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贸易顺差弱化了货币政策效应,降低了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外汇流入随着贸易顺差的增加而增多,在固定汇率和外汇结售汇制度下,中央银行要以人民币购买外汇,货币的投放随着外汇流入的增多而递增。随着大量的人民币被动地投入到流通领域,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账户更加受制于外汇的流入,不但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应,还导致物价水平上 升。贸易顺差与国内居民储蓄相结合,导致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贸易顺差引起的大量外汇储备高达4000多亿美元,同时,国内居民储蓄高达11万亿人民币,两者相加约有14多万亿人民币。这14多万亿人民币没有形成有效投资,是经济社会中的闲置资金,与这些闲置资金相对应的是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闲置,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因而,中国出现了经济增长和失业增加并存的现象。2.贸易顺差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增加了资金流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外汇操作总是有风险的,最明显的是汇率风险。中国实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每当美元贬值和美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中国外汇储备都随之贬值,造成外汇储备的损失。贸易顺差越大,需要到国际金融市场上运营的外汇越多,国家外 汇储备的成本越高。贸易顺差增加了资金流出。在结售汇制度下,由于流入的外国资金都要转换成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主要是储备美元、欧元的债券。贸易顺差越多,外汇储备越多,外国债券越多,资金流出也越多。这两方面形成了内在的矛盾:贸易顺差引导外资流入,出口越多和外国直接投资越多,资金流入越多;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储备越多,资金流出越多。3.贸易顺差导致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民族经济发展空间狭窄,出口结构难以调整。4.贸易顺差影响了国内金融业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贸易顺差意味着国内货币供给增加,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正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了防范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消极影响,中央银行不得不维持现行的存款管制利率和 贷款浮动利率,从而推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关于贸易强国 200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全球排名上升到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2005年前三个季度,这一数字超过10000亿美元,预计2005年全年规模超过13000亿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如何走向贸易强国? 周其仁:衬衫换飞机的贸易强国逻辑。周其仁在近期《经济观察报》发表文章,论述了“衬衫换飞机的经济学”,暗含着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历史和经济学逻辑。周其仁为所有“中国制造”的产品一律感到自豪,认为这些看不起眼的生产,不但奠定日后中国工业登堂入室的基础,而且现在就造福于人类数目最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衬衫换飞机没有任何当事人吃亏,符合小平同志的“台阶论”;在衬衫换飞机的过程中,会实现“产业升级”。因此,“衬衫换飞机”的经济学不认为需要对“中国制造”大动干戈,“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讲的是时势造英雄,“这山望着那山高”讲的是英雄造时势;结合起来,无数受时势局限的英雄不断改变实际的限制条件,才使经济大时代的世界产业版图发生了工业革命以来难得一见的巨变。 张小济:贸易强国首先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加入WTO后,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时有发生,不仅要处理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自主创新是源泉,高附加值是根本,而自主创新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三个层面均有与国际合作的问题,都必须在开放而非封闭的环境中进行;要自主创新,首先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包括保护外国投资者的权益,不尊重人家的自主知识产权,自己的创新意识就难以形成。 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前景分析及政策建议 2004-3-28 内容摘要: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预计2004年全年外贸进出口将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是增速将比2003年明显下降,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也将进一步减少。进一步完善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继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加强对重要商品的进口调控,同时,密切关注美元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对外贸易秩序,是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对外贸易 前景 政策建议 一、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一)进出口快速增长,贸易顺差大幅减小 2003年中国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其中,出口实现亿美元,同比增长,比上年净增亿美元;进口实现亿美元,同比增长,比上年净增亿美元,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个百分点。2003年,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亿美元,降幅达%。 � (二)外贸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集体民营企业成为推动出口的重要力量 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亿美元,增长,高于整体出口增幅个百分点,出口增量占总出口增量的。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强劲,出口600亿美元,同比增长,高出整体出口增幅48个百分点,其出口增量占总出口增量的。2003年国有企业出口困难的局面没有改变,全年国有企业出口亿美元,仅比上年增长%,低于整体出口增幅个百分点,出口增量仅占总出口增量的。增速的差异引起出口企业格局的变化,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集体企业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分别为、、,其中国有企业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较2002年减少了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集体企业同比分别上升了和个百分点。� (三)一般贸易增势强劲,加工贸易平稳增长 2003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同步快速增长。全年加工贸易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占全部出口总额的%,与上年%的比重基本持平;一般贸易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占全部出口额的%,与上年%的比重基本持平。 2003年,一般贸易进口增长迅速,加工贸易进口稳定增长。全年一般贸易进口亿美元,较上年增长%,占全部进口额的%,较上年%上升近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口亿美元,同比增长,占全部进口总额的%,较上年的%下降近2个百分点。� (四)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 2003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初级产品进口增速高于整体进口,初级产品进口亿美元,同比增长,高于整体进口增幅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速高于整体出口,工业制成品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高于整体出口增幅个百分点。 � 2003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机电产品全年实现进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高于整体进出口增幅个百分点,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上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高于整体进出口增幅15个百分点,净增亿美元,占全部进出口增加额的。� (五)关键设备和资源性产品进口快速增加 近年来,中国进口设备的增长速度和进口设备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都呈快速上升的趋势,进口设备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2003年,铁矿砂、钢材、原油、成品油、天然橡胶等进口大幅增长,按金额计算,增速分别为、、、和。铁矿砂、石油和钢材等能源、原材料产品进口量大幅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自然矿物资源的不足,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 (六)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全面增长,对新兴市场出口快速增长 从主要贸易地区来看,对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出口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对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出口增长速度高于整体出口增长速度,其中对欧洲出口增长速度最快,同比增加%。在进口方面,从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进口增长速度高于整体进口增长速度,而从北美洲的进口增长速度最慢,同比增长%,低于整体进口增长速度16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2003年中国对各地区进出口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2003年12月。 从主要贸易伙伴来看,2003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03年,中国大陆对俄罗斯联邦、欧盟和中国台湾等市场出口增长速度高于整体增长速度,其中对俄罗斯联邦出口增长速度最快,同比增长%,但对日本出口增长仍然不振。中国大陆对美国、欧盟、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加拿大的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对日本、东盟、韩国和中国台湾的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对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贸易逆差进一步减少。2003年,日本仍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美国仍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见表2)。� 表2 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十大贸易伙伴(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2003年12月。 (七)西部地区出口增速较快,东部和西部地区出口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 从总体上看,2003年西部地区出口增长速度较快,但是沿海地区在对外贸易中仍居绝对主导地位。2003年沿海十省(市)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其中,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所占比重与2002年基本持平,进口占全国进口的%。另一方面,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各区域内也存在不平衡性,在沿海地区,上海、江苏和浙江出口增长较快,大大高于整体出口增长速度,而辽宁、福建、海南和天津等地区出口增长较慢,低于整体出口增长速度10多个百分点。在中西部省(市、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和重庆等地区出口增长速度很快,而四川、安徽、湖北、陕西和云南等地出口增长速度较慢。� 二、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展望 (一)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有利于扩大出口 2004年,世界经济贸易形势总体上将进一步向好。在美国经济复苏加快、世界投资回暖、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趋稳等多种有利因素带动下,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提高。在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上,世界贸易也将继续回升,全球货物贸易的年增长率也将进一步提高。据世界银行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比2003年提高1个百分点;世界贸易量将增长%,比2003年提高个百分点。国际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和世界贸易量的增长,有利于我国出口的扩大。� (二)国内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进一步带动对外贸易的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2004年,一些有利因素将会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首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目标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经济发展的环境将会继续改善。其次,从宏观政策看, 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2004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基础。最后,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 国内的需求规模将有所扩大, 这将为国内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虽然中国经济发展仍受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但总体上说,2004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国内经济的较快增长,既为扩大出口提供了充足的货源,也拉动了进口增长速度的提高,预计2004年先进技术设备、资源和原料性商品的进口需求将继续增加。� (三)投资和贸易环境的改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首先,2004年是履行入世协议的关键年份,是深入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行政许可法》付诸实施的一年,中国的投资环境将会进一步改善,跨国公司将会继续进入中国,并以此带动中国的出口。� 其次,根据中国入世承诺,商务部再次降低外贸门槛。自2003年9月1日起,申请外贸流通经营资格的内资企业注册资本要求,从原来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降低为100万元人民币,并取消原来成立时间1年以上的要求;申请自营进出口经营资格的生产企业注册资本要求,由原来的100万元降低为50万元。核准登记的权限也下放到地方。这将进一步扩大外贸主体范围,激发民营企业进出口的活力,促进外贸快速增长。� 最后,从2004年开始,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协议、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协议的部分内容开始实施,一些重要商品实行零关税,在部分商品增加进口的同时,对扩大出口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外贸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将促进对外贸易发展。2003年10月,国务院决定从以下五个方面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一是建立便利、公平的外贸运行机制;二是建立积极、稳定的外贸促进机制;三是建立快速、高效的外贸监控和反应机制;四是建立规范、透明的外贸管理机制;五是建立机制完善、协调有效的外贸中介服务体系。这些改革将会进一步改善中国的外贸环境,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进口关税降低和非关税措施的进一步取消将会增加进口 2004年,中国将继续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在2003年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取消一批商品的非关税措施以及增加部分商品的进口配额。2004年,中国关税总水平将由2003年的11%降低到,数千个税目的税率将有不同程度下调,其中,信息技术产品降幅最大,关税总水平由2003年降低到,降幅高达71%,在中国256个实行信息技术产品协议关税税率税目中,将有232个税目实行了零关税。2004年,在关税总水平降低的同时,中国将取消80多个税号进口商品的非关税措施。另外,根据入世承诺,实行进口配额管理商品的进口配额将在2003年的基础上再提高,如实行进口配额管理商品的进口配额将在2003年的基础上再提高15%。国内进口关税总水平的降低以及一些商品非关税壁垒的消除和配额的增加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进口的增加。� (五)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将影响出口规模的扩大 2004年1月1日起,我国平均出口退税率将下降3%。据测算,平均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将下降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的降低会导致出口增速有所下降,贸易顺差也会应声而落。据估计,此次出口退税率下调对我国出口的抑制作用,可能会在2004年下半年显现。另一方面,出口退税率下降将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外商直接投资的信心,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出口增长的效应将减弱。这是因为,由于目前外商投资的领域大多是制造业,其产品大量用于出口,降低出口退税率,加大了产品成本,一些跨国公司有可能放缓对中国产业转移的步伐。� (六)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的约束将进一步显现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反倾销、技术性贸易措施受害最严重的国家。2003年以来,一些国家特保立法和调查的竞相启动,使国外对我国贸易保护主义涉案商品金额越来越大,参与设限的国家越来越多。特别是人民币汇率在短期内维持稳定,将会遭到一些国家的贸易报复。因此,2004年,中国产品遭遇的反倾销调查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会呈现递增之势,给出口企业带来的成本和风险损失将继续增加。� 综合上述因素,考虑到基数因素影响,预计2004年全年外贸进出口将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是增速将比2003年明显下降,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也将进一步减少。� 三、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 充分利用好中央财政对企业因欠退税发生的银行贷款进行贴息的政策,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扶持发展资金的作用,促进出口增长。落实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保税监管政策,鼓励一般贸易的发展。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支持力度。在完善鼓励出口政策的同时,对资源性产品的出口进行适当调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二)继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 进一步完善国内投资环境,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继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在保持一定引资规模的同时,注意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注意提高加工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率和扩大相关产品的国内采购。加强对外资结构和投向的引导,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市场开放、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环境。� (三)加强对重要商品的进口调控 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的需要,适当扩大进口,对一些国内市场有需要,同时又不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的重要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装备,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初步分析,2004年我国对原油、棉花、钢材、天然橡胶等部分重要原材料的进口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当扩大进口一些国内市场急需、又不会对国内产业造成冲击的重要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装备。在组织进口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时机和节奏,避免集中进口,抬升国际市场价格,增加进口成本。� (四)密切关注美元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2003年,美元贬值使我国贸易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国外贸出口。但近期美国经济已经出现明显向好迹象,从经济实力来讲,美元缺乏继续下跌的经济基础。同时,美元继续贬值也将受到欧元区国家和日本的强烈抵制。因此美元进一步下跌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美元走势回升,必然会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有所减弱,从而对我国外贸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美元汇率的走势,并采取切实应对措施。� (五)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对外贸易秩序 随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加速放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外贸经营领域。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对促进进出口总量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各地区、行业生产成本差异较大、企业行为不规范、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等多方面原因,出口经营秩序混乱、削价竞销的现象时有发生。出口量增价跌使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受损。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整顿和规范外贸经营秩序。� (六)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 针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反倾销调查和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增加的情况,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合理运用有关机制,妥善解决贸易摩擦,积极扩大出口。充分利用我国在全球经济,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谈判进程。加大对外经贸交涉力度,积极开展公关工作,为企业出口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应对有关国家在反倾销、反补贴和行业保障方面的做法。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的具体做法和策略,将进口国的经济发展同我国的出口战略结合起来,鼓励国内企业到国外投资设厂,在海外设分销网络等。
每年我国对外加工贸易顺差在当年贸易顺差中的比重都在100%以上。可见,我国加工贸易持续大幅增长,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急剧增加的根本原因。 2.我国的进口替代能力加强 我国加工贸易在2002年~2004年间出口增幅快于进口增幅,而且自2005年开始,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远落后于出口增长。这说明了随着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加工贸易进口原料、零部件的国内供应比重在迅速增长,进口替代能力加强。这也是我国加工贸易急剧增长中贸易顺差迅速扩大的关键原因。 3.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变化 自2001年底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以后,WTO成员国中原有的一些禁锢我国优势产品出口的制度被取消,使得我国的出口能力在短期内得以迅速释放,出口规模急剧扩大。例如,2005年全球纺织品进口配额限制取消后,我国当年纺织品类及相关物品的净出口额同比增长了,成为当年我国贸易顺差的最大驱动力量。 二、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深层次原因 1.我国对贸易顺差的观念滞后 我国曾长期外汇短缺,因此,政府一直把鼓励出口作为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使人们形成了“贸易顺差有利于中国”的观念。但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情况已完全不同于当初,截至2006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0663亿美元。然而,许多地方或部门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当初,体现在政策上,各级政府鼓励出口换汇、创汇的措施不少;鼓励进出口平衡安排和鼓励进口的措施则相对不足。 2.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走的是“以量取胜”的路子。我们利用劳动力优势,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量,推动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随着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国际市场上这类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由于我国这类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差,许多出口只有通过低价竞销才能实现。因此,伴随我国出口规模及贸易顺差大幅增长的是对外贸易收益的不断减少,出现了“贸易的贫困化增长”。 3.贸易伙伴国对其向我国进口的管制和限制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我国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应该从贸易伙伴国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实现进出平衡。但美国等发达的贸易伙伴国,为维持其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严格限制其国内相关先进技术产品向我国出口,导致我国想要和需要进口的产品进不来,人为地扩大了我国的贸易顺差。 4.我国的经济结构失衡和内需增长不足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多年的过度投资导致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而近年来,由于相关改革不到位,我国居民住房、医疗等支出激增,引发消费信心不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一直居高不下,加之曾占国内需求总量一半的农村消费因农民收入增长放缓而剧减,使得国内消费品市场的长期低迷。国内供求的这种矛盾使得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迫使企业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尽量扩大出口,致使我国出口迅速扩张。另一方面,国内消费增长不足又直接抑制了进口消费品的增长。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外贸的顺差。 三、解决我国外贸持续顺差的对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国的贸易持续顺差既有国际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因此,解决我国贸易顺差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理工程。 1.切实转变观念 要解决我国对外贸易长期持续顺差问题,首先应树立“贸易平衡”的观念。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辨证地认识贸易顺差的利弊。事实上,长期的贸易顺差,会引发人民币升值,导致贸易摩擦加剧从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剧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矛盾。因此,我们要从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水平较低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善于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对外贸易,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今后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制定和修订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时,都应以实现贸易平衡为出发点,既鼓励出口,也要鼓励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的进口。 2.切实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应转向“以质取胜”,从根本上扭转贸易的贫困化增长局面。为此,在继续加强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政府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品牌意识,实现由目前的贴牌加工为主向自有品牌生产、营销为主的转变;要积极推动一般贸易和其他形式贸易的发展,改变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还应鼓励我国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变商品出口为技术出口,缓解贸易顺差。 3.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进一步推进我国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机制,加大政策调控的力度和效果,实现我国结构调整的目标;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加强经济发展规划,严格防止重复建设,有效地缓解或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其次,进一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有效调控,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降低国内高储蓄率。
七年级数学题?就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反之,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我这样写的百科里也有 老师算对的
影响:好的方面:增加外汇收入,经济水平提高,等等好话尽量写 不好的方面:打击外企在华投资的积极性。对策:税收调整,增加我国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
顺差就是有钱了 好处是有钱 坏处是这钱关键时候不当饭吃 升值贬值不由你说了算贸易顺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 研究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主要借助于政府定期公布的对外贸易平衡表。一般而言,平衡表比较系统地载有表明出口和进口的数字统计,大体可反映一国在特定时期内对外贸易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一国对外贸易按出口大于、小于或等于进口等情况,分别构成贸易顺差、贸易逆差或贸易平衡。编辑本段介绍贸易顺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or "trade surplus" )。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 “ 出超 ”.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通常情况下,一国不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例如,美、日两国双边关系市场发生波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长期处于巨额顺差状况。与此同时,大量外汇盈余通常会致使一国市场上本币投放量随之增长,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编辑本段定义贸易顺差就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 贸易顺差互相进口与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反之,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一般就贸易双方的利益来讲,其中得到贸易顺差的一方是占便宜的一方,而得到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吃亏的一方。可以这么看,贸易是为了赚钱。而贸易顺差的一方,就是净赚进了钱;而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净付出了钱。 贸易顺差越多并不一定好,过高的贸易顺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意味着该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对外依存度过高。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本国货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编辑本段中国状况促使中国贸易顺差迅猛增长的原因一是经济全球化为这一结果提供了基本条件。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当今各国的经济比以往联系得更加紧密,商品和服务越来越更自由地在国与国之间流动,这必然为推动刚刚加入世贸体系的中国贸易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二是我们的供给能力比较强。近三十年来的快速增长,国内投资的较快增长,以及国际分工带来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生产能力已经是大大增强,而且形成了较强的产业链,更重要的是,形成这一生产能力的,正是国际上短缺的或者是不愿意经营的加工贸易,目前占中国出口比重已达60%,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贸易顺差三是国际市场对中国生产的商品需求比较大。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仍是中国目前生产的基本特征,而与中国贸易量最大的欧盟、美国、日本等都是以技术含量较高的经济结构为特征,与中国经济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同时这三个地区和国家经济总量占世界大约75%左右,自然决定了国际市场对中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需求也比较大。 四是中国生产成本比较低,决定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根据国际组织数据测算,目前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30%,亚洲四小龙的50%-60%,亚洲四小虎的50%左右。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比较快,由于经济增长比较快,相应来说盘子就比较大,本来贸易顺差可能没有这么多,但是由于世界经济总量很大,相应也放大了贸易顺差的量。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未来中国保持贸易顺差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中国贸易差额的发展概况原本经济落后的国家,采取了符合其国情的经济发展方针策略,随着经济发展,其对外贸易往往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逆差后转为顺差。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曾如此。中国也不例外:上个世纪80年代,进出口贸易1年平衡,两年顺差,其余7年逆差。合计为亿美元逆差。而从1990年起,情况就完全改变了,除1993年外,中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抵消1993年的逆差亿美元,1990-2005年,累计顺差达亿美元,其中2000-2005年累计顺差额为亿美元,2005年为亿美元,创历史记录。近年以来,有关部门多次提出平衡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但2006年上半年顺差仍达到615亿美元,超过2005年同期水平。中国贸易顺差剧增的主要原因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连续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并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2004年,外资企业在中国大陆加工贸易总顺差中所占比重分别为、、、和,同期,外资企业在进出口总顺差中所占比重依次为、、、和。正是在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推动下,2004年中国大陆的加工贸易顺差达1063亿美元,2005年攀升到亿美元;2006年上半年外资企业在中国大陆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更达; 贸易顺差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大幅度增加,替代了进口,如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向国会提交的对华贸易报告就指出:2003年美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340亿美元,而同期美国对中国出口仅290亿美元;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大量地从中国进口劳力密集型产品的同时,严格限制其具有先进技术的产品向中国出口,人为地扩大了贸易差额; 2005年顺差突然扩大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口(主要是设备进口)增速(17%)放慢,与出口增速(28%)拉开缺口; 外商投资企业伪报进出口额以转移资金。有学者运用比较法(即比较贸易伙伴贸易统计数据估算转移定价规模)对进出口伪报的研究结果认为,“仅2001年一年,中国大陆通过进出口伪报方式进行的变相资本流动,就高达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当然上述估算忽略了转口贸易、加工贸易的影响而并不十分精确,但足以说明进出口伪报规模之大已不可忽视。”“2002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渐兴起,进出口伪报的目的,日益从资本外逃转向资本内流,方式也从过去的高报进口低报出口,转向高报出口低报进口。”这样的变化虚扩了中国大陆外贸顺差。渣打银行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提出:“由于进出口企业虚报数据等原因,中国去年的贸易顺差远没有官方公布的1020亿美元那么多,估计实际上只有350亿美元,其余的670亿美元实际上是贸易中隐藏的非贸易资金流入。”编辑本段利益1.贸易顺差促进经济增长。首先,经常项目贸易顺差刺激经济增长。一是经常项目贸易顺差刺激国内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经常项目贸易顺差主要源于净出口的增加,是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迅速增加的结果,净出口增加使得国内总需求扩张,国内总需求扩张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二是净出口的乘数效应扩大了经济增长的规模。经常项目贸易顺差主要是净出口增加的结果。净出口的增加具有外贸乘数效应,在外贸乘数的作用下,经 济增长的规模数倍于净出口额,大于经常项目贸易顺差额。其次,资本项目贸易顺差直接推动经济增长。一是资本项目贸易顺差直接增加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资本项目贸易顺差源于资本净流入的增加,大部分是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增加的结果。资本净流入增加了国内的总需求中的投资需求,投资需求的增加直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二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乘数效应扩大了经济增长的规模。在外商直接投资乘数的作用下,经济增长的规模数倍于外商直接投资额,大于资本项目贸易顺差额。 2.贸易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和引进外资能力。1994年以来,除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本项目有逆差外,中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贸易顺差。伴随着贸易顺差的增加,外汇储备也在快速增长,外汇储备2003年底已超过4010 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一是提升了综合国力,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二是表明中国有良好的国际偿债能力,在国际市场进行融资时,能够较为容易地以较低成本取得各类贷款。三是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外商,对其利润汇回该国有安全感,这些外商愿意 更积极注入资本,有利于中国引进外资。 贸易顺差3.贸易顺差有利于经济总量平衡。经济总量平衡不仅与储蓄投资有关,还与外贸有关。当财政有赤字时,在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增加进口弥补财政赤字,以保持经济总量供求平衡,那样,容易出现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并存的双赤字现象。当财政有赤字时, 在储蓄没有完全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需要减少进口或增加出口(即增加净出口)来弥补财政赤字,以保证经济总量供求平衡。中国的现实是储蓄没有完全转化为投资,从1998年以来,连年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逐年递增,因而贸易顺差的增加,特别是净出口增加部分地弥补了财政赤字。以贸易顺差弥补财政赤字,不但有利于国民经济总量平衡,而且避免了双赤字现象。 4.贸易顺差加强了中国抗击经济全球化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连年的贸易顺差使得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使得中国成为国际上的债权国。因而,中国不仅有足够的外汇满足对外经济贸易的需要,而且增加了中国对外清偿能力、保证对外支付,还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风险,提高了国家抵抗各种经济风险的能力。 5.贸易顺差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实施较为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一是贸易顺差使得国家有充足的外汇干预外汇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二是国家有充足的外汇调节国际收支,执行主动的对外经贸政策。三是贸易顺差增强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由于中国各级地方政府都努力地招商引资,因此,中国资本流动性实际上比较大。在资本流动性实际比较高的情况下,贸易顺差加强了积极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的效应,促进了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编辑本段弊端1.贸易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加。 贸易顺差使得国内外汇市场上的外币供给大于外币需求,必然产生外币贬值的预期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因此,贸易顺差产生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贸易顺差越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加大了外资流入和贸易顺差的扩大,进一步增强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贸易顺差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中国贸易顺差增加,就意味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国家有逆差,逆差国就会利用WTO的规则,限制中国产品进口,保护该国产业。在加入WTO后,由于中国与美国贸易顺差比较大,使用反倾销最多的是美国,中国是被反倾销最多的,居WTO成员方第一位,并且中国被反倾销案例的数量在逐年增长。 2.贸易顺差弱化了货币政策效应,降低了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外汇流入随着贸易顺差的增加而增多,在固定汇率和外汇结售汇制度下,中央银行要以人民币购买外汇,货币的投放随着外汇流入的增多而递增。随着大量的人民币被动地投入到流通领域,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账户更加受制于外汇的流入,不但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应,还导致物价水平上 升。贸易顺差与国内居民储蓄相结合,导致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贸易顺差引起的大量外汇储备高达4000多亿美元,同时,国内居民储蓄高达11万亿人民币,两者相加约有14多万亿人民币。这14多万亿人民币没有形成有效投资,是经济社会中的闲置资金,与这些闲置资金相对应的是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闲置,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因而,中国出现了经济增长和失业增加并存的现象。 贸易顺差3.贸易顺差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增加了资金流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外汇操作总是有风险的,最明显的是汇率风险。中国实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每当美元贬值和美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中国外汇储备都随之贬值,造成外汇储备的损失。贸易顺差越大,需要到国际金融市场上运营的外汇越多,国家外 汇储备的成本越高。贸易顺差增加了资金流出。在结售汇制度下,由于流入的外国资金都要转换成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主要是储备美元、欧元的债券。贸易顺差越多,外汇储备越多,外国债券越多,资金流出也越多。这两方面形成了内在的矛盾:贸易顺差引导外资流入,出口越多和外国直接投资越多,资金流入越多;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储备越多,资金流出越多。 4.贸易顺差异致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民族经济发展空间狭窄,出口结构难以调整。 5.贸易顺差影响了国内金融业利率市场化进程。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贸易顺差意味着国内货币供给增加,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正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了防范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消极影响,中央银行不得不维持现行的存款管制利率和 贷款浮动利率,从而推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编辑本段对策贸易顺差既影响国内经济也影响对外经济,因而,需要调整经济政策,协调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经 济发展,化贸易顺差之弊为利。贸易顺差是中国长期执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果。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化解贸易顺差之弊,需要依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将经济发展的思路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转向出口与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政策的新取向是:从贸易顺差转向保持经常项目适度贸易顺差、资本项目逐渐达到平衡。经常项目适当贸易顺差,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如果出现国际贸易赤字,不能通过多印人民币来弥补国际贸易赤字。因此,在国际收支有逆差、外汇储备又不足时,中国会缺乏足够的外汇购买进口产品和支付到期的外国债务,影响国家信誉和经济发展。因此,经常项目有贸易顺差,有利于中国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稳定,增强国际支付能力,促进经济发展。资本项目逐渐达到平衡,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适当降低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 1.实行出口与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完善投资政策,拓宽投资渠道,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以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由于国内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经济增长难以带动就业增长,失业率逐年攀升。努力拓展投资渠道,改善储蓄转为投资的机制,将充分利用14多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和外汇储备,那么,在技术水平不变、资源利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即使不依赖引进外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就业机会随之大大增加。 2.保持经常项目适度贸易顺差,必须调整进出口结构,加大经常项目开放力度,完善结售汇制度。调整进出口结构,主要是在重视出口的同时,要考虑适当增加进口。增加进口要注意优化进口结构。政府要鼓励企业引进适用的技术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加大石油和矿产等战略物资的进口;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和旅游及消费增长带动进口。大量的贸易顺差给经常项目加大开放力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放松经常项目中对企业和个人外汇管理,增加售汇数量,不仅能更好满足企业和个人的用汇、促进对外经济贸易,而且有利于调节外汇储备。同时,由于资本项目还没有放开,为了防止资本项目从经常项目下汇出,政府还需要规范对经常项目的管理,主要是真实性审核。完善结售汇制度,推广意愿结售汇,增加开设外汇账户的企业,让更多的企业从强制结汇转为意愿结汇,这样,企业在进出口过程中,减少外汇买卖,可以节省时间,降低成本。 3.资本项目逐渐达到平衡,必须完善汇率机制,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控制外资进入和增加对外投资。实行浮动汇率,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外汇市场价格机制作用。二是有利于人民币早日成为国际货币。三是对汇率敏感的部门受益,有利于企业控制出口产品成本和防止价格上升。四是促进金融市场、特别是与外汇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五是企业融资会逐渐从银行业转向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更多地依赖资本市场,实现融资多元化。六是有利于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作用。减少资本项目贸易顺差,不能简单地限制外资进入,还要增加资本的流出。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既有利于减少资本项目贸易顺差,更有利于企业超越外国设立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4.加强与WTO规则相关的微观经济规制及其政策体系建设,规范进出口贸易。运用WTO规则趋利避害,需要围绕出口与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民族产品、民族工业的现代化。利用WTO要坚持讲民族经济的政治、讲维护国内产业利益的政策、讲应对策略的三原则。 5.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逐步转向适度偏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适度偏紧的财政政策,一是统一国内外企业税赋,取消给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给民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通过民族经济发展增加税源。二是扩大减税范围,刺激社会总需求。三是适时推进税费改革,减轻企业实际负担,促进企业发展,扩大就业。四是增加转移支付,主要是社会保障支出,维持或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有助于稳定社会和增加消费。五是增加财政担保贷款或财政贴息贷款,通过财政担保或贴息贷款支持出口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及中小企业发 展,以增加供给,缓解结构性失业的矛盾等。扩张性货币政策,一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是配合财政公债政策,在公开市场业务方面,中央银行买进公债,扩大货币供给量。三是银行贷款向出口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倾斜,鼓励出口,扩大出口企业生产,增加就业机会。四是增加消费信贷,促进有增长潜力的产业迅速地将潜在的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五是适度偏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结合,有利于激活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和信托市场,通过金融市场开放和发展增加投资渠道,将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188 浏览 3 回答
346 浏览 3 回答
90 浏览 3 回答
99 浏览 3 回答
230 浏览 2 回答
118 浏览 3 回答
132 浏览 3 回答
284 浏览 3 回答
88 浏览 6 回答
121 浏览 3 回答
124 浏览 4 回答
157 浏览 4 回答
139 浏览 3 回答
188 浏览 2 回答
302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