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性格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分析摘要:通过对《红楼梦》中贾宝玉性格的三个方面———对待女性的基本态度、对待“男性”和“女性”的两性观点以及对“情”的体验和感悟———层层深入的性格层面的分析,揭示了《红楼梦》中所蕴涵的反对封建父权制文化的女性主义意识。关键词:《红楼梦》;贾宝玉;性格特征;女性主义;父权制始于18世纪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到20世纪下半叶,已占据西方文学的重要地位,它要力图改变女性长期处于政治上受压迫、社会上受排挤、经济上受煎熬、文化上受社会歧视、思想感情上受压抑的状态,为女性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争取权利、地位和实惠。其批评因而也就肩负着解放女性、思考女性前途和命运的使命,进行从女性角度或对妇女学进行社会学、政治学探索的批评活动。[1]在中国,早在小说《红楼梦》中,我们就已经看到了这种女性主义思想的表达。虽然,曹雪芹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称不上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者,但其名著《红楼梦》中所体现的强烈的女性意识却是一个不可置辩的事实,在曹雪芹倾尽心力刻画的贾宝玉这一形象中,这种初期的女性主义意识表达得尤为明显,这也是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和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在这里只想就曹雪芹对书中主人公贾宝玉性格的描写刻画,分析一下《红楼梦》中所表现的女性主义意识。1贾宝玉对待女性的基本态度在传统社会里女性是在最底层。“三从四德”使得女性始终从属于男性。政权、族权、神权、父权等一切都是压抑和拘束女性的手段。父权制文化有一种强制性,迫使女性处于生活的底层。社会只存在一种价值标准,这便是男性价值标准。[2]可是《红楼梦》里却反对以男性价值标准为代表的男尊女卑思想,而追求自由平等的进步思想;而集中表达这种思想的,正是贵族公子贾宝玉。在《红楼梦》中,所有青春美丽的女性,不论是贵族小姐,还是侍妾丫鬟,在封建父权制社会中,都无法逃脱悲剧性的命运。“个人是历史的人质”,每个人的命运与当时的社会现实都是休戚相关的。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从一个人出生开始,他的命运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决定了。于是,在《红楼梦》中,就有了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所看到的“薄命司”,大观园中的女子都在“薄命司”中,也就是说,这些青春美丽的女性,从生来就是薄命的。曹雪芹只不过是以一种神话色彩掩饰了他所想表达的真正意图:其实,他想说的是,在封建社会这种根深蒂固的父权制文化中,身为女儿身,就一定会受到这种文化的摧残和折磨,注定了作为女性的悲惨命运。难能可贵的是,贾宝玉作为这种封建社会父权制文化中的优势身份———男性,而且还是一位身世显赫的贵族公子,竟然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这种文化的残酷和落后,追求一种平等自由的进步思想。在《红楼梦》中,他自始至终是一个见证人,见证着他身边的这些美好可爱的女性被摧毁的过程,见证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社会大背景。在他的身边,他看到了“金闺花柳质”的迎春被凶残如“中山狼”一般的丈夫虐待致死的悲剧;看到了“才自清明志自高”的探春被迫远嫁的命运;看到了作为“绣户侯门女”的惜春相伴青灯古佛的结局……这些贵族小姐是这样的命运,而丫鬟们的命运更为悲惨:风流灵巧的晴雯含冤病逝;活泼天真的金钏悲愤投井;刚烈倔强的司棋撞墙而亡;温柔隐忍的香菱被欺凌至死……每一个原本鲜活美丽的生命,在封建父权制文化中,就这样被剥夺了生活的自由以及生存的权利。对于她们,身为贵族公子的贾宝玉充满人性的关怀、体贴和同情。在书中,对于贾宝玉的这种性格特征,比较经典的描写有下面几个例子:一是第四十四回的“喜出望外平儿理妆”,这回中写到平儿在凤姐、贾琏那里受了气,被劝到怡红院来,宝玉亲自为她拈取玉簪花棒等化妆品,剪鲜花为她簪在鬓上,又为她熨衣、洗帕等。接着写到他的心理活动:他想到贾琏惟知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又想到平儿并无父母兄弟,独自一人,侍奉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俗,凤姐之威,她竟能周全妥帖,也真不容易,想到这里,不觉潸然泪下,趁别人不注意,他索性尽力落了几点痛泪。[3]545-547这样的行为和所思所想,是多么的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