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同学,你这个是多长的篇幅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北京市殡葬改革30年成果概况北京市殡葬管理机构是北京解放以后,从接收和改造“杠房”等旧的殡葬服务行业发展而来。作为政府管理殡葬事务的职能部门??北京市殡葬管理处于1984年正式成立。随着北京市各项民政事业的发展,北京市的殡葬工作坚持殡葬改革的方向,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为首都殡葬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北京市殡葬管理处把目光放在树立殡葬行业新形象上,促进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殡葬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取得了突出成就。一、深化殡葬改革北京是六朝古都,市井风俗独特,从晚清延续下来的旧丧葬习俗颇多,既是佛、道等宗教仪式和纯民俗的混合,又兼有满、汉等民族特色,既隆重又繁琐。其中,以土葬为主的丧葬习俗亟需变革。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在实行火葬倡议书上签字,揭开了中国殡葬改革的序幕,大大加速了全国人民由土葬习俗到火葬改革的转变过程。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殡葬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代同步,殡葬习俗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推行火葬是我国殡葬改革的核心内容,火化率是推行火葬成绩的重要标志。北京市自从推行火葬以后,火化率一直保持全国前列,但是在80年代,由于旧的丧葬陋俗有所抬头,土葬回潮,造成火化率下滑。90年代以来,北京市及各区县民政局和各殡葬事业管理部门加大力度,积极组织开展殡葬改革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各基层殡葬网络组织和居(家)委会红白理事会的作用,把殡葬改革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引导广大群众摈弃旧的丧葬陋俗,倡导文明节俭的殡仪新风。为此,北京市殡葬管理处采取有力措施,协调各级民政部门层层抓落实,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和任务,采取说服教育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火化率遏制土葬陋俗,有效控制了土葬及尸体外运事件,使北京市的火化率从1984年的64%稳步提高到1994年的98%。1994年以后持续保持在98%以上,18个区县中有15个火化率达到100%。北京市还一直把提高火化率与治理乱埋乱葬现象结合起来,对平坟工作长抓不懈。由于平坟工作复杂,往往是平而复起,屡平屡起,一些干部只能“望坟兴叹”。1998年是北京市平坟工作具有里程碑的一年,北京市各级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精神和市领导关于“要彻底治理乱埋乱葬”的指示要求,把平坟专项治理作为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行动中,市及各区、县的领导亲自抓,有的区县领导亲自平掉自家祖坟,起到了带头作用。同时,给平坟户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及建立公益性骨灰林、骨灰堂等措施,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仅1999年,全市共平坟7万多个,净化了公路、铁路两侧、河湖、旅游风景区可视范围内的环境,既防止了乱埋乱葬,也堵塞了土葬陋习的回潮。骨灰安置也是殡葬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1987年以前,主要依靠骨灰堂安放骨灰,场地狭小,祭扫不便,且容易造成人员拥挤,形成事故隐患。1987年清明节老山骨灰堂前因祭扫群众过多,拥挤不堪,险些造成重大事故。为解决这一问题,90年代以来,北京市先后兴建了近30个公墓以解决骨灰安置问题。但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人口迅速增长与对墓地不断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北京市每年人口死亡数约为7万多人,如果都要占地修墓的话,人们的生存空间就会被逝者大量占用,骨灰安置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缓。为此,北京市大力推行骨灰处理多样化、立体化,推出了骨灰堂、骨灰墙、骨灰廊、骨灰塔、骨灰深葬亭等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土地,也节约了修墓所需的费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市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新的安葬方式,引导人们把保留骨灰向少占地或不占土地的方向发展,进而达到不保留骨灰的目的。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市在一些陵园建设骨灰林试行植树葬。骨灰林由殡葬部门管理,参照林业部门经营管理办法,结合殡葬行业的特点实行科学化管理。园方负责树木保活,并允许丧家根据亡者生前的爱好、习俗、信仰、身份等选择不同的树种,可由园方植树,也可由丧家自己植树,允许丧主与其直系亲属的骨灰安葬于同一棵数下。骨灰林不占耕地,将荒山瘠地绿化,既可减少国家对绿化的投资,又大大减轻了国家对增设骨灰安放设施而增加的财政负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李先念、陈云、聂荣臻、彭真、杨得志等同志的骨灰深植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常青树下。2001年10月,北京市首家花园型无墓碑公墓??北京长青园正式营业,海淀区、丰台区、昌平区也先后建成以绿葬为主的陵园。在这里,传统的墓碑被各类树木和花草所取代,草坪葬、植树葬、骨灰墙代表了绿色殡葬的发展方向,标志着以绿色环保为主旨的“绿色安葬”方式开始在北京正式推行。更令殡葬工作者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动,很多人开始逐步认可不保留骨灰的骨灰海撒方式。1994年5月,北京市成功组织了首次海撒活动,共有185位亡者的骨灰伴着鲜花与思念从天津渤海湾撒入浩瀚的大海。从1994年5月到2007年底,北京已组织了60次海撒,共有11332人参加,有5303位亡者的骨灰撒入大海。由厚葬、土葬到薄葬、火葬,从保留骨灰到骨灰撒入大海,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二、加强法制化、规范化和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北京市殡葬改革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纠正解决,将阻碍殡葬事业的发展,有的甚至会酿成社会不稳定因素。据统计,截止1994年底,北京市先后出现39座非法公墓,共占地600亩,兴建坟墓万余座。对此,殡葬管理部门认识到:虽然遗体火葬这一文明的丧葬习俗已被绝大多数群众接受,但要改变中国几千年遗留的丧葬观念,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去规范人们的丧葬行为,巩固已取得的殡葬改革成果。1996年7月11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在全国率先通过了《北京市殡葬管理暂行条例》,2001年进行了修订,正式颁布了《北京市殡葬管理条例》(简称《条例》),标志着北京市的殡葬管理已逐步走向了法制化轨道。北京市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外,还于同年10月成立了全国第一支殡葬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全面负责北京市的殡葬行政执法工作,并对区县的殡葬行政执法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执法人员必须执证上岗,北京市民政局每年举办执法培训班,邀请专家讲解有关法律、法规,提高殡葬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促进了执法的规范化。北京市政府专门发文,对取缔、改造非法公墓和平坟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责成有关部门将这项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和治理“脏、乱、差”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清理整顿。北京市殡葬管理处依据《条例》及市政府指示精神,先后制订了《北京市殡葬管理行政执法办法》等四个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并与各区县执法人员联合作战。他们从严整顿、清理了北京市的非法公墓,取缔非法殡仪机构和无照摊贩,没收、销毁了一大批丧葬迷信用品,平毁几万座散葬公墓,对8个城区的寿衣店进行常年检查,严厉处罚和取缔出售丧葬迷信用品的经营网点。1997年至2008年间,北京市共开展殡葬执法19300人次,纠正违法行为6793起,罚款、没收违法所得821943元。而且,所有的殡葬管理行政执法行为均未引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北京市将市场机制引入殡葬行业中,用激励机制催化职工潜能,用淘汰机制吐故纳新,为殡葬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按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对殡葬事业的经营管理进行了重大改革。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责任制,以制度规范职工行为。1994年,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实行代班主任制度,让职工直接参与管理,实现了民主管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东郊殡仪馆也建立了每日主任值班制度,负责处理当班的业务工作,解决突发问题,考核当日值班人员,收集丧家意见等。二是继续完善经营承包办法,把管理、服务、经营和经济指标逐级分解承包到班组或个人,改革分配办法,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模式,实行奖效挂钩,拉大奖金差距,使殡葬一线的职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坚持定期对职工进行业绩考核,做到奖勤罚懒,对工作不积极以及出现业务差错的同志扣发奖金或调离岗位,对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给予相应奖励。目前,北京殡葬管理已建立了基本合理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殡葬业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进程而演绎变革,但它的发展相对滞后,且不平衡。在长期的演变中,不同地区、不同信仰、不同生活习性,演绎了不同的殡葬方式、殡葬理念。如何剖析现状,引导突破,这也正是时代赋予殡葬文化的重任。北京市殡葬管理部门顺势而为,注重营造整个行业的文化氛围,发挥理论先导作用,在以往文化建设成就基础上,成立以殡葬工作研究和殡葬文化研究为主的机构,并出版体现北京殡葬行业特点的杂志《八宝山》。良好的行业文化形象,吸引了一批批人才加盟殡葬事业行列。过去,曾被人们看不起的下九流“杠业”,如今吸引了一只只凤凰到这里栖息落户。北京市殡葬管理处立足于提高全员素质,在科技振兴行业的人才战略下,从“育才、引才、用才、爱才”四个方面构建和实施“人才工程”,积极拓宽渠道,引进人才。通过组织调配、社会招聘、引进大学毕业生、接收部队转业干部和聘请科技顾问等多种形式,广纳贤士。引进各类高学历人才近200名,与此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使用及全员素质提高。坚持采用技能教育、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每年举办计算机、财会、统计、人事管理、礼仪服务等培训班。95%以上的干部职工参加了培训,并取得了单项合格证书,40%以上的职工成为规范服务先进个人,鼓励职工在岗参加函授学习,并从时间、资金方面给以支持,北京市殡葬全行业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由1994年的6%提高到2008年的49%,这些具有不同特长的各类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聪明才智。八宝山殡仪馆的技术人员集众多智慧,成功研制了国内先进的CH-93型自动程序控制火化炉,并通过部级鉴定,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在殡仪服务、管理体制的研究中,大量论文被中国殡葬协会和各级报刊选用,为首都殡葬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北京市殡葬改革30年成果概况北京市殡葬管理机构是北京解放以后,从接收和改造“杠房”等旧的殡葬服务行业发展而来。作为政府管理殡葬事务的职能部门??北京市殡葬管理处于1984年正式成立。随着北京市各项民政事业的发展,北京市的殡葬工作坚持殡葬改革的方向,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为首都殡葬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北京市殡葬管理处把目光放在树立殡葬行业新形象上,促进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殡葬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取得了突出成就。一、深化殡葬改革北京是六朝古都,市井风俗独特,从晚清延续下来的旧丧葬习俗颇多,既是佛、道等宗教仪式和纯民俗的混合,又兼有满、汉等民族特色,既隆重又繁琐。其中,以土葬为主的丧葬习俗亟需变革。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在实行火葬倡议书上签字,揭开了中国殡葬改革的序幕,大大加速了全国人民由土葬习俗到火葬改革的转变过程。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殡葬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代同步,殡葬习俗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推行火葬是我国殡葬改革的核心内容,火化率是推行火葬成绩的重要标志。北京市自从推行火葬以后,火化率一直保持全国前列,但是在80年代,由于旧的丧葬陋俗有所抬头,土葬回潮,造成火化率下滑。90年代以来,北京市及各区县民政局和各殡葬事业管理部门加大力度,积极组织开展殡葬改革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各基层殡葬网络组织和居(家)委会红白理事会的作用,把殡葬改革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引导广大群众摈弃旧的丧葬陋俗,倡导文明节俭的殡仪新风。为此,北京市殡葬管理处采取有力措施,协调各级民政部门层层抓落实,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和任务,采取说服教育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火化率遏制土葬陋俗,有效控制了土葬及尸体外运事件,使北京市的火化率从1984年的64%稳步提高到1994年的98%。1994年以后持续保持在98%以上,18个区县中有15个火化率达到100%。北京市还一直把提高火化率与治理乱埋乱葬现象结合起来,对平坟工作长抓不懈。由于平坟工作复杂,往往是平而复起,屡平屡起,一些干部只能“望坟兴叹”。1998年是北京市平坟工作具有里程碑的一年,北京市各级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精神和市领导关于“要彻底治理乱埋乱葬”的指示要求,把平坟专项治理作为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行动中,市及各区、县的领导亲自抓,有的区县领导亲自平掉自家祖坟,起到了带头作用。同时,给平坟户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及建立公益性骨灰林、骨灰堂等措施,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仅1999年,全市共平坟7万多个,净化了公路、铁路两侧、河湖、旅游风景区可视范围内的环境,既防止了乱埋乱葬,也堵塞了土葬陋习的回潮。骨灰安置也是殡葬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1987年以前,主要依靠骨灰堂安放骨灰,场地狭小,祭扫不便,且容易造成人员拥挤,形成事故隐患。1987年清明节老山骨灰堂前因祭扫群众过多,拥挤不堪,险些造成重大事故。为解决这一问题,90年代以来,北京市先后兴建了近30个公墓以解决骨灰安置问题。但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人口迅速增长与对墓地不断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北京市每年人口死亡数约为7万多人,如果都要占地修墓的话,人们的生存空间就会被逝者大量占用,骨灰安置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缓。为此,北京市大力推行骨灰处理多样化、立体化,推出了骨灰堂、骨灰墙、骨灰廊、骨灰塔、骨灰深葬亭等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土地,也节约了修墓所需的费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市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新的安葬方式,引导人们把保留骨灰向少占地或不占土地的方向发展,进而达到不保留骨灰的目的。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市在一些陵园建设骨灰林试行植树葬。骨灰林由殡葬部门管理,参照林业部门经营管理办法,结合殡葬行业的特点实行科学化管理。园方负责树木保活,并允许丧家根据亡者生前的爱好、习俗、信仰、身份等选择不同的树种,可由园方植树,也可由丧家自己植树,允许丧主与其直系亲属的骨灰安葬于同一棵数下。骨灰林不占耕地,将荒山瘠地绿化,既可减少国家对绿化的投资,又大大减轻了国家对增设骨灰安放设施而增加的财政负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李先念、陈云、聂荣臻、彭真、杨得志等同志的骨灰深植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常青树下。2001年10月,北京市首家花园型无墓碑公墓??北京长青园正式营业,海淀区、丰台区、昌平区也先后建成以绿葬为主的陵园。在这里,传统的墓碑被各类树木和花草所取代,草坪葬、植树葬、骨灰墙代表了绿色殡葬的发展方向,标志着以绿色环保为主旨的“绿色安葬”方式开始在北京正式推行。更令殡葬工作者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动,很多人开始逐步认可不保留骨灰的骨灰海撒方式。1994年5月,北京市成功组织了首次海撒活动,共有185位亡者的骨灰伴着鲜花与思念从天津渤海湾撒入浩瀚的大海。从1994年5月到2007年底,北京已组织了60次海撒,共有11332人参加,有5303位亡者的骨灰撒入大海。由厚葬、土葬到薄葬、火葬,从保留骨灰到骨灰撒入大海,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二、加强法制化、规范化和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北京市殡葬改革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纠正解决,将阻碍殡葬事业的发展,有的甚至会酿成社会不稳定因素。据统计,截止1994年底,北京市先后出现39座非法公墓,共占地600亩,兴建坟墓万余座。对此,殡葬管理部门认识到:虽然遗体火葬这一文明的丧葬习俗已被绝大多数群众接受,但要改变中国几千年遗留的丧葬观念,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去规范人们的丧葬行为,巩固已取得的殡葬改革成果。1996年7月11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在全国率先通过了《北京市殡葬管理暂行条例》,2001年进行了修订,正式颁布了《北京市殡葬管理条例》(简称《条例》),标志着北京市的殡葬管理已逐步走向了法制化轨道。北京市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外,还于同年10月成立了全国第一支殡葬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全面负责北京市的殡葬行政执法工作,并对区县的殡葬行政执法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执法人员必须执证上岗,北京市民政局每年举办执法培训班,邀请专家讲解有关法律、法规,提高殡葬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促进了执法的规范化。北京市政府专门发文,对取缔、改造非法公墓和平坟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责成有关部门将这项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和治理“脏、乱、差”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清理整顿。北京市殡葬管理处依据《条例》及市政府指示精神,先后制订了《北京市殡葬管理行政执法办法》等四个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并与各区县执法人员联合作战。他们从严整顿、清理了北京市的非法公墓,取缔非法殡仪机构和无照摊贩,没收、销毁了一大批丧葬迷信用品,平毁几万座散葬公墓,对8个城区的寿衣店进行常年检查,严厉处罚和取缔出售丧葬迷信用品的经营网点。1997年至2008年间,北京市共开展殡葬执法19300人次,纠正违法行为6793起,罚款、没收违法所得821943元。而且,所有的殡葬管理行政执法行为均未引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北京市将市场机制引入殡葬行业中,用激励机制催化职工潜能,用淘汰机制吐故纳新,为殡葬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按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对殡葬事业的经营管理进行了重大改革。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责任制,以制度规范职工行为。1994年,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实行代班主任制度,让职工直接参与管理,实现了民主管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东郊殡仪馆也建立了每日主任值班制度,负责处理当班的业务工作,解决突发问题,考核当日值班人员,收集丧家意见等。二是继续完善经营承包办法,把管理、服务、经营和经济指标逐级分解承包到班组或个人,改革分配办法,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模式,实行奖效挂钩,拉大奖金差距,使殡葬一线的职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坚持定期对职工进行业绩考核,做到奖勤罚懒,对工作不积极以及出现业务差错的同志扣发奖金或调离岗位,对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给予相应奖励。目前,北京殡葬管理已建立了基本合理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殡葬业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进程而演绎变革,但它的发展相对滞后,且不平衡。在长期的演变中,不同地区、不同信仰、不同生活习性,演绎了不同的殡葬方式、殡葬理念。如何剖析现状,引导突破,这也正是时代赋予殡葬文化的重任。北京市殡葬管理部门顺势而为,注重营造整个行业的文化氛围,发挥理论先导作用,在以往文化建设成就基础上,成立以殡葬工作研究和殡葬文化研究为主的机构,并出版体现北京殡葬行业特点的杂志《八宝山》。良好的行业文化形象,吸引了一批批人才加盟殡葬事业行列。过去,曾被人们看不起的下九流“杠业”,如今吸引了一只只凤凰到这里栖息落户。北京市殡葬管理处立足于提高全员素质,在科技振兴行业的人才战略下,从“育才、引才、用才、爱才”四个方面构建和实施“人才工程”,积极拓宽渠道,引进人才。通过组织调配、社会招聘、引进大学毕业生、接收部队转业干部和聘请科技顾问等多种形式,广纳贤士。引进各类高学历人才近200名,与此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使用及全员素质提高。坚持采用技能教育、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每年举办计算机、财会、统计、人事管理、礼仪服务等培训班。95%以上的干部职工参加了培训,并取得了单项合格证书,40%以上的职工成为规范服务先进个人,鼓励职工在岗参加函授学习,并从时间、资金方面给以支持,北京市殡葬全行业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由1994年的6%提高到2008年的49%,这些具有不同特长的各类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聪明才智。八宝山殡仪馆的技术人员集众多智慧,成功研制了国内先进的CH-93型自动程序控制火化炉,并通过部级鉴定,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在殡仪服务、管理体制的研究中,大量论文被中国殡葬协会和各级报刊选用,为首都殡葬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三、优化殡仪服务殡葬行业属于特殊的服务性行业,随着社会进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兄弟民族有五十六个,不但“一方一俗”,而且由于民族的不同,丧葬习俗因此各异,我的一支秃笔,无法一一呈现解答,仅限于我个人的了解,回答农村汉民族的一些 “禁忌” 和 “风俗” 。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将丧葬看作家庭中的一件大事。 “丧葬礼仪” 在周朝已经初具规模,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系列庞大而繁杂的礼仪。葬礼体现出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所持态度,也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心理特征。
位于山西省南部黄河与汾河交界处的农村(我查找地图,应该是禹门口河津一带),这里的农村葬礼在十几年前还是很讲究,并且颇有“古风”格调的。
(在墓地痛哭的亡者家属)
包括我上述提到的地方,广大农村对老人去世有以下 “禁忌:”
一,选择“风水宝地”和“择吉安葬。
用四川的风俗习惯,应该请 “阴阳先生”, 花钱不多,我为先父选择骨殖安葬的方位,均是采用“子午向”,这个可以用罗盘,也可以使用手机勘定。
阴宅风水一说,传承千年,源远流长,在一个 “虚空的法界”尤其重要。 希望认真处理,不可草率从之。
(位于某市的公墓)
二,先人故去,禁忌“热死热埋”。
应该停放12小时至72小时内妥善安葬。当然,特殊情况不在此例。
在先人故去后,如非特殊情况,建议不要马上放入“冰棺”,因为这个时候故去的先人属于“中阴身期”,某些思维意识犹在,贸然将遗体放入冰棺,容易导致先人坠入寒冰地狱及饿鬼道。
三,先人故去,宜早“入土为安”。
我的看法是,应该遵从当地的“公序良俗”即大家公认的“入土为安”,同时,可以减少一些费用和精力。
四,在移动遗体时(如从医院到太平间)均应“打伞遮阳”,个别地方还要“喊山引魂”。
先人的遗体或者骨灰等,不应该直接被阳光照见,需要后人打伞遮阳或者搭棚遮阳。
“喊山引魂”是在下葬前,后人要高喊先人的姓名、生辰,以助先人“魂兮归来。”
五,墓穴“暖坑“。
墓穴内务必暖坑,不可冷穴,不要被日光、月光、星光照见。挖好墓穴后,就要在穴内焚化纸钱,待燃尽后,方可下葬。墓穴上方应该用棚或者大伞遮住日、月、星辰。
(晋南农村孝女举行葬礼时的发饰)
六,先人下葬前,墓穴内不可以留有任何活人的脚印、手印、身影等,如果不小心留下,可以用纸钱将印记抹平,再下葬。
七,在下葬现场,孕妇、产妇、生肖犯冲者必须廻避大吉。具体说就是与逝去先人的生肖相同者。
八,给先人下葬后,所有人在返回家中时,均不要回头,免得你看见不该看见的东西。尤其是体弱者,或者具有灵异体质的后人。
九,给先人下葬回家后,务必洗手,照镜、除秽。
四川农村就是在山上折几枝柏树枝,放在归家路上,待白烟冒出时,从后面跨过去,消除坟场的气息。(但是,应该切记管理好火源,完毕后用水或者泥土掩埋,确定无火星后,方可离开。)
关于(葬礼)风俗问题,简单回答如下:
以晋南黄河与汾河交界处的农村为例
他们的丧葬礼仪大致可以分为“小殓”、“报丧”、“封棺”、守灵、降香、冲灵、出殡、安葬等环节。
在以前,整个丧葬过程庄重肃穆,隆重气派。
我们应该看到,丧礼过程中,文化的影子浸入其中,葬礼不是独立形成的,是多种文化交织而成的产物。
晋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可能至今还是保留了一些丧葬礼仪文化,如,在停丧期间表演了当地在“冲灵”时的“ 响板” 表演。
结束语
丧葬习俗各处不同,你的家乡是什么礼仪呢?你有什么不同看法,请你老指点!
农村老人去逝后的禁忌:
不能说死了,七八十岁的说“老了”,年轻一点的要说“走了”。
子女一百天之内不能剪头发,等过了百日后才能理发。
去逝第一年大年初一不能串门拜年,否则人家会不高兴,感觉很晦气。
第一年过年不能贴对联,第二年贴蓝对联,等三年就可以贴红对联了。
老人去逝后的风俗:
在最短的时间内先“指路”,就是用谷秸绑一个像马驹形状的“罗马子”,上面搭上一件老人穿的上衣,到大门外的路口上,由长子手拿一根高梁桔,站在高凳子上,面朝西南方向,高梁桔指向西南方向,嘴里喊:(爹或娘)你上西南,连喊三遍,其他子女随声咐合:你上西南。然后长子跳下凳子的同时,并将凳子用力蹄倒在地,所有子女跪地磕头,帮忙办丧事的人将“罗马子”烧掉,子女哭着回家,“指路”的仪式就算结束了。
第二天即二日,出嫁的女儿一路哭着回家,给婆婆磕头,名曰“谢婆婆”,也是给爹娘“哭路”,让老人去阴间的路上走得顺畅。
二日,早、中、晚送三趟“江水”,就是去村头的路口上给阎王爷烧纸泼汤,希望能让老人过关。晚上“烧马子”,就烧一个纸马,让老人骑马去西天佛爷殿或老母殿报到,名曰“发盘缠”。
第三天出殡下葬,中午,老人的女儿媳妇及侄女要到坟地“煎糕”,就是把墓穴烧热,免得老人去“新家”感到冷。出殡前,子女要在灵杦前陪老人吃最后一顿团圆饭,一生的亲缘就此了断。
下葬后第三天大清早圆坟,中午上三日坟,烧五七,烧百日,烧忌日。
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些习俗已经越来越陌生了。
在农村来说,办祭祀比城市办的要讲究的很多,在丧事的现场,不能说笑,不能穿红戴绿,特别是晚辈们更要遵守这祭祀方式。有来吊唁的,要跪拜叩头还礼,灵棚前有晚辈一直在那等候,前来吊唁的时候去叩头迎接,然后别人祭拜的时候要跪在两边叩头谢礼,现在在城市里边,南来的北往的,有很多规矩,就没有从前讲究了,丧事的规矩,也随着主持人的不同,礼节上也有变化。
其实人去世以后,不管葬礼举办的有多么丰富,其实去世的人,也不知道,只是给活人看着热闹的,我们家有多孝顺,老人去世了,我们办的有多隆重,互相攀比,搭戏台吹喇叭,其实我觉得还是应该厚养薄葬,活着的时候给他吃的好一点,穿的暖一点,那是一种享受死了的花个一百万两百万十是一点都不知道,没有必要这么铺张,浪费有这个孝心,就应该在活着的时候让他活得潇洒,活得快乐,活得有尊严,这是真正的孝顺。
我们这老人去世了,不许吃面条、粉丝,说吃这些东西与死者牵连不断,对活着的人不好,怕被死人带走。在吃饭的时候,盘子和碗不能摞起来,说碗碟摞起来就会丧事不断,没有科学根据,只是想讨个吉利而已,总之很多禁忌都是想,希望家人不要遇到这样的事,寓意着家里面的人都健 健康 康,快快乐乐,每个人都能长命百岁。
说归说,做归做,每家的丧事办都不是太相同,每一个禁忌都是考虑到对活人好一点,现在这个 社会 了,迷信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大家也都明白,不管别人家怎么办,都是对。
首先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一般农村不管是喜事,有老人去世,还是生孩子,讲究的细节特别多。像家里有老人的去世的话。
禁忌
第一,家里的老人去世的话,子女,亲戚悼念之后,不可以去串门,因为别人会忌讳。
第二,家里老人去世,子女禁穿鲜艳的衣服。
第三,三年不可以贴对联。过年了不可以起早。
习俗
第一,老人去世后女儿要回婆家讨孝,不管长辈,还是小孩,见面不说话就要磕头。
第二,老人去世,三天要圆坟。
第三,去世五七,一百天,一年,两年,三年,都要上贡品。还要每年的大年三十去坟上送饭。
“领羊”是甘肃人祭祀祖先的一种方式,是各种祭祀活动中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一种仪式。
献祭开始时,奏乐,亡者的子女或外甥等晚辈,奉献出一只活羊(当地人认为羊乃洁净之物),拉到灵柩前,给羊耳、鼻、尾、蹄等部位洒酒祭奠。民间有说法,此刻羊是通阴阳两界的。似乎,此时的羊被赋予了某种神性。在这种场合下,这只羊就成为亡者灵魂的附着体,它的举动就代表了亡者的意愿。
据说老人对献羊的人满意或走得安详放心,羊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浑身抖动,毛发蓬松,表示亡者已认可通过了。如果不这样,执事者把羊抓起来,在耳朵里灌些凉水,在朝羊的背上撒上冷水,一放开,那羊如果就地打一个大大的毛颤,就被叫做开毛大领,那羊就算被受祭者领受了。一般领羊的顺序是按尊卑顺序 。
“领羊”仪式庄严、肃穆、古朴,不仅能使丧事办得比较稳妥,还能流露出儿孙辈的尽孝情结,所以,“领羊”是丧事中的“重头戏”。
“领羊”一般是逝世者埋葬前一天,亲朋聚集齐全的时候进行,由逝者的孝子孝女或娘家人为逝者献羊,领羊的时候逝者的孝子及族人会围拢在灵堂前的公羊周围,用自己话说出死者的未尽之言,如果羊摆耳并抖动身体,则认为逝者已将羊“领走了”。由选定的人主持“领羊”仪式。
献祭开始时,亡者的子女或外甥等晚辈,会奉献出一只活羊(当地人认为羊乃洁净之物),将羊拉到灵柩前,给羊的耳朵、鼻子、尾巴、羊蹄等部位洒酒祭奠,民间有说法,此刻羊是通阴阳两界的,此时的羊被赋予了一定的神性。
这时奉献出来的活羊就成为了亡者灵魂的附着体,它的一举一动便代表了亡者的意愿。
民间认为羊代表亡者灵魂,祈求者述说些让亡者安心的话,如说家庭及儿孙都好,以后不会有什么困难,不必挂牵等等。
羊如果仍不领,主持“领羊”的人会把羊抓起来,在羊的耳朵里灌些凉水,或者是朝羊的背上撒上冷水,松手时如果那只羊就地打一个大大的毛颤,就被叫做开毛大领,这样羊也就算被受祭者领受了。
此习俗在甘肃沿袭已久,此仪式被称为 “领羊”。“被领的羊”是要被客人吃掉的。过“事”是传统,吃“席”是礼节,请别人吃“席”是为了应“事”,吃别人的“席”是为了自己以后有“事”也有人来吃。许多时候一些“事”是不得不过,一些“席”是非吃不可。按老人们的话说,这是“下数”。
“领羊”习俗起源于哪个年代谁也说不准,但对“敬老尽孝”的传统古理却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和警示作用,一些寓教于理和文化内涵在充分的展示着人们的富裕文明程度在不断的得以提升。
在皖北这块,不管谁家的老人死了,都不能说谁谁家谁谁死了,应该说谁谁家的老人老了;年轻一点的人,就说谁谁走了,走的真早,等等,像我们老家,人去世后算上当天,都是在第三天出殡。这段时间里,孝子不能到别人家去;不能随便借东西,要拿钱买,三毛两毛都行,意思意思就行了。
死者生前穿的衣服除留几件做纪念外,都要烧掉;生前睡的床要放到沟塘里面泡上一段时间,去除晦气,我们这里只是在烧五七纸的时候待客,也只烧五七纸,其他七则不烧。来的客人一般都是至亲,像出嫁的女儿、侄女,还有外甥等。其他人则不需要来了。来烧五七纸的人,不准在上礼金,只能带食品、饮料、纸炮等。大家中午吃过饭,下午到坟地里去,磕上几个头,就行了。烧周年纸和烧五七纸是一样的,一般人死不能说这人死了,要说这人老了。人死后八到十二个时辰不能碰,不然死者会很痛苦。据说是因为这时死者的灵魂正在脱出体外,有老牛扒皮之痛,一点点碰触都会使人受极大痛苦。十二个时辰之后装殓,棺材不能立刻下葬,要在西屋停七天,这叫头七。头七那天不能大声说话,晚上不能出屋,因为头七这天死者会最后回来一趟,怕惊扰死者。头七过后就可以下葬,要烧化香蜡纸马,有的人家儿女子孙多,要抬着供桌去坟地。
在坟地烧化纸马之后,坟头上载上一颗柳树或柏树,为的是安魂。所谓坟地,其实就在庄稼地里。一堆小土丘连成一片,这都是先人坟地。每年清明,中元,忌日,冬至都要上坟,烧完了纸要拿一张纸用土压在坟头上,不然过不了几年这坟就找不到了。一般来说,死去的第一到第三年上坟规模很大,尤其第三年。之后就每年烧点纸就可以,人死后八到十二个时辰不能碰,不然死者会很痛苦。据说是因为这时死者的灵魂正在脱出体外,有老牛扒皮之痛,一点点碰触都会使人受极大痛苦。十二个时辰之后装殓,棺材不能立刻下葬,要在西屋停七天,这叫头七。
头七那天不能大声说话,晚上不能出屋,因为头七这天死者会最后回来一趟,怕惊扰死者。头七过后就可以下葬,要烧化香蜡纸马,有的人家儿女子孙多,要抬着供桌去坟地。在坟地烧化纸马之后,坟头上载上一颗柳树或柏树,为的是安魂。所谓坟地,其实就在庄稼地里。一堆小土丘连成一片,这都是先人坟地。每年清明,中元,忌日,冬至都要上坟,烧完了纸要拿一张纸用土压在坟头上,不然过不了几年这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禁忌家人穿红戴绿,要守孝三年后方可,春节三年之内不能贴春联,老人去世第一年,家人不许外出拜年。还有婚事过三年后才可举行,我们这里是这样的,也许别地方更复杂些。
依次类推,共有七个七七祭日。回魂夜的时间,是头七当天的子时至亥时。
一,头七回魂夜,是逝者故去后,第一次返阳看望自己的六亲眷属,七七祭日内正是逝者中阴期,亡人阳间意识还没有彻底断除,土话一点解释,就是七七祭日内的逝者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还称不上所谓的鬼。所以,这头七回魂夜的第一个注意事项,就是逝者的家属在这天,一定要缅怀先人,万不可为了家庭琐事,口舌纷争矛盾,让逝者伤心遗憾,留恋红尘,不肯离去。
二,头七当天的子时,会有牛头马面,大小二鬼,四位阴差鬼兵,护送逝者的魂魄,返还阳间家中。头七当天子时从窗户、烟囱等地入宅;当天亥时,由房门走出。家中后人,头七当天可以再家中摆放贡品,贡品当中要禁忌牛肉、马肉和狗肉,荤素搭配,越丰盛越好,以此来犒劳答谢四位鬼差,不让其难为打压逝者。同时,贡品中也可以摆放先人生前喜好的食物,受用上路。
三,同时在头七的当天子时,还要在孝房家门口摆放一碗清水和一碗五谷粮,摆放清水的意思是让先人洗去尘埃,消免灾难,安心上路;摆放五谷粮的意思是,避免煞气,防治犯呼,辟邪驱霉。这一碗清水和一碗五谷粮,在次日清晨,清水直接洒在门口即可,五谷粮于当天扔于长流水处即可。头七当晚亥时撤下的贡品,连同烧纸银票等各路拜金,与十字路口焚化即可,禁食。
四,在萨满仙门中,先人头七这天是不允许去坟地祭祀的,原因是各家家庙祖先神这天会正式将逝者的阴宅磁场记录在案,莅临巡查,同时,也是呼气煞神抓找替身之时,所以,头七这天冒然去坟地祭祀,一则会让家庙神及逝者,贪恋红尘,死等祭祀,压运活人,二则容易冲撞呼气煞神,造成犯呼。头七这天,如果在家中不方便摆供的后人,也应该在当晚烧纸祭祀,祭祀先人。
五,在头七回魂夜这天,家中若有月子人及四眼人,均应回避,以免冲撞逝者及各路阴兵。对于那些突然意外辞世的逝者,多会在头七这天,给自己的亲人报梦说事,家人眷属若是梦到,或是在家中看到,万不要惊恐,静心定神询问逝者,帮其妥善办理好未完之事,让其放心西去,光明大道,瑶池之路。过了头七之后,先人就要登上望乡台,开始黄泉路之路,一去永不归。
俗话说, 一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的丧葬风俗也就有了各自的不同和特色。
一株吊兰才疏学浅,出门较少,故而对外地了解不多,仅对本地的丧葬文化略知一二。现一一道来,如有不同高见,恳请多加指点。在此先行谢过!
先来说说丧期! 丧期通俗地说也就是治丧的时间。老人去世后一般情况下都是停尸三天的,假如有至亲在外地不能及时赶回的话,为了能够让他见到老人最后一面,也有多搁几天的。丧期是这样算的:去世当天算一天,然后,第二天,在第三天出殡。在这三天里面事情很多。头一天家里面要逐一通知各位亲友来烧纸;置办办丧事的东西;请乡间流动办酒席的大厨;等等。第二天上午一般没有什么大事,搭搭灵棚;大厨来到了;如果请了戏班子,戏班子也会来到了;老人的女儿、侄女、外甥、内侄等众多亲友得信也早已来到了。为了出殡当天不太忙乱,多数人家会在第二天下午将逝者火化。火化回来,天也快黑了,执事的大总就会安排泼汤。
第三天上午出殡,或坟地或公墓。安葬回来,主家要宴请前来烧纸、吊唁的宾客,席间,孝子要对众人磕头表示感谢,称为“孝子谢客”!丧事算告一段落。
第四天是烧五七纸的日子。按说,烧五七纸应该在五七期间才行,但因为大家都忙,也有些是在外地务工,要急着回去。从这一点考虑,无论是谁家办事,也都顺应形势,把日期给改了。近几年似乎已经约定俗成了,大家都这么做了。
再来说说有啥禁忌! 毕竟是白事,是有着很多禁忌的。 禁忌也叫忌讳, 就是在办理丧事期间所不能做的事。略举一二。用于办理丧事的东西,哪怕是二指长的绳子,也不能借,只能买,不论是谁家的,只要不是主家自己家的。给个三毛两毛钱的,不能白用。治丧期间,孝子孝妇不能够串门,要一直守在灵前,需要办的事有执事的安排人办。等等。
这个和每个地方的风俗有很大的关系吧,而且差别应该很大。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些风俗就慢慢变淡甚至改变了。
我就简单说说我当地吧:
1.就拿春节贴对联来说,当老人去世后第一年会贴白色的对联,第二年回帖黄色的对联,第三年回帖绿色的对联,三年之后就变成正常的红色。
2.农村好多是土葬,如果两个夫妻老人一方先去世那么他(她)是不能入祖坟的,只有另一方去世时才可以抛出来合葬入祖坟。
3.老人去世后,生前一些铺盖、衣物会被烧掉。
4.后人为了纪念老人会选择:头七、百天、周年、清明……这些日子上坟烧纸钱摆贡品。
5.在老人下葬的当天,主人会准备一只铁水桶,水桶下面撒上草木灰,水桶上面会放上剁面刀。每个埋葬老人回来时都会翻动一下剁面刀(正反)。当所有人都回来后会打开铁桶看看草木灰上面有什么痕迹,据说能知晓自己老人羽化成什么。
还有很多讲究就不说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些都是迷信,但我们中国人讲究孝道,这就是我们的信仰。它寄托了我们对祖先深深的哀思之情。
325 浏览 5 回答
342 浏览 4 回答
192 浏览 2 回答
127 浏览 3 回答
242 浏览 2 回答
205 浏览 5 回答
196 浏览 5 回答
213 浏览 6 回答
132 浏览 2 回答
220 浏览 5 回答
250 浏览 4 回答
93 浏览 8 回答
257 浏览 2 回答
236 浏览 4 回答
135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