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过了秋日来了,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鸟就离巢远行了,它们到温暖的南方,重新筑它们的巢。而留在北方的巢,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北风扫过来, 大雪 压下来,巢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高三语文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一
白鹤梁
白鹤梁是一段长约1600米、平均宽约15米的石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北面的长江中,因从前经常有许多白鹤栖息于梁上而得名。白鹤梁多数时候隐没在江水中,只有在枯水期才显露出来。从唐代广德元年(763)以来,先人们以在石梁上刻石鱼的 方法 记录了长江的枯水位;石梁上还有许多诗文碑刻,也写到了石鱼出水的时间和石鱼距离枯水线的尺度等。这些石鱼和碑刻都是非常珍贵的水文资料,为探索过去1200年以来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准确的科学依据,因此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加上白鹤梁上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白鹤梁因此成为三峡库区唯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的表层由硬质砂岩和软质页岩组成,由于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砂岩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再加上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因此尽管白鹤梁的石鱼和题刻保存尚好,但也开始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同时,白鹤梁的标高是138米,而三峡工程坝前水位将达到175米,白鹤梁在三峡工程最终竣工以后将永远沉没于水下,如此高的水位也将使它经受不住强大的水压而导致损坏。如何保护白鹤梁成为水利专家们心中的一件大事。
从1994年起,国家开始组织专家们为保护白鹤梁出谋划策,先后有天津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建设委员会和武汉大学等提出了各种方案。天津大学的“水下博物馆”方案认为,可以建一个密封的椭圆形双层壳体,罩在石梁上,人们可以通过隧道进入壳体内进行参观、考察和维护。但是这一方案技术难度大,费用高,而且被放在水下几十米深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一旦破损,就会毁坏石梁,因此被否决了。最后提交审议的是三峡建设委员会的方案:将白鹤梁就地淤埋,等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能力时再去发掘和利用,而在岸边水位变动区仿造一个白鹤梁。
不知什么原因,向来与文物保护工作没有接触的葛修润院士被邀请参加了专家评审会,于是他在出差路过北京时专门去国家文物局查看了有关资料,发现即将接受评审的唯一方案不妥,实际上没有很好地实现保护文物的初衷。葛院士在 总结 各种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方案。新方案与天津大学的方案类似,不同的是天津大学采用的是有压容器,即罩住白鹤梁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而新方案是无压容器,即把过滤后的江水注入壳体内,使壳体内外的水压达到平衡。这样技术难度小了,费用低了,最重要的是不再存在毁坏石梁的危险。2003年2月13日,葛院士为白鹤梁专门度身定做的“水下宫殿”正式动工,白鹤梁也可以“水见天日”了。
7.从原文看,下列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在石梁上刻画的石鱼,记录了1200年以来长江的枯水位。
B.石梁上许多古代诗文碑刻反映了石鱼的出水时间和距离枯水线的尺度。
C.为探索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D.石梁上反映长江水位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
参考答案:D
8.根据文意,属于白鹤梁需要保护的理由,最急切的一项是()
A.白鹤梁上的石鱼和诗文碑刻所记载的水文资料可能会遗失。
B.白鹤梁表层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
C.由于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白鹤梁已经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
D.白鹤梁将会承受不住三峡工程完工后高水位所造成的强大水压。
参考答案:D
9.下列理解符合 文章 原意的一项是()
A.白鹤梁平时都隐没在水中,每年在长江枯水期才露出水面一次。
B.白鹤梁上的石鱼和题刻不但出自历代名家之手,而且是珍贵的水文资料。
C.直到三峡工程开工的时候,白鹤梁上的石鱼和题刻保存得还算完好。
D.“就地淤埋,岸边复制”也是保护白鹤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
参考答案:C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在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即使在长江枯水期水库的坝前水位也将高于138米。
B.天津大学的方案之所以被否决,最重要的原因是存在毁坏石梁的危险。
C.在葛院士的方案中,人们可以进入罩在石梁上的壳体进行参观、考察和维护。
D.除了葛院士的方案,其他各单位所提出的方案都不能使白鹤梁“永见天日”。
参考答案:D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二
大地山河
矛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南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①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也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②自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
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1941年8月19日
《大地山河》阅读注释:①女大:即延安中国女子大学。②《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尔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即东晋政治家谢安,“谢家的哥哥”指其侄谢胡儿,“他的妹妹”指谢安的侄女、东晋女诗人谢道韫。
18.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参考答案: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象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了行文的线索。
《大地山河》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文题是“大地山河”,描写的具体对象是河、高原和雪,那么作者是如何组织这些材料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着重从两个角度思考。
一是把握文章的中心线索。有了明确的中心线索,文章才能贯穿为一个整体,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地。通观《大地山河》,不难发现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全文的中心线索;考生如果答成“以作者的行踪为中心线索”,就错了。
二是注意文章的过渡、衔接与照应。过渡自然,衔接严密,照应得法,能使文章的材料舒展自如,又环环相扣。《大地山河》中的三幅画面,就是靠作者的观感和想象才得以衔接起来的。在作者眼中和心中,西北高原是独特的:河,“到了冬季水浅”,但夏季涨水,“却也实在威风”;高原,一望平畴,麦浪起伏,而极目远望,“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雪,在大野,一望皆白,“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作者的这些印象、感想和想象,连接起了涉及“河、高原和雪”的所有材料。
《大地山河》阅读理解及答案
19.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
参考答案:既要有宏观的把握,也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
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
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走过你才能切实地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原。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20.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
参考答案: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21.下列对这篇 散文 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B.作者对江南水乡风貌和西北地区河流在浅水季节的形态的渲染铺陈,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夏季涨水时的气势,以秀美涓细来反衬壮阔雄浑。
C.作者对延水夏季涨水将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十多丈远的描写,虽只有短短两行,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真实地写出了西北河流的威风。
D.作者巧用古代名句,善造意境。意境的营造和名句的妙用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韵味无穷。
E.本文叙述明晰而善于变化,文字凝练而富有诗情画意。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以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答案:AE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三
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
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曰快乐的死。
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通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略而不议。快乐的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
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
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沉了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了。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很难受。
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在大会上做 报告 ,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做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18.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
参考答案:对自然的死亡,不怕,因为不可避免;对痛苦的死亡,以前是无可奈何,现已不太害怕;对快乐的死亡,十分忧虑,非常蔑视。
19.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
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20.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
参考答案:“快乐的死亡”不单是对作家而言,对其他的人也有启迪作用。启迪我们不要热衷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而要踏踏实实地搞好本职工作,作出实际业绩。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一事一议,短小精悍。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作家的三种死法,然后层层剥开,逐一论去,并重点剖析快乐的死亡,显得条理分明。
B.作者认为,作家没有了作品就是艺术生命的死亡,“艺术的死亡”是可悲可叹的,而“艺术的离休”则是可贺可敬的。这是实事求是的看法。
C.第五段“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巧妙运用了反语,极具讽刺意味,引人警醒,发人深思。
D.作者以“呜呼,快乐地死去”煞尾,呼应题目“快乐的死亡”,既起到点题的作用,又表现出“死”的动态过程和必然结果,富有深意。
E.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体现出一种质朴无华的文风,简练直白,干脆利落,富于变化。美中不足的是仅以作家为例,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答案:AD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四
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糖体,白天配糖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糖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糖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在夜晚配糖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作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5.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参考答案:B
6.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
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B.达尔文提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
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
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
参考答案:D
7.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参考答案:C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五
老家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 雨水 ,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变故 ”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那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老家》阅读理解及答案:
18.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段首的两句诗开篇点题并有总起作用,流露了作者对“老家”故土的深切怀念以至魂牵梦绕之情,并具体通过对梦境的描写真实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回答时从主题表达和效果两个方面考虑。
19.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
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或: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20.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
参考答案: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
作者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浸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变故 ”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C.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的担心。
参考答案:AD
读书是一种驰骋,在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轮回中,读书人的思想与八百里秦川厚土与贯穿数千年的历险情节一起,驰骋与一片朔风疆场,找到了一具粗犷而强悍的生命原形,上面刻着“人生真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担子 阅读答案 现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担子
一场雨下来,灰尘被冲得无影无踪,弯陡的山道间尽是些裸露的石子。
雨后山间的空气格外清新,偶尔几声鸟儿鸣叫,让人好不惬(qiè)意。
弯陡的羊肠道上,两双脚在丈量:草鞋在前,皮鞋在后。草鞋被磨得薄薄的,后足有些破损;皮鞋却是黑黑的,不时发出缕缕光亮。
在这条道上,这两双脚曾有过无数次同行。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来便是草鞋送皮鞋。能长年累月穿上发光的皮鞋,这意味着皮鞋人已把这条道的源头变成了他遥远的故乡。皮鞋人间或回来一次,也是一二年才有的事。
六十多度的斜山道上,草鞋迈得和皮鞋一样艰难。两只提包和两条蛇皮袋所构成的“吱嘎”担子,将背如蜗牛的草鞋人压得腰弯气喘。
“爸爸;我来挑吧!”后面的皮鞋人喘着粗气说道。
“我顶得住。”草鞋人汗流满面地说。一张蜗牛背,驮着一副“吱嘎”作响的担子往上爬。
“叭哒”担子变成四个包,顺道滚到皮鞋边。
草鞋人跌进了山间杂草中。
“爸!怎么了?怎么了!”皮鞋飞奔过来,草鞋却很快立在山道上,只是鞋上染了一道血。但草鞋人似乎很乐观,话中带笑。
“爸,我来挑吧!”皮鞋人抢着担子,说。
“刚才是草鞋挂了树根跌的,没事,我还能走一程。”草鞋人执意不让。
“伟伟听话么?”草鞋已是第三次这么问了。话刚出口,草鞋人便意识到自己在傻问。然而没办法,草鞋人知道:只有这样,才不觉得压力下的艰辛。
“很听话,他常常念着您呢!”皮鞋人觉得前面的两次答话可能都不中老父之意,因此这次增添了后半句。
在“吱嘎吱嘎”的重压声中,草鞋人问了许多城里的事,并在做人做官问题上千嘱万咐,皮鞋人回答得满头大汗。
“爸,我来挑吧,你已挑了一个多钟头了。”皮鞋人双手抢担,请求说。
“下了这道坡,再走三里路,就是马家溪的枫亭口,到那你再挑吧!草鞋人移动着带血的草鞋,撂出一串话。到了枫亭口,草鞋人果然将担子交在皮鞋人肩上去了,自己在后面拼命擦汗,然后作悠闲状。
皮鞋草鞋在马家溪镇上街道移动着。
马家溪的村民们给了草鞋人很高的评价,养了个好儿,城里能做官,乡里能挑担,是个孝子。
草鞋人很快慰,从皮鞋人衣袋里掏出翻盖烟不停地丢给众人。
走过不到一华里的马家溪路段,又是一段漫长的山间无人道。草鞋人从皮鞋人肩上夺过担,驼腰前进。望着前面草鞋人负担背影,皮鞋人在后面流泪。
1、写出文中下列词语的 近义词 。
丈量( ) 弯陡( ) 快慰( ) 惬意( )
2、读开头第一段,这段是( )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4自然段的写法,叫作插叙, 说说 它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找出对“草鞋人”进行描写的4个 句子 。
(1)穿着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貌及动作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神态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侧面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说说“草鞋人知道:只有这样,才不觉得压力下的艰辛”的深层含义。
答案
1.写出文中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丈量(测量) 弯陡(崎岖) 快慰(欣慰) 惬意(舒心)
2.读开头第一段,这段是(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写景衬托人物“草鞋”负担行走的艰难,表示其性格和情感。
3.本文第4自然段的写法,叫作插叙,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答:这段插叙在文中起补充交代的作用。
4.按要求找出对“草鞋人”进行描写的4个句子。
(1)穿着描写:草鞋被磨得薄薄的,后足有些破损。
(2)外貌及动作描写:一张蜗牛背,驮着一副“吱嘎”作响的担子往上爬。
(3)神态描写:但草鞋人似乎很乐观,话中带笑。
(4)侧面描写:皮鞋人在后面流泪;马家溪的村民们给了草鞋人很高的评价,养了个好儿,城里能做官,乡里能挑担,是个孝子。
5.请说说“草鞋人知道:只有这样,才不觉得压力下的艰辛”的深层含义。
可怜天下父母心。文中体现父亲了对孩子无私的爱,深沉的爱。孩子出息了,体面了,成才了,那么作父母的生活再艰辛,压力再大,他们也会欣慰,感到值得,苦也不会觉得累,压力也能得到缓解、释放。
担子阅读答案现代文相关 文章 :
★ 伤害现代文阅读答案
★ 扁担的一生阅读题及答案
★ 范宇扁担的一生阅读答案
★ 《小包袱》现代文阅读答案
★ 《父亲挑书》现代文阅读答案
★ 《扁担的一生》阅读答案
★ 耳光现代文阅读题原文附答案解析
★ 碗花糕现代文阅读答案
★ 《柴禾》现代文阅读答案
★ 冰窗花阅读题的答案现代文
笔墨有时亦作中 国画 技法的总称,在技法上,“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笔墨童年 阅读答案 现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笔墨童年 余秋雨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台上蘸来蘸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用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冰面,才将水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到一半,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教室。他从棉衣襟里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里都倒了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的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的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字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 方法 ”,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当时,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义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有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会弯下腰去,恭恭敬敬地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进去,有时有一簇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地变得焦黄,最终化为灰烬。 我听说,连土汇下山,见到路上的宇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个季节,如果发愿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宇。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舱底,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舱底的渔民,都不识字。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 这是我的起点。起点对我,多有佑护。笔墨为杖,行至今日。 在“读美文·学写作”读写活动中,老师推荐阅读 散文 《笔墨童年》,并布置了以下两个任务。 (1)请你在这篇 文章 的第一自然段前写一段话,使之或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不少于40字) (4分) (2)学校的(文苑杂志正在征集作品,下设有“情感天地”“小事蕴理”“写法指津”“美文美语”栏目。请将《笔墨童年》一文推荐到其中一个你认为适合的栏目,并写一段推荐语。 (10分) 写作提示:①围绕栏目特点;②结合文章内容;③不少于100 字。 答: (1)示例: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竞与笔墨有关。(4 分) (2)我推荐安排在“美文美语”栏目下。内容美:描写了乡村生活,“我”的故乡 文化 氛围浓厚,哺育了王羲之、王阳明、黄宗羲这样的文化巨匠,也让“我”的童年氤氲着淡淡墨香。乡情美:农夫和渔民都不识字,但对字纸及文化的恭敬让人充满敬意。语言美:运用细致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并引用文化 故事 ,富有韵味。(10分)笔墨童年阅读答案现代文相关文章: ★ 余秋雨笔墨童年阅读答案 ★ 《背篼》现代文阅读答案 ★ 《小包袱》现代文阅读答案 ★ 海光现代文阅读答案 ★ 《仰望弯腰驼背的娘》阅读答案 ★ 《丁香结》现代文阅读答案 ★ 家是生命中一盏橘黄的灯阅读答案 ★ 送花现代文阅读答案 ★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24篇 ★ 《去远方》现代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