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再问一下,要什么水平的?初中or高中?(写好了,可是原创哦) 中国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一个疆土辽阔的国家,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世界第三。中国陆地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至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跨纬度近50度,相距5500千米;从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处到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跨经度60多度,相距5000千米。与俄罗斯、朝鲜、印度等14个国家接壤,与韩国、日本等6个国家隔海相望。 中国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世界最大洋太平洋,其中渤海为我国内海,从鸭绿江口到北仑河口,有18000千米长的大陆海岸线。拥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6000多个大小岛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地形齐全,山区面积广大。有“四大盆地”、“ 四大高原”和“三大平原”。中国以秦岭-淮河作为南北的分界线。南方北方夏季普遍高温,但冬季温差很大。根据积温差别,我国从南到北分属热带、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几个温度带,南部、东部数季风气候区,受海洋影响较大;西北属非季风气候,受海洋影响小。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中国河流众多,长江为我国第一长河,长6300km,同时也是世界第三长河,长江流域广阔,水量丰富。黄河为我国第二长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还有淮河、黑龙江、雅鲁藏布江等重要的大江大河。中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因为我国人口数量过大,增长过快,素质偏低,我国已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作为基本国策。全国共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壮族为人口最多少数民族。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各少数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风俗和习惯。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也比较落后。但是经过改革开放的这30年的奋起直追,我国工业发展迅速,经济增长迅猛。全国地区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大家也看到,我们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由于一味的注重经济的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现在出现了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各种各样的生态破坏以及各种资源消耗严重的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局面。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应该深思,我们应该思考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还是继续着“涸泽而渔、杀鸡取卵”之道?其实,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并不困难,只要我们防治污染、搞好生态建设、节约能源资源,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我坚信,我们会迎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那一天!
一天,我在校园走了一圈,发现校园里的垃圾还真不少,塑料袋,碎纸,雪糕纸…… 这些引起了我的反思—— 我们天天都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这美好的一切当中。地球妈妈慷慨的为我们提供各种无限而又有限的资源,让我们“丰衣足食”,而人类不但不知足,反而还破坏地球母亲。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把一棵棵大树砍下做成木船、一次性筷子等一切对人类有利的东西,而这些在人类的眼里总是一闪而过,对于大自然是多么大的破坏。 虽然,现在人们处处在宣传环保,呼吁绿色,但这样仍然没有阻止破坏者的脚步,一棵棵大树仍在倒下,沙漠的面积仍在扩大。 现在,由于人类大量地砍伐树木,所以现在荒漠正吞噬着大自然,吞噬着整个地球,人们啊!难道你们就心甘情愿地看着大片的绿的被破坏?这种塑料很难腐烂,被称之为“白色污染”,用过的废弃物十分难以处理。如果埋掉,会破坏土壤结构;烧掉它,能生产出氟化物,氢化物等有毒或剧毒气体,危害人畜。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塑料袋竟然有这么大的危害。 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播种的灾难时,大自然已愤然回击。海洋与大气向人类发出了警告。全球不论哪一个海域,不管它与工农业活动区有多么遥远,从北极冰岛到南极大陆,到处都不同程度的监测到有害物质,唉!我以前喜欢的海洋到哪里去了?绿如蓝,成记忆了吗? 现如今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无论是在经济,文化,政治,还是在信息产业上,都有突飞猛进的增长,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急速行使时,中国的人们似乎忘记了一个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问题——道德素质。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代昌盛的儒家思想,也都是把“仁”和“礼”放在首位的。古代的道德方面的故事也是数不胜数,孔融吃梨时把大的让给长辈。晋国重耳与楚国大战时,遵守诺言,主动退避三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孔明出山时,不耻以诚相待……这许许多多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映衬了一个重视道德素质的古代极为发达的中国,可现如今…… 中国的青山绿水,正遭受到极度的摧残。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污染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森林大面积地砍伐、毁坏,使得洪水肆意猖獗,所到之处,民不聊生,眼睁睁看着家园被洪水吞噬,无不心痛。更有甚者,祖国的大动脉——黄河,已经不再是昔日养育中华民族起源的鱼肥水美之处了,却成了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每年带走的泥土,不可估量。大片土地的沙漠化,也正袭击着我们居住的城市。人们为了贪图自己的利益,在食品里放添加剂来牟取巨大的利润。由于食物中毒而导致死亡的事也时有发生。在校园里,同学们为了方便而忽略了环保的意识,口香糖随口一吐,致使校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道道黑色的“伤疤”。这数也数不清的道德问题正困扰着这条“东方的巨龙”甚至影响了它未来的发展。 相比之下,我们的邻国,日本与韩国,在2002年日韩世界杯上,球迷观看完足球比赛后,离开后的座位竟然没有留下一个废物,我依旧记得报纸那天报道的标题是“可怕,可敬的日韩民众”。而国民在每一次公众场所聚集后,都需要工作人员反复地检查,确定不再有垃圾。更有甚者,每当表演与比赛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时,总是能见到在比赛场地上看台上有着塑料瓶和废纸团等垃圾。在美国,父母带着小孩子在商场等公共场所是,若有垃圾,不论垃圾箱有多远,父母都会鼓励自己的孩子,自觉地把垃圾扔进垃圾袋。而中国的父母在孩子手中有垃圾时,则是告诉他将垃圾偷偷地扔在一个角落,根本就没有想到这样会有什么后果。更夸张的是街头大小便与城市小广告比比皆是。先不谈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到底在哪里,上述的话语也该能让各位心知肚明了吧。 说到我自己,我在以前也确实有过没有注意道德规范的时候,现在,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当口中有痰是,我会稍加思考,拿出纸巾,包好,再扔入垃圾桶。当手中攥着糖纸时,我也会稍加思考,直到手中冒汗,我也会扔进垃圾桶。当眼前面对着红灯时,我依旧会多加思索,静静地等待着绿灯的再次闪烁……你要问我为什么,我会告诉你:我是新一代的中国人。 如今,21世纪的中国在发展的列车上畅通无阻地前进时,我们依然不能忘记那“老掉牙”的道德行为,它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发展列车上的“润滑油”,也可以成为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在新闻中不断报道着经济、财政、农业生产、文化教育的同时,我也希望看到一些关于道德素质的报道。明天的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呢? 我呼吁:不要再破坏我们自己的家园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海洋地理科学 海洋地理科学是推动航海实践活动的主要基础与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动实践又反过来成为海洋地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与动力,二者互促互进.海洋地理科学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中.今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10周年,在追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之际,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哥伦布的航海作用,对于拓展对哥伦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创新研究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地理科学与哥伦布西航思想及行动的形成 对哥伦布远航成功,多有贬诋者.如说哥伦布是个“”、“一个疯子”、“神经很不正常”、“整个一生之中心理状态都有某种混乱”,说他的发现是“偶然的成功”等[1].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看,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1.远航前的哥伦布掌握了较为深厚广博的海洋地理学知识. 哥伦布所处的时代,西欧人对“远东”还不甚了解.《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黄金”的描写引起了西欧社会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日益炽热的欲望.西欧人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险,配合寻找新航路.到哥伦布从事探险时,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进行了几十年探险并取得成就.马可波罗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伦布,他反复仔细阅读,不仅精读,还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眉批.一个富庶的、遥远的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 自14岁上船后,哥伦布先在波尔多菲诺,后来又在科西嘉岛当少年见习水手,以后又成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带是他的海上家园.1476年,哥伦布在一次商船海战中,因船只毁掉,漂渡到葡萄牙.当时,葡萄牙人正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险,旨在寻找一条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去东方的航路.他们已经发现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岛屿,同时也向北方探险航行.哥伦布在葡萄牙应募参加了去布里斯托尔、加尔维和冰岛的第一次远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间,哥伦布进一步学习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风向等知识,其中与航海有关的学科知识尤为丰富.他熟悉并会操纵多种类型的船只,了解并会使用当时的航海仪器,掌握航海技术,研究绘制海图.他狂热地学习、搜集各种航海方面的资料,学会使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种语言,成为一名航海专家.正如他自己于1501年所说的那样:“我从小置身海洋上,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坚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励那些忠于航海事业的人在探索这个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学以及几何算术,我能全神贯注、得心应手地画出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哥伦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坚信“地圆”说,深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的.哥伦布所处的那个时代,海洋地理科学有许多内容今天看来是错的,但当时却是先进的,它也指导了人们的实践,起了应有的作用.地球是圆形的学说被公认并成为正统观点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对于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状,说法多样.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和后来的柏拉图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个圆球形概念的哲学家.他们宣称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天体环绕它进行圆周运动.著名学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导大地球形说的基础上,推想从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达印度.公元2世纪,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写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综合论》,其中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而天体则环绕它转圈子.托勒密撰写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地理学著作.书中采用经纬网,将地球分为360度,对地球的周长、各地名称,陆地、海洋及形状、温差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论述[2]()[3]().当然,因时代的局限,这本书的错误是相当大的,但它是那个时代地理学的结晶. 随着社会发展,12世纪以后古希腊学术著作和中世纪穆斯林的学术思想又重新被西欧吸收,被译成拉丁文.在西欧兴起收集翻译古希腊文化的热潮是由于社会对新知识需求的增加.到哥伦布时代,译成拉丁文的古希腊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数量多、学科广.哥伦布运用所学的拉丁语,读了大量古希腊著作,特别是托勒密天文学和地理学.他还学习了中世纪学者的有关著作,逐渐接触“地圆说”. 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讲到希邦格(日本)离印度海岸不远.此外,比哥伦布稍早些年的法国地理学者皮埃尔?戴利的《世界的样子》一书(一译《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对哥伦布的影响极大.该书是根据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思想家罗哲尔?培根的观点而成,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表面水域与陆地比例是1:6.该书把欧洲和亚洲说成是向两边延长着的“长长的”陆地,而在两大洲之间的海(指欧洲以西和亚洲以东的水域)便成了狭小而“短小的”了.书中还指出,“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和印度东端彼此相距并不太远……显而易见,顺风有几天就能到达”,并断言:“绵延于西班牙和印度之间的海洋不甚宽广.”[4]()另外,据基督教《旧约》记载:“到了第三天,你应将水集合于大地的第七个部分,使其余六个部分干涸.”古希腊的学术观点与宗教文献相吻合,对于既追求学术知识又虔信宗教的哥伦布产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伦布还在航海实践中,从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员们重视的、能够证明在大西洋遥远的地方有块陆地的证据.例如,如果西风持续地猛吹,海上飘来既非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尸体.另外,他听其他船员讲到,在离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捞上一个木头制品,显然不是用金属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珑.在亚速尔群岛附近常常冲来一些陌生的树干和其他不为西欧人所认识的东西.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地圆说”更为哥伦布所深信. 3.综合推算与西航思想的最后形成. 根据古希腊地理学成果,参照马可波罗书中关于日本、中国位置的记载,以及中世纪西欧学者的著作,哥伦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纪70年代末,哥伦布就给赞成从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学者、意大利的托斯堪内里写信.托氏对地理学特别是“地圆说”有许多独到见解,其中关于地球周长、经纬度及西欧与东方的距离等都有说明.他认为,在陆地上从里斯本向东测量,已知的大陆包括整个地球表面有230个经度,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只需走130个经度就能到达大陆的东侧(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还有太平洋).托斯堪内在研究马可波罗的书之后认为,从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达伟大的可汗王国(中国).另一条海路绕安蒂利亚岛,“经过两千海里,您会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还画出了北大西洋地图.哥伦布专门拜访了托斯堪内,向他求教并获得有关资料.托斯堪内的许多结论与亚里士多德,以及《旧约》、《世界的样子》等文献中的说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样子》中断言,中国位于加纳利群岛以西三千余英里[4](pp76-77).哥伦布虽然赞同托斯堪内的许多观点,但对托所制之路线有不同看法,认为太长了,因而需要自己计算. 要实践航行,哥伦布还面临两个问题,都和向西航行到亚洲的距离有关.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么1度有多长?其二,地球上已知陆地向东伸延有多长?根据《旧约》及亚里士多德关于陆地占6/7的说法,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海洋只占360度的1/7,即51个经度,又考虑到《世界的样子》及《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说法,哥伦布运算的结果是从西向东陆地面积占290度.这样,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占70度.但1度有多长呢?根据古希腊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纪穆斯林学者测量同一子午线两个点等几种测量方法,1度是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说1度的长度不到10海里.哥伦布接受了环球距离较小的数字. 由于地球是圆形,在不同纬度上的两个经度之间的距离又不同,那么,在里斯本或亚速尔群岛的纬度上,两个经度间距离是多少呢?根据当时的数据知识及葡萄牙航海机构研究者们的计算方法,哥伦布计算出1度等于50海里.按这个标准计算,距所要去的东方目标不足3550海里(事实上沿北纬28度线,从加那利群岛到日本的距离是10600海里),可见,由于条件的限制,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按这个结果,西渡大西洋到东方确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这个“错误”,使哥伦布最终坚定了信心.这个理论与找黄金、辟航路、传播基督教的热情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促使哥伦布开始着手实施西航计划.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国王申请未获准的情况下,又来到西班牙,经过多番奔波磨难,冲破重重阻力,最终促成行动. 哥伦布向西探航并发现美洲并非是“不理智的行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仅凭“黄金梦”、“宗教狂热”来支配冒险活动的.他是一个有科学头脑、独到见解、注重实际的伟大航海家. 二、发现美洲对海洋地理科学的贡献 哥伦布在航海活动中对海洋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第一个进入“美洲地中海”,发现了几乎全部巴哈马群岛、大小安的列斯群岛,足迹遍及现在的几十个美洲国家和地区,对海洋地理、水文状况进行了勘察,获得了不少发现,这里仅提及以下几个方面. 1.为环球航路的开辟、“地圆说”的最后证实打下了基础. 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在西欧上古末期和中世纪早期遭到严重破坏.中世纪时期关于地球的概念是按《圣经》中的解释,由幻想构成的地图,认为大地是一只圆盘,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撑的穹窿,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间是陆地,周围为水所环绕,有亚、非、欧三块大陆块.在中世纪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欧,这种观点占统治地位.十二三世纪以后,“地圆说”开始在欧洲兴起,哥伦布接触到了“地圆说”,又从《马可波罗游记》中了解到东方,结合航海的实践及见闻,坚信这一观念.尽管哥伦布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状这个问题上,却背离了基督教学说.正因为他相信“地圆说”,根据当时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地理科学知识进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约周长以及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东方的距离,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学理论基础.虽然他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然而这种“错误”的理论是导致他发现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当指出,主张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亚洲,所遇到的不仅仅是与自然界的危险作斗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的、人为的困难作斗争,还要克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阻力.当时绝大多数人不相信地圆学说,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当时,尽管有几个国家在进行探险,有许多航海家,不怕风浪、不畏海盗,但却害怕驶进“地狱”,据说“地狱”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处.在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还有人把这一传说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险.然而哥伦布以自己大胆的设想、科学的计划和无畏的精神冲破了这一障碍,西航成功了.他虽未找到真正的东方,却发现了美洲,通过这一发现,为后继者铺垫了环球航海成功的路.麦哲伦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据哥伦布的航海情况,又在他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当深远.因此,哥伦布的航海活动不仅是开辟了一条通达美洲的航路,也是证实“地圆说”,并为以后开辟环球航路创造了条件,他开辟了航海活动的新时代,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对海洋地理的勘测、发现和利用. 在航海过程中,哥伦布始终仔细观察、勘测所经海洋的水文、地理、气象等情况,计算航程,判别方位和经纬度,精心绘制地图并详细记载航海日志.他的《航海日志》内容丰富,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为后人研究西印度群岛、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6]([].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观测、发现及运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于北纬20°到30°,西经40°到75°之间大西洋中神秘的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观,有些自然状况至今难以解释.据考古发现,古代腓尼基人已到达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纪,科学还深深地被禁锢在神学之中,马尾藻海却被认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随便改变自己的形状,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们对其畏惧,一直无所认识.哥伦布第一次航经马尾藻海时,几乎被阻隔在那里.他是第一次详细记载马尾藻海的人,从此人们才开始对马尾藻海进行真正的科学考察 . 哥伦布对大西洋风向、洋流的发现和利用也有贡献.这些都是凭借他的丰富知识、经验、勇敢精神和聪明善断的天赋,在航海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时,为了防止触礁,躲开了东北信风带,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时又逆信风北上用了93天.经过两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风和偏西风的存在.他是第一个发现并利用大西洋中风系的探险家.同时,他也认识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听到和见过欧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热带果实,珍奇雕刻、木材和异地人的尸体,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亲眼见到了后来被确认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时,哥伦布还在当时航海仪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发现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磁偏角、磁倾角)的现象.这些发现都是人类首次对海的认识,也很快被后人所运用.
部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为指导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20年),经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历时一年的努力,已于近日完成。4月29日,这个规划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据统计,我国至1995年以来,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就造成10499人死亡、失踪和65356人受伤,造成财产经济损失达575亿元。到2003年,全国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6万多个,重大隐患点2000多处,1150万人和2000亿元财产受到严重威胁,50%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地质灾害的严重影响。 为了满足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求,针对我国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地质灾害防治进展及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了2004~2020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提出了实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程的内容和保障措施。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表明,2004年到2010年,在完成全国陆地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主要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经济区、主要城市、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调查,并完成我国重要经济区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基本覆盖全国,在三峡库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建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在重点防治区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测预报;建成国家、省(区、市)、市三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和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完成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和危及城镇公共安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完成全国160万人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搬迁避让工程。到2010年,最终实现全国大部分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初步建成防灾减灾体系,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20%,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20%的目标。 2011年到2020年,开展第三轮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完成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全面掌握我国陆地和近海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危害程度;建立全国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完成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零散居民点的搬迁避让工程和乡镇以上城镇、居民集中点、铁路和重要交通干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程;建立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并使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得到根本控制。到2020年,最终实现全国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建成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50%,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50%的目标。 为了实现2004~2020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还依据调查划分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规划了2004~2020年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地质灾害防治等16项防灾减灾工程;提出了健全法规制度、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地方防治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经费投入和加强宣传教育等保障措施。 专家们指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为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资源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
地理论文 开源节流技术用水 目前,世界淡水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如何对付水的威胁”已突出地摆在各国人民面前。西亚国家以色列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使水资源得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其经验值得各国借鉴。 以色列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271立方米,沙漠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7%,年蒸发量达2500毫米。但是由于他们发展了先进的节水用水技术,“不毛之地”变成了“粮果之乡”。该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一、管道引水,形成网络 以色列重要的水源地是位于约旦河上游叙以边境的太巴列湖,该湖面积166平方千米,蓄水42.4亿立方米。为了充分发挥其效能,以色列从50年代开始投资数亿美元,修建了长达440多千米的引水管道工程。他们把太巴列湖水抽高到360米,然后通过直径2.7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道,依靠北高南低的地形把水送到中部和南部,形成覆盖国土60%的“国家引水渠”地下网络。 该工程每年总引水量9.9亿立方米,由于使用管道引水减少了渗漏和蒸发,线路损耗很少。它的建成使以色列核心区域的沙龙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粮果基地,使内格夫沙漠地区出现了5.7万公顷的绿洲,同时也缓解了耶路撒冷的用水紧张状况。 二、咸水淡化,多方集水 微咸水、生活污水和暴雨洪水被称作边缘水,是人类未来的新水源。以色列很早就重视边缘水的利用,他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微咸水的国家之一。该国通过先进技术把地下咸水淡化为Cl-低于400毫克/升的微咸水,并探索出一套成功使用微咸水灌溉的路子。他们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和夜间灌水措施,让棉花、小麦与苜蓿这些对土壤盐分有不同要求的作物轮作,建设排水系统,利用雨季降水洗盐,使土壤盐分保持了周年平衡,防止了次生盐碱化。 为了利用暴雨洪水,防止弃水,该国在北部年降水量200毫米~400毫米的丘陵区的每个可集水的小峡谷都兴建了小型水库,用于局部灌溉。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干旱农作区,采用地面喷洒化学物质阻止水分下渗,增加小雨的地表径流,使有限的降水集中流入农田。在大田,他们还实行作物残茬留田集水,增加了土壤的水分含量。以色列在利用微咸水的同时,还在内格夫沙漠南部兴建了海水淡化厂,采用闪蒸法获取淡水,同时,又在对海水蒸发处理时发电,一举两得。 三、电脑微灌,系统控制 以色列的电脑微灌技术给农业灌溉赋予了新概念,为世界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树立了榜样。该国的微灌设备由控制枢纽、管材部件和灌水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农业专家根据气象条件、土壤含水量、农作物需水量等参数编好程序,由太阳能驱动的计算机控制,利用塑料管道灌水系统密封输水,适时适量缓慢均匀地把含有肥、药的水送到植物根系或喷洒在茎叶上。应用该技术比大畦灌水节水90%,节能50%,平均增产30%。以色列的农业用水较前大为减少,可腾出更多的水用于工业和环保。 四、严格管理,循环利用 以色列重视“开源”更重视“节流”,对水资源管理非常严格,明确规定了各部门用水的定额:每年居民用水占20%,农田环保用水占40%,工业用水占40%,任何部门不得突破。国民节水意识也很强,对生活污水都要集中处理后再用于农田灌溉,工业废水也大多实现了循环利用。以色列是世界上淡水利用率最高的国家。 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使以色列95%的粮食靠自己生产,每年生产的蔬菜、瓜果、花卉大量向欧洲出口,为跻身于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十二国之列发挥了重要作用。
"防灾减灾,科学发展"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中国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一个疆土辽阔的国家,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世界第三。中国陆地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至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跨纬度近50度,相距5500千米;从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处到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跨经度60多度,相距5000千米。与俄罗斯、朝鲜、印度等14个国家接壤,与韩国、日本等6个国家隔海相望。 中国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世界最大洋太平洋,其中渤海为我国内海,从鸭绿江口到北仑河口,有18000千米长的大陆海岸线。拥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6000多个大小岛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地形齐全,山区面积广大。有“四大盆地”、“ 四大高原”和“三大平原”。中国以秦岭-淮河作为南北的分界线。南方北方夏季普遍高温,但冬季温差很大。根据积温差别,我国从南到北分属热带、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几个温度带,南部、东部数季风气候区,受海洋影响较大;西北属非季风气候,受海洋影响小。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中国河流众多,长江为我国第一长河,长6300km,同时也是世界第三长河,长江流域广阔,水量丰富。黄河为我国第二长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还有淮河、黑龙江、雅鲁藏布江等重要的大江大河。中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因为我国人口数量过大,增长过快,素质偏低,我国已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作为基本国策。全国共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壮族为人口最多少数民族。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各少数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风俗和习惯。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也比较落后。但是经过改革开放的这30年的奋起直追,我国工业发展迅速,经济增长迅猛。全国地区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大家也看到,我们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由于一味的注重经济的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现在出现了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各种各样的生态破坏以及各种资源消耗严重的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局面。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应该深思,我们应该思考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还是继续着“涸泽而渔、杀鸡取卵”之道?其实,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并不困难,只要我们防治污染、搞好生态建设、节约能源资源,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我坚信,我们会迎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那一天!
节约用水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然而,她为我们提供的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包括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现在,人们的节水意识还没有提高,要是人们再不节约用水,那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那是一个不堪设想、毫无生机的世界,仿佛回到了十个太阳的远古时代中。波澜壮阔的大海、举世闻名的长江、水平如镜的西湖、欢腾跳跃的小河,都是由水组成的。要是没有了它们:首先,天空中那洁白的云朵将会消失,天空也不会降雨,因为无法进行水循环。天空不降雨,农民们的庄稼生长所需的水分与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从何而来?而且,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水问题也无法解决。人超过四天不喝水,就会死亡。那么到时人类就会在地球上灭绝。不止人类,还有动物也会灭绝;土地会干裂成一块一块的;还有…… 天啊!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由此可见,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人类,我们不珍惜水资源,就是在毁灭自己。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这句话看似简单,意义却十分重大。众所周知,这个世界上约有八十多个国家,二十一亿人民,有些国家已经面临了缺水问题,我们中国也是其中之一。我国北方好多城市都已经严重缺水:天津、西安、太原、济南,甚至上海的用水都已成了问题,农业用水问题也很严重,黄河断流每年长达一百多天。但是好多人还没有自觉节水意识,不但见了浪费水的现象不管不问,而且自己在生活中也大量浪费水。 要怎么样才能节约用水呢?第一,大家看到水龙头没关或者没拧紧,要立即上前把水龙头关好;第二,洗澡时,要用淋浴,不要用盆浴;第三,洗脸水和洗脚水也可以二次利用,再拿来用于拖地、浇花等。只要照以上所说的那样做,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水了。当然,节约用水还有许多“法宝”,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掘,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节水小能手”吧!水是生命的摇篮,是工业的血液,还是农业的血脉。我们决不能浪费水,节约用水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坐起。否则,这个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会是我们的眼泪。让我们拉起手来,一同加入节约用水的行列吧!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水看上去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让人须臾不可缺少而又随时可以忘记。人们只是在渴了的时候想到喝水,而对于水的本身关心得很少甚至从未关心过。 水,是生命之源,是任何物质都不可替代的。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更谈不上什么文明和发展。当前,由于世界人口的剧增、人类的过度索取和浪费,以及工业污染等原因,世界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尽管水资源总储量达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养活着世界1/4的人口,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水量的1/4,被列为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专家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16亿的高峰,再加上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到那时,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侧耳倾听,淮河在呐喊,黄河在哭泣,长江在叹息……水污染像一种持久的顽疾折磨着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水库……水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呼吁人类关注水污染,节约水资源,联合国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呼唤着地球儿女要珍惜每一滴水。 国家人均日用水量;夏天冲个凉水澡所用的水相当于缺水国家几十个人的日用水量;当水龙头没有拧紧,一个晚上流失的水相当于非洲或亚洲缺水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日饮用水总量!由此可见,节约用水是多么的重要。 水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对水资源的认识,自觉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同学们,做一名环保小卫士吧!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随时注意拧紧水龙头,做清洁时节约用水,在生活中与浪费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行为做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水资源。 目前,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淡水资源缺乏的环境中,有资料表明,我国现有淡水万亿吨,而每排放一吨废水,就会污染8吨淡水,如果每年的废水排放量为5亿吨,那么我国的淡水只能维持700年,记得有一句保护淡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词是这样写的:“保护水资源,珍惜生命,不要让水生物哭泣”。
139 浏览 4 回答
225 浏览 4 回答
260 浏览 5 回答
356 浏览 5 回答
235 浏览 6 回答
147 浏览 5 回答
87 浏览 2 回答
297 浏览 5 回答
266 浏览 3 回答
298 浏览 4 回答
233 浏览 8 回答
219 浏览 6 回答
211 浏览 6 回答
257 浏览 4 回答
230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