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宗贤,曾用英文名Luo Chung-hsien。1905年11月9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茶香园村一个普通职员的家庭。父亲罗孚仙早年东渡日本攻读经济学,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在长沙财政厅任职。他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一生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对子女言传身教,要求十分严格。他生有子女8人,罗宗贤为长子。罗宗贤在家乡念完私塾后,考入长沙的湖南雅礼中学。他聪颖好学,学习成绩优异,还是雅礼中学的长跑冠军和篮球校队队员,因此连年获得奖学金。1921年中学毕业,考入上海沪江大学,选学医科。因勤奋好学,成绩名列前茅,获全额奖学金。他上大学期间就十分顾家,为了支持弟妹上学,平时省吃俭用,三年未回家探亲,把节余下来的奖学金寄回家中减轻父母的负担。1927年他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32年毕业。当时,国际知名的眼科教授皮乐德()任北京协和医院的眼科主任。罗宗贤仰慕他的渊博学识和精湛的研究技术,毅然选择眼科为自己的终生事业。罗宗贤在北京协和医院任眼科住院医师期间,工作认真努力,奠定了坚实的临床基础;同时又博览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发表多篇论文。当时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Peter Kronfeld对他十分器重和赏识,他在医院内建立眼科生物化学实验室时即选罗宗贤为助手。两人合作研究出多项成果。这些发现和论文,大部分至今仍被引用。1940年,罗宗贤被北京协和医院选派赴美进修。他先后访问了哈佛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Wilmer眼科研究所等地,美国学者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坚定了基础研究能促进临床医学的信念。1941 年他学成回国,晋升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教授兼代理眼科主任,这在等级森严的旧协和是极不寻常的事。但当他准备全面开展眼科临床和基础研究时,珍珠港事件爆发,北京协和医学院被迫停办。许多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著名教授,如林巧稚、钟惠澜、周华康、关颂韬、司徒展等都转到私立中和医院(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前身),罗宗贤也到中和医院担任眼科主任兼德国医院特约医师。那时中和医院尚未开设眼科病房,也缺乏图书资料和设备条件,但罗宗贤仍悉心研究全身疾病在眼部的表现。抗战胜利后,罗宗贤兼任北平大学医学院眼科临床教授和北平同仁医院特约医师。194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校,他被聘为该医学院的眼科特约教授。罗宗贤平易近人,对患者极为耐心,遇到贫困的患者不但不收诊费还送给他们药品。当时常有患者从外地前来求诊。曾有患者在外地诊断为黑色素瘤准备摘除眼球。罗宗贤仔细检查后确定诊断有误,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使患者保留了一定的视力。1948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北平。北平政府在东单修建临时机场,强迫附近百姓搬家。住在东长安街的罗宗贤也被勒令24小时内迁走。正在着急之时,东单菜市的伙计们自动拉着排子车赶来帮忙,不到半天就帮他搬了家。这说明他在普通百姓心中留有极好的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专职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眼科主任,并被评为一级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辑。他倡议成立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并担任第一任所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在他的主持下设立了眼底病、青光眼、神经眼科以及视野、屈光学等专业组。他亲自制定眼科发展规划,培养各级医师。但在极“左”路线统治下,他受到“只专不红”、“走白专道路”的批判,眼科正常的工作受到阻碍,原定的计划难以实现。1960年罗宗贤患腮腺癌,手术后接受放射治疗,治疗引起并发症,导致共济失调,行走不稳,但他坚持慢步走到医院上班。为减少在路上消耗的时间,他常常带上简单的食物当午餐。放射治疗破坏了唾液腺,缺乏唾液,他常因口干感到难受,为了便于讲课,与人交谈,他将浸了水的棉球含在口里。1974年11月8日,罗宗贤因脑血管意外并发肺部感染于北京逝世。罗宗贤逝世后,在八宝山为他举行追悼会,各有关医院的眼科医护人员都参加了。在极“左”思潮统治的年代,这种情景实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