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削球削球是我国乒乓球传统手法之一,也是乒乓球防守技术之一,削球技术正在向转,稳、低、攻方向发展。乒乓球运动技术名词。利用球拍的摩擦力切削击球的一种技术。击球时,球拍后仰,由体侧上方向前下方挥拍,挥拍呈圆弧路线,在球的下降期触球的中下部。具有球速慢、弧线长、球下旋等特点。是一种防守技术,以其旋转和落点变化威胁对方。有近削、远削、加转削、不转削、削逼角球和削弧圈球等。动作要点以右手为例:正手远削:站位中台左脚稍前,上体稍向右转重心落于右脚,持拍手臂自然弯曲于腹前。顺来球方向向右上方引拍与肩同高,拍面后仰。当球从台上弹起时,持拍手上臂带动前臂由右上向左前下方加速切削,手腕向下转动用力,在右侧离身体40厘米处击准下降期球的中下部,并顺势前送。反手远削:中台站位右脚稍前,上体左转重心落于左脚,持拍手自然弯曲放松置于胸前。顺来球路线向左上方引拍约与肩高,拍柄向下。当球弹起时持拍手从左上方向右前下方挥动,拍面后仰,用前臂和手腕加速用力切削,球拍在胸前偏左30厘米处击准下降期球的中下部,并顺势挥至右侧下。削球的重点难点是手臂、腰、腹和腿的协调用力。(一) 远削1、特点与运用:击球动作大、球速慢、弧线长,有利于削转与不转球和以落点变化来牵制对方。常适用于对付对方的扣杀球、弧圈球和提拉球。它是以削为主打法的选手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2、要点:①向上引拍,是为了增大削击球的用力距离。②在下降期击球,但不能过于低于台面。③要保持足够的撞击力,否则球不会过网。(上图为正手削球,下图为反手削球)(二) 近削1、特点与运用:动作幅度小、回球速度快、前进力较强,多用于近削逼角,有一定的威胁,往往能获得主动或直接得分。一般用来对付轻拉球和一般的上旋球。2、要点:①向上引拍比肩略高。②根据来球的情况调节拍面后仰角度。③前臂发力为主,手腕配合下压,击球后没有前送的动作。(三)削弧圈球1、特点与运用:削加转弧圈球是削球手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术。由于加转弧圈球上旋强,触拍后向上的反弹力极大,处理不好容易回出高球甚至出界,所以难度较大。2、要点:①应在来球的下降后期触球,此时,球的旋转已减弱。②击球点一般选在右腹前为宜,并适当放低些,这样可利用来球部分向上的反弹力形成自然的回球弧线,有利于提高削球的准确性。③球拍触球时,拍面不能过分后仰,应触球的中下部;如来球旋转较强,可使拍面坚直些,并适当加大手臂向下压球的力量。④触球时,手腕应相对固定,以免回球过高。男子削球:渐进限于时代背景,早期削球手如伯格曼、迈尔斯等均以稳健防守著称,进入胶皮拍时代后,西多的出现使削球打法第一次出现明显的细分,其站位相对较近,以削球逼角为主,伺机反攻(多用反手)。但此后欧洲的削球均倚重防守,再未出现像西多这么积极主动的削球手——手握反胶海绵拍的别尔切克以转制胜,削出的球被当时的中国教练夸张地评论为“起重机都拉不起来”;原为两面反胶、后换过反面生胶的绍勒尔以稳见长,极少出高球,被喻为“切削机器”。随着弧圈球在欧洲的流行,削球打法的重心逐渐转向亚洲。继同样以稳为主、步法和韧劲出众的姜永宁之后,李仁苏开始尝试将“转不转”原理用于削球,而两面反胶的王志良则让转不转削球首次在世界比赛中大放异彩。他的双打搭档张燮林,也在压低弧线稳削的前提下,借助长胶的性能配合少许反攻,屡屡令对手方寸大乱。中国特色的削球打法始见雏形。到梁戈亮参加世界比赛时,他在削转不转的基础上,融入了倒板技术,令横板削球的变化空间和进攻机会大为增加。从两面反胶、反胶/生胶到反胶/长胶,曾练过两面攻球的梁戈亮把各种组合试了个遍,最终回到削球打法时,特殊的经历决定了他攻势强、台前变化多的特点,尤其发球抢攻较为刁钻,他甚至先后与李莉、李振恃两位攻球手搭档获得了两枚世乒赛双打金牌。使用反胶/长胶组合的黄亮仍以旋转为主,进攻不多。限制胶皮颜色之前中国最后一位倒板削球的代表人物陆元盛,也是唯一一位正手长胶反手反胶的著名削球手,可谓独具一格。其后的陈新华、王浩等,也继承了前人积极主动的特点,同时凭借身高优势进一步加大了削中反攻的力度和范围。丁松的出现无疑标志着中国削球打法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仅前三板的威胁大增,更首开削球手反拉弧圈的先河。而朱世赫,则让削球手的反攻能力更上层楼,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连续对拉。中国的近邻日本,在发展削球的道路上则相对中庸:旋转不及欧洲强,反攻不及中国多。梁戈亮时期日本出了一位高岛哲夫,削球功底颇得陆元盛欣赏,张燮林的评价也非常高,“恰到好处,击球点相对固定,也有相当的旋转,作为两面反胶其削球的稳健性很难得”,但他仅正手具备些反攻能力,此人44届世乒赛时曾做过日本队主教练。其后的松下浩二,只不过延续了这一模式,但青出于蓝却未胜于蓝。朝鲜的李根相也是上个世纪末期为数不多的削球好手之一,风格与陈新华相仿。直到今天,塞义德、松下浩二等传统削球手也从来不将丁松引为同道,日本大部分人对削球打法的理解仍停留在“对方拉20板我削21板”的水平上。随手翻阅一篇英语写就的乒乓球文章,欧洲人用来表示“削球选手”的词汇仍然是“defensive player/defender”(防守型选手)或“back-spin player”(制造下旋的选手),而在中国,普通的球迷也对“攻削结合型打法”耳熟能详。当然,面对朱世赫创造的奇迹,欧洲人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希腊主教练认为,“如今的削球手必须具备相当的进攻能力,反手在近台也需加强反攻”,而他们也为此创造出一个新的词汇——modern(现代)defensive player。女子削球:突变与男子削球的发展相比,女子削球几乎长期陷于停滞。罗赛亚努、亚历山德鲁均以稳健为主;与西多同时期的高基安也注重高点削球,但站位比西多稍远,反攻也没那么积极;反手均为长胶的林慧卿、郑敏之仍是稳削加少许反攻;葛新爱继承教练张燮林的衣钵,以扰乱对方为主,进攻不算太多,背面的反贴偶尔攻之也以变化为目的;童玲借鉴了点男子的发球抢攻,但仍未走出林慧卿、郑敏之的模式;此后的管建华、丁亚萍、王辉、成红霞等也未有质的变化。盛产削球的前苏联也不例外:曾作为1994年世界杯女团冠军主力的俄罗斯选手梯米娜是位善用反手长胶削弧圈的“牛皮糖”,而后代表意大利参加1996年奥运会的布拉托娃虽然进攻略多,也仍然局限于近台反攻。海外的中国女削球手中,施捷是反手长胶,何千红正手换了正胶,田静在国内时最好排名不过第10,唯有李隽正手反胶反手正胶,当年丁松正是受了她的启发而确立了今天的发展方向。对于在巴黎世乒赛中分别负于高军和牛剑锋的金晶娥和Vik.帕夫洛维奇,陆元盛的评价是“平淡”。中国国家队现存的女子削球手中,王婷婷两面反胶,正手削球的旋转强度堪称当世女子第一,对方基本一拉就下网,但她正手攻球实力有限,因此主要靠对方回球下网得分;丁颖削球旋转不强,稳健性尚可,但起动稍慢,连续大范围的高水平防守较勉强;鞠连华进攻能力强些,但正手削不住,攻守关系处理较片面,思想也偏于保守。看起来,唯有与丁松相似的范瑛,有望成为女子削球发展的转折点,高军也评价道,“她的技术有点男性化,正手弧圈有一定威力。”的确,在鲍罗斯、斯蒂夫已经可以用反手弧圈冲削球的21世纪女子乒坛,削球手们再不“突变”就只有坐以待毙了。当今削球打法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当前削球选手的错误观念不可否认,当今削球打法要求必须要加强攻击性,加大进攻的比例,但并不表示削球打法就是“重攻轻守”了,削球的核心还是在于守,攻只是在守得住的前提下进行的变化。然而,当前中国年轻一代的削球选手却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重攻轻守。当初丁松出道的时候以进攻能力强而著称,但他当时的防守能力被认为并不理想,这也确实是事实,毕竟他是攻球打法出身的,练削球是半路出家,但丁松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于是很多人错误的认为丁松是“靠攻来打下天下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我们找到丁松当年的比赛录像仔细分析一下的话,可以发现,丁松打的最好的时候他的防守几乎是坚不可破的,而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是只靠进攻打天下。然而当前中国年轻一代的削球选手则普遍错误理解了这一点,在技术上完全走“重攻轻守”的路子,甚至于现在的一些选手像侯英超正手根本就不会削,对方一拉到正手他就想反拉,而不能反拉的球就只能被动的“兜”一板上旋回去,结果就一下子从“削”变成“放高球”了。这就是一个观念上的错误,他们认为丁松的正手全是反拉而不会削,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丁松的正手不但会削,而且削得非常漂亮,能够用正手削出反差很大的旋转变化。相比之下,现在中国的年轻选手普遍正手不会削,这本身就是削球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应当说削球的旋转变化多数都应该来自于正手的削,如果正手不会削的话,那么你的旋转变化就大打折扣了。当前中国的削球选手在“削功”上退步非常严重,而削得不好不但使基本实力下降,同时也会让进攻受到影响,以致于像侯英超这些年轻选手在比赛中给人的感觉是技术运用极其混乱,想守守不住,想攻攻不了。这正是我们国家近几年来削球水平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攻”与“守”的关系虽然现在的削球打法要求你必须要能进攻,而且进攻的能力和比例都要加强,但削球打法最终还是以“守”为基础的,只有在“守得住”的前提下进行“反攻”才是对对方最有威胁的,如果是“守不住”而“被逼无奈进行反攻”的话,那么作为削球手,你再怎么打也是打不过攻球的,本届世界杯上,朱世赫对王励勤一战就是很好的证明,而四十七届朱世赫最终败于施拉格拍下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在最后采取了“盲目进攻”的战术。从以往的成功例子来看,无论是丁松还是朱世赫,虽然他们的进攻能力都很强,但他们打得好的时候都是他们的防守做得很好的时候,而他们输掉的比赛则往往都是由于守不住而输掉的。关于削球选手的器材削球打法最普遍的应当是正手反胶反手长胶,但随着丁松的出现,中国的削球选手普遍采取了反手正胶的配置,应当说这两种配置各有所长,应当因人而异,不能完全照搬丁松,从防守的角度来说,长胶比正胶削得更稳,而从变化上说,正胶比长胶更活。另外还有反手生胶的配置方法,过去我们的国手王辉就是反手生胶,生胶的优点就是它反手在进攻的时候比长胶更容易,在近台的反攻上就更有威力。现在的国家女队还有两面反胶的削球,当然反手反胶对于防守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在男子用来并不太适合。丁松可以用正胶打出好成绩,而朱世赫可以用长胶打出好的成绩,可见在器材的配置上是各有所长的,而并不能盲目迷信正胶,这也是当前中国削球的一个问题。削球打法的“样板”在朱世赫没有成名以前,教学片《打好乒乓球》里最后的总结是“削球打法应当以我国名将丁松为样板”,但现在看来,可以加上朱世赫,“以丁松和朱世赫为样板”,因人而异,培养出优秀的削球选手。结论对于削球打法,笔者认为应当是“以守为本、突出变化、加强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