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青木 英文名:Devon Edwenna Aoki出生地:美国纽约 种族:英日德三国混血 生日:1982年8月10日 星座:狮子座 身高:168cm/5英尺6英寸 裙号:4/34 鞋号:6/37 现居地:纽约 发色:浅棕/金黄 虹膜色:淡褐色 三围:H81cm B58cm W84cm 职业:模特,演员 戴文青木(Devon Aoki)出生于美国纽约,在加拿大度过了她的童年。后来随父母来到了英国伦敦,并在那里念完了高中。她的父亲(Rocky Aoki) 是前日本摔跤与赛艇项目的运动员,现在是世界知名的日式铁板烧连锁店(Benihana)的老板。她的母亲(Pamela Hilburger),一位拥有德裔和英国血统的珠宝设计师,是Rocky Aoki的第二任妻子。她的哥哥(Steve Aoki)是洛杉矶的当红DJ,同时也是美国独立唱片公司Dim Mak的老板。 从13岁踏入模特儿行业至今,戴文已累积了无数平面摄影与秀场表演经验。但是戴文青木之所以踏入时尚界完全在她的意料之外,其实她的身高并不是很出众(米),当年她在一场演唱会中被正在现场作报道的知名杂志工作人员相中,邀她入镜;几天之后,戴文在一场派对中又遇到他们,于是答应替《 Interview》杂志做了一篇访问并且拍了一些照片。不久之后,她的教母介绍她认识约翰尼·德普的前女友名模凯特·摩丝,凯特·摩丝又把她推荐给英国知名模特儿经纪公司STORM以及时尚大师Karl Lanerfeld,于是这位小小年纪就很有大将之风的女孩渐渐在模特界崭露头角。1998年,戴文取代了世界超模“黑珍珠”纳奥米·坎贝尔成为范思哲“缪斯”。 出生于1982年8月10日的戴文青木,父亲是日本奥运摔跤与赛艇项目的冠军选手,现在是拥有数百万家产的美国知名日式牛排屋老板,母亲则是英德混血的一名珠宝设计师与画家。 2003年,这位有大将之风的女孩得到了导演约翰·辛格顿的青睐,参加了她的处女作电影《速度与激情2》的拍摄,在片中戴文饰演一位剽悍的街头赛车手。之后她又相继出演了《罪恶之城》等风格独特的影片的拍摄,她纯真中带着邪恶的诡异形象也渐渐开始深入人心。 喜欢她的人会被她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不喜欢她的人士认为她是鬼娃花子的真人版。不管怎样,她确实是红了,而且红的发紫,她让人难忘,表现力惊人!眼睛是上翘的,嘴唇是下调的,五官是小巧的。那种童贞中又带着成熟韵味的独特气质源自三种血统:父亲的日裔血统,母亲的德裔血统和英国血统。她有你意想不到的可朔性。 168cm高的Devon说:“我有雀斑,个子不算高,而且并不完美。我们正踏入新纪元,潮流正在转变,人们喜欢和接受不同的人种,这种转变真叫人兴奋。” 她一张另类的面孔令她在90年代末走红,更成为LarlLagerfield的新宠儿。16岁时DevonAoki遇到晋身模特圈的大好机会而进入圈中发展,但她并没放弃自己学习的机会。工作的同时她修读生理学,解剖学,美国历史及摄影。务求成为一个有修养的新时代模特。 无论是平常的便装,高贵的晚装还是怪异艺术装她都能穿出衣服的风格与神韵。所以Devon Aoki由出道至今就很受设计师们的欢迎,成为他们的宠儿。DevonAoki不仅参与各大牌子的演出,还拍了不少杂志的封面及内页。还成为巴黎名牌CHANEL的代言人。
中文名:戴文青木 英文名:Devon Edwenna Aoki出生地:美国纽约 种族:英日德三国混血 生日:1982年8月10日 星座:狮子座 身高:168cm/5英尺6英寸 裙号:4/34 鞋号:6/37 现居地:纽约 发色:浅棕/金黄 虹膜色:淡褐色 三围:H81cm B58cm W84cm 职业:模特,演员 戴文青木(Devon Aoki)出生于美国纽约,在加拿大度过了她的童年。后来随父母来到了英国伦敦,并在那里念完了高中。她的父亲(Rocky Aoki) 是前日本摔跤与赛艇项目的运动员,现在是世界知名的日式铁板烧连锁店(Benihana)的老板。她的母亲(Pamela Hilburger),一位拥有德裔和英国血统的珠宝设计师,是Rocky Aoki的第二任妻子。她的哥哥(Steve Aoki)是洛杉矶的当红DJ,同时也是美国独立唱片公司Dim Mak的老板。 从13岁踏入模特儿行业至今,戴文已累积了无数平面摄影与秀场表演经验。但是戴文青木之所以踏入时尚界完全在她的意料之外,其实她的身高并不是很出众(米),当年她在一场演唱会中被正在现场作报道的知名杂志工作人员相中,邀她入镜;几天之后,戴文在一场派对中又遇到他们,于是答应替《 Interview》杂志做了一篇访问并且拍了一些照片。不久之后,她的教母介绍她认识约翰尼·德普的前女友名模凯特·摩丝,凯特·摩丝又把她推荐给英国知名模特儿经纪公司STORM以及时尚大师Karl Lanerfeld,于是这位小小年纪就很有大将之风的女孩渐渐在模特界崭露头角。1998年,戴文取代了世界超模“黑珍珠”纳奥米·坎贝尔成为范思哲“缪斯”。 出生于1982年8月10日的戴文青木,父亲是日本奥运摔跤与赛艇项目的冠军选手,现在是拥有数百万家产的美国知名日式牛排屋老板,母亲则是英德混血的一名珠宝设计师与画家。 2003年,这位有大将之风的女孩得到了导演约翰·辛格顿的青睐,参加了她的处女作电影《速度与激情2》的拍摄,在片中戴文饰演一位剽悍的街头赛车手。之后她又相继出演了《罪恶之城》等风格独特的影片的拍摄,她纯真中带着邪恶的诡异形象也渐渐开始深入人心。 喜欢她的人会被她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不喜欢她的人士认为她是鬼娃花子的真人版。不管怎样,她确实是红了,而且红的发紫,她让人难忘,表现力惊人!眼睛是上翘的,嘴唇是下调的,五官是小巧的。那种童贞中又带着成熟韵味的独特气质源自三种血统:父亲的日裔血统,母亲的德裔血统和英国血统。她有你意想不到的可朔性。 168cm高的Devon说:“我有雀斑,个子不算高,而且并不完美。我们正踏入新纪元,潮流正在转变,人们喜欢和接受不同的人种,这种转变真叫人兴奋。” 她一张另类的面孔令她在90年代末走红,更成为LarlLagerfield的新宠儿。16岁时DevonAoki遇到晋身模特圈的大好机会而进入圈中发展,但她并没放弃自己学习的机会。工作的同时她修读生理学,解剖学,美国历史及摄影。务求成为一个有修养的新时代模特。 无论是平常的便装,高贵的晚装还是怪异艺术装她都能穿出衣服的风格与神韵。所以Devon Aoki由出道至今就很受设计师们的欢迎,成为他们的宠儿。DevonAoki不仅参与各大牌子的演出,还拍了不少杂志的封面及内页。还成为巴黎名牌CHANEL的代言人。
生活因读书而精彩 题记:没有书本的滋润,我们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读书,是我心目中一个神圣的词,我爱读书,他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给予我们知识,给予我们寄托,更给予我们丰富的情感。书本像一股清泉,在阳光的照耀下滋润着莘莘学子,让我们得以茁壮成长。 翻阅古今,纵览青史,名书好书更是数不胜数。穿越时空,我来到了古代,那我将拜孔子为师,接受孜孜不倦的教诲;邻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仙气派;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民情感;接受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邻教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豁达胸襟。雄心壮志罗贯中,描绘智勇三国真英雄;大方豪放施耐庵,书写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惩恶扬善吴承恩,打出惊天动地美猴王;多愁善感曹雪芹,演绎凄异缠绵《红楼梦》。 李白的俊逸,杜甫的忧民,李清照的婉约,王昌龄的边塞情怀,谱写了一串古代诗歌动人的音符。 遨游海外,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体味洗礼过后坚强故事;阅《居里夫人传》,述成功女性背后的艰辛史;品《鲁滨逊漂流记》,历漂泊动荡的勇敢事迹,看《飘》,亲感南国战争背后的爱情故事。 有时,我浏览时尚杂志,感受时代的脉搏。有时,我细品诗集,在灯下咀嚼诗人的苦乐。有时,我阅读一些小说,在墨香中体会人生百态。我在海时威的《老人与海》中学会了什么是坚强;在冰心的《小橘灯》中知道什么是温暖;在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中深深地感动;在霍达是《穆斯林的葬礼》中体会到爱的辛酸;在黎家明的《最后的宣战》中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和宝贵…… 感性的书是蓝色的,让你愤怒的心情镇静下来;欢快的书是脸色的,让你倍感清新舒快;激情的书是黑色是,激起你活动的细胞。书是五彩缤纷,我们的生活充满颜色。 生活因读书而精彩,我为读书喝彩!读书的滋味 英国学者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吸收知识的方法。而莘莘学子一心苦读,谈及读书,酸甜苦辣便会顿时涌上心头。 读书自是“苦”字当头,古时即有“十年寒窗苦”之说。除了头悬梁锥刺股者,更有凿壁偷光、映书以观者。读书虽有些苦,却也其乐无穷。读一本好书,或为之乐而开怀一笑,或为之悲而感慨万分,细细品味,真是妙不可言。读文学历史如此,学数理化亦然。每逢难题,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经学友稍加点拨恍然大悟,顿感快乐无比。学术之精湛、学友之情谊,让人不禁对读书更为钟爱。 读书的时间因个性、习惯等而不同,有人喜欢沐浴朝露清风早读,有人乐于在午后或落日余晖中感受读书之趣,而我认为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夜读。夜深人静,灯火阑珊,面对窗外点点繁星,扭亮桌上的台灯,手捧一本好书,轻轻翻动,实乃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一杯热茶在手,心便融入了那份淡雅的香气之中,进入了奇妙的书之世界,任由思绪在时空里徜徉,尽情分享书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书,是一片夜空,让我的梦自由飞翔。 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若读书。读书同心境有关,这是所有读书人的共识。我一直以为雨天是读书的佳日。雨天读书,心无旁骛;倚窗而坐,摒弃一切杂念,捧读一本好书,在茶香与雨声中,感悟别样恬静的人生。 如今暑意已去,于是开窗纳新迎雨。雨飘飘而来,轻灵动听,洗涤了浮躁的尘埃秽物,消除了喧嚣的市井杂音,读书便有了一种怡然自得的氛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偶尔,会有燕子穿行,屋外树枝上,淡淡烟雨中,不时传来几声动听的呼唤。这时,似乎眼前的每一个字都生动鲜活起来,书便读得更有韵味了。 书,使一个人从无知变为渊博;书,给一个人正确的思想观点;书,使躁动的心变得宁静。读书,使枯寂的生活变得润泽;读书,使贫瘠的生活变得丰富;读书,使平庸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书像一壶浓茶,而读书则像品茶一样,当耐下性子忍受寂寞后,书中的缕缕芳香就会慢慢地给你带来无尽的欢乐——永恒的欢乐! 朋友,请不要因为初尝读书之苦,而放弃了读书的甜美滋味。在书里,我们会认识许多中外名人,了解许多科学知识,更会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正是在读书中,我们一天天长大。只要持之以恒,只要勤奋努力,读书便能引领我们获得成功;只要勇往直前,只要心中有书,你必能抹掉嘴角的一丝苦味,采撷诱人的甘果! 书域,一个恬淡的世界,一个神奇的境地。无须言语,就能叙尽种种际遇: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惊险曲折的探险故事,豪迈奔放的侠义故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等等,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深深地把人迷住.读书的滋味就是这样—魅力无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于对书籍的酷爱,遂使我对于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万籁俱寂的夜里,独坐书桌前,捻开台灯,在茕然的灯光下,一叠稿纸,一枝笔,成为我最忠实的倾诉对象,透过清滤的笔尖,洒然挥发心坎的抱负和理想。 不知是什么时候,我迷迷糊糊地被它网住,成为它的裙下臣,高歌此心永不渝。如果有人问我心在何处,我将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的心在书域中那早已失去钥匙的铁箱里,永远不在索回。 书是茫茫人海中意识的罗盘,是智慧的绿源,它能增长我们的见闻,改变人的气质,抚慰受创伤的心灵。因此古人所谓“富者因书而贵,贫者因书而富”的金言。固然只是一卷薄薄的书本(指好书),但它所赋予的益处,也只有爱书人才能体会得出。 书是我的精神支柱,它重塑了我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懂得作为人的价值;当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到作为人应具备的反抗精神。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一次灵魂的升华。我们可以从书本中窥见人类最崇高的部分,也窥见人类最卑微的部分,这难道还不能促使你完成人生的定位吗?书已成为我的“第二灵魂”,这样的财富难道还不算无价之宝吗? 我不在乎口带空空,也不在乎衣服破旧,只要有它在身旁。要不是父母的期望,我不介意当个只会嚼书的寄生虫。我愿终日沉溺在书海中,同情贾宝玉的爱情,敬佩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嗟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惊叹亦舒的渊博知识……生活是多么绮丽! 无所谓,我倘有闲暇,不就可以读得不亦乐乎吗?但当我忙碌时,只得依依地与它告别,埋首学业,但心里无限惦念那令我酩酊的沉香—书香。只好低咏:剪不断,理不乱,是离愁,期待与它重相聚。咦,这不与牛郎织女期待相见于鹊桥相似吗? 每当孤寂袭来,我总是躲在书堆里,或重获笑靥,或以此发泄,或把它遗忘。书也赐我无数的词汇,提高了我写作能力,为我提供了一个倾诉心曲之角落。书,是我的良师益友,更是抚平我创伤的良药。 “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乏味,面目可憎”。“半年不读书,顾影疑非我” 。我不能一日无书,读书的滋味其乐无穷。 是什么,会让你忘记自已的存在?是什么,会让你感受到人生最大的乐趣?在我看来,那就是读书。 读书会让我忘记世界上一切东西,包括我自己是谁,我在哪里,当然也会听不见旁边那吵闹的声音。 一提到看书我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书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向我展示着无穷的宝藏,总是让我眼花缭乱。书又像一架可以穿越时空的飞船,载我飞到一个个从来没有见过的世界。有时在北极;有时在月球上;还有时在古代战争的战斗场上。有的书会让我感到不安;有的书会让我感到幸福;还有的书会让我感到害怕……总而言之,书能让我产生极大的兴趣,也能让我忘记一切烦恼,我完全沉浸在其中。 有的人不喜欢看书,那是因为他不懂得看书的乐趣。一旦懂得了,它将成为你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许有人还会说:“那也不一定吧。”但我深深知道书是知识的海洋,不论你怎么游,也游不到尽头。 有些人还认为书会给我们带来坏处,但我认为书是好的,它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有人错误的认为看多了书会成为书呆子,而在我看来书是我最大的帮手。它可以告诉我们怎么写作文,怎么去面对人生,面对未来。 书并不是枯燥的,相反,它还是有趣的,会让我安全沉浸在其中。我在书的海洋里纵横穿梭,领略着无限风光,世界多么精彩! 我爱我的书,也爱看书时那忘乎所以的感受。看书对我而言是快乐的,每天我都是那么期盼早一点看到我心爱的书,每当那时来临,我都会完全沉浸在书海当中。书,我爱你,爱你那精彩的内容,更爱你带给我的欢乐。
《健康女性》《昕薇》这两本杂志都还不错,像《昕薇》价格也是在10元左右的,里面有一些服饰搭配以及一年四季服装搭配和教人如何化妆,如何美容,护肤。
哈,宗璞吧的吧主和我就是一个人啦,我来帮你吧!霞落燕园宗璞北京大学各住宅区,都有个好听的名字。朗润、蔚秀、镜春、畅春,无不引起满眼芳菲和意致疏远的联想。而燕南园只是个地理方位,说明在燕园南端而已。这个住宅区很小,共有十六栋房屋,约一半在50年代初已分隔供两家居住,“文革”前这里住户约二十家。六十三号校长住宅自马寅初先生因过早提出人口问题而迁走后,很长时间都空着。西北角的小楼则是党委统战部办公室,据说还是冰心前辈举行“第一次宴会”的地方。有一个游戏场,设秋千、跷板、沙坑等物。不过那时这里的子女辈多已在青年,忙着工作和改造,很少有闲情逸致来游戏。 每栋房屋照原来设计各有特点,如五十六号遍植樱花,春来如雪。周培源先生在此居住多年,我曾戏称之为周家花园,以与樱桃沟争胜。五十四号有大树桃花,从楼上倚窗而望,几乎可以伸手攀折,不过桃花映照的不是红颜,而是白发。六十一号的藤萝架依房屋形势搭成斜坡,紫色的花朵逐渐高起,直上楼台。随着时光流逝,各种花木减了许多。藤萝架已毁,桃树已斫,樱花也稀落多了。这几年万物复苏,有余力的人家都注意绿化,种些植物,却总是不时被修理下水道、铺设暖气管等工程毁去。施工的沟成年累月不填,各种器械也成年累月堆放,高高低低,颇有些惊险意味。这只不过是最表面的变化。迁来这里已是第三十四个春天了。三十四年,可以是一个人的一辈子,做出辉煌事业的一辈子。三十四年,婴儿已过而立,中年重逢花甲。老人则不得不撒手另换世界了。燕南园里,几乎每一栋房屋都经历了丧事。最先离去的是汤用彤先生。我们是紧邻。1964年的一天,他和我的父亲同往人民日报社开会批判胡适先生,回来车到家门,他忽然说这是到了哪里,找不到自己的家。那便是中风先兆了。不久逝世。记得曾见一介兄从后角门进来,臂上挂着一根手杖。我当时想,汤先生再也用不着它了。以后在院中散步,眼前常浮现老人矮胖的身材,团团的笑脸。那时觉得死亡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文化大革命”初始,一张大字报杀害了物理系饶毓泰先生,他在五十一号住处投环身亡。数年后翦伯赞先生夫妇同时自尽,在六十四号。他们是“文革”中奉命搬进燕南园的。那时自杀的事时有所闻,记得还看过一个消息,题目是刹住自杀风,心里着实觉得惨。不过夫妇能同心走此绝路,一生到最后还有一同赴死的知己,人世间仿佛还有一点温馨。1977年我自己的母亲去世后,死亡不再是遥远的了,而是重重地压在心上,却又让人觉得空落落,难予填补。虽然对死亡已渐熟悉,后来得知魏建功先生在一次手术中意外地去世时,还很惊诧。魏家迁进那座曾经空了许久的六十三号院,是在70年代初,但那时它已是个大杂院了。魏太太王碧书曾和我的母亲说起,魏先生对她说过,解放以来经过多少次运动,想着这回可能不会有什么大错了,不想更错!当时两位老太太不胜慨叹的情景,宛在目前。六十五号哲学系郑昕先生,后迁来的东语系马坚先生和抱病多年的老住户历史系齐思和先生俱以疾终。1982年父亲和我从美国回来不久,我的弟弟去世,在悲苦忙乱之余忽然得知五十二号黄子卿先生也去世了。黄先生除是化学家外,擅长旧体诗,有唐人韵味。老一代专家的修养,实非后辈所能企及。女植物学家吴素萱先生原在北大,后调植物所工作,一直没有搬家。70年代末期我进城开会,常与她同路。她每天六点半到公共汽车站,非常准时。常把校园里的植物向她请教。她都认真回答,一点不以门外汉的愚蠢为可笑。她病逝后约半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张她在看显微镜的照片。当时传为奇谈。不过我想,这倒是这些先生们总的写照。九泉之下,所想的也是那点学问。冯定同志是老干部,和先生们不同。在五十五号住了几十年,受批判也有几十年了。他有句名言:“无错不当检讨的英雄。”不管这是针对谁的,我认为这是一句好话,一句有骨气的话。如果我们党内能有坚持原则不随声附和的空气,党风民风何至于此!听说一个小偷到他家破窗而入行窃,翻了半天才发现有人坐在屋中,连忙仓皇逃走,冯定对他说:“下回请你从门里进来。”这位老同志在久病备受折磨之后去世了。到他为止,燕南园向人世告别的“户主”已有十人。但上天还需要学者。1986年5月6日,朱光潜先生与世长辞。朱家在“文革”后期从燕东园迁来,与人合住了原统战部小楼。那时燕南园已约有八十余户人家。兴建了一座公厕,可谓“文革”中的新生事物,现在又经翻修,成为园中最显眼的建筑。朱家也曾一度享用它。据朱太太奚今吾说,雨雪时先由家人扫出小路,老人再打着伞出来。令人庆幸的是北京晴天多。以后大家生活渐趋安定,便常见一位瘦小老人在校园中活动,早上举着手小跑,下午在体育馆前后慢走。我以为老先生们大都像我父亲一样,耳目失其聪明,未必认得我,不料他还记得,还知道些我的近况。不免暗自惭愧。我没有上过朱先生的课,来往也不多。1960年10月我调往《世界文学》编辑部,评论方面任务之一是发表古典文艺理论。我们组到的第一篇稿子是朱先生摘译的莱辛名著《拉奥孔:论画和诗的界限》,原书十六万字,朱先生摘译了两万多字,发表在1960年12月《世界文学》上。记得朱先生在译后记中论及莱辛提出的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在诗里却哀号的问题。他用了化美为媚的说法。并曾对我说用“媚”字译charming最合适。媚是流动的,不是静止的;不只有外貌的形状,还有内心的精神。“回头一笑百媚生”,那“生”字多么好!我一直记得这话。1961年下半年他又为我们选择了一组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文艺理论,都极精彩。两次译文的译后记都不长,可是都不只有材料上的帮助,且有见地。朱先生曾把文学批评分为四类,以导师自居、以法官自命、重考据和重在自己感受的印象派批评。他主张后者。这种批评不掉书袋,却需要极高的欣赏水平,需要洞见。我看现在《读书》杂志上有些文章颇有此意。也不记得为什么,有一次追随许多老先生到香山,一个办事人自言自语:“这么多文曲星!”我便接着想,用满天云锦形容是否合适,满天云锦是由一片片霞彩组成的。不过那时只顾欣赏山的颜色,没有多注意人的活动。在玉华山庄一带观赏之余,我说我还从未上过“鬼见愁”呢,很想爬一爬。朱先生正坐在路边石头上,忽然说,他也想爬上鬼见愁。那年他该是近七十了,步履仍很矫健。当时因时间关系,不能走开,还说以后再来。香山红叶的霞彩变换了二十多回,我始终没有一偿登“鬼见愁”的夙愿,也许以后真会去一次,只是永不能陪同朱先生一起登临了。“文革”后期政协有时放电影,大家同车前往。记得一次演了一部大概名为《万紫千红》的纪录片,有些民间歌舞。回来时朱先生很高兴,说:“这是中国的艺术,很美!”他说话的神气那样天真。他对生活充满了浓厚的感情和活泼泼的兴趣,也只有如此情浓的人,才能在生活里发现美,才有资格谈论美。正如他早年一篇讲人生艺术化的文章所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如季扎挂剑夷齐采薇这种严肃的态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艺术的生活又是情趣丰富的生活。要在生活中寻求趣味,不能只与蝇蛆争温饱。记得他曾与他的学生澳籍学者陈兆华去看莎士比亚的一个剧,回来要不到出租车。陈兆华为此不平,曾投书《人民日报》。老先生潇洒地认为,看到了莎剧怎样辛苦也值得。朱先生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开始,便和青年人保持着联系。我们这一批青年人已变为中年而接近老年了,我想他还有真正的青年朋友。这是毕生从事教育的老先生之福。就朱先生来说,其中必有奚先生内助之功,因为这需要精力、时间。他们曾要我把新出的书带到澳洲给陈兆华,带到社科院外文所给他的得意门生朱虹。他的学生们也都对他怀着深厚的感情。朱虹现在还怪我得知朱先生病危竟不给她打电话。然而生活的重心、兴趣的焦点都集中在工作,时刻想着的都是各自的那点学问,这似乎是老先生们的共性。他们紧紧抓住不多了的时间,拚命吐出自己的丝,而且不断要使这丝更亮更美。有人送来一本澳大利亚人写的美学书,托我请朱先生看看值得译否。我知道老先生们的时间何等宝贵,实不忍打扰,又不好从我这儿驳回,便拿书去试一试。不料他很感兴趣,连声让放下,他愿意看。看看人家有怎样的说法,看看是否对我国美学界有益。据说康有为曾有议论,他的学问在二十九岁时已臻成熟,以后不再求改。有的老先生寿开九秩,学问仍和六十年前一样,不趋时尚固然难得,然而六十年不再吸收新东西,这六十年又有何用?朱先生不是这样。他总在寻求,总在吸收,有执著也有变化。而在执著与变化之间,自有分寸。老先生们常住医院,我在省视老父时如有哪位在,便去看望。一次朱先生恰住隔壁,推门进去时,见他正拿着稿子卧读。我说:“不准看了。拿着也累,看也累!”便取过稿子放在桌上。他笑着接受了管制。若是自己家人,他大概要发脾气的。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啊。他要用力吐他的丝,用力把他那片霞彩照亮些。奚先生说,朱先生一年前患脑血栓后脾气很不好。他常以为房间中哪一处放着他的稿子,但实际没有,便烦恼得不得了。在香港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那天,他忽然不肯出席,要一个人呆着,好容易才劝得去了。一位一生寻求美、研究美、以美为生的学者在老和病的障碍中的痛苦是别人难以想象的。——他现在再没有寻求的不安和遗失的烦恼了。文成待发,又传来王力先生仙逝的消息。与王家在昆明龙头村便曾是邻居,燕南园中对门而居也已三十年了。三十年风风雨雨,也不过一眨眼的工夫。父亲九十大寿时,王先生和王太太夏蔚霞曾来祝贺,他们还去向朱先生告别,怎么就忽然一病不起!王先生一生无党无派,遗命夫妇合葬,墓碑上要刻他1980年写的赠内诗。中有句云:“七省奔波逃猃狁,一灯如豆伴凄凉”,“今日桑榆晚景好,共祈百岁老鸳鸯。”可见其固守纯真之情,不与纷扰。各家老人转往万安公墓相候的渐多,我简直不敢往下想了。只有祷念龙虫并雕斋主人安息。十六栋房屋已有十二户主人离开了。这条路上的行人是不会断的。他们都是一缕光辉的霞彩,又组成了绚烂的大片云锦,照耀过又消失,像万物消长一样。霞彩天天消去,但是次日还会生出。在东方,也在西方,还在青年学子的双颊上。如果你愿意,去宗璞吧,里面有更多宗璞的散文,如《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谈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有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风景在身边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雪至,梅花开,弥漫成一团红色的云雾,香气四溢,沁人心脾。
小巷,石板路是温情。
一阵米香,和着风,打着旋儿扑面而来,深吸一口,徘徊于口中,久久不散,好香好香,香的轻柔,香的沁人。
踏着香我便寻了去,拐角处有一小屋,不大的门面上,书写着”留香“二字,好一个”留香”,好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
我轻轻推门而入,风铃叮叮作响,清脆的很,便见有位女子从屋内出来,蜜桃色的一张脸,眉黛春山,秋水剪瞳,黑发轻挽,长及腰部,颇让人想起《诗经》中:“手若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古典女子。有客来,她微笑着招待,却在举手投足间给人以微风吹轻抚湖面的感觉,一颦一笑都如风景那般美。
我拿着糯米团静坐一旁,轻咬一口,唇齿留香,酥软香甜,真真是好吃极了,问他,你怎么会做这么好吃的糯米团来?她也只是微笑不说话,笑得天晴日暖。
静观屋内,各在两侧,墙上挂一盆绿萝,绿的垄长长的垂挂下来,像是女子油油的发,藤桌藤椅错落有致,玉米茶在杯中淡淡着,一股清的淡雅。整体摆设如风景画。
这时邻居王阿姨在我身旁坐下,我不禁向她感叹道:”这姑娘不仅人长得精巧,手艺也这么好。”阿姨点头附和:”是啊,不过就是不会说话,她很小就被父母被一个卖糯米团的老人收养,并传给她这手艺。”我心头一颤,她,竟然是一个哑巴,我诧异的望着他,他的嘴角依然含着不变的微笑,是雪中的梅花般的,惹人爱,她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我,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我想女子取店名为留香留住的不仅是米香,梅香,更是想留住她生命的芬芳,唯一明白一树梅花需要怎样的勇气,才会放弃姹紫嫣红的春天,而选择天寒地冻的雪夜,只有内心足够坚韧,才能独对山河永寂,将人间荒芜的冰雪苦,过成诗意盎然的,永恒幽景。
林清玄有言,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只要有心,风景就在身边装点人生。
回望,长风平卷起一阵米香让人醉……
他在一个虚无主义的沙漠中以峭然的姿态与锋利的目光守护着神圣,浪漫,美,爱以及我最美好的初衷。
——题记
我的印象中,班主任一直是凌厉的象征。他从来不动容,每每自习,他总是野鬼般戚戚点点地绕在窗外,伫立在门旁,惨白的脸与坚硬冰冷的墙砖融为一体,鹰隼般的目光扫视着每个人……
月考前夜晚自习,窗外风雨大作。黑夜的幕布悄悄拉上。突然灯一闪,心中莫名的恐惧:班主任要来了!可我右前方的小X还在肆无忌惮地与他同桌畅聊。同桌倒不理他,他还在津津有味地自娱自乐。富有节奏又高八度的声音使我生起同情:你要惨了!
果真,班主任臂弯上夹着一沓纸,双手背在身后,很轻很轻,几乎是贴着地面拖着走向小X。我仿佛看到小X被一只骨粗大的手奋然揪出的情景,忐忑地望着接下来的一幕。同学们似乎没看见一样做着自己的事,等待着最后几秒……
班主任竟然!他弯下腰,拾起地上不刚的外套,一手把那沓纸放下,像怕惊醒谁一样,动作很小心地将外套倒翻的袖口一只一只翻出来。灯光下我看他像积淀万年土质层一样很斑驳,很厚黄的脸上飘过些柔色,清澄的眼睛上有某个晶莹仿佛在跳动。他把大衣上的褶角抚平,盖在小X身上。小X很迅速的将大衣穿上。我分明感觉到在那个瞬间,班一任的大手往小X的肩膀上注入了最厚实的力量。
班主任卷起那沓纸,将小X桌面上理了一下,摊开夹着一支笔的B5本。我正对着的,是班主任魁梧的背影。他笔直的,被衬衫紧绷的根根分明的脊梁永远地印入我的记忆。心灵被酒意般的畅快所沐浴,这短短的数十秒钟,竟成了一种伟岸!
我犹如在慵懒,麻木的沉睡中听到一记响亮的角声,肃然起立。班主任小小的举动,终于让我触摸到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他对我们无私而体贴的关爱,在那个风雨夜给予了小X,更是所有人春天临近般的鼓励!
我的神经太粗糙了,没有提早捕捉到班主任深情之处。但相信小X,一定不会再犯纪律错误了,班主任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叫爱的教学理念。
如今潘鬓已成丝,记否车羊并载时。身边风景亦动人,韾风青鸟不曾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世上最美的风景便莫过于此。
从小,我便喜欢星夜。因为,星星代表着一种美好的祝愿;而月亮,则象征着母爱,日日夜夜陪伴着星星,即使不能守在身边,却心系其心。
那个从小喜欢在星空下玩耍的我,已悄悄长大,不再喜欢月亮的拥抱,也不再愿意抬头多看几眼。
每每听到老妈那唠唠叨叨的声音,便忍不住捂住耳朵,或是顶上几句;有时老妈在家里不拘小节,却被我添油加醋地批上几句,仿佛是犯了什么大错似的……凡不管老妈做什么,总看不顺眼。
终有一天,爸爸老妈都不在家。放学回家后,我连蹦了三个蹦。是啊,这次,我终于可以自己一个人当家了,能不高兴吗?以前,爸爸老妈在家的'时候,我总是回家先写作业,可这次,我先抱着电脑、电视。“咕噜~”肚子饿了,该吃饭了。我习惯性得朝厨房里大喊:“老妈,我饿了!”可半天没有听到答复,这才想起,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哎,只有肚子饿了,才想起老妈的好来。我只好自己下了一包方便面。并在心里唱着“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写完作业,该上床睡觉了。我怕黑,以前总是老妈等我上床躺好后,替我关灯;可现在……睡着睡着,突然感觉浑身发冷,虽然还没到秋天,呀,忘了关窗了!哎,老妈在家的话,不会这样的。想想我平时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我只好找出一床薄被子盖着。可没有老妈的夜晚,真的好冷,也好漫长。
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哎呀,快要迟到了!没想到,昨晚竟忘上闹钟了。哎,如果老妈在家的话,肯定会及时地把我叫起来的。早饭也来不及吃了,便收拾好,便匆匆忙忙上学去了。
在路上,我突然感觉好想老妈;好想念老妈的声音;好想念老妈做的饭……
放学后,我便飞奔回家,看到了久违的老妈,虽然只是一天未见而已,却感觉别了好久好久。
听着老妈那强聒不舍的声音,看着老妈那随意的动作,突然感觉这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总有人夸赞大江大山的风景,如奔腾的黄河,高耸的华山,如长龙般的长江,如天堂般的九寨沟……祖国的大好景色故然壮丽,但是身边的风景却另有一番动人之处。
那天晚上放学,雨下得很大,望着窗外的大雨,我的心里也跟着下起了苦雨。这么大的雨,我却忘记带伞,如果这么一走,不就成为“落汤鸡”了吗?可我又不能不走啊!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一走出楼外,雨点就重重打到了我身上,肆无忌惮地在我身上跳舞。这时风又咆哮而来——冷!我不禁打了一个寒噤。
雨丝毫没有停的想法,雨点在衣服和书包上唱歌,啪嗒!啪嗒!啪嗒……它们这样无尽地唱下去,嘲笑着风雨中发抖的我。可突然间,雨点的歌声停止了,雨似乎一瞬间就停了下来。我正觉得奇怪,一抬头,只见一把伞帮我挡住了雨,再一看伞的主人,是一位陌生的同学。他看见我奇怪的样子,笑了一下,说:“看你淋成那个样子,正好我伞大,带你一起打伞。”我连忙说了一声谢谢,他给了我一个微笑。他的话,他的微笑,他的动作,不仅挡住了天上的大雨,还挡住了我心中的苦雨。
那时我的成绩正好跌入低谷,他在得知了我的处境后,安慰我说:“没关系,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及成功之母,这一次失败,下一次努力,总会成功的!”说完,他的脸上又出现了那暖心的微笑。
之后,我坐上了车,他则继续走。我们便分别了。那位陌生同学我之后再也没见过,那是我们唯一一次交往,但他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他的微笑,他的话语,像一股暖流,一直温暖着我的心,让我难以忘记。
这只是身边动人风景中的一景,身边还有无数风景一样动人,那些拾金不昧的人,那些在运动会为班争光的人,那些为班级板报出力的人……他们都很平凡,平凡到在人群中找不到他们的身影;但他们又使人感动,他们的心灵之光永远闪烁。
有人说,找不到美,不在于景色不美,而在于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同意这个观点,只要人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会发现,身边的风景也动人。
人们总是爱去旅行,去看各种各样的风景,往往忽略了景物背后别样的风土人情。长而久之,人们学会了欣赏景物的美,却淡忘了人性的美。
小时候,我乘城乡巴士回乡看望爷爷奶奶。依稀还记得巴士很简陋,绿色的车皮已是油漆剥落,黑浓的尾气一股一股地喷出,行人无不捂鼻咳嗽。后车门总是一卡一顿半开着,下车和上车的人就从这半米宽的门缝里推搡着挤进挤出,司机站起身向后指挥:“上车的人往中间走,别找到地方就杵着不动——说你呢!往后走!哎,小伙子,给那位老人让让座……”我一步一停,跟在人群最后上了车。车上人群的拥挤不亚于上车之时,坐在位子上的多是悠然自得的年轻人,或是头支在阳光斑驳的玻璃窗上,玩着手机游戏;或是头靠在座椅上,面无表情地观察着上车的人,转而两眼一眯,睡起了觉……车过了山背,在千石附近颤抖着停靠在站台边,车身还有余震,前后颠着——一个白发老人焦急地向后门挤去,被碰到的人不过向前一俯,头也不回,更没有人主动让开道。老人终于站到了后门口,他伸出颤巍巍的右腿,从麻布裤末端的脚踝处可以看到格外突出的骨头、青筋和皮。突然,老人身体往前倾斜着,倾斜着,啊,他从车上摔了下去……老人张嘴想要叫喊,喉咙里却只能发出痛苦的呻吟声。
司机从倒车镜里看到老人摔倒了,停稳车向后门冲来,他把老人扶到人行道上的树荫下,又拨打了120。然后他用脚给老人做靠垫,用手做枕头,还不断安慰着老人:“没事的!醒醒!醒一醒!”我仿佛听见了一个视所有乘客为亲人的最美司机对生命的呼喊;我仿佛看见了最美丽迷人的风景——人心的美丽!
直到救护车的笛声由远及近呼啸而来,司机帮着医护人员把老人抬上救护车,这才揩着布满汗珠的额头,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来。
这便是社会上、生活中最美的风景,它并没有发生在什么伟人身上,而它却又是如此的伟大,如此的温暖人心啊!
锦春三月,窗外又下起雾一般的雨丝,冲洗着万物以及街角的那座古朴的老宅。
沿着静谧的街道,手握斑斓的雨伞,渐渐走到了尽头。转首,只见老宅静静地安匐在那里,细雨刷洗着它。
走到跟前,抬首,那梁柱椽门,甚至门槛上,都有精致的雕刻,或砖雕,或木雕,梁上还挂着两盏纱灯,在这细雨蒙蒙中,呈现出一副绝美的景色。
推门而入,首入眼帘的便是一位老人专注地刻着木头。老人的白发已爬满了头,走近一看,苍老的皱纹布满了额头,那专注的眼神中透着一股清凉。那娴熟的手法必定是经过了长久的磨炼,那手上的疤痕不就是最好的解释么?
老人抬首,向我招呼了一声,示意我随便坐。然后又埋首于手中未完成的作品。
只见他左手握木雕,右手持刻刀,先用手在木头上摸了摸,似乎感受着木头的结构,然后猛地用刀插入木头中,不偏不倚,刻刀沿着木头上的纹理游走,与木头的纹理相融。刀起刀落,细屑掉落,好不熟悉。
眼前的世界渐渐明朗起来,原来是天晴了,夕阳渐渐漏出她那娇艳的身子,金黄的光粉洒落到老人身上,似为他披上了一层鹅黄的光圈。看着那老人带着微笑的脸,看着他沉迷的样子,我怔住了。我以为这是人间咽喉里最美的。
这时,他向下轻轻推进,手腕旋转,用刀轻轻刻出几条纹路,细细打磨,一个精致的木雕便成型了。他递给了我。
我抚了抚那个作品,抬头问他:“现在人们大都用机器雕刻,您为什么还要手工制作呢?这样不是很麻烦么?”
他擦了擦汗水满是笑意,目光飘向远方:“传统的沿袭是非常不易的,如果我们都用机器制作,这木雕便会少了一份灵气,多了一份机械味,也感受不到老祖宗的韵味了!”我不觉惊醒。
在夕阳的余晖下,老人的形象是那么的美妙。老人用那睿智的双眼看穿了百态,默默守着这个传统,构成了一副夕阳雕刻图。
世景悠悠,自古人间情事,秀丽风景,到底落于寻常巷陌。
不禁感慨:在这繁花似锦却空虚浮躁的生活里,老人那坚守传统,夕阳雕刻的样子成为了最美的风景。
夜幕悄然降临,晚风将湖面吹皱,我独自走在路灯下,久久不能宁静。
望了望蓝天,看了看白云,伸出手微微遮了遮太阳送来的有点刺眼的光,开始了一天的旅行,拿起照相机捕捉这大千世界尽收眼底的风景。
镜头一:无忧无虑的童年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躺着惺忪的小草,娇艳的花朵。一群刚踏入五年级不知烦恼是什么的小孩子打乱了这里的一切,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从此,这成了他们的乐园。
他们无处不在,黎明,他们在这里收集露珠,然后骄傲得放在一起比谁收集得多;太阳公公醒了,他们开始玩那种叫“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你追我赶,欢笑声不断;午饭后,他们躺在这儿睡觉,没人打扰,睡到自然醒;黄昏时,他们玩另一种叫“藏猫猫”的游戏,趴在草丛中,偷笑自己藏得隐蔽,不会被发现;傍晚,他们躺在一起,数着天上那璀璨的星星,对偶尔划过的流星许愿,月亮望着他们睡着……童年是一道最无忧无虑的风景。
镜头二:白首不分离
黄昏时分,一对老夫妇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谈笑起当年是如何相识、相知、相爱。说着说着,老太太睡着了,老爷爷就让她靠着自己的背说着一些甜言蜜语……不知何时,老太太醒了,老爷爷便一把将老太太背在背上,动作如此娴熟,像年轻时一样有力。一步又一步,老太太紧紧地抓住老爷爷,把自己的一切都托付给了他……黄昏时的相互搀扶是最幸福一道的风景。
镜头三: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她,玩了一天,到家不吃饭,倒头便睡,没多大会儿便睡着了。过了几分钟,妈妈端着晚饭进来,虚掩上门,将饭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轻轻走到她身边,待确定她已睡着,才微微弯下腰在她额头上留下轻轻一吻,继而掖好被角,端起碗饭,轻轻关上门,松了一口气。母爱是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我回到家,拿起照相机翻看今天的收获,想了想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要善于用这双明亮的大眼睛捕捉身边的美。切记:风景就在身边。
金秋十月,空气中总荡漾着一种淡淡的香气。不知名,却又沁人心脾。
拥挤的公交车上,我艰难地扶住把手。车里令人烦闷的空气让我感到不适。就在这时,车摇摇晃晃地到站了,一位老人举步艰难的上来了。公交车上本就拥挤,衣服贴着衣服,滚烫的温度让我不禁叹了一口气,车子又行驶起来。
突然一个急刹车,猝不及防的我向前仰了仰,随即,一个重物压在我身上。待我固定好身体回头一看,一张布满沧桑的脸。是那位老人。老人朝我笑了笑。我感受得到,笑容里包含着的是无奈与歉意。
车子继续行驶起来。一站又一站,车上的人依旧多。我也依旧站着,老人亦是如此。轻轻地,微凉的风夹杂着些许秋天的气息匆忙的从窗前拂过。嗅嗅,风里带着些甜味。清爽却不腻。车里的烦闷似乎少了些。
又是一站,车里的人终于少了些。稀疏的几个座位和刚上车的几位青年。不约而同的,我们都沉默的站着。彼此间相视一笑,老人浑然不知。几个阿姨也看不下去了,用带着口音,不太正宗的青岛话说道:“大姨,你快坐吧,等会儿人多了就没座位了。”老人浑浊的双眼一顿,接着又是一笑:“没事,我这把老骨头也撑不了多久了,还是你们年轻人坐吧。上了一天班,怪累的。”依旧没有坐的人。司机也看不下去了,说:“大姨你就快坐吧,马上就是下坡了,摔着了就不好了。”老人终于坐了,估摸三两站的路,便下车了。几个年轻人和我也随意找了个座位坐下。
缓缓行驶的车,微微拂过的风,车里的静默还有那不知名的香气。
未闻花名。
哦,我知道了,是桂花的香气。
那小小的,朴素淡雅的桂花。花小,香气却可传千里。若有若无的香气,在不经意间擦肩而过,待你觉察时,却早已无踪无迹。
空气中残留的气息。桂花和那年轻人与老人的气息。
烈日当空,热浪在空气中不断翻滚,一波的打拍打在墙壁上,四处都是火辣辣的。
尽管如此,我却毫无察觉,一门之隔,两边差别绝非毫厘。空调房中,一切都是那么的凉爽,翘着二郎腿的我抱着平板看电影,生活如此惬意,如此快哉。
许久,察觉口干舌燥,想出门拿饮料。门一开,热浪扑面而来,浑身晒得火辣辣的疼,脑袋一阵眩晕,沉甸甸的越发想倒地。不由,嘴里嘀咕着:“这天还让不让人活啦!”飞快拿了瓶水,便又入窝了。
时间慢慢流逝,三到四个小时过去了。才想起作业还未做,便装模作样地把作业拿出来做。不一会儿,门锁响动,一个汗人进入房间,浑身衣服湿透,粘在身子上,额头上豆大汗珠不断滑落,站在空调下,双手叉腰,大口喘着粗气,心中一疑,这是我妈妈吗?怎么出这么多汗?
母亲察觉到我的目光:“儿子,学习呢!要认真,不然长大后就像妈妈一样挥汗如雨喽。”虽然嘴上教导着我,但看见我在做作业,她笑了!
笑容是如此灿烂,恰似一怒放花朵在晨间沾满露水,在世间吞吐芳香,心中一股清晨凉爽,传遍全身,本就凉爽的房间,因为这份量已近是我打了一个哆嗦,心中铺满懊悔与羞愧。但心中更多的是沉思。
如今社会是很现实的,它不会怜悯任何人,想要杰出,便需要自己不断奋斗,吃闲饭是不存在的。人生如舟,不进则退,你不上进,等待的便只有辛苦与劳累,母亲不同,他们无法选择,只因年代不好。而我现在条件优越,却洋洋洒洒,不思进取。可想而知,未来成功花朵必不为我绽放。
望着那如美景般的笑容。心中不禁暗暗决定,要认真学习,是劳累的母亲心灵宽慰,以为自己的未来打牢基础,更为留住那如诗画般美丽的“风景”——微笑
风景并不只限名山大川,四处寻觅。殊不知身边风景亦是诱人。
摘取一片树叶,写下我那美好的心愿,守护身边的“风景”。
一直都很喜欢“城”这个词,总让我想到那些或古朴,过华丽,或宏伟的建筑,让人沉静,让人惊叹或让人荡气回肠。还有那些各处特有的人文风情,在历史中舞着各自灵动的色彩。
所以很爱巴黎,以为那里有很多有名的建筑。其实我从不在乎它们已被千万人观赏,即便是为了经济。这并不有辱它们什么。因为美丽的依然美丽。
有人说,巴黎是奢华的。我也不否认,可奢华自有奢华的浪漫。巴黎的奢华不是纯粹的败家浪费,而是一种对艺术生活的不吝。以前看一本时尚杂志,说美国女人的衣服与法国女人的衣服,不用我说,大家可以猜到,前者比后者多得多,可是后者的价钱却让几乎每个美国女人咋舌。当然这里说的不是价钱问题,而是巴黎时尚概念中的“宁缺毋滥”,所以所有的也便成为必有的,精品的。就像那里的建筑――圣母院,埃菲尔铁塔,甚至倒金字塔――这个在当地倍受争议的东西。
巴黎让人沉醉,让人迷离,而让人震撼的景,我想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只是在一张照片上的一瞥,那般的金光灿烂,那般的美仑美奂,就像建在云端,天地都成为她的陪衬,在金色的阳光中熠熠生辉,让人永生难忘。真正的大气磅礴,气吞山河。我甚至不敢去那个地方,怕那时拍这照片的摄影师高超的记忆才制造出的美丽,或者怕自己的身影会玷污了这风景。
如果说前两者都是生命中绚烂镜头的影射,那么那写安静的,恬淡的镜头,沉默的桥段又由什么来演绎?我不希望是那些所谓的古城,那么,是西藏的拉萨吧。
藏银在阳光下闪着银色的光芒,却并不耀眼,因为时光把历史的沧桑都锲刻在那些小而沉的饰物上,精致却朴实。
那布达拉宫曾经的管弦之盛,丝竹盈耳,歌舞的繁,如今都消逝了,只留下千年的矗立的身影,骄傲却安详。于是那风中猎猎作响的经幡,把这千年的故事都幻化为风中的舞蹈,轻声的叹息。这才是所谓的朴实,是历经沧桑繁华落尽之后的真淳与平静,毫不矫饰造作,置与阳光下,和谐与温暖。
那些梦中的城市与风景,愿你们美丽的依然美丽。
读书的启示 读书是人类的专利,人类创造了书籍这种方式,用来传承知识,积累文化,涵养情志,使新一代的知识起点承接在上一代的知识终点上,步步登高,走向辉煌。如果到动物园,看见猴子拿着书来读,那大家会感到很滑稽;但是如果看见小孩拿书来读,那大家都会去称赞他,觉得他有出息。这就是说,书把人与猴子分了类。 中国从南北朝以来,就有给周岁的小孩“抓周”的民间风俗:在小孩面前摆上书籍、笔墨、玩具等小物品,从他抓取什么上预测他的性情、志趣或未来的前程。《红楼梦》里贾宝玉“抓周”,面前的书籍、笔墨、乌纱帽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气得贾政老爷大骂他“将来酒色之徒耳”。如果他抓了书籍官帽,全家都会欢天喜地的。所以人创造了文字,进而形成了书册典籍,这就成为人创造文明、发展文明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基本标志。 书可以是上下数千年、远近数万里的人写成的,但读书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可以与人类文明进行无障碍对话。今天可以同李白、杜甫对话,明天可以同荷马、但丁对话,只有人才能享受这种无障碍对话的读书乐趣。书籍积累、交流、传播着知识,日久天长,川流不息,它已经积累、交流、传播成现代知识社会,因此,在现代社会不读书的人不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读书是开发和释放中国人力潜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怎么样把我们人口的资源转化为人才的资源,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这一点上,教育的普及和读书风气的普及,将是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运兴衰的一件大事。 我出生在广东电白县,是整个乡里第一代小学生。同学里面,有许多人因为家境贫困,父母过早让他们回家务农了。我的父亲勒紧裤腰带也让我去读书,能读到哪一步就支持我读到哪一步,所以才读到有考大学的机会。中国农村教育普及,应该当作开发人才很重要的方法。 当时我在广东农村小学,除了学校功课之外,能够接触到的书籍,就是一本《千家诗》和一本《古文观止》,还有乡村木偶戏,比如《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五虎平南》。我父亲读过两年私塾,因为要种地,他两年私塾读得断断续续,不如人家两个月时间,但是《千家诗》、《论语》、《孟子》这些他当时都会背,而且是古腔古调地吟哦,使我受到最初的诗词音律和经典文化的启蒙。农村读书条件差,诱惑也少,不像现在有些青少年那样迷恋电子游戏,因而注意力比较集中。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能充分发挥有限的学习条件给我们提供的可能性,自小就形成浓郁的读书趣味,经过锲而不舍、日积月累,是可以发展成专门的知识系统的。 譬如《千家诗》,上图下文的版式很能吸引阅读兴趣,第一首程颢的《春日偶成》,什么“云淡风轻近午天,随花傍柳过前川”;还有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以及苏东坡的《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等等。这样的诗把它背下来,就知道了过去诗歌的音律声情之美。小时候读《千家诗》是音调把我领入门的,这一点可能会发展成为以后诗歌研究的新视角。 读《古文观止》没有读《千家诗》那么轻松,轻松可以刺激兴趣,沉闷可以磨炼毅力。对于读书而言,毅力和兴趣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有毅力就能深入到文章的妙境当中,也能激发出更深沉耐久的兴趣。比如读骆宾王为徐敬业写的《讨武瞾檄》,就可以从它蕴含的历史典故中找到兴趣。据说武则天读到“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只是笑笑;但是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说的是高宗皇帝尸骨未寒,但是中宗——武则天的儿子,六尺之孤现在在哪里呢?给武则天夺了他的权了。读到这个地方,就触动了武则天敏感的神经,她就很不高兴,说我们的丞相为什么不发现和收罗这样的人才?古诗文往往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掌故的世界,据说一些老先生学问好,就因为他懂很多与诗文相关的轶闻传说、故实原委。 过去文学史不怎么写掌故,我主张写,这可以增加文学史的史料厚度和阅读趣味。当然,有些掌故考证起来可能有问题,但你对它的虚构成分心中有数,反而可以扩展阐释的空间。为什么历史上没有这件事,有人却要杜撰这件事,这本身可能就是个精神史的问题。 比如贺知章金龟换酒跟李白同喝,这个掌故见于唐人写的《本事诗》,根据是李白写的《对酒忆贺监》:“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现在看贺知章诗的成就还不如李白,他用金龟换酒跟李白一起喝,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李白为什么如此感激涕零呢?实际上我们如果还原到这个掌故当时发生的情形,就颇有意味了。贺知章是70多岁的秘书监,比李大40岁,部长级干部。李白一个文学青年30多岁写了几首诗,第一次到长安,在小旅馆里住,一个70多岁部长级干部,三品官员,到旅馆去看他,而且解下自己的金龟(唐朝是三品以上官员佩带金龟,四品银龟,五品铜龟),就像将军把自己的徽章拿下,做抵押去换酒陪你喝,称赞李白是天上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可以看出,盛唐时期的诗和酒打破了官本位的等级制度,这种文明共享的情景在后世的唯官是崇、见钱眼开的世俗体制中是难以想象的。 我小学三四年级就读《三国演义》。读这部书,就懂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像周作人讲《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他把古代言志的文学、载道的文学的起伏,说成是构成整个中国文学史的脉络:言志是个性的、抒情的,载道是政治的、说教的,两种文学互相起伏,构成文学史。他没有什么理论根据,就是根据《三国演义》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么一个历史循环的理论。所以,一个人小时候接触的书籍,都可能埋下一些种子,这些种子有可能刺激日后作为一个有心人继续读书和思考问题的兴趣,也就可能发芽生长成一个专门的学问体系。人的内在潜能是多方面的,要从不同角度开发自己的潜能。 读书是一种终生的旅行、终生的事业 知识和学问是无限的,生命是有限的,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持之以恒,把读书作为终生的习惯。 欧阳修曾经说到他最好的文章是什么时候写出来的。他提出“三上”的说法:枕上,马上,厕上。他平时对文章苦苦思虑,全神贯注,才能在不经意中灵感突然袭来。不是书要我去读,而是我要读书,永远当主语的人是大写的人。条件人人有差别,读书的欲望全然在我们自己,要充分挖掘、发挥你遇到的每个机遇所提供的可能。 我现在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了些成绩,就是懂得如何通过自己切实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的人。这种走路方法,也就只有方向,没有终点。 学习的欲望是一种知不足而求足的欲望。要保持这欲望,使它长盛不衰,在一些关键时刻就要超越种种精神障碍,处劣势时发现自己的优势,翻过一面看问题。 刚上大学的时候,上海、北京的同学,一开口就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什么普希金、高尔基,而我在农村里只知道《说唐》里面李元霸是第一条好汉。对于自己与城市同学的知识落差,感到有些悲观。《琵琶记》中有句话:“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不可能一路坦途,可贵的是在忧患中不损志气,遇到坎坷就翻过一面看自己。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我竟然跟城市里的同学考得分数差不多,说明我在同等条件下更有潜力。翻过一面看自己,不要只看到自己的劣势,要看到自己还有潜力。我想,这种翻转式思维大概也是一种智慧,可以激发出一种精神力量,知不足而思补足,化劣势为另一个角度的优势。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优势和劣势,就看你如何对待和处理。处置有方,这才是最要紧的。 自己是自身潜力的载体,潜力的释放,精神的解放,自己最知深浅,自己最知可能。所以,首先要有自己主体性的觉悟。最可怕者,是折断自己的主心骨。开拓可以认识自己的潜力。别人用8个小时读书,你花上10个小时读书,把应该读的文献都梳理一遍,才能在学科领域获得充分的发言权。同时,建立自己的信心。 有的人知识比较系统,本是好事,但是写文章容易落入教科书框套。有的人知识比较芜杂,本是坏事,却往往有自己的体会,不入框套,一旦成熟,就多少有点创造性。这很重要。研究工作贵在创新,如果别人怎么讲你就照着讲,是不可取的。所以,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精神优势,欣赏和发挥自己的这种优势,把它落实到刻苦上,建立学术上有根柢的创新机制。 我写小说史读了近两千多种书,也是因为有北京的各家图书馆,还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图书馆,它的藏书为地方图书馆所不及。守着文学所的50万专业藏书,而不认真读书,实在有点像杜牧所形容的“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了。 围绕着一些有价值的、有兴趣的领域,对与它相关的各种材料进行竭泽而渔式的阅读,相互比较揣摩,从它们之间微妙的差别、不同层面的变化、甚至相反相成中,发现深层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体验。这样,你的思想就自由了,你就有了发言权。因为人家没读的你读了,人家没读那么多而你读了那么多,人家没注意到的你注意了。 作为专业化读书方式的竭泽而渔,是耐人寻味的。泽中有水,甚至混有泥泞,不易看清鱼的真面目。要把这水呀、泥呀排尽,以便把鱼通通捉到,就要寻找到排水的有效方法和渠道。 比如籍贯在我们广东省番禺县的现代女作家凌叔华,一些作家词典和文学史说,她父亲凌福彭出身翰苑,当过保定知府,这就泥水浑浊,难辨真假。怎样排除浊水,去伪存真?就需要找出有效的渠道。渠道之一,凌福彭既然出身翰苑,就应该查一下清朝后期历科进士的名录。一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鱼”就浮出水面了:他是光绪21年(1895)乙未科第二甲第三名进士。渠道之二,他既然当过知府以上官员,《清代职官年表》应该有他的记载,一查就明白,他当的不是保定知府,而是顺天府尹,即北京市长。宣统元年(1909)晋升为直隶布政使,直隶省的行政财务省长,由正三品升为从二品,地位比从四品的知府显要得多了。渠道之三,既然他的籍贯是番禺,就有必要查一查,清光绪年间编撰的《番禺县续志》,连她的祖父、曾祖父作为知名乡绅行善积福、创制器具的材料都找出不少。我和客居英国伦敦的凌叔华通过信,她并不知道这些县志材料。如果我们还能找到凌叔华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古韵》(AncientMelodies),然后再去阅读她早期的小说,对于鲁迅评价她“大抵是很谨慎的,适可而止地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展示了“世态的一角,高门世族的精魂”——就可以获得更深刻的领会了。 “竭泽而渔”,是陈垣先生倡导的治学方法,他当过北师大的校长,是与陈寅恪齐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元也里可温教考》等文章,堪称竭泽而渔治学方法的典范。他为了搞清《元史》中不时出现的“也里可温”这个词的含义,就把210卷的《元史》全部读了一遍,把所有“也里可温”的条目全都抄录下来,然后把蒙古白话写成的《圣旨碑》和其他元代书籍里有关“也里可温”的材料进行参证,终于发现“也里可温”就是元朝基督教各种派别的总称。前辈学者这种见疑不放,对于有价值的、但别人不甚经意的疑难问题穷追不舍,从不一知半解,舍得竭泽而渔的治学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244 浏览 8 回答
319 浏览 5 回答
137 浏览 3 回答
319 浏览 10 回答
360 浏览 4 回答
258 浏览 5 回答
272 浏览 5 回答
339 浏览 7 回答
167 浏览 8 回答
121 浏览 3 回答
296 浏览 5 回答
195 浏览 3 回答
300 浏览 9 回答
210 浏览 6 回答
250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