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南师范大学办学历史和校园文化特色 河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建校历史较长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位于京广、太荷铁路交汇处的豫北名城新乡市。其前身是始建于1923年的中州大学和创建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院系调整,学校先后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二院、河南第二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1985年始称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尊师重教,唯才是举。建校以来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在校执教。近年来,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层出不穷。河南师范大学以“厚德博学止于至善”为校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明德 正学 倡和 出新”的校风、“修至学 立世范 启智慧 益品行”的教风和“尚诚朴 勤学问 重团结 养正气”的优良学风。 河南师范大学以校风淳、教风正、学风浓、本科教学水平高享誉省内外。2006年国家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结论为“优秀”。各级各类学生教育体系完善、机制健全、师资齐整、资源完备,既保证学生学到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使学生在就业市场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河南师范大学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在化学制药、电池材料、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学校转让的高新技术成果创造的价值达到数亿元,已成为促进河南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近三年来,先后承担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科研项目8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8项,出版各类教材、学术著作2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理论物理、物理化学、动物学、环境科学、细胞分化调控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河南师范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检索系统SCI收录的数量,自1994年至2001年高校大规模并校之前一直居全国高校前50位,其中1995年曾名列第29位,全国师范院校第4位;2002年以来一直居全国高校前72位。SCI论文引证在全国排序自1995年以来一直居前51位,位次为第32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双双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版全文转载量跻身全国高校学报前7名。 2. 河南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 河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体系完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同时开展各种形式在职研究生教育。理论物理、物理化学、环境科学、动物学四个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体育学等六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达到70余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 河南师范大学目前开展的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两个专业学位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学位。两个专业学位是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及渔业领域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此外,我校多个专业开展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和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工作。 目前,我校在校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一千六百余人,在册的在职研究生一千多人。这些研究生在各自导师的带领下,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和技术开发研究,并取得突出的成就。如,以渠桂荣教授为带头人的有机化学学科团队,2008年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物理化学学科团队为基础,王键吉教授被评为2009年度河南省“中原学者”;徐存拴教授的细胞生物学学科团队入选2009年度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 3. 河南师范大学学科特色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龙头。多年来,我校坚持“统筹规划,重点建设,梯次推进”的方针,以学科内涵发展为主线,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立足现有资源,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基地,整体学科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 目前,学校建有河南省与科技部共建细胞分化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工程研究应用研究中心、河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科技与社会研究所、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校绿色化学与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校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省级重点科研机构;数学、物理学、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4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教育技术学、物理电子学、应用化学、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水产养殖、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共党史、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政治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等16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学校还设有23个校级科研机构和一批校级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平台,为研究生的理论学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人文环境。研究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与合作研究,不仅能够掌握全面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熟练的科研技能,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人文素养,为以后从事教学、研究以及其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 培养机制 在2009年新生入学后,全国有52所研究生院院校作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河南师范大学没有进行培养机制的改革,即研究生招生时仍区分为两大类,即国家计划和自筹经费,亦即考生常说的公费和自费。我校硕士研究生公费的比例自2003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博士研究生国家计划比例达90%。尽管我校没有进行培养机制改革,但自2007年来,学校采取措施对自费生进行资助,招生类别有全公费、半公费和自费三种,全公费和半公费的研究生比例达到90%。除此之外,学校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如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基本解决自费生的学费问题,通过设立三助(助管、助教、助研)岗位,部分解决自费生的生活费问题。此外,我校设置的科研奖励力度较大,重点鼓励和支持科研比较突出的研究生。 5. 2009年招生计划 根据国家对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基本部署,我校2009年招生计划会在2008实际招生680人的基础上略有增加,这些招生计划中包括统考录取计划、推荐免试计划、农村教育硕士专项师资计划等三部分。这三部分中农村教育硕士专项师资计划45人,推荐免试计划预计50人,其他均是通过统考录取的计划。全部招生计划中国家计划约占80%,届时以国家实际下达的计划为准。全校的招生计划在实际录取时,将根据生源、导师及其经费情况分配给各学院,招生简章中的计划仅供考生参考。根据往年统计结果,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只要超过国家A类地区复试分数线,基本都能在我校录取,或者调剂到其他招生单位录取。 6.往年报考情况 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近几年基本稳定在招生规模的倍左右。由于我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招生专业各具特色,因此报考人数的分布也因学科专业的特点而有较大的差异。各专业报考、上线和实际录取人数研究生处网站有详细统计,考生可以参照。在这里要提醒考生的是,统计数据只是一种参考,考生在实际选择报考专业时,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以及未来职业规划决定要报考的专业。 7. 录取政策 我校在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中,严格执行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保证考生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在优先保证报考我校考生的前提下,对调剂考生一视同仁。复试和录取的任何环节都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 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并完成服务期、考核合格的志愿者(包括经教育部批准备案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志愿者)参加统考初试可享受总分加10分的优惠,符合要求的可参加复试,在同等条件下我校优先录取。 我校硕士复试执行国家A类地区分数线,实行差额复试,即在国家A类地区复试分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按总分排序为主确定复试名单,复试后根据初试成绩(占70%)和复试成绩(占30%)总和确定录取结果。 8. 在职研究生教育 河南师范大学目前开展的在职研究生教育形式有在职攻读学位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在职攻读学位目前主要有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三种。在职攻读学位每年全国统一组织联考,学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考生成绩录取,录取后经过-4年的学习,成绩合格答辩通过,颁发相应的硕士学位证书。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则是免试入学,成绩合格的发给结业证书,符合国家规定条件者可以申请硕士学位。 9. 研究生奖学、助学情况 为了激励研究生在校期间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学校设立“科研成果奖”,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的高水平论文(SCI、EI及中文核心期刊)、高水平研究成果进行奖励。比较突出的研究生,该项奖励累计可以拿到三千余元。学校还设有台湾高震东先生资助的“忠信德育奖”,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设立的“卢锦梭研究生奖学金”等。 为缓解贫困研究生的经济困难,学校设立“助教 助管 助研”三助岗位,基本解决了自费生的生活费问题,通过这些岗位的锻炼,研究生不仅取得一定的生活补助,更能提高相应的能力,为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10.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 我校具有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专门成立由退休的资深教授组成的研究生教学督导小组,对研究生教学进行监督指导。中期考核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的一大特色,通过严格规范的中期考核,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论文外审一票否决制保证论文的高质量和独创性。 11. 研究生就业情况 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广大毕业生及千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学校自身的发展。我们通过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就业服务指导、促进供需交流、以科研活动强素质等途径,有效的促进了毕业生就业。 我校研究生的主要毕业去向有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有继续读博深造的,有到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有到基础教育领域的,有考取公务员的,当然也有自主创业的。 在当前毕业生就业普遍面临巨大压力的形势下,我校研究生就业形势整体而言较好,尤其是一些应用学科和热门学科的毕业研究生更为抢手。当然,全国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高校和毕业生个人共同努力,相信研究生经过三年学习,就业竞争力会有比较大的提高,就业岗位的选择范围也会相应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