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克拉克
他是西方三大科幻作家之一,与艾萨克·阿西莫夫以及罗伯特·海因莱因鼎足。他出生在平凡的1917年,却在47年后的1964年创造了传奇,这一年,他与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合作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开始起步。他头顶的光环不仅与科幻小说有关,还与卫星通讯以及预言家有关,他是三大科幻作家中写作最注重细节、预言最准确的一个。
2008年3月19日,克拉克因呼吸衰竭在斯里兰卡科伦坡的家中去世,享年90岁,墓碑上刻着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他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成长。”(Henever grew up, but he never stop growing.)
的确,他从未停止成长。2013年,距离克拉克创作出《2001:太空漫游》(1968)已过去45年,已经被封为“世界科幻殿堂的经典著作”的“太空漫游”四部曲以更严谨的修订、更精美的装帧设计再次在中国整装上市。即便过去近半个世纪,四部曲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并不仅是因为克拉克作出了多少令人惊叹的预言,用导演库布里克的话说,是“克拉克给了我们一种新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正从地球摇篮向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伸出双手”。
正是因为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让我们仰望星空的意义从此不同。
“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库布里克
“他们应该在我们坐的位置标个牌子纪念,”后来回忆自己与库布里克在纽约“伟客商人”餐厅的那次会面时,克拉克幽默地说道。
那是1964年的4月,当时的库布里克还沉浸在上一部电影《奇爱博士》 ()的成功里阿瑟·克拉克简介,正在寻找一个企图心更大的主题——探讨人类在宇宙之中的定位,“这个计划足以让所有老派电影公司的主管都心脏麻痹,就算今天的好莱坞也很难接受”,克拉克感叹库布里克的野心。而当时的克拉克已经从美国搬去了斯里兰卡定居,并且出版了如《童年的终结》(1953)等一系列畅销作品,还拿过了雨果奖。
克拉克向库布里克罗列自己的短篇小说清单,其中一篇《前哨》(TheSentinel)吸引了库布里克。“这是一篇塑造气氛的小说,讲月球上发现了一个外星生物制造的一种类似防盗器的东西阿瑟·克拉克简介,等人类抵达的时候就会启动”,克拉克介绍道。
但《2001:太空漫游》(下简称《2001》)并非完全改编自《前哨》,“小说要拍成电影,还得加很多料,《2001》和《前哨》更像是橡实和橡树的关系。”这些“料”中就包括克拉克《黎明的遭遇》(Encounterin theDawn)等五个短篇故事,但更多的内容是全新的,“这些故事是和库布里克脑力激荡好几个月之后,我再一个人孤独地(是的,非常孤独地)关在西23街222 号那家有名的切尔西饭店1008 号房里想出来。”
到最后阶段,小说和剧本开始同时写作,相互激荡。“有时候我会在看过电影毛片之后再重写小说的某些段落,就文学创作来说,这可是相当昂贵的方法,没几个作者享受得到”,克拉克说道。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读者认为库布里克是小说《2001》未署名的作者。
1968年春电影上映,克拉克与库布里克谁也没有想到,这部小说跟电影同时创作的作品会成为科幻电影的巅峰之作,人们纷纷涌入影院,在影像中体验到了一种类似吸毒般的迷醉感。“70年代是最好的时代,《2001》是所有此类影片的教父,”《星球大战》之父卢卡斯曾这样评价电影《2001》。即使到今天,这部电影依然被认为是无法逾越的经典。
1999年3月,就在克拉克写好《2001》“千禧年版序”之后的两个多星期,他接到一个出人意表的震撼消息:斯坦利·库布里克辞世了,享年70岁。“我现在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我们不能一起迎接2001年的到来了,”他将那一年的序言改成了对库布里克的悼念。
“阿瑟,所言不虚。”
历史和小说纠缠在了一起。
阿波罗计划的航天员,在出发前往月球之前都看过电影《2001》,1968年圣诞节,第一批目睹月球另一边的阿波罗八号组员告诉克拉克,当时他们很想发无线电回来,说自己发现了一块巨大的黑色石板(电影中的情节)。“唉,谨慎还是占据了上风,”克拉克打趣道。
然而,阿波罗十三号的任务却真的和《2001》有一段很诡异的关联。在电影中,当计算机哈儿报告AE-35组件“失灵”时,他说:“抱歉打扰你们欢庆,但是我们有个问题。”而在被命名为“漫游号”的阿波罗十三号的指挥舱中,航天员们刚做完一段电视播报(配乐就是《2001》电影中脍炙人口的主旋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在这时氧气槽爆炸了,他们传回地球的第一句话就是:“休斯敦,我们有问题了。”
后来,阿波罗十三号的航天员高明地随机应变,利用登月小艇当“救生艇”,才得以搭乘“漫游号”安全返回地球。事后美国航天局局长汤姆·派恩(TomPaine)送了一份整个事故的记录报告给克拉克,在报告封面上他还写了这样一句话:“阿瑟,所言不虚 。”
克拉克的确所言不虚。小说中他还写到了“发现号借助木星重力场的加速,继续往土星飞去”。而11年后,这项“摄动操作”(利用行星重力场使宇宙飞船加速的技术)当真被“航海家号”(Voyager)宇宙飞船派上了用场。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1984年。在小说《2001》较初期的一篇草稿里,主人公鲍曼必须搭乘发现号上的分离舱进行舱外活动,追赶宇宙飞船遗失的通讯系统天线,后来他追上了,却无法制止其缓慢的自转,也无法带回发现号。1984年2月,通讯卫星“西星六号”(WestarVI)和“棕榈棚B2”(Palapa B2)因为火箭发射错误而进入无用的轨道,航天员乔·艾伦(JoeAllen)离开了发现号航天飞机,利用机动装置与棕榈棚通讯卫星会合。和小说中的鲍曼不同的是,现实中的艾伦靠着背包里氮气喷射推进器的推动,制止了天线的自转,棕榈棚卫星被带回发现号的货舱,两天后,西星通讯卫星也救了回来,后来这两颗卫星都安全地回到地球,经过整修后又重新发射,这件事情被认为是航天史最成功的任务之一。
后来艾伦还将这一次经历写成《进入太空:一个航天员的漫游》(Entering Space: An Astronaut’sOdyssey)一书,在赠给克拉克的书中他附了这样一封信,“敬爱的阿瑟:当我还是小男孩的时候,就被你的写作虫和太空虫感染了,可是你却没告诉我,不管当哪只虫都很辛苦。”
几乎所有太空人都读过克拉克,也有一些人是因为读了克拉克成为了太空人,对于这一点,克拉克感到很骄傲,“要不是.威尔斯和儒勒·凡尔纳在前,我想骄傲地用事实证明,我所认识的那几个太空人都是因为读了我的书才成了太空人。”
《2001》的影响甚至更深远。在中国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眼中,《2001》是科幻文学的巅峰之作,“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2001》的拙劣模仿,科幻文学在此达到了一个顶峰,之后再也没有人能超越,即使是克拉克本人。”
电影《2001:太空漫游》完成后的30年间,克拉克和库布里克见面虽然不过数次,却始终保持友好联络,就在克拉克接受英国BBC电视台的访问时,库布里克还特意传来贺词:“你,给了我们一种新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正从地球摇篮向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伸出双手;而在那片浩瀚星海间,异星智慧体或许会扮演神般的父亲角色,或甚至像‘教父’一样地对待我们。”
电影《2001:太空漫游》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约三四百万年前,生活在非洲荒原上的猿人在一方天外飞来的黑色长方体石头的启发下开始懂得了使用工具和狩猎。很多年后,人类进入了太空,在月亮的第谷环形山中发现了一个黑石,这块黑石启发了美国于翌年即2001年向木星派出飞船“发现号”。发现号的乘客只有戴维·鲍曼一人幸存,进入一块更加巨大的黑石,被神一样的智慧留下的创造物改变成不死的星童。这部电影曾获5项奥斯卡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导演提名。尽管最终没有拿到一项奥斯卡大奖,但该片在科幻片领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部影片都无法代替的,它带给我们的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深层次思考。
“真相,一定在意料之外。”
1968 年7月《2001》小说出版后的十余年,克拉克总是断然否决任何写作续集的可能,也否认自己有丝毫这种念头,可是“航海家”任务的成功却改变了他的心意,“在我和库布里克开始合作的时候还一无所知的这些遥远星球,突然摇身一变,带着令人目眩的地表环境,活生生出现在眼前。当时谁想象过卫星的表面会满覆浮冰,或有火山往太空喷出一百公里高的硫磺?”这些科学事实的发现,让科幻小说可以写得更有说服力,于是14年后的1982年,克拉克发表了“太空漫游”四部曲的第二部,《2010:太空漫游》。
在这本书中,克拉克继续了他的惊人想象和预言,其中最令中国读者惊讶的是他对中国太空站的预言:“2010年主人公弗洛伊德再次乘坐飞船离开地球时看到了中国的最新太空站。”他在书中这样写道。事实上,天宫一号(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是在2011年9月发射的,这与克拉克30年前所预测的时间仅差一年。“矮胖的圆柱形结构……”他甚至连形状都预言对了。
在书中,他还预见了网络时代,预见了我们当下这个时代阅读的碎片化,预见了微博上经常出现的意外事件、犯罪事件、天灾人祸、冲突威胁、报忧不报喜的评论。“扫读这些小小的电子报头条,还会经常勾起一个想法,通讯工具越了不起,其内容似乎就越琐碎、庸俗,或者说令人丧气。意外事件、犯罪事件、天灾人祸、冲突威胁、报忧不报喜的评论——亿万个散播进太空的字词里,关切的主题似乎仍然是这些”,在书中他这样写道。
四部曲中的第三部《2061:太空漫游》发表在1988年,与第二部间隔6年。这一次,克拉克把香港富豪请了出来(如果他更有预见性,应该请出一位真正的内地富豪),他还提到了和谐号:“‘和谐号’是钟氏船队的第一艘宇宙飞船,专为地球—月球—火星航线而设计的客货两用船。通过与十几个政府及机构之间的复杂交涉,船上安装了仍在实验阶段的介子驱动器,因此和谐号也是一艘试验船。它在月球上的‘雨海’造船厂建造完成,推进力恰好可以在零酬载情况下驶离月球,从此只来往于各轨道之间,而不在任何星球降落。依照劳伦斯爵士一贯喜欢张扬的行事风格,他特地将和谐号的首航日期定在了2057年10月4日,也就是‘斯普特尼克’发射百年纪念日这一天。”——不知这算不算也是一种预言呢?
最后一部《3001:太空漫游》直到1997年才面世,在这部作品中,克拉克将时间设定到一千多年以后,展开了一场对人类最终命运的想象。
而在非科幻作品中,克拉克的预言同样令人称奇。1945年,在一封写给《无线世界》的信中,他就提到了“卫星通讯”这个想法,后来以《地外中继——火箭空间站能够提供覆盖全球的通讯吗?》为题刊登在这本杂志上。今天,卫星的对地静止轨道便以克拉克的名字命名——“克拉克轨道”或“克拉克带”。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克拉克承认他的确对这个想法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但在被问及为什么不申请这项专利时,他总是回答:“一项专利其实更应该是被控告的许可证。”传说,在他去世之前,有关部门每年寄给他一美元的象征性专利。
1974年,在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一次访谈中,克拉克还精准地预言了未来的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甚至细致到如何在网上订一张音乐会的票,如何获得日常生活的讯息,“所有这些就像用电话一样方便。”而在《太阳帆船》这篇短篇科幻小说中还预言了利用太阳风的驱动器……
就在人们震惊于他精准的预言时,克拉克却说,“真相,一定在意料之外。”
克拉克基本定律
定律一如果一个杰出的科学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
定律二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 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