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宋志平接受思客专访
思客:本届夏季达沃斯的主题是“领导力”,您觉得为什么会设置这样一个主题?
宋志平: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企业作为主体,企业家的判断、企业家的领导力在这个时候最为重要。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如何带领企业度过这样一段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届论坛聚焦“领导力”,我觉得挺好的。
思客:在您身上有很多不同的“标签”,比如“中国的稻盛和夫”、“混合所有制改革教父”等等,您觉得哪个最贴合您对自己的评价?
宋志平:我在企业里做了40年,我觉得现在我更像一个老师,和稻盛和夫有些相似,因为他晚年主要是做一些企业管理的教育,我现在也慢慢进入这个状态,给年轻一代做一些企业教育等。
思客:作为国企改革的先行者,您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多年,有什么成功经验可以分享?
宋志平:我做混合所有制改革做了二十几年,无论是建材集团,还是国药集团都是大规模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而且取得了成功。背后的逻辑首先就是中国改革开放这个大逻辑。也就是说,我们做一件事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应该符合大的逻辑。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一场变革,国有企业必须融入市场。那融入市场的过程是什么?一种方法是,自己纯而又纯地去做;还有一种方法是,在资本层面上进行多元化的改造,把国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结合起来共同发展,更容易引入市场。我们老讲政企分开,纯而又纯的国有企业很难分开。如果引入 社会 资本,比如上市公司,不分开也得分开;比如引入非公有资本、民营企业,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股份制公司,就能够把国有经济和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
第二点,和我做的两个行业有关系,一个是建材,一个是医药。这两个行业都充分竞争,在充分竞争领域里边,国有资本要发展,最好是搞混合所有制改革,而不是由单一的国有企业去和民营企业竞争。所以,这个也和行业有关系。
还有一个,就是企业的改革意识。今天大家都在提倡支持混合所有制改革,但当年在做的过程中却有不少误解和不同看法。我们面临着各种质疑,要回答各种问题。你为什么要去混合?为什么要跟民营企业混合?等等。其实这都很正常,因为任何一种改变,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质疑和问题。关键是,不能因为有点问题就不向前推进,遇到点困难就不做了。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实践中摸索,然后用实践来给大家解释。你看现在,中国建材从一年20亿元收入做到了现在一年3500亿元,国药从一年360亿的收入做到现在一年4000亿。中国建材国有资本在整个建材集团只有25%, 社会 资本占到75%;国药的国有资本占了45%, 社会 资本占了55%。也就是说这两家企业目前的混合度都非常高,而且也非常成功。因为混合了以后,在市场里边参与竞争就更加合适一些, 社会 市场的认同度就更高,这些都是我们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慢慢摸索出来的。
思客:这些成功经验,其他企业或行业可以复制吗?如果复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宋志平:混合所有制改革确实可以复制,尤其是在充分竞争领域,应该大力推行。混合所有制的好处是什么?我常常讲的一个公式,就是央企的实力加上民企的活力等于企业的竞争力,也就是我们搞混合所有制的话,是一种优势互补。把国企、央企的实力和民营企业的市场精神、企业家精神、拼搏精神结合起来,然后形成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搞混合所有制改革首先要把两个体制里的优势发挥出来,避免劣势,比如有些国有企业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民营企业有一些不规范的东西,等等。这个是大家要特别注意的。
第二个,混合所有制改革实际上重要的是改,混只是一个形式。透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真真正正促进国有企业发展,把市场化机制引入到企业,这是最核心的事情。不要只顾着混,而忘了改。
第三个,要有一些大的原则,比如说要规范、要长期合作。因为搞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有些顾虑,怕国有资产流失,民营企业也有压力,混了以后不太容易适应国企的一些规矩。其实混合所有制是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是一种股份制。大家都是股东,行使股东的权利,不存在国企的民营化,或者民营的国企化。它是构建一种新型混合,既有国企特征又有民营特征。如果能这么理解的话,我觉得混合所有制改革就能做好。
思客:您认为,国企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使命和担当是什么?
宋志平:我觉得首先是要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比如“一带一路”。我认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其实就是两件事:工业化和城市化。而整个基础建设的核心是需要水泥、玻璃这些基础建筑材料,所以过去六年,中国建材建设了400来家大型的水泥和玻璃企业,占“一带一路”市场需求的65%到70%左右。这样的市场占有率有力地支持了整个“一带一路”的建设。
我觉得我们要从两方面思考“一带一路”:一方面,“一带一路”需要我们的支持,但同时“一带一路”对我们来讲也是个机会。因为你支持了对方,对方就愿意给你开放市场;如果你不支持,将来你也很难进入这个市场。所以对我们来说,是在支持“一带一路”发展的同时赢得了市场。
此外,在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带动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实际上是民营企业和国企一起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而且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海外也配合得非常好。同时,我们也积极和跨国公司合作,大家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比如中国建材就和三菱、施耐德等海外企业有高度合作。我们也很支持当地企业发展,注重培育当地企业,有机会也多给当地企业进行技术上、管理上的培训等。
其实,重要的是我们要把“一带一路”建设好,同时让“一带一路”能够接纳我们,把中国文化中好的东西,展现在“一带一路”参与国面前。我觉得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做企业、站在道德高地上国际化是非常重要的。
思客: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企业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下一步,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布局来促进世界经济的活力和发展呢?
宋志平:现在全球化进程遭遇了一些阻力,但是中国的主张依然是积极推进全球化的进程。贸易保护主义,看似保护本国企业,但纵观世界发展,贸易保护主义是保护不了企业的,只会让企业落后。对发展中国家如此,对发达国家亦是如此。企业只有开放市场,走出去和大家互相交流才能成长,否则就会成为一座孤岛。所以全球化的洪流势不可挡,这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于我们国企来讲,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要做积极的推动者。一方面,自己要开放,比如说中国建材,我们做全球项目的时候,基本是全球采购,并不是说一定要国产化。中国企业不是一个吃独食的企业,而是具有大家共建共生共赢的思维方式。国有企业应该去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促使大家达成互信、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和当地企业密切合作,支持当地企业发展。现在我们不仅在做“一带一路”建设,在美国欧洲也有工厂。真正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合作。
从过去这些年的发展来看,中国人的勤奋和干劲是大家认可和需要的。我最近刚从以色列回来,以色列对中国公司特别赞赏。为什么?因为在以色列有一个隧道做得不错,以色列人说这个是中国人承包的隧道,是以色列第一个这样的项目,保质保量保工期能把项目完成的是中国人。中国人有这种特殊能力,尤其在基础建设这方面,确确实实让人叹为观止。所以这些是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作出的特别贡献,也是中国企业发挥的积极作用。
思客: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经济走向无疑备受瞩目,您觉得中国经济的底气和信心来自于哪里?
宋志平:改革开放40年成就证明,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才是唯一的方法,这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最大的底气。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中国有约14亿人的大市场,这是非常强的消费能力,大家都非常看好这个大市场。
实际上,关上门给企业带来很大问题,企业并不愿意,美国很多大企业家就纷纷给政府写信,要求开放市场、不要加税等等,反映美国企业的诉求。中国市场非常大,这对我们中国企业来讲就有底气,没有哪个国家的企业比中国企业更有底气。我们坐拥一个近14亿人的大市场,同时又进行了“一带一路”建设,即使海外市场个别区域存在摩擦,我们的企业也能站得住。
第三,经过这些年改革开放,我们的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无论创新能力、财务能力、人员能力,包括国际化的能力都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实力。所以中国企业的崛起也是一个强大的动力。比如说世界500强,去年中国有120家,美国有126家,我们和美国只有6家之差,但20年前中国企业寥寥可数。我想今年7月份500强榜单发布后,这个距离可能会进一步缩小。当然500强只是一方面的数字,但是它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这也会带给我们一些思考,把压力变成动力。我们最大的短板是在技术创新方面,这给我们企业上了一课,因为过去我们更多重视企业规模、营业收入、发展速度等,在核心技术方面我们重视不够。这给我们敲了警钟,让我们清醒。中国人特别愿意说一句话,也是体现中国人价值观的一句话,就是坏事变好事。我觉得,今天我们遇到的这点问题是成长的烦恼,以后我们会在技术创新方面大大地迈上一步台阶。
采访:郭建伟
拍摄:姚远 许佳佳
视频制作: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