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抗战改变世界格局重庆是二战时期中国战时首都,被称作抗战大后方,屡遭日本飞机狂轰滥炸。重庆二战史专家王康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重庆当时若被炸垮,世界格局可能改变!中国介入二战性质发生改变王康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与欧洲不同。欧洲很多国家都卷入了战争,而中国作为 东方的大国,与日寇奋战八年,几乎是独撑东亚。他对比两次世界大战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老式的欧洲内部的利益争夺战,其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因为有了中国这样的被侵略国家卷入,其性质因而改变,成为一场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他说,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所在地,中国的抗日战争牢牢拖住了日本侵略军,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是显著的。王康介绍,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其后以《开罗宣言》为标志,东、西方开始合流,直到二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缔约国之一,这是中国对世界和平的一大贡献。若被炸垮世界格局将被改变“当时重庆若被炸垮了,世界格局可能就此改变。”王康分析道,假设重庆这个抗战大后方被摧毁,国民党当局投降,日本就不会被中国战场牢牢拖住。这样,日军很可能抽兵北上,与纳粹德国合围苏联。“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也许无法取得战争胜利。苏联一旦被打垮,世界上最重要的反法西斯力量消失,日、德转而对付美英诸国,如此下去,世界真的有可能成为法西斯的天下!”王康对重庆在抗战中的作用深感自豪。孤城奋战拖住日军永光史册“八年抗战中,重庆孤城奋战,撑起了全国抗战的危局!”王康认为,重庆在二战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名都(华盛顿、伦敦、莫斯科、重庆),是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军事指挥中枢、外交中枢。重庆为什么能成抗战大后方呢?王康分析指出,重庆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四险之地,易守难攻,既有长江天险,又有群山环抱,还有浓雾蔽城———这就是为何日军只能通过空军对重庆实施打击的原因。“加上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物产丰盈、气候湿润,这些都成为重庆充当抗战大后方的有利条件。”他说,“重庆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太大了。”王康介绍说,当时日军对重庆实施了长达5年半的空中轰炸,其目的就是为了摧毁这座抗战中枢,摧毁中国人民抗战的意志。“庆幸的是,重庆人民的意志并没有被日本侵略者击垮,并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王康告诉记者,1946年4月,国民政府在还都之际发表宣言,对重庆抗战的历史地位有过如是评价:“重庆襟带双江,控驭南北,占战略之形势,故能安度艰危,获致胜利,其对国家贡献之大,自将永光史册,弈叶不磨灭。”解放碑的由来1941年12月30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22天,在曾数度一片火海、断垣残壁的民族路、民权路和邹容路三条主干道交叉中心,修起一座木质纪念建筑物,公议定名为“精神堡垒”。高7丈7尺,取名“七七抗战之意”,顶端中央安置一口大瓷缸,内贮燃油、棉条,每遇重大集会,即倒入酒精点燃,焰火熊熊,象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浩然正气。1947年10月10日,中国惟一一座全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在原“精神堡垒”旧址落成,定名“抗战胜利纪功碑”。这座纪念碑用钢筋水泥建造,在战时若投五百磅重量炸弹于十米内,亦无法摧毁,十六英寸射炮亦不能射穿碑壁,碑身至少可存百年之久。碑顶设有标准钟、警钟、探照灯、风向器、方位仪和了望台,“胜利走廊”刻有罗斯福总统赠与重庆的卷轴译文,八面碑石壁上刻有国民政府确定重庆为陪都的颁令全文,以及时人所写《抗战胜利纪功碑碑文》。1950年7月7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原浮雕图案及文字改为人民解放军战士形象及装饰性图案,宣布“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同年国庆节,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写碑名。遗址见证血火为纪念抗战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重庆修缮系列遗址,永志历史。下列遗址见证了重庆血与火的记忆。大隧道惨案遗址 今渝中区较场口十八梯附近重庆市消防人员殉职纪念碑今渝中区人民公园(原中央公园)内同盟军中国战区总司令旧址今渝中区中山三路152号韩国临时政府旧址今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38号抗建堂旧址在今渝中区观音岩纯阳洞13号国民政府遗址今渝中区学田湾人民路(原国府路)232号跳伞塔 今渝中区大田湾体育场内张自忠烈士陵园今北碚区西南缙云山麓,距北碚城区二公里处的梅花山重庆八年抗战大事记1937年10月29日,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作了题为《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确定四川为抗战的大后方,重庆为国民政府驻地。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自此,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1938年2月18日,日本飞机第一次空袭重庆,在广阳坝机场投弹12枚,炸伤4人,毁房2栋。3月10日,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开始在重庆组建七大兵工厂,重庆大后方的主要军事工业基地。8月4日,国民政府各行政机构全部迁移重庆。11月13日,重庆市警察局公布全市人口统计结果,全市人口为496798人,较1937年底增加万人,加上流动人口和江边船户,约60万人。1939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正式成立。周恩来为书记,负责领导中国南方国统区和部分沦陷区的统战工作。2月7日,国防最高委员会正式成立。蒋介石兼任委员长,张群任秘书长。5月3、4日,日机以密集队形空袭重庆,市区发生大火,居民死2000人左右,伤5000余人。5月5日,国民政府令重庆市改为行政院直辖市。1940年12月1日,为救济贫苦市民,市社会局举办平价粥厂,开办费由市政府补助60%%,每天在平价米中抽50石在市区设立粥厂6所,每碗售价1角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军事代表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远东联合军事行动初步计划”。12月30日,“精神堡垒”在重庆都邮广场竣工,全高7丈7尺,共分5层,顶悬国旗及各种标志。1942年10月22日,第三届第一次国民参政会开幕,蒋介石致辞:“抗战到了现阶段,一切人力物力的动员以及战时经济的实施,实与前方作战同等重要。”12月29日,行政院决定:省立重庆大学改为国立。1943年1月11日,国民政府分别与美、英两国达成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的协议。8月1日,上午7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重庆山洞双河街官邸逝世,终年75岁。10月27日,重庆当局公布重庆市最新人口统计数为915443人。1944年10月11日全国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会议在重庆召开,当局正式发起“十万青年十万军”运动。12月25日,国民政府教育局发布统计数据:截至1944年,迁入重庆地区的高校共计31所,大约是内迁高校的1/2。这31所高校中,计有大学9所、大学研究所1所、独立学院10所,居于全国之冠。1945年4月15日,重庆市政府公布法币发行情况,从1937年的亿元,至1945年底,增发达10319亿元,增至600多倍;同一时期物价,上涨了890多倍。5月16日,重庆第一条客运缆车———望龙门客运缆车正式通车,投入客运。8月15日,日本投降消息传来,重庆百万市民彻夜欢腾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抵达重庆谈判,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3月2日,重庆市参议会首次大会闭幕。大会共通过议案120余件。主要议案有:为救济本市重工业,发展重庆建设,请速建两江大桥案。3月28日,重庆召开大会,决定首先兴建下水道工程,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增辟朝天公园。5月5日,国民政府正式还都南京,还都后重庆仍为行政院直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