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防病稻瘟增产分析农科论文
一、试验的设计
水稻在本田的生育过程,分为营养生长期(包括返青、分粟)及生殖生长期,或简称“长苗期”及“长穗期”。一般把“幼穗形成期”作为上述两个生长期的分界。施肥是为了“促苗”或“促穗”。我们便称促一苗的肥料为“苗肥”,促穗的肥料为“穗肥”。选主秆叶片数为15的“云粳九号”品种供试。设计将营养生长期的苗棵长相控制在既不徒长(叶色浓绿,叶片披软)又不脱肥(下部叶片枯黄)的范围内,并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的苗色最绿,生长旺盛,分粟较多,到分孽末期封行,不见田水,幼穗形成期要求轻微褪色。第二级苗色绿,叶片较挺,分集中等,全株似水仙花状,分簸末期苗色褪黄。第三级苗色浅绿,分孽中常,生长平稳,叶片挺直,不封行,但无缺氮而枯叶的现象。每级苗棵分设两区。一级苗的两个区中,以一个区在剑叶从第二叶鞘露出叶尖时(叶龄为)表层追穗肥;另一区不施穗肥。二级苗棵的两个区中,以一个区在幼穗形成期(叶龄为10一11)表层追穗肥;另一区不施穗肥,称为标准区,作为全试验的对照。三级苗棵的两个区,都在幼穗形成期(叶龄10一n)深层追肥,但施肥量不相同。行距5一6寸,株距2一3寸。在中等肥力稻田内进行,不施底肥。施用不同用量的氮化肥,达到上述三种苗棵长相。各处理的要点(表略)
二、栽培管理情况
1.秧苗情况:一九七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播种,一般水秧育苗。曾喷药杀叶蝉预防普通矮缩病。秧苗质量基本达到无病壮秧的标准。五月十三、十四日移栽。秧龄53一54天,秧苗叶龄为6。(即多数有6片叶)。2.各区施肥情况:按设计要求的三种苗棵级别调节苗肥的用量。一级苗用纯氮量14?8一17?7斤/亩,二级苗用斤/亩,三级苗用斤/亩。按“早施氮肥”的原则,于裁秧前作水皮肥或栽后第四天施用一次,栽后约两周(五月三十日)分孽开始时再施一次。都是表层撒施。除第1区的水皮肥用硝按外,其余均用尿素。穗肥的施用法有两种,一为表层追肥,一为深层追肥。深层追肥是将规定数量的尿素加三倍重量的红土,混和均匀,搓成粒肥,塞入泥土中3厘米深处。每隔一行塞肥,每两个粒肥之间的距离为6寸左右。施肥期及施肥量(表略)。4.田水管理:为了达到设计中苗棵褪色的要求,在栽后第四周末,(分栗盛期后),一、二级苗均已较繁茂,而一级苗已接近封林时,于六月一l-一日在田内开沟排干二级苗(第3、4区)田水,次日田边开缺排去一级苗(第1、2区)田水。三级苗的两区,始终保持干干湿湿状态,不排水晒田。六月二十四日,水稻进入幼穗形成期,全部复水,保持水层。5.其他管理措施:用化学除草剂除草,未中耕,在整个生育期中无草害。五月二十七日用杀虫脉防治螟虫一次,以后未见有枯心和白穗。唯未警惕稻秆潜蝇,以后造成了相当损失。6.栽种稻瘟病秧:六月二十五日,移栽已有稻瘟病的“373”秧苗于保护区内,繁殖病菌。
三、观察的结果
1.稻株生长及成穗情况按前述施肥管理的结果,各区的苗棵在营养生长期的长相,基本上符合设计的要求。各区的苗棵,均在栽后的第二周末开始发生分孽,与1974年保山的观察结果是一致的。因“苗肥”的用量不同,三种级别的苗棵颜色,繁茂程度,叶片的挺直程度等,有显着的差别。第三级苗棵在营养生长期间的叶色淡绿,分巢正常,直至孕穗期都未封行,但无缺氮枯黄的现象,到六月末,株高约为55厘米。深层追肥后约一周,叶色逐渐转绿,但绿而不浓,一直保持到抽穗以后。二级苗于六月十一日排水晒田后约一周,苗色开始褪黄,到六月二十四日复水时,见脚叶尖部有枯黄现象,复水后,叶色稍微转绿;以?后,表层追肥区的叶色,比不追穗肥区的较绿些。一级苗棵的生长,始终最旺盛,与一般认为丰产的苗棵近似。六月末,株高达到65厘米左右,无论6寸或5寸的行距,都已封行。在晒田期间,只是轻微褪色。六月三十日调查每丛分孽数代表最高分粟数,成熟后调查每丛穗数、株高及剑叶长。2.稻瘟病发生情况调查在营养生长期间,试验区基本上没有叶瘟。本所其他试验田及种子繁殖田的叶瘟亦轻。出穗后,部分其他试验田内,发生不同程度的穗瘟,而本试验区穗瘟极轻,基本上控制了稻瘟的为害,调查了试验区及本所其他稻田内“云粳九号”的穗瘟发生情况(表略)3.实产及考种结果九月二十五日收割。脱粒、晒干、扬净称重。收割前,每区取有代表性稻株10丛考种。结果(,见三级苗于幼穗形成期深层追肥的处理,获得较好的收成。比标准区(二级苗不施穗肥)增产27一35%。千粒重有显着的增加,实粒数也有增多。
四、讨论
在水稻营养生长的前期施用不同数量的氮肥,结合田水管理,使苗棵的长相在既不徒长,又不脱氮的范围内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繁茂程度,然后分别施用穗肥,观察各种处理对防病增产的效果。结果,都基本上控制了稻瘟的为害。且在营养生长期的长相为“苗色淡绿,生长平稳,叶片挺直,分粟中常而不封行”的三级苗棵上于幼穗形成期进行深层追肥的处理,获得了较好的收成。与标准区相比,增产27一35%。在这种处理下,其成穗率有所提高,空桃率显着下降,千粒重明显地增加。在“早施氮肥”的基础上,为水稻防病增产的施肥技术,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加有效穗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用增施肥料来增加有效穗,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促进分集的大量发生以求得穗多(例如本试验的第2区)结果是总穗数虽多,无效分孽也多,成穗率下降。另一种是只要求适当数量的分栗,即保证略多于所希望的穗数,在这个基础上施用穗肥来促进已有的大部分分栗长成有效穗,其成穗率便高(如本试验的第5区)。这两种方法,都可获得较多的有效穗,为增产打下有利的基础,但在其他方面,却有明显的差异。今年,保山县农科所植保组与沈官大队试验站研究施肥与穗瘟的关系,见单株最高分孽数与穗瘟有一定的相关,即随单株最高分草数的增加,后期的穗瘟亦有加重的趋势按此推论,采用促使多发分莫来获得多穗,很易造成穗瘟的加重。相反,适当抑制分粟的过多发生,则有利于对穗瘟的控制。在上述的试验中,还可看出营养生长期的苗裸长相不同,千粒重也有差异。即苗棵愈旺盛,千粒重亦有愈低的趋势。另外苗棵长相为三级,而采取深层追肥促穗,实粒数显着增多,而空批率下降。由此看来,采用增施肥料以促分靡数的增加,苗棵旺盛,获得多穗而增产,往往易使稻瘟加重,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不利于防病增产。在前期适当控制其分孽和繁茂程度以防病,在这个基础上于幼穗形成期深层追肥促使穗多、粒多、粒重以增产,对于防病增产都可兼顾,从而可望获得稳产高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