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地理》,目前惟一以经济地理命名的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前沿性较强,适合经济地理、旅游地理、人文地理方向的朋友阅读。2,《地理研究》仅次于《地理学报》的地理学类综合权威刊物,论文质量高,最大的特色是论文的领域比较均衡(不似地理学报过于偏重在狭义自然、经济、GIS三块),自然地理、GIS与遥感、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旅游地理、文化地理的论文基本都能找到,论文的可读性也较强,难度较低。3,《地理科学》,中科院长春地理所主办的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各方面综合来讲稍逊色于《地理学报》、《地理研究》,且区域性比较明显,刊登的很多的研究论文都是以东北为背景着手。4,《人文地理》,我国惟一的人文地理类核心期刊,由西安外语学院人地所主办,侧重于刊登经济、城市、旅游、社会、文化方面的人文地理类论文,可读性较强,难度较低,是人文地理学专业方向必读的刊物之一。5,《城市规划》,强烈推荐,也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非地学类核心期刊,但是却非常值得城市地理学专业的同学浏览,里面的有很多大家的论文,看这本期刊,你不仅会体会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区别跟联系,还会有更大的收获。6,《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历史地理类权威刊物,由我国历史地理学科很强的陕西师大主办。论文主要反应历史时期的环境演变过程、历史人地关系、历史人文过程。适合历史、历史地理、文化地理方向的同学阅读,不过由于是挂在历史学下面的刊物,所以论文的思路大多按照传统的文科历史模式召开,地理学特征不明显。7,《城市问题》,这个期刊严格说来不能算地理学类,按中图法的分号是“C”打头,即社科类期刊,我大概翻过几期,感觉论文质量一般,论文的作者来源很杂,但地理学者不占主导,里面的论文综合性、理论性很强,可读性一般。8,《地理科学进展》,也是很权威的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和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并列为地理学传统的四大核心期刊。
2015- 吴志强、邓雪湲、干靓,《面向包容的城市规划,面向创新的城市规划——由《世界城市状况报告》系列解 读城市规划的两个趋势,《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4期,第28-33页。- 吴志强,陆天赞,《引力和网络:长三角创新城市群落的空间组织特征分析》,《城市规划学刊》,2015 年第2期,P31-39。- 吴志强,杨秀,刘伟,《智力城镇化还是体力城镇化——对中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城市规划学刊》, 2015年第1期,P15-23。2014- 吴志强、刘朝晖,《城市规模和区域差异对中小城市发展影响及其启示》,《城市规划学刊(英文版)》第 23期 P50-57- 吴志强、柏旸,《欧洲智慧城市的最新实践》,《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5期,第15-22页。- 刘海涛、吴志强,《生态文明视阈下水城共生理论框架与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4期,第52-56页。- 吴志强、刘朝晖,《“和谐城市”规划理论模型》,《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3期,第12-19页。- 吴志强、王兰,2013年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动态,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3-2014),201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432-435,。- 吴志强、杨秀、刘冠鹏,50%城镇化率转折点上的城市生态思考,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3-2014),201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51-58,。2013- 吴志强、刘朝晖、王兰. 2012年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1-2012),2013,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刘朝晖、吴志强.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第五届欧洲美洲规划院校联合大会,2013年7月,爱尔兰 都柏林。- 王伟,吴志强,《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集合能效测度与比较》,《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第7期,第63-71 页。- 吴志强,汪滋淞.《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要点及评估案例[J].建设科技,2013年06期,82-86- 吴志强,汪滋淞. 绿色教育—提高全民环境素养—中国绿色校园与绿色建筑知识普及教材编写[J].建设科 技,2013年12期,22-24。- 吴志强,汪滋淞.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情况及主要内容[J].建设科技,2013年12期,20-24- 吴志强,汪滋淞. 绿色校园-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绿色校园学组工作[J]. 建设科技,2013年12期,16-19。2012- 吴志强,吕荟. 《“欧洲绿色之都”评选与城市可持续性评估的思议》,《上海城市规划》,2012(6): 吴志强,汪滋淞,干靓.《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研究,《建设科技》,2012年3月。2011- 《中国城镇化的科学理性支撑-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综述》,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11(04),吴志强、仇勇懿、干靓等,第1-9页。- 《世博梦想上海世博园区后续利用与上海城市整体发展的关系》,刊于《时代建筑》, ,第45-47页。2010- 吴志强,仇勇懿,《城市创意氛围的比较分析—以上海、嘉兴等地为例》,刊于《时代建筑》,,第20-24页。- 《世博会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的回顾》,刊于《城市规划学刊》,,第14-19页。2009- 吴志强,朱晓玲,《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布局与动线研究》,刊于《城乡规划论文汇编》,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编,,第473-479页。- 吴志强,《主题语境下的上海世博会建筑类型解析》,刊于《时代建筑》,,第4-8页。- 吴志强,《走向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对话吴志强教授》,刊于《时代建筑》,,第58-65页。- 王建军、吴志强,《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刊于《地理学报》,。- 吴志强,干靓,《上海世博会的生态规划设计》刊于《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年第4期,第57-68页。- 吴志强,《在灾难和重建中反思与学习- 吴志强教授访谈》,刊于《时代建筑》,2009年01期,第30-33页。2008- 吴志强,宋雯珺,《欧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案例研究》,刊于《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3期,p113-116。- 吴志强,《重大事件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意义及启示》,刊于《城市规划学刊》,,第16-19页。- 吴志强,《世博会:城市转向永续的催化剂》,刊于《时代建筑》,,第11-17页。- 杨迎旭,吴志强,《英格兰“地方发展框架”(LDF)及其启示》,刊于《国际城市规划》,,第78-85页。-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刊于《建设科技》,,第20-22页。-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刊于《城市住宅》,,第66-69页。-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之三:战略的推进与展望》,刊于《城市住宅》,。-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之二:战略的形成过程》,刊于《城市住宅》,。-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之一:战略总体构成》,刊于《城市住宅》,。- 吴志强,王伟,李红卫,《长三角整合及其未来发展区势-20年长三角地区边界、重心与结构的变化》,,第1页-10页。- 吴志强,杨婷,《世博会遮阳系统的空间设计导则探索》,刊于《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文集4》,建设部科学技术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2-09927-6,156-163页。- 吴志强,干靓,《基于室外热舒适度的世博园区控制降温技术研究》,刊于《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文集4》,建设部科学技术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2-09927-6,477-483页。-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研制》,刊于《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文集4》,建设部科学技术司,编委会成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2-09927-6,930页。- 吴志强,王伟,《新时期我国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展望》,刊于《城市规划学刊》,,第23-29页。2007- 王建军,吴志强,《1950年后世界主要国家城镇化发展-轨迹分析与类型分组》,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2007年第6期,第47-53页。- 吴志强,《对规划原理的思考》,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6期,第7-12页。- 吴志强,《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设计及其哲学思考》,刊于《建筑学报》, 2007年10月,第35-37页。- 姜涛,吴志强,《西欧1990年代空间战略性规划案例的比较研究》,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5月,第53-64页。- 王伟,吴志强,《城市空间形态图析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济南市为例》,刊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4月,第40-44页。-王伟,吴志强,《基于制度分析的我国人口城镇化演变与城乡关系转型》,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4期,第39-46页。- 吴志强,《吴志强教授谈中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3月,第9-13页。- 吴志强,李欣,于泓,《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与城市发展》,刊于《建设科技》, 2007年第11期,第25-27页。-吴志强,陈小龙,钱锋,周俭,曲翠松,魏崴,《同济大学文远楼:历史保护建筑的生态更新》,刊于《建设科技》, ,第30-31页。注:本文荣获“第三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优秀论文奖。- 王伟,吴志强,《Robert Fishman的郊区化研究述评与启示》,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7年02月,第51-57页。- 吴志强,《五个境界的城市观-吴志强教授谈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观》,刊于《城市中国》,,第23-35页。- 王伟、吴志强,《基于Voronoi模型的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济南市区小学为例》,刊于《 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6- 吴志强,朱嵘、孔晡虹,《从世博会城市设计看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刊于《城市规划学刊》,第86-89页,2006年增刊。- 吴志强,姜楠,《沈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刊于《城市规划学刊》,第226-229页,2006年增刊。- 吴志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与展望》,刊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5》,2006年07月,356-369页。- 于涛方,吴志强,《京津冀地区区域结构与重构》,刊于《城市规划》, 2006年09月,第36-41页。- 李红卫,吴志强等,《Global-Region: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区域现象》,刊于《城市规划》,2006年08月,第31-37页。- 吴志强,李欣,《历届世博会园内交通组织的发展演进及特点分析》,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5月,第46-52页。- 吴志强,李欣,《历届世博会到达交通组织的比较研究》,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4月,第61-67页。- 王雷,吴志强,《试论城镇组团式规划的区域协调模式的选择-以中山市东部组团发展规划为例》,刊于《城市规划》,,第15-21页。- 吴志强,李华,《1990年代北京市外商投资空间分布动态特征研究》,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3期,第1-8页。- 于涛方,吴志强,《 “Global Region”结构与重构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2006年02期,第4-11页。- 吴志强,史舸,《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的空间拓展方向分析方法》,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1期,第69-74页。- 吴志强,姜涛,《关于武汉市都市核的初步战略研究》,刊于《规划师》, 2006年01期,第66-72页。2005- 吴志强,于泓,《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2005年06期,第2-10页。-《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王伟,吴志强,第132-137页。- 吴志强,李华,《1990年代北京外商投资空间分布的产业特征研究》,刊于《城市规划》,2005第9期,第14-21页。- 吴志强,《世博规划中关于“和谐城市”的哲学思考》,刊于《时代建筑》,2005第5期,第18-23页。- 吴志强,干靓,《世博会选址与城市空间发展》,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2005第04期,第10-15页。- 于涛方,吴志强,刊《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世界500强”投资研究》,于《城市规划学刊》,,第13-20页。- 吴志强,邓小兵,《从技术主义到理想主义-全球化背景下上海世会理念的建设》,刊于《规划师》,,第75 -78页。2004- 吴志强,邓小兵,车乐,《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的绿色思考》,刊于《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 ,第180-191页。- 吴志强,姬凌云,《从绿色中找寻快乐-上海世博会快乐生态规划及其智能与绿色建筑设计体系探索》,刊于《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第45-50页。- 于涛方,吴志强,《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崛起的条件和机制研究》,刊于《同济大学学报》,2004年06月,第51-56页。- 吴志强,《同济建筑规划设计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刊于《时代建筑》,2004年06月,第12-15页。- 吴志强,冯凡,《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同济国际联合体方案构思解读》,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5月,第8-19页。- 吴志强,《都市缝合-20年柏林和上海规划设计分析的都市发展空间意义透视》,刊于《时代建筑》,2004年第03期,第48-53页。- 吴志强,侯丽,《西方空间战略规划的理论及复兴》,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第02期,第1页。2003- 吴志强,崔泓冰,《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方案国际征集活动透析》,2003年第06期,第16-22页。- 吴志强,崔泓冰,《境外规划设计事务所近年在中国大陆发展的记录与思考》,刊于《时代建筑》,2003年03月,第29-35页。- 吴志强,于泓,姜楠,《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的整体方法-沈阳实例中的理性思维的导入》,刊于《城市规划》,2003年01期,第38-42页。- 吴志强,《论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2010主题》,刊于《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第01期,第7-10页。2002- 吴志强,《50周年艰辛创业 新世纪再创辉煌》,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03期,第01页。- 陈小龙,吴志强,《从学生意向看第五代校园空间走向》,刊于《时代建筑》,2002年第02期,第18-19页。2001- 吴志强,《为21世纪的全球的规划教育奠基》,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第01期,第1-5页。- 吴志强,《通过国际交流把握世界一流学科发展的脉搏》,刊于《教育改革与管理》,2001年第02期,第8-10页。- 吴志强,《从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看世界城市规划发展动态》,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第06期,第1-3页。- 吴志强,《“新时代住宅”理念-德国住宅设计竞赛历史经验的思考》,刊于《时代建筑》,2001年第02期,第20-25页。- 吴志强,《论中国城市规划制度与世界接轨》,刊于《规划师》,2001年第01期,第5-9页。2000- 吴志强,《全球化理论的实证研究:上海城市土地开发空间特征》,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04期,第38-46页。- 吴志强,《Lindblom与渐进决策理论》,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0年第02期,第39-41页。- 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进》导论,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02期,第9-18页。- 吴志强,《波茨坦广场设计过程述评》,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0年第01期,第40-42页。- 吴志强,《城市规划核心法的国际比较研究》,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0年第01期,第4-7页。`- 吴志强,《论新世纪中国大都市发展战略目标-从国际城市发展趋势及城市管理学科研究热点着手》,刊于《规划师》- 吴志强,《城市发展将决定中国21世纪的发展命运》,刊于《城市规划》,2000年第01期,第37页。- 吴志强,《论进入21世纪时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建设》,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01期,第1-5页,,p1-5。- 吴志强,《城市发展将决定中国21世纪的发展命运》,刊于《城市规划》,2000年01月,第37-38页。1999- 吴志强,《百年建筑与城市发展》,刊于《中外建筑》,1999年第06期,第9-10页。- 吴志强,《论都市建筑学的世纪探索与新世纪的挑战》,刊于《时代建筑》,1999年第04期,第20-23页。- 吴志强,《博士风采》,规划师,1999年第04期。- 吴志强,《德国空间规划体系及其发展动态解析》,《国外城市规划》,1999年第04期,第2-5 页。- 吴志强,《21世纪的城市建筑:走向三大和谐》,刊于《城市规划》,1999年第10期,第20-22 页。- 吴志强,《论21世纪中国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其准备》,刊于《建筑师》,ISBN7-112-03844-8,1999年第04期,总87期,第4-7页。- 吴志强,姜楠,《评介David Clark的新著<都市的世界/全球城>》,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7月第4期,第77页。- 吴志强,《Shanghai's Xiahai, Xiagang: Wirtschaftliche strukturelle Wanderung in Shanghai huete(上海的下海与下岗:论上海今天的经济结构的提升)》,刊于德国《Stadtbauwelt(城市建筑世界)》1999年06月,总142期,第1324-1325页。- 吴志强,《Hinein in die Stadt und aus der City raus, an der Wohnlagesverlagung in Shanghai (先进城再出城:论上海居住地从市中心到城市边缘的迁移)》,刊于德国《Stadtbauwelt(城市建筑世界)》1999年06月,总142期,第1344-1347页。- 吴志强,《城市规划中不变的精神和责任》,刊于《东方建设》1999年05月第02期,第12-13页。- 吴志强,《百年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变的精神和责任》,刊于《城市规划》1999年第01期,第27-32页。1998- 吴志强,《建筑与城市》,刊于《建筑学报》,1998年第10期,第4-7页。- 吴志强,《“扩展模型”:全球化理论的城市发展模型》, 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05期,第1-6页。- 吴志强,陈秉钊,唐子来,《21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草案)》,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04期,第1-2页。- 吴志强,《若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体系的评述》,刊于《规划师》,1998年第03期,第95-100页。- 吴志强,李京生,童明,陈秉钊,《现代农业与新型的城乡关系-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03期,第1-5页。- 吴志强,《论城市规划法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演进》,刊于《城市规划》,1998年第03期,第11-19页。- 吴志强,《“全球化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其理论框架》,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02期,第1-6页。- 吴志强,《21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草案)》,刊于《规划师》,1998年第01期,第1-5页。- 吴志强,《德国城市规划编制过程》,刊于《国外城市规划》,1998年第02期,第30-34页。- 吴志强,《介绍David HARVEY 和他的一本名著》,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1期,第48-49页。1997- 吴志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收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成立45周年教师论文专集》1997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1-3页。1994- 吴志强,《Koexitanz der Grossstaedte in Industrielaendern and Entwicklungslaendern (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共生)》,刊于《Urbanologie(城市学)》1994年04月,第18-26页。1990-1985- 吴志强,《九十年代大城市研究的重大课题-记在联邦德国召开拓一次为“九十年代城市建设科研方向”的学术研讨会》,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0年第04期,第12-16页。- 吴志强,《上海城市用地开发的一个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7年第01期,第64-65页。- 吴志强,《选址-规模框架理论-城市用地开发活动的理论探索》,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6年11月,第17-25页。- 吴志强,《选址规模框架理论-城市用地开发活动力的理论探索》,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6年第06期,第17-26页。- 吴志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6年第05期,第1-7页。- 吴志强,《大城市土地使用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刊于《城市开发》,1986年第03期,第15-18页。- 吴志强,《如何处理软信息,城市用地规划中多标准分析方法》,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5年第03期,第41-49页。
高水平。《地理学报》1934年创刊,是代表中国地理科学发展水平的权威学术刊物。2001年以来影响因子一直保持在全国科技期刊的前10位,地理学科排名第1位,所以在其学报发一篇论文是非常高水平的,非常的厉害。
高建华,朱晓东,朱大奎,余有胜,1999. 台风风暴潮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影响及其防御对策.海洋通报,18,14-19高建华,朱晓东,余有胜,金波,1999. 中国沿海地区台风灾害影响研究.灾害学,14:73-77李满春,余有胜,陈刚,吴国平,高建华,200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8:144-146高建华,高抒,陈鹏,葛晨东,朱大奎,2002. 海南岛博鳌港沉积物的沿岸输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2 (2),41-48陈鹏,高建华,朱大奎,王颖,2002. 海岸生态交错带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受开发建设的影响分析—以海南博鳌地区为例.自然资源学报, 17(4),509-514GAO Jianhua,GAO Shu,Cheng Yan,Dong Lixian,Zhang Jing,2003. Sediment transport in Yalu River estuary.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科学英文版),13(2),157-163高建华,高抒,董礼先,张经,2003. 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特征及悬沙输送. 海洋通报,22(5),26-33汪亚平,高建华,2003. 河口海岸区悬沙输运量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ADCP)观测技术的初步研究. 科学技术与工程,(5)李占海,柯贤坤,王倩,高建华,2003. 琼州海峡水沙输运特征研究.地理研究,22(2),151-159GAO Jian-hua,CHEN Guo-qiang,OU Weixin,ZHU Da-kui,2004.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ast evolution and regulation in Wanquan? River Estuary,Hainan Island.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地理学报英文版),14(3),375-381高建华,汪亚平,王爱军,李占海,杨旸, 在长江口悬沙输运观测中的应用,地理研究, 23(4),455-462高建华,欧维新,杨桂山,2004. 潮滩湿地N、P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综述,湿地科学,2(3),31-38Gao Jianhua,Gao Shu,Cheng Yan,Dong Lixian,Zhang Jing,2004. Formation of Turbidity Maxima in the Yalu River Estuary,China.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43(SI),134-146陈国强,高建华,朱大奎,2004. 海南岛万泉河口海岸动态演变及其整治对策,海洋通报,23(4),38-43李杨帆,朱晓东,邹欣庆,刘青松,高建华,2004. 盐城海岸湿地资源环境压力与生态调控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19(6),754-760Zhanghua Wang ,Zhongyuan Chen,Kazumaro Okamura,Jianhua Gao,Kaiqin Xu,Hiroshi Koshikawa,Masataka Watanabe,2004. Anomalous current recorded at lower low water off the Changjiang River mouth,China. Geo-Mar Lett,24, 252–258高建华,欧维新,杨桂山,王小辉,徐庆柯,2005. 苏北潮滩不同生态带沉积物分布特征,东海海洋,23(1),40-47李杨帆,朱晓东,邹欣庆,高建华,2005. 江苏盐城海岸湿地景观生态系统研究. 海洋通报,24(4),4651贾建军,高抒,高建华,潘少明,2005. 珠江口河流输沙、河口沉积与粒度信息之间的联系,海洋科学进展,23(3),297-304高建华,汪亚平,潘少明,王爱军,杨旸,2005.长江口悬沙动力特征与输运模式,海洋通报,24(5),8-15高建华,杨桂山,欧维新,2005. 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有机质来源的辨析与定量估算. 环境科学,26(6),51-56高建华,汪亚平,潘少明,王爱军,杨旸,2005. 长江口南支枯水期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泥沙研究,(5),72-79桂峰,朱晓东,高建华,2005. 人工半封闭港湾有孔虫埋葬群空间分布研究——以江苏连云港港区为例. 海洋通报,2005(6),41-48高建华,欧维新,杨桂山,2006. 苏北潮滩湿地植被对沉积物N、P含量及其变化的影响.地理科学,26(2),224-230欧维新,杨桂山,高建华,2006.苏北盐城海岸带芦苇湿地对氮磷污染物的截留效应研究.海洋科学,30(4),45-49汪亚平,潘少明,H V Wang,高建华,杨旸,王爱军,李占海,吴中,2006.长江口水沙通量的观测与分析. 地理学报,61(1),35-46欧维新,高建华,杨桂山. 苏北盐城海岸带陆源氮磷污染负荷估算初探. 生态环境,2006,15(3):495-498汪亚平,高建华,潘少明,2006.长江河口区边界层参数的观测与分析.海洋地质动态,22(7),16-20欧维新,高建华,朱红云,杨桂山,2006.苏北海岸带水环境价值模糊评价,经济地理,26(4),653-656欧维新,杨桂山,高建华,2006。盐城潮滩湿地对N、P营养物质的截留效应研究,湿地科学,4(3),179—186欧维新,杨桂山,高建华,2006,滨海芦苇湿地对氮磷污染物质的净化效应及其价值估算,海洋通报,25(5),90-96Gao Jianhua,2006. Characteristics of turbidity maxima in Yalu River Estuary.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stuaries and coasts,Guangzhou: Guangdong Economy Publishing House,2006. 392-399杨旸,汪亚平,高建华,贾建军,王爱军,2006.长江口枯季水动力悬沙特征与再悬浮研究.南京大学学报,42(6),643-655杨旸,高建华,汪亚平,潘少明,王爱军,2007. 长江口南港底部边界层特征的观测与分析. 海洋科学,31(3),58-65高建华,杨桂山,欧维新,2007.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引种对苏北潮滩湿地TOC、TN和TP分布的影响,地理研究,26(4),799-808高建华,白凤龙,杨桂山,欧维新. 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有机碳、氮、磷分布特征,第四纪研究,2007,(5),756-765高建华,汪亚平,潘少明,张瑞,李军,白风龙,2007. 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物的来源及分布.地理学报,62(9),981-991白凤龙,高建华,2007. 悬沙浓度分布对鸭绿江河口流速结构的影响,海洋地质动态,23(10),6-12Wang Z H,Li L Q,Chen D B,Xu K Q,Wei T Y,Gao J H,Zhao Y W,Chen Z Y,Masabate W,2007. Plume front and suspended sediment dispersal off the Yangtze (Changjiang) River mouth,China during non-flood season[J]. 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71,60-67GAO Jianhua,WANG Yaping,PAN Shaoming,ZHANG Rui,LI Jun,BAI Fenglong,2008.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their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sediments of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18(1),46-58GAO Jianhua,YANG Guishan,OU Weixin,2008. Analyzing and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the organic matter source at different ecologic zones of tidal salt marsh,North Jiangsu Province,China.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2(1),81–88,张瑞,汪亚平,高建华,潘少明,张志林,2008. 长江口泥质区垂向沉积结构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海洋学报,30(2),80-91刘运令,汪亚平,高建华,夏小明,贾建军,2008。胶州湾沉积物的时空分异特征及运移趋势.海洋通报,27(3):57-66白凤龙,高建华,汪亚平,程岩,林天岩,2008. 鸭绿江口的潮汐特征.海洋通报,27(3),7-13。GAO Jianhua,WANG Yaping,PAN Shaoming,ZHANG Rui,LI Jun,BAI Fenglong,2008.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Sediments and its Influences on Adjacent Sea Area in Turbidity Maximum of Changjiang Estuary.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7(4),83-94GAO Jianhua,YANG Yang,WANG Yaping,PAN Shaoming,ZHANG Rui,2008. Sediment dynamics of the turbidity maximum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in the dry season.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2(3),249-261Gao, ., Wang, ., Pan, ., Zhang, R., Li, J., Bai, ., 2008.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and their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sediments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18 (1), 46–58.高建华,李军,汪亚平,白风龙,程岩,2008.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地球化学,37(5),430-438刘旭英,高建华,白凤龙, 刘志勇, 潘少明,2008. 苏北潮滩新洋港柱状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8(4),27-36Zhang R,Wang Y P,Gao J H,Pan S M,2009. Sediment texture and grain-size implications the Changjiang subaqueous delt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8(3),103-114高建华,李军,汪亚平,白风龙,李家胜,程岩,2009.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分布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海洋学报,31(3),84-94张瑞,潘少明,汪亚平,高建华,2009.长江口水下三角洲210Pb分布特征及其沉积速率. 沉积学报,27(4),704-713Jianhua Gao,Jun Li,Harry V. Wang,Yaping Wang,Zhenyan Wang,Fenglong Bai,Shu Gao,Yan Cheng,2009. Distribution and their pollution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Yalu River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coastal water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8(6),12-23李家胜,高建华,李军,王珍言,严杰,白凤龙,程岩,2010. 鸭绿江河口元素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30(1),25-32刘运令,汪亚平,高建华,贾建军,夏小明,2010.胶州湾铅-210比活度的分布模式及百年尺度的沉积速率.海洋学报,32(1):83-93邢飞,汪亚平,高建华,邹欣庆,2010. 江苏近岸海域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海洋与湖沼,41(3)459-468闵凤阳,汪亚平,高建华,刘运令,张志林,黎礼刚,2010。长江口北支的沉积物输运趋势。海洋通报,29(3):264-270。严杰,高建华,李军,李家胜,白凤龙,程岩,2010.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稀土元素的物源指示意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30(4),95-103GAO,. V.,BAI,F. L.,CHENG,Y.,WANG,Y. P.. Rapid changes of sediment dynamic processes and geomorphology in Yalu River Estuary under anthropogenic impacts.,(to be submitted)Jia J. J.,Liu Y. F.,Yang Y.,Gao J. H.(corresponding author).Environmental response to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200 years in Shamei Lagoon,Hainan Island,China (to be submitted)Liu Zhiyong, Pao Shaoming, Liu Xuying, Gao Jianhua. 2010. Distribution of 137Cs and 210Pb in sediments of tidal flats in north Jiangsu Province, Journal of Geography Sciences,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