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沃土到瘠壤:淮北地区如何沦为“被牺牲的局部”?》这是一篇来自于南京大学教授马俊亚的一篇论文,原文刊登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比较长,这里简明扼要的进行一下概括。
淮北的没落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在南宋以前,经济重心不断的南移,而南移的先锋站就是淮北(换言之,淮北承接了大量的产业转移)。
而到了南宋之后,淮北地区逐渐衰落,到了明清时期彻底沦为“被牺牲的局部”。以下是主要原因(本人有补充):
1 经济的转移。南宋以前,淮北是承接北方的宗族的主要地区,比如东晋侨置郡县几乎都在淮北地区,这就导致了大量的产业在淮北地区落地,但到了宋元以后,经济越发的靠南转移,重心变成了两浙和两广。由此淮北没落了。
2 明清两代放弃海运,行河运。在宋朝还有宋金海上之盟,元朝还有从杭州到临安的海上航线,但到了明清两代则彻底放弃了海运,这就导致了“全部黄河水流向徐州、邳州、宿迁、淮安一带,人为地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灾患转移到淮北地区。”使得淮北地区成为洪泛区,加大了生态的破坏,导致农业产值一落千丈。这点要稍微说明一下,淮河地区是链接长江黄河流域的关键,但需要经过大量的水利设施建设,将淮河的水引到黄河。
3 也是因为行河运的原因。在淮北官民矛盾集中,大量的河流工程使得当地百姓承接了大量的摊派和徭役,贫富差距极大。马教授认为这里的社会是“缺乏中产阶层、主要由极贫者和极富者构成的哑铃形结构”。
由此,淮北地区因为政策和经济转移的原因,被彻底的没落,成为被牺牲的局部。大量的水利工程不仅仅不为当地服务(为首都服务),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马教授的原话是:“在只考虑政治影响、不管经济和民众性命的专制时代,(封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失误屡见不鲜,甚至是延续数百年的致命失误。 ”
淮北被牺牲,马教授认为这是中国沦为封闭的超稳定系统的表象之一,极大的延误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体现了专制政治体系中“官僚集团本位”的决策思路,而封建政府对淮北不断的掠夺却对民生相关的事业几乎毫无介入,这和对待江南士绅群体是不一样的。
忆往昔,淮北留给人们的印象不再是经济发达,而是猛将频出,常年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搏杀中生存,形成了比较剽悍的民风。如今看来,淮北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在地方政府的建设下,淮北的明天应该会更好,我们也算是跳出了历史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