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久雨刮南风 天气将转晴 2、云绞云 雨淋淋 3、朝起红霞晚落雨 晚起红霞晒死鱼 4、天有铁砧云 地下雨淋淋 5、直雷雨小 横雷雨大 6、南闪四边打 北闪有雨来 7、月亮撑红伞 有大雨 8、月亮撑蓝伞 多风去 9、日落射脚 三天内雨落 10、西北天开锁 午后见太阳 11、星光含水 雨将临 12、久晴天射线 不久有雨见 13、对时雨 连几天 14、朝有棉絮云 下午雷雨鸣 15、风静又闷热 雷雨必强烈
在前面的帖子中,我提到一句中国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个帖子发表后,网友vmax给我留言,问我这个谚语是否可以翻译成下面的句子。我回答他说,当然可以,但我不鼓励您这样做,主要原因是:您的译文,我们中国人看得懂,但外国人看不懂,他们根本不知道诸葛亮是什么人,如果您想让外国人也能看得懂,您就必须在译文的后面,额外增加一段注释,介绍一下《三国演义》,再介绍一下诸葛亮,只有这样,外国人才能真正理解这个谚语,您说麻烦不麻烦?! Three cobblers are more clever than Mr. Zhuge Liang.(三个皮匠会比诸葛亮先生更聪明。) 其实,我们中国的许多谚语,都有对应的英语谚语,两者意思相同或者相似,完全可以互相代替,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我们自己翻译。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个谚语,就有一个对应的英语谚语,请看下面第一行。另外一个与《三国演义》人物有关的谚语“说曹操,曹操到”,也有对应的英语谚语,请看下面第二行。 ①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两个脑袋比一个脑袋更好。) ②When we talk about the devil, he will appear.(当我们谈论魔鬼的时候,他将会出现。)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问: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些对应的英语谚语呢?我曾在北京王府井的外文书店中,看到过这方面的书,书名好象叫做《汉英谚语词典》(时间长了,记不清楚了),我们可以从这种词典中,查出大多数中国谚语的对应英语谚语。现在国内是“英语热”,英语图书(包括英语词典)多如牛毛,我想这种词典应当不难找到。 一个中国谚语,只有在词典中找不到对应的英语谚语时,我们才考虑自己翻译,不过这种情况好象并不多见。比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个谚语,我就一直没有找到对应的英语谚语,因此我把它翻译为: One is willing to sell, and the other is willing to buy.(一个人愿意卖,另外一个人愿意买。)
/*snhjyhausyusytutxasghgywuiaxu@#$%^&*()_+!@#$%^&*()+_)(*&^%$$e$rftfvdr#eriop{}oiurf
语是劳动群众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后的口头总结。它广泛地反映了群众的智慧,展示了群众的想像力。谚语中所包含的思想、知识、经验以及情感,对他人和后人都有长久的莫大的教益。 气象谚语或天气谚语,是人民群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积聚下来的宝贵经验。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仔细观察风、云、雷电,雨、雾、冰、霜,日、月、星、雪,不停地思索它们活动的规律,以简明概括的语言,准确生动的形象,描绘它们的千变万化,预测它们的来龙去脉。 我的祖父就是一个善于观天察地的业余气象观测者。他积累了满肚子的气象谚语。什么“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叫”,什么“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什么“雷公岩岩叫,大雨毛快到”,什么“谷雨不雨,交回田主”等等,我最早就是从祖父那里听来的。 县气象站的李站长,操外地口音,身材瘦高,每天下午四五点钟,照例兴冲冲来找我祖父。我祖父慢条斯理抬头看看天,看看村前的大片田野,然后一五一十发表他对天气的观测与预报。李站长拿个本子,认认真真地做记录。我聆听广播的天气预报时,暗暗地想,那里面肯定有祖父的一份功劳。我为此感到自豪。 那时我正在上初一,才十三四岁。有一天放早学回家,碰见我姑姑,姑姑悲伤地告诉我:“阿平,你爷爷去世了。”我感到十分惊愕,虽然我知道祖父在患病中,但昨天晚上祖父还坐在灶堂里吃了晚餐,似乎并无大碍。想不到今晨却永远离我们而去! 县气象站送来了花圈。下午举行追悼会,李站长亲自来参加,并向他老人家三鞠躬。 三十二年过去了,我时常会回忆爷爷的音貌笑貌,总是定格在他昂头看天的姿势里。我隐约记得他曾经留下一本气象谚语,是李站长编写送他的。因为几次搬家,夹在几千本图书里,难觅它的芳容。二OO五年元月的一天,就像大海捞针一样,我把它找出来了! 这是一本纯粹的天气谚语集锦。作者在前言中说,几年来,他“跑遍了连平、和平县内各地,发现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他把群众零碎的看天经验变成较有系统的东西,“期望再通过一番努力找出指标来”。落款是1968年8月3日。本书小32开,油印,共34页,约22700字。全书分云、雾、风、雨、雷、电、霞、雹、雪、霜、露、虹、日、月、星等十几个部分,每部分列举他收集到的气象谚语,并分类加以解释。 关于云的谚语,有“朝怕南云涨,晚怕北云堆”,“清早起海云,风雨霎时临”,“天早云下山,饭后天大晴”,“日出东边白,雨停云消散”等等。作者解释说,早晨东南方灰黑云层势如海潮汹涌而来,或大清早就有对流云出现,都是坏天气;如果东南云层起托或开裂,天脚白里透光,天顶开,有雾气,都是天气晴好的征兆。 关于风的谚语特别多,分东风、西风、南风、北风及其他几大块。作者分析说,和平县山高谷深,风的走向往往受山脉的摆布。各地处于山脉背向不同,因此,在同一天气条件下,各个地方风向会有差异。风从山谷来,故夏季多吹东南风,冬季多偏北风。东南风势弱,带阵性;北风干冷,来势凶猛。他举例说,“南风怕水溺,北风怕日辣”,大南风时只要下几滴雨,就杀住;北风在晴朗无云光照强烈时,气温迅速升高,其力量就要减弱,正是“好天狂风不过日,雨天狂风时间长”。 关于雨的谚语有:“细雨没久晴,大雨无久落”,“一日到暗,雨不断线,大雨明日见”,“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大水无雷,浸崩屋”等等。作者以1964年的和平大洪灾为例,加以说明:三月中旬至夏至,艳艳延延无大水的天气是难转好的。柔柔和和的小雨落久了,就将酝酿一场大水。大雨的前一天,从早到晚雨连续的下,时大时小,云天显得愈来愈沉,茫茫一片,接着就是一场连夜倾泻的大雨。连续性的降水,终于泛滥成灾。 有些谚语作者注明了它产生的具体地点。如“乌云过岗,风大就落雹”,“岗”指和平北部雪山嶂,海拔846米。又如“黑龙过岗落雹”,“龙”指积云,“岗”指俐源北部杨梅嶂,海拔825米。又如“掘龙虹(短短一段),不出三天大风雨”,大坝上镇断虹属于旱虹。再如“一朝蒙雾,三朝雪”,作者注明出于长塘镇。 现在我已经无从知晓,这本和平天气谚语集锦中罗列的谚语,有哪些是我祖父提供的。但我可以肯定,作为农民的素面朝天的祖父,曾经无私地把自己毕生探索天气变化规律的感性经验,献给了和平的气象事业,为和平的气象预报,为农业生产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后来我对气象乃至天文地理方面的兴趣,或许跟童年少年时代的这段经历有关。我曾买过《天文知识》科普读物来阅读,也曾浏览过《风云可测》等专讲天气知识的读物,对《十万个为什么》图书中的气象知识,物候知识也多有涉猎。近日一段时间里,必定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气象》节目,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分钟,却如饮甘霖,清爽无比。五分钟的节目,把气象、文学、历史知识烩成一炉,令我流连忘返,念念不忘。 提到气象谚语,不能不想到竺可桢。他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气象日记,终于创立了物候学,为我国气象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物候学,我们对民间口耳相传的物象谚语、天象谚语、雷雾露霜谚语有了科学的了解。例如“泥鳅跳,风雨到”,我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原来,晴天泥鳅潜伏在水底的泥浆里,呼吸水中的少许氧气生活。如果天气反常,气压变低,温度增高,水中氧气减少,泥鳅只好升到水面上吸取氧气;它长时间移动,暴躁不安,甚至跳出水面,预示不久将下雨。又如“东虹日头,西虹雨”,虹是太阳光经过雨滴的折射、反射后形成的。虹在西方,说明西边的大气里有大量雨滴存在,并随着天气系统的运动,自西向东移来,未来本地会下雨。虹在东方,说明东边的大气里有大量雨滴存在,但是东边的雨滴已随着天气系统东移过去,未来本地就不再下雨。其他如“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等等,无不隐含科学道理在其中。 据了解,唐朝的《相雨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气歌谚集,收罗了169条气象谚语,至今全国各地流传的气象谚语,大概像河里的沙,天上的星一样多,数也数不尽了。气象谚语一般都口语化,押韵上口,多用方言词语。
(英语系毕业论文)英文谚语的文化场景在中译文中的缺失与弥合 摘 要本文从谚语文化角度着手,分析谚语中的文化因素,以及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尝试研究在谚语的英汉翻译过程中发生文化缺失时如何弥合。最终通过意译手段实现英语谚语的可译性,从而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实现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关键词 谚语文化; 文化缺失; 意译; 翻译补偿ContentsAbstract ⅠKeywords Ⅰ摘要 Ⅱ关键词 ⅡIntroduction 1I. The Brief Introducton to Proverb 3II. Proverb Culture Factors in Proverb Different Cultur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 Belief Living Conditions. 8III. English Proverb Translation in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roverb National Feature Art of Language Compensation 12Conclusion 14Acknowledgements 15Bibliography 16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ability totranslate figurative speech was studied, using sentences containing metaphors, dual function words, and proverbs, aspresented in classroom workbooks. One hundred twentychildren from first, third, fifth, and seventh grades wereasked to describe the meaning of each figurative word orphrase placed in context. Responses were scored on a fourpoint scale indicating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child used aliteral or figurative translation. Significant effects betweengrade levels and figurative conditions were found, indicatingthat the ability to translate figurative speech proceeds alonga developmental hierarchy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Themajority of third grade children were able to translate metaphors and dual function words into figurative language successfully. The ability to translate proverbs required a levelof comprehension that does not appear in most childrenuntil seventh grade, as suggested by recent review of th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onmetaphor suggests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metaphor comprehension and Piaget's cognitive stagesof thought development (3). Piagetian theory suggeststhat children from seven to twelve years of age developa broad range of transformational skills that allows themto operate on reality, building a repertoire of symbolsand signs (8). This display of cognitive growth representsan enormous expansion of power and abstraction in thatit frees children from the literal aspects of their percep and Piaget suggest that the capacity for poeticusage and the ability to operate on linguistic elementsmay be the last facet of language to develop (3). Theauthors' experiences in third grade classrooms, whileobservi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figurative speechas presented in reading workbooks, revealed a wide rangeof abilities in the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and proverbs at the concrete operations period of development. Some children had an immediate grasp of 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terms, while others, regardless of theamount of explanation given, could not override theircognitive ties to the literal suggests that the capacity to understandmetaphoric speech occurs at an age beyond the preschoollevel (5). An early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evelopment ofchildren's ability to understand dual function words,terms that have a joint reference in language to both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ata (1). For example, suchwords as "cold" and "warm" denote thermal propertiesand can serve a dual function in describing psychologicalaspects of people. The authors suggested that these termsare an elementary instance of metaphorical thinking andinvestigated the order in which children's understandingof dual terms emerg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hildrenfrom three to seven are sensitive only to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while seven- to eight-year olds demonstrate thebeginning of the ability to use 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the terms. The ability to state the dual function of theterms was clearly developed in the twelve-year-old group(for example, "hard things and hard people are bothunmanageable").Further work examined the ability of preschool children to make metaphoric links, to perceive relationshipsamong disparate phenomena (6). Children, ages three tonineteen, were asked to indicate their knowledge ofliteral meanings of word pairs and then project them ontosensory domains using metaphoric skills. In contrast toearlier finding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apacityfor metaphoric association between sensory modalitiesand adjectives was evident in young recent investigation found a developmental trendtoward the comprehension of metaphors, though it concluded that not until the age of ten were children ableto demonstrate metaphoric understanding of dual function words (12).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proverbs has been explainedby Piaget as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thinking (10). He proposed that children from nine to elevenyears of age use a simple projection of the proverb intosentences by process of immediate fusion. At this level,there is no analysis of detail in comprehending proverbs,but a general fusion of two propositions without analysisof their meanings. Piaget believed that this phenomenonprecedes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al thinking, that theability to translate proverbs does not occur until theformal operations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metaphors, dual function words, and proverbs, specificallylooking at children's ability to translate classroom materialpresented in context. Context has been cited as an impor
虽然不是谚语大全但也够用了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谚语第二缉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一理通,百理融。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人怕理,马怕鞭。 ◆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天下的弓都是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有理说实话,没理说蛮话。 ◆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 ◆有理赢,无理输。 ◆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 ◆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 ◆会走走不过影,会说说不过理。 ◆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 ◆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好酒不怕酿,好人不怕讲。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走路怕暴雨,说话怕输理。 ◆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理不短,嘴不软。 ◆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谚语第三缉 ◆人有志,竹有节。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小人记仇,君子长志。 ◆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磨不炼,不成好汉。 ◆木尺虽短,能量千丈。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 ◆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 ◆水往下流,人争上游。 ◆只要自己上进,不怕人家看轻。 ◆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 ◆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鸟往明处飞,人往高处去。 ◆生人不生胆,力大也枉然。 ◆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穷,不可志穷。 ◆宁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 ◆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宁做穷人脚下土,不做财主席上珍。 ◆宁愿折断骨头,不愿低头受辱。 ◆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 ◆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 ◆宁吃开眉粥,不吃皱眉饭。 ◆宁肯给君子提鞋,不肯和小人同财。 ◆宁打金钟一下,不打破鼓千声。 ◆宁叫钱吃亏,不叫人吃亏。 ◆宁死不背理,宁贫不堕志。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有上不去的天,没过不去的关。 ◆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好汉凭志强,好马凭胆壮。 ◆好汉不吃闷头亏,好鸟不钻刺笆林。 ◆好汉做事干到底,好马登程跑到头。 ◆好男不争财和产,好女不争嫁时衣。 ◆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拔就亮。 ◆志高品高,志下品下。 ◆走路不怕上高山,撑船不怕过险滩。 ◆男人无志,钝铁无钢,女人无志,乱草无秧。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谷要自长,人要自强。 ◆没有锯不倒的树,没有敲不响的钟。 ◆穷莫失志,富莫癫狂。 ◆穷人不攀高亲,落雨不爬高墩。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 ◆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树老根子深,人老骨头硬。 ◆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 ◆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猫骑兔。 ◆胆大走遍天下,胆小寸步难行。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 ◆菜无心必死,人无心必亡。 ◆菜能吃,糠能吃,气不能吃;吃能让,穿能让,理不能让。 ◆猛虎不处劣势,雄鹰不立垂枝。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愁人苦夜长,志士惜日短。 ◆愿为众人死,不为一人亡。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谚语第四缉 ◆一人修路,万人安步。 ◆一人作恶,万人遭殃。 ◆一人不说两面话,人前不讨两面光。 ◆一山出虎,百家猪死。 ◆一字两头平,戥秤不亏人。 ◆一好遮不了百丑,百好遮不了一丑。 ◆一个鸡蛋吃不饱,一身臭名背到老。 ◆人怕放荡,铁怕落炉。 ◆人怕引诱,塘怕渗透。 ◆人怕私,地怕荒。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人靠自修,树靠人修。 ◆人靠心好,树靠根牢。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人前若爱争长短,人后必然说是非。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刀伤易治,口伤难医。 ◆大路有草行人踩,心术不正旁人说。 ◆千金难买心,万金不卖道。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不怕怒目金刚,只怕眯眼菩萨。 ◆不怕虎狼当面坐,只怕人前两面刀。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鬼吓人,就怕人吓人。 ◆不要骑两头马,不要喝两头茶。 ◆不是你的财,别落你的袋。 ◆不吃酒,脸不红;不做贼,心不惊。 ◆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天凭日月,人凭良心。 ◆歹马害群,臭柑豁筐。 ◆劝人终有益,挑唆害无穷。 ◆打人两日忧,骂人三日羞。 ◆打空拳费力,说空话劳神。 ◆击水成波,击石成火,激人成祸。 ◆只可救人起,不可拖人倒。 ◆只可劝人家圆,不可劝人家离。 ◆只可救苦,不可救赌。 ◆只有修桥铺路,没有断桥绝路。 ◆只有千里的名声,没有千里的威风。 ◆鸟惜羽毛虎惜皮,为人处世惜脸皮。 ◆宁可认错,不可说谎。 ◆宁可荤口念佛,不可素口骂人。 ◆宁可无钱,不可无耻。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宁可明枪交战,不可暗箭伤人。 ◆宁可一日没钱使,不可一日坏行止。 ◆宁叫心受苦,不叫脸受热。 ◆宁伸扶人手,莫开陷人口。 ◆宁救百只羊,不救一条狼。 ◆发誓发得灵,监房无罪人。 ◆皮鞭伤肉,恶语伤心。 ◆有话说在当面,有事摆在眼前。 ◆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 ◆有心烧香,不论早晚。 ◆当着真人,别说假话。 ◆行为不正经,舌头短三分。 ◆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 ◆知足称君子,贪婪是小人。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 ◆知过不难改过难,言善不难行善难。 ◆狗咬人,有药治;人咬人,没药医。 ◆狐狸总要露尾巴,毒蛇总要吐舌头。 ◆贪图小利,难成大事。 ◆使心用心,反害自身。 ◆和气生财,忤逆生灾。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刻薄成家,终无久享。 ◆做贼瞒不得乡里,偷食瞒不得舌齿。 ◆做贼偷葱起,贪污揩油起。 ◆偷来钱,两三天;血汗钱,万万年。 ◆偷吃不肥,做贼不富。 ◆脚正不怕鞋歪,心正不怕雷打。 ◆脚踏十字稳,不怕棒槌滚。 ◆猫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 ◆船头坐得稳,不怕风来颠。 ◆银钱如粪土,脸面值千金。 ◆清贫常乐,浊富多忧。 ◆谎话讲不得,庄稼荒不得。 ◆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 ◆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 谚语第五缉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心想赶两只兔,反而落得两手空。 ◆一回经蛇咬,三年怕草绳。 ◆一问三不知,神仙没法治。 ◆一年算得三次命,无病也要变有病。 ◆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钓。 ◆人爱富的,狗咬穷的。 ◆人越嬉越懒,嘴越吃越馋。 ◆自己做错不算数,别人做错打屁股。 ◆自家的肉不香,人家的菜有味。 ◆自称好,烂稻草。 ◆多鸣之猫,捕鼠必少。 ◆论旁人斤斤计较,说自己花好稻好。 ◆好药难治冤孽病,好话难劝糊涂虫。 ◆伶俐人一拨三转,糊涂人棒打不回。 ◆身穿三尺衣,说话无高低。 ◆没钱时挨饿,有钱时耀阔。 ◆纸做花儿不结果,蜡做芯儿近不得火。 ◆鸡大飞不过墙,灶灰筑不成墙。 ◆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步步歇。 ◆看佛警僧,看父警子。 ◆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 ◆爹不识耕田,子不识谷种。 ◆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家人说话耳旁风,外人说话金字经。 ◆家无主心骨,扫帚颠倒竖。 ◆烧的香多,惹的鬼多。 ◆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 ◆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 ◆眼大肚子小,争起吃不了。 ◆眼睛不识宝,灵芝当蓬蒿。 谚语第六缉 ◆一路精,赚金又赚银;路路精,无钱吃点心。 ◆十里认人,百里认衣。 ◆大王好见,小鬼难求。 ◆大老爷丢签,老百姓啃砖。 ◆大树一倒,猢狲乱跑。 ◆大黄医好人无功,人参治死人无过。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下不得毒手,成不了财主。 ◆上了赌场,不认爹娘。 ◆门前有个讨饭棍,骨肉至亲不上门。 ◆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 ◆小人自大,小溪声大。 ◆天下乌鸦一般黑,世上财主一样狠。 ◆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天大的官司,地大的银子。 ◆天理地理,有钱有理。 ◆不种泥田吃好饭,不养花蚕着好丝。 ◆牛角越长越弯,财主越大越贪。 ◆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 ◆父望子成龙,子望父升天。 ◆为富不仁 ,为仁不富。 ◆文官三只手,武官四条腿。 ◆文官动动嘴,武官跑断腿。 ◆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财大折人,势大压人。 ◆冷,冷在风里,穷,穷在租里。 ◆穷人心肠好,富人心如刀。 ◆穷人手脚黑,富人心眼黑。 ◆穷人求饭吃,富人胀破肚。 ◆穷人的汗,富人的饭。 ◆闷头狗,暗下口。 ◆武官会杀,文官会刮。 ◆拍马有个架,先笑后说话。 ◆狗咬穿烂的,人舔穿好的。 ◆狗仗人势,雪仗风势。 ◆狗朝屁走,人朝势走。 ◆贪婪鬼没个饱,吝啬鬼不知富。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和尚不说鬼,袋里没有米。 谚语第七缉 ◆一手难遮两耳风,一脚难登两船。 ◆一手捉不住两条鱼,一眼看不清两行书。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一样事,百样做。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 ◆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 ◆一分价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买不错。 ◆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省。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看从小,马看踢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草。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出门看天色,炒菜看火色。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宁失一事,不失一时。 ◆对强盗只能用刀子,对恶狗只能用棍子。 ◆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 ◆有一兴必有一败,有一利必有一弊。 ◆有话说在明处,有药敷在痛处。 ◆有果必有因,有利必有害。 ◆有上坡必有下坡,有进路必有出路。 ◆吃饭先尝一尝,做事先想一想。 ◆吃菜吃心,听话听音。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刚则易折,柔则常存。 ◆会说的惹人笑,不会说的惹人跳。 ◆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怪别人。 ◆会跳的先缩脚,会撞的先缩脖。 ◆全是生姜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先钉桩子后系驴,先撒窝子后钓鱼。 ◆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 ◆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 ◆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 谚语第八缉 ◆人无笑脸休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 ◆人美不在貌,美在心意好。 ◆人讲礼义为先,树讲花果为原。 ◆大欺小,不公道;大帮小,呱呱叫。 ◆小心不怕多,有礼不在迟。 ◆小的不哄,老的不欺。 ◆不怕衣服有补钉,只怕心灵有污点。 ◆见人不施礼,枉跑四十里;见人施一礼,少走十里地。 ◆打怕的人是假的,敬怕的人是真的。 ◆打人不打脸,吃饭不夺碗。 ◆叫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让路不是痴汉,躲路不是呆人。 ◆当着矮人,别说矮话。 ◆争着不够吃,让着吃不了。 ◆行路能开口,天下随便走。 ◆好饭不怕晚,好话不嫌慢。 ◆买卖不成仁义在。 ◆你敬人一尺,人敬您一丈。 ◆你对人无情,人对你薄意。 ◆冷天莫遮火,热天莫遮风。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君子争礼,小人争嘴。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赢一步。 ◆若要好,大让小。 ◆事怕合计,人怕客气。 ◆和人路路通,惹人头碰痛。 ◆美言美语受人敬,恶言恶语伤人心。 ◆说归说,笑归笑,动手动脚没家教。 ◆逢着瞎子不谈光,逢着癞子不谈疮。 ◆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爱徒如爱子,尊师如尊父。 ◆敬老得老,敬禾得宝。 谚语第九缉 ◆一天省下个葫芦头,一年省下只大黄牛。 ◆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 ◆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一天一根线,十年积成缎。 ◆一天吃餐粥,一年省石谷。 ◆一滴汗珠万粒粮,细水长流度灾荒。 ◆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 ◆万物土中生,全靠两手勤。 ◆寸土寸金,地是老根。 ◆寸土不空,粮食满囤。 ◆上山弯弯腰,回家有柴烧。 ◆千靠万靠,不如自靠。 ◆门前有马非为富,家中有人不算穷。 ◆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不怕少年苦,只怕老来穷。 ◆不怕吃饭拣大碗,就怕干活爱偷懒。 ◆少不惜力,老不歇心。 ◆手艺是活宝,天下饿不倒。 ◆长江不拒细流,泰山不择土石。 ◆今日有酒今朝醉,明天倒灶喝凉水。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吃垮家当。 ◆心要常操,身要长劳。 ◆火越烧越旺,人越干越壮。 ◆尺有尺用,寸有寸用。 ◆双手是活宝,一世用不了。 ◆水滴石穿,坐食山空。 ◆功成由俭,业精于勤。 ◆好问不迷路,好做不受贫。 ◆劳动钱,万万年,贪污钱,在眼前。 ◆求人不如求己,使人不如使腿。 ◆弄花一年,看花一日。 ◆囤尖省,日子长;囤底省,打饥荒。 ◆囤尖浪费看不见,到了囤底后悔迟。 ◆男也懒,女也懒,下雨落雪翻白眼。 ◆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每日省一钱,三年并一千。 ◆近河莫枉费水,近山莫枉烧柴。 ◆冷天不冻下力汉,黄土不亏勤劳人。 ◆没有乡下泥腿,饿死城里油嘴。 ◆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 谚语第十缉 ◆一个不敌两人计,三人合唱二台戏。 ◆一人一双手,做事没帮手,十人十双手,拖着泰山走。 ◆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人难唱独板腔。 ◆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一根草搓不成索,一根篾编不成箩。 ◆一根木头难成排,一根稻草难捆柴。 ◆一根线,容易断;千根线,能拉纤。 ◆一根竹竿容易弯,三缕丝线扯断难。 ◆一只脚难走路,一个人难成户。 ◆一只蜂酿不成蜜,一颗米熬不成粥。 ◆三勤一懒,想懒不得懒;三懒一勤,想勤不得勤。 ◆千树连根,十指连心。 ◆风大就凉,人多就强。 ◆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齐心家不散。 ◆兄弟协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变金。 ◆鸟多不怕鹰,人多把山平。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团结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会说难抵两口,会做难抵两手。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助人要及时,帮人要诚心。 ◆邻居失火,不救自危。 ◆兵不离队,鸟不离群。 ◆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 ◆虎离山无威,鱼离水难活。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单筷难挟菜,独翅难飞天。 ◆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 ◆独柴难引火,蓬柴火焰高。 ◆独木不成林,单弦不成音。 ◆家不和,外人欺。 ◆家和日子旺,国和万事兴。 谚语第十一缉 ◆一人难驾大帆船,双手难遮众人眼。 ◆一人难顺百人意,一墙难挡八面风。 ◆一针不补,十针难缝;有险不堵,成灾叫苦。 ◆一只眼,看不远;千只眼,看穿天。 ◆一娇百病生,浅水溺死人。 ◆出笼的鸟儿难回,出口的话儿难收。 ◆只有大意吃亏,没有小心上当。 ◆失事容易,得事艰难。 ◆宁可悔了改,不可做了悔。 ◆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对人要宽,对己要严。 ◆过头话少说,过头事少做。 ◆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风扬。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自夸没人爱,残花没人戴。 ◆字不可重写,话不可乱传。 ◆豆腐莫烧老了,大话莫说早了。 ◆实干能成事,虚心能添智。 ◆绊人的桩,不一定高;咬人的狗,不一定叫。 ◆居家要俭,行旅要慎。 ◆树大招风,气大遭凶。 ◆食多伤胃,言多语失。 ◆说话细思考,吃饭细咀嚼。 ◆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退。 ◆盐多了咸,话多了烦。 ◆紧行无好步,慢尝得滋味。 ◆柴经不起百斧,人经不起百语。 ◆逢人莫乱讲,逢事莫乱闯。 谚语第十二缉 ◆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一艺不精,误了终身。 ◆一天学会一招,十天学会一套。 ◆刀枪越使越亮,知识越积越多。 ◆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 ◆刀快还要加钢,马壮还要料强。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土地贵在耕种,知识贵在运用。 ◆小时不教成浑虫,长大不学成懒龙。 ◆不怕事情难,就怕不耐烦。 ◆不读一家书,不识一家字。 ◆天无边,智无限。 ◆木不凿不通,人不学不懂。 ◆井掏三遍好吃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比赛必有一胜,苦学必有一成。 ◆牛不训不会耕,马不练不能骑。 ◆手指有长有短,知识有高有低。 ◆心不可不用,地不可不种。 ◆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 ◆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学,不知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东西越用越少,学问越学越多。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鸟贵有翼,人贵有智。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有子不教,不如不要。 ◆老要常讲,少要常问。 ◆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师傅领进门,巧妙在各人。 ◆多从一家师,多懂一家艺。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会教的不如会学的。 ◆众人里面有圣贤,土石里面有金银。 ◆好铁要经三回炉,好书要经百回读。 ◆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话中有才,书中有智。 ◆河水不再倒流,人老不再黑头。 ◆细想出智慧,细嚼出滋味。 ◆细工出巧匠,细泥浇好瓦。 ◆要得会,天天累;要得精,用命拼。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树靠人修,学靠自修。 ◆种田不离田头,读书不离案头。 ◆修树趁早,教子趁小。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仍嫌少。 ◆积钱不如教子,闲坐不如看书。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爹娘养身,自己长心。 谚语第十三缉 ◆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墙。 ◆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人有人情,戏有戏味。 ◆人急投亲,鸟急投林。
359 浏览 2 回答
116 浏览 4 回答
282 浏览 6 回答
334 浏览 6 回答
97 浏览 2 回答
275 浏览 2 回答
346 浏览 3 回答
340 浏览 4 回答
142 浏览 5 回答
290 浏览 4 回答
218 浏览 7 回答
322 浏览 3 回答
342 浏览 7 回答
253 浏览 4 回答
161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