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绿意盎然的春天,小红来到了乡下,当她看到外婆家一片春色满园的景色时,不禁赞叹起来。溪边小草茵茵,岸上柳树依依,树上桃花朵朵,真是美极了!小红刚要进门,便看见屋檐下有一窝小燕子,不停的鸣叫着。突然,一阵大风刮来,把一只稚弱的小燕子吹到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它用纤弱放入声音呼吸着,但它的声音太小了,没有其他燕子注意到,小红正想把小燕子放回窝里。可一个黑影迅速带走了小燕子,小红根本没有看到什么,小燕子就无影无踪,下落不明了。满怀疑惑的小红开始找那个不速之客,她竟然看到了一只大花猫正卧在小燕子旁,一步一步地靠近它,眼看就要碰到燕子了,小红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她急中生智,用“河东狮吼”般的声音叫了几声:“汪,汪,汪”。顿时,大花猫身上的毛怒发冲冠一样竖了起来,一溜烟儿跑到了外面,小红总算松了口气,把小燕子捧回了窝里。小红又回到了外婆家,只见那大花猫正悠闲自得地躺在那里休息,小红一下子把大花猫拎了起来,对它说“你这只坏花猫,下不为例,否则有你好看!”大花猫吓得钻到柜子里,浑身发抖。小红想到“下次它肯定不敢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今天救了一只小燕子,真开心啊”
中国现代 儿童 文学萌生于晚清时期,但真正诞生于“五四”时期,并在“五四”时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五四”时期的翻译儿童文学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发展功不可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 范文 一:儿童文学促进语文 教育 有效教学提升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 故事 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 文章 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二:儿童文学的功能及应用分析
摘要:儿童文学与儿童的成长紧密相连,有助于民族性格的传递、改造与超越。优秀的儿童文学集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语言、情感、创新、教育与人文等多种功能,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他们心灵的栖居地,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功能;课程资源
一、儿童文学
按照年龄层次,儿童文学可以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以及少年文学,按照形式可以分为图画书系类与文字书系类。英美儿童文学在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成果显著,受人瞩目。西方的图画书始于17世纪,到了19世纪,随着彩色印刷术的发明,图画书得到了蓬勃发展,英国的伦道夫•凯迪克强调图文一体,被誉为“现代图画书之父”。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以阿特丽克斯•波特的《彼得兔的故事》为代表的图画书作家,他们利用图画与文字共同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图画并不是文字的依附,而是独自成体,能够单独地讲述故事。比较知名的英美图画系类如《贝贝熊》、《粉红猪小妹》等。文字书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更是有着很多经典作品,如《爱丽丝梦游仙境》、《柳林风声》等。
二、儿童文学的功能
(一)语言功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了优美的、鲜明而生动的语言,文学也就不复存在。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不仅规范、准确,又幽默夸张,不但具有丰富的 想象力 ,还有着强烈的艺术力与感染力,能够形象化地把生活的各种美好事物生动地表达出来,激发他们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沐浴儿童的心灵。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实践能够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文字书系类自不必多说,图画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更是深受幼儿的喜爱。
(二)情感功能
郭沫若认为,儿童文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童话、 童谣 、剧曲),都应“以童为本”,由儿童的感官以直心朔于其精神堂奥,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性的想象与感情之艺术,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成人为中心”进行功利性、实用性的宣传。一些广泛流传的儿歌比如“好爸爸坏爸爸”、“小燕子”、“读书郎”等以成人为视角的价值观值得商榷。儿童文学是知识与文学艺术的双重启蒙,目前我国的语言启蒙教材比较注重知识传授,重视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但是缺乏文学特质,缺乏想象与创新,难以激发儿童的共鸣。但是,经典文学作品如《柳林风声》中的小动物性格迥异,充满童真童趣,能够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儿童正确的情感发展。
(三)创新功能
.托尔金认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对受到“第一世界”束缚而不满的人用幻想去创造一个“第二世界”。儿童文学维系着儿童的童话梦想,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对“第二世界”连绵不绝的想象力。只有具有现代创造意识的儿童文学,方能以创造的露珠,保护孩子的探索创新能力,促使儿童茁壮成长。例如,图画书能够让儿童通过图画的留白主动参与叙事想象,文字书能够让他们构建想象的画面,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幻想能力。优秀的儿童文学具有现代创造意识,能够鼓励儿童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突出表现了儿童追求新奇、喜欢冒险的经历。在探索中理解人生真谛。
(四)教育功能
《贝贝熊系列丛书》是美国儿童行为教育之父斯坦•博丹所创作,从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出发,把教育融入到故事之中,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与行为,比如《爱护环境》、《作业的烦恼》、《与父母相处》、《对待陌生人》等,这些故事不是依靠直接地说教,不是单纯地空喊 口号 ,而是通过儿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启发他们去思考,完美地实现了现实伦理、情感伦理、生态伦理和价值伦理的叙事。小说《柳林风声》在模仿游戏与语言幽默中让儿童体会互助互惠,真诚对待朋友的良好品德,培养真善美的美好心灵。另外,这些作品中的生态意识能够让儿童自发地去保护共同居住的地球,保护动物,爱护植物,对大自然与生命存有敬畏之心,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为维护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进行努力。
(五)人文功能
真正的文学经典是一种稳定的人文情怀、道德信仰、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7],承担着创造诗意家园的责任。当下城市化进程在加速,教育的功利化使儿童被关在精神的“围墙”里,他们受到异化失去童真而早熟,导致了童年诗意的消逝。真正具有精神质地的儿童文学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能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走向精神的绿洲,诗性的世界,让孩子感知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感受天人合一,众生平等的人文精神。儿童文学所描绘的世界是儿童心目中的“乌托邦”,让这个幻想的“乌托邦”走进儿童纯净的心灵,有助于对人类诗性精神的拯救。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表现了儿童在稚气而具有魅力的探险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儿童与成人可以同时阅读的经典。《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杰克逊岛就是孩子们的“乌托邦”,他们在“乌托邦”世界一次又一次的探险中升华着心灵。这些儿童文学经典可以帮助成人抹去尘世的喧嚣,抚平心灵的浮躁,重温童真,纯净心灵,率真心性。
三、英美儿童文学:师院英语专业重要的课程资源
英美儿童文学是师范英语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首先,这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 学习英语 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改编经典情节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己创作,让学生自由发挥,一些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就是在父母讲故事的形式下得以创作发展,比如《金银岛》、《柳林风声》、《爱丽丝梦游仙境》。其次,英美儿童文学课程还帮助学生学习经典作品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学习遣词 造句 的优美与准确,在吸收地道语言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与鉴赏能力。同时,语言与 文化 相辅相成,英美儿童文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他们的全球概念,开拓他们的思维。文学学习的过程是了解英语语言与文化,从而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并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与价值观。
四、结语
小说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人类心灵的栖居地,童心相通,经典的儿童文学没有国界,沟通着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诉求。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借助童年的故事探寻永恒的生命发祥地,他认为,我们大家都有一个杰克逊岛,儿童文学是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的想象的“乌托邦”,当我们感到疲倦时,我们便向往这个去处。[6]
参考文献
[1]王泉根.论人类文学大系统的分类结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2.
[2][6]侯颖.图画故事对儿童诗性心灵的守望[J].文艺争鸣,2010(24):166、168.
[3]李利芳.论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J].兰州大学学报,2000(1):140.
[4]石侠,程诺.构建“第二世界”的儿童幻想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2011(06):117.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听着朗朗书声的呼唤,燕子从遥远的地方飞回来了,“归燕识故巢”,它又回归故里,落户我家。也不知是从哪天,哪时,哪刻,听到了燕子的呢喃,或许是从梦里听到的。风还很厉,燕子剪开云雾,“如离弦之箭”从我眼前掠过,带着南方的讯息和清香,带着春天的问候和亲昵。
父亲指着归巢的燕子:“看,还是去年咱家的燕儿。”我心里嘀咕,都是一个样儿,“似曾相识”罢了,哪是咱家的呀!其实,岁岁年年,燕子也成我家的一员了,父亲能辨清它的鸣叫,斜飞的姿态,更能体会到它的亲昵。父亲从燕窝下走过,燕子会叽叽地叫两声,黑得发光的小眼睛,送父亲远去。它有个癖好,不啄食死食,而是要捕食飞虫。这一本领,练就了它劲健的翅膀,敏锐的捕捉技艺。燕子的美,在于铁翅的舒展,永远向前的构图美;在于上下翻飞,身姿的刚健、犀利;在于呢喃低昂,鸣叫的清脆和热情。在狂风暴雨来临之时,空气中有了雨滴。燕子一个斜冲,似乎要触到你的身体,留下叽哩的招呼,啄着飞虫,消失的斜风细雨之中。
我小时候家里是土坯箍的窑,院墙是用黄土筑的墙,总是有很多的窟窿。麻雀就在窟窿里垒个窝,啄食小颗粒的粮食和死虫;立在墙头,唧唧不休,抗议似的叫着,怕人动了它的窝。它的窝比较简单,用细干草、羽毛、线绳抟一个窝,可以孵蛋,直到小鸟探出窝门离开家。燕子不就地取材,而是自己选址、设计、建构一个家。首先考察主家为人和善,不仅疼爱自己的家人,还疼爱一切的生命,向往美好。再选址。在大门的顶上或房檐下有遮蔽风雨的风水宝地,建一个窝,去繁衍后代,发展事业。老百姓说“穷雀富燕,鸽子住的金殿”。其实,并非如此,在我家大门的上方,箍着半截土窑,燕子仍然移民我家,而且高兴地鸣叫着,飞出飞进,箭一样地从我们身旁掠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她不要我们喂养,也不啄食粮食,起早摸黑,飞来飞去,一派生机。如果我们学习不努力,干活偷懒,挑轻头,母亲会说:“吃死食的顽货,你不土里刨着吃,吃飞食去!”我那时的理解,燕子是吃飞食的,可哪有它的能耐呀。
父亲说:“燕子是善虫,不害人,吃害人的虫子。”我们自然就不去打它。也听大人闲聊,打燕子不好,打了燕子瞎眼睛。“燕子不进恶人家”,谁家有燕子,谁家就和善,日子会越来越好。还掰着指头佐证谁家闹家务,燕子都不去。
燕子还没有回来,父亲就会念叨:“今年燕儿怎么还不来”?有时正说着,它来了,叽叽地去查看它的窝。我们也高兴得跳起来,“我家的燕子又来了”。或许,在月明星稀之夜,它就入住我家了。它去的时候父亲说:“今年燕儿走得迟,天气还暖和着呢。”结果第二天燕子不见了,它没有辞行,默默地离去,怕我们伤心,也不让送别。我们要等待一个漫长的冬天,似乎燕子也是我家的一员,每当从大门经过,都要不自觉地抬头望望。父亲小心翼翼,害怕不小心动了燕子的窝,来年燕子就不住了。“这东西灵性得很,记性好得很,只要你动一下它的窝,它就不来了”。父亲赞叹着,我们也想象着,燕子飞几万里到暖和的地方去,又要飞几万里到我家乡,用娇小的铁翅链接起南北的春天。它要付出多大的辛劳呀,万一迷路了怎么办,万一生病了如何是好!
现在家里是砖木房子,房子的前墙用瓷砖贴了,光滑好看。有的还有彩绘,有风景画,塑钢的玻璃窗映照着绿树蓝天。燕子也喜欢这一风水宝地,可怎么垒窝呀?它们衔着细枝,总是粘不上去,撑开翅膀,停在空中,望墙沉思,一刹那,斜冲下来,飞走了。或许是找更有黏度的细草,或许去空中飞行寻找灵感,或许去跟同伴商量先进的经验。我告诉它俩,“小家伙,难住你了吧”。可有一天,瓷砖的光面上,粘了一根草茎,似乎是用直尺量做的,与墙面平行,燕子忙碌地飞来飞去,比平时的频率增加了。除了两口子,又有帮忙的,“衔泥燕子争归舍”,衔线的衔线,叨枝的叨枝,含泥的含泥,一个半碗型的窝,垒好了。小小的燕子,硬是靠着执着,靠着一口一口的唾液,粘成了一个窝。外面光洁圆润,没有丝毫的枝桠和突触,在窝的沿口还稍有收缩。燕子并排站在窝边,叽叽地叫着,似乎在庆贺,似乎在商议下一步的工作。
有了窝,就有了家。生下蛋,开始孵化它的孩子。你总能看到一只燕子飞进窝,又迅速地飞走了。半个月多的时间里,小燕子出世了,听见了叽叽的叫声。每当燕子飞来时,小燕子站在窝边,如小小的企鹅张开口,燕子停在空中,把含在口里的虫子,吐到小燕子的嘴里,又飞走了。不几分钟,燕子又衔来了虫子,小燕子急切地张着口叫唤的,欲先争到食物。小小的窝,四个燕子并排站着,还争着索食,相互挤靠,多么淘气的家伙。我在心里念叨着,别急,小心掉下来呀。
听老人讲,开始时,燕子怕小燕子掉下来,用细线之类的东西绑住小燕子的脚,大一些就自己能防护了,即使一只脚踩空,也能很快地站稳。蓝蓝的天,风儿轻轻的,只有燕子不停地飞来飞去,它忙着喂食小燕子,多么的辛劳呀,真是“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抓养大一窝燕子,还要继续下蛋,孵子,喂养,直至成才。
燕子家庭最讲公平和谐,“双燕复双燕”,双双筑巢,孵卵供食,轮流喂食小燕子,你看不到它们的争吵,看不到它们清闲地静坐,只有飞来飞去得忙碌。夜很黑时,燕子才回家,天待亮时燕子又出发了。听说燕子会在夜深人静时,明月当空的夜晚迁飞,看不到它飞去的模样,也看不到它飞来的英姿。据科学家研究,燕子一年要繁殖两窝,大约6-12枚,每天往返巢中200次,捕捉数以千计的昆虫,几个月就能吃掉25万的昆虫。
“燕燕于飞”,村子浸润在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里,燕子似蓝宝石里闪动的黑瑕,似湛蓝大海的眼睛,似蓝色沙浪溅起的浪花,把层层梯田画出波线,织出黄土地上的麦苗山花,争绿流光。它迅疾地斜飞、冲浪、驰奔,柳枝摇曳,绿意醉人。有的似箭,健翅翻飞,有的似戟,直冲云霄,有的回旋,有的冲锋,热闹了山村。在纵横密织的红瓦砖屋里走线。燕子是织锦者,山村又把燕子织了进去。现在正值仲夏,田野渗绿,天空滴蓝,把天空划出热闹的燕子,飞进我的眼睛,飞进我的心里。
“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
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我不由得也随着孩子们歌唱。
公众号:六盘山诗文
论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儿童文学作为儿童阅读的主要精神食粮,它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掌握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其次,感受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再次,把握儿童文学的文学蕴含,可发展儿童的联想扩展能力。关键词:儿童阅读能力;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儿童的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的能力,阅读和作文是儿童语文素养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要求作了如此规定:“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上这些文字告诉我们:儿童的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知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联想扩展能力。虽然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儿童文学对儿童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为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从文学的角度划分统计),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它为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见,儿童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儿童文学已成为提高儿童文学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达到了极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或用饱蘸诗意的笔墨抒发自然人性的美妙,或用含蓄委婉的笔调抒写苦难人生之不幸,或用讽刺幽默的笔法揭示社会现实之污点。这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既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好范本,也是儿童学习成为“人”的通灵宝玉,就像赫尔岑所言:“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得整整一所大学。一个人通过阅读体验了时代,不像在科学中,在科学中他只摘取最后的、得到澄清的成果,而是像那种一同举步、一同走上曲折道路的旅伴。”〔1〕既然儿童文学在儿童的阅读和成长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个具有儿童文学素养和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的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课外活动,他需要探索理想的阅读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他对教材中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上,也不会满足于借此教会学生文章的结构方法、中心的表达方式等等,应该自觉地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具的美学特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努力探求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由表及里感受到的三个基本层次:语言符号-文学形象-文学蕴含。这三个层次明确告知我们,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是:识别语言符号,掌握信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再现文学形象,培养想象,提高儿童审美鉴赏能力;挖掘文学蕴含,锻炼思维,发展儿童联想扩展能力。一、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与儿童的认知分析能力符号学将文学看成是一个由符号构造的精神世界。文学读解要寻绎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要寻绎文学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文学符号是文学意义和价值的载体。一般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其中词是符号,句子是符号链,由词和句子组成的讲话或文章是符号的集合体。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阐述关于语言的功能时认为:“当语言用来传达信息时,它的认知或指称功能就发生作用;当语言用来表明说话人或作家的情感态度时,它的表达情感的功能就显示出来。”〔2〕中国的汉字符号,兼有表形与表意的特点,从汉字的符号上可以看出外指的“物象”与内指的“意向”两个因素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索绪尔所推崇的——能指的感性与所指的抽象性的结合,在汉字中达到了高层次的完美实现。可是,书面语言是文字符号,本身不具形象性,要想办法把它变成形象,要使儿童获得一种切实的审美体验。就如法国作家法郎士在《乐园之花》曾说:“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式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3〕(20)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抽象性质,使它所创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失去了直接可感性,儿童想要通过文本感受艺术形象,就必须用自己的认知和分析去融化语符,重构形象,使作者的经验、情感由凝固的物化形态,重新变化为流动的观念形态。按照心理学知识,儿童的认知过程是从环境中接受信息、贮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操作信息,然后作出外显反应。信息加工把认知过程中感性部分(如,感觉、知觉、注意与记忆)与理性部分(思维)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统。〔4〕而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符号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儿童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美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就需要教师蹲下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文学的魅力。可是,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更注重辞章学,喜欢从表达的角度研究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为了有效地捉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范本,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现代的阅读观念 (现代阅读观念着眼于快速而准确地从书面资料中获取信息),培养儿童透过儿童文学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章的信息有主信息、副信息,全面发现这些信息,就能完成阅读的基本要求。如,新课标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的表面信息是松鼠和小熊一个住在山顶,一个住在山脚。它们借风筝和纸船分别祝对方快乐和幸福,于是它们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它们为了一点小事吵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松鼠和小熊都很难过。过了几天,松鼠在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它飞来,它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而内在的信息是作者表现的是儿童的心灵是单纯而明净的,他们因为不谙世事而真诚地对待一切事物。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极为透明、至纯至真的友谊。在完成了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应该把目光转向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因为任何儿童文学作品一定不是孤立地存在,它必然在相互关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而“认知”就本质而言,始终旨在达到这个本质目的,即将特殊儿童文学作品归结到一般作品的法则和序列。所以,每一种“认知” 都具有这一特征:“它不单纯地摹写,而是体现出一种本原性的、赋予形式的力量。它不是被动地表示出某种事物在场这一单纯的事实,而是包含着一种独立的人类精神力量,通过这种能量,现象的单纯在场获得了一种确定的‘意义’,获得了特殊的、观念化的内容。”〔5〕那么,儿童在阅读了具有某一种类型特点的作品之后,在他们的“认知”领域中,必然会获得一种观念化了的程序。例如,完成了 《纸船和风筝》的教学后,可引导儿童去阅读叶圣陶的《小白船》。在阅读过程中,儿童将会发觉:在《小白船》中,表层信息是作者赞颂田野的美丽、多趣,展现的是“将来的田野”。《小白船》开头第一句话,“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就将我们引入优美平和的境地,在这片“将来的田野”里,各种生物都得以自由地舒展生命:“水面上有极细微的声音,是鱼儿在奏乐,他们会用他们特别的方法奏出奇妙的音乐来:‘拨喇……拨喇’好听极了。他们邀请小红花跟他们一起跳舞;绿萍要炫耀自己的美丽的衣服,也跟了上来。”祥和、谐趣的田野风光中,鱼儿畅快地嬉戏游玩,伴随他们的是“活泼美丽的小孩儿”。一条小白船载着天真无邪的孩子随风飘荡,任意东西,即使迷路了,也有善良的人来帮助。深层信息是“小孩儿”与鱼儿融洽相处,互不侵犯,共同营构优美、诗意的童话境界。这方天地里洋溢的是真、善和纯洁,表现着作家对理想、和谐、充满真诚与爱意的人生的追求。这样的教学,可以说儿童以作家创造和构建的文学意象为媒体,透过文字符号与该符号所表示的语义,掌握了文本要传达的表层、深层信息,从而达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有效地完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任务。二、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与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儿童读者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关于文学形象,卢卡契在《艺术与客观真实》曾指出:“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像。在这里,观象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等的对立消除了,以致两者在艺术作品的直接印象中融合成一个自发的统一体,对接受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6〕这里所说的“现实的画像”即文学形象。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作家的情感和生活形象(物象)的结合而创造的艺术形象,如,在《寄小读者》里,冰心饱含着她个人的或思念、或向往、或欣赏、或同情的各种情愫,而描绘的仪态万千的自然风光、金发碧眼的异国少年;其二是文本中的文学形象并非直接由实体形象所构成,而是由接受主体的心理机制在一系列语言符号的刺激下幻化、再造而成。如,解读“丑小鸭”时,读者通过再造想象,实实在在会感受到:《丑小鸭》绝不仅仅限于反映当时欧洲社会的某些现实,也绝对不仅限于作为作者安徒生人生道路的单一象征。它最大程度地写出了整个世界、全体人类生活的某些普遍性,写出了所有曾经有过自卑而摆脱了自卑,达到理想境界的一种艰难的心路历程。由于儿童文学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文学,所以,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依据。儿童在儿童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间接地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接受教育,受到美的熏陶。但要领略文学形象的独特魅力,从而在情绪情感上打动儿童、感染儿童,需要儿童在阅读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思维,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对作品的情和理有所感受和领悟。所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通过再现文学形象,发挥儿童的想象,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提高儿童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感受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传递的信息作出的反映能力。在这里,既有单纯的生理感觉因素,又有积淀理性内容的感觉因素。〔7〕(232)从生理感觉因素上说,指的是审美主体的感觉能力,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特征怀有浓厚的兴趣,能够在审美实践中保持高度的敏感。例如,儿童听到节奏韵律鲜明的儿歌、看到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就可能引起他们情绪上的舒适感,从而会更有兴趣地投到阅读中。而从积淀理性内容的感觉因素上来说,是指审美主体在获得生理愉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调动起各种心理机能,并参照以往的审美心理积淀和感觉经验而作出的审美反应。例如,当儿童阅读了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时,由于审美感觉中积淀的阅读经验,使儿童对接触到的文学形象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这样,儿童会从审美对象的外在特征、象征符号中迅速领会它所对应的内涵,所以看到狐狸、大灰狼、小白兔、老牛、猴子,他们会产生狡猾、凶狠、活泼、善良、聪明等相应的审美反应。其次,培养儿童的审美判断力。审美判断是对审美对象的美的特性进行分析、综合之后所得出的审美评判和审美断定,而审美判断力则是指在这种审美评判和审美断定中所显示出来的审美水平与能力。〔7〕(232)如果结合儿童的审美心理特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他们会调动主体的审美经验展开丰富的自由联想,将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与儿童主体的知、情、意对应起来,从而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和营造意蕴深厚的审美境界。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于是我们需要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去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让儿童对作家创造的审美意象进行不断的审美判断练习,这将有效地培养儿童的阅读审美判断能力。例如,德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甘特·斯本的短篇童话《向日葵大街的房子》:老房子与主人伯姆泼利先生一家世代相居,因此感情深厚,几次从危难中解救和保护了主人一家,对主人始终忠心耿耿。然而伯姆泼利先生却嫌老房子旧了,要卖掉它,买幢新房子。老房子不愿离开主人,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主人出售它。它的种种鬼把戏吓走了一个又一个的买主,然而引起了一对喜爱新奇的新婚夫妇的极大兴趣,非要买下老房子不可。老房子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选择出走。最后,伯姆泼利先生千辛万苦才找回了老房子,并把老房子装饰一新,决心永远与忠诚的老房子为伴。如果儿童经常阅读这类作品,他们就会在对老房子这个别出心裁的形象进行再现、体验与感悟的基础上,判断出作品的蕴含:作者借助童话这一文体,突出老房子忠心不二的精神品质,意在赞扬一种朋友间的忠诚守信,哪怕遇到任何意外变故也不变心的为人的高尚品质。再次,提升儿童的审美理解力。审美理解是在审美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审美特性作进一步认识、分析和把握的一个审美过程。〔7〕(233)审美理解也是对事物审美特性进行深入和强化的认识与把握过程,是审美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由个别性把握经由特殊性把握,再到普遍性把握的飞跃过程。从这一层面进行思索,可以发觉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往往是从作品中的各种事物外部联系的理解入手,然后对各种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内部的联系作深刻理解和认识,从而积累某类事物所具有的审美属性,不断提高审美理解力。例如,儿童在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时,他们发现这个童话描写的是“快乐王子”为了关心帮助穷人而献出了自己所有最珍贵的东西,最后又由于同情曾帮助过他的小燕子,悲痛得铅心爆裂而最后被毁,而其内涵却是“快乐王子”为爱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境界。由这个文本作为范例,然后引导儿童阅读更多的童话,儿童会领悟到童话生动的形象与离奇情节的背后,常能引发人们思考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如,人与人的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美与丑的辨别、正义与邪恶的根源等隐藏着的蕴含。席勒曾经指出:“审美的教养使一切事物服从美的法则,并且在它给予外部生命的形式中显现内在的生命。”〔8〕由此可见,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进行类似的阅读,那么儿童会在文学形象的审美感受中渗透自己的审美体验,从而直接进入到文学作品的哲理性认识和本质性把握的层面。三、儿童文学的文学蕴含与儿童的联想扩展能力文学蕴含层面,是指文本所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它是宗白华所说的“最高灵境”层次,也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的哲学内涵。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是对文学作品蕴含的阐述。在西方,但丁早就指出,文学具有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可见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不应当是意义确定的和完结的,而应当是意义含蓄的,这样可以满足读者的阐释欲望。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它当然也讲究文学的蕴含。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适合少年阅读的儿童小说,其内蕴存在于特定的小说话语体系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例如,曹文轩的《古堡》,表层描写两个少年对一座传说中的古堡的寻觅,深层告诉儿童在一切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要表现出不迷信、不盲从、不畏艰险、不惮前驱的探索精神。儿童文学文本的蕴含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召唤着儿童充分调动其联想、想象能力,逐渐走进儿童文学文本的蕴含层面。阅读期待中包含着想象能力的培养。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中曾说:“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种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9〕从某种意义上说,以文学能力和阅读兴趣为主要因素构成文学读者的统觉背景,即是阅读期待视野,读者正是立足于这一统觉背景去选择作品、破译语符来和作家对话的。在这儿,读者是接受主体、是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的。也就是说,面对儿童文学文本,儿童读者当然可以而且必须以自己的想象去将其具体化,去进行再创造。如果再用姚斯的话来说就是:“文学作品并非对于每个时代的每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的客体,它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像一部乐队总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10〕接受美学的这些观点,实际上强调了儿童文学阅读的再创造性质。儿童在阅读作品时,不是对作品作浮光掠影的了解,而是在阅读(或听读)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思维,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对作品的“情”和“理”能有所感受和领悟。因此儿童文学阅读有较明显的感情色彩和理性色彩,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况且少年儿童的心理有其共性:即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青少年最富于想象、青少年的空间想象能力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想象更富于创造的特色。”〔11〕于是,面对曹文轩的儿童小说,儿童在想象中期待着个性独特的儿童形象和如诗如画的环境;面对汤素兰的童话,儿童在想象中期待着曲折有趣的情节和幽默诙谐的童话形象;面对着儿童诗歌,儿童在想象中期待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所以,在儿童的阅读期待中,要抓住儿童想象丰富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联想、想象能力。阅读回味中包含着想象能力的培养。回味是读解的一种精神反刍形式,是一种回溯性的心理活动。〔3〕(171)儿童文学中的某个情节、某个人物的典型性格,甚至它的一两句有意思的话,儿童诗歌中某种意境、某一佳句、某一关键字眼都可能给儿童读者留下阅读回味。之所以产生阅读回味,是因为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发达,他们对作品中的场景、情节、人物、内涵可能一时难以有豁然领悟的感受,需要在对作品的反顾中重新整理,逐渐得以领会。而回味的过程,教师可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在情感的触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回味《和时间赛跑》这一篇文章时,让儿童在进一步体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联想与珍惜时间有关的格言;也可以利用音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讲讲珍惜时间的小故事;或让学生用画笔描绘珍惜时间的画面。这一过程用故事、音乐或画面来渲染气氛,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儿童体悟到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而且直接关系到儿童对文学本身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同时,这一过程还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参考文献:〔1〕〔俄〕赫尔岑.赫尔岑论文学〔M〕.辛未艾,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3〕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4〕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6〕〔匈牙利〕卢卡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2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7〕黄健.文学与人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8〕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9〕〔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0〕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1〕北师大公共课编写组.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资料:
257 浏览 7 回答
260 浏览 2 回答
84 浏览 6 回答
113 浏览 3 回答
300 浏览 2 回答
300 浏览 4 回答
349 浏览 4 回答
250 浏览 3 回答
262 浏览 4 回答
277 浏览 2 回答
303 浏览 3 回答
205 浏览 6 回答
324 浏览 4 回答
205 浏览 6 回答
220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