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通过童话、寓言、儿歌等内容,力图从孩子发展领域所涉及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创造力、观察力、注意力等方面为孩子将来学好语文打基础。
希望这份文件可以帮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提高区小学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积极性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里,中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出外打工了。瑶区的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是最近的几年才出现的。由于瑶区父母在外打工长年累月,孩子在养成了独立生活的好习惯的同时,也缺少了父母的看护、监督。同时,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区孩子心理扭曲,不良生活习惯逐渐养成,这导致了瑶区出现了大量的存在一定问题的留守儿童。大坪中心小学是连南县瑶区中心小学之一,这里所有的学生都来自瑶区农村家庭。在学校里,留守儿童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在班里,他们或是孤僻离群,或是霸气十足,我行我素,给班级、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更是令人担忧。瑶区的小学生受到瑶族语言、文化背景、家庭观念等的影响,对语文缺乏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被动地接受知识,不预习课文,甚至不做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家长给的零用钱多是用于吃玩,用于学习上的资源少之又少。在课堂上,留守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部分学生存在信心不足,喜欢捣乱等等现象。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无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课后,留守儿童贪玩,不喜欢向同学提出学习上的问题,在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喜欢跳过去,不喜欢询问老师同学等。鉴于此,我们选择了“调动瑶区留守儿童的语文学习积极性研究”,以养成瑶区留守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瑶区学生的教学质量。这项课题研究,是学校教学研究的需要,也是学校开展全面工作的迫切需要。(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对于教师而言,留守儿童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一个困挠万千教师的问题。本研究对于学校顺利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从学校层面找出具体可行的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对策,改善留守儿童学习被动状况,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该课题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意识,养成善于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及时分析问题的习惯,找到留守儿童的学习落后的成因的个性和共性,更好地因材施教,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次,“新课程”,实施以来,虽然教师们更为关注学生,“以人为本”已经放到了课改的首要位置。但小学语文教育如何从耗时多,效能低的阴影中走出来,还学生学习的快乐?很多人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此课题旨在探讨如何找寻兴趣培养的策略,从兴趣入手,为学生快乐学习提供快捷通道。同时,在我们瑶区学校里,类似于我校这样的学校不在少数,我校的成功研究将会为兄弟学校提供经验,给兄弟学校留守学生学习的转化树立信心。我们的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既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贡献,也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现教育公平所作的最基础的工作。(三)概念的界定小学瑶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并由父母一方或他人代为监护的儿童。本研究实验的调查对象是本校范围内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而被留守在家里或在学校周围租房居住,由他人代为监护或自我监护农村儿童。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促使留守儿童对语文感兴趣,能主动学习语文,语文学习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语文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情感意志得到培养。课题组通过对留守学生的学习语文的态度、学习习惯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进行数据分析,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提高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积极性的策略,切实提高小学瑶区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困生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2.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语文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年龄特征等方面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一)研究研究的目标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详细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情况,找出影响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积极性的的主客观因素,通过具体的实践尝试,探索提高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有效对策,从而激发小学瑶区留守儿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使留守儿童和其他非留守儿童一样,在学校健康成长。同时,通过参与行动研究,提升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师学会在实践中做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培养我校留守儿童主动学习、大胆回答问题、自觉地课前预习、专心听讲、及时有效地复习、认真书写、阅读能力强、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等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2、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对留守儿童的激励与信任,调动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3、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刻意安排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瑶区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积极性。4、总结归纳出我校培养瑶区留守儿童稳定和持久的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挖掘提高小学瑶区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积极性的策略,并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三)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从各角度对留守学生学习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2.调查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运用观察、问卷、谈话、家访等科学方法,对小学瑶区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问题的具体原因作出科学的归因分析,从而使后期探讨如何提高留守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的措施更有效。3.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修正,不断完善提高留守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的方法,以形成一套提高留守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的行之有效的策略。4.个案研究法。在本次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厌学的留守学生,通过对他们进行跟踪观察、教育、谈话、家访等,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形成个体案例研究报告。5.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改进,进行经验总结。四、课题的实施过程:(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课题负责人唐连州妹负责查阅资料,论证立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实施,搜集、积累、保存、整理资料,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经验,做好结题工作。课题组成员:李买万斤、黄鸾英、魏小燕,各成员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制定个人研究计划,积极参与课题活动,按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及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定期汇报。(二)研究时间和被试对象:时间:2011年9月——2014年5月对象:参与实验的教师所任教的班级的留守儿童。(三)研究的实施过程: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11年7-10月)学习有关留守儿童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搜集研究资料,讨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开题论证工作。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3年5月)1、理论学习研究小组成员通过认真的查阅资料,了解了目前我国其他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和积累的经验,学习了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提高小组成员的理论水平。通过学习,了解了有关留守儿童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明确了对留守儿童的界定。2、实施调查2011年9月,行动研究小组按照计划和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开始了全面的调查。调查中具体采用统计、问卷调查、访谈、座谈和观察等方法。首先通过全校范围的摸底统计,确定学校留守儿童的数量和类型。然后对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这部分留守儿童和其临时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其中的部分学生、临时监护人,以及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访谈和座谈,有针对性的对个别问题进行了解和补充。从而能够全面真实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对语文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和对临时监护人的看法等情况。2011年10月,课题组成员对为期一个月的调查活动中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了解了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并分析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原因。3、实践尝试策略从2011年11月开始,我们全面进入到对策实施阶段,这是行动研究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在这一阶段,成员们尝试在实践中实施策略,在行动过程中,我们多次召开研究人员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各阶段的具体工作。明确责任具体到人,各有分工,全面展开。行鼓励教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1)留守儿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往往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教师特别的关照。因此,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拉近与留守儿童的心理距离,主动了解留守儿童方方面面的困惑,献给留守儿童一颗慈母心。生活上多关心、学习上多辅导、课余时间多交流、平时多观察、遇到困难多帮助、发现问题早解决,做好留守儿童的贴心人。(2)提供机会,创设机会让留守儿童去表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要求教师利用班队活动多举办一些“故事演讲会”、“诗歌朗诵会”、“文艺联欢会”等活动。不但要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而且要有目的的让留守儿童当节目主持人。让留守儿童通过这些平台的展示,提升他们的乐趣。(3)教师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课外辅导。根据调查结果统计,80%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居偏低的位置,存在着不少困难。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的讲授理解不透彻,作业分析理解不到位,完成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就多给他们吃点“偏食”,利用课间、中午、放学后等课余时间多辅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乐园,只要教师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良机,特别是留守儿童才能健康成长,愉快的学习。研究小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位教师的积极配合下为留守儿童的快乐生活创设了不少条件。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内向,他们很难融入到班集体中,与其他同学融洽的交往,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也不能主动地向教师或同伴求助,这一定程度上又会影响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导致其学业不良。因此为了提高瑶区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为他们提高一个展示平台,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语文的作用,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学校还组织了留守儿童进行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小组手抄报比赛,听写比赛等。许多留守儿童在比赛中尝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并在学习中学会了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班级和学校举行的“我读书,我快乐,我读书,我进步”的读书活动,留守儿童体会到读书的好处与快乐,进一步提升了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5)把课堂作为研究的主阵地 ,提高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约为积极性”课堂教学探讨实验;课题组同时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开展小组备课,制作导学案;实验教师上课,其他组员观课,课后探讨修正;不断实践、反思、学习、探讨、改进、再实践。并着手收集、分析有关资料数据,拟定论文的雏形,拍摄教学实录片,形成阶段成果。 4.反思总结,形成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积累经验,总结出具有普遍性、时代性、操作性的做法和由经验上升的理论,撰写一批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经验论文。 第三阶段:完善成果阶段(2014年2-5月)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实验研究的各项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和汇总,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在阶段性研究成果基础上,将比较成功的个体案例、研究札记和专题论文等进行整理、汇编,形成课题结题附件材料和过程性资料。召开课题结题现场会,请专家进行成果鉴定、验收。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两年多来来,通过本课题研究,我校教师对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的认识更加清晰,各班的留守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一)理论成果一:语文学困生现状及成因的分析。通过课题组成员对全校学生学习现状进行摸底调查、科学分析,形成《学困生成因调查分析报告》、课题研究论文《学困生写字问题调查分析与转化策略》、《识字教学中学困生问题的探究》等。每班的学困生大约在3-5人,且随着年级的提高,知识的加深,学困生也日益增多,学困问题凸显。经分析研究,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有: 1.个人因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缺乏学习目标,学习不能持之以恒。自控能力差,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作业好拖拉,平时贪玩,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困生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自信,心理上敏感、脆弱。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前不预习,课堂不知道做笔记或标注,课后不能及时复习巩固,不爱课外阅读,知识面狭窄,造成语文学习困难。 2.环境因素 (1)社会的因素。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游戏、网络的盛行给人们带来快乐和便捷的同时,也强烈地吸引那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使其沉迷其中,造成厌学、弃学等。 (2)家庭因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大部分是爷爷奶奶进行隔代教育,长期在缺少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加之爷爷奶奶只知溺爱,不知管教。有的虽父母都在家,但文化程度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粗暴简单,致使这些孩子产生学习困难。(二)理论成果二: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课题组成员在前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专题研究,不断反思总结撰写出一系列有价值的经验论文,如《分层教学促进学困生发展》、《浅谈让小学语文学困生主动学习的策略》、《对优化学困生作业的思考与实践》、《浅谈高年级学困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初探中高年级学困生有效预习的指导》、《小学语文学困生心理教育途径的探索》等,形成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1.聚焦课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1)课前分层备课,学困生转化才能有的放矢。教师针对本班学困生的特点进行分层备课,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和转化学困生同时并进。我们进行集体备课,通过典型课例,研究分层教学的方法,把教师典型的分层教学教学设计汇编成册。(2)课中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①识字教学针对学生识字状况的差异,为提高学困生的识字能力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A.教师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使枯燥的识字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学困生的识字能力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B. 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从汉字的构字特点入手,不仅让学困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音、形、义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更能让学困生掌握科学的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培养自主识字能力。②写字教学首先,从上好写字课做起。教师在明确写字教学学段目标的基础上,要特别重视学困生写字,各项作业都要求书写规范、整洁。其次,通过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以及激励性评价,激发学困生的写字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再次,在习字的过程中,培养学困生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推动学困生的成功转化。③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学困生的问题要适当降低难度,尽可能多的给予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加他们课堂互动交流活动的机会,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信心。鼓励学困生多读课外书,教师定期向学困生介绍一些适合他们阅读且生动有趣的课外读物,组织学生互相借阅,激发阅读兴趣,使学困生由怕读书走向爱读书,达到丰富积累的目的。④口语交际的教学口语交际的课堂上,学困生缺乏的是自信和勇气。教师不断地开拓口语交际的范围,丰富口语交际的内容,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表达的自信,使学困生敢说、乐说。⑤作文教学作文教学中,一是捕捉一点真实,提升写作兴趣。只有真实的事物学生才能够写得生动、具体、有感情。关键在于教师要及时捕捉到这份真实,进行有效引导,抓住提升学困生作文能力的时机。二是发现一处亮点,鼓励创作欲望。教师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学困生的“陋作”。让学生从我们的评语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带来的收获,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引发更强烈的作文兴趣与写作欲望。三是提供一处平台,展示自我的风采。对于写得有进步的学困生作文,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展示板、学校小广播、学校网站、博客等进行展示,提升写作自信心。(3)课后,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加强辅导,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作业设计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和个性化的内容,进行分层作业设计。为学困生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综合性的学习练习机会,在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自由选择性作业中,使学困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不断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作业评价要人性化。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只有点滴进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多种形式的表扬激励,使他们感觉到只要积极投入,自己也会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教师在班级开辟专栏展示学困生的优秀作业,每学期学校都对各班学习进步的学困生颁发了“学困生学习进步奖”以资鼓励。至今为止全校有65名学困生都获得过此项奖励,大大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动力。班级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的活动,让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尽快赶上来。教师利用课外时间,针对学困生的不同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补缺补差,帮助学困生分析原因,找出方法,争取进步。2. 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学困生的良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以学校开展的“十个好习惯”、“让好习惯伴我一生”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对学困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强化养成教育,促使学困生形成“课前预习——课中专心听讲、记笔记——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困生创造展示个性的机会。我们先后开展了经典诵读暨美文诵读比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历史的选择”讲故事和征文比赛、书信征文比赛、“在党的阳光下”——建党90周年集邮知识演讲比赛、“七彩杯”读写大赛、“迎国庆”书画大赛、学生电子报刊绘画比赛、阳光体育广播操比赛、眼保健操比赛、兵乓球比赛、纳凉晚会节目表演等活动。在这些舞台中学困生展示了自我,使学困生捕捉到自己的“闪光点”,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变得更自信、自立、自强,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促进自我觉醒、自我辅导、自我发展。4.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三)学困生的可喜进步历时两年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关注学困生,给学困生更多的关爱和引导,学困生转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四)课题组成员的快速成长。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2.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3.教师学会了如何做研究。在教育领域中,教师们常常会遇到和亟待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低的问题;学困生的转化问题等等一系列的新问题,新困惑,新矛盾,而要真正解决这些新问题,直面这些新困惑,解决这些新矛盾。一味地靠原有的老经验已经不能奏效了,需要借助于研究找到新的途径与方法。4.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作为一名教师,一味的靠传统的老经验、老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已经不能奏效了,极需要借助于研究找到新的途径与方法,以研究为已任,将自己作为一个研究者来看待。以研究者而非教书匠的角色出现在学校及课堂的场景中,拿起研究的武器,预测自己的种种行为所可能引发的学生的变化。本身教育教学就是一种研究,只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系统化反思,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使自已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型教师,达到“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目的。(五)形成课题结题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体会与思考:两年来,课题组成员深刻认识到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收获之路是艰难的,我们普遍感受到要转化一个学困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过程更艰难,但更有成就感。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一些问题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1.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重点是学校教育,但家庭、社会的配合也不可缺少;学困生的转化需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只要各方面重视起来,相互协作,学困生的出现是可以避免的。 2.转化学困生的策略还需进一步探索,并不断加以改进。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教师的职责,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来实施。教师今后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学困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3.学困生的教育需要爱心、耐心、细心,对教师各方面素质的要求较高,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师德修养、转化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才能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得到实效。4.虽然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使大部分学困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但是其中仍有少部分的学困生转化效果不明显,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付出更多的心血,坚持不懈地研究探索,努力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六、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我们乘着新课改的东风,踏着这条轨道,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进行苦苦摸索实践,试图有针对性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方面的问题,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以各类调查、文献检索所取得的材料为依据,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在“生活缺人照应、行为缺人管教、学习缺人辅导”三缺情况下,进而仔细剖析了其中的特点和成因,试图从思想、行为、习惯的视角寻找相应的解决之道,以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不断提高。当然,本文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诸如文献搜集的范围有限;调查的范围过于狭小;再加上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进行细致的实践研究,二者加在一起忙得不可开交,只好抽节假日进行研究,又遭家庭反对。调查的项目带有一定的局部性和片面性,故未能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全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个别问题的分析来源是依据个案所反映的情况和网络收集的资料,恐有失代表性。这些不足和缺陷必然影响到课题研究的整体质量,这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补充和修正。当然,本课题组将自己研究的具有本土特色的适合提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对策与措施撰写为文字化,推广介绍到兄弟学校,以便取长补短,共同搞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使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迈上更新的台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也为贫困农村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推动“和谐校园”、“文化校园”的创建进程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一、 激发兴趣,趣味导入。 语文学习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课堂教学首先要抓好导入环节。根据学生的特点,导入要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如上《范进中举》这堂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语:“中国古人讲,人生四大快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然而,范进在金榜题名后却疯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二、巧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求知欲。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知识的兴趣。”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是恰到好处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作者创造的情境,反复推敲、体会文章的妙处。三、 鼓励合作,倡导对话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在合作中,要提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间的有效对话,正如李镇西所说:“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
提高区小学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积极性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里,中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出外打工了。瑶区的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是最近的几年才出现的。由于瑶区父母在外打工长年累月,孩子在养成了独立生活的好习惯的同时,也缺少了父母的看护、监督。同时,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区孩子心理扭曲,不良生活习惯逐渐养成,这导致了瑶区出现了大量的存在一定问题的留守儿童。大坪中心小学是连南县瑶区中心小学之一,这里所有的学生都来自瑶区农村家庭。在学校里,留守儿童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在班里,他们或是孤僻离群,或是霸气十足,我行我素,给班级、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更是令人担忧。瑶区的小学生受到瑶族语言、文化背景、家庭观念等的影响,对语文缺乏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被动地接受知识,不预习课文,甚至不做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家长给的零用钱多是用于吃玩,用于学习上的资源少之又少。在课堂上,留守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部分学生存在信心不足,喜欢捣乱等等现象。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无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课后,留守儿童贪玩,不喜欢向同学提出学习上的问题,在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喜欢跳过去,不喜欢询问老师同学等。鉴于此,我们选择了“调动瑶区留守儿童的语文学习积极性研究”,以养成瑶区留守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瑶区学生的教学质量。这项课题研究,是学校教学研究的需要,也是学校开展全面工作的迫切需要。(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对于教师而言,留守儿童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一个困挠万千教师的问题。本研究对于学校顺利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从学校层面找出具体可行的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对策,改善留守儿童学习被动状况,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该课题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意识,养成善于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及时分析问题的习惯,找到留守儿童的学习落后的成因的个性和共性,更好地因材施教,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次,“新课程”,实施以来,虽然教师们更为关注学生,“以人为本”已经放到了课改的首要位置。但小学语文教育如何从耗时多,效能低的阴影中走出来,还学生学习的快乐?很多人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此课题旨在探讨如何找寻兴趣培养的策略,从兴趣入手,为学生快乐学习提供快捷通道。同时,在我们瑶区学校里,类似于我校这样的学校不在少数,我校的成功研究将会为兄弟学校提供经验,给兄弟学校留守学生学习的转化树立信心。我们的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既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贡献,也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现教育公平所作的最基础的工作。(三)概念的界定小学瑶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并由父母一方或他人代为监护的儿童。本研究实验的调查对象是本校范围内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而被留守在家里或在学校周围租房居住,由他人代为监护或自我监护农村儿童。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促使留守儿童对语文感兴趣,能主动学习语文,语文学习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语文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情感意志得到培养。课题组通过对留守学生的学习语文的态度、学习习惯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进行数据分析,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提高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积极性的策略,切实提高小学瑶区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困生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2.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语文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年龄特征等方面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一)研究研究的目标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详细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情况,找出影响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积极性的的主客观因素,通过具体的实践尝试,探索提高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有效对策,从而激发小学瑶区留守儿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使留守儿童和其他非留守儿童一样,在学校健康成长。同时,通过参与行动研究,提升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师学会在实践中做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培养我校留守儿童主动学习、大胆回答问题、自觉地课前预习、专心听讲、及时有效地复习、认真书写、阅读能力强、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等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2、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对留守儿童的激励与信任,调动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3、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刻意安排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瑶区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积极性。4、总结归纳出我校培养瑶区留守儿童稳定和持久的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挖掘提高小学瑶区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积极性的策略,并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三)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从各角度对留守学生学习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2.调查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运用观察、问卷、谈话、家访等科学方法,对小学瑶区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问题的具体原因作出科学的归因分析,从而使后期探讨如何提高留守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的措施更有效。3.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修正,不断完善提高留守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的方法,以形成一套提高留守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的行之有效的策略。4.个案研究法。在本次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厌学的留守学生,通过对他们进行跟踪观察、教育、谈话、家访等,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形成个体案例研究报告。5.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改进,进行经验总结。四、课题的实施过程:(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课题负责人唐连州妹负责查阅资料,论证立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实施,搜集、积累、保存、整理资料,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经验,做好结题工作。课题组成员:李买万斤、黄鸾英、魏小燕,各成员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制定个人研究计划,积极参与课题活动,按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及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定期汇报。(二)研究时间和被试对象:时间:2011年9月——2014年5月对象:参与实验的教师所任教的班级的留守儿童。(三)研究的实施过程: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11年7-10月)学习有关留守儿童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搜集研究资料,讨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开题论证工作。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3年5月)1、理论学习研究小组成员通过认真的查阅资料,了解了目前我国其他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和积累的经验,学习了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提高小组成员的理论水平。通过学习,了解了有关留守儿童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明确了对留守儿童的界定。2、实施调查2011年9月,行动研究小组按照计划和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开始了全面的调查。调查中具体采用统计、问卷调查、访谈、座谈和观察等方法。首先通过全校范围的摸底统计,确定学校留守儿童的数量和类型。然后对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这部分留守儿童和其临时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其中的部分学生、临时监护人,以及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访谈和座谈,有针对性的对个别问题进行了解和补充。从而能够全面真实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对语文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和对临时监护人的看法等情况。2011年10月,课题组成员对为期一个月的调查活动中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了解了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并分析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原因。3、实践尝试策略从2011年11月开始,我们全面进入到对策实施阶段,这是行动研究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在这一阶段,成员们尝试在实践中实施策略,在行动过程中,我们多次召开研究人员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各阶段的具体工作。明确责任具体到人,各有分工,全面展开。行鼓励教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1)留守儿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往往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教师特别的关照。因此,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拉近与留守儿童的心理距离,主动了解留守儿童方方面面的困惑,献给留守儿童一颗慈母心。生活上多关心、学习上多辅导、课余时间多交流、平时多观察、遇到困难多帮助、发现问题早解决,做好留守儿童的贴心人。(2)提供机会,创设机会让留守儿童去表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要求教师利用班队活动多举办一些“故事演讲会”、“诗歌朗诵会”、“文艺联欢会”等活动。不但要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而且要有目的的让留守儿童当节目主持人。让留守儿童通过这些平台的展示,提升他们的乐趣。(3)教师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课外辅导。根据调查结果统计,80%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居偏低的位置,存在着不少困难。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的讲授理解不透彻,作业分析理解不到位,完成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就多给他们吃点“偏食”,利用课间、中午、放学后等课余时间多辅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乐园,只要教师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良机,特别是留守儿童才能健康成长,愉快的学习。研究小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位教师的积极配合下为留守儿童的快乐生活创设了不少条件。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内向,他们很难融入到班集体中,与其他同学融洽的交往,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也不能主动地向教师或同伴求助,这一定程度上又会影响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导致其学业不良。因此为了提高瑶区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为他们提高一个展示平台,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语文的作用,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学校还组织了留守儿童进行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小组手抄报比赛,听写比赛等。许多留守儿童在比赛中尝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并在学习中学会了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班级和学校举行的“我读书,我快乐,我读书,我进步”的读书活动,留守儿童体会到读书的好处与快乐,进一步提升了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5)把课堂作为研究的主阵地 ,提高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约为积极性”课堂教学探讨实验;课题组同时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开展小组备课,制作导学案;实验教师上课,其他组员观课,课后探讨修正;不断实践、反思、学习、探讨、改进、再实践。并着手收集、分析有关资料数据,拟定论文的雏形,拍摄教学实录片,形成阶段成果。 4.反思总结,形成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积累经验,总结出具有普遍性、时代性、操作性的做法和由经验上升的理论,撰写一批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经验论文。 第三阶段:完善成果阶段(2014年2-5月)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实验研究的各项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和汇总,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在阶段性研究成果基础上,将比较成功的个体案例、研究札记和专题论文等进行整理、汇编,形成课题结题附件材料和过程性资料。召开课题结题现场会,请专家进行成果鉴定、验收。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两年多来来,通过本课题研究,我校教师对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的认识更加清晰,各班的留守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一)理论成果一:语文学困生现状及成因的分析。通过课题组成员对全校学生学习现状进行摸底调查、科学分析,形成《学困生成因调查分析报告》、课题研究论文《学困生写字问题调查分析与转化策略》、《识字教学中学困生问题的探究》等。每班的学困生大约在3-5人,且随着年级的提高,知识的加深,学困生也日益增多,学困问题凸显。经分析研究,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有: 1.个人因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缺乏学习目标,学习不能持之以恒。自控能力差,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作业好拖拉,平时贪玩,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困生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自信,心理上敏感、脆弱。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前不预习,课堂不知道做笔记或标注,课后不能及时复习巩固,不爱课外阅读,知识面狭窄,造成语文学习困难。 2.环境因素 (1)社会的因素。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游戏、网络的盛行给人们带来快乐和便捷的同时,也强烈地吸引那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使其沉迷其中,造成厌学、弃学等。 (2)家庭因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大部分是爷爷奶奶进行隔代教育,长期在缺少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加之爷爷奶奶只知溺爱,不知管教。有的虽父母都在家,但文化程度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粗暴简单,致使这些孩子产生学习困难。(二)理论成果二: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课题组成员在前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专题研究,不断反思总结撰写出一系列有价值的经验论文,如《分层教学促进学困生发展》、《浅谈让小学语文学困生主动学习的策略》、《对优化学困生作业的思考与实践》、《浅谈高年级学困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初探中高年级学困生有效预习的指导》、《小学语文学困生心理教育途径的探索》等,形成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1.聚焦课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1)课前分层备课,学困生转化才能有的放矢。教师针对本班学困生的特点进行分层备课,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和转化学困生同时并进。我们进行集体备课,通过典型课例,研究分层教学的方法,把教师典型的分层教学教学设计汇编成册。(2)课中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①识字教学针对学生识字状况的差异,为提高学困生的识字能力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A.教师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使枯燥的识字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学困生的识字能力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B. 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从汉字的构字特点入手,不仅让学困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音、形、义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更能让学困生掌握科学的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培养自主识字能力。②写字教学首先,从上好写字课做起。教师在明确写字教学学段目标的基础上,要特别重视学困生写字,各项作业都要求书写规范、整洁。其次,通过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以及激励性评价,激发学困生的写字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再次,在习字的过程中,培养学困生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推动学困生的成功转化。③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学困生的问题要适当降低难度,尽可能多的给予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加他们课堂互动交流活动的机会,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信心。鼓励学困生多读课外书,教师定期向学困生介绍一些适合他们阅读且生动有趣的课外读物,组织学生互相借阅,激发阅读兴趣,使学困生由怕读书走向爱读书,达到丰富积累的目的。④口语交际的教学口语交际的课堂上,学困生缺乏的是自信和勇气。教师不断地开拓口语交际的范围,丰富口语交际的内容,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表达的自信,使学困生敢说、乐说。⑤作文教学作文教学中,一是捕捉一点真实,提升写作兴趣。只有真实的事物学生才能够写得生动、具体、有感情。关键在于教师要及时捕捉到这份真实,进行有效引导,抓住提升学困生作文能力的时机。二是发现一处亮点,鼓励创作欲望。教师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学困生的“陋作”。让学生从我们的评语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带来的收获,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引发更强烈的作文兴趣与写作欲望。三是提供一处平台,展示自我的风采。对于写得有进步的学困生作文,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展示板、学校小广播、学校网站、博客等进行展示,提升写作自信心。(3)课后,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加强辅导,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作业设计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和个性化的内容,进行分层作业设计。为学困生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综合性的学习练习机会,在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自由选择性作业中,使学困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不断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作业评价要人性化。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只有点滴进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多种形式的表扬激励,使他们感觉到只要积极投入,自己也会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教师在班级开辟专栏展示学困生的优秀作业,每学期学校都对各班学习进步的学困生颁发了“学困生学习进步奖”以资鼓励。至今为止全校有65名学困生都获得过此项奖励,大大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动力。班级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的活动,让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尽快赶上来。教师利用课外时间,针对学困生的不同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补缺补差,帮助学困生分析原因,找出方法,争取进步。2. 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学困生的良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以学校开展的“十个好习惯”、“让好习惯伴我一生”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对学困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强化养成教育,促使学困生形成“课前预习——课中专心听讲、记笔记——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困生创造展示个性的机会。我们先后开展了经典诵读暨美文诵读比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历史的选择”讲故事和征文比赛、书信征文比赛、“在党的阳光下”——建党90周年集邮知识演讲比赛、“七彩杯”读写大赛、“迎国庆”书画大赛、学生电子报刊绘画比赛、阳光体育广播操比赛、眼保健操比赛、兵乓球比赛、纳凉晚会节目表演等活动。在这些舞台中学困生展示了自我,使学困生捕捉到自己的“闪光点”,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变得更自信、自立、自强,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促进自我觉醒、自我辅导、自我发展。4.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三)学困生的可喜进步历时两年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关注学困生,给学困生更多的关爱和引导,学困生转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四)课题组成员的快速成长。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2.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3.教师学会了如何做研究。在教育领域中,教师们常常会遇到和亟待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低的问题;学困生的转化问题等等一系列的新问题,新困惑,新矛盾,而要真正解决这些新问题,直面这些新困惑,解决这些新矛盾。一味地靠原有的老经验已经不能奏效了,需要借助于研究找到新的途径与方法。4.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作为一名教师,一味的靠传统的老经验、老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已经不能奏效了,极需要借助于研究找到新的途径与方法,以研究为已任,将自己作为一个研究者来看待。以研究者而非教书匠的角色出现在学校及课堂的场景中,拿起研究的武器,预测自己的种种行为所可能引发的学生的变化。本身教育教学就是一种研究,只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系统化反思,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使自已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型教师,达到“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目的。(五)形成课题结题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体会与思考:两年来,课题组成员深刻认识到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收获之路是艰难的,我们普遍感受到要转化一个学困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过程更艰难,但更有成就感。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一些问题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1.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重点是学校教育,但家庭、社会的配合也不可缺少;学困生的转化需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只要各方面重视起来,相互协作,学困生的出现是可以避免的。 2.转化学困生的策略还需进一步探索,并不断加以改进。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教师的职责,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来实施。教师今后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学困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3.学困生的教育需要爱心、耐心、细心,对教师各方面素质的要求较高,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师德修养、转化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才能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得到实效。4.虽然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使大部分学困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但是其中仍有少部分的学困生转化效果不明显,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付出更多的心血,坚持不懈地研究探索,努力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六、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我们乘着新课改的东风,踏着这条轨道,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进行苦苦摸索实践,试图有针对性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方面的问题,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以各类调查、文献检索所取得的材料为依据,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在“生活缺人照应、行为缺人管教、学习缺人辅导”三缺情况下,进而仔细剖析了其中的特点和成因,试图从思想、行为、习惯的视角寻找相应的解决之道,以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不断提高。当然,本文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诸如文献搜集的范围有限;调查的范围过于狭小;再加上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进行细致的实践研究,二者加在一起忙得不可开交,只好抽节假日进行研究,又遭家庭反对。调查的项目带有一定的局部性和片面性,故未能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全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个别问题的分析来源是依据个案所反映的情况和网络收集的资料,恐有失代表性。这些不足和缺陷必然影响到课题研究的整体质量,这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补充和修正。当然,本课题组将自己研究的具有本土特色的适合提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对策与措施撰写为文字化,推广介绍到兄弟学校,以便取长补短,共同搞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使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迈上更新的台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也为贫困农村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推动“和谐校园”、“文化校园”的创建进程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更要从社会、家庭、学校、留守儿童自身等方面探讨当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因素
留守儿童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特别是近几年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长,而他们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对他们的教育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我们要深入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城市打工,而孩子自己留在农村生活,他们或者是与父亲、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长辈亲人、朋友一起生活而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正因为留守,所以他们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引导与帮助,成长的过程中情感上缺少了父母的呵护,使其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和心理发展上极易产生偏离和异常。[1]
在就学情况上,据统计当前在农村辍学的所有学生中留守儿童占73%,其中76%为女生,这些留守儿童辍学后大多随父母进城打工。
在学习情况上,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一定差距。在“学习成绩”问题中,大多数留守儿童感到有困难,在“学习遇到困难谁帮助”问题上,留守儿童主要依靠老师同学,非留守儿童还可以依靠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年龄稍大的孩子还要帮家里做家务,所以学习时间相对得不到保证,对学习成绩造成一定影响。
在监护问题上,由于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管理制度等条件的限制,学校只是负责留守孩子在上课时间进行监管,课余时间监管只能由其临时监护人负责,而多数留守儿童的监管人都是(外)祖父母,他们多数文化水平很低且年事已高,只能在吃饱穿暖等生活上给予关怀,而对学习辅导上基本是空白,致使留守儿童缺少正常的监护。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由其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引起的,而是由社会、家庭、学校环境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因素共同导致的。
(一)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历史原因,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在我国长期存在着,正是这种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农民尽管离开了农村到城市打工,但户口依旧是农村的,各种的福利待遇不能与城市居民建立平等,尤其是与这种二元结构及户籍制度相对应的义务教育制度也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不平等现象。[2]进城打工的农民要想其子女在打工城市上学,需要缴纳昂贵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尽管在有些城市设有农民工子弟学校,但他们的升学问题由于不同地区中高考制度的限制也难以解决。其次,地方基层政府方面未给予留守儿童足够重视以及政策措施不力。农民外出打工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所以当地基层政府支持农民外出打工,而对留守儿童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育问题上几乎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对贫困的留守儿童家庭缺乏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再次,社会广大农民外出打工成风,读书不重要观念盛行。孩子从小在这种环境中成长,错误的认为读书不重要。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也认为,如今的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昂贵的教育投入,毕业还没有稳定的工作,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外出打工挣钱。可见外出打工成风的环境以及读书不重要观念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
(二)家庭环境因素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方式与监管不当。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都是单亲、亲戚、祖父母,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也决定了单亲监护人一般都是母亲,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作为主要劳动力的父亲不在家,所以家里所有的农活都由母亲一人承担,根本没有太多时间顾及孩子,再加上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学习也帮不上忙,还有监护人是(外)祖父母,对孩子都存在溺爱倾向,在充分满足物质需求同时缺少在精神道德层面的引导和管束,这及其容易使孩子滋生不良习惯。同时,祖辈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代沟较深,很难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沟通。
第二,农村父母文化水平低,家庭教育相对欠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父母认为自身的文化水平低从而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交给了学校,孩子放学后的作业问题对部分父母来说都是有困难的,所以无形中给孩子的学习造成影响。
第三,农村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由于农村传宗接代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村家庭子女普遍偏多,家庭经济负担重,为此,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挣钱,但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学习情况受到影响。
(三)学校环境因素
一方面是农村教育系统对留守儿童重视程度不够。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上存在缺陷,性格多孤僻,学习成绩不佳,而学校为了升学率,成绩较好的学生成为他们主要培养对象,对于成绩欠佳的农村留守儿童则放弃教育管理,从而导致孩子们的逆反心理甚至逃学、辍学。另一方面则是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办学条件较差。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师缺乏因材施教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缺少研究,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失学、辍学现象严重。[3]此外,农村学校图书馆、体育馆等不齐全,学生放学后自由散漫活动,多去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由此会产生诸多留守儿童问题。
(四)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因素
儿童阶段是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这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可塑性很强,加之留守儿童尚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极其容易受外界干扰和侵害,被坏人引入歧途,从而造成学习上散漫,在学校里出现打架斗殴、迟到早退、违纪等一系列问题。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首先,社会环境方面,面对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农村外出打工成风等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政府应从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大农村教育资本的投入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建立适时的社会化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兴建务工子女学校、加大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使务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其次,家庭环境方面,父母的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父母外出打工时尽量将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或父母其中一人留在家里,以保证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如果是(外)祖父母监管,一定要对留守儿童严格要求,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父母也应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以及时掌握孩子的一切状况。
最后,要优化学校环境,学校教育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基层政府要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的环境,如网吧、游戏厅等的规范管理,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要努力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学校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积极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沟通以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马瑞娟,王秀丽.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J].警官文苑,2010(3)
[2]谷龙飞.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3]周华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D].江西.南昌大学.2011
[4]丁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及其应对之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
[5]何智明,杜学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成因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165 浏览 3 回答
199 浏览 3 回答
276 浏览 3 回答
106 浏览 3 回答
107 浏览 3 回答
340 浏览 3 回答
250 浏览 3 回答
222 浏览 3 回答
346 浏览 3 回答
339 浏览 5 回答
242 浏览 3 回答
131 浏览 3 回答
160 浏览 2 回答
127 浏览 3 回答
105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