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本规律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形式之一, 由于中国哲学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所以, 中医学的形式必然表现出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就自在的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和自为的中医学形式的关系所作的研究, 表明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与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的统一性中展示出的文化上的基本意义。所以 ,中医学在内容上代表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形式。应当说, 想探索中国哲学奥秘的人、并认为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因此具有独立的哲学形式的人, 就应在对《周易》、《道德经》和《内经》的研究上下功夫, 舍此并无其它。笔者以形而中论对中国哲学所作的概括, 就是上述研究方式的结果。既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在形而中的统一, 那么, 中医学本身在形而中的形式中其具体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形式、及其这些基本规律对中医学发展的基本意义之所在, 这将是本文所讨论的内容。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即哲学基础问题, 是近代以来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 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 所以, 对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无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西化式的疏解,所以, 从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 由于脱离了自在的中国文化的基础, 因此, 应当认为这些结果根本不是中国哲学或中医哲学的本来面目。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只能是中国文化研究中的自在的哲学反思的结果, 因为任何文化形式的历史和逻辑的过程只能形成于其文化母体的自在性, 而不可能是以任何外来文化所可能进行的解释。西方当代的分析哲学和解释学表明, 因为西方文化的内在结构所限定, 以其自在的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对文本所进行的解释困难重重, 并且认为不可能达到本来的意义, 所以 ,其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语言本身所进行的解释都不具备其文本意义, 既然如此, 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学和形式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进行解释呢? 真不理解当代中国学界何以能以西体西用的方法论进行中国文化的研究, 并自以为是的认为是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律”。当以其中国哲学自在的形式与这些“基本规律”进行比较后, 就会发现中西文化是绝然不同的形式, 而且就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而言, 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简单的类比和实现思维方式的统一⑴。哲学思维与文化形式的统一性表明, 任何一种独立的文化只能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 因此, 中国文化的形式只能是自在的中国哲学思维的结果。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规律也只能在其文化母体中寻求。那么, 中医У恼苎Ь烤故鞘裁葱问降? 于中国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表明, 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形成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显然, 在这一研究进路中, 将构成对中国哲学及文化的反思。我在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中, 以时空的认识论原理对中国的知识系统进行反思, 发现在中国的知识形式中, 《易经》是中国哲学的基础, 而中医学是运用中国哲学思维所产生的最成熟的知识形式, 也可以这样认为, 从中医学中可以反映出中国哲学的本质性, 所谓医易相通是也。那么, 中国哲学的本质性与中医学的统一是以怎样的原理表现出来的, 这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规律首要解决的问题。所以, 研究中医学的哲学规律首要的是要把《易经》的思维方式进行外化为哲学的形式, 而这也是研究中国哲学的首要的工作。我对《易经》的思维方式进行外化为哲学形式的工作是以“时空统一论”的哲学原理对《易经》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 并以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进行了对中国哲学的概括⑵ ,形而中论的哲学思维方式表明, 时空对应的认识论原理、对应和中的方法论原理、中和统一的时空本体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因此, 对中医学能否反映出这三个基本规律是哲学反思的重要工作。因此, 从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哲学原理的整合是这一研究工作的组成部分。由于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易经》的统一, 所以历代中医学者对医易相通的哲学问题都有相当深刻的理解, 例如,有清一代名医章虚谷说:“诗、书、春秋, 论世间事迹, 褒君子, 贬小人, 以明治乱之所由, 原非论阴阳之理者。《易》象表阴阳进退消长之理, 儒者用喻世事治乱事之道。……故易为大道之源, 医理、儒理俱在其中, 《易·辞》为儒者之言, 可用治世, 不可治病也。……概医明大道之一截, 易明大道之全体,医书岂真与易书比哉 ? 医经与易经, 体同而用异, 拙集屡申其义矣。 即将先天后天打作两橛, 遂有一橛截全体之见, 而不识其体用所在也。圣人韦编读易,不闻读医, 假年学易, 不闻学医, 盖以此也。圣人为治世之大道, 不为治病之小道, 故言某未达不敢当。然道之用有大小, 而其体一也。其所系之重, 犹先于大道, 何故 ? 盖有性命而后有道德功业。保性命者, 医道也。 其理与《易经》同出阴阳太极之源, 故体同而用异也。 ”(《章虚谷: 《医门棒喝·论易理》)显然, 章虚谷对《易经》和医经的哲学关系的认识是深刻的。由于哲学形式的外化是当代哲学的研究任务, 因此, 和所有对医易相通有相当深刻认识的古代学者一样, 这一研究是以《易经》自在的哲学思维的外化形式阐释中医学的哲学思维的。我们已经把中国哲学暨《易经》中的哲学模式以形而中论的原理进行概括和反思, 由于在中医学中主要体现出医学的目的和方法论的统一 ——“保性命者, 医道也”,所以,对应和中是中医学中主要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方法论。以对应和中的规律进行对中医学的反思, 其表明, 在这一方法论的作用下产生的中医学哲学的主要规律是: 阴阳和中律、五行和中律与三焦和中律。下面对这三大规律进行具体的论述。二、中医学的哲学基本规律就中国哲学的主体性而言, 对应和中者, 人对应天地而和于中者也。因此,于道、器论之, 人是形而中之存在。而人体中之中者, 以藏象论之, 脾胃也 ,以五行论之, 中土也。以三焦论之, 中焦也。而和于中者, 人体健康之象也 ,而离偏于中者, 疾病之所出矣!辨证施治者何以谓之? 辨证者, 由症对应于阴阳、五行、三焦者也; 施治者, 和于中者也; 和者, 由治而达者; 中者, 阴阳、五行、三焦之中者也; 和也者, 阴阳和中律、五行和中律与三焦和中律者也。“夫自古通天者, 生之本, 本于阴阳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岁十二节, 皆生五, 其气三, 数犯此者, 则邪气伤人, 此寿命之本也”(《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于主体性而言, 阴阳对应和于中者也,阴阳对应者, 时空对应之机也, 人的形而中者也。所以,于人而言,“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一阴一阳者, 天地之道; 一开一和者, 动静之机。”(吴谦: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二·六味地黄丸集注》)“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以上的论述在基本的意义上阐明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所以, 如果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偏阴偏阳之谓疾。”(张元素《医学启源·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从而使之阴阳对应成为哲学本体论的依据, 那么, 我认为“阴阳和中之谓医”。阴阳和中者, 医之大用也。“气血之根皆在下, 培养在中, 发用在上。”(郑寿全: 《医理真传·卷三·问病人干咳周身痒者何故》)。“培养在中”者,“黄中通理”者是也。“人之元气,根基于肾, 萌牙于肝, 培养于脾, 积贮于胸中为大气, 以斡旋全身。”(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四卷·治气学郁滞肢体疼痛方·培脾舒肝汤》)“培养在中”“培养于脾”, 中之用也。所以, “凡人中气充足, 则署邪不能相犯 ;署气入侵, 皆气虚招之也。”(陈士铎《辨证录·卷八·内伤门》)。所以 ,阴阳和中律、五行和中律与三焦和中律者, 阴阳、五行与三焦辩证而使之和于中者也。和于中者, 后天而言, 和于脾胃者也, 先天而言, 和于肾者也, 和于脾胃者, 血之用也, 和于肾者也, 气之用也。所以, 后天而言, “人以胃气为本。”(李杲《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对中土的认识,历代医家都有深刻的认识:“脾为土脏,主乎运水, 全身水道, 赖脾为通调。”(吴克潜:《大众医药·第二十四章·卫生门·健康要览》),“胃者, 水谷气血之海也”(《灵枢经·玉版第六十》), “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沈金鳌《妇科玉尺·卷五·崩漏》),“胃者十二经之源, 水谷之海也, 平则万化安, 病则万化危。”(李杲《脾胃论·卷下·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胃受司受纳, 脾司运化, 一纳一运, 化生精气,津液上升, 糟粕下降,斯无病矣。”(王纶:《明医杂著·卷一·枳术丸论》)。以哲学思维论中土者, 以章虚谷为要, 他说:“土本先天太极之廓, 为后天万物之母, 故通贯四气而主于中也……夫太极为。五行之廓者, 生物之道也; 土为太极之廓者, 成物之道也。以五行该有形, 则太极为五行之廓矣。以有形该无形, 则土为太极之廓矣。理气有回环,故生成有顺逆耳。……良以阴阳虽判而太极之体即具阴阳之中, 四象虽分而太极之体即具四象之内。所以加土称五行者, 以表土中即太极之体所在也。是故五行相生循环无间者, 以太极浑然之气流行乎中也。浑然之气无形而土居四象之中,&nb sp;通贯四气以显太极之用, 故其成物则土为太极之廓而浑然之气即寓于中矣。”(章虚谷:《医门棒喝·太极五行发挥》)。关于中医学的哲学基本规律, 以阴阳和中律、五行和中律与三焦和中律的概括, 使之辨证施治成之所为也, 是为中医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规律也。中医学的哲学本体论是以《周易》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 因此, 医易相通者, 哲学思维的统一性也。三、中医学的发展方向由上可知, 医易相通是在哲学思维中的统一, 因此, 作为中医学的文化形式而言, 其本质性与中国文化的形式及本质性是统一的。所以, 中医学在当代发展方向的问题, 宏观而言, 其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发展是统一的, 微观而言,是由中医学的自在的规律所决定的, 而且与当代的哲学思维密切相关。在西医学已经于当代越来越显现出其固有的不足和缺欠的同时, 伴随着中国文化热的出现, 中国医学的优异之处同时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对其进行的哲学反思表明, 从问题的发生的根本原因而言, 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学问题。因为从目前西方文化的模式所暴露出的问题, 不仅仅表现在医学方面, 其更主要的问题是在西方文化的哲学方面。应当认为, 两种医学模式的优劣是在其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形成的, 这些优劣还要在以后的医学和文化的进步中更加明显的表现出来。关心中医学发展的学者显然已注意到中医学的优势, 但是, 除了中医学的医疗实践上的优势以外, 笔者认为, 中医学的优势表现在哲学思维上, 中医学的成就是中国哲学思维所造成的。因此, 正是在中国文化及哲学的统一下所生成的中医学本体论, 使中医学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并将成为人类医学继续发展的相当重要的参照系。但是, 由于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文化和哲学以来所造成的思维定势和对中国哲学的判定的失误, 以至于造成对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形成思维方式上的误导, 影响了中医学的正确发展。因此, 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中医学的哲学本体论及其在实践中的作用, 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的工作, 也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由于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西方的哲学思维的不同, 以至于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从固有的中国文化形式中重视中国哲学的本质性, 即中国哲学是以怎样的本体和本体论进行哲学思辩的。尽管西方的形式化的哲学思维造就了西方文化, 但是, 由于中国的传统哲学不是形式化的, 以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概念和范畴释解中国哲学就势必使中国哲学的本质性受到歪曲, 例如, 对“道”范畴的研究, 以西方哲学形式所进行的疏解, 已使我们看到二律悖反的结论。因此,研究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是哲学和中医学发展的重大的理论问题。例如: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观点, 即认为中国哲学是“天人合一”的, 实际上这并不是哲学上的终极结论, 应该反思和追问产生所谓“天人合一”观念的本体及其这一思辨性的本体论哲学问题, 以最终使中国哲学的本体和本体论形式被发现出来。从道教医学大家孙思邈对中医学的学术性质的观点能够得到中医学本体论问题的相关启示。他认为: “凡欲为大医, 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 须精熟。 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 如无目夜游, 动致颠损; 次须熟读此方, 寻思妙理, 留意研究, 始可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 何者? 若不读五经, 不知有仁义之道; 不读三史, 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百家, 则不能默而识之; 不读内经, 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 不读庄老, 不能任真体运, 则吉凶拘忌, 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 七耀天文, 须探微,若能具而学之, 则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孙思邈:《备急千斤要方》)。由时空对应的本体论和阴阳对应和中的中国哲学可知,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nb sp;“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周易·系辞》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上述的这些论述都说明了中医学本身即是关于“道”的学问, 只有把握了“道”的哲学思辩, 才能具体把握中医学, 但由于自在的思维方式所决定, 中国哲学在历史上并没有象西方哲学那样从西方文化中形成形式化的哲学, 因此,“道”就不可能在形式化的思维中把握, 而只能在存在的整体性上把握, 因此, 一个有贡献的中医学者, 必须象孙思邈所论述的那样, 非达到群书博览, 涉猎百科而得“道”莫属。因此, 举凡历史上的名医, 无一不是对“道”有深刻的体认的得“道”者, 从而使其“医道无所滞碍, 而尽善尽美者矣。”而在完成对中国的文化外化为哲学之后,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规律也将以自为的思维方式指导中医学的研究, 中国哲学的自为的形式将对中医学的发展带来根本的正本清源和本质性的进步。⑶由于西方文化从近代开始的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滥觞, 在当代完成对中国哲学“道”本体论的发掘, 以建构中国哲学的独立形式, 尽管无论对中医学或中国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 就目前的中国哲学的研究的状况而言, 却显的任重而道远。因此, 就中医学界而言, 应当重点研究中医学的哲学本体论问题, 使人的存在本质与存在本体统一, 这将是中医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 中医学应在“道”本体论的思辩形式中, 完成对人的生命的本质性的认识,在确立可操作的形式中, 使人类的生存达到其应达到的境地。以本文所论证的中医哲学的基本规律表明, 中医学的哲学是与中国的文化和哲学统一的, 而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是自在的和独立的系统, 是以人的形而中存在的本体论下所作出的概括, 因此, 人的存在方式应与其形而中的本质性统一。所以, 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是不同于西方文化和哲学的文化形式, 历史和逻辑均表明, 中医学的发展与其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一样有其自在的理路和规律。由此可知, 中医学在当代的发展将取决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发展, 应当认为 ,中医学的发展是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的。发现和顺应中国哲学的规律 ,以人的存在的形而中的本质性与时空层次的对应统一, 使中医学的形式在与人的存在的必然性上统一, 这将是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及中医学在今后的发展进路并将以此实现社会和人类的本体论意义上的自在的存在形式。注 释⑴ 关于中西哲学的统一性问题, 是建立人类哲学的必然性工作, 但这只能是在发现了人类共同的哲学基础之后才能完成的工作, 任何外在的以形式化的努力并以此形式上的归类的方法, 不但违背了形式逻辑的乖诘囊孕问交�呐�∑⒁源诵问缴系墓槔嗟姆椒? 不但违背了形式逻辑的购捅咎迓劢�姓苎�急绲摹>」芪鞣降男问交�恼苎�嘉�炀土宋鞣轿幕? 但是, 由于中国的传统哲学不是形式化的, 以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概念和范畴释解中国哲学就势必使中国哲学的本质性受到歪曲, 例如, 对“道”范畴的研究, 以西方哲学形式所进行的疏解, 已使我们看到二律悖反的结论。因此,研究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是哲学和中医学发展的重大的理论问题。例如: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观点, 即认为中国哲学是“天人合一”的, 实际上这并不是哲学上的终极结论, 应该反思和追问产生所谓“天人合一”观念的本体及其这一思辨性的本体论哲学问题, 以最终使中国哲学的本体和本体论形式被发现出来。从道教医学大家孙思邈对中医学的学术性质的观点能够得到中医学本体论问题的相关启示。他认为: “凡欲为大医, 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 须精熟。 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 如无目夜游, 动致颠损; 次须熟读此方, 寻思妙理, 留意研究, 始可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 何者? 若不读五经, 不知有仁义之道; 不读三史, 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百家, 则不能默而识之; 不读内经, 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 不读庄老, 不能任真体运, 则吉凶拘忌, 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 七耀天文, 须探微,若能具而学之, 则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孙思邈:《备急千斤要方》)。由时空对应的本体论和阴阳对应和中的中国哲学可知,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nb sp;“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周易·系辞》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上述的这些论述都说明了中医学本身即是关于“道”的学问, 只有把握了“道”的哲学思辩, 才能具体把握中医学, 但由于自在的思维方式所决定, 中国哲学在历史上并没有象西方哲学那样从西方文化中形成形式化的哲学, 因此,“道”就不可能在形式化的思维中把握, 而只能在存在的整体性上把握, 因此, 一个有贡献的中医学者, 必须象孙思邈所论述的那样, 非达到群书博览, 涉猎百科而得“道”莫属。因此, 举凡历史上的名医, 无一不是对“道”有深刻的体认的得“道”者, 从而使其“医道无所滞碍, 而尽善尽美者矣。”而在完成对中国的文化外化为哲学之后,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规律也将以自为的思维方式指导中医学的研究, 中国哲学的自为的形式将对中医学的发展带来根本的正本清源和本质性的进步。⑶由于西方文化从近代开始的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滥觞, 在当代完成对中国哲学“道”本体论的发掘, 以建构中国哲学的独立形式, 尽管无论对中医学或中国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 就目前的中国哲学的研究的状况而言, 却显的任重而道远。因此, 就中医学界而言, 应当重点研究中医学的哲学本体论问题, 使人的存在本质与存在本体统一, 这将是中医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 中医学应在“道”本体论的思辩形式中, 完成对人的生命的本质性的认识,在确立可操作的形式中, 使人类的生存达到其应达到的境地。以本文所论证的中医哲学的基本规律表明, 中医学的哲学是与中国的文化和哲学统一的, 而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是自在的和独立的系统, 是以人的形而中存在的本体论下所作出的概括, 因此, 人的存在方式应与其形而中的本质性统一。所以, 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是不同于西方文化和哲学的文化形式, 历史和逻辑均表明, 中医学的发展与其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一样有其自在的理路和规律。由此可知, 中医学在当代的发展将取决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发展, 应当认为 ,中医学的发展是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的。发现和顺应中国哲学的规律 ,以人的存在的形而中的本质性与时空层次的对应统一, 使中医学的形式在与人的存在的必然性上统一, 这将是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及中医学在今后的发展进路并将以此实现社会和人类的本体论意义上的自在的存在形式。注 释⑴ 关于中西哲学的统一性问题, 是建立人类哲学的必然性工作, 但这只能是在发现了人类共同的哲学基础之后才能完成的工作, 任何外在的以形式化的努力并以此形式上的归类的方法, 不但沉诵问铰呒�墓媛桑ㄐ问郊安��问降穆呒�肼呒�安��呒�男问绞峭骋坏模? 而且不可能从形式到逻辑进行不同文化形式的整合, 正如英语和汉语不可能实现在形式到逻辑的统一一样。人类文化的统一首先要求哲学的统一。笔者的研究表明, 人类的文化形式和哲学思维只有在完成时空的形式和方式的还原以后, 才有可能完成, 这是笔者的“时空统一论”哲学体系所力图完成的工作。⑵ 形而中论是以对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而对人类的哲学所作出的哲学概括,这使之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的本质性在主体的形而中性——即形而中者之谓人的明题使主体的存在方式在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的统一中得到证明。这也为中医学的哲学思维找到了根据。 有关形而中论的论述, 请参考拙作:“卦的形式及其本体论内涵”载段长三主编: 《现代易学优秀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599页。 另可参考拙作: “易医相通和生命哲学论略”一文, 载于《亚州医药》杂志, 1996年10月增刊第19页。及拙作“哲学问题在当代和周易哲学观诠释——形而上学与形而中论”载《周易研究》杂志1998年第2期第15页。⑶ 关于中医学在当代的发展和进步, 是以中医学自在的本质性所决定的, 有其与中国文化统一的规律。关于中医学自身的发展问题, 我在“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载陈佑邦主编:《中国道家医学文化研究》黄山书社出版,1997年10月第1版第1页)一文中提出了基本性的探讨, 请参考。
1 )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说的是,能讲解经书的老师易找,能教会怎样做人的老师难求。人生在世,还有比做人更重要的吗?想要得到一个良师是多么不容易啊,那么这个老师要多不容易的传授知识啊?学生知识一味的去理解吸收老师教的知识,那么你们 你们说是备课的难,还是认真的坐在那里去听难?2) 韩愈《师说》有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哪能没“惑”?纵是仰望蓝天白云、登高鸟瞰江湖河海,也会有“惑”,更不要说风风雨雨的人生了。老师解我们的“惑”,从不说教,从不疾言厉色。她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潜润于我们心。老师要多么的辛苦去教育我们啊?!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短短的几年之内甚至几句话,老师就可以打动我们,让学生有了莫大的感触。我想有的道理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绝非没有老师的影响大吧??你说是老师难还是学生难?3)责任——沉甸甸的像一把铁锤我想问对方辩友一个问题..请问在学校内,是老师的责任大还是学生的。可想而知,老师。。老师要对学生的良好身心/成绩/以及校内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负责,学生可以放纵/可以犯错误,那错误的后果谁来被指责呢?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学生的素质怎么这么差,是哪个学校哪个哪个老师教的?请对方辩友告诉我难道老师的责任不大么难道老师不比学生难吗?? 人心都是肉长得啊,谁没有一个老师呢?我想对方辩友可以站在这里,背后肯定有一个负责的老吧?难道你可以说你的工作要比你老师的辛苦?你的供桌比老师的难?那么的话,你肯定伤害到你的老师了,你的老师肯定是很辛苦的为你们凑集资料,睡不着觉,帮你们想对策想战术,,难道说你的老师没有你们学生辛苦??那么的话你就他没人性啦对方辩友。。 如果你不够的话我还可以想~~!绝对都是我的见解哦〉〉 答案补充::: 开篇立论 点: 1)通过老师的责任开篇 2)通过老师的义务3)注意事项:比较的重要性,所以按正理来说(根据题目:做学生难还是做老师难 )就应该完全否决了另一方的存在,换言之,如果你是说作老师难,那么你就完全不可以说学生也很难。因为这个主题的问题,,他们没有问是哪个“比较”难,,所以就有一些局限性,说实话问得不太好。。你可以用没有老师就没有学生/没有老师的悉心教导就没有好的学生。。那么就何谈学生比较苦,如果学生苦,老师更苦。。我相信我们大家都没有听过老师气死学生的案例吧,,但老师被不听话以及捣乱的学生气生病以及起到不想在教学的案件应该是屡见不鲜吧,我肯定对方辩友不会去否认这一点。(如果对方谈到学生的压力导致了叛逆,所以学生太苦了)这是可能的。所以你要讲难道老师没有压力吗?老师的压力更大,他们面对的压力和学生是不同的,他们有社会/家庭/责任/经济/很多方面都是学生无法拥有的。。。所以压力这方面你们是稳操胜券了。老师庞大的工作量。。他们的工作量远远超出了学生,,他们要批改,备课,以及学校的活动等,在加上家庭子女的教诲/教学等反方肯定会说,:请对方辩友不要把话题拉的太远,这关他们家庭子女什么事,难道别的职业的父母就不回去理会自己的孩子吗?你们就讲,那你就错了,之所以他是个老师才更应该去管教自己的孩子甚至给予补习等,为人师表嘛,难道对方辩友就这么自私,让老师知道的这么多知识只交给你不成?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辩论中的立论战术 辩论是由立论(辩护)和反驳两个基本环节构成的,其中立论就是为了证明己方的基本立场,它是反驳的基础和必要的阶梯。辩论中如果没有必要的立论,反驳就会显得强词夺理,苍白无力,而且,辩论中如果自己的立论不稳,自然会被对方攻击得只有招架之功,更谈不上对对方的攻击了。可见,立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辩论的成败。因此,辩论中要特别注意加强立论的力度。下面简单介绍几种立论战术: 逻辑严密,框架严整 立论中,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构建严密无懈的理论框架,从而使自己的立论坚实。严谨,无任何漏洞可寻,这是使辩论获胜的关键。如“万家乐杯”电视辩论大赛上,北京大学队与国际关系学院队的辩论题目是:“我国现阶段应该鼓励私人购买轿车。”这一题目的关键是“轿车”“鼓励”和“我国现阶段”这三个词。如何找准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一条强有力的立论思路,这是能否构建严密的攻防体系的关键。最后,作为正方的北大队根据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推导出了这样的思路:现阶段发展轿车工业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由于轿车工业“三高一快”的特点,轿车工业被证明是经济起飞最有力的助推器,轿车的质量和产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我国也不例外.要想促进工业发展,必须发展轿车工业。其次,轿车工业要发展,关键在市场。如何扩大轿车市场,最便捷的办法是使轿车“飞人寻常百姓家”。所以,轿车工业同鼓励私人购买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他们再依据其必然的逻辑联系充分论证了“鼓励购买”的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充分考虑了对方立论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即我国的公路交通的拥挤憎况,轿车的私人消费是否会是一种奢华的超前消费倾向),并对此一一作了周密合理的论述准备。由于北大队在立论中充分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来确立自己的论证体系,确保了该体系的严整周密,所以他们的立论在实践中既立得起,又防得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出其不意,“破”中求“立” 辩论,说到底是一种知识、智谋的较量,辩论的一方在立论时如能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谋,在透彻地分析辩题的基础上,突破对方立论的防线,巧妙地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给对手一个“措手不及”,这样便能大大削弱对方的攻击力。如94长虹杯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南京大学队迎战吉林大学队,吉大队作为正方的立场是: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是发挥个人专长。南大队作为反方其立论思路有很多,比如可以说“首要的标准是社会需要”,也可说“是收入丰厚”“是兴趣”等等,但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太平常而可能落人吉大队事先准备好的猛烈进攻中。你说“社会需要”,他讲择业是主观行为,“发挥个人专长”正是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你说“收入丰厚”,他说:对方辩友在养育自己的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以一己私利为先,向人民讨价还价,多么让人痛心和失望!如此,南大队将难以招架。最后,南大队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观念:大学生择业复杂多样,没有也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首要标准!并指出,没有证明大学生择业应当有一个统一的首要标准,就去强调这个首要标准是“发挥个人专长”,这无疑于在流沙上盖楼。此语一出,举座皆惊。由于南大队的观点从根本上动摇了对方精心设计的立论,吉大队毫无准备,顿时乱了阵脚,以致在规范性发言中几乎未对此进行反驳。南大队在以前所未有的创新勇气击破对方的同时,又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立论:大学生应以个人的自我完善和推动社会进步为择业方向。如此一来,南大队便很快占据了场上的主动,收到了十分明显的场上的效果。 另辟蹊径,李代桃僵 当辩论中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在立论过程中就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办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比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一辩题就是很难辩的,因为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从常识上看,是很难把这两个问题截然分开的。复旦大学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首先做了以下设想:如果让他们去辩正方的话,他们就会引入“社会影响”这一新概念,从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不是“社会问题”,并严格地确定“社会影响”的含义,这样,对方就很难攻进来。后来在辩论时他们却抽到了反方的签,要阐述“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完全否认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也会于理太悖,因此,他们在辩论中引入了“医学途径”这一概念,强调要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解决艾滋病,而在这一工程中,“医学途径”则是必要的部分之一。这样一来,他们的周旋余地就大了,对方得花很大气力纠缠在他们提出的概念上,其攻击力就大大地弱化了。“李代桃僵”这一战术的意义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己方立论中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 少下定义,多做描述 在立论(辩护)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即给概念下定义。可以说,下定义是明确我们的基本观点,澄清我们的基本立场的主要方法。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我们在辩论中热衷于给每一个概念都下明确的定义,很可能因此给对方提供许多意想不到的炮弹,而且,把辩题和概念交代得大清楚了,辩论中也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比如“温饱”这个概念,如果把它定义为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社会的大部分人都无衣食之困”、那么对方马上就可以追问:“你的社会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它指一个团体。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也可以问:“你的‘大部分人’的含义是什么?是人口60%、70%还是80%?”对这些问题,如果你继续回答,就又可能会暴露出许多新问题,从而完全陷入被动应对的局面。因此,在解释概念时,既要说出什么,又必须隐藏什么,即采用描述的方法来搪塞。所谓“描述”,也就是不揭示概念的本质涵义,只是从现象上对概念进行描述,甚至是同义反复的描述。如对“什么是温饱”的问题,复旦大学队是这样回答的:“温饱,就是饱食暖衣”。这个口答实际上是同义反复,没有提供任何新的东西,但它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已清楚地阐释了这个概念,而对方又抓不住任何把柄实施攻击。这样,在后面的辩论过程中,当复旦大学队对“温饱”这一概念作出新的补充和说明时,他们就显得比较灵活、自由,不至于被对方抓住什么矛盾。 总的来说,在辩论中要注意恰当使用描述和定义的方法,两者不可偏废,但要尽量多用描述,从而达到既讲清某些问题,又隐蔽另一些问题的境界,使对方不能迅速地判断并抓住己方观点中根本性的东西来攻击。辩论中的立论是一个灵活多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运用的战术也是灵活多样的,上面列举的只不过是实践中几种最重要的也最常用的故术,还有很多的好的战术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不断地积累、总结,这样,才保证我们在辩论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论辩中的反客为主的技巧 反客为主的原意是: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在论辩赛中,被动是赛场上常见的劣势,也往往是败北的先兆。论辩中的反客为主,通俗他说,就是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本文试以技法理论结合对实际辩例的分析,向大家介绍几种反客为主的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今天基本上任何一个中国人或者说任何一个种族的人都知道杀人者死,或者都知道杀人是不对的,“知”是如此容易,那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无法克制内心的欲望而去杀人呢?所以说“行难”啊!(掌声)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这里,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辩题中的“知”,不仅仅是“知道”的“知”.更应该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知”;守法并不难,作为一个行为过程,杀人也不难,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制内心滋生出恶毒的杀人欲望,却是很难。这样,正方宽广、高位定义的“知难”和”行易”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行难…的攻击之力,有效地回击了反方,使反方构建在“知”和“行”表浅层面上的立论框架崩溃了。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论辩中曾出现过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诚然,实际临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不是随时都有“孙行者”“孙悟空”这样现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也就是说,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比如,在关于“治贫比治愚更重要”的论辩中,正方有这样一段陈词:“…对方辩友以迫切性来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诉您,我现在肚子饿得很,十万火急地需要食物来充饥,但我还是要辩下去,因为我意识到论辩比充饥更重要。”话音一落,掌声四起。这时反方从容辩道:“对方辩友,我认为‘有饭不吃’和‘无饭可吃’是两码事……”反方的答辩激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正方以“有饭不吃”来论证贫困不足以畏惧和治愚的相对重要性,反方立即从己方观点中归纳出“无饭可吃”的旨要,鲜明地比较出了两者本质上的天差地别,有效地扼制了对方偷换概念的倾向。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 神话故事都是夸大其事以显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绝对不能让反方迂旋于就事论事之上,否则,反方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方法论”必占上手。从上面的辩词来看,反方的就事论事,理据充分,根基扎实,正方先顺势肯定“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既而均人“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势不可当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谓精彩绝伦! 四、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例如,在“跳槽是否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论辩中,有这样一节辩词: 正方:张勇,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就是从江苏跳槽到陕西,对方辩友还说他没有为陕西人民作出贡献,真叫人心寒啊!(掌声) 反方:请问到体工队可能是跳槽去的吗?这恰恰是我们这里提倡的合理流动啊!(掌声)对方辨友戴着跳槽眼镜看问题,当然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的流动都是跳槽了。(掌声) 正方举张勇为例,他从江苏到陕西后,获得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空间,这是事实。反方马上指出对方具体例证引用失误:张勇到体工队,不可能是通过“跳槽”这种不规范的人才流动方式去的,而恰恰是在“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合理流动”去的,可信度高、说服力强、震撼力大,收到了较为明显的反客为主的效果。 五、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超越)市场经济”的论辩中,有如下一轮交锋: 反方:……我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 正方:对方辨友这里错误地理解了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就是说,所有的交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换,雷锋还没有想到交换,当然雷锋精神谈不上等价了。(全场掌声) 反方: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请君人瓮”之意,有备而来。显然,如果以定势思维被动答问,就难以处理反方预设的“二难”:选择前者,则刚好证明了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的观点;选择后者,则有背事实,更是谬之千里。但是,正方辩手却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设定,反过来单刀直人,从两个预设选项抽出“等价交换”,以倒树寻根之势彻彻底底地推翻了它作为预设选项的正确性,语气从容,语锋犀利,其应变之灵活、技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辩场上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一些反客为主的技巧还仅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反客为主还需要仰仗于非常到位的即兴发挥,而这一点却是无章可循的。 让道理说服双方 我们知道,论辩赛的论辩并不需要说服对方,而只需要说服评委与听众;只要评委与听众被说服,论辩也就胜利了。以软化对立为目的的日常论辩则不一样,它不仅要求说服对方而且要求自己做好被说服的准备(这一点正是论辩赛的大忌),可以这样说,在日常论辩中,不是一方被另一方说服,而是双方都被道理说服。在论辩中,只有双方都讲道理,对“能够找到真正的对立,才能够真正地软化对立。 因此,日常论辩的要求是:力求让道理去说服双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讲清自己的立场,听清对方的立场,将双方的立场辨析清楚,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巧妙地改变自己的立场。 一、自己的立场要讲清楚 讲清自己的立场,包括讲清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尤其是论点),讲清自己的立场,不致使对方误解自己,引发不必要的新对立。例如: 四川的小刘和浙江的小杨是好朋友,零花钱经常一块儿花。一次,两人买榨莱,小刘买了一袋四川榨菜。小杨很不乐意:“你怎么不买浙江榨莱?”小刘:“浙江榨菜的味道哪能有四川榨菜纯正呢?”小杨:“你真不会吃。浙江榨菜的味道才叫纯正呢!”小刘:“我不会吃?我是吃榨菜长大的,吃了几十年,恐怕是你不会吃吧。”…… 双方都没有把自己的立场讲清楚。什么叫“纯正”?这是一个含义模糊的词。也许双方真正的对立是:小刘是四川人,喜欢吃麻辣味的榨菜;小杨是浙江人,习惯吃甜味的榨菜。由于没有讲清立场,反倒引发了新的对立:谁更会吃榨菜? 二、对方的立场要听清 对于对方的立场,重在一个“听”字。做一个良好的倾听者,听清对方的立场,有助于正确理解对方,不致发生误会。 1.对方已说的话,要注意他是在什么意义上说的。听话听音,一方面指要听出对方有意义的弦外之音(如双关语),这一点做到不难。难的是在另一方面,要听出说话者本人也不一定意识到的含义,例如: 奥运会亚洲九强赛中国对巴林一役中,李金羽射入两球让中国以2:1获胜。但他又有两个单刀球没进,让中国队的净胜球难以超过韩国队。经常看足球的甲与经常踢足球的乙展开论辩。甲:“李金羽不行,中国前锋不行。”乙:“李金羽不行?你上去试试看。没踢过球就不要乱讲。”甲:“没踢过球,难道我就没看过球吗?”…… 球迷甲说李金羽不行,也许是在跟世界级前锋作比较;球员乙说李金羽行,显然是在跟自己作比较,在这个意义上,双方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对立。问题糟糕在:由于互相没有弄清楚对方的话是在什么意义上说的,反而因虚假的对立而引发新的对立:谁有资格评球----经常看球的还是经常踢球的。 2.对方没有说出来的,不要贸然替对方下判断。 首先,与对方肯定的话相对的判断,对方不一定否定它;与对方否定的话相对的判断,对方不一定肯定它。因为相对判断不是相反判断。举个例子,老师斥责小明:“作文里该用句号的地方你怎么不用句号呢?”日常论辩里人们往往认为老师的话包括这个意思:小明在作文里该用句号的地方没用句号,其实不一定,老师说这句话也许是因为小明的作文里没有句号,或者是仅仅在某一处该用句号的地方用了别的标点。在日常论辩里这类错误也很常见。例如: 主人请客。丁一直没来,主人等得不耐烦:“该来的怎么还不来。”甲想主人是想说“不该来的却来了”,于是扭头就走。主人见状,说道:“不该走的走了。”乙一听不乐意了,这不明摆着说:“该走的没走吗?”于是起身就走。主人急了,追了出去:“我没说你。”丙一听,心想是在说我吧,也回家去了。 人们一般从这则流传甚广的笑话(其中论辩并未持续,而且语言形式不完整)中引出说话要小心谨慎的教训;但从另一方面看,又何尝引不出听话要小心谨慎的教训呢?甲乙丙若不替主人下判断,对立也就不会不可收拾了。 其次,不要任意扩大对方的话。任意扩大对方的结论,使之变得荒谬可笑,这是论辩赛的常用技巧。日常论辩要求用道理说服双方,而非一方战胜另一方,这样做就不妥了。例如: 甲乙二人买完体育彩票后,甲说:“发行体育彩票好。可以为体育事业筹集大量资金。”乙说:“我看不好,这是在助长群众的赌博心理。”甲:“毕竟目的不同嘛。买彩票是为体育事业做贡献,哪能等同于赌博?”乙:“既然发行彩票可以集资,是不是要发行航空母舰彩票,登月彩票?是不是我家修房子缺钱,也来发行彩票呢?”…… 在这场论辩里,乙扩大了甲的论点,甲赞成发行体育彩票,但他不一定赞成凡是缺钱就发行彩票。乙的这种作法是在给软化对立找麻烦。 三、双方的立场要辩析清楚 通过讲清自己的立场,听清对方的立场,从而对双方观点的优劣得失有个清楚的了解,明白真正对立之所在,这是从道理上软化对立的关键。例如: 1999年高校扩招,舆论褒贬不一。在某电台的直播访谈节目里,一个高中毕业的外企总经理与一个大学青年讲师为此事展开论辨。总经理认为:扩招无甚意义,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上大学的必要,因为他们同样可以生活得好好的;少数人也没必要上大学,因为通过努力他们一样可以有汽车,有洋房。大学讲师则持相反的观点:高等教育应该向更多的人敞开大门,因为人们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在节目的最后,大学讲师总结道:“我与总经理的根本分歧其实并不在于是否赞成高校扩招,而在于:到底是知识还是物质生活应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讲师与总经理的根本对立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可贵的是讲师在表面的对立之下找到了真正的对立。只有软化了真正的对立,才算是真正软化了对立。辨 析双方立场,找出真正的对立,这是软化对立的前提。 四,巧妙地改变自己的立场 日常论辩要软化对立,所以不讲究论辩赛的“守住底线”。打个比方,论辩赛双方是两块拒绝融化的冰(谁融化谁输);而日常论辩的双方则是两团燃烧的火(真理之火),凑在一起火焰才旺。为了软化对立,日常论辩要求适时变化自己的观点,以与对方取得一致。以下是两种较好的作法。 1.把自己的观点归结到对方的观点中去,让双方的立场都得到改造。例如: 某公司市场部经理与开发部经理为一种新产品的开发论辨起来。市场部经理认为:在开发一种新产品之前,应先作详细的市场调查,看看消费者有无这种需求。开发部经理则认为:新产品的开发必须保密,让顾客和同业竞争对手都感到神秘才好,两人论辩了一会儿,都感到自己的立场有问题。市场部经理主动提出:开发部经理的主张是正确的,但开发之前最好进行一次一般性的市场调研。 市场部经理把自己的立场从详细的市场调查调整为一般性的市场调研,以此来符合对方的观点(要保密),从而软化了对立。 2.把对方的观点归结到自己的观点中来,以引导对方,例如: 目前在校生近视眼发病率很高,医生 A认为主要是个卫生问题,是用眼不卫生引起的。医生 B则认为主要是个教育问题。 A:“近视眼大多是由看书时间过长。看书姿势不正确等用眼不卫生引起的,自然是个卫生问题。” B:“你想过没有,如果学生压力不重,学生会长时间看书吗?”A:“也会呀,他们也许会长时间看课外书。” B:“既然这样,学校又为什么不加强用眼卫生教育呢?”A:“可能教育了没起作用嘛。”B:“教育居然不起作用,这难道还不是一个教育问题吗?” 在这场论辩里,医生B巧妙地把A的观点引入自己的观点之中:即便是个卫生问题,也首先是一个卫生教育问题,从而还是一个教育问题。 当诡辩者引用名言时…… 生活中常有争辩或辩论,这些论争有时合乎逻辑,有时也有诡辩搀杂其中。诡辩者在理屈词穷之时,往往引用名言对自己的观点、论题进行证明,“拉大旗作虎皮”,摆出自己与名人、与真理站在一起的架式,使对方“措手不及”而自己“绝处逢生”。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这里介绍几种化解的“招数”: 1.针锋相对法。意即当诡辩者引用名言佐证时,反驳者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引用名方论证反驳。这样把对方给你施加的难以辩驳的窘况,如法炮制地施加给对方。有一次, 几位男女朋友相聚,争辩起家庭教育中父母责任问题,女同胞一致认为父亲作为家长应承担主要责任,男同胞多数则持相反意见,双方都言之凿凿,相持不下,无论东道主如何“调和”(阐明两者都重要)地无济于事。忽一女同胞说:“我国古语就说了养不教,父之过而不说母之过,可见做父亲的肩负着教育子女的主要责任。”言者有点得意。男同胞们一时语塞,东道主连忙反驳:“这也不尽然。我们知道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他在著名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指出:母不母,则子不子,说明母亲对教育子女也负有责任。”这下,女同胞也语塞了。东道主接着阐明自己观点,“我们都可以证明父亲和母亲对教育子女有重要作用与责任,但是只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或者把责任推给另一方都是片面的。正如鲁迅所说: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这样旁征博引地反驳与论证,容易使对方心服口服。 2.推至极端法。诡辩得出的结论是荒谬的,即使引用名言来印证也掩盖不了其荒谬性。某青年夫妇,因新婚不入,男的仍未改单身汉特性,下班后自由自在,不大沾家,甚至与哥们儿通
那就找这样的论文书籍(中医学)看呗,看看别人的论文题目是啥,肯定能给你思路
在社会中,“老实人”常常是被淘汰的对象,而那些机灵的会根据不同情况而改变的人却总是如鱼得水,就像雪地里的拓树和雪松,在同样的环境下,却又不一样的结局。
在21世纪,社会越来越多变,人们也越来越现实,在这个充斥着现在化气息的动感型社会中,好像已经没有了老实人可落脚的地方。人都是会改变的,身体、面貌、思想、更甚于灵魂。在这个冲忙机遇与黑暗的社会中,人的本性更是被影响的彻底。以前要求人们要勤劳,老实,能干,耐吃苦,只要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好的生存;现在,要求人们要勤劳能干,聪明伶俐,既要忠诚,又要狡诈,具有双重人格。在自己的利益面前要老实,在别人的利益面前要奸诈。世道的发展演变太快了,让人有些跟不上脚步。很多老实人都被淘汰掉了,老实的本性已经是可有可无的了。最重要的狡诈,机灵,适应能力强。有时候就算你狡诈,多变也可以,只要你能谋取利益,这个社会就能有让你立足的地方。
这又让那些老实人还有什么立足之地啊?世态炎凉,社会这个圈子已经不需要老实人了,它需要的时利益,除了利益,还是利益!
再怎么想,我都觉得我们不应该失去了六七十年代人老实厚道的本性。那是长辈们代代传下来的做人之本,到了我们这儿却完全变了样!这让我们情何以堪啊!我们可以计量可以改变,但是本性却不可变!当然,我们也可以去改变这种愚笨的老实。老实并不是说别人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我想的老实就是:你可以有自己的思维,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前提是它是正确的。要机灵要会处事,这是跟上时代的根本,但却不为利益处事,不为金钱处事,我做我自己,绝不做愚笨的任人摆布的老实人!
别人说诸葛亮值得人尊敬,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刘备父子,终于蜀国,可是,为什么我觉得他就是我思想中的愚笨的老实人呢?如果是因为被刘备的惜才感动因为忠诚因为报恩而跟随,那么我赞同,他是一个懂得回报别人,忠心,知恩图报的人。所幸,刘备也算是个明君。可是刘备有个不争气的儿子,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一直跟随在刘禅(阿斗)的身边,可是阿斗并没有管理国家的才能,果然如小名所说,只知玩乐,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的才能我是赞同的,可是再有才能的人也会因为愚笨而被比他有心计的人推下去,就是因为一时的老实,才会落得那样的结果。如果,他可以很狡猾,自己管理这个国家,让阿斗在旁学习,或者养其一生蜀国也不会灭亡了吧。就因为忌惮世俗人的眼光和流言蜚语,就因为他得愚忠,一个国家也就这样没了。有时候,老实国了头也是一种错吧。我想的老实不是愚忠,不是愚孝,我想要的是能保护我爱的人、地方、国家,但却不愚笨得老实。从诸葛亮的身上,看到了许多,我想说:追随的方法有很多种,为什么要苦了自己又苦了别人呢?
我想要做的,是和他们不同的老实人。尽管我有心机、尽管我会应变、尽管我会因为不同的环境而改变自己,但,那也只是我生存的一种方式,为自己找落脚之处的方式。我仍然会是爱家爱国却不愚笨、愚忠、愚孝的老实人!
【2015四川卷】
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与聪明”展开讨论。
甲:老实就是实诚、忠厚,聪明就是机制、敏锐。
乙:老实和聪明可为一个人兼而有之。
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不一定是真聪明。
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
【高考语文名师谢明波简评】
老实是另一种聪明,吃亏是福这类的民间俗语并不算得新鲜,但其中所蕴含的真理却是充满大智慧的。对于这类发表观点的材料,立意入手须知,有多少个观点就至少有多少个审题立意的角度以供参考写作。丙同学的观点最具辩证性,值得一写。
[原标题:名师解析2015年四川卷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点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展开了讨论。
甲:老实是实诚、忠厚,聪明是机智、敏锐。
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
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剽窃,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解析:
今年的四川的高考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走的是近几年四川卷作文命题 “小材料,小哲理,深思想”的老路。自主空间比较大,但有一定的难度。作文材料中有关“做人”中“老实”与“聪明”的辩论,是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分辨能力,属于思辨性材料作文。材料中对“老实”“聪明”的不同解读,是引导考生进行思考,并不是只三种解读。考生要关注后面的省略号,省略号包罗的内容是无限的,这是自由空间比较大的一种体现。
命题者对三种或者更多的解读没有做倾向性的表态,可以有无数的写作内容,但无论写什么,还是要回到老实与聪明上来。这个作文题,看似是材料作文,实际上是思辨型的话题作文,话题是“老实与聪明”。
“老实”与“聪明”应该做怎样的判断?这里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问题。
材料中的“聪明”应区分“真聪明”和“假聪明”,“大聪明”和“小聪明”,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做法,急功近利的做法,损人利己的做法,为一己之私而损害集体、国家的做法等都不能称为真聪明、大聪明。这里有几个层次:个人、集体、社会、国家、自然。这几个层面之间的事情,正向的就是真聪明,是现在社会提倡的正能量。这很好地体现了高考作文的育人功效。
这里的“老实”也不是懦弱的体现,定位为奉献、诚信、吃亏、勤劳、负责、有担当、讲原则、淡泊名利、坚守做人底线等。
在审题时,还要注意这里既有思辨性,又需要关注现实性。因为材料之外的引语“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作文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让考生人人有话可说。这是“以人为本”的真正体现。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那种只跑到昔人那里寻求帮助的写作方式不能满足今年的作文。这种在试题里就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现实性指向非常明确,需要考生关注现实人生、关注现实社会。
审题时,首先要捉住关键短语:“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就联系到做事,这样“老实”与“聪明”就不是停留在对“人”的层面平常的评价上,而是通过 “事”来评判“何为聪明”,如此,思路就打开了。可以写任何事情,能跳出作文设计的陷阱——只围绕“老实”和“聪明”行文。
本材料审题似乎不难,但要写出成功的作文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所以考生可以写“成长”,适得其反,一开始可以看做是“聪明”,但从整个生命来讲,则非真聪明。也可以一开始看作是“老实”,但从本质上来讲,实则是大聪明。
上面所提到的正面与反面的内容都可以写,最好引到自己熟悉的内容上来。
今年的材料作文现实性和思辨性较强,考生可以引用的材料很多,只要打开思路,做好扣题,写起来不会是难题。
参考立意:1、聪明的最高境界就是老实,诚信可赢天下。
2、聪明和老实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处事风格,聪明可以帮助自己和别人认识世界,锐意进取,老实诚信可以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巧妙处置惩罚好二者关系,可以使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更加美好。
【作文范文】
聪明反被聪明误
作者:松月
聪明与老实,孰优孰劣?
凡事阴极而阳,阳极而阴;衰极而盛,盛极而衰。一个人聪明过分,也不是一件好事,就拿杨修和王熙凤来说,就是“聪明反聪明误”典型例子。
一、杨修的鸡肋
要说杨修之死得冤,首先得来看看《三国演义》中杨修的聪明:
其一、一天,人们为曹操新修了一个花园,曹操观赏一番后,于是在花园的门上提一“活”字,左右都不解其意,而杨修说“门内添一活字,为阔,这是丞相嫌门太阔了,应该拆去这道门。”后曹操知道此事,虽脸上喜欢,心中却很忌恨。
其二、曹操征汉中,带上杨修。正在进退维谷的境地,曹操夜颁号令“鸡肋”,杨修便叫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途。夏侯惇问及此事,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惋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于是军中无不准备行装,曹操听闻此事,震怒,立刻命人将他推出斩首示众。
杨修的聪明,在于很能推测主公的心思,但有才却被杀,正是被聪明所误。曹操手下谋士林立,将才云集,像程昱、郭嘉等人其贤能并不比杨修差,但他们都能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把自己的聪明藏在心里,显得老实,实则是大智若愚。
二、王熙凤的算计
《红楼梦》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正是说的王熙凤。应该说,她上得贾母、王夫人的欣赏,下得小辈及仆役的尊敬。“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得”,“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真真泥腿王老五,专会打细算盘”,“天下人都叫你算计了去”,“嘴甜心苦,阳奉阴违。”
王熙凤这样一个精明人物,却落得孤苦伶仃,身心劳碌至死最终又一无所获的下场,她的起劲,她的“全心全意”,换来的是贾贵寓下人的一片不满,最终也没有使贾家有什么起色,最后自己也凄切地死去。这不正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
王熙凤只知进,不知退,不知得饶人处且饶人,只知损人利己,不知广施膏泽。倒是李纨并不轰轰烈烈,并不劳心勉力,却落得人缘好,儿子的功成名就,到处显得老实,实则是“难得糊涂”的大聪明。
三、后记
其实说到底,杨修、王熙凤都是不是真正的聪明者。真正聪明的人看起来和做起事情来都像“糊涂”一样,不计较暂时的得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不看重眼前短暂的目标。为了心中的理想和长远的目标,可以忍受一切的孤苦和寥寂。
苏轼给儿子取名为苏钝,即是希望他儿子看上去,不是那种太聪明的人。而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范文二
在社会中,“老实人”常常是被淘汰的对象,而那些机灵的会根据不同情况而改变的人却总是如鱼得水,就像雪地里的拓树和雪松,在同样的环境下,却又不一样的结局。
在21世纪,社会越来越多变,人们也越来越现实,在这个充斥着现在化气息的动感型社会中,好像已经没有了老实人可落脚的地方。人都是会改变的,身体、面貌、思想、更甚于灵魂。在这个冲忙机遇与黑暗的社会中,人的本性更是被影响的彻底。以前要求人们要勤劳,老实,能干,耐吃苦,只要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好的生存;现在,要求人们要勤劳能干,聪明伶俐,既要忠诚,又要狡诈,具有双重人格。在自己的利益面前要老实,在别人的利益面前要奸诈。世道的发展演变太快了,让人有些跟不上脚步。很多老实人都被淘汰掉了,老实的本性已经是可有可无的了。最重要的狡诈,机灵,适应能力强。有时候就算你狡诈,多变也可以,只要你能谋取利益,这个社会就能有让你立足的地方。
这又让那些老实人还有什么立足之地啊?世态炎凉,社会这个圈子已经不需要老实人了,它需要的时利益,除了利益,还是利益!
再怎么想,我都觉得我们不应该失去了六七十年代人老实厚道的本性。那是长辈们代代传下来的做人之本,到了我们这儿却完全变了样!这让我们情何以堪啊!我们可以计量可以改变,但是本性却不可变!当然,我们也可以去改变这种愚笨的老实。老实并不是说别人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我想的老实就是:你可以有自己的思维,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前提是它是正确的。要机灵要会处事,这是跟上时代的根本,但却不为利益处事,不为金钱处事,我做我自己,绝不做愚笨的任人摆布的老实人!
别人说诸葛亮值得人尊敬,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刘备父子,终于蜀国,可是,为什么我觉得他就是我思想中的愚笨的老实人呢?如果是因为被刘备的惜才感动因为忠诚因为报恩而跟随,那么我赞同,他是一个懂得回报别人,忠心,知恩图报的人。所幸,刘备也算是个明君。可是刘备有个不争气的儿子,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一直跟随在刘禅(阿斗)的身边,可是阿斗并没有管理国家的才能,果然如小名所说,只知玩乐,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的才能我是赞同的,可是再有才能的人也会因为愚笨而被比他有心计的人推下去,就是因为一时的老实,才会落得那样的结果。如果,他可以很狡猾,自己管理这个国家,让阿斗在旁学习,或者养其一生蜀国也不会灭亡了吧。就因为忌惮世俗人的眼光和流言蜚语,就因为他得愚忠,一个国家也就这样没了。有时候,老实国了头也是一种错吧。我想的老实不是愚忠,不是愚孝,我想要的是能保护我爱的人、地方、国家,但却不愚笨得老实。从诸葛亮的身上,看到了许多,我想说:追随的方法有很多种,为什么要苦了自己又苦了别人呢?
我想要做的,是和他们不同的老实人。尽管我有心机、尽管我会应变、尽管我会因为不同的环境而改变自己,但,那也只是我生存的一种方式,为自己找落脚之处的方式。我仍然会是爱家爱国却不愚笨、愚忠、愚孝的老实人!
“学会做人,我看老实与聪明”展开讨论。 甲:老实就是实诚、忠厚,聪明就是机制、敏锐。 乙:老实和聪明可为一个人兼而有之。 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不一定是真聪明。 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 【高考语文名师谢明波简评】 老实是另一种聪明,吃亏是福这类的民间俗语并不算得新鲜,但其中所蕴含的真理却是充满大智慧的。对于这类发表观点的材料,立意入手须知,有多少个观点就至少有多少个审题立意的角度以供参考写作。丙同学的观点最具辩证性,值得一写。 [原标题:名师解析2015年四川卷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点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展开了讨论。 甲:老实是实诚、忠厚,聪明是机智、敏锐。 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 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剽窃,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正在将“老实”与“聪明”对立的时代。在当下社会中,只要谁被贴上了“老实”的标签,基本就属于被坑被压制的地位。即使在相亲的场所,谁要是贴上这个标签,基本就只有被灭灯的份。在市行意义上,“老实”基本与“窝囊”“无用”“笨拙”等词语联系在一起,成为对人负面评价的词语。
但“老实”的前身并非如此,曾几何时,在社会上,只要一个年轻人被夸“老实”,仿佛胸口就贴上了一个荣誉的勋章。彼时的“老实”,是“踏实”“诚恳”“守规矩”的代名词。在那时的价值体系里,这些都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美德。我那贫穷的父亲,就是用身上这些品质,赢得了我外公和母亲的心,可以说,我就是“老实”被善待时代的受惠者,我因为老实不被嫌弃和鄙视,而来到这个世界。
而“聪明”的经历远没有这么复杂。无论在哪个时代,耳聪目明、头脑灵活,永远是令人喜欢并心向往之的。但在聪明之中,有一类令人厌恶的,就叫“小聪明”,这种小聪明中的典型人物,莫过于蓝精灵家族中的聪聪,这个永远从自己利益出发,所有聪明才智都用于算计别人,眼中永远没有正义与公理,只有利益与功利的数字。这种人在我们的社会里很多,他们如水中的蓝藻一样,不断毒化着社会的质感,将社会生态环境,向着恶循环的方向逼近。很多令人齿冷的社会现状,与这种聪明人越来越多并活得如鱼得水有关。与之相对的,则是“老实”的被妖魔化,与之一起被妖魔化的,还包括“原则”“坚守”“担当”等品质。
善良的人们总是在为“老实”寻找善意的结局,心灵鸡汤里充满了像阿甘一样歪打正着式的老实者的美好结局,今天一个故事讲笨徒弟因为笨功夫而得到师傅的衣钵,傻伙计因为不贪便宜而得到主人的遗产。但这并不足以改变人们对“老实”与“聪明”的根本看法。更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老实”在当下社会中的尴尬经历。因为现实的得失,比鸡汤的说教有力一百倍。
行文至此,我想起我的一位朋友,他就是一个如假包换的老实人。老实到几乎每到一处打工,老板都觉得有义务要赖他的工资的地步。他几乎到了生计无门并开始仇视社会的地步,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到新加坡打工,在新的环境里,他的老板,却因为他的老实,而格外器重他,这让他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正确认识“老实”与“聪明”,让它们各归其位,我们的社会才会正常并充满生机。一个好的社会,是既能让聪明人发挥才智,同时让老实人也不受鄙薄和侵扰的社会。让我们认清这些道理,从自身做起,去正本清源,为纯洁社会空气,做出自己的努力。
明”,在我的生活中,才发生了许多趣事.
玩累了,我和爸爸才从球场回家,几乎每个周末都是如此.
大概是规律吧.每次回到家,妈妈总是要冲我唠叨几句:“你真糊涂!都那么大了,还下什么棋!你看看,把考试又考砸了,好说歹说你总不听,你真糊涂!”爸爸呢,也是老一套:“这小子,还真聪明,我教他的棋艺被他掌握得差不多了,连我也快不如他了.”爸爸是棋迷,总是唱反调.虽然他的“三脚猫”不怎么样.这下爸爸成了我的“保护神”,我便理直气壮地“回敬”妈妈:“五子棋是智力游戏,有什么不好?再说现在的小孩就是好玩……”,“好动脑还差不多,”妈妈打断了我的话,对爸爸说,“这就是你的宝贝儿子,老子糊涂,儿子也糊涂……”
我连忙打哈哈:“谢谢妈妈,我虚心接受,下次改正.”同时朝爸爸做个鬼脸,爸爸、妈妈的争辩才告一段落.
“你真聪明!”:
为了“惩罚”我,妈妈硬是逼着我学枯燥无味的数学奥数,说是邻居家的孩子就学的很好.没想到妈妈这一招,竟使我在学校举行的竞赛中获了奖.
“妈妈,我获奖了!”我刚飞进家门便嚷开了.
爸爸闻声赶来,我连忙递给他我的奖品.没想到爸爸脸色晴转多云,“语文都没学好,还学奥数”
可是妈妈出来了,双手使劲往围裙上擦几下,抢过证书,看了两遍眉飞色舞地说:“你真聪明!我才给你买本书,你就学的那么好……”
“好什么!干这种事有啥前途,你真糊涂!还不如跟我学五子棋,有朝一日当个五子棋高手,冲出亚洲!”还是爸爸口才好,妈妈显得“略输文采”,我只好起紧打圆场:“你们这是怎么了?得了奖还斗什么嘴!至于嘛学奥数……”不料妈妈忽然有词了,连忙接上来:“也可以冲出亚洲…
在许多人眼中,老实人似乎永远是吃亏人。因为他们往往不知道现实中一些道理,用时尚的说法,就是不懂所谓“潜规则”。对于这一点,我一直不以为然。因为我坚信,老实才是真聪明。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这是2014年央视给予段爱平——一个普通的女村支书的颁奖词。
村干部,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付出的职业。可是段爱平,从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了乡亲们,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又出资建了一所小学,建了养老院;带领村民种药材,改造电网……一桩桩,好事不断。可是她自己贴了大量现金,尤其得了淋巴癌之后,仍然不改初衷,也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在现实中,人们完全可以说她太傻,太老实;其实是她,用自己的经历书写最好人生。如果聪明人,段爱平才是真的聪明人。
什么叫聪明,还是看一个人的境界。对于境界低的人来说,聪明不过为了自己的利益的算计功夫。对于志趣高尚的人,聪明是知道自己如何活着,那是一种生命的信仰和追求,一种对人世间,对国家,对乡村,对他人的热爱。这样的人,踏实地活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样的人才可以真正算得上真聪明。对于像 *** 、 *** 等大大小小的贪官们,他们可以说为自己的利益,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对于这样自然不足与论。而现实中我们,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弄清楚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做到真聪明,真老实。
格桑德吉,一名西藏小学女教师,为了乡村孩子,丢弃拉萨的工作,主动到一个充满悬崖、泥石流工作。更是为了孩子们,不惜自己已经身孕,过冰河,溜铁索,把学生们平安送到家。20年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胡佩兰,谈到自己感受,她说道,“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誓言无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崇仁厚德,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的刘盛兰;寸草春晖的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姚厚芝……是的,他们用自己的做人,演绎了一个对信念追求的精彩故事。他们老实,用行动证明了做人不可虚伪;他们聪明,用自己的执著告诉人们,爱、誓言的无穷力量,实际上表明了他们对生命的真正的理解。
在妈妈心目中,我是一个糊涂的聪明儿;在爸爸心目中,我是一个聪明的糊涂儿.就因为这“糊涂”与“聪明”,
本篇“糊涂”和“聪明”,本文作者为吴晨江,是一篇小学生作文,全文共计800字,作文仅供学习交流,严禁抄袭.
在妈妈心目中,我是一个糊涂的聪明儿;在爸爸心目中,我是一个聪明的糊涂儿.就因为这“糊涂”与“聪明”,在我的生活中,才发生了许多趣事.
玩累了,我和爸爸才从球场回家,几乎每个周末都是如此.
大概是规律吧.每次回到家,妈妈总是要冲我唠叨几句:“你真糊涂!都那么大了,还下什么棋!你看看,把考试又考砸了,好说歹说你总不听,你真糊涂!”爸爸呢,也是老一套:“这小子,还真聪明,我教他的棋艺被他掌握得差不多了,连我也快不如他了.”爸爸是棋迷,总是唱反调.虽然他的“三脚猫”不怎么样.这下爸爸成了我的“保护神”,我便理直气壮地“回敬”妈妈:“五子棋是智力游戏,有什么不好?再说现在的小孩就是好玩……”,“好动脑还差不多,”妈妈打断了我的话,对爸爸说,“这就是你的宝贝儿子,老子糊涂,儿子也糊涂……”
我连忙打哈哈:“谢谢妈妈,我虚心接受,下次改正.”同时朝爸爸做个鬼脸,爸爸、妈妈的争辩才告一段落.
“你真聪明!”:
为了“惩罚”我,妈妈硬是逼着我学枯燥无味的数学奥数,说是邻居家的孩子就学的很好.没想到妈妈这一招,竟使我在学校举行的竞赛中获了奖.
“妈妈,我获奖了!”我刚飞进家门便嚷开了.
爸爸闻声赶来,我连忙递给他我的奖品.没想到爸爸脸色晴转多云,“语文都没学好,还学奥数”
可是妈妈出来了,双手使劲往围裙上擦几下,抢过证书,看了两遍眉飞色舞地说:“你真聪明!我才给你买本书,你就学的那么好……”
“好什么!干这种事有啥前途,你真糊涂!还不如跟我学五子棋,有朝一日当个五子棋高手,冲出亚洲!”还是爸爸口才好,妈妈显得“略输文采”,我只好起紧打圆场:“你们这是怎么了?得了奖还斗什么嘴!至于嘛学奥数……”不料妈妈忽然有词了,连忙接上来:“也可以冲出亚洲……”
爸爸、妈妈还在争论.这回,我可没有主意了.听爸爸的,还是听妈妈的或者都是要听?我真的糊涂起来了.“糊涂”、“聪明”的我就是生活在这无尽的乐趣中.
立意:真正的聪明不在于耍小聪明而占去一时的利益,老实是为人厚道,但不意味就要处处吃亏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作文老实与聪明 作文《聪明与老实》
203 浏览 6 回答
154 浏览 4 回答
271 浏览 2 回答
296 浏览 2 回答
337 浏览 8 回答
219 浏览 2 回答
131 浏览 3 回答
262 浏览 3 回答
275 浏览 3 回答
171 浏览 3 回答
338 浏览 3 回答
227 浏览 7 回答
228 浏览 5 回答
351 浏览 1 回答
278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