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意义的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 2013年9月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论文关键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 2013年9月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前不久,中央召开中央 财经 领导小组会议,就如何落实“一带一路”进行研究,指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包容性的巨大发展平台”,“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他要求,“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这表明,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正式提上日程,要由计划见之于行动了。 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一、“时代要求”的含义 为何说“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追求和平,实现发展是各国人民最大的诉求。 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强大了要干什么,如何干。世界以往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国必争,强国必霸。尽管中国一再宣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别的国家仍然不太相信,听其言,观其行,这也不难理解。人们担心,一旦中国采取扩张型战略,与美国争夺影响力,世界就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发生大国争端,进而引发大的战争。作为不走传统大国崛起道路宣示的实践,中国主动提出与美国构建基于不对抗、开展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同时,也通过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破除人们对于中国会实施扩张性战略的疑虑。中国希望以此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承诺不是空话,立志要把实现合作共赢的承诺付诸行动。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批新兴经济体崛起,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步入起飞门槛,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如何维护发展大势,为发展中国家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的要求:尽管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本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中国将会继续把发展放在首位:鉴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贸易大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需要要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建更好的发展环境。“一带一路”可以作为推动发展合作的大平台,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中国的投入和带动,动员各方的积极性,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一起规划项目。长期以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长期项目工程建设融资,非常困难。而现有国际金融机构能力有限,私人金融机构投资意愿不强,导致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发展的综合环境改善缓慢。通过“一带一路”,创建合作性融资机构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破解融资瓶颈,中国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中国倡导成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宣布出资成立丝路基金等,目的就在于此。有人把中国这样的举动称为“新马歇尔计划”,这足不对的。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周援助战后的欧洲经济重建,而如今的新融资机构建设理论是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享资源。有人批评中国是想通过此举破坏现有的国际机构设置,这也是误解,或者是巾伤,因为中国倡建的这些机构并不是以搞垮现有机构为目的,而是作为它们的补充和加强。 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种对抗战略,而是一种合作战略,它是开放、合作的。只有以开放的思维与合作的理念来认识“一带一路”,才可以理解和认识其时代要求的含义。 二、出于大战略的设计 “一带一路”是大战略设计,具有综合的含义,既是基于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基于地区和世界的发展。因此,不能把“一带一路”作为短期行为的项日来对待有人为“一带一路”画出了线路图,也有人为它确立了时间表,应该说这是不准确的。从落实的意义上说,它要有行动步骤、项目规划,也要有落实的时间表,但这只能作为分布的行动计划,并不是包揽全部一揽子计划。 从中国发展的大战略来考虑,“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发展的地区均衡的战略,也是对外关系结构均衡的战略。中国开放发展从沿海地区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但这也导致两个大的不均衡:一是国内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西部发展大大落后;二是对外关系的不均衡,东重两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则为中困两部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二则为发展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传统的丝绸之路,起白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主要的特点是贸易通道。当今推动“一带”建设,并不是要简单地恢复历史上的大通道,而是要以“丝绸之路”的互利交往精神,建设新的开放与合作的经济发展带,把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发展这个主线紧密连接起来,构建经济、政治、安全、人文全面链接的新关系,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 “一路”,即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倡导和建没新时代的海洋新秩序。两方大国崛起后所奉行的是基于控制海洋的“海权论”。中国要做海洋大国,是不是也要走海洋争霸、海洋霸权的老路呢?“一路”战略倡议就是一个最清晰的回答:中国要推动建设的是基于海上航行开放自由、海上共同安全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新秩序,合作发展的沿海经济带。公元前200年秦汉之际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延伸中不断拓展为交通贸易的黄金路线。这条海道自中国东南沿海,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构成四通八达的网络,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全球文明的重要走廊。如今,“一路”战略下的内容不仅仅是打通基于开放安全的航海通道,而且还要推进发展合作,与海上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沿海发展经济带,通过港口连接,港口经济、沿海经济可创建新的发展空间。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大战略设计的支撑基础。实现互联互通,就是要构建基于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链接,发展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络(陆、海、空交通网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互联互通的概念最早由东盟提出来,后来扩展到东亚合作机制、亚太合作机制,如今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近些年,构建白贸区是一个大趋势,白贸区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市场开放,通过开放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推动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各国间存在诸多妨碍物流、投资、服务以及人员流通的限制,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不仅要发展基础设施网络,而且要消除妨碍交流的规制,制定统一的或者是互认的新规则。要克服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瓶颈障碍,需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 显然,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指导思想既超越了自贸区和多边贸易体制,旨在推进综合发展环境的构建,也突破了中国以我为主的利益观,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一带一路”的合作项日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是新型的发展合作方式。 三、周边是首要 中国有20多个近邻国家,陆海相接,构成特殊的关系。中国一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定为国家对外关系的重点和外交的优先目标。2013年中央召开r周边外交T作座谈会,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要积极运筹外交全局,突出周边在中同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一带一路”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对与周边国家关系认识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新的国家战略日渐清晰,即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展的成功是内靠改革,外靠开放。与历史上的封闭大不一样,如今的开放型经济,与世界和区域市场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线性特征的周边经济圈。“一带一路”将会使周边经济罔的联系更为紧密。经济是基础.紧密的经济联系创建紧密的经济利益,而紧密的利益是构建中国与周边邻国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一带一路”将会大大改变以往以贸易和资源为主的经济关系结构,以互联互通的建设为基础,逐步构建开放发展的经济区,形成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人文广泛交互融合的经济带。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阶段中国主要依靠吸收外资、扩大l叶J口来加快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后,要实现由大变强的提升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尽管中国的经济面向世界市场,但是,周边地区是中国未来发展最直接和最便利的新空问。周边地区,除个别发达国家外,西北部、南部、东南部,包括南亚、东盟、中亚等国家都是发展中地区,这些地区发展愿望强烈,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好处,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获得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会从周边国家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拓展机会,从而使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延伸发展的依托带。 四、需要开放的大视野 “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不限于此,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更大地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带有动态特征的大战略规划,是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主动性战略而非主导性战略,是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是构建稳固的、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立见成效的。应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但要着眼长远,不能太急,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抓住重点。应有优先秩序。首先是经济,重点也是经济,并且应先从近处逐步推远。当然,光搞经济不行,还要拓展政治关系,发展安全合作,也需要注重文化建设。对于“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认识清楚,也要让别的国家认识清楚。因为,建设要靠大家建设,靠大家共同参与,特别是要让相关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带给他们的利益,让他们认识到参与者负有建设的责任。 五、面临的挑战 当然,要把“一带一路”的倡议变为现实,取得成效,也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之一是战略疑虑,即对中国倡议的战略意图有怀疑。一些近邻国家怀疑中国借此实施扩张,对于合作共建基础设施网络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中国参与大通道的建设,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一些非政府组织受到其他力量的鼓动,散布一些抵制中国参与的舆论;一些大国出于担心排斥自己的考虑,也对自己的伙伴国施加压力,甚至直接出面做工作,制造中国主导的舆论。比如,对于亚投行的建设,美国就公开表示反对,日本也拒绝参加,美国的盟友,如澳大利亚、韩国都不表示支持。对于公路、铁路网络的建设,印度、缅甸也都表现出质疑,对于中国发展与一些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的海上与港口合作,也被赋予政治甚至军事含义。 挑战之二是如何妥善解决或者化解争端。比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创建搁置争议、合作建设的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一则,要与争端当事国进行对话协商,增加合作的共识;二则,要加强与东盟组织的协商,在落实好南海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守则的谈判,签署协议,推动落实。2015年是中国一东盟海洋年,要利用好这个契机,就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制订行动计划。这一步走好了,会有助于推动更大范围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建设。 挑战之三是如何创建可持续的新发展方式。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主要是在资源领域,即开发利用中亚的资源,建设通往中国的能源输送管道。要建设经济带,就要改变简单的能源关系,在中亚地区建设资源加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使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只有中亚国家的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彼此才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拓展空间。在最近召开的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第一站是中亚国家,这是起点区域,起点搞好了,才可以进一步延伸。 中国上升为一个实力大国,自己的利益诉求多了,影响力也会增大,能干的事情也多了,各种议论都会有。“一带一路”既然是大战略,既然方向确定了,就要认真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本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理念合作;要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享利益;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区域组织的积极性,使“一带一路”战略变成大家的战略。 猜你喜欢: 1.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及实施措施 2. 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意义1500字 3. 关于一带一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 5. 一带一路战略意
东北财经大学学校代号即代码为10173。东北财经大学,简称东财,是一所经济管理学科为优势特色,经、管、法、文、理等多学科发展的财经大学。
学校介绍东北财经大学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是财政部、教育部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基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接收院校、孔子学院专职教师储备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财经一流学科建设联盟创始成员、美国CFA协会大学项目合作伙伴、澳洲注册会计师公会认证高校、中英合作办学联盟牵头单位。学校始建于1952年,原名为东北财经学院;1958年,东北财经学院与沈阳师范学院、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辽宁大学;1959年,原东北财经学院的主体,即计统系与财政系,以及部门经济专业的一部分教师从辽宁大学迁出,与辽宁商学院合并,成立辽宁财经学院;1985年更名为东北财经大学。截至2021年5月,学校总占地65万平方米;开设41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6个;有全职教职工1776人;有全日制在校生余万人,其中本科生9901人、研究生7115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1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29个教学学院(部、中心),开设41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截至2020年4月,东北财经大学有全职教职工1778人,其中专任教师841人,含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人选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并通过海外院长(中心主任)、特聘教授(研究员)、客座教授等形式,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25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截至2020年1月,学校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有37人,千层次人选有47人。学科建设截至2019年9月,学校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一级学科入选为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6个);有10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73个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8个);有16个类别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20个领域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应用经济学评估结果为A,工商管理评估结果为A-,统计学评估结果为A-,管理科学与工程评估结果为B+。在教育部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学校工商管理、会计专业学位进入全国A类行列。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博士点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点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专业学位硕士点
工商管理(含MBA、EMBA)、税务、法律(含法学、非法学)、工程管理、国际商务、翻译(含英语笔译、英语口译、日语笔译、日语口译)、金融、保险、资产评估、审计、会计、应用统计、新闻与传播、汉语国际教育、公共管理、旅游管理。
教学建设
截至2020年4月,东北财经大学设有41个本科专业,其中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专业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0个专业为辽宁省示范(特色)专业,10个本科专业入选辽宁省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建设项目,入选专业数量居辽宁省属高校首位;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育部来华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2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截至2021年1月,拥有1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基地。2021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学校是全国财经院校第一所正式开办公共管理专业学位(MPA)的高校,是全国19个试点开办会计专业学位(MPAcc)的单位之一。此外,学校还有成人教育、网络教育两种非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形式,学校是教育部首批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网络教育学院是全国68个试点单位之一和10个首批评估单位之一。
2022年,东北财经大学2个虚拟教研室入选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经济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经济学、税收学、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应用统计学、管理科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资产评估。
重点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财政学、统计学、税务、保险学、工程管理、旅游管理。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
省级精品课程
市场调查与分析、国民经济核算、财政学精品课程、税法、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宪法学、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量经济学、数理金融、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管理学、流通概论、市场营销学、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基础会计学、财务分析、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原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流通概论、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概论、旅游学。
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金融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工商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国际合作东北财经大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实质性国际交流,于1994年启动中外合作办学。截至2019年6月,学校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萨里国际学院开展“留学不出国”的全日制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有6个分别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英国厄尔斯特大学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霍夫斯特拉大学合作开展的境外办学项目是我国首批在美国境内向美国大学生授予中国大学文凭的境外办学项目;建立了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长短期汉语、商务汉语进修非学历教育在内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与美国南缅因州立大学、荷兰南方应用科技大学、斯洛伐克马杰伊贝尔大学分别建有孔子学院;学校与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的134所高等院校、9个国际机构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友好合作关系,与其中50余所大学开展着长期稳定的交往合作,并与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合作共建出国留学培训基地。学校是国内首家参与并获得“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的高校,牵头构建了中英合作办学联盟,作为教育部试点高校获得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孔子学院奖学金的接收院校及孔子学院专职教师储备学校,是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CFA)大学项目合作伙伴,是与英国精算师协会(IFoA)达成考试豁免合作的高校,会计学专业通过全球三大会计师公会之一的澳洲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的全面认证,萨里国际学院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两个双学位专业获得国际商学院协会AACSB认证。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被SSCI或SCI检索的论文数量逐年增长。部分著作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文库等。“十二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项、教育部项目121项、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67项、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26项,承接各类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服务项目300余项 。截至2019年12月,自2009年以来,东北财经大学是辽宁省唯一连续十一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高等院校,学校已累计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项,位列辽宁省高校第1名。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4月,学校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财政部共建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与地方政府共建的自贸区研究院1个,其他省级以上重点研究机构及科研平台19个(包括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其他类别重点研究机构6个),校级科研机构57个,有辽宁省省级创新团队19个。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个):
辽宁省大数据管理与优化决策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
金融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会计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
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地方财政研究中心、应用金融研究中心、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劳动就业与人力资本开发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2个):
辽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基地、辽宁期货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
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
中国公共政策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升级与对外开放协同创新中心
其他省级科研机构(部分):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应用金融研究中心、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中国税收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等
与地方政府共建的自贸区研究院(1个):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自贸区研究院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于1999年创刊,由国家财政部主管(2001年后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东北财经大学主办,属经济理论类学术期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扩展期刊。学报于2002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并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4年其“理论探讨”栏目获“辽宁省期刊优秀栏目”奖;2006年4月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中,《东北财经大学学报》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0被评为“辽宁省一级期刊”和“第四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于1979年创刊,由国家财政部主管(2001年后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东北财经大学主办,财经类学术期刊,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CSSCI(2019-2020)来源期刊。在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经济类核心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大连市优秀期刊的同时,1999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学报”;2001年11月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获“双效期刊”称号;2002年8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2004年,“理论研究”栏目首批进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工程,获“首届北方优秀期刊奖”;2005年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理论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栏目”;2007年获“第二届北方优秀期刊奖”;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研究报告》(2009-2010)中,《财经问题研究》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2009年获“第三届北方优秀期刊奖”;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承办的评优活动中,该刊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6-2010);2010年,“理论研究”栏目获得辽宁省优秀编辑作品一等奖;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中,该刊被评为“全国高等百强社科期刊”,“理论研究”栏目被评为特色栏目。
图书馆藏
截止到2011年9月,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共有纸质馆藏图书125余万册,纸本中文报刊1380余种,外文报刊190余种,电子图书22万余册,电子期刊万种;同时还拥有Elsevier、EBSCO、Emerald、JSTOR、SPRINGER及万得(WIND)等中外文数据库45个,自建特色数据库4个。图书馆已基本形成了以经济学和管理学文献为主体、兼有人文及自然科学等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馆藏文献体系。
出版单位
据2020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是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文明单位,全国图书版权贸易先进单位,蝉联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前身为中国图书奖),百余种图书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多种图书入选“十二五”“十一五”国家级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多种次图书荣获“引进版优秀图书奖”、“输出版优秀图书奖”;入选“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应用试点单位”;“财经出版数字化流程再造系统工程”“财经高等职业教育富媒体智能型教材开发系统工程”先后入选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
校区建设
校区分布
主校区(研究生院和会计学院、萨里国际学院等20余个学院):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尖山街217号;研究生、一本学生学习和住宿所在地。
分校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2个学院):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杨树街35号(到主校区步行10分钟);统招专升本、成人教育学生学习和住宿所在地。
校园环境
截至2019年6月,学校有两个校区,总占地平方米。
学校坐落于海滨城市大连,环境优雅、气候宜人,建有现代化的体育场、体育馆、网球场和乒乓球馆。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就因校园恬静、优美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和大连市人民政府分别命名为“绿化先进单位”、“优秀花园式单位”。进入21世纪,学校因校园“绿化”被大连市人民政府授予“绿色大学”称号,在大连市获此殊荣的四所高校中排名第一,2012年获得“大连市青山工程建设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东北财经大学(国标代码:10173)是财政部、教育部、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引子
11月15日,东盟与中日韩澳新正式签署RCEP。
尽管作为世界第七经济体的印度半路宣布“退群”,RCEP依旧在人口、经贸规模、发展潜力上全面超越美加墨和欧盟:
三项指标均占全球约30%,横跨亚洲和大洋洲,妥妥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
另外,中国当前还积极考虑加入CPTPP,“朋友圈”未来还将扩容。
那么问题来了,东北特别是辽宁的机遇何在?
中日韩+X
其实明眼人看得出来,RCEP虽由东盟10国发起,以及澳洲和新西兰的加入,但其内核无疑是中日韩三国。
2019年12月中日韩三国共同发布的《中日韩合作未来十年展望》提出:
可见,在RCEP签署之后,“ 中日韩自贸协定”就将提上日程。 无论是现在的东盟,还是未来的其他国家,“中日韩”都是合作的基础和前提。
那么,与日韩渊源颇深的辽宁,当前的贸易合作现状如何?
先说说日本。
9月25日,在2020中日(大连)博览会上发布的《2020中日贸易投资合作报告》就曾指出,辽宁位列中国各省区市“对日本合作指数排名”第五位,仅居上海、江苏、广东、浙江之下。
大连则在计划单列市“对日本合作指数排名”中拔得头筹,在日本直接投资、直飞航班数量、人员往来数量、中日合作舆情等方面均居于首位。
截至2019年底,日本累计在辽宁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770家,累计投资亿美元;2019年,辽宁对日本进出口总额为982亿元人民币。
由此看来,辽宁特别是大连,与日本合作的现况喜人、前景广阔。
再说说韩国。
辽宁与韩国的渊源可谓颇深。走一走素有“小汉城”之称的沈阳西塔街,这条一线城市中特有的朝鲜族文化街,恍如身在韩国一般。
韩国的影视作品中也会出现沈阳的身影。
与热络的民间交流相比,近些年的贸易额却相形见绌。
以2018年为例,中韩当年贸易额为亿美元,辽宁对韩贸易额约为98亿美元,而江苏则高达亿美元,两者占比相差20多个百分点,差距可谓相当之大。
原因有很多
其一,韩货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
辽宁不但没有韩系的整车厂,在辽零部件厂也因韩系车多年的低迷而业绩惨淡。2018年沈阳两家乐天玛特同时宣布停业,曾经中国最大的乐天百货沈阳店也于今年闭店,整个内地仅剩成都一家门店。LG LCD电视在中国市场不温不火,连带着沈阳工厂自2015年进入歇业状态,其OLED面板工厂和代工厂在广东布局。韩国五大财团仅SK在沈阳、大连、锦州有少量业务布局。
其二,辽宁港口不具有比较优势。
论与韩国仁川港的直线距离和农业上游体量,辽宁的港口不及山东威海和青岛。论地理位置,辽宁的港口不在美国西海岸和东南亚等国际主航线上,加工贸易型韩企更愿意选择长三角、珠三角布局生产基地。这两点决定了辽宁对韩的进出口额必然落后于山东、江苏以及广东。
在加工贸易、海洋经济以及半岛陆上通道封闭的背景下,这种局势很难实现逆转。
不过凡事无绝对。
笔者看来,RCEP给具有后发优势的辽宁带来了机遇。
从高 科技 产业链上看,日本处于中上游,韩国次之。RCEP签署后,日韩工业原料零关税进口,两国可以在第三方国家化解“白名单”之争。这对沈阳引入日韩先进制造业、实现产业链重构是一个绝佳契机。
本月,沈阳出台QFLP试点暂行办法。未来境外资金将通过投资东北资本市场,助推沈阳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同时,伴随着沈阳一系列产业转型的进程,完成辽港整合后的大连将成为日韩商品集散中心和分拨基地,加速自由贸易港的建设。
结语
当前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正处于南强北弱的局面。现时北方的两大直辖市,要么在厘清城市功能定位,要么在思考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可谓各有各的烦恼。
那么作为曾经的中国十大城市,沈阳和大连能否凭借资源要素的比较成本、陆铁空的区位优势、一流的营商环境等多重叠加优势的积累,重振北方城市雄风?
此时,在沈阳初雪映照下的朦胧夜色中,笔者仿佛看到了2021年春天的脚步。
213 浏览 3 回答
155 浏览 3 回答
337 浏览 5 回答
252 浏览 3 回答
301 浏览 3 回答
134 浏览 3 回答
269 浏览 4 回答
254 浏览 4 回答
360 浏览 4 回答
88 浏览 4 回答
192 浏览 6 回答
189 浏览 10 回答
178 浏览 4 回答
90 浏览 3 回答
269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