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单的陈述论文的大概就可以了。比如:青少年网络成瘾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特别是近期关于网瘾治疗等问题引起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过内外各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一些访谈阐述了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及原因,特别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现状和原因一般就写正文里吧。。下面是一些网络成瘾现状和原因的文献综述。网络成瘾综合症于1994年由纽约一位精神医生格登博雷提出。临床是指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的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或伴随的生理受损现象。美国心理学年会报告相关研究统计,上网人群中存在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占6%,而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络成瘾标准。2005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了一部描写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电视剧,之后,竟有几万名家长给导演写信:“这就像我们家的故事。”2008年,美国相关机构称,网瘾将被划入精神疾病的范畴。截至今年3月,有数据表明,美国竟有1/10的人有网瘾。美国教育与医疗结构称,网瘾成为了让全美头疼的顽疾。韩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堪称世界第一,有超过75%的国民上网,因此染上网瘾的网民也逐年增加。在韩国,网瘾被称为“网络中毒症”。据韩国行政安全部统计显示,韩国有200多万人患有“网络中毒症”,从年龄层来看,青少年网民有的人患有该症。而且,让人担心的是,小学生网络中毒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有38%的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网络。一位韩国心理医学专家指出,学生患上“网络中毒症”后,开始逃学去网吧,或自己躲在家里上网玩游戏。更严重者甚至因为父母限制上网而离家出走。如果不加以重视,这种心理疾病会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因为“网络中毒症”的患者往往是那些性格孤僻、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人,他们有时甚至有反社会情绪,一旦这种情绪爆发出来,后果将非常严重。指出了网瘾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而在我国青少年网民中近三成存在网络成瘾。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了85%以上,并且正在以每年翻一番的惊人速度增长,其中有部分青少年学生沉迷于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个性发展不全面等结果。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青少年网络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网瘾青少年占总人数的,而存在倾向的占13%,13-17岁的网民中网瘾比例达到,岁的占,30-35岁中占12%。其中初中生失业无固定职业的占21%职高占高中生占可见大多数网瘾网民都存在于学生也就是青少年当中。为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提供了明确的现象表示。台湾金车基金会在台湾中小学中进行问卷调查发现74%受访者出现网络沉迷征兆;70%的因网络断线而心情变坏或不安;44%的上网时间会比预估时间长,上网时间愈来愈久的占26%,26%会用上网类抚平情绪;25%遇到问题就想上网。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多数青少年上网已成为一种不自觉的难以中断的,或用于麻醉神经的一种行为。一些网络成瘾研究专家已开始对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网络成瘾研究专家陶宏开教授在其连载《向网瘾开战》中指出:网络成瘾是孩子不会正常做人的一个表现。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他需要接受教育,需要有人在前面的道路上给予指导网瘾不是孩子天生的错。为网瘾产生的原因指出的具体方向,也给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道路。陶然教授在第七届网博会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中提出:网瘾并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上对青少年注意力等方面有影响,其指出了网瘾对青少年大脑有所损伤,从生理上对青少年产生很大危害,而且网瘾产生的伴随症也对青少年产生很大影响。提出了网瘾药物治疗的必要性。2.原因1.家庭因素李涛、张兰君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倾向者与非网络成瘾倾向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网络成瘾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显现出更少的情感温暖、理解,更高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这可能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重要原因。王盼、甘怡群等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席震芳、张晓阳的研究显示,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显著;男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家庭预测因素依次为母亲拒绝否认、家中能上网、父亲惩罚严厉、单亲、父亲过度保护女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因素依次为母亲拒绝否认、家中能上网。闫春梅、杨凤池的研究表明,在网络成瘾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方面,父亲负责组表现出过分干涉和保护,母亲负责组表现出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以上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高巍、黄碧斋的研究证实,网络成瘾青少年与对照组青少年在家庭环境各因素上,包括家庭结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教育态度、父亲文化、母亲文化、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网瘾青少年在单亲家庭、父母亲的文化水平低(小学及以下) 、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态度(粗暴惩罚、不管不问、溺爱、金钱奖励) 、不良的亲子关系(不和、敌意)等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作者认为,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造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主因。吴浩生、张春和等的调查发现,不同家庭类型、不同学校类别的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生活在核心家庭(只有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和大家庭(祖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环境的青少年发生网络成瘾的几率分别是其他家庭类型青少年的0. 68 和0. 58倍。袁碧涛、周丽等的研究认为,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网络成瘾率越低,原因可能是父亲在家庭中威严的地位和教育的方式占主导地位,文化程度越高的父亲越注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引导帮助子女健康上网,导致网络成瘾率降低。2.学校教育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络成瘾标准。表明网络成瘾问题在高等院校中也依然存在。特别是我国只重分数,教书不育人的应试教育,使孩子缺乏理想,厌恶学习,一旦接触网络游戏和网聊就容易上瘾,沉迷其中。徐耀聪余雯雯王立新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在应试教育下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 为了逃避生活或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使青少年转向网上寻求一种寄托。3.社会问题刘超在研究中指出我国不健全的网络安全制度主要是网络环境净化和监管力度不够。许多程序制作者和网吧经营者道德、素质低下, 以致造成网络环境的污染和网吧规范性不强。法律明文规定网吧不得对未成年人开放,但是仍然有的网吧为了牟取暴利而向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甚至有的还专门提供色情影片来吸引青少年。而对于网络当中存在的网络亚文化,芦琦在研究中指出网络亚文化并不是指网络文化本身,而是指其中某些带有消极因素,甚至是带有反社会倾向的文化成分一群以寄居网上虚拟社区与进行网络交往为主要生活方式、以喜好追逐网络色情、网上暴力、网上黑色信息为乐趣,或以抵制或反抗社会约束为主要行为方式的人所共同形成的价值观念及社会认知的总和。在这之外还有从网络和青少年个体本身出发寻求网络成瘾的研究。莫拉汗—马丁、舒马赫(Morahan - Martin, Schumacher,2000 )对277名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孤独感和网络过度使用相关。孤独的个体感到孤独、情绪低落或焦虑时,便会更多地上网,互联网成为他们调节负面情绪、寻求情感支持的一种方式。阿米蔡—汗博格和本—阿兹(Amichai -Hamburger& Ben - Artzi, 2003)对网络成瘾的女性进行研究,发现是孤独的女性沉溺于网络而不是网络成瘾导致了孤独。神经质的、孤独的女性倾向于更多地使用互联网上的社会性服务。杨用贝克抑郁量表研究了抑郁和网络成瘾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度至严重的抑郁水平与网络成瘾相关,抑郁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一个主要因素 。阿姆斯特朗(Armstrong)等的研究发现低自尊者有较高的网络成瘾倾向,并推测网络成瘾者可能是因为社交技能差,自信心低,从而利用网络作为逃避的手段网络的特点具有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倾向。另一方面,约翰•舒勒(John Suler, 1996指出,数字化的人、关系和群体使人类相互作用的时空和方式得以延伸。他把人类在网络空间这一新型社会领域中独特的心理体验总结为九个特点:有限的感知经验;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空间界限;时间延伸和浓缩;永久的记录;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变化的梦幻般体验;黑洞体验。而正是这些特点对某些网络使用者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使他们沉溺其中。杨(Young)的ACE模型阐释了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模型中的A、C、E分别为Anonymity (匿名性) , Convenience (便利性) 和Escape (逃避现实)的缩写。匿名性是指人们可以在网络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因而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不必担心谁会对自己有所伤害;便利性是指网络使用者可以足不出户地通过网络完成自己想做的事;逃避现实是指人们可以在网络中寻找安慰和感情支持。杨认为,正是网络的上述特点诱使人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周倩等从“传播游戏和快感”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成瘾的问题,认为网络用户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会产生“沟通快感”,这种快感会吸引用户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网络成瘾。其研究发现,成瘾者比非成瘾者在BBS, E - mail及网络游戏上花费较多的时间,而在所有的预测网络成瘾的变量中,“网络使用的乐趣感”是网络成瘾现象的最佳预测项目。崔丽娟、赵鑫等的研究表明,网络可以满足青少年多方面的需求(如人际交往、自我实现、游戏等等) ,容易使得青少年对网络形成依赖,网络依赖会导致诸如考试失败不理想、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等与学业有关的生活事件,当学业出现问题时,外界环境如学校和家长会对青少年施加压力,青少年会因此更渴望在网络中寻找慰藉。策略:1.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吸收新观念2.改善教育方式,杜绝家庭暴力和冷暴力。a.加强亲子沟通,多观察青少年日常行为,了解青少年思想动态b.多倾听孩子诉说,理解孩子网络成瘾的原因。c.是青少年多参与日常户外活动,多带其进行旅游之类行程d.扩大青少年人际交往面,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e.培养孩子自制力,提高其责任感3.通过外界其他途径帮助自己解决网络成瘾问题,比如心理医生等
行为学的理论可以用一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当一个人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就可能转向其它的途径来满足,如果这种途径能够源源不断的满足他的需要,那么他就对这种东西上瘾了!
青少年原本属于他们的应该是五彩缤纷的花季,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更是家长心中的“太阳”,是教师眼里的“上帝”,现在青少年上网成瘾这一社会问题,变成了令老师和家长头疼的问题。这股上网热潮的出现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分析:为何泡网青少年越来越多,越泡越久?青少年上网究竟在做什么?家长、社会各界怎样看待学生上网的问题?面对青少年上网我们能做些什么,这是当前学校、家庭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曾几何时家长们开始担心孩子们上网时的安全?今天我们再也不能漠视那些频频出现在网吧内的青少年了?笔者也曾到过几个网吧,看到的是一张张充满稚气、呈现一副憔悴的蜡黄面孔,看到那一个个悠悠然喷吐着串串烟圈的姿态,熟练地敲打着键盘在网上打打杀杀,偶而抬头显出不健康的少年老成。每次我刚聊上两句,他们对我这只“菜鸟”表现出一脸的不屑,透过语音视频我看到的大多是15、16岁的青少年。作为一位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最近也接触很多青少年上网成瘾的案例,在此希望大家一块探讨,如何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网络,为他们提供专业帮助。专家研究发现,青少年上网成瘾与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有关。一般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特别是那些内向敏感、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的人,易沉迷于网络。那些希望得到同学、老师重视但又十分孤独的学生,生活、学习遭遇挫折的学生,家庭不和睦的学生,没有特长、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心情压抑的学生,因为这些青少年在现实中不太容易成功而上网。这不仅令他们忘掉现实生活的各种烦恼,还可以带来心理上的群体归属感,渐渐对网络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感,同时也使他们丧失了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造成网络成瘾。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心理上的,并不像传统上的药物成瘾对人们的影响是生理上的,对此我们是不是应该采用传统的严格控制?当然不可以,因为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并非罪恶之源,并不是每一个上网的青少年都会上网成瘾。对待青少年上网成瘾,最重要的不是如何齐心协力对付网络,而是家庭、社会、学校如何切实重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与大禹治水一样,青少年上网问题需要的是疏通而不是堵封,应当疏通青少年间的人际关系,在心理上加以指导。首先,作为家长要有防范意识,有些家长由于不了解网络,对孩子上网听之任之,等孩子出了问题甚至不能及时觉察,因此家长对子女上网可以提出必要的约束条件。青少年需要规则,这样才不会觉得被忽略,因而对他们实行公开上网、限时上网,并有目的培养自我的监控能力和良好的上网习惯。父母要想更好地监控孩子的上网行为,应当对网络有所了解,最好是自己上网,与孩子讨论,说不定孩子会带你在网上遨游。作为家长要把电脑放在你能看见的地方,不要放在孩子的卧室,最好把它放在客厅里,这样更便于监控。其次,提高青少年的现实交流沟通能力,重塑自信是摆脱“上网成瘾”的根本。学校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加强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其他活动,多与人交往,注意与亲友、同学的关系;多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压抑的情绪通过正常的人际交流宣泄出来,让其体验到现实人际交往的成功,从而帮助他们重建自信。第三,通过各媒体宣传普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开设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心理咨询热线;学校定期聘请专业心理工作者进行咨询指导;社会应建立救助网站。当然对出现了问题的青少年,教师、家长也不要悲观失望或责怪学生,要像朋友一样协商,不要说教,双方互相尊重,使他们明确学习是主要任务,然后列出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如荒废学业,损伤身心健康,上网要钱,而钱不够便会养成说谎的习惯,上网占用时间过多会疏远亲情与友谊,不利身心发育。与此同时,家长还要主动与老师配合。对于在网络中已经迷路的青少年,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应当理解他们,用心去感受他们,帮助排解心理困扰,想方设法转移他们对网络的依恋,充实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娱乐,而不让其上网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替代。如打球、陪孩子做游戏、锻炼等。同时不要压抑青少年上网的欲望,要使他们有正确的上网态度,在现实中一样能敞开心扉。另外要注意尊重他们的个性,这些青少年大多都聪明、好学、个性强而又任性,他们渴望的是坦城、理解和尊重,有些家长采取严禁方式,不仅与事无补,反而加重逆反心理,甚至酿成离家出走的悲剧。对于重症成瘾者可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或脱敏疗法,并配合药物调整等,以改善大脑功能和心理状态,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使他们的身心获得解脱。 (鱼禾推荐)[鱼禾点评]:青少年上网成瘾有以下三个重要的原因:一、现实生活中很难有成就感,在上网过程中特别是网络游戏中可以得到这方面的满足。二、现实生活很多负性的情绪得不到排解,在网上可以得到宣泄。三、青少年的求知欲较强,网络能提供平台让他们了解很多东西。
直接在各大网站上搜索撒!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青春懵懂时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这就造成了他们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这时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怪心,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探索欲,也敢于向新事物挑战,,但缺少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使他们走上消极的道路。现在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与别人很好交流的能力,一旦在交际或学习上受挫折之后,便会对现实感到灰心失望,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他们会得到内心多种的需求,网络游戏可以使他们在一次一次的拼杀后得到自信心的最大满足和一定的成就感。QQ和MSN等聊天工具使他们可以尽情的和陌生人谈天说地,而无需任何的顾忌,也无需任何的责任感。他们躲避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内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和慰藉,致使他们在网络中长时间的不断的寻求快乐、成功、满足,由于自控能力很差,一旦接触网络,便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至成瘾。家庭教育的放任现代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就是家庭的中心,父母对孩子百般的宠爱,但因工作的繁忙忽略了孩子们内心真正的需求,亲子之间缺少内心的交流,孩子内心感觉到孤寂,他们便会转向网络世界中去寻找快乐和刺激。有的父母具有家长作风,不愿意听从孩子的意见,对于孩子具有的新思想和新观念无所适从,只有使用家长的权威压制孩子,使得孩子也只有在网络虚拟的空间里去实现自己内心的需求。不管是在粗暴的压制中,还是在百般宠爱下的过度的放任,都是一种危险的信号,这种信号容易导致孩子沉沦在网络虚拟的海洋中,随波逐流,不能自己。学校教育模式的落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充斥着整个社会,也使得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却显得相对滞后。特别是德育教育,内容缺乏新意,形式缺乏创意,没有时代感。随着青少年主题意识的不断加强,传统道德教育模式中,不重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不重视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不重视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模式的落后。承受着升学压力的学校没有赶上时代的发展,把学生牢牢的束缚在刻板的学习上,让学生在深感压力的同时,却透不过气来,最后终于逃离到网络世界中去释放自己。学校的网络教育也相对的落后,也没有行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缺乏科学的引导和有效的管制,使得学生在网络消极方面的影响下迷失了自己。社会治理力度不够随着互连网的普及,网吧更是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及祖国的大地,以至泛滥成灾,媒体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远远大于家长和老师的正面教育,现在的媒体和网络,充分的利用了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摇钱树”,把他们引到了网络虚拟的世界中去,由于有关执法部门缺乏对网吧的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出现了很多的“黑网吧”和“毒网吧”,其中淫秽和暴力的画面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扭曲着人的本性,现在的媒体和网络追求的只是点击率和经济效益,大张旗鼓的宣传色情和暴力,对青少年的成长极为不利,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人格的健康的发展。
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己为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理想作为一种信念,能够支撑人为了这一信念而奋斗,如果每天都为此反省一下,即时地调整自己的航向,不至于迷失自我。理想会产生巨大的驱动力。没有明确的理想,学生们就会缺少学习、生活的动力。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就是因为缺乏远大理想的支持,人整日都显得昏昏沉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没有兴趣,最后只能够寄“心”与网络,导致网络成瘾。
学生自己性格因素的影响。网络只是网络成瘾的外部刺激因素。那些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孤僻、敏感、自卑的学生更容易上网成瘾。同时那些自我意识太强、理想不切实际或着缺乏很强的意志力,缺少自我约束能力等的学生,也容易在网络空间寻找寄托,上网成瘾。
还有一些学生存在着“考上大学后就可以尽情地玩”的错误思想。正是因为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得他们容易在高考过后就过于放松,产生松懈心理,从而特别容易沉迷于网络。
还有一些学生则是因为学习上或者是感情上受到打击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态。这些学生觉得自己很难在就业竞争中取胜,又觉得时间不够,压力太大,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最后只能够是到网上逃避现实,以获取成就感。
(二)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
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魔力”。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可以不分国界、性别,不分身份的高低贵贱,可以无拘无束的进行交谈。在网上进行交流时会使得上网者对所交谈的对方产生很大的好奇心,引导着上网者很想了解对方,特别是对那些想象力过于丰富的学生,更是难以摆脱这种诱惑。同时,网络上的信心十分的丰富,学生能够从网络上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最后难以自制以至于成瘾。
来自群体的影响。良好的群体气氛可以对个体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反之亦然。过度使用网络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往往呈现出“小群体”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们有群体归属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这种“从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个体的判断能力以及他们的自我意识,从而导致过度上网现象的发生。
来自家庭的影响。有很多时候家庭因素也是学生沉迷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离异或关系紧张、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家长过于溺爱等都有可能让学生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对于大学生自己来说必须要形成良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大学生必须要在平时多多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文时通过看课外书、听音乐、参加社团活动、体育锻炼等各种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课外业余生活,积极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冲淡来自于网络的诱惑。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热爱并努力学习自己所选专业的知识的兴趣与态度。还应该积极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和睦相处,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自己必须要明确为何要上网?在上网时,必须要做好合理的计划,管好自己的上网时间,要学会对那些会让自己分心事物说“不”,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大学生自己要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如果遇到心理问题,要积极的进行心理咨询,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取正确的应对方案。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各种网络教育,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念,认清网络的本质,提高他们对网络资源选择力和鉴别力。让他们明白不应该将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是消极情绪的消遣工具。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学校可以建立起专门的心理服务中心,加强对那些已经有瘾的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开通“网络成瘾”的相关心理咨询热线。同时学校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业余爱好,防止上网成瘾。
(三)家庭方面
学生的家庭成员要积极的与学校进行沟通,对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还必须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让学生从心理面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心。家长要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轻松环境,要主动询问学生最近的生活、学习状况,同时了解一些网络知识,再通过平时细微的关心一点点感化学生。
三、结语
网络成瘾症已经成为心理学界公认的一种心理障碍疾病。它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引起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积极的建立、建全一套有效的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互联网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引发的网络成瘾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教授杨( Young,K. S. ) 提出网络成瘾的定义:“在具体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性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2011 年 1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增至4. 57 亿人,且青少年比例较高[2].目前我国大学生上网率几乎为 100%,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 14. 1%,网络成瘾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道德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有影响[3].本研究旨在了解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对心理的影响,并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延安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年龄 18 ~25 岁,抽取非医学专业学生 350 名,涉及到理科、文科学生,回收有效问卷 328 份( 93. 7%) ,其中男生 68 人,女生260 人。医学专业学生 280 名,回收有效问卷 273份( 97. 5%) ,其中男生 106 人,女生 167 人。
1. 2 方法
1. 2. 1 调查工具 Young 网络成瘾量表,共 20 个条目,采用 1 ~ 5 级评分,总分 40 以上为成瘾者;SCL - 90 量表,共有 90 个条目,量表的评估,采用 5级计分制,从“没有”到“严重”分别记 1 ~ 5 分。按全国常模结果,任一因子分超过 2 分筛选为阳性,超过 3 分为中度程度; 焦虑自评量表( SAS) ,共 20 个条目。评分分 1 ~4 级,正向评分 1 ~4 分,反向评分4 ~ 1 分,项目粗分 × 1. 25 得标准分,粗分超过 40 为阳性,标准分 50 ~ 轻度焦虑,60 ~ 中度焦虑,69 以上重度焦虑;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共 20 个项目,采用4 级评分方式,有正向评分 1 ~ 4 分,反向评分 4 ~ 1分,项目粗分 × 1. 25 得标准分,粗分超过 41 为阳性,标准分 53 ~ 为轻度抑郁,63 ~ 中度抑郁,72 以上为重度抑郁[4].
1. 2. 2 调查实施 经过统一培训的教师为调查人员,现场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发放问卷,待完成后当场收回。
1. 3 统计处理
用 SPSS 11. 5 建立数据库,对网络成瘾和未成瘾学生的各种评估指标进行比较,均数用 t 检验进行比较,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2 结 果
2. 1 网络成瘾状况
非医学专业生得分为 21 ~ 56( 32. 97 ± 7. 64)分,医学生得分 21 ~ 86( 34. 27 ± 8. 28) 分。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网络成瘾率无统计学差异( χ2=1. 467,P > 0. 05) ,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之间网络成瘾的严重程度间无差异( P >0. 05) ,见表 1.非医学专 业 男 生 成 瘾 率 为 23. 53% ( 16/68) ,女 生16. 15% ( 42 /260 ) ,两者无差异 ( χ2= 2. 014,P >0. 05) ; 医学生男生成瘾率为 30. 19% ( 32 /106) ,女生成瘾率为 16. 17% ( 27/167)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7. 527,P < 0. 01) .
2. 2 SCL - 90 评估结果
2. 2. 1 SCL - 90 均分比较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除了恐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均为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经 t检验,t 在 2. 133 ~6. 942,P 均<0. 05) ,见表 2.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个因子均分均有差异,均表现为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 t = 2. 789 ~ 5. 207,P 均 <0. 01) ,见表 3.
2. 2. 2 SCL - 90 得分≥2 检出率比较 非医学专业生得分≥2 阳性检出率在强迫症、人际敏感、敌意、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网络成瘾者和正常使用网络者差异有显着性( 经 χ2检验,均为 P < 0. 01) ,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检出率前 5 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偏执、敌意,见表 4; 医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检出率网络成瘾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经 χ2检验,均为 P < 0. 05) ,前 5 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见表 5.
2. 3 SAS 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近 5 分( t =4. 267,P<0. 01) ,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6 分以上( t= 5. 932,P < 0. 01) ,见表 6.非医学专业生检出焦虑者共 44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 16 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 27. 57%( 16/58) ,正常使用网络者焦虑阳性率为 10. 37% ( 28/270) ,两者有差异( χ2=12. 183,P = 0. 0) ; 医学生中检出焦虑 38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中 18 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30. 51%( 18/59) 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焦虑阳性率 9. 35%( 20/214) ( χ2= 17. 287,P = 0. 0) .
2. 4 SDS 评估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得分 5 分( t =3. 552,P<0. 01) ,医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t = 4. 659,P< 0. 01) ,见表 7.非医学专业生中检出抑郁 72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 18 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31. 03 ( 18 /58 ) ,与 正 常 使 用 网 络 者 的 检 出 率20. 00% ( 54 /270) 无差异( χ2= 3. 393,P >0. 05) ,网络成瘾者中中度以上抑郁 8 人,占 44. 4% ( 8/18) ,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 8 人,占 14. 81% ( 8/54) ;医学生检出抑郁 81 人,其中络成瘾者 36 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 61. 02%( 36/59) ,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 19. 16%( 41/214) ( χ2= 40. 017,P = 0. 0) ,网络成瘾者中度以上抑郁 8 人,占 25. 0% ( 8/36) ,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抑郁 5 人,占 12. 2% ( 5/41) .
3 讨 论
赵延庆等在 2010 年对陕西省 10 个市的青少年网络使用和成瘾状况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省青少年网瘾比率为 12. 5%[5],本次研究的结果,延安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率为 100%,网络成瘾率为 19. 47%,高于陕西省青少年,高于李志坚等报道的东莞高校大学生的 8. 35%[6].本次研究医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 21. 61%,高于戴琴等研究的军医院校学生的3. 1%[7]及大连某高校的医学生的 5. 7%[8],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医学生中男生高于女生。
手机网络的开通及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使得当今学生使用网络非常便捷,加之学生自制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学生大多选择虚拟的网络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医学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更大的压力。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不容忽视[3],本次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CL -90 量表评估显示,网络成瘾者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也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这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9].医学生更为显着,表明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阳性检出前五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可能是因为网络成瘾者一方面受到网络的诱惑,一方面要学习专业知识,因而处于矛盾之中,受到双重的煎熬,心理问题更容易出现。而长期生活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交往就会减少,最终交际出现障碍,表现出冲动,甚至会出现敌意。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AS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 5 分以上,均分达 45分以上; 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 27. 57% ( 非医学专业学生) 及 30. 51% ( 医学专业学生) 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也远远高于胡存明等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抑郁焦虑研究的 16. 3%[10],这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紧张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严重的焦虑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DS 评估结果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在非医学专业及医学专业生中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非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检出率无差异( P > 0. 05) ,网络成瘾者中以中度以上抑郁居多( 占 44. 4%) ; 医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 61. 02% 远远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 19. 16%,该结果与有关报道一致,但低于文献中医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的14. 1%[10].这表明沉迷于网络的这些学生有可能出现情绪低落、自卑、悲观、孤独、担忧,对事物丧失兴趣,精力下降,心情压抑,对周围环境冷淡,缺乏积极社交活动的情趣,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甚至出现社交困难,学习效率、生活质量下降。
评估结果表明,延安市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尤其是医学专业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隐患,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完善。学校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最主要场所,在学校,首先要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学生自信心及自我约束能力,减少学生的各种压力; 其次,加强网络知识教育,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第三,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教育并给予干预,帮助他们摆脱对互联网的依赖,过正常生活,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6,1( 3) : 237-244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 27th China Internet Develop-ment Statistics Report[R]. Beijing: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2011
[3]李瑾.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分析[J]. 黑河学刊,2011,5: 147-148
[4]姚树桥,孙学礼. 医学心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3-97
[5]赵延庆,王云霞,陈青萍. 陕西省青少年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状况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 2) :209-211
[6]李志坚,李青霖,李洪,等.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及预防干预[J]. 经济研究导刊,2014,9:300-303
[7]戴琴,戴秦素,冯正直,等. 军医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人格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8) :1264-1267
[8]李娜. 医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3) :433-434
[9]陈玉娟,李立,胡艳华,等. 石家庄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 9) :1349-1352
[10]胡存明,李长瑾. 大学生网络行为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 医学与社会,2010,23( 11) :89-90,93
用能量投注理论来说,人的能量是守恒的,由于其他方面的欠缺从而在网络上投注了自己的能量,从而成瘾
231 浏览 5 回答
182 浏览 4 回答
265 浏览 2 回答
120 浏览 5 回答
237 浏览 3 回答
247 浏览 3 回答
114 浏览 5 回答
192 浏览 8 回答
167 浏览 7 回答
101 浏览 4 回答
359 浏览 6 回答
281 浏览 3 回答
178 浏览 4 回答
351 浏览 4 回答
109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