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小说大多沉溺于描述凶杀与纵欲等触目惊心的场面和光怪陆离的超自然事件,以求制造恐怖刺激的效果。不难想见,这种小说在当时极为畅销,数目之多几近泛滥,其情形颇似前几年在中国流行的武侠小说。根据文史专家估计,从1764年第一部哥特小说发表至1820年的六十几年间,英国大约出版了五千部哥特小说。另有统计资料显示,1796年至1806年十年间英国出版的所有小说中哥特小说就占了三分之一。这一体裁的流行给作者和出版商带来的收入自然也相当可观。拉德克利夫就从《尤多尔佛之谜》一书的销售中获得了500英镑的稿费,这在当时是笔巨额财富。传统的作家和批评家却对这类文学嗤之以鼻。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的小说《诺桑觉寺》就是对哥特小说的一篇讽刺性模仿作。然而,经典哥特小说的这种“非现实主义”性实际上是一种假象,其离奇与荒诞也是对当时现实的一种反映,或曰“折射”。确切地说,哥特小说表达的是中产阶级对自身与历史的一个态度。当然,小说的出现本身就与中产阶级的崛起密切相关,也常被称作中产阶级的体裁,但与18世纪的其他小说不同,哥特小说不仅是中产阶级作家为中产阶级读者而写的、反映这一阶级生活的文学,它更体现了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对自身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认识,对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理解。它所提出的问题、所表达出的矛盾都能归结于中产阶级自身的历史来源以及在当前社会中的政治位置这个中心。在英国,随着17世纪一系列的革命与改良以及18世纪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一个以工商为业、经济力量雄厚的阶级脱颖而出。这些工商业者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取得主导地位,形成一个独特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之形成乃经济发展造成的社会升迁所致,所以它没有古老的家谱和坚实的文化基础,在世袭等级制度中缺乏地位。而英国又是一个阶级、等级观念极强的社会,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王室、爵位等中世纪的遗留物仍在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文化与社会功能,18世纪的情形可想而知。作为一个暴发户群体,中产阶级自然渴望社会承认其政治经济主导地位的合法性。在当时,这种合法性的最佳标志莫过于光荣的历史与显赫的身世,所以,对于当时的中产阶级,英国贵族传统形成的那个时代——中世纪——有一种令人向往的、神秘、魔幻的色彩。但是历史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在18世纪的人们看来中世纪似乎是个逝去的黄金时代。它古老的传统,尤其是人们对名誉、忠诚等品德的尊崇,同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中世纪贵族阶级所享有的种种特权对于一个思权如渴的暴发户阶级之诱惑更是不言而喻。另一方面,这个时代所代表的许多价值与观念又同工商阶级及其意识形态完全对立。中产阶级产生于资本主义,其生存与发展所赖者唯自由、民主和法治等现代事物,而这些观念与制度显然与中世纪的神权统治、独裁专制和野蛮愚昧格格不入。事实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产阶级的产生恰恰是对中世纪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一种否定。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构成了18世纪中产阶级复杂和矛盾的历史观。不难想象,“过去”对于这个新兴的阶级是个既令人神往又充满恐惧的字眼,而这种首鼠两端的复杂心态在哥特小说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首先,哥特小说里的中世纪充斥着专制、愚昧、纷争和血腥,其统治者多为独断专行、冷酷无情的暴君式人物;其间发生的故事以恐怖和悬念为主要特点,读来令人毛骨悚然。然而与此同时,许多作品中的中世纪又有其安详、宁静的一面(尤以拉德克利夫的小说为甚)。拉氏笔下的欧洲大陆有时简直是个世外桃源。哥特式恶棍所占据的堡垒或寺院(寺院和城堡等建筑代表的是宗教特权和封建专制,都是中世纪的象征)及其父权式统治者虽阴森恐怖,却也给人以坚实安稳的保护感。它们不仅是挡风遮雨的避难所,也能有效抵御匪徒的侵犯。小说中憨厚唠叨的奴仆也对主人无比忠诚。所有这些都与18世纪的工业革命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反差,作者的意图自不必说。与工业化所产生的污染、社会关系的疏远和对金钱的崇拜相比,中世纪是一个令人憧憬的世界。中产阶级对于中世纪历史的矛盾感情大半体现于对哥特恶棍的刻画中。这些人物大多兼具中世纪贵族与18世纪中产阶级的特征。他们身居显贵却又身世不明(象征中产阶级对身世的困惑),均利用非法手段向上爬升(暗示对自身主导地位的合法性信心不足),又多嗜财如命,是18世纪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典型写照。同时,哥特恶棍虽位高权重,但往往无法长久占其所夺,相反还往往为其向往、觊觎之物所害。在多数小说中,权力与财产的篡夺者最终会为被篡夺者或其后代所惩罚,地位与传统的非法继承人终究会为传统所释放的威力所推翻甚至摧毁。弥漫于哥特小说的恐怖与悬念固然体现中产阶级对于中世纪野蛮、残暴历史的惧怕,但更反映这一阶级因推翻贵族统治、篡夺其地位与权力而生的一种负罪感。在18世纪尚属新兴的中产阶级显然对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的相对优越性与合理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渴望从对传统的继承中寻求一种安全感与合法性,却又对传统的理解十分矛盾。“过去在他们眼中是个既诱人又恐怖的世界,他们对自己主导地位的不安和对篡夺贵族阶级地位的负罪感常被投射为一种对报复、迫害的恐惧。在哥特小说荒诞无稽的表象下记录着18世纪中产阶级对自身、历史与现实的矛盾感情,这种文学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英美文学批评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哥特小说及其相关话题重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者们从各种理论与政治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长期为人们忽视的文学体裁,使其成为近年文学批评界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