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这个问题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的产业层面的中观甚至微观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具有宏观意义的全局问题。一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对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有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撑,而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最为关键的是由一系列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供应链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通过增强创新能力、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向高附加值延伸、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从而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就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问题。二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也是我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保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受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着巨大挑战,产业链中断、产业链外移等风险不断加大,产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时代,一个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主要体现为该国企业整体上参与全球价值链产业分工中所处地位以及对构建全球价值链所拥有的治理能力或者控制能力。虽然我国产业整体规模巨大,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比较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位于中低端。在全球化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趋势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一系列“卡脖子”环节问题日益凸显,这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安全的关键原因。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没有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也就无法真正保障产业的安全,进而无法保障国家总体安全。三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产业链水平是体现一国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挥后发优势,成功融入全球产业链并形成上下游完备和产业集群的优势,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全球产业链趋势看,受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部分企业意图将产业链从我国转移出去,尚还未形成明显趋势。但发达国家普遍进行再工业化,将使全球产业链布局更加注重安全可控。受技术进步和服务化的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响应速度加快且更加智慧化,产业链中的金融业务也会更加重要。从我国产业链发展态势看,短期疫情对我国产业链存在一定限度的影响,中长期我国处于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生产环节向中高技术产品环节攀升,从参与融入全球价值链向主动塑造和影响全球价值链攀升的“两个攀升”关键时期。“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链发展的思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要求,充分利用拥有全球最丰富最复杂产业链的优势,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推动产业链向生态化、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化、国际化以及多业态融合的方向发展,提升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协同性,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的进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这段时期的工业化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封闭条件下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我国基本不参与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二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首先开放沿海城市,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的迁入。利用人口红利等比较优势吸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2001年加入WTO之后,进一步推动我国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我国从全球产业链中的边缘角色逐渐转化为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且贸易总额和贸易差额在加入WTO后也出现显著上升,外需一度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2007年之后,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下降,而世界对中国的依存度在上升。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编制的“MGI中国—世界经济依存度指数”结果显示,综合考虑贸易、资本和技术三个方面,世界对中国经济依存指数从2000年的增至2017年,而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2007年达到最大的,到2017年下滑到。得益于不断提升的生产能力和庞大的内需市场,全球正在更加依赖中国制造和中国市场。从经济循环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主要环节看,目前中国经济循环不畅的主要表现之一在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高,造成产业供给质量不高、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对消费品转型升级的要求,使得生产和消费之间、供给和需求之间不能很好地实现动态匹配。因此,要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定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从而提高供给质量、打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