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工匠精神”,我们也许首先想到的会是德国、瑞士、日本这些国家。其实,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有“精益求精”的成语,有鲁班、庖丁等“工匠精神”的典型。这说明,在人类的工艺设计和制造史上,不论区域和文化有着怎样的差别,在追求精致、卓越、精美、典雅等充分反映人类文化审美创造力方面,东西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相比较而言,东方文化(主要以中国文化为代表)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多强调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孜孜不倦,匠门意象,依天工而开物,观物象而抒臆,法自然以为师,毕纤毫而传神,既体现出一种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一种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如在建筑上,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在体现实用功能的同时,也追求天人合一的宜人性的审美功效。而西方文化(主要以欧洲文化为代表)较为侧重对刚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非常强调对产品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的上乘,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要求优质高效。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采用标准化的规模生产,对产品的质量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以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出了五台航海钟,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最为典型,在用于航海实验中,总共64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