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阅读议论文 1议论与记叙和说明一样,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天下事物,不分巨细,皆可入议论的范畴。凡以议论或以议论作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阐明道理,证明作者一定的见解和主张,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的文章就叫做议论文(也叫说理文、论说文),它是与记叙文、说明文并列的常用文体之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一要多读二要得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选》烂,秀才半”这些宝贵的经验之谈是很有道理的。首先应当读范文。马列经典著作是我们学习议论文的典范。多读经典著作,不但能提高理论修养,发展认识能力,还能从中学习议论文的语言和写法。其次要多读有定译的名作和报纸杂志上经常发表的优秀议论文,它们能从多方面给人以启示。科技论文的数量日增,过去如果没有学过一篇地道的科技论文,应当迅速补上这个空白。在阅读时既要广泛涉猎,又要联系自己学习和工作的实际有所侧重。在大量阅读中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必将促进读写议论文能力的提高。读写得法,方能有所收获。读书最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熟读精思方有所得。从读书的这个要求出发,对一篇议论文来说该怎样去读呢?文章到手,眼看口诵。通过默读和朗读,在对它有一定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重视题目的特色和作用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议论文常有一个画龙点睛的好题目。它或点明中心论点,或表明论述的问题,或点出议论的范围。有的带启发性,有的带讽刺性。有的显得严肃庄重,有的显得新颖别致。总之,一篇议论文的题目常有自己的特色,具有独特的作用。题目标得好,不但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象磁石一样吸引读者争先恐后地去阅读,而且能帮助读者去了解文章的内容。好的议论文题目,有三个特点:即概括性、思想性和启发性。作者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论述的基本内容;观点正确,态度鲜明;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个题目,其特色是,用名言作标题,学术味浓,言简而义丰;其作用是,既概括了文章所论述的基本内容,又表明了作者对写文章的鲜明态度,对从事文墨的读者有强烈的吸引力。阅读时重视题目,写作时就有了借鉴。题目标得不好,一篇好文章也可能遭受到冷遇。二、从抓准论点去把握全文中心论点是设论文的第一要素,是议论文中心的体现,只有抓准论点,才能把握全文中心。有些议论文,由于内容单一,只有一个论点。有些议论文,由于内容复杂,论点不只一个。论点多的议论文,论点间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从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只有一个论点的议论文,这个论点就是中心论点。论点间是主从关系的,其中一个是中心论点,其余是从属于中心论点的分论点(分论点间多是并列关系)。主要论点是并列关系的,论点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我们阅读时,抓住了中心论点或并列的主要论点,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抓住论点,把握全文中心并不难。从内容看,议论文的中心是作者直接而明确提出的主张,在文章中表现为鲜明的观点,居于全文的统帅地位,文章的内容是围绕着它来展开的。从论证结构看,被全文主要论据所证明的那个论点,或被主要阐述其道理的那个论点,就是全文的中心。从论点在议论文中出现的位置来看,由于作者的构思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有的出现在标题,有的在文章开头,有的在文章中间,有的在文章结尾,有的散见于全文中,要读者自己归纳。要抓准论点,必须对全文有一定的理解,否则将抓而不准。例如《不能让黄河的历史在长江重演》这个标题,可能被误认为是中心论点,但只要细读全文,有了理解,就不难判断出“长江有变成黄河的危险”是全文论述的中心,文中主要论据是用来证明这个观点的,其标题是针对这种“危险”,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和要求。从抓准论点去把握全文中心,目的在于学习作者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用论据去证明论点,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去展开论述的。三、在理清材料中认识论据的作用有人认为:“议论文的材料,就是议论文的论据。”这种看法不够准确。一篇议论文,常有非论证部分,运用的材料在文中起补充、说明、交代背景、介绍情况的作用,虽然它们与所论证的问题有关,但是不起论据的作用。只有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才是论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包括数据)和理论论据,它是议论文的第二个要素。在阅读议论文时,要理清材料,掌握论据,认识它证明论点或驳论点所起的作用,进一步领会观点统帅材料,材料服从观点的关系,克服写文章时观点是观点,材料是材料的毛病。《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其中心论点是“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人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毛泽东同志用了大量典型事实和引用艾奇逊的论调来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有力地证明了上述论点,充分实现了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具有无力辩驳的逻辑力量。《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文,作者的观点是写文章要讲究文采,用了孔子的名言作立论的依据。《当代徐霞客》一文,作者指出:“要振兴中华,没有点献身精神是不行的”,接着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去证明它。运用典型事实、引用名言来确立或证明论点,具有充分的说服力,这就是论据的作用。我们在理清材料中去掌握论据,也有助于抓准论点,把握全文中心。值得一提的是,要注意论点和论据间的转换关系。有的分论点作为事实性的结论,在证明中心论点时,它是有力的论据。这个论据当被新的论据证明的时候,它又是论点。这种情况在一篇议论文中甚至可以层层包容下去。《不能让黄河的历史在长江重演》一文就表现得十分突出。如何阅读议论文 2阅读议论文,无论是阅读整篇,还是阅读选段,都要从议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和议论文的语言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一般说来,具体到阅读某一篇议论文,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步骤进行阅读:(一)通读全文,明确论题阅读一篇议论文,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从中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首先是初读文章,明确论题。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将论题和论点相混淆。论题是作者在一篇议论文中所要论述的问题,而论点则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如:《谈骨气》《谈“比较”》这两篇议论文的题目就是论题,但不是论点;而《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一文的题目则表明了论点,而不是论题。(二)依据论题,找出论点初读全文,弄清了作者究竟要议论什么论题之后,就可以精读各段,理清文章论述的层次,从文中找出中心论点,了解作者的观点和主张是什么。中心论点有的是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有的是贯串于全文内容的始终,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概括。但它都与论题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阅读时便可依据论题尽快地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例如:《谈骨气》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论题。依据它,从文章的第一段就可以找到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三)分析论据,理解论点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论据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含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一类是道理论据(马列主义理论、名人名言、公认事理、格言俗语、定理公式、自然科学原理等)。议论文中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必定是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事例,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都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充分地理解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所包含的意义和这些理论所阐明的道理,能帮助我们充分理解论点。阅读议论文时,分析论据,是准确地把握论点的不可忽视的基础,也是对所找论点是否准确的最好验证。例如,在《谈骨气》一文中引用了孟子的三句话,并举出了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互相关联,孟子说的三句话在这三个人身上都有所体现,但又各有侧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用的三个事实论据包含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三个人物形象代表了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从古代官吏到现代知识分子不同类型的典型。他们都是在“生或死”的考验面前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作瓦全”的英雄气概,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在《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一文中,则多处引用名人的格言警句,高度概括了“天才”的本质特征就是“勤奋”“力”;深刻揭示了“天才”与“勤奋学习”的内在联系: “天才”来自于“勤奋学习”,从而充分证明了“人们的才能主要来自勤奋学习”这一中心论点。(四)了解论证方法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直接影响着议论文的说服力。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过程中,要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采用适当的论证方式。初中阶段主要学习了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法这四种论证方法。1、例证法是根据需要列举一定的事实来论证观点正确的方法。事实胜于雄辩,举出确凿而典型的事实,观点就得到有力的证明。2、引证法是根据公认正确的科学道理,根据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断和名人名言来论证观点的方法、这种方法体现着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可使论述带有权威性,很有说服力。3、对比论证法是把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和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将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为明确,给人以更鲜明深刻的印象。4、比喻论证法是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观点正确的论证方法。这种比喻论证,由于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所以可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五)了解论证方式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谈骨气》就是立论性的议论文。驳论,是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常见的反驳方法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关于典型的驳论文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六)体会议论文的语言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在于语言的准确、严密和强烈的感情色彩。体会议论文的语言,不仅指的是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和词语所表达的强烈感情这个特色,更重要的还在于注意理解和分析句间、段间的关系和联系如何阅读议论文 3一、读懂论题,把握论点二、明辨论据,分析方法。三、推敲词句,品味语言。好的议论文,其语言是准确、严密而又生动的。我们在阅读时,还需要仔细推敲品味论证语言。如《纪念白求恩》中有这样一段话:“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对同一个人,先后用不同的称谓。针对“从前线回来的人”,称他“白求恩”;针对受过他治疗、见过他工作的人,称他“白求恩医生”;针对共产党员,则称他“白求恩同志”,可见这些称谓是十分准确恰当的。“没有一个不”、“无不”这种双重否定句式强有力地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精神感人之深,其表达效果是一般肯定句式所不及的。议论文阅读方法议论文是通过论证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掌握议论文的阅读规律和技能,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一〕议论文的主要特点学习议论文的阅读规律和技能,必须先搞清楚议论文的主要特点。那么,议论文主要特点是什么呢?1.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即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表明作者的观点,阐明道理;或者批驳别人的错误意见,指出其谬误。因此,它具有说服性。正如叶圣陶先生讲的:"议论文是以说服他人为成功的。"陈望道也指出:"论辩文的旨趣,在乎使人信从作者的判断。"2.它的基本结构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即所谓议论"三要素"。论点的提出,最常见的是放在文章开头,然后有层次地分析证明这一论点,最后得出结论,即形成这样一个模式:提出问题(论点)--分析问题(用论据论证)--解决问题(结论),但也有一些文章并不是把论点放在开头的,放在中间或结尾的也不少。这要因文而异了。3.它的语言是以议论为主,而记叙、说明、抒情等也有,都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中肯、鲜明。〔二〕议论文的阅读方法根据以上特点,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也是他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而中心论点,也就是作者观点的核心。阅读论文,抓住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就是抓住了 " 牛鼻子" 。再从此出发,去分析和理清结构、把握全文,就比较容易了。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因文而异,多数放在文章开头,但也不尽相同。放在开头的,一般比较好把握,但审视它是不是中心论点,也要慎重,必须通读全文,才可确认。放在结尾的,往往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放在文中的这种文章,往往观点的提出有一个过程,经过一番论辩后,再提出中心论点,一般驳论性的文章、读后感一类文章,好采取此种方法。还有的中心论点隐含在论证中,这就需要读者去归纳。这种文章阅读难度较大,要很好地研究文章和题目的各种关系,才能归纳出来。很多时候,题目往往就是这种文章的中心论点。不管放在何处,只要读者留心题目、论点的位置、分析议论展开后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心论点是可以找到的。2.检寻论据,认识文章围绕论点选取论据材料的功力。论据的作用,或用来证明观点正确,或用来批驳错误的观点,因此,论点和论据是密不可分的,论据应当是典型的,符合科学或事实的,有力量的。我们阅读议论文的时候,在把握了论点之后,就要分析论据与论点是否一致,论据是否能够证明论点,论据的可靠性、正确性如何。总之,要揭示论点与论据,也即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看论据是否能成为论点存在的充足理由。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分列几个小论点阐述中心论点的文章,那些分论点、小论点同时又是中心论点的论据。认识了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也就认识了作者选材的功力。3.分析论证过程,把握文章结构。前面说到,议论文的基本框架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三段论证程式",但不同的文章,根据内容、问题的需要,又往往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比式、综合式等等。因此,阅读议论文,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分析结构有两个重点:一是分析段落、层次,二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分析段落层次时,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在分析问题时,还要注意论证方法的使用,如有的段集中使用事实举例的论证方法,有的段则侧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有的段则集中阐述道理进行论证。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认知。总之,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后可以归纳形成一个结构系统图。4.注意文章中非议论成分的作用。议论文语言虽以议论为主,但也要运用其他表现手段,也有一些非议论成分。特别是杂文一类。如某些例证要用到描写,讲清事实要用到叙述,讲明写作缘由和一些事物的特点等要用到说明,而爱憎喜恶等感情的抒发,则要用到抒情。注意阅读这些成分,可帮助你更确切、更具体地了解所论证问题的实质。上述所说是一般议论文阅读方法,议论文是一大类,其中又包括若干不同类别,如政论文、驳论文、学术论文、杂文等,它们又各有特点。因此,阅读时应在掌握这些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别文章的不同特点,加以适当的变化。议论文范文这部分议论文范文是从教授如何写议论文的论文——《议论文的结构与议论文写作技巧》中摘取的议论文范文和精彩段落:议论文范文1——并列组合结构近些年来, 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波及汉语, 于是有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道汤显祖的, 有见面就“哈罗”而不知说“您好”的, 有懂得镭射而不知何谓激光的……母语, 迫切需要我们捍卫了。捍卫母语, 珍爱母语, 是我们的责任。有人说: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的确, 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 一旦丧失, 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 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 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它连接起中华民族, 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面对国内高校重英语轻汉语的怪现象, 不少专家人士表示忧虑。而国外逐渐兴起的汉学热, 只能让我们深刻反思。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是不幸的, 而一个有语言却弄丢了的民族是可悲的。发展国语, 净化母语, 是我们的使命。毋庸置疑, 汉语必然而且应该与时俱进。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掌握汉语发展方向的问题。徐寿当年引进西方科学, 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 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元素命名, 至今仍使我们受益无穷。相比之下, 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出现连串的英文字母, 而在日常生活中放着“电视”不用而要用“TV”的就更加令人发指。所谓“恐龙”、“粉丝”、“PK”,其实只是幼稚与浅薄, 而非时尚。这是对汉语的亵渎。捍卫母语 ,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弘扬母语, 传承母语, 是我们的荣耀。汉语要在世界语林立足, 需要华人的共同努力。在这一点上, 坚持讲汉语的杨振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韩国江陵端午申遗事件已经凸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之严重, 不知下一场文化侵略的矛头是否会指向汉语?“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汉语从远古之河一路流来, 浸入我们的血液里。昨夜梦魂里有诗人吟唱, 血脉里翻滚着长江黄河的波涛。显然, 这篇议论文范文中的三个分论点“捍卫母语,珍爱母语,是我们的责任”、“弘扬国语, 传承母语,是我们的使命”、“发展国语,净化母语,是我们的荣耀”,就是典型的并列组合。 返回—>议论文>议论文范文2——对照式结构镜乃一种语言, 买一面好镜则买来了“忠言”, 也许它“逆耳”, 却“利于行”。如果当初齐威王没有接受邹忌的讽谏, 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如果当初唐太宗没有接受魏征的劝告, 又怎么能获得“贞观之治”的局面呢?他们懂得“买来”了“逆耳之言”这面镜子, 则买来了天下, 胜过百万黄金所能换取的东西。然而, 不会买者亦有之, 商纣王不愿买来广开言路、善纳忠言的国策, 以致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于火海的下场; 项羽不愿要从谏如流、接纳忠言的忠臣, 以致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的悲剧。不会“买镜”的人终究不能成功。这段议论文范文中, 以“然而”为界, 前面举的齐威王、唐太宗两个例子, 是从正面论述, 后面举了商纣王、项羽两个例子, 是在从反面论述, 这也是对照式结。 返回——>议论文>议论文范文3——观点与事例之间的过渡我们要重视“专才”。我们不能奢求每个人都成为全才, 我们应重视那些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有独特建树的专才。被称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当年数学不及格, 却被清华大学录取,后来成为一代国学大师。铁一般的事实证明: 专才不仅是人才, 而且可能成为大有用处的人才。这段议论文范文中话共四句话, 第一句话是论点, 第三句话是事例。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是”过渡”和”分析”。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句, 观点和事例就粘连起来了。 返回——>议论文>议论文范文4——多论据的归纳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 理论上的重大创造, 往往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 为什么时间都是一个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的原理。这些自然现象, 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 然而, 寻常人熟视无睹,惟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索, 以至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这段议论文范文话共有四句, 第一句是提出论点, 第二句是过渡勾连, 第三句是列举了两个事例, 在每一句事例之后,均有一句分析, 指出共同点, 第四句是对共同点的归纳。这一句归纳( 实为真正的“讲道理”) 大大加强了论证力量。 返回——>议论文>议论文范文5——“演绎推理法”万丈高楼平地起,但大家知道,只有在坚固的基础上才能筑起万丈高楼; 在沙地上是建不起高楼的,可见,打好基础对做好事情是多么重要。达芬奇的老师开始不是教他创作什么作品, 而是要他画蛋, 实际上就是要他严格训练用眼细致的观察形象, 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能得心应手了。正是因为达芬奇经过了严格的基础训练, 终于创就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成为一代宗师。这段议论文范文由三句话组成, 第一句是用一个比喻推出了一个一般性的道理( 论点) : 要做好事情, 就必须打好基础。在演绎推理中, 这就叫大前提。第二句说达芬奇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这就叫小前提。第三句自然而然地得到结论: 达芬奇之所以取得艺术成就, 是因为他经过了严格训练。这样的逻辑推理是令人信服的。(摘自《语文教学与研究》,原文:“议论文写作的三步走” 作者 张海德) 返回——>议论文>
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天地 ——北京大学附中小论文写作课实验报告李裕德 内容提要: 在70年代末期开设、80年代发展、90年代开始科学化的小论文写作和答辩课,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门课的效果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能力、自学能力和收集科技情报以及其他各种资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高考成绩,同时也锻炼了教师队伍。这项实验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现在这门课已经有了初步的社会影响,扩展到了一些兄弟学校。 关键词:自主性 思维能力 从1979年起,北京大学附中开始进行小论文写作和答辩的教学,逐步形成了小论文写作课。这门课程的开设,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为教学改革进行的教学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了我校的教学计划当中,成为全体高中教师的必教课和学生的必修课,学生的小论文成绩记入了学生的成绩册。后来这个实验纳入了海淀区“八五”教学科学研究的课题,成为海淀区教科研的重点项目。现在,这项实验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问题的提出 70年代末期,正是我国进行拨乱反正的时期。当时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病是:第一,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忽视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训练,结果学生的语文水平下降,严重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第二,还存在着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听说能力的倾向,学生不拿讲稿就说不了几句话,适应新时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就非常差。第三,在作文教学当中,老是采取一个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平均使用力量,就是每学期布置学生写若干篇作文,批改后进行讲评,文章也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第四,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严重脱节,中学教育不为学生将来写论文做准备,学生进入了高等学校还不会写论文。为了纠正这些偏向,我校当时的语文教研组组长章熊老师主张进行小论文的写作和答辩的教学,通过这项活动,恢复语文课的工具性,提高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特别是听和说的能力;通过这项活动,改变作文教学平均使用力量的状况,在作文教学当中形成一次高潮,让学生反复写作,反复修改,从中体会到作文的艰辛和乐趣,也改变那种作文缺乏个性的状况;通过这项活动,探索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问题,摸索一些衔接的经验。而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这对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章熊老师的这个建议,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响应。从1979年开始,小论文的写作和答辩教学工作便拉开了序幕。二、基础 进行这项活动,我们具备理论的基础、教师的基础和学生的基础。(一)理论的基础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是我们的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的成就,不仅用世界上几乎是最少的教育经费培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才,而且教育质量有了提高,我国中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在我们应该如何办教育的问题上,例如在究竟以谁为中心或主体的问题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一种认识是,应该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向学生的头脑里注入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于是教师便在课堂上“满堂灌”;一种认识是,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接受知识。我们赞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才能具有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只会束缚学生的头脑,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无法摆脱的痛苦负担。我们国家没有培养出更高质量人才,更是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教师中心论在作怪。我们认为,小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是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的良好手段。2、能力比知识更加重要,是我们的又一个理论根据 我们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了一定数量的知识,概括、归纳、分类、归类、联想、求异、分析、综合、演绎、迁移等思维能力和其他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才能发展起来。知道的东西越多,头脑里的思考活动就会越剧烈;思考越多,就越会概括、分析、归纳、演绎、迁移。能力的中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越强,其他能力便可能获得很好的发展。而没有适当广博的知识,形成能力就很困难,例如知识面太窄,概括就会不正确,演绎就会出错误,分类就会不合理,迁移就会有困难,所以知识是重要的。但是能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可以随时获得,而培养能力则需要花费旷日持久的努力;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则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一个工作人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他的知识可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和参考,能力则关系到他是否能够运用他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关系到问题是否解决得好,工作质量是否高。而小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则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通过这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收集科技情报和其他各种资料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其他各种各样的能力。3、教学相长,也是我们的理论根据 教师处在主导的地位,负有教育学生的重大责任。“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说得更准确一点,教育的关键在教师的水平。中国古人就知道“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北周书·卢诞传》)光会教书的教师有的是,而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就十分难得了。我们的教师应当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当是“人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1790年~1866年)说过:“一个次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善导的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主体,教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去钻研,去发现。教师应当是学生的榜样,是热爱知识、热爱学习、热爱本职工作的榜样。用以身作则的行动去教育、感染学生,是最重要的教,比口头的说教更加有力。 但是,“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必须善于向学生学习。学生在小论文写作和答辩当中表现出来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深深地教育了教师。为了指导学生选题,为了批改小论文,为了指导答辩活动,他们都需要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只要阅读那些内容极为丰富的科技论文,教师的收获就不小。许多新知识、新概念,我们是向学生学来的。(二)教师的基础 我们学校的教师有没有可能指导小论文的写作和答辩?他们有没有这方面的基础呢? 我们学校的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很强的敬业精神,能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能够贯彻“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原则。因此,只要进行动员,他们一定会投入这项劳动量相当大的活动中来。我们学校的教师,学历层次高,知识面比较广,能够发扬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治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他们在教学中善于质疑问难,求真务实,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创造了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 其中有不少人是在海淀区、北京市乃至在全国都有影响的名师。我校的初中教师,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特别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高中教师则肯于钻研,乐于探讨。这样的教师,完全具备指导学生进行小论文写作和答辩的可能性。(三)学生的基础 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具备进行小论文写作和答辩的基础呢?我们认为是具备的。第一,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国家建设蒸蒸日上,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在向他们提出日新月异的要求,要求他们具有收集和整理科技情报的能力,要求他们具备新的知识和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本领,因此他们具备进行小论文写作和答辩的社会大环境。第二,我们学校具备一种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风气,具备一种发挥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的风气,具备一批水平比较高的教师,也具备一批水平很高的家长,为学生进行小论文写作和答辩创造了良好的小环境。第三,我们学校的学生,素质比较好,知识面比较大,肯于钻研,喜欢辩论、讨论,遇事有自己的看法,不喜欢只是死记硬背,不喜欢不通过思考就随便接受别人的观点。因此,我们认为学生的条件是好的,完全具备进行小论文写作和答辩的条件。 有了这样的认识,有了这样的教师和学生,我们就有了进行小论文写作和答辩的基础,可以开辟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新天地了。三、过程(一)小论文写作课的发展过程 自从章熊老师提出开展小论文写作和答辩活动的建议之后,我们开始进行了这样的活动。 但是 不久以后,这项活动受到了一部分家长的反对,认为这种做法会影响高考的成绩,我们被迫不得不暂时中断了一次。进入80年代,我们看到学生受到考试的压力非常大,学生的自主活动性受到了抑制。让学生死记死背地去准备高考、中考,会妨碍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会降低学生的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更是受限制。学生按照一个模式写文章,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局面也始终无法改变,同高等教育脱节的状态也依然如故。我们从初次的小论文写作和答辩当中体会到,这项活动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确实是开辟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天地,所以我们坚持进行了这项工作,即使是1989年的5月,也没有间断。章熊老师调走以后,语文组的高中教师总是加班加点地从事这项活动,吴祖兴老师对这项工作尽了很大的力量,不仅尽心尽力地指导学生的写作和答辩,而且编辑、出版了两本《北大附中小论文选》。他还开始组织更大规模的写作和答辩活动,到兄弟学校介绍情况,使这项活动开始走向社会。 在90年代,为了适应21世纪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我们探讨了未来所需要的人才的特点。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那个时候需要的人才,尤其是科技工作者,必须善于收集科技情报,整理科技情报,其中包括快速写出科技论文和其他各种论文的能力;需要良好的口才,以便使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为此我们坚持进行小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工作,总结了一些经验,把这种活动作为一门课程固定下来。从1993年开始,学生论文的成绩也记入了学生的成绩册。沈琨老师还把这项工作推向科学化的轨道,开始进行详细的调查统计工作,对学生阅读了多少书籍报刊,花了多少时间进行写作,每个人的写作字数等都进行了详细的统计。我们还把这项活动推向全校,请各科教师都指导学生的小论文写作。不久以后,高中各科教师,如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外语、体育等课程的教师都把小论文的写作当作自己那门课程的一项内容。我们还把这项活动推向社会,一方面请一些学生家长指导学生进行小论文的写作,另一方面向社会作宣传,如邀请海淀区领导和兄弟学校的师生来我校指导、观摩小论文的答辩活动,也到兄弟学校,如人民大学附中、延庆中学去进行答辩,同时也写了一些文章向社会上进行宣传。(二)具体指导小论文写作和答辩的过程 我们不赞成教师中心论,主张学生主体论,但是,这不等于我们不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小论文写作和答辩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成为小论文写作和答辩的教导者、指挥者、组织者。 小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分七个阶段进行。1、引导阶段 高中生刚刚入学,我们就先打招呼,让他们有进行写作和答辩的初步思想准备。高中一年级结束之前,就进行具体的布置,讲明开展这项活动的意义,要求他们利用暑假的时间开始收集资料,教他们如何写卡片,做剪报,写笔记。尤其是讲明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区别,让他们学会确立论点,寻找论据。2、收集阶段 学生利用暑假和二年级开学以后的时间大量阅读书籍报刊,广泛收集信息和资料。据1996届不完全的统计,每个教学班的学生,阅读字数达1000万以上,平均每个学生阅读大约22万字的书籍报刊,每个学生做卡片平均20张。1994届的学生,有的班级每人做剪报300张。3、训练阶段 有了材料,还要对学生进行训练,抽出2~4课时教学生如何分类、概括、归纳、演绎等等。例如有的教师将两个十分相似的材料放在一起,训练学生找共同点;有的教师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材料放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经过了短时间的训练,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从具体的材料当中概括出论点的方法。然后,再抽2课时训练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要求他们一定做到论点、论据配合得当,要有论证。有的教师找来范文,用范文来引路。4、选题阶段 训练阶段结束时,便布置学生选题,交代选题的注意事项。学生选题以后,都将题目交给教师审阅。教师发现有的题目过大,如《中国家庭结构的发展》,有的题目过小,如《谈“魁父之丘”的“之”》,教师予以纠正。有的学生很认真,除了交来选题之外,还交来备选题。第二次交选题之后,便进入写作阶段。5、写作阶段 先让学生写出论文提纲,教师进行逐个的检查,纠正提纲的毛病(往往中心论点不明确,只是罗列事实)之后,学生便开始进行写作。第一次论文交来以后,教师仔细批改,采取全班讲评和个别谈话的方式,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中心论点不明确,或者论点、论据配合不当,缺乏论证等,发给学生进行修改。第二次交来之后,教师再一次进行批改,学生再一次进行修改。有的论文经过三、四次的修改,才通过了教师的“鉴定”。据我们统计,每个学生写作论文平均花了36小时,每篇论文的字数平均为4500字。6、答辩阶段 答辩在高二上学期(以前曾经在高二下学期,后来为避开会考而提前)利用4周左右的语文课时间,分三步进行。首先用2~4课时进行小组宣讲答辩,让学生每一个人都有宣讲答辩的机会。小组答辩以后,推选出2~3名同学参加全班的宣讲答辩。然后利用14课时左右的时间,开展全班的宣讲和答辩活动。这是答辩当中最热烈的时候,学生的参与意识十分强,纷纷争着发言,抢着辩论,有时候简直到了“争吵”的地步。每一次答辩,发言的学生总是占到全体学生总数的80%以上。班级答辩结束以后,最后用2~3小时召开全年级的宣讲答辩大会。有时候,全年级的宣讲答辩大会邀请全校愿意参加的同学参加,或者邀请家长等参加,形成了十分热烈的局面。7、延伸阶段 延伸阶段当中,让学生写参加答辩大会的侧记,之后又让学生写后记。让学生写全年级答辩大会侧记,学生必定十分注意答辩的情况,细心观察会场的动静,细心注意各种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状况,注意自己提出问题和参加争论时的心情。学生在后记当中,畅谈了自己的体会,总结了自己的收获,巩固科技论文写作和答辩的成果。四、效果分析 开展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是一次成功的思想教育。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认识到调查研究、查阅资料是搞好这项活动的基础,这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唯物主义教育。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了科学研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认识到将来建设祖国更要付出毕生的精力。他们在后记当中常常谈到这样的体会。上这样的课,对学生是一次极为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比单纯进行说教要有力得多。除了思想教育的效果之外,还取得了下面的一些效果。(一)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开展小论文写作和答辩活动,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最重要的是以下一些能力。1、收集科技情报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写作科技论文,要进行答辩,就得广泛收集科技情报和各种各样的资料。海湾战争刚刚结束,学生便从我国科研部门收集到了美国最新式战斗机的资料和图片,写成了论文拿来宣讲。为了研究彗星撞击木星的问题,学生广泛地收集了国内外的报道,写出了《彗木相撞的启示》。学生从收集科技情报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收集科技情报的乐趣,学到了收集的方法,初步培养了收集科技情报的能力。 这项活动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在各科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除了查阅资料外,还常常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第一手的材料。由于知识面得到了扩大,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他们便能够进行归纳、概括、分析、综合,便能够仔细地研究问题。如政治课老师布置了写论文,安德玺同学便调查了海淀一带的报摊,对于居民们喜欢买什么样报刊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并不指望中学生有什么创见,所以一直把学生的论文叫做“小论文”,但是也确实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例如《有关木星卫星分布规律的一些个人浅见》一文,提出了木星卫星的分布规律和太阳系大行星的分布规律有共同性的看法,94届的鄢翔同学研究错觉产生的原因而提出了“视觉场”的概念。就我们的目力所及,这些问题前人没有提出过。2、思维能力 学生收集了大量资料,便需要经过分析、归纳、分类、归类、概括、综合、演绎、比较、类比、求异、联想、迁移、筛选……才能形成自己的主题思想,才能选择恰当的论据。《试论中国现代诗何以没有传世之作》通过概括、比较,找出了社会不重视诗歌、诗人没有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等原因;《我国古代铸币与通货膨胀》通过联想、概括,说明了铜钱的膨胀多发生在战争、灾荒、统治阶级挥霍浪费的时期这样一种规律。这些论文都证明了学生思维能力有了相当大的提高。3、提出问题的能力 中国古人特别提倡“问”。《论语·为政》上说:“多闻阙疑”(知道得多就会在心中产生问题并把问题储存在心中)。清代的刘开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孟涂文集》)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学问”一词,把“学”和“问”联系在一起,就因为“问”对于“学”有极大的作用。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在答辩过程中,学生必须向论文的宣读者发问,一个学生的提问会激起一批学生的提问,“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同上)提出问题激发了提问的兴趣,增强了提问的勇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4、自学的能力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891年~1946年)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文集》14页)因为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很少的;要想对社会作出贡献,就得在毕业以后不断地自学。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在是比单单教学生知识重要得多。开展小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始终没有离开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他们自己去收集情报和资料,自己去分析归纳,自己去提问,一句话,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他们便得到了很大的收获,从中体会到了自学的好处和艰辛,也学会了不少自学的方法。5、全面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课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个要求是全面的。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听、说的偏向十分严重。小论文的写作和答辩确实达到了全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80年代,海淀区每年出版《高考作文选》,北大附中参加高考学生的作文总是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1988年冬,北京市举行了一次语文竞赛,6所学校的学生在一起进行决赛,当场出题当场作文。其他学校的学生刚刚写了一个开头,北大附中的学生已经交了卷,并且流利地朗读了作文。其他学校学生的作文没有得分,北大附中学生的作文拿了双分。1994年,有30多篇论文在北京市海淀区获奖,其中4篇获北京市一等奖,一篇(《把对联纳入语文教学中来》)获全国一等奖,作者因此还获得了银帆奖。此外,在答辩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听别人的宣读和提问,必须参与讨论和争论,听、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1990年3月,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带团前来北大附中调查教学情况,找学生座谈之后,几位领导同志都说:“这个学校的学生真能说,滔滔不绝!”一些学生可以不拿讲稿,不带资料,随口说上5分钟、10分钟乃至更长的时间,个别学生可以说一个小时以上。 我们调查了已经升入高等学校的二十多位我校毕业生,他们一致认为,在北大附中学习期间进行的小论文写作和答辩课,使他们初步具备了论文写作的能力,为在高等学校的论文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可以适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写作和答辩的过程中,大量翻阅书籍报刊,获得了课堂以外的大量知识,从学生科技论文的题目当中可见一斑:《有关木星卫星分布规律的一些个人浅见》《我国古代铸币与通货膨胀》《雍容典雅的台阁词风——论晏殊词》《从中国古代的兵器发展看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月球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每一届的学生写作小论文,完成率均是100%,高于平时的作文完成率。北京市十杰青年之一的我校数学教师张思明,布置学生在暑假当中写数学论文,学生兴趣极大,数学学习有了更大的收获。我校体育文化节,除了举行运动会之外,还要进行小论文的答辩活动,也增强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有的学生在答辩过程中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产生了求知的快感,便自动地坚持大量读书,经常写卡片,学习各种知识。有的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还集中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发展自己的个性,为将来选择自己从事的专业做好了准备。有的学生“一篇论文定终身”,如85届的王京同学写了《谈心理治疗》,后来考取了医学院。这样的例子不少。 这项活动不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会降低高考的成绩。恰好相反,提高了高考成绩。北大附中由于设备落后,房屋破旧,水平高的学生不愿意来,所以每年招收的高中生,平均成绩在海淀区占第七位,好一点的时候占第六位。但是高考总成绩经常是第二名或第三名,1996年语文高考成绩是全区第一名。 正因为学生学习兴趣高,我校学生在各种竞赛中均拿到了较高的名次。八十至九十年代,在参加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外语、信息学、生物学的国际竞赛中,共获得金牌8枚,银牌4枚,铜牌1枚,占北京市参加中学生国际竞赛获得奖牌总数的37%。在历年北京市科学竞赛当中,我校获得一等奖的共有98人,占北京市获奖总人数的19 %。这些成绩,同我们学校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不无关系,同我们开辟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天地,开展小论文写作和答辩工作不无关系。(三)锻炼了教师队伍。 教师在科技论文的写作和答辩中的收获不比学生小。为了教好这门课程,教师就得经常广泛地读书看报,了解新的信息。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就更需要不停地学习,使自己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这门课程促进教师注意收集材料,研究教育问题,把小论文写作课不断推向前进。我校教师也经常写论文,在全国性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还有许多著作出版。据1994年的统计,语文组的教师17人,发表百万字以上著作(习题、作文选评之类的不算著作)的有6人,将近百万字的2人,除了两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之外,其余每个人都发表了几万到几十万字的著作。我校其他教师发表的文章、著作就更多了。我校特级语文教师李裕德老师受到学生小论文写作的启发,也为了指导学生学好科技语言,于1985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科技汉语语法》,于1987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科技汉语修辞》,在理科实验班进行教学,还意外地受到了科技界和科技出版界的热烈欢迎,这两本书成了许多科技出版社的必读书。仅仅工作了5年的年轻教师汪颍,在中学语文教学最权威性的杂志《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第8期上发表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发挥了极大的联想能力,将语文教学同数学教学、外语教学沟通起来了。(四)对社会作出了贡献 我们应邀到兄弟学校进行过论文答辩活动。现在人民大学附中、清华大学附中、101中学、八一学校等都开展了小论文的写作和答辩。科技论文写作课有了初步的社会影响。 我们出版了两册《北大附中小论文选》(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了《高中优秀议论文精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待出版的有《北大附中优秀作文选》(金盾出版社,1996年)。 围绕科技论文写作课,教师还写出了一批论文。如李裕德老师的《说说小论文的写作》发表在《北京名师谈作文教学》(群众出版社,1993年),《微型议论文写作指导》发表在《名师授课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均详细地说明或实录了论文写作指导的情况。吴祖兴老师的《“小论文写作课”的尝试》发表在《教育科学研究》1995年第6期,《开辟作文教学的新天地》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1995年第10期,不仅介绍了新的作文教学思路,而且详细介绍了指导论文写作的过程和方法。这些论文,对推动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也作出了贡献。五、结论 小论文写作课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 小论文写作课,具有科学性。我们的理论基础是可靠的。事实证明,这门课程确实是开辟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天地,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在这样的学习当中,学生不仅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各种各样的能力,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也提高了学习成绩,为升学和将来的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效果是显著的。这门课程也锻炼了教师队伍,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地探索进行教育改革的新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原始论著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同时对如何做好学术报告也谈一些经验。在讨论原始论著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我主要谈的是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文章结构的顺序依次叙述。 (一)题目 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l报、第2报之类。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署名 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文章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引言 是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材料与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处理方法等。这些按杂志规定办即可。 (五)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叙。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取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中。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白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结语或结论 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参考文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 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本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与观点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文章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科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入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下面我举一个自己的经历。我在苏联做研究生时,发现可卡因引起的中枢阵挛性痉厥与大脑皮层的成熟有关。在兔胎儿期和新生兔期都没有这个反应,而是出生后才逐渐出现这个反应的,要到出生后21天,相当于性成熟期,才能与成年兔一样出现典型的阵挛性痉厥。这一发现当然很有意义。我的导师很高兴,说这一发现已足够作为你副博士论文的基础了。但不久,我在一本1940年德文的药理教科书中看到一段文字,记载着一位德国作者发现过与我观察到的同样现象,说明着同样的问题。我不加思索地拿着书给导师看。导师认真地从头看到底,突然拍着我的肩膀大声说:“好小伙子!我相信你一定能成才!但现在你必须从头再找新的发现。”待我又做了不少工作,论文答辩通过后,导师将那本德文书送给了我,说:“留下做纪念吧!为了你的诚实、勇敢和信心。”“诚实”是我当时就明白的,“勇敢”和“信心”是后来逐渐明白的。勇于否定自己的“发现”,有信心自己还会有新的发现,不图一时侥幸成功,尊重前人的工作,哪怕可能是无人知晓的记载,这些确实是成才必要的品德。文化大革命中,我被抄过家、毁过书、下放过五七干校,后来又多次搬迁,但这本书我一直留在身边。我不敢忘记导师对我的期望。 (九)致谢 指导者、技术协作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致谢对象。致谢应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致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致谢前要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摘要或提要 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全文。常放篇首。要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摘要就像看到了全文的缩影,或者看了摘要就想继续看全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我再给你一份范文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同意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和期刊的投稿方式差不多。
358 浏览 4 回答
332 浏览 6 回答
147 浏览 5 回答
254 浏览 3 回答
318 浏览 4 回答
209 浏览 6 回答
311 浏览 9 回答
337 浏览 5 回答
312 浏览 3 回答
270 浏览 2 回答
82 浏览 1 回答
165 浏览 4 回答
302 浏览 5 回答
299 浏览 3 回答
324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