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型肝病〔1〕。作为一种全球性常见病,在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中居第4或第6位,被视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从世界各地汇集的25万尸体解剖中,死于肝硬化(死亡率)的占2%~3%,有的地区还超过3%〔2〕。据统计,在我国HBV携带者有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3500万人,这些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改变。在我国,肝硬化发病高峰年龄为40~50岁。自诊断肝硬化到死亡<5年者为72%。我国不同地区肝硬化住院死亡率十分接近,均为30%~40%,北京37.96%、兰州35.65%、广东%,死亡原因主要为肝性脑病和上消化道出血。所以对于晚期肝硬化的治疗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1 西医对肝硬化的治疗进展 现代医学认为肝硬化是不可逆转的疾病,治疗上仍以综合治疗为主,西医治疗目前尚无根本性突破。 2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及治疗 中医中药不仅能逆转肝炎肝纤维化,还能使早期肝硬化得到逆转 王宝恩〔10〕教授多年来对中药复方861(以丹参、黄芪为君药)进行研究,在对107例肝纤维化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肝穿病理组织学研究中得出:肝纤维化(纤维化程度的判断以1995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肝纤维化分期标准及Chevallier半定量计分法判定)的逆转率为:S4期(肝硬变)75%,S3期(肝硬变前期)82%,S2期(纤维膈形成)为78%。复方861〔11〕还能使炎症明显减轻,特别是汇管区及汇管区周围炎症(PN)明显减轻或消失,T细胞减少,活化的枯否细胞及星状细胞减少,炎症分级及计分均明显下降,统计学差异均极为显著。刘平〔12〕教授通过观察扶正化瘀319方(丹参、桃仁、虫草菌丝等组成)对实验性大鼠的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影响,得出:HE染色中与模型组相比,319方组肝组织结构破坏不明显,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显著减轻,虽仍可见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但肝细胞坏死减轻,汇管区结缔组织增生不明显,肝组织中胶原纤维增生(胶原纤维染色为武兆发改良的Mallory法)明显少于模型组,未发现形成假小叶。杨大国教授等早年在关于活血养血中药(赤芍、丹参、葛根等)以及重用赤芍来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研究中,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肝脏病理组织学的观察得出:〔13〕重用赤芍60g治疗9例患者中有7例的纤维组织分级均减少1个等级,有效率为%,减轻肝细胞坏死的有效率为〔14〕。活血养血中药治疗20例患者(11例乙型肝炎,9例肝硬化)中,治前11例中均有小叶间纤维隔形成,治疗后10例的纤维化表现为门管区扩大(%)。11例中治前9例有桥接坏死,治后7例消失。而9例的肝炎后肝硬化经治疗后有8例的假小叶消失(%)。而这8例中的桥结坏死治后仅2例消失。所以合理应用中医药能阻断甚至逆转肝纤维化。 对于肝硬化晚期治疗,通过对大量的文献的研究,可将肝硬化晚期的治疗大致分为以下几型并分别论述。 水湿蕴结型 肝硬化晚期脾肾渐衰,湿邪稽留。蒋森〔15〕认为治疗上应加用白术消臌汤(生白术、黄芪、党参、泽泻、茯苓、车前子、汉防己、大腹皮、陈葫芦壳、牵牛子、黑豆,柴胡),方中重用生白术60~120g,以健脾燥湿,利水消肿。本法适用于治疗无严重合并症的晚期肝硬化腹水,疗程应不少于6个月。还发现生白术每日用至60~120g,消除腹水作用最好,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实践也反复证明生白术每日剂量<60g,则难以收到利尿消肿效果。对门静脉高压表现突出的病例,再加赤芍60~90g,以降低门脉压,促进腹水消除。周发洋〔16〕治以运脾利湿、理气行水、活血疏肝。苍牛防己汤加减(苍术、白术、川牛膝、怀牛膝、木防己、大腹皮、车前子、槟榔、鳖甲)。脾虚湿盛者可改用胃苓汤化裁;湿热内盛者用茵陈四苓汤或中满分消丸加减;气虚者重用黄芪、白术;气胀甚者加川楝子、木香、砂仁;吐清水者加半夏、干姜。 气结血瘀型 穆齐全〔17〕等治以化瘀散结,调肝补肾。组方以茜草、郁金、附子、桂枝、生地黄、茯苓、山萸肉、炒莱菔子、车前子、焦白术为主。周发洋〔16〕治以祛痰通络、活血利水。下瘀血汤加减(当归、桃仁、五灵脂、炮穿山甲、地鳖虫、制大黄、丹参、大腹皮、茯苓、白术)可酌加郁金、赤芍、青皮、鳖甲等。 本虚标实型 周发洋〔16〕将其分为阴虚、阳虚型。(1)肝肾阴虚证周氏治以滋补肝肾、育阴利水、凉血化瘀。复肝散合一贯煎加减(沙参、麦冬、枸杞子、阿胶、生地黄、红参、三七、紫河车、土鳖虫、姜黄、穿山甲、首乌、龟甲、鳖甲)。神志异常者加石菖蒲、郁金,甚者急用安宫牛黄丸;出血者加大黄末、三七粉冲服;腹胀者加佛手、玫瑰花或沉香、莱菔子、槟榔。(2)脾肾阳虚证:治疗以健脾温肾、化气行水,兼以活血,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制附子、党参、焦白术、干姜、泽泻、茯苓皮、大腹皮、车前子、椒目、陈葫芦、淫羊藿、山茱萸)。真阳衰败者可加紫河车、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大便溏者加山药,并重用白术。 中医药的实验研究成果 黄以群〔18〕等通过研究大黄对肝硬化腹水及其血清中TNF-α、内毒素、一氧化氮的影响,发现大黄一方面改善肝细胞损伤,另一方面缓解机体高动力状态和外周血管的扩张。并且大黄利水消肿作用与双氢克尿塞治疗效果相当。徐列明、陆雄〔19〕等经过多年研究,提出扶正化瘀法治疗肝硬化,并通过实验得出:扶正化瘀法(丹参、桃仁等中药)可促进二甲基亚硝胺肝纤维化大鼠肝窦毛细血管化的逆转,从而有效预防肝纤维化向肝硬化发展。 3 评价与展望 据文献报道肝硬化第一次出现腹水后5年生存率为50%〔20〕。其死亡率也与病因是否清除、能否得到及时、合理的综合治疗、患者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可喜的是:(1)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肝硬化这个问题,并且将肝硬化的早期发现、治疗及动态随访其变化,减少肝硬化和(或)肝癌病死率作为首要任务来抓。(2)随着现代实验及检验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必将使肝硬化的治疗取得更大的进步。(3)许多学者开始从中国传统中医药方面着手去研究,并且已取得可喜的进展,不但降低了晚期肝硬化死亡率,提高了其生存质量,而且降低了住院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但同时笔者在收集资料时发现:对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不如实验研究那么深入,更为详细的前瞻性对照研究资料较少。所以对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尚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梁扩寰,李绍白.肝脏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21. 2 朴凤顺,金武丕,孙春玉.肝硬化死亡188例临床分析.吉林医学,1997,18(2):17. 3 Yun-Fan,Liaw MD,Joseph JY,et al.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晚期肝脏疾病患者.中国医学论坛报,2004,351(15,16):16-18. 4 杨荣,高静.肝纤维化基因治疗的进展.生理科学进展,2004,35(1):30-34. 5 丁惠国,唐淑珍,王宝恩,等.硝苯地平对肝星状细胞分泌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中华内科杂志,2002,41(7):486-487. 6 姚金锋,姚希贤,房红梅,等.醛固酮与螺内酯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0):1823-1825. 7 闻勤生,张金章,黄裕新,等.前列腺素E1对肝硬化患者IL-6、IL-8及ALT的影响.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9):852-854. 8 张晓岚,姜傲卿.肝纤维化的治疗策略及药物治疗进展.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1,21(3):151-154. 9 刘永刚,甘道容.肝纤维化的治疗进展.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1):42-43. 10 王宝恩.肝纤维化及肝硬变的可逆性.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0年增刊,2-4. 11 王宝恩,赵洪涛,王泰玲,等.复方861对肝炎肝纤维化疗效的病理组织学分析.中华肝脏病杂志,1997,5(2):77-78. 12 顾宏图,胡义扬,徐列明,等.扶正化瘀方预防实验性肝纤维化作用的组织学观察.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7,7(4):224-226. 13 杨大国,王林杰,宋为云,等.重用赤芍治疗慢性肝炎纤维化前后肝穿组织学的比较.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07-209. 14 杨大国,王林杰,宋为云,等.活血养血中药为主逆转肝纤维化的组织学观察(附20例治疗前后肝穿活检结果分析).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3,3(1):3-5. 15 蒋森.分期辨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体会.中医杂志,2001,42(2):78-79. 16 周发洋.肝硬化诊治心得.中医杂志,2000,41(10):588-589. 17 穆齐金,王著敏.肝炎后肝硬化临床诊治体会.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4:21-22. 18 黄以群,林珍辉,许正锯.大黄对肝硬化腹水及其血清中TNF-α、内毒素、一氧化氮的影响.医师进修杂志,2003,26(10):12-13. 19 陆雄,刘平,刘成海,等.扶正化瘀方促进二甲基亚硝胺肝纤维化大鼠肝窦毛细血管化逆转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医杂志,2003,44(2):1. 20 叶放,梅存金,郝丽萍,等.复方丹参对失代偿期肝硬化5年死亡率的影响.中国临床医生,2003,31(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