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____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王维《山居秋暝》
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____惠洪《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____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____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____杜牧《江南春》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____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____岳飞《满江红·写怀》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____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____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杜牧《清明》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____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____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____陈文述《夏日杂诗》
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____曾几《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____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____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____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____赵秉文《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____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____翁卷《乡村四月》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____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____赵师秀《约客 / 有约》
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____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____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____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____韦庄《台城》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____戴叔伦《苏溪亭》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____范成大《喜晴》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____王建《雨过山村》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____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____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雨冷香魂吊书客唐李贺 《秋来》2、雨冷不成丝唐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3、冷烟寒雨宋柳永 《受恩深》4、雨中禁火空斋冷唐韦应物 《寒食寄京师诸弟》5、雨馀衫袖冷唐韩翃 《送故人归鲁》6、冷烟寒雨宋柳永 《受恩深》7、江南雨冷若为情宋孔矩 《鹧鸪天·却月凌风度雪清》8、冷烟寒雨又黄昏宋毛滂 《玉楼春》9、淡烟疏雨冷黄昏宋毛滂 《南歌子·绿暗藏城市》10、雨后夹衣初冷宋毛滂 《西江月·雨后夹衣初冷》11、到处冷烟寒雨、为君愁宋毛滂 《虞美人·柳枝却学腰肢袅》12、冷烟寒雨埋荒草宋王采 《渔家傲·日月无根天不老》13、雨馀庭院冷萧萧宋周紫芝 《朝中措·雨馀庭院冷萧萧》14、还伴冷烟疏雨、做愁媒宋周紫芝 《虞美人·短墙梅粉香初透》15、冷云疏雨宋曹勋 《青玉案·尘埃踏遍长安道》16、疏雨冷烟寒食宋韩淲 《风入松·小楼春映远山横》17、甚春来、冷烟凄雨宋刘克庄 《摸鱼儿 海棠》18、冷烟疏雨秋深宋吴文英 《朝中措·海东明月锁云阴》19、旧游雨冷云沈宋王同祖 《西江月·往事星移物换》20、冷烟和雨宋刘辰翁 《水龙吟·多年绿幕黄帘》21、冷烟斜雨宋刘辰翁 《金缕曲/贺新郎》22、雨冷云昏宋张炎 《洞仙歌·野鹃啼月》23、吴岫雨来虚槛冷唐许浑 《姑苏怀古》24、雨冷唯添暑唐陆龟蒙 《早春》25、雨沾虚槛冷唐罗隐 《南园题(一本少起四句,注云阙题)》26、巫山冷碧愁云雨唐王毂 《吹笙引》27、一棹冷涵杨柳雨宋谭用之 《贻钓鱼李处士》28、冷和雨宋李珣 《酒泉子·寂寞青楼》29、篷窗夜雨冷难禁元李齐贤 《巫山一段云 潇湘夜雨》30、篷窗夜雨冷难禁元李齐贤 《巫山一段云 潇湘夜雨》31、晚雨冷冷子夜风宋刘克庄 《春暮》32、山北雨冷麒麟悲元王冕 《劲草行》33、西风吹雨冷凄凄宋陆游 《喜晴》34、雨后月前天欲冷宋黄庭坚 《次韵黄斌老晚游池亭二首》35、雨打夭桃坠冷红(悼半雪弟)清陈维崧 《正月二十日,从吴天石处读纬云弟京邸春词,》36、上视下视行周遭;其奈冷泠雨溅袍清袁枚 《到石梁观瀑布》37、隔雨红楼冷不禁现代陈寅恪 《无题 咏张群内阁》38、冷烟和雨作红尘宋韩元吉 《次韵子云春日杂兴五首》39、冷著松声似雨宋李石 《扇子诗》40、冷烟凄雨便归休宋张继先 《庵居杂咏九首》。
1、满江寒雨正萧骚(唐·杜牧·《见吴秀才与池妓别因成绝句》)
2、雨后轻寒犹未放(宋·欧阳修·《蝶恋花》)
3、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唐·李煜·《相见欢》)
4、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宋·苏轼·《虞美人》)
5、寒雨连江夜入吴(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翦翦轻寒雨后(宋·无名氏·《西江月》)
7、霏微尽日寒塘雨(宋·黄庭坚·《菩萨蛮》)
8、暮烟寒雨(宋·柳永·《鹊桥仙》)
9、伏雨朝寒悉不胜(清·纳兰性德·《浣溪沙》)
10、沾衣况是新寒雨(清·纳兰性德·《蝶恋花》)
11、草屋寒灯雨(宋·曹组·《点绛唇》)
12、多寒易雨(宋·朱敦儒·《清平乐》)
13、红杏梢头寒食雨(宋·毛滂·《蝶恋花》)
14、寒雨霏霏江上路(宋·王之道·《蝶恋花》)
15、宿雨朝寒(宋·王之道·《点绛唇》)
16、雨电乱寒空(宋·王质·《水调歌头》)
17、谡谡东风作雨寒(宋·赵长卿·《鹧鸪天》)
18、近寒食雨草萋萋(唐·无名氏·《杂诗》)
塞外飘雪的时候,江南的雨应该是冷的。
南宋朝廷风雨飘摇的时候,我们从宋词那长长短短的诗句里,读到的雨,也是冷的。此刻,塞外正飘着零星的雪花,三点两点,贴在脸上,有些微凉、柔润。
像初春那乍放的梨花,薄凉、养眼。想必此刻,江南也应该是潇潇春雨,带着些许寒意吧。
我的脚下是厚厚的泥土,寒冷的原野,以及随处可见的辽文化遗迹。大辽帝国在这片土地鼎盛的时候,江南的那些诗人们,正用长长短短的诗句,吟咏着宋朝的草长莺飞、山河破碎。
那些婉约或豪放的诗句里,有点点的冷雨,在纷飞。想来,是大辽帝国的金戈铁马,让大宋朝廷上下心惊胆战。
而朝廷的妥协与苟安,也让大宋那些文人墨客的心凉了。他们用一支凉透了的笔,蘸着绝望的泪水,填写着一阕一阕的小令、长调,抒发着内心的苦闷与悲凉。
那茫茫的江南烟雨,也被塞外大辽的风雪侵袭着,变得生硬、冰冷。在岳飞的《满江红》里,我们感受到了雨的凉意。
虽然,此时塞外大地上的王朝已经由辽而金,然而,塞外的风雪却越刮越猛烈。“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是江南的雨吗?岳飞率军与敌人边关对峙,冷雨潇潇,打湿了将士们的战袍,自然也凉透了岳飞那颗火热的心。
( 文章阅读网: )有岳家军驻扎的地方,自然是宋朝的天空,那雨自然也是宋词里的雨。但这宋词里的雨与塞外的雨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冰冷的,击打着残垣断壁,也击打在将士们的铁衣上,铿然有声,撼人心魄。
那面帅字大旗,在萧萧冷雨中缓缓低垂,僵硬而沉重。天空浓重的乌云翻滚,大地一片萧条荒凉,目光所及,只不过是残山剩水,那里有江南的风韵?那些冰冷的雨点击打在人们的脸上,寒在心底,凝滞在不朽的诗行里。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不知是边关的朔风还是宋朝的冷雨,让英雄对空嗟叹,少年头白。我在塞外的大地上行走,想寻找大辽帝国兴衰的密码。
在那个被称作“中京”的地方,我看见了那座巍峨的“大明塔”。这是修建于辽代的建筑,是大辽帝国兴盛的象征。
在大明塔的不远处,我见到了一位放羊的中年人,走过去与他攀谈,问他知不知道这片土地曾经有过一个大辽帝国。他用略带不屑的眼神看看我,指指不远处的大明塔:“没见那座大明塔吗?这里原来就是大辽国的都城,是一座很繁华的城市。”
那人很健谈,知道很多关于辽宋的掌故。他讲了那个著名的“澶渊之盟”,讲了关于萧太后的故事,讲了关于杨家将的故事,也讲了大辽与大宋间不断征战,又不断融合的故事。
当然,这些都流传自于民间。但可以看得出这片土地与大辽帝国的渊源,看得出历史上大辽与大宋的恩恩怨怨。
自然,这些流传于塞外民间的故事,与宋代诗人们写入诗词里的感受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片土地上,有“上京”,“中京”之说。
是大辽帝国兴盛与衰亡的地方。兴盛的时候,大辽帝国在塞外兴建了几座规模很大的城池,做为经济,军事重镇,也做为向中原进军的跳板。
“上京”,“中京”就具有这样的功能。当时的大辽帝国以此为据点,不断举兵南侵,一点一点地蚕食着大宋的锦绣河山。
那些忠于大宋王朝的文人墨客,在萧萧冷雨中纷纷南逃,一边在诗词里抒发着亡国之痛,一边在诗词里表达着对侵略者的切齿之恨。在这片土地上行走,到处可见辽代的文化遗迹,在有关的典籍,或者民间传说中,也都可以寻找到辽与宋王朝的爱恨情仇,烽火硝烟。
现在,辽宋征战的硝烟已经散尽,大明塔在这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的荒凉之地兀自独立,成为那一段悲情历史的见证。而那些大辽帝国的后裔们,经历史的不断变迁与融合,已经不知散落于何处,不知是你,是我,还是别人。
只有这大明塔,历经风雨,仍然耸立在塞外寒冷的土地上,用有些残缺的眉眼,注视这空中的云卷云舒,大地的沧桑变幻,有些固执地显示着大辽帝国曾经的辉煌。这就是历史,费尽千辛万苦去创造,却又轻而易举地去破坏,用兴衰成就了一部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历史著作。
侥幸遗存下来的,就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成为了供后人凭吊、阅读的典籍,成为了隽永的岁月。我喜欢宋词,喜欢宋词中那种沉郁的情感,喜欢宋词里那种豪迈苍凉的慷慨悲歌。
宋代的诗人们把国破家亡之痛,都一一倾注在他们的诗词里,让后人读之,禁不住感慨系之矣。我知道,一阕一阕的宋词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英雄热泪,萧萧冷雨,与塞外的大辽帝国有关,与大辽帝国的铁骑雕弓有关。
虽然塞外这块寒冷之地杀伐未曾间断,朝代的更迭也未曾停止,由契丹而大辽,由辽而金…..但塞外那寒冷的朔风,却从未停止向南侵袭,宋词里的雨,冷冷的,也从未曾温暖。一个人的诗,与诗人个人的境遇有关系。
一代人的诗,就与国家、时代、民族的命运相攸关了。唐诗的豪情高举,神采飞扬,是大唐兴盛的体现,是唐代诗人那种豪迈不羁精神的自然流露。
南宋时期的诗人,他们心头总压着一座大山,有无法卸却的沉重。所以,他们的笔下,虽然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式的风花雪月。
但更多的则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式的烽火硝烟。家国之痛,生离死别,是南宋诗人无法。
听听那冷雨 作者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
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
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氛题雨意迷离的情调。
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缀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
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上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
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问,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
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只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
听听那冷雨》教案 【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交流、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家把它读一下:(投影) 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
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主要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就让我们共同来走近他。
(投影余光中照片,师介绍人生经历)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现在还能背下来么?(引导学生背一下,同时投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 小时候 邮票 母亲 亲情 长大后 船票 新娘 爱情 后来呵 坟墓 母亲 亲情 而现在 海峡 大陆 乡土情、爱国之情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投影标题) 二、感知课文内容 1、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2、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 3、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 4、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请简要分析 注意: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牵强附会。
过程中注意点拨。例如: (1) 第一段,“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安慰孺慕之情。”
中,要抓住“久违”、“牵连”、“分担”、“孺慕”等关键性的词语进行点拨。并点明这是直接抒情的句子 (2) 第五段用美国的落矶和中国的山进行对比,最好让学生读一下,仔细体会一下个中滋味。
找出美国和中国山的特点、作者对二者的不同感觉,分析一下这种不同的原因。引导学生体会一下“月是故乡明”这种情感。
(3) 通过第十段,体会借景抒情这种间接抒情的方式。 5、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雨表现出来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它表达情感的依托?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回答。 明确:选择“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
三、概括主旨(小结): 请大家把文章的主旨概括一下,写在你的本子上,注意语言要贴切、简洁。 明确:作者通过对雨的细腻感受的描写,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四、体会情感,拓展延伸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冷雨,然后做一下口头交流。 (生发言,师适当点拨) 可拓展思路:乡土情、爱国情 亲情、爱情、友情 学习、工作、人际交往 个人情绪(自卑等) 外在感受(文章、音乐、社会风气、道德水平等) …… …… 给出范文: 也许每个人都会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小心地晾晒自己收藏已久的心事,可是记忆还是会被这样的冷雨淋湿淋透。
阴冷的天,细细飘洒的雨,远处朦胧的景物,这一切的一切都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往事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以为自己真的变坚强,所有悲伤和泪水,都成为过眼云烟,可是在这样的阴雨中,丝丝缕缕的回忆连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