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3年,学院有教职工696人,专任教师407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31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4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52人,其中教授77人。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1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东方学者”3人,上海市“海外名师”2人。截至2012年,有3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从美国、德国、俄罗斯、英国及台湾、香港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十余人。5人在亚洲体育科学理事会、国际体育计算机科学协会和国际社会神经科学学会等国际学术组织兼职,6人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1人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1人任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截至2013年,学院有7个二级学院,开设本科专业16个。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学院: 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武术表演方向)运动科学学院: 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方向)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英语(体育英语方向)经济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体育产业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体育市场营销方向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休闲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舞蹈编导(体育舞蹈方向)中国乒乓球学院:运动训练(乒乓球方向) 截至2012年,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硕士点12个。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中华武术学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群为上海市教育高地重点建设项目,中国武术博物馆为上海市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另有6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学院建成了国内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其中中国乒乓球协会培训中心、全国羽毛球培训中心和上海重竞技运动训练中心等教学训练实体,承担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以及各级各类教练员岗位培训的任务。 博士专业代码、名称、研究方向及所在系院 指导教师 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 01城市体育 李建国 02竞技体育的社会问题研究 刘志民 03体育伦理与管理;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师教育 龚正伟 04竞技体育与社会发展关系 缪佳 05休闲体育;公共体育服务 郭修金 06体育与科技、公共体育 董传升 07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 刘坚 08锻炼心理 章建成 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科学学院 01运动与心血管形态和机能的研究 潘珊珊 02运动对脑组织代谢及功能的影响;运动与情绪调控及其机制 娄淑杰 03力量训练对人体机能状态的影响 周里 04运动心脏病生理学 常芸 05高原训练与低氧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运动员控制体重的理论与方法 冯连世 06体质测量与评价 江崇民 07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与恢复、大众健身的理论与方法 田野 08运动干预防治代谢综合症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中医药抗运动疲劳的机制与应用研究 衣雪洁 09运动与生理机能 胡敏 10青少年体质研究;运动与免疫 陈佩杰 11体质研究;女子运动与内分泌 王人卫 12运动与骨生长代谢;中医运动医学 邹军 13运动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 李国平 14运动创伤微创治疗 李方祥 14运动心肺功能;心脑血管病运动干预与运动处方 马云 16运动系统基础和临床研究;生物力学和运动控制 黄强民 17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与修复;运动、营养与健康 伊木清 18运动生物力学 刘宇 19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应用(人体运动分析及计算机仿真、体育工程) 郝卫亚 20运动生物力学 毛德伟 21运动技能控制与学习 章建成 22竞技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应用;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效应理论与应用 周成林 23运动心理训练理论与方法 张忠秋 24运动与认知加工;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促进 李安民 25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任杰 26运动技能控制的神经心理机制 张剑 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01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 吴瑛 02网络环境下的体育信息理论与实践研究 司虎克 03高水平运动员行为控制与运动队管理 邵斌 04运动技战术分析;运动训练过程控制 张辉 05科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竞技体育组织与管理研究 吴贻刚 06学校体育 平杰 07 学校体育 唐炎 08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一般理论与方法;多维度下高素质体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 王兴 09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 王德新 10体育与国际政治,学校体育 舒盛芳 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 武术学院 01武术教育教学和训练竞赛理论与方法 赵光圣 02武术文化与社会 戴国斌 03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武术教育 姜传银 04武术传播;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郭玉成 05民族民间体育 倪依克 0403Z1 体育管理 经济管理学院 01体育发展战略与体育产业管理 张林 02体育赛事与体育产业管理 刘东锋 03体育服务与体育产业管理 刘兵 04体育产业与竞技体育管理 戴健 05 体育经济与管理 曹可强 06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博彩 李海 07体育产业政策与体育赛事管理 黄海燕 08体育产业及体育管理 白跃世 09体育经济与产业管理 鲍明晓 0403Z2 体育工程学 运动科学学院 01体育工程 刘宇 02体育工程、体育信息技术 虞丽娟 上海体育学院硕士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备注 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 01、体育历史与文化02、外国体育03、城市体育04、社会体育 050301新闻学 01、体育文化传播02、体育新闻理论与实务03、体育宣传与媒介服务 040304民族传统体育学 一般要求报考本专业考生本科专业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或武术专项,并具备较高武术运动技术水平;复试参考书为《中国武术教程》、《中国武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2010年出版 01、武术历史研究02、武术文化03、武术教育04、武术传播05、武术科学化训练06、传统体育与健康促进 0403Z3体育赛事运作 报考体育赛事运作和体育管理专业的考生,考试科目611体育学专业综合,分为教育学、体育运动概论及体育管理学三个部分。复试不再加试《管理学原理》。除体育赛事运作和体育管理两个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的考试科目611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不变还是分为教育学、体育运动概论及运动生理学。 01、体育赛事组织管理02、体育赛事营销03、体育赛事评估 0403Z1体育管理 01、竞技体育管理02、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03、体育信息管理 0403Z4休闲体育学 01、休闲体育开发与市场运作02、休闲与文化03、体育舞蹈编导与推广 040302运动人体科学 01、体力活动及运动训练效果的评定及监控02、运动对机体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03、运动疲劳、创伤与康复04、生物力学研究及运动器材研发05、运动营养 100216运动医学 一般要求报考该专业的考生须有医学教育背景,已获得或将获得医学学士学位 01、运动创伤02、运动营养03、运动医务监督04、运动康复 040203应用心理学 01、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02、竞技运动心理03、体育与锻炼心理04、运动生理心理 0403Z2体育工程学 01、运动工效学方向 02、运动人体科学方向 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 一般要求具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或相关体育学教育背景(05方向除外)05方向要求考生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并熟悉编程、C语言等基本技能04方向同时招收单独考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4名,网上报名时选择含“单独考试”字样的科目组 01、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02、特殊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03、一般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04、专项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05、信息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体育硕士 01、02、04方向限本科专业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及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考生报考 质量工程 截至2013年,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上海市教学实验中心1个,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育教育实验中心上海市教学实验中心:运动人体实验教学中心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运动康复与健康、民族传统体育国家级精品课程:武术、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 上海市级精品课程:运动解剖学、大众足球、体育赛事市场开发、学校体操、体育传播学、民间体育实践指导、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赛事管理、拳击理论与实践、体育场馆管理 教学成果 1994-2006年期间,学院学生曾获3次奥运会金牌,1一银牌,一枚铜牌;20次世界锦标赛冠军、3次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31次亚洲冠军和230多项全国冠军;3人3次破三项世界纪录,2人8次破亚洲纪录。其中2006年,有5名运动员代表国家征战第15届多哈亚运会,取得了4枚金牌、1枚银牌的出色成绩。2005 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构建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开展了常态化的校内教学质量评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按照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本科生科创作品获全国“挑战杯”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建立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学机构“蕴瑞学苑”,探索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截至2013年,学校已建成了教育部重点学科(培育)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拥有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和上海市蔡龙云大师工作室(上海市高校三个大师工作室之一)。依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技战术诊断与分析”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保障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对抗性竞技运动和游泳等项目的奥运会科技攻关和服务。 教育部重点学科(培育):民族传统体育学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运动健身科技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运动技能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运动技战术诊断与分析重点实验室 学院科研工作坚持为教学、训练和社会服务的原则,承担的国家级、省(市)部级课题和奥运攻关服务类课题逐年增加,获得各类奖项数十项,并开创了中国体育学术论文进入 SCI 零的突破。2008年至2012年,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9项,年均立项科研经费1328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0项。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3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授权知识产权53项。在SCI、年SSCI、CSSCI、CSCD收录期刊发表论文数在全国同体育院校中居于首位。“提高运动员体能的关键技术研究”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竞技体育对抗性项目致胜关键技术系统研究与应用”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北京和伦敦奥运会上我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中至少有10枚以上与学校的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直接相关,获得北京奥运会科技攻关服务一等奖1项。依托省部共建运动健身科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率先在全国开设了第一条基于互联网的“市民体质网”和“上海市民健身热线”,研究成果“上海市民体质网络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获201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依托上海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体育赛事运作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示范园”,完成了中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并被国家统计局采纳用于全国体育产业统计。 馆藏资源截至2013年,图书馆老大楼藏有近60万册图书,其中中外体育及相关专业图书20多万册。新大楼有中外文体育及相关专业报刊600余种,还拥有比较丰富的电子资源(包括电子书、数据库和多媒体资料,例如读秀,中国知网,Ebsco,Elsevier等)。学术期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是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2年在国内同类期刊评比中排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