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思路就是设想方案时对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就是你在解决问题之前每个具体步骤,设计思路也就是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的。
2、简单来说,设计思路就是你实现作品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思路就是人们思考某一问题时思维活动进展的线路或轨迹。从写作意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认识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思路表现在文章中,就是作者为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构思、谋篇布局的思维过程。
3、封面上的课题名称如果研究方案里作了调整,这里封面上也需作相应调整;课题负责人,只填写1个即可;完成时间,课题研究期限一般为一年,或1-2年,完成时间应填某年某月底,课题研究的正式开始时间早于申报填表时间。
成果形式写一种即可,一般为报告,有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而论文,为报告的高级形式;
4、单位及职务、职称,一般填3个内容,实在没有职务的,填单位、职称2个内容;邮编、地址应填写清楚、完整联系电话一般填写单位(自己办公室)电话和本人手机电话号码,便于我们之间的联系。
5、第二面课题组其他面员的有关情况中的课题内分工,应填写明确,尤其是谁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谁承担课题结题报告的执笔撰写任务应予明确。
课题负责人所有单位意见,单位公章和单位分管领导的签字,都不能少。如果课题已批准立题,而签字盖章都应该补上,否则你的研究得不到单位及领导的支持。
范文模板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情感目标:体会海外游子拳拳的爱国之心,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学会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写作手法。
3.激发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
透过意象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思路】
《乡愁》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20世纪70年代写的一首小诗。诗歌用优美的意象、低沉的笔调谱写的一首海外游子思乡恋国的凄美相思曲。是一首难得的思乡爱国的教育诗篇。为此我的课程设计思路是:诵读欣赏,想象体会,引申迁移。通过这三个步骤重点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爱祖国”“爱家乡”的深刻意义,进而激发和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背景音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本课的一大特色。用与主题相关的背景音乐烘托一种气氛,给学生思维的启动构建一个平台,也为本诗的理解铺设一个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流浪歌》的主旋律中初步感知游子羁旅伤别之情。)
1.师:一曲《流浪歌》唱出了多少华夏儿女的心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陈星的歌声唤起了多少阔别家乡的人们的心酸痛楚。其实,不光是歌声,在中华文化的长廊中,一大批文人墨客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同样表达了他们羁旅他乡,心系故土的感伤。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说说吗?
2.生自由回答(如李白的《静夜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3.师总结:人是故乡美,月是故乡圆。毕竟“洛阳虽好不如家”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也与思念有关,它就是余光中的《乡愁》。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当代诗人和评论家。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他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
三、诵读欣赏
(一)诵读感知
1.默读本诗,根据诗意推测体会本诗的诵读技巧(包括节奏,重音,感情等)。
2.学生试读。
3.学生就上位同学的诵读情况批评指正。(从节奏,重音,感情等方面着手)
4.学生再次试读。
5.老师评点:节奏应该和缓,感情低沉。
6.听范读录音,生体会、模仿。
(二)品读欣赏
1.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它们代表了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暗含着诗人客居他乡而愁苦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明:
小时候(少年) 因求学而母子离别 (母子别)
长大后(青年) 夫妻离别思恋娇妻 (夫妻别)
后 来(中年) 生死隔离哀思难诉 (生死别)
现 在(老年) 国土分裂有家难归 (家国别)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诗中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乡愁变得可察可感。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托物寄情的方法。所谓托物寄情,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述,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