、1N NaCl 水溶液提取。研究发现有机相提取物经硅胶柱(洗脱液为不同比例的MeOH/CHCl3)、反相C-18硅胶柱层析(洗脱液为MeOH/H2O=9:1),最后经反相C-18柱制备型HPLC(流动相为MeOH/H2O =95:5)分离纯化得到25mg不饱和的糖基甘油酯化合物(121)。从多米尼克普次矛斯采集的绿藻Avrainvillea nigricans中可以分离出一个甘油酯avrainvilloside(122),该化合物含有6-脱氧-6-氨基糖苷部分〔42〕。两个甘油一酯化合物homaxinolin(123)和(124),磷脂酰胆碱homaxinolin(125)以及能抑制细胞生长的脂肪酸(126)是从韩国海绵Homaxinella sp.中分离得到的〔43〕。从红海采集的海绵Erylus lendenfeldi分离得到的两个甾体糖苷类化合物erylosides K(127)和L(128)能选择性的抑制酵母菌株的rad50芽体,rad50能修复协调受损的双链DNA〔44〕。海参Stichopus japonicus是五种糖苷化合物SJC-1(129),SJC-2(130), SJC-3(131), SJC-4(132) 和 SJC-5(133)的主要来源〔45〕。五种化合物均从弱极性CHCl3/MeOH部分分离出来,其中SJC-1(129), SJC-2(130), SJC-3(131)是典型的鞘甘醇或植物型鞘甘醇葡萄糖脑苷脂类化合物,含有羟基化或非羟基化的脂肪酰基结构。SJC-4(132) 和 SJC-5(133)也含有羟基化的脂肪酰基结构,但是含有独特的鞘甘醇基团,是两种新型的葡萄糖脑苷脂类化合物。Linckiacerebroside A(134)是从日本海星Linckia laevigata分离出的一种新型糖苷脂化合物〔46〕。甾体糖苷孕甾-5, 20-二烯-3β-醇-3-O-α-L-吡喃岩藻糖苷(135) 和 孕甾-5, 20-二烯-3β-醇-3-O-β-D-吡喃木糖苷(136)从中国短足软珊瑚Cladiella sp.中分离得到〔47〕。将新鲜的软珊瑚干质量 kg用乙醇在室温下浸泡 3 次, 合并提取液, 减压浓缩后得到深褐色浸膏 用30%的甲醇溶解后, 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 石油醚提取液经减压浓缩后得棕黑色胶状物 ,将此提取物硅胶柱减压层析, 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溶剂体系梯度洗脱, 从石油醚/乙酸乙酯(20:80)洗脱液中所得的洗脱部分在反相C-18柱上进行HPLC分离, 用MeOH洗脱得到化合物60mg(135)和3mg(136),该类化合物具有抗早孕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性。四种甾体糖苷化合物(137-140)是从中国珊瑚Junceella juncea EtOH/CH2Cl2提取液中分离得到〔48〕。3 结语目前,从海洋生物中发现的萜类和糖苷类天然化合物的数量近几年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有些化合物的活性确切而且活性作用强烈是很有希望的一些药物先导化合物,但是用于临床研究的化合物还相对较少,因此开发更多新的天然化合物是有必要的。其次,从海洋生物中发现的活性化合物也存在着活性较低或毒性较大等问题,可以通过对其结构进行修饰,使其活性达到最佳效果。此外,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活性化合物含量通常较低,而且化合物在提取过程中受到提取试剂、方法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半合成或者全合成解决化合物在提取过程中结构易变、试剂耗量大等缺点。例如从海洋真菌中发现的结构新颖,有抗菌、抗癌和神经心血管活性的物质头孢菌素C,就是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的,这是一大类半合成的广为人知的抗生素,它已广泛用于临床〔49〕。所以采用合成或半合成的方法解决活性化合物作为药源的大量生产方式是通行的。我们期待着这些药物先导化合物在药物开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列举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
海洋生物有什么药用价值?海洋占了地球大部分面积,我们对海洋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海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生物,很多人以为海洋生物只有观赏功能和食用价值,都不知道海洋生物还可以入药治病。下面就让我为你列举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
药用哺乳动物
它主要分布在的鲸目(Cetacea)、鳍脚目(Pinnipedia)。中国现知有十多种。如真海豚(Delphinus delphis)的脂肪、 肝、脑垂体、胰、卵巢等均可药用、能提制抗贫血剂、胰岛素、以及催产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多种激素。斑海豹(Phocavitulina)雄性睾丸入药(即海狗肾),有补肾、益精补髓的功效、用于虚损劳伤、精衰、腰膝痿弱等;脂肪入药(即海狗油)有润滑肌肤、解毒的.效用、用于治皮肤皲裂、冻伤等;肝和胆可治肋膜炎等。
药用鱼类
现知数百种的3个纲、圆口纲(Cyclostomata)、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和硬骨鱼纲(Osteichthyes)均有。已知中国有 200种以上。如海洋鱼类普遍含有廿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现已证实它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功用。鲨鱼中的角鲨烯(Squalene)有抗癌的用途。 海马(Hippocampus)、海龙(Synnathus)是早已闻名的中药、具有补肾、散结消肿、舒筋活络、止血止咳等功能、主治神经衰弱、妇女难产、跌打损伤、哮喘、气管炎、疔疮肿毒、创伤流血等。鲻(Muil cephalus)和棱(Liza carinatus)有健脾益气、消食导滞的效能、用于消化不良、小儿疳积、贫血等。
药用软体动物
有数百种,中国已知有130多种、分属中的多板纲(Polyplacophora)、双壳纲(Bivalvia)、腹足纲(Gastropoda)和头足纲(Cephalo-poda)。如成书于战国时代中国早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记载有以乌(即乌贼)骨作丸、饮以鲍鱼汁治疗血枯。《神农本草经》记载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等6种海洋药用软体动物。贻贝(Mytilus edu-lis、俗名淡菜)能养肾清补、 降低血压、抗心律失常。珍珠能抑制老人脂褐素增多、促使细胞增强活力、延缓细胞老化、起到抗衰老的功效。
现知 100多种、研究较多的为中的药用种类。如公元 1世纪左右的《神农本草经》记载海藻(指的是羊栖菜Sarassum fusiforme)“味苦寒,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症瘕坚气”等。紫菜(Porphyra)可以防治淋巴结核、近年来发现它能去除血管壁上积累的胆固醇、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硬化的效用。海带 (Laminaria japonica)的提取物和制剂有缓解心绞痛、镇咳、平喘的功效、可治高胆固醇、高血压、动脉硬化症。
1、红藻身上可以提取良好的抗病毒物质。这种物质在治疗感冒方面、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球鱼"鱼类肝脏中可提取镇痛新药。
2、海石花毒性珊瑚身上、只需提取尘粒大小的剂量、即可以此毒素治疗白血病、高血压、天花、肠道溃疡和某些癌症。
3、在加勒比海地区生活的、珊瑚虫体内发现一种天然的前列腺激素、从活体珊瑚身上、可取到某种物质、用于治疗气喘、神经系统和心脏疾病。
4、从生活在太平洋中的“七星鳗”身上、发现一种可用于治疗心率失调的物质。
5、而鲨鱼软骨中可提取一种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血管内斑块功效的“硫酸软骨膏”。
扩展资料 :
药用腔肠动物:有数十种,分布在水螅虫纲(Hydro-zoa)、钵水母纲(Scyphozoa)和珊瑚虫纲 (Anthozoa)中。如《本草纲目拾遗》中指出:白皮子(指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味咸涩,性温,消痰行积,止带祛风”、用于妇女劳损、积血带下和小儿风疾、丹毒等。
药用节肢动物:研究较多的是软甲纲中十足目的种类、主要包括虾类、寄居蟹类和蟹类、以及肢口纲(Merostomata)中的鲎类。如寄居蟹有清热散血、 滋阴补肾、壮阳健胃、除湿热、利小便、破瘀解毒、消积止痛、抑制胆固醇、治心血管病等功效、而且含有抑瘤成分。
声明:动物的药用价值很广,但应注意保护动物尤其是珍稀动物及野生动物。 自古以来,人们就发现许多野生动植物具有药用价值.直到现在,野生植物仍然是重要的药物来源.例如,我国科学家在一种野生植物中提取出的青蒿素,治疗疟疾比奎宁更有效.许多野生动物也有药用价值.例如,五灵脂(复齿鼯鼠等的粪便)、海螵蛸、蝉蜕等都是常用的动物性药物。 下面是一些例子。 蛇:蛇的一身都是宝。《中国毒蛇学》就蛇体的各个部分 — 蛇毒、蛇肉、蛇胆、蛇油、蛇鞭、蛇血、蛇蜕、蛇皮、蛇信、蛇骨、蛇内脏等 - 从保健学、营养学、医药学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中医药典记载:“蛇性温、归肝、脾二经,治诸风虚症、疱、疮、顽癣”等。 《本草纲目》记载了17种蛇的形态和药用功效, 蛇 胆 - 清肝明目 去脂降压 降火除痘 蛇 蜕 - 祛风、解毒、明目、杀虫 蛇 鞭 - 壮阳补肾 填精益髓 强身固本 蛇 油 - 柔嫩肌肤 去皱防衰 防冻治烫 蛇 毒 - 治疗瘫痪、小儿麻痹症 蛇 酒 - 肿痛风湿 通栓降压 舒筋活络 纯蛇粉 - 嫩肤养颜 去皱除斑 强身健骨 蛇 参 - 滋阴补阳 祛病强身 蚯蚓:俗称曲蟮,中药称地龙,地龙性寒味咸。功能:清热、平肝、止喘、通洛。主治高热狂燥,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半身不遂等。地龙提供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蚯蚓灰与玫瑰油混合能织秃发。 近年来发现,蚯蚓含蚓激酶,对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蚯蚓酶不仅能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而溶解血栓,更可直接溶解纤维蛋白。临床治疗血栓病有效率达80%以上,蚯蚓酶还有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凝血,促进血流通畅等作用,对中风后遗症、动脉硬化、高血压和高血粘度症等有治疗作用。 蚓激酶已被开发成药,服用方便、安全,不会像链激酶,脲激酶等药易引起高纤溶酶血症导致大出血。抗癌研究证明,地龙对食管癌有抑制作用,与化疗药物连用对肺癌的近期疗效优于单纯化疗。
140 浏览 3 回答
199 浏览 3 回答
119 浏览 4 回答
118 浏览 2 回答
183 浏览 3 回答
204 浏览 4 回答
139 浏览 4 回答
345 浏览 4 回答
296 浏览 2 回答
172 浏览 4 回答
179 浏览 3 回答
283 浏览 5 回答
192 浏览 3 回答
251 浏览 4 回答
238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