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 自我评价 、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希望对你有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篇一 类自从诞生以来,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特别是当今社会处于多变革、快节奏、高信息、强竞争的情况下,重视心理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 方法 ,优化心理健康途径,预防心理疾病,纠正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与人格完善,都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为最后形成,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困惑。因此,加强心理品质锻炼,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可以有效地化解心理困惑和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基本条件。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处于人的心理现象的更高层次,是个体主导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的灵魂和准则。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趋向定型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南和保证,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丧失信心和追求,不会在身处逆境、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或导致心理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科学地对待社会、人生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环境有适度的心理反应,防止心理反应失常,促进心理健康,使自己处于一种乐观奋发的精神状态之中,乐观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有利于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总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保持心理健康,战胜一切心理动荡和不安的最基本条件。 二、增强心理品质锻炼 1.善于认识自我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确立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找准自我评价的标准,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缺陷,不以自己之长而骄傲,也不因自己之短而自卑;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乐观而不盲目,克己而不过分;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2.意志品质坚强 意志是一个人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在人的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犹如汽车上的方向盘,主导着人的行为,又如制动器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刹车或减速。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遭遇各种挫折,能否始终不愉地坚持目标,战胜困难和挫折,最后成就事业,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所以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构建完美的个性。只有果断坚毅、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3.有丰富的 心理 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并借助心理学书籍来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自觉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那些不健康的观念、想法,用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武装自己。注意自己的性情修养和心理保健,使自己的精神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不受或少受那些不良刺激和影响。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 文化 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篇二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 其它 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篇三 前言: 人生的道路曲折漫长,在人的一生中充满着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幸福与不幸等矛盾。而人生挫折与困惑则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征途中所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基本课题。适度的挫折与困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困惑可以让我们在感到迷茫时静下来思考,找寻解决的方法,寻觅人生的真谛。适当的挫折亦可以帮助人们驱走惰性,增强我们的意志与责任心,促使人奋进。挫折又是一种挑战和考验。英国哲学家帕克森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遇到困惑与挫折并不可怕,谁的人生又会是一帆风顺的呢。关键的问题是应该我们遇到挫折与困惑时怎样去应对。 摘要:对于我们,虽然身份还是大学生,但是从年龄上来讲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离开父母的襁褓,离开了家里的温室环境,离开了象牙塔的保护,可以暂时不用考虑婚姻,就业,创业,工作等琐事,但是对于那些第一次离开父母的人凭借着天之骄子的优越感,最是觉得自己是最棒的,自然眼高手低,但是在实际的学习, 考研 ,恋爱等问题上却又屡遭坎坷,第一次经历人生的低谷和逆境,对谁都是那一接受的问题,那么对于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这些挫折和坎坷?这是一个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 困惑 挫折 解决方法 一 挫折与困惑的概念 所谓人生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所要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和由此在个人内心深处引起的痛苦体验,通俗的说,人生挫折也就是人们常见的逆境状态与不幸感受. 人生挫折,本质上是人生实践与人理想的矛盾冲突,,现实的实践未能达到理想所企盼的目标,使理想未能变成现实.这一理想的落空,在人们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震撼从而造成人生毁灭感或努力改变现状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自身条件限制使目标无法实现的境况是显而易见的,诸如个人的相貌,身体素质,经济状况,智能水平,心理素质等原因使个人的需要难以满足而形成挫折感.个人认识的偏差造成理想失落的景象则往往是隐形的. 个人对人生价值目标定位失当或追求的理想与奋斗途径方法相背离,都会使奋斗目标无法实现或达到的现实目标与心中企盼的理想目标产生距离,引起内心的失落与不平衡感。 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与挫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的活动与交互关系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这一变化在激发人们多种多样的动机和目标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体人生挫折的概率。对此我们不能消极地忍耐或回避而应直面正视人生挫折,积极寻求克服和战胜挫折的有效途径,抚平伤痕,向人生的成功目标奋斗。 对于我们遇到困惑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将奋斗的目标定得过高,能力与期望值存在差距等。另外还包括心理冲突的因素。比如,一个大学生很想专心攻读硕士学位,可又处于热恋之中;读书与恋爱如鱼与熊掌,他希望兼而兼得之,但对他来说最佳做法是只选其一,这就是一种“双趋冲突”。又如,一对正谈恋爱的男女,接触几次后就觉得该谈的都谈了,再也没什么可谈的了,俩人只能你看我,我瞧你,显得十分尴尬,可一个人会更觉寂寞。这就叫“双避冲突”人在遭遇困惑时,往往会感到缺乏安全感,使人难以安下心来,工作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那么,人在遭受挫折与困惑的时候,又应如何进行调试并加以客服呢?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上的竞争压力也在逐渐增加, 对于刚刚成为大学生的我们, 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也日益严重。 对于我们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 包括周围的同学。这会使很多学生刻意的去回避与陌生事物打交道。 就我而言,真不知道,我该何去何从.我本身就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加之枯燥的高中生活,使我变成了一个非常内向的学生。对这一性格缺点我深有体会,因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去表达自己,去主动沟通,是很难适 应新环境,并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的人际关系的。 于是,抱着锻炼性格的态度,我加入了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我会不可避免的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可以说经过与不同人的接触,大一的这半年,我的性格有了可观的变化,同陌生人在一起,通过沟通的方式我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完全的表达出来。并且,由于这一变化所带来的效果,我同周围同学的关系非常融洽。其实,人总会长大,终会脱离父母的襁褓去面对未来属于你的世界。 无论新接触的环境如何陌生, 要学会去面对他们,去接受他们。刚刚开始新生活的或许还不适应自己的改变,但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原先的墨守陈规让自己错过了多少美妙的东西。所以,我个人认为,要想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突破自己的性格缺陷是非常必要的。 二应对挫折与困惑的方法 不同的人遇到困惑与挫折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对困惑与挫折的反应也不会一样。一般说,人们面对困惑与挫折时表现的不同反应是由其对目标的理解、心理承受力、情绪调控力三个因素所制约的。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追求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不同的,目标的重要性往往与反应强度成正比。面对困惑与挫折产生不同的反应,还与个人心理素质有关。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身处逆境、面对挫折时,能够做到处变不惊,表现出较强的承受能力。人的挫折承受能力与人的性格、阅历、教育程度等因素直接关联,青年人之所以在遭遇挫折时容易走极端,与其人生的社会经历比较简单、缺乏生活的磨练和体验是有必然联系的。人们面对折的反应,首先表露于情绪,能否恰当调控情绪,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水平的重要反映。有的人之所以在别人看来总是事事如意、一帆风顺,并不是他们不曾有挫折,不曾有困惑烦恼,而是他们有较强的调控能力,能够从消极的挫折反应中尽快摆脱出来,正视现实,重新认定目标。反之,长时间地被挫折的困惑所缠绕、不能自拔,则可能引致更大的挫折,造成恶性循环。那么面对生活中的困惑与挫折是的具体的应对方法又是什么呢? 1首先摆正心态,正确认识困惑与挫折。困惑与挫折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可以说没有挫折就没有成长。因此,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应该庆幸,因为这是上天给予我们成长的机会,我们需要的不是畏惧而是感激,进而摆正心态,从容的面对挫折。 2适当的宣泄。有时候造成挫折的原因并非自身的能力问题,而是这个社会残酷的现实,例如 职场 上常见的裙带关系,因为这样的原因而遭受到挫折很多人都会觉得委屈,心中会存在一股闷气,此时我们就需要把这股闷气宣泄出来,如果任其堆积对我们的健康也没好处,但是有一点要注意,宣泄要适度。 3向家人或朋友倾诉。果你不会自我宣泄的话,向他人倾诉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效果或许比自我宣泄更好,很多时候家人或朋友的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令自己信心倍增,那些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自然会烟消云散。 4客观和冷静的分析。虽然产生的挫折可能是由于现实的不公,但是同时也反映出了我们的不足。我们应该客观的和冷静的分析产生这次挫折的原因,是能力,是信心,或者是关系。只有正确的认识了产生挫折的原因,才能寻求解决之道,进而避免下次因为同样的原因再次承受同样的挫折。 5寻求解决之道。找到原因之后我们就需要方法战胜由此原因所产生的挫折。例如同等能力的情况下而被淘汰所产生的挫折,此时我们不应该埋怨而是应该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优越的能力战胜这个原因可能会带来的挫折,这也正是挫折能使我们成长的原因。 6学会宣泄,摆脱压力。面对挫折与困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人惆怅,有人犹豫,此时不妨找一两个亲近的人、理解你的人,把心里的话全部倾吐出来。 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宣泄可以消除因挫折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可以减轻精神疲劳;同时,宣泄也是一种自我心理救护 措施 ,它能使不良情绪得到淡化和减轻。 7学会幽默,自我解嘲。“幽默”和“自嘲”是宣泄积郁、平衡心态、制造乐的良。当你遭受挫折时,不妨采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比如“吃亏是福”、“破财免灾”、“有失有得”等等来调节一下你失衡的心理。或者“难得糊涂”,冷静看待挫折,用幽默的方法调整心态。 三 认识自我 对于我自己从小成长在一个和谐的村子里,父母不是白领,不是企业家,更不是名门望族,他们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我从没有因为自己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而感到卑微,因为我是幸福的,小学初中高中都不曾像现在这样彻彻底底完完全全离开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一切都要靠自己去争取,现在正是我经历生活的洗礼,成长磨练的机会,自从高三起,也许是为了备战高考,真的,自己都能感觉到自己变化很多,不再去和别人去计较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有些事不用去与人讲道理,因为你和他根本没法讲道理。 对于美好的未来我充满了无尽美好的憧憬,随让我知道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的,但只要我不懈的努力,与梦想的距离也会一步一步的接近,虽然对未来还是有点惧但我能够认清自己知道自己缺乏什么,需要什么,不该碰什么,,,,我想在未来大学三年生活里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取得应该获得的荣誉,用知识丰富我还未开的大脑一边在步入社会这个激烈的战场上得以坚强的生存下去。 四 总结 人的一生总有坎坷与挫折,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是何种困难,我们都不要失去自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只要我们用自己百分百的努力去获得自己百分百的汗水,即使结果并不如人意,但人生的命运仍旧会给你以幸福的微笑。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全书》朱月龙山东人民出版社 [2]《大学生心理与健康》李大卫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3]《积极心态的力量》邱小亮译东方出版社 [4]《心理健康枕边书
浅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几种方法-论文 自我提高内驱力又称自我提高的动机,这是一种用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许多学生对于学好语文缺乏信心。究其原因,这些学生没有或很少有自我提高学好语文的内驱力。本人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注意了、如何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学习语文的内驱力的探索,我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学习语文的内驱力的: 1、作业批改激励法 作业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最直接的手段。我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如果发现有大量错误,不急着打分,也不急着下评语,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改正。然后,再打分。对作业做得好的,评好分或好的评语。我还鼓励学生在考试后对试卷的错误之处作纠正,提倡考后一百分。作业批改激励法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练习自选法 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练习的内容。他们对自己选定的东西有话可说,也才想说。课文的《最后一次讲演》后面有个练习,开辩论会或演讲比赛。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我让他们自己选择,结果班上大部分同学选择开辩论会,接着我又确定了几个与初中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话题,再让他们选择,最后,他们一致选定“男女同学是否可以交往”这个话题来展开辩论。经过一个星期的充分准备,辩论时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正方同学认为:男女同学可以交往,男女同学的交往可以促进大家的共同提高使关系更加和谐,更利于班集体的管理;反方同学认为:男女同学不可以交往。因为初中阶段,大家往往把握不了交往中的尺度,向早恋的方向滑坡,难以自拔,影响学习。 因为是自己选定的内容,所以他们很有话说,辩起来也头头是道,振振有词,看着双方辩得热火朝天,我知道效果达到了。最后,我作了总结性发言:男女同学要交往,但交往过程中要把握正常的尺度,不能交往过密,落下终生的遗憾。这次辩论相当成功,它既解开了同学们的千千愁结,又教会了他们如何与异性相处,还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可谓一箭几雕。 3、效果自我评定法 这是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定的做法。 初中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十分重要。针对这一点,我与学生们共同制定了一个背诵,默写标准。首先,词语、课文自背,然后到组长身边背,组长作好记录。其次默写,凡有错的同学名单发到组长处,由该同学到组长身边去补默。补默好的也做好记录,我只要定时去问问,背了没有,补默了没有。大部分同学都能自觉遵守这个协定标准。少数几个同学开始还有点困难,后来经过我的谈心、辅导,也逐步克服了困难。而积极背书、默写的同学则及时给予表扬,结果,我班上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就很扎实。 4、习题自编法 为了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我经常让他们自编习题。如课文阅读理解题,让他们将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按不同的题型出成题目,再将这些习题综合起来,让学生做,学生编题过程就是积极思考的学习过程。 5、表演法 语文教学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针对有些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我经常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表演。有一次,上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讲解“马玉祥朝鲜救小孩”这一部分时,我让一个学生上台模仿表演,他的动作、姿态,生动地再现了志愿军战士纯洁、高尚的品质。让学生走上讲台,是对他们的极大鼓舞,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一个有力的驱动。 6、互助法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还让同学们互相帮助,组织了“一对一手拉手助学”活动。成绩好的同学分别帮助一个成绩差的同学。让他们互帮互学,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别人的语文成绩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提高了。 7、讨论法 为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我还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学习小组,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每次讨论,都评选最佳讨论小组。各小组之间存在竞争,课堂气氛也特别热烈。讨论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促进了团结合作。 8、成功激励法 学生最怕作文。针对这一点,我把平时比较好的学生作文精心加以修改,推荐到报刊杂志上发表,增强他们的作文成就感,减轻作文时的害怕心理,激发写作的兴趣。 总之,自我提高内驱力以人为本。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尊重、充分信任学生,才能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学习语文的内驱力、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学习语文,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成功之处。
内驱力、动机与中学课堂教学[提要]本文根据教育心理学动机理论,结合中学教学实际,探讨了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培养、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若干原则。[关键词]内驱力 动机 交往动机 成就动机 预期中学生的厌学情绪是影响中学课堂教学、困扰中学教师的最直接因素。许多教师抱怨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热情,一些学生难以改变的惰性更使教师们相信当前盛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主张的这些观点:内在需要才能产生动机,外部刺激是多余的,甚至起反作用。这使教师对学生感到无能为力、丧失信心。本文试图从动机理论出发,具体分析中学生的内驱力结构和学习动机,分析中学生之间、特别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培养、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认识和若干原则,并期望这些原则能与中学课堂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一有机体是能动的。通过新陈代谢,其内部产生了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刺激通过一定结构的生理组织的反应,激发有机体产生活动,或通过内部调节,或通过与外界交流,维持有机体的平衡与发展。例如人口渴时,一般是血液中盐分与水分比增大,引起神经系统的反应,产生口渴的感觉。这里,神经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中介结构,是产生口渴冲动的直接源泉。心理学所谓的“内驱力”就是指这种中介结构。它一端联结着形成内驱力的条件,另一端指向这些条件对行为的影响。在上述例子中,无论是血液中盐、水比的提高,还是直接向脑中注射碱溶液(条件),都会产生口渴冲动,这就是存在相同反应结构(内驱力)的缘故。从上述实验我们也看出,口渴的个体不一定需要饮水。用“需要”来解释动机的唯一来源显然是不适当的。这也说明了心理学建立“内驱力”概念的逻辑必要。内驱力的作用是激起有机体的活动,但内驱力并没有指向性。人类行为的明显指向性,主要来自内驱力和个体已经学会的行为之间的联系,这种行为可以减轻由内驱力引起的紧张程度。例如内驱力使人产生口渴刺激时,若是婴儿,激起的反应是多种多样的,如哭闹、吮吸等等。若是成人,则知道喝茶、水、饮料,吃水果等等。而且在特定的情况下他还能够“望梅止渴”甚至“思梅止渴”。这种行为的分化是由于学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内驱力结构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适应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随着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知识技能的积累,每个人的内驱力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来自人体内外各种各样的刺激是产生内驱力的重要源泉,如饥、渴、性欲,还有闹声、亮光、刺激性气味、剧痛等有害刺激。新奇性也是刺激内驱力产生的因素,因此说学习活动本身具有引起动机的一些特性。惧怕、人类语言、思维过程以及挫折等都是基本的内驱力源泉。内驱力源泉的丰富性,使我们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了多重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科学地运用这些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同时,不同学生个体内驱力结构的差异,也对我们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挑战。二内驱力的社会源泉几乎是无限多的,它们与有关的活动结合起来而形成动机。动机是由内驱力的增强以及与内驱力相联系的面向一定目标的行为趋势所组成。或者说,动机就是通过学习(习得性)而具有了目标指向性的内驱力状态。在学校教育中有意义的社会动机可分为两类——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交往动机构成最基本的面向他人、面向社会的行为趋势。它是习得的,同时也是具有普遍性和强大力量的。学生对来自自己敬佩的老师的表扬会非常愉快,这是因为表扬不仅是对学生行为和品质的肯定,而且意味着老师的关爱和学生进一步亲近老师的可能,还可能意味着这位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的提升。反之,包含着“隔离”或“疏远”的批评会给学生很强烈持久的刺激。另一方面,在学生内部交往动机维持着或小(两个同学)或大(几乎整个班级)关系复杂的学生团体。团体共有的观念和行为对中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在一起时对老师直呼其名,使他们拥有团体感,甚至学生对教师和校长的藐视,可能成为取得团体内伙伴赞许的一种手段。成就动机是比交往动机更高一级的社会动机。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令他最激动的最大满足,大都来源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享有的声誉和地位。在我们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们广泛地利用学生的成就动机以激励学生,突出的实例是以学习成绩排名次。这是提高学生动机水平的直接有效的手段。但下述情况也常使老师们烦恼甚至沮丧:使能力较差的学生丧失信心; 使能力较强的学生缺乏鼓励,他知道自己只需稍加努力就能取得较好成绩; 使焦虑情绪严重的学生有较大的压力; 鼓励不合作,对周围同学的命运漠然处之,甚至幸灾乐祸。 为尽量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可以将学生分成组,在能力相当的组之间开展竞赛。这样既需要合作又有竞争,并且要求每位学生都努力超越自己以前的成绩,为小组的总成绩做出贡献。成就动机强烈的学生不仅对未来的成就有强烈的愿望,并且对取得成就有较现实的态度。他们能预计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和主要过程,有着较清醒的“预期”。通过合理的“预期”来实现抱负,才能在行为上具有意义。学生对成功和失败的“预期”,是他们动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在没有直接奖赏的情况下仍不断向着目标努力时,学生是抱着通过努力会获得成功的信念的。这时教师的批评和表扬也应围绕学生的“预期”展开,以支持、维护并设法提高学生的“预期”水平。而眼前的、直接的奖励很可能使学生降低对未来追求的动机。另外,当学生失败时,教师一味采取同情的态度,是对学生无能的认同。这也会降低学生的“预期”水平。三为了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运用动机理论,结合目前自己和一些同行的课堂教学实际,认为以下若干原则应予注意。第一,多样化原则。内驱力源泉的丰富性,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格局。教学内容要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规律与特例相结合,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引入新课时可采用提问、复习启发、总结前文而急转直下、或直接呈现问题等多种方式,问题不宜太难太远,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新问题的学习状态;教学中讲练评结合;对教材的文字材料范读、学生朗读、默读和快速阅读交替进行;控制学生活动也应多样化:提问、演板、讨论、演讲、阅读材料、动手操作演练、布置专栏墙报相互交流等等。教师还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形式的批评和表扬,及时传达反馈给学生信息,使学生能够肯定正确的认识,或找出错误的原因,同时师生进行丰富的情感交流;教学活动结束时可总结完成、戛然而止,愉快强化,也可留有问题,布置作业,余音缭绕。第二,师生交往合作原则。教师应充分注意、利用学生的交往动机,与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共同负担学习任务,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倾向于维护这种合作关系。这样的师生交往就会促进学习。教师还应深入了解每位学生,接受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注意学生中小团体的影响,适时引导整个班风向良好的方向发展。第三,支持提高预期水平原则。每位学生最初都是带着希望来上学的,他们对达到学习目标或高或低、或清晰或模糊都有自己的“预期”。我们要善于发现、利用、引导、强化和提高学生的预期水平。使进步较快学生将他具体的“预期”传达给其他同学,要比简单地表扬他的行为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时,要避免使用过去常给学生带来失败体验的教学模式。而要开创全新的教学模式,就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体验。及时、由衷地欣赏后进生表现出的才能,可以促进学生发现并提高自己的预期水平。而对优等生严格要求适当批评,可能更容易使他们提高预期水平。对不同的学生坚持个别指导,在考卷和作业中针对个人情况写出评语,使他们充分认识自己,是提高学生预期水平的好办法,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的高中生更有效果。它比只给学生作业评定“优”、“良”等级的做法效果好,而评定等级比没有任何评价效果好。事实上,即使是很少量的师生个人接触和细微的区别对待,都会增加隐含的赞扬或责备的作用。当这种作用减弱时,我们有必要给以第二次、第三次的强化。学生的预期水平很容易被教师忽视。目前,为提高升学率而随意增加学生难以接受的教学内容的现象,编造大量偏、难、怪习题(假问题)让学生重复练习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直接导致了学生预期水平的下降和厌学情绪的增长。不改革“应试教育”,不实行“素质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只能是句空话。第四,纪律性原则。由于学生多种动机与课堂学习动机的争夺,我们还必须强调纪律性原则。事实上,从有厌学情绪到学习较主动的大多数学生,学习动机的控制因素首推课堂纪律。学生不得不学,被迫状态下也能产生学习动机,并可能由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我们教师不能只埋怨学生不自觉而放任自流。维持纪律给我们增加了心理压力,但自信有效地控制课堂纪律,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和应有的能力。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更应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学习动机具有习得性,它和知识、能力一样,通过我们在教学中的不断强化,内化为构成学生心理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为学生今后的终生学习提供动力。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认识和方法,应当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研究、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相关文章资料: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329 浏览 3 回答
123 浏览 4 回答
132 浏览 2 回答
200 浏览 5 回答
167 浏览 3 回答
325 浏览 4 回答
328 浏览 2 回答
244 浏览 2 回答
318 浏览 3 回答
133 浏览 3 回答
132 浏览 3 回答
334 浏览 2 回答
218 浏览 3 回答
232 浏览 3 回答
177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