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是集编、导、演、音、美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经过百年的探索、革新、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形成了影响深厚的各大流派,而越剧音乐作为舞台语言的核心,它不仅仅为演员唱腔伴奏,还对配合舞台动作、推动情节进展,对调剂舞台节奏、渲染情节气氛以及整出戏的结构统一和完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音乐水准的高低直接制约着舞台上的艺术水准,在整出戏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越剧音乐的发展过程:“两段“六期”,曲调和流派形成越剧和越剧音乐自1906年诞生以来,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发源于浙江省一个钟灵毓秀的文明古县—嵊县,兴盛发展于上海,经过田头说唱、沿门卖唱、走台书、小歌班(又称的笃班)、绍兴文戏,越剧的几个革新阶段,才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回顾百年越剧音乐可分为两个阶段,六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在前50年(1906年-1950年)越剧音乐经历了初创期(1906年-1923年):落地唱书艺人马潮水用八仙桌搭成草台,上演了《珍珠塔》,所用的曲调就是当地流传的说唱音乐[呤哦调],就这样越剧音乐诞生了,越剧初创期的演员全为男演员,因此当时称为男腔。(1923年—1942年)为越剧音乐的转型期,1923年农历5月27日,王金水与金荣水创办了以施银花为代表的女子越剧第一副科班,标志着男、女声腔开始进入交替阶段,越剧女腔基本调的形成,为越剧音乐体制的转换奠定了先决性的物质基础,[四工调(腔)]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音乐,越剧音乐迎来了它第二个高潮,这是越剧音乐史上最大、最成功、最根本的一次变革。(1942年—1956年)为越剧音乐的完善成熟期。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是接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的年代,作为诞生于该世纪初,盛行于上海的越剧音乐,这时期也面临着来自内外两方面不和谐的双重因素,因此在1942年“越改”和1953年“戏改”两次改革大潮的推动下,越剧女腔音乐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丰富了内涵,在[四工调(腔)]上运用变调原理,先后产生了[尺调(腔)]、[弦下调(腔)]、[新六字调]、[反四工调]和[南调]等调式唱腔,出现了许多板式,如慢板、中板、慢中板、快中板、连板、快板、嚣板、散板、流水板、二凡等十几种板式,同时也形成了袁雪芬、范瑞娟、尹桂芳、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六大流派唱腔,标志了越剧音乐的成熟。后50年(1956年—至今)越剧音乐经历了繁荣期(1956年—1966年),1956年上海派出了大批越剧团支援全国各地,越剧音乐也因此成为流行于全国各地的一大声腔,“遍地开花”演出市场的日益繁荣,又形成了以王文娟、张云霞、吕瑞英、金采凤、陆锦花、毕春芳、张桂凤为代表的流派唱腔,越剧音乐迎来了鼎盛繁荣期,由于“文革”的到来,越剧作为“怪现象”而遭到了批派,越剧音乐进入了沉默期(1966年—1976年),直到1977年1月,上海一批著名越剧演员首次登台演出,才使越剧音乐又一次进入新发展时期,而今的越剧音乐丰富多彩,博采众长,更加的注重“歌舞化”、“主题化”了,作曲、演员、琴师三结合,通过“按谱寻声”和“自我发挥”两种方式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越剧音乐的“群体创作”机制,这种互相激活的机制使越剧音乐再一次进入了新的和谐发展时期,越剧音乐在整出戏中的作用也大大的提高了,正如张庚先生所说“戏曲的第二度创作,是从全剧的音乐化开始的”。二、音乐—舞台语言的核心越剧音乐的形象是构成越剧表演艺术形象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备抒情性(直接或间接地表述人物的情态和内在的气质)、戏剧性(营造舞台气氛,暗示,烘托和推动戏剧矛盾)、节奏性(统领舞台所有艺术因素,包括表演,灯光,布景等变化的节奏)三大功能,并由声乐(唱腔)和器乐(配乐)两部分组成,在越剧音乐中,器乐除了为演员的唱腔伴奏外,还对配合舞台动作与推动故事情节的进展,对调剂舞台节奏、描写环境、渲染情节气氛以及对整出戏的结构统一和完整起着重要作用。越剧舞台表演艺术是以音乐为核心来组织自己的舞台语言的,整出戏音乐的布局,包括每场戏、每个段落的音乐情调的错落、节奏的张驰变化、旋律的情绪反差、唱腔拖腔和过门的长短都对舞台演出有着直接影响。舞台表演艺术的首要任务是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而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通过“四功五法”即“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来完成的。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则是舞台演出的重要任务,作曲根据剧情的需要、情节的展开,围绕人物性格设计唱腔音乐,演员在原有旋律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人物内在情绪的把握,剧情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的润腔、咬字、嗓音及流派的韵味进行二度创作,呈现出一种不断改进“柔性”的变化之中,好的唱腔音乐不仅能充分体现剧中人物的情感,还能进一步刺激和帮助导演、演员进行情感体验,提供更多的形象联想和启发,设计新的细节动作和创造新的舞台调度。当然一段优美动人的唱腔往往离不开伴奏音乐对它的有力配合,为了把唱腔烘托出来;把唱腔的色彩渲染得更加鲜明;把唱腔的情绪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琴师们进行了辛勤的劳动、默契配合,运用“抑、扬、顿、挫”“闪、占、腾、夺”多种伴奏表现手法,通过引子、尾声、过门、托腔、行弦来补充唱腔的未尽之情,共同完成舞台音乐形象的创造,在舞台演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我团的《玉蜻蜓》“庵堂认母”一折中,当王志贞眼看分别十六年的亲生之子徐元宰跪地哭斥“人都说母子连心如骨肉,为什么我娘对我冷如冰?为什么我满腔热情换无情?为什么她将我当作陌路人?”时,作曲采用[正调腔]中的[流水]板式,乐队琴师拉起了京剧中常用的板胡,紧拉慢唱与演员的唱腔密切配合,充分渲染了当时王志贞欲认不能、欲罢不忍的痛苦矛盾心理,也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作为徐元宰扮演者的我,被当时激越中带凄惨,哀怨中带抗愤的越剧音乐深深地感染了,再一次进入了体验与表现,从而更好地把握了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充分准确地展现了舞台艺术形象。其实象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一台经典的越剧传统大戏,都会有一些经典的老段子,如《红楼梦》中的“哭灵”“焚稿”“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梁祝》中的“十八相送”“山伯临终”;《碧玉簪》中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女儿是娘亲生来娘亲养”等等,都是剧中主人公的主要演唱段子,当人们痴迷流连于这些美妙的音乐旋律之时,也深深地记住了这些经典大戏,这也就是越剧音乐的魅力所至。越剧音乐除了给唱腔伴奏外,还贯穿于整个演出之中,是无时无处不在的艺术力量。西方歌剧的配乐除了为唱伴奏外,只用来表现剧情的情绪气氛,而越剧音乐却始终伴随着演员的表演:除了唱腔、前奏和煞尾中都需配乐外,念白、表演、打斗的节奏也都要统一在配乐的规范之中,情感表演甚至一个眼神都离不开配乐,开幕曲、主题曲、场与场的间奏转换、人物上下场、场境气氛等都需要配乐,音乐具有深化主题、刻画人物、揭示心声、渲染气氛、协调节奏等功能。如表现环境气氛的音乐:风雪旷野、喜庆的欢乐、祭奠的悲痛等;模拟风、水声;鸟、雁、鸡叫声等等各种音响效果。越剧舞台演出中的音乐,应该说是演员表演艺术的一种扩展,它对演出起到了美化、强化、深化和推波助澜的作用。如《玉蜻蜓》剧中,当长达五十分钟“庵堂认母”演出下来,无论是观众的视觉也好还是演员的感情释放也好都已达到了淋漓尽致的满足与宣泄,所以作曲陈国良老师就在场与场的间奏转换中用了一段如泣如诉的二胡独奏音乐,这样即使拖沓冗长的越剧显得格外干练,而且还达到了超乎想象的听觉艺术效果,那忽低忽高、或泣或诉的音乐,再一次让观众和演员浸湿了眼眶,真正达到渲染气氛、揭示心声的作用。越剧舞台演出中的音乐包含着文场和武场,文场是指管弦乐队,武场是指打击乐,打击乐也是舞台演出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演员的唱做念打,还是舞台演出中的各种场景音乐都离不开打击乐的密切配合。打击乐运用富有逻辑的节奏组合和乐器音色的变化组合构成句式、段式、套式等音乐程式结构,通过节奏、力度、速度、音色、音响的细微变化和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美化演员的表现形式、强化戏剧矛盾冲突、渲染舞台的环境气氛、摹拟特定的音响效果,以便完成戏剧结构和整个舞台节奏的统一性。百年越剧百年音乐,现在的越剧艺术对音乐的要求更具备了时代感和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主题音乐的使用,对于主题思想的挖掘和艺术价值的升华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大型传统戏《木兰传奇》,开幕前便由女声合唱一首民谣式的主题歌“花木兰,木兰花;红似火,烂如霞;说它是花红似火,说它是火本是花”。把花木兰的艺术形象即刻勾画出来呈现给观众。这段主题曲在花木兰暴露女儿身份时,第二次响起,唱出了木兰十二年男扮女装戎马征程的艰辛,在戏将结束时,主题曲再次唱起,木兰挥毫写下“荣辱得失身外事,兴国安帮赤子情”,抒发了一名巾帼英雄的高尚情怀!进一步升华了主题思想,因此说音乐是语言,是其他语言所取代不了的一种语言,也是丰富舞台表演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越剧音乐作为舞台语言的核心,在越剧舞台演出中的作用已不容忽视了,音乐设计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舞台演出的效果,也会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所以说音乐水准的高低会制约着艺术水准,其艺术价值也终将受到影响。[参考文献][1]周来达 百年越剧音乐思想初探 [J]杭州: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4):3[2]丁一 越剧博览 [M]香港:国际炎黄出版社,[3]胡芝风 二度创作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4]王政 中国传统戏曲程式化音乐模式的创作思维及其意义 [D][5]周大风 越剧音乐概论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6]吴海燕 戏曲音乐中器乐的组合功能与伴奏 [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3):9[7]刘亚军 戏曲乐队的形成和伴奏技巧的运用 [J]剧作家,2006(4):83[8]王建宗 论戏曲打击乐的组成与功能 [J]戏剧文学,2003.(6):29[9]高忠臣董秋菊 浅谈戏曲主题音乐的作用 [J]剧作家,2005.(2):100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摘 要:随着建筑史的发展,从中可以体现出社会文明与美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同地区的建筑是不同地域社会风貌的展现,能够从中发现审美和哲学观念。因此,充分了解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有助于实现建筑艺术的美学化,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充分了解美学内涵。 关键词:建筑艺术;美学原理;内涵 建筑艺术作为传统艺术,可以充分呈现各类建筑元素,包括线条、色彩、质感等,构建出符合人们审美的房屋构架,具有多重空间,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建筑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住房条件,还可以形成建筑艺术,同属于技术与艺术的范围,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设计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建筑。 一、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建筑”一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一是房屋或是具有实用性的建筑物,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需求;其二是经过建筑设计师构思后,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和样式,与艺术、文化息息相关。建筑和艺术虽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各自有相应的概念,但因为两者都与“建筑学”有一定的关联,符合其专业特点,因而形成了很多新概念,比如建筑艺术、建筑美学等[1]。 在英语的表达方式中,通常会用building或house表示房屋等,用architecture表示建筑学,这就突出了建筑设计师对于人类生活与发展的重要性。又因为建筑除了是一栋建筑物外,还是一种造型的体现,如此,它必然会涉及到不同的美感因素,即不同的点,由点发展成线,最后形成一面,或是整体建筑形式的质、色等,所以,建筑也可以被归为美术的范畴。“建筑学”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它涵盖了科技和艺术,让科学与技术两者的关系变得和谐统一,互相融合[2]。 二、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的异同 ***一***相同点 建筑设计师在构建建筑艺术时,会适当融入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让其具有文化艺术,并且两者都归属于“上层建筑”,会形成相同的创作基础。其创作规律基本相同,两者都是以人的思想变化为源头,了解以往生活的特点,分析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特有的艺术形象,与时俱进,有较强的社会性与民族性[3]。同时,两者还受艺术普遍规律的引导和限制,会采用同一种创作手法,以及不同的结构处理方式,突出设计者的观念,形成不同的形式结构,运用形式法则完成设计。 ***二***不同点 文化艺术包括文字、戏剧、电影等,其中,文字艺术主要突出了文字的运用以及语言的描写;戏剧是要以剧本为基础,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效果的结合,增强戏剧的影响力;电影则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而建筑艺术通过造型,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视觉的享受,但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其实用性与功能性,因其一旦建成,会保留很长一段时间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即建筑与人的联络要远超过艺术与人的联络,它会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建筑艺术的造型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精神意识。 另外,建筑艺术与文学艺术虽然都可以体现出人们生活的特点和形式,但建筑艺术除了可以反映其生活外,还可以根据本身实用性的改变,以及使用功能的调整,使其通过简单的雕刻、绘画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涵。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建筑艺术是由固定的或抽象的几何形体组成,会营造出良好的居住或使用氛围,或是宁静动感,或是朴素华丽,不再拘泥于固定的艺术形态,增加自身的艺术魅力[4]。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除了可以在雕刻、装饰上体现出来之外,还可以从内外空间的展现以及空间的拓展上体现。首先,调整内外空间的布局以及进行空间的扩充套件,是为了满足建筑实用功能的要求;其次,这些空间被充分利用后,可以营造出相应的氛围,但这必须以人们的活动为基础,对室内环境有初步的记忆。这就是在原有三维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时间元素,让其变成四维空间,即只有在一定空间的基础上才可以形成建筑。 三、建筑艺术蕴藏的美学内涵 ***一***从建筑风格的角度分析其美学内涵 建筑是以石头为笔记录下的史书,这已经成为建筑给人的初步观念。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观点分析这一观念,不管是我国传统文化建筑,还是希腊、罗马建筑,都是把一个时期抽象的历史变得具象化,用物质的形式展示给当代的人们。而我们除了可以从这些物质中了解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概念性的理论外,还可以发现其建筑风格,并进行分析[5]。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只关注建筑风格,而是注入美学的观念,从不同的教育进行审美,让其形成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的产生必须以物质为基础,为建筑风格的形成提供保障。另外,建筑风格也可以体现出某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水平,包含一定美学与哲学观念。 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相应的建筑风格,而如果从共时性的角度分析,不管是建筑本身还是其风格都与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络,并且,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建筑,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在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欧洲各个国家都展开了复兴运动,但因为生产力水平存在的差异,让各个国家的建筑各有特色。 很多西方国家都会把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使用,其精细的雕刻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落后,而是让人们不断惊叹,让人们不禁思考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但通过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这类建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当时人们多受唯物主义观念影响,但这种观念却无法在建筑中体现出来,意见大多由上层人员提出,没有满足平民的需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生产力的不足,形成的封建管理制度。因此,这类加入大量雕刻的建筑无法在民间普及,只能作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标志使用。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的生产力有了质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认识到财富的分配不均,所以,建筑设计者渐渐把中心从装饰性向实用性转变,满足社会大部分人的住房要求,形成平民化的趋势[6]。另外,人们普遍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艺术哲学,即美学和审美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就是哲学观念的改变。如果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出现大量需要消耗较多材料的建筑,并以技术美学思想为指导,这种思想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具有很浓的理性主义色彩;而注重建筑资讯的现代西方建筑,着重突出了反理性色彩。 通过上述分析,很容易发现当代建筑设计者开始注意到无序、冲突等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建筑哲学观念,让建筑艺术实现了精确与模糊的完美融合。 ***二***从我国传统民居的角度分析其美学内涵 在世界众多的建筑风格中,我国的传统建筑无疑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把不同的设计元素融合在一起,让其具有整体感与美感;并且,其表达的生态观念,也和我国传统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络[7]。在古代,很多哲学界就已经提出了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即“天人合一”,同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也是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是指包罗永珍的大自然,为客体,“人”是指在大自然中进行生产生活的人,为主体,主体和客体完美融合,便可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我国传统民居在正式建设前,必然会遵循相应的原则选择房址,即背阴朝阳、北山面水、坐北朝南,便于形成房屋整体的良性生态系统。而背阴朝阳,加入山水的设计则可以通过整体布局完成,无需遵照原有的设计观念。此外,传统民居在室外实际上也体现了这一观念,很多大户人家会在庭院安放假山,修建湖泊,而平民人家也会种植花花草草,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也会在室内放置一些装饰用的盆栽,让自然景色融入人们的生活,以此形成现代装修风格。同时,我国传统民居还可以体现出不同地区的特色景观[7]。比如,在高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傍山建房,让房屋错落排列,在平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会把房屋安放在深巷内,而江南水乡的民居则会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改变庭院或外墙的景观,增加人们与自然景观的亲切度。 四、建筑艺术的美学意义 建筑艺术的美学是一门形象思维的学问,它是在文艺批评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理论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艺术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形式,要求人们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建筑艺术,完成现代建筑的设计。而建筑艺术作为一种分析观念,在哲学的思考范围内,也就要求人们坚持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建筑艺术形成或出现的各种现象,即通过辩证的分析,以及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解答其存在的问题,全面思考。因美学提出的观点中着重突出了协调的观念,所以,人们在进行审美工作时,要充分运用这一观念分析其规律,明确科技和艺术的关系,让两者在整体的建筑中变得和谐、统一,以增强设计的整体感[8]。 此外,现代科技和艺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也改变了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实现了美学观念的创新。比如,很多设计师以往只从三维空间着手,进行设计,但在加入现代科技后,逐渐向四维空间改变,形成新的建筑群体。因此,建筑艺术的美学除了要让设计者客观分析当前的现状外,还要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完善建筑学的理念,丰富其内容,促进“建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使其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建筑艺术作为一种融合多种形式的艺术造型,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艺术规律和美学理论。因此,建筑设计师必须明确建筑与艺术的关系,了解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其美学的内涵,用哲学的观念进行分析,确定其美学的意义,让现代建筑设计观念与传统设计观念相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丰富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参考文献: [1]朱根杰.建筑与美的分析――建筑美学漫谈[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55-57. [2]刘华龙.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J].中州学刊,2015,***03***:230-232. [3]李立.浅论建筑艺术与美学的辩证关系[J].安徽建筑,2013,***05***:23-25. [4]潘天波,胡玉康.建筑美学:美学的建筑学内涵与后果[J].艺术科技,2011,***01***:43-47. [5]唐孝祥.论建筑审美与艺术的共通性[J].新建筑,2015,***06***:37-39. [6]艾定增.符号论美学和建筑艺术[J].建筑学报,2015,***10***:26-29. [7]张鹏,赵彦,马秀荣.论建筑艺术与美学[J].科技资讯,2012,***25***:278. [8]李道先.试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J].高等建筑教育,2015,***02***:101-103. 篇2 刍议戏曲艺术的表演特性 摘要:传承至今的我国传统表演艺术--戏曲,将歌曲、舞蹈、杂技等很多艺术融为一体。戏曲通过特殊的表演形式将人物的生平经历绘声绘色地展现出来。探讨戏曲的表演特性,一方面是让戏曲演员们对戏曲表演能有更深的理解,能够获得更好的表演领悟,另一方面积极探讨戏曲艺术也是为其他人研究戏曲提供一个良好的参照。针对戏曲艺术的四个表演特性,本文将对此展开实质性的探讨研究,以便让人们更轻松地熟识戏曲这门中国传统艺术。 关键词:戏曲艺术 表演特性 综合性 写意性 程式性 虚拟性 中国戏曲所包含的剧种内容十分广泛,延伸发展的地方戏曲特色也是各有千秋,主要是京剧、昆曲、越剧等等,虽然在具体表演唱法上有所差别,但是总体的风格还是大同小异的。中国戏曲有着这主要的四个共同特点,也就是高度综合的特性,用歌舞演故事的写意性、程式性以及虚拟性。 一、高度综合的特性 中国戏曲是融合了多种艺术表演方式,使之融合在一起转换成一种新的表演方式,不仅仅只是在“听”上下功夫,在“视”上也是花样繁多。例如国外的戏剧,仅仅只是以对话动作来表演的,十分单调,与之相比,中国戏曲将歌、舞、剧三者结合,经历了历史的更替,吸取了历史传承下来的经验,不知疲倦的吸收其他艺术表演的优点来丰富自身,中国戏曲逐渐成为了无比丰富多彩的,感情逼真,视听双享受的表演形式。戏曲的器乐有着带动表演气氛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渲染了表扬情景当时的氛围,或激动或悲伤或萧索或热闹。戏曲的声乐讲究声随韵转。戏曲里表演演员的脸谱绘画,讲究十足的功夫,将人物的性格展现无遗。戏曲里的武打、滑稽等内容也是精彩至极,扣人心弦。另外,在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后,中国戏曲吸收了很多明见感人至深的故事,利用戏剧的形势来再现故事中的情景,有神话有鬼怪,将故事的跌宕起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发展至今的戏曲在唱词上也有所扩大,例如吸收了散文、白话、诗歌的特性,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复杂。总之,中国戏曲的高度综合性毋庸置疑,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的综合艺术,这正是戏曲的重要表演特性之一。 二、写意性 写意性,通俗的来讲,就是利用歌舞来描绘故事情节。大到历史神话故事,小到我们生活的细节,都成为了中国戏曲表演的内容。戏曲演员们苦练“唱”、“念”、“做”、“打”也只是为了更好地将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完美地展现出来,戏曲演员必须将这“唱念做打”融会贯通,不能只精通其中几种,而是要样样精通。可见,一出戏曲从开幕到落幕,虽然短短的几小时,可是这些戏曲演员为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大家看到完美的表演而更加刻苦练习,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这个道理。演员们用玲珑妩媚的身段,华美绝伦的舞姿,真切感人的表情,抑扬顿挫的道白和犹如歌莺般婉转的唱腔在舞台上尽情表演,都只是为了描绘出故事中一个个的人物形象。戏曲的写意性贯穿着戏曲始终,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例如:舞台布置的写意。我们通常看到舞台上背景很简单,只有一桌二椅,但是戏曲演员却能赋予这简约的舞台布景多样化,有时候一张桌椅可以幻化出身处书房、厅堂甚至是世外仙境等等故事环境。有时候桌椅却又不是桌椅,它变成了山,变成了石头等等。不管桌椅到底是代表什么,这都是考验演员的功底。心之所想,便能成真。这也充分显示出中国戏曲的写意性。 三、程式性 戏曲如果没有了规范,将是如脱缰的野马,难以掌控。我们把这种用来规范戏曲的制约称为“程式”。戏曲的程式性主要是指戏曲当中人物的角色。我们俗知的“生旦净末丑”,正是对人物的表演特性的划分。每一种角色都有其特定的性格、唱腔和表演形式等等。例如老生,老生通常是指中年以上,发音浑厚,站如钟鼎的人物形象,这类角色讲究端正刚直庄重肃穆,这都是有规范的。仅仅只是哭和笑,就分成了很多种表演形式,就算是一声咳嗽也要将人物的性格身份展现出来。在台上,这“生旦净末丑”各有所要展现的人物形象,每个角色都有其代表性的层面,从唱腔到呼吸都是有条例的。虽然中国戏曲没有那样逼真的模仿实际,它的表演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比较夸张的,但是这种夸张不能随心所欲的乱来,而是要有一个度。戏曲演员的表情、动作都是有制约的,例如在在表演身段上,凡是袖口有甩袖、抛袖、抓袖等;手有云手、穿手、三刀手等;足有正步、跑步、滑步、跌步等。程式化不仅是对人物神动作有所规范,对人物所使用的道具同样也有制约。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形象特征,戏曲艺术家们经过长期的历史研究,创造出了脸谱、蟒袍、水袖、长胡子、兰花手以及其他奇形怪状的道具兵器。中国戏曲所包含的所有内容都是有着严格的规定,不能逾越界限,这正是体现了戏曲的程式性。 四、虚拟性 虚拟性在中国戏曲中是至关重要的,戏曲演员在台上表演时,仅凭著一桌二椅就能描绘出故事中的环境,例如开门关门,跨门槛,上楼下楼,喂鸡喂鸭,穿针引线,上轿下轿等等,这里面的门、门槛、楼梯、鸡鸭、轿子都是虚拟的。可是戏曲演员必须表现出它们的实际存在,都是充分展现了戏曲演员的表演功底。这些虚拟的动作,都是让观众知道你所表达的内容,能够跟随人物身临其境一般,并且在所描绘的虚拟环境中,实质性地表达人物感情心理,让观众受到感染。很多戏曲中会有骑马或骑驴千里赶路的情景,显然舞台上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空间来千里赶路的,所以演员通常会利用转圈来表示赶路的过程。另外在时间转换上,演员的进场退场,都标志著戏曲时间场景的转换,这都是需要演员通过表演来点明的。戏曲的虚拟手法很大程度上给了演员们极宽的演技表现自由,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利用深厚的表演功底,都可以再现出翻山越岭,行舟过桥等等难以真实呈现的环境。不仅仅是需要演员们来联想,更是需要带动观众也能身临其境。 五、结语 除了以上这四个特性,中国戏曲还具有很多特点,这其中也需要戏曲演员和爱好者们去探讨,去学习了。只有对这些特性精通,才能在舞台上绽放光芒,才能完美的展现京剧的灿烂夺目。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去创造新的内容,给中国戏曲增加更多无与伦比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德秀.浅谈戏曲艺术的虚拟性[J].戏剧之家,2010,***02***. [2]李素萍.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表演[J].当代戏剧,2008,***05***. [3]王少群.论戏曲艺术表演的写意性[J].黄梅戏艺术,2005,***03***.
丰富故事情节 使表演更加生动
一 越剧是我国南方的主要剧种之一。源于浙江嵊县一带,因该地属于古越国而得名。乐曲优美动听,有戏曲中的轻音乐之称。它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式,主要声腔有南越腔、四工腔、尺调腔、弦下腔五种。越剧的唱腔板式比起有的剧种要少,主要有中慢板、快板、散板、嚣板、连板,清板等。主要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屈原》。下面笔者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分析越剧元素对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影响。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大家熟悉的一首交响音画作品,其知名度远远高于某些西洋交响乐。它的写作方法完全是按照西洋交响乐的曲式结构和配器原则,再加以中国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部分音乐元素而成,在世界上也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中国戏曲和西方曲式结构的完美组合,也是中国民族化交响乐探索成功的里程碑。其蕴含在乐曲中的文化要义远远超过了作品本身。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唐张读《宣室志》已有记载,以后,在民间歌谣、说唱和戏曲中广泛流传。20世纪初,活跃在浙江农村的“小歌班”已有演唱这一故事的戏文。40年代初,袁雪芬先后与马樟花、范瑞娟合作,由南薇执笔,将旧本压缩为一本《梁祝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在《梁祝哀史》基础上,整理、改编成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该曲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从相识到相知到相爱的过程,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途遇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并成为好友,结拜为兄弟,后祝英台借机表达爱意但山伯并未察觉,当山伯知道后让其母去祝家求亲,可祝英台的父亲已将英台许给太守之子马文才。山伯悲愤成疾而亡,英台在出嫁那天,途经山伯坟墓,大声哭祭,墓裂开,英台投入墓中,和山伯双双化成彩蝶。剧中《十八相送》、《楼台会》等戏最为脍炙人口。作曲家陈刚、何占豪在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就大量借用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过门音乐、“十八相送”、“楼台会”等音乐素材。 二 越剧在《梁山伯与祝英台》里主要体现就是戏曲中“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这几部分的音乐元素,现将在作品中运用到中国戏曲元素的部分呈示如下: 1.音乐开始,长笛优美的引子来描写这对相恋的男女化蝶双双飞在天上时的优美身姿,飘逸的音符勾起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和怜惜,也表现了越剧的细腻,曲调清幽婉转,优美动听。在双簧管奏出的那段主题音乐,主要就是取自越剧的过门曲调。这段过门音乐优美绵长,使听者马上就能被其打动。 “草桥结拜”相爱的主题,主部主题用小提琴如歌的行板演奏出一段令人伤感的旋律,4/4拍,D徵调式,这段主题旋律恬静优雅,任何越剧演员,只要唱到这一唱段,都会博得台下阵阵喝彩的掌声。此主题就取材于越剧的音调,于是作者选取此唱腔作为《梁祝》的爱情主题,并把它作为整个作品的核心音调,为乐曲增色不少,表现了两位年轻人纯真的爱情与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现实生活中的冷暖人情,还有无法终成眷属的痛苦。接下来这段大提琴和小提琴形成对唱形式,“一唱一合”“一问一答”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对话的情景。 第二段由越剧的过门音调变化而来,B徵调式,2/4拍,音乐情绪稍有变化,节奏比较急促,音乐表现对爱情的渴望,情绪更加浓烈和坚定。结尾部弦乐用颤音的背景奏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位青年的情感独白,配器清淡,手法简洁。 2.“英台抗婚”:音乐以大锣和定音鼓的阴沉音调预示着音乐情绪的转折,铜管乐粗砺的和声跟进后,更显得恐怖和阴森。这段主题主要表现自由恋爱遭到封建顽愚势力的阻挠,小提琴密稠的音符以急促的节奏使音乐现出更加焦灼、不谐和的音程以及缠绵悱恻的音调。展开部采用F徵调式,4/4拍,乐曲运用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的手法,深刻地反映出两位青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捍卫坚贞爱情的决心。 “楼台会”:采用越剧“楼台会”的音调,旋律缠绵悱恻。大提琴和小提琴形成对唱形式,“一唱一合”“一问一答”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流泪互相倾诉爱意的场景。 “哭灵投坟”:音乐突然急转直下,弦乐采用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小提琴以散板的节奏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运用了京剧倒板和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此处,小提琴吸取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地运用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悲痛欲绝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接着,鼓、板、锣、钵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队以最强的力度倾泻出怨愤与同情,乐曲达到了最高潮。 3.“坟前化蝶”:凄厉的旋律再度响起,当呈示部的主题音调回旋于乐池时,我们仿佛看见两位年轻人美丽的倩影,但是若即若失,被其他的音调所掩埋。4/4拍,G徵调式。再现部运用了主部主题某些旋律音素,长笛以清澈飘逸的音符表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已在坟前化成一对美丽蝴蝶,翱翔于蓝天,竖琴晶莹剔透的拨奏仿佛把人带入仙境,爱情主题再次出现,它强调了两位青年为争取自由婚姻,今生虽不能在人间结为伉俪,来世定能在天堂团聚。 三 全曲总共二十八分钟,吸收运用了民族戏曲演奏技巧中的加花、扩展变奏、技巧性的变化与对比,带复调因素的织体以及中国越剧、京剧中常用的倒板、嚣板的“紧拉慢唱”、带散板特点的短句和悲愤的歌腔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奏技巧,其民族化特征强烈而又鲜明。嚣板是一种自由板式,无板无眼,唱腔自由舒展,伴奏急促紧凑,有“外松内紧、张弛结合”的特殊效果。此手法的运用,使音乐形成尖锐对比,达到了很强的戏剧性效果。还比如在副部的第二插部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 还把中国二胡琴弦上才有的滑指手法首次运用在小提琴演奏上,使《梁祝》在表现满腔悲愤、痛苦欲绝的情感时,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另外《梁祝》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小提琴协奏曲在此实现了一次彻底的中华民族化。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众多手法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里的运用,使音乐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逼真,音乐表现力更具戏剧性效果,时而细腻婉转,时而激昂强烈,颇具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也是戏曲元素运用在中国音乐中的成功典范。 (作者系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音乐舞蹈教研室主任) 参考文献: ①焦文彬. 《中国古典悲剧论》,西北大学出版社 ②何占豪. 音乐当使人类精神爆出火花――从“梁祝”的创作背景及乐曲赏析谈起[J]. 图书馆杂志 , 2005,(03) ③王芳. 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解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J]. 希望月报(上半月) , 2007,(01) ④彭弋的.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美学分析[J]. 黄河之声 , 2008,(13) ⑤石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刍议[J].河西学院学报,2007,(01) ⑥张佩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艺术成就浅析[J].艺术教育 , 2006,(09) ⑦李天义.《中国民族器乐经典作品欣赏》,民族出版社,2009,(04)
335 浏览 4 回答
147 浏览 6 回答
346 浏览 3 回答
238 浏览 8 回答
145 浏览 3 回答
269 浏览 3 回答
184 浏览 2 回答
272 浏览 3 回答
214 浏览 2 回答
158 浏览 4 回答
313 浏览 4 回答
108 浏览 3 回答
313 浏览 4 回答
279 浏览 5 回答
167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