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当见于马老爷子的《瓮与缸》一文。马先生为了说明“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举了司马光砸缸的例子:
他发现《宋史·司马光传》里砸的是“瓮”,后又说收口为瓮,敞口为缸,认为“陶瓷烧造有许多技术难题”,“敞口深腹大缸完全烧造成功是明末之事”云云。(原文可在观复博物馆的相关推文里看到,在此不附链接了)
若要讨论缸与瓮的年代早晚,马先生关于缸的某些观点恐怕难以令人信服。我们必须得为缸说几句“公道话”了。
考古已经证明,距今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体型硕大的陶缸。例如下面这件大家在中学历史课本里曾看到的,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陶缸。高度已经达到了47厘米,口径也有厘米。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个词“醯(xī)酱千缸”,意思是形容用缸做容器的酒和肉之多。汉代的缸到底有多大?满城汉墓里就出土过一种盛酒的大缸。通高能达到72厘米,而且上面还压着方盖防止酒的挥发。用途和当今没什么区别。
至于烧成年代,异议则更大。因为缸瓦一类的器具,严格上来说是属于日用品。即便是瓷制的,民用的也多为粗瓷。对于胎质成分、装饰图案要求并不精细,只是体型大、壁厚。这个在技术上并不难,对于烧成温度、窑室规模等的限制也完全不用等到明代末期。满城汉墓的这件大陶缸就可以说明问题。除了造型上有些方,烧成的技术并无二样。
而陶瓷器的成型在当时主要采用拉坯的方法。这个大家在许多视频中也能看到,就是将转盘上的泥团用手掏料,以提拉的手法制成陶坯,然后在进行打磨修饰。这个方法在我国很早就已经掌握了(有观点认为可以早到新石器时代)。
“我最怕有历史老师或学者信誓旦旦地告诉我一个‘历史真相’,误人子弟往往就从‘真相’开始。”马先生这种怀疑的态度、想法是我们该学习的,但他的对于缸瓦的某些观点却难以让人信服。对于这些观点,我们同样也应该报以怀疑。或许他是为了从反面向我们证明所谓“历史真相”并不可信吧。
当然了,人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是有差异的,几乎很难有人能做到掌握全部的文献典故、历史资料和考古知识。作为当前国内知名度颇高的马老爷子,虽然在一些认识上或有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普及传统文化方面,也是有着不小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