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产的电视剧,我一般是不怎么感兴趣的,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涉案剧和武侠剧以及那些哭哭啼啼的爱情剧,让人提不起精神来。可是一些描写革命历史题材和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我还是偶尔会看一下的,这和我童年时代所受的教育有关,因为那个时代崇尚的是革命英雄主义,崇拜的是革命英雄。这种崇拜不同于当今社会上年轻人对电玩和动漫上英雄的崇拜,也不同于当今社会人们对金钱和物质的崇拜;这种崇拜是发自内心的,神圣的一种精神寄托。 偶尔一次机会,听同事说起《亮剑》这部电视剧,他说这部电视剧很特别,不同于以往看过的国产战争剧,尤其是主人公的性格,根本就不像我们所了解的那些英雄,简直就是个土匪。有了同事的这句话,我决定去看一下这部特别的《亮剑》,在现在工作忙的情况下,也许我只用看一下,没必要把他看完。 剧情开始是在抗战初期,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新一团在完成阻击日军的任务后,接到总部撤退和转移的命令。然而,团长李云龙却让话务员关掉了对讲机,命令部队发起冲锋,目的只是让全团剩下的唯一一发迫击炮弹能够打到日军的指挥所,这一炮不仅炸死了日军的联队长,也打懵了敌人,使得新一团能够从日军的正面冲出了包围圈。正是这发炮弹,不仅让日军、国军和我军的将领感到震惊,同时也让我对李云龙的指挥艺术和人格魅力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促使着我一集一集不停地看下去。我完全融入了这部电视剧,也深深地他所感动。 李云龙由于阵前抗命而被撤了团长的职务,新一团由李云龙在红军时的老战友丁伟接任团长,而三八六旅独立团在一次日军特工队的偷袭中莫名其妙地做了冤大头,李云龙又被起用任命为独立团的团长,原独立团团长孔融后被调任为新二团团长,于是就形成了当时晋西北的所谓铁三角。这个铁三角成了华北日军的一个恶梦。当然还有国民党山西晋绥军的楚云飞团也功不可没。本剧就是在这四个团的恩怨纠葛以及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国军人携手抗敌的故事中轰轰烈烈地展开。 说句实话,这部电视剧在一些战争场面的叙述上仍显粗糙和简单,可是剧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中国军人前赴后继、英勇无畏的精神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强者气势,实在让人敬佩和感动。这种气势也正是敌人所害怕的。 李云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就是:“做为军人,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无论是百团大战还是伏击日军的车队,不论是反“扫荡”的突围战还是xx县城的攻坚战,甚至在最后他做为师长的淮海战役中,作为指挥员,李云龙很少想以前我们所熟知的那些指挥员一样在指挥所里指挥战斗,这在一般人的眼里简直就是无组织无纪律的典型人物,但正是他的这种作风凝成了独立团无坚不摧、英勇顽强的战斗风格。犹如政委赵刚所说的,他的整个人已经融入独立团每一个战士的心中,即使他不在了,他的魂依然存在。 剧中那个骑兵连的故事让人难忘。在一次突围后,独立团骑兵连和主力失去了联系。他们且战且退地牵制着日军的一个骑兵联队,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所剩无几的骑兵连战士调转马头,齐齐拔出锃亮的马刀,连长高呼着“骑兵连,进攻!”带领着战士们迎着敌人冲了上去。几个回合下来,连长调转马头,身边已经没有其他的战士,他的手臂也被砍去了一只,鲜血从他的断臂处喷射而出。他稳住自己的身子,高擎着马刀全力呼喊:“骑兵连,进攻!”再次冲向敌阵。日军的马队过后,在夕阳的余辉中,大地上留下了阵亡八路军骑兵的遗体和死伤的骏马。没有音乐,也没有歌声,惟有战马的低鸣在山谷中回荡。面对这样的场面,一向飞扬跋扈的日军官兵也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日军少佐脸色凝重地说:厚葬他们,他们是真正的军人。 在XX县城的攻坚战中,一个区小队和一个县大队组成的一支地方部队,用最原始的武器和他们的血肉之躯,阻击了八个小时,硬是把敌人的增援部队挡在了路上,为独立团的攻城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他们却全部牺牲在了阵地上,没有一人生还。看着这样的战斗,阎西山的晋绥军官兵无不肃然起敬。楚云飞对他的手下说:八路军这样一支所谓的区小队县大队竟然能阻击装备精良的日军长达八小时之久,真是惭愧啊。随即,楚云飞的部队也投入了阻击日军的战斗。 在XX县城外,面对着城楼上被日军绑架的新婚妻子,李云龙悲愤地点燃了炮火。战斗结束了,荒野上垒起了一座孤坟。李云龙独自坐在坟前,请求妻子的原谅。他娓娓地述说着,看似那样的平静,可我们作为观众却深深地感觉到李云龙此刻内心的痛楚。 在剧中,编导并没有简单地把李云龙描写成一个只会打战的武夫,而是用很多的篇幅描述了李云龙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魅力,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李云龙。通过描述他对两任妻子的爱,通过对他和赵政委之间个人友情的描写,通过叙述他和晋绥军团长楚云飞两人之间难以说清的恩怨情仇,尤其是他对“和尚”、张大彪以及段鹏他们兄弟般的战友之情,让人无不动容。 现在的影视剧能让我流泪的几乎没有,可当我看到“和尚”被土匪杀害,李云龙不顾丁伟已经要收编土匪的事实,率部端掉了匪窝,遭到上级处分的那场戏时,我的思维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李云龙。随着李云龙在政委面前的挥泪发泄,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我觉得这场戏是全剧李云龙感情最丰富,描写最好的一场戏,使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男儿有泪不轻弹”。 剧中还有一个能更好体现李云龙情感世界的重要人物,便是楚云飞。楚云飞毕业于黄埔五期,又有精良的武器装备,可他就是搞不懂为什么八路军的指战员会如此勇敢和拼命,不明白没读过一天军事院校的李云龙会让日军如此地害怕。他从开始对李云龙的漠视到后来的重视,从对李云龙的敬佩到最后的惺惺相惜,以至最后两人战场上以死相拼,病床上又各自对对方备加赞赏。 在最后军事学院的论文中,李云龙为他的这种作风作了精辟的论述:古时候的剑客在遇到对手的时候,即使明知自己不是敌人的对手,也要拔出自己的宝剑,就是死在敌人的剑下也毫无怨言,这就叫“亮剑”。做为军人就应该具有这样的“亮剑”精神,因为这就是我们中国军人的军魂。或: 电视连续剧《亮剑》的热播,给中国电视剧上了生动而深刻的一课。央视年度收视调查数据显示,该剧平均收视率%,稳坐2005年的冠军宝座,力压呼声很高的《京华烟云》、《大宋提刑官》等剧。据网上说,在中国许多大中城市,该剧的VCD、DVD一时脱销,甚至租碟也较为困难。这样的空前盛况,让我们联想到近几年出现的另外几部革命历史题材或者说军事题材的电视剧,这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2001年)、《军歌嘹亮》(2003年)、《历史的天空》(2004年)。它们在播出时同样引起过轰动效应,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北京电视台曾重播七次,首播收视率12%,重播收视率。 几部革命历史题材或者说是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高的收视率,并受到观众如此热情的追捧?为中老年观众定位的电视剧,为什么青年人也能喜欢? 应该说,这几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根据当代观众的价值取向和欣赏心理,进行了准确的市场定位。 一、《亮剑》等电视剧市场定位的成功,首先在于它们对观众的价值取向的准确把握 把握观众追求真实性的价值取向,还原历史的真实。近年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往往大受欢迎,而一些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却被观众冷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所谓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往往是反现实、伪现实的,是鲁迅所批评的“瞒和”的艺术。现实题材反映时代生活,其中的虚假更容易为观众一眼识破,因此,这些反现实的所谓现实题材电视剧被观众冷落和抛弃也就在情理当中了。当然,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作品的真实性问题,同样不容乐观。但是,在“瞒和”的问题上,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相比,距离观众所熟悉的现实生活较远,因而更具有欺性和迷惑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存在一种倾向,就是“戏说”历史,甚至走向“反历史”。《亮剑》、《历史的天空》等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出现,是对这几年电视剧反历史倾向的一种反拨,它们采取现实主义手法,还原历史的真实,满足了观众对真实历史的心理期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和战争题材片中,对战争的描写往往是浪漫化和非现实化的,有时甚至非常“小儿科”,我军勇敢善战、足智多谋,总是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而敌人则貌似强大,实际上愚蠢而无能。即使写牺牲,也仅是战争的“花边”而已,用来证明胜利之不易。这些反历史、反现实的“战争童话”早已为观众所厌弃。而《亮剑》描写了战争的惨烈和残酷,敌人并非如此愚蠢,我军也不是战无不胜,如骑兵连的全军覆没。这就打破了用谎言编织的“战争神话”,在相当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真实。 把握观众对野性精神的寻求和心理补偿意向,强化民族精神的生命元阳。中国的传统封建文化,造成了中国人个性上的柔弱和精神上的奴性,中规中矩,谨小慎微,中庸保守,男人女人化,女人病态化。因此,《水浒传》等古典作品中具有野性精神、反抗精神、叛逆精神的英雄形象,成为人们的精神偶像,同时也成为了人们反抗现实的精神源泉。近年来,中国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片的盛行,正是这种心理需求的反映,同时也是对柔弱、怯懦民气的某种反拨和平衡。《亮剑》、《历史的天空》、《激情燃烧的岁月》等历史题材电视剧,极力张扬这种雄性的精神、野性的精神,暗中切合了观众潜在的价值取向和隐蔽的心理补偿意向。这在《亮剑》中被概括成“亮剑”精神,也就是李云龙的那句名言:“古代剑客和高手狭路相逢,假定这个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你明知不敌该怎么办?是转身逃走还是求饶?当然不能退缩,要不你凭什么当剑客?这就对了,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这叫亮剑,没这个勇气你就别当剑客。倒在对手剑下算不上丢脸,那叫虽败犹荣,要是不敢亮剑你以后就别在江湖上混啦。”现在,人们处于和平时代,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在呼唤这种“亮剑”精神、硬汉精神和野性精神。正是这种时代和现实的需要,以及民众价值取向和心理的需要,“亮剑”一下成为流行语,被广泛使用。这种野性的精神其实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所不可缺少的生命元阳,甚至是我们的“精神伟哥”。 对观众平民化和反英雄主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的把握,塑造平民化英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的普及,人们的精神追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平民化成为新的价值取向。《亮剑》等剧中的主要人物,都出身于民间,崛起于草莽之中,本身就很具有平民性。他们靠不断努力走向成功,成为将军。毫无疑问,这几部剧中的英雄人物,是以平民化和平民性为基础的。另外,这些所谓“英雄人物”,都具有反英雄的基本倾向。那就是说,他们与我们传统意义中的英雄人物有着非常本质的差别。在作为“主旋律”的传统革命历史题材中,这些革命英雄人物,一般都是“高大全”式的人物,近乎希腊神话中的“神”。而在《亮剑》、《历史的天空》等剧中,李云龙、姜必达甚至有点痞气和流氓气,他们讲话粗鲁,夹杂着下流话,李云龙永远歪戴着军帽,姜必达则有一颗丑陋的大牙。他们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有许多严重的缺点和不足,他们有着常人的七情六欲。但是,他们勇敢、正直、豪爽、血性、讲义气、重情重义,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赴汤蹈火,又确实是真正的民族英雄。这些有缺陷的英雄、真实的英雄、平民化的英雄,对于观众来说是如此真实、自然和亲切。 二、《亮剑》等剧的成功还体现在对观众欣赏习惯和心理的尊重 首先,在人物塑造上,具有强烈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传统革命题材剧在人物塑造上,出现脸谱化、概念化的倾向,人物成为某种抽象的政治符号,或者表达某种政治观念的传声筒或代言人。新时期以来,随着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流行,反人物、反情节的作品时髦一时。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往往符号化、抽象化,性格模糊,个性不明。这样的作品往往是“速朽”的,它们最多只能成为政治的“样板”,或者艺术的“实验”而已。基于此,《亮剑》等剧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可爱人物,如李云龙、姜大牙(姜必达)、高大山等等。他们不仅外部特征各有特别之处,语言往往也别具个性。特别在对敌人的塑造上,《亮剑》具有重大的突破。它打破了传统的革命战争题材影片中,把敌人妖魔化、漫画化、符号化的习惯做法,细致刻画敌人的性格,并揭示他们在凶残、狡诈之外的人性特点,从而让这些反面人物显得真实而可信、生动而形象。 其次,对故事性与传奇性的刻意追求。这一点,既符合中国观众的传统欣赏心理,同时也是电视剧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典小说、古典戏曲(如元杂剧、明清传奇)等,都是在故事性和传奇性上取得成功的典范。《亮剑》、《历史的天空》、《军歌嘹亮》、《激情燃烧的岁月》等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成功,正是缘于对这种传统的继承。这些剧往往引人入胜,让人兴奋,看了上集,还想看下集。这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电视连续剧,故事性和传奇性永远是一对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几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市场定位中,切中了观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习惯,因此,在人们心里引起了共鸣,在取得很好市场效应的同时,也取得了好的宣传效果。不过,一部电视剧仅仅有准确的市场定位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之以市场运作。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由于市场定位准确,非常叫座,但由于市场运作方面的缺位(比如档期问题),最后仅仅是收回成本,并没有取得应有的市场业绩。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另外,有人批评说,艺术在于创造,《亮剑》并无什么创意,只是对《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历史的天空》等几部电视剧的拙劣模仿。这种批评并不新鲜,早在《军歌嘹亮》、《历史的天空》播出时,就有人批评它们与《激情燃烧的岁月》题材、人物雷同。这几部剧确实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的东西。但对大众传媒工业来说,这种类型化并不可怕,倒可能恰恰是中国电视剧正逐步走向市场、走向成熟的某种表现。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黛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让我再次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在中现代文坛,唯有他可以与文学巨匠鲁迅并肩而行,但是他们却因为所持观点的不同,一个操着匕首,一个操着麻醉剂,在医治着那个时代们的伤痛。他过着陶渊明生活的精致和俭约,有着苏东坡失意时的旷达。他持着对中文化的足够自信,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用《论语》短暂的天,掀起了影响百年乃至后世的“幽默”。他的幽默不是一种滑稽,一种笑话,而是一种含泪的笑,一种传承文化的载体。 文坛幽默大师——林语堂 林语堂,幼年穿过露脚趾的鞋子学,青年靠着妻子的嫁妆留洋,老年至死还念念不忘心的女子,却和妻子活出了六十年的金玉良缘。他穷得吃不起街小贩的一碗面,富得住过豪宅别墅,为海滩数一数二的富翁作家。他因为幽默而名动中,震惊世界,也因幽默与文坛巨匠鲁迅争执过数十年。他是一个无可救的乐天派,一个嗜烟如命,连书名也非得译出带烟字的《京华烟云》才满意的烟鬼。十足的拜金者,却也为了发明中文打字机,而将十几万的家产打漂。一个杂文家,一个小说家,一个散文家,用坦率,用诚恳、用乐观,写中的幽默,传中华的文化。 写到这里,或许林语堂先生会觉得我们的笔触不幽默,但是还望您老在泉下见谅。因为时下的幽默已渐变一种庸俗的笑话,您那时寓庄于谐,如今残羹冷炙地只剩下谐了。但是我们今天之所以还把您的幽默写在这个时代,是为了让时代省,让们沉思,如今我们需要的是怎样一种幽默? 本想将您的英雄出详于笔端的,让更多感触你,在中现代文坛为数不多的出生于平民家庭的您,是怎样一路艰辛走文学巨匠的。但是却不知如何写才足够幽默,所以便速速舍去。说了这么多的开场白,我便想起您老的在台北一大学演讲时所说,“绅士演讲就应该像女子的你裙一样,愈短愈好,”所以还是言归正传。 1924年,中的美学范畴里,从此多了一个词,那就是幽默,这归功于林语堂第一次将西方的“humour”用“幽默”译介过来。但是译介过来没有广而播之,也不会普及到今天每个都会有这样一个词汇。林语堂译介过幽默以后,就把这个词汇当了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时间辗转到1932年,林语堂从《语丝》走出,一改“真的勇”的形象,协同潘光旦、李青崖、邵洵美、章克标等发起创办了《论语》,从此扬起了“幽默”的旗帜,醉心于幽默理论的建设和幽默文学的创作。林语堂在《论幽默》中扬言“无论哪一的文化、生活、文学、思想,都是用得着近的幽默的滋润的。没有幽默的民,其文化必趋虚伪,生活必趋欺诈,思想必趋迂腐,文学必趋干枯,而的心灵必趋顽固。”在林语堂及其《论语》的推动下,1933年现代文学史掀起了一幽默,1933年也因此而被称为“幽默年”,幽默便为了一个流行词,不胫而走。 译介幽默进而扬起幽默,让林语堂的文学风格有了一个全新的置换,他开始用真实、幽默开启了“清淡”、“隽永”、“甘美”的灵小品文。但是这不仅没有给林语堂带来文学的赞誉,而且让林语堂担着社会的种种骂名。从当时们以鲁迅来作对比评价林语堂:鲁迅以匕首和投唤醒沉睡的民众,他却祥林嫂似的不厌其烦地唠叨一朵花开的美丽。但是我们深知文学里总是有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魔咒。所以这并没有让林语堂退却,他依旧执着地将幽默进行到底,同时以对中文化的足够自信,脚踏着东方文化的同时,将中文学译介到外。 脚踏中西文化,让林语堂的生得以转变。他的译作传到西方后,中文坛这位幽默大师很快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所看重,开始向他约稿。林语堂持着幽默风趣的写法写下了在美畅的《吾与吾民》,直至后来的《生活艺术》一书,让林语堂名扬西方各。因为林语堂的幽默也闹出过一个让林语堂哭笑不得的笑话:林语堂的《吾吾民》译西班牙文后,他在南美的知名度也提得很高。当时,巴西有一位贵,内心钦慕林语堂,恰好有赠给名马一匹,于是给这匹马取名为林语堂。后来,这匹马参加马赛,巴西各报,都以大幅标题登出“林语堂参加竞赛”。比赛结束,这匹马没有得名次,当晚报的标题就了“林语堂名落孙山”,而夺标的马倒没有消息。从此可见林语堂蜚声海外。 这样一个笑话在林语堂看来并非幽默的,林语堂认为幽默“是一种生观的观点,是一种应付生的方法”。幽默不仅给林语堂带来生活的达观,更让林语堂肩负着一种责任,那就是传播中华文化。他迁居美后,便开始在美各大学演讲、讲授,以此传播中文化。林语堂曾经应美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讲授“中文化”课程。他在课堂对美的青年学生大谈中文化的好,好像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生哲学都是中的好。学生们既觉得耳目一新,又觉得不以为然。有一位女学生见林语堂滔滔不绝地赞美中,实在忍不住了,她举手发言,问:“林博士,您好像是说,什么东西都是你们中的最好,难道我们美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中吗?”林语堂略一沉,乐呵呵地回答说:“有的,你们美的马桶要比中的好。” 从林语堂风趣的回答中,我们看去似褒,但却是实贬。以此指出了美文化的不足。 林语堂的幽默对中文化的传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都深知,幽默并非一种滑稽,更不是一种笑话,幽默的背后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林语堂也是正是用着这种中的式的幽默为西方讲述着东方文化的魅力。在林语堂的幽默里,我们也无不在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显现,一次,纽约某林氏宗亲会邀请他演讲,希望借此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林语堂面对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演讲,不失学者风范地说道:“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是有商朝的比干远相,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英勇的有《浒传》里的林冲;旅行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另外还有美大总统林肯,独自驾飞机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说才辈出。” 其实不管什么时候,林语堂的幽默里都含着泪,含着文化,这也是我们说林语堂是操着麻醉剂医治着心的原因。其实中是一个不愿意看到像鲁迅先生那样淋淋的伤痛的家,而是更容易接受麻醉剂的家。林语堂之所以让幽默来医治心,是因为他懂得中需要什么,这也完全切合中自的实际。但是这毕竟是一种麻醉剂,在一定程度也是会麻醉心的,这也是林语堂在当时会遭到鲁迅及其他文学家批评的原因。但是我们并不是说鲁迅先生不解林语堂的苦心,而是鲁迅先生看到更多的是将林语堂的幽默当一种娱乐的,他们并不解幽默背后的眼泪。 或许是林语堂的小品文,不太适合那时“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中。但是林语堂的文字里从来就没有过粉饰现实的彩,在他的小品文里,时时都能看抨击时政的影子。他的文字也始终系在祖的命运,“七七事变”后,虽然太平洋彼岸的林语堂也向全世界呐喊:“为了中华子孙能有一个安立命的地方,该和军拼一拼啦!”同时在连续数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京华烟云》里,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为“纪念全在前线牺牲的勇儿”的良苦用心。 幽默作为民族的,世界的,林语堂将其应用于文学,也并非是一种首创,在中古典文学的《笑林》、《儒林外史》等,乃至外文学都已有千的历史。但是在他在建构中白话文幽默理论的就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给予他文坛幽默大师的称谓也是不为高的。不管是第一次译介幽默,建构幽默理论,还是通过中式幽默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他都可以在中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享有至高的声誉。 后记 幽默,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却还少知道它最早源于何,更不知道它真正的寓意。是他第一个从西方将幽默渡到中,译介给我们的民,是他背着骂名在中推而广之。他用幽默医治着那个时代“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中百姓,即便们不解辛酸地在嬉笑间娱乐着他的文字,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抛弃曾经那样愚昧的民族,而是在骂名面前肩起责任,执着地用幽默渐渐地苏醒着沉睡的民族,用含笑的泪刺痛着沉睡的心。他用幽默书写了中现代文坛的一个高,他用幽默推动了一个时代的进程,他用幽默将中的文化播撒到了世间的每一个角落。他便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幽默大师——林语堂。
呵呵 我大一 正在写 写好了
幽默,简单,思索性强,随意,别具一格!写出的文章既生动幽默.而且别有一翻风味啊! 谢谢!
从“革命历史小说”到“新革命历史小说”内容摘要:“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构成了“新时期”以来的重要文学资源,近年来流行的“新革命历史小说”即在延续“革命历史小说”写作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写,它在文学观念和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拓展,显现了很多区别于经典的“革命历史小说”的风格特征,形成了新的叙述模式。这种叙述模式和美学风格的转换透露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轨迹。全文电视剧“亮剑”现象 准确把握观众价值取向全文
最小助选员!欧阳龙女儿眷村超人气 立委选战开打以来,出现年纪最小的助选员!欧阳龙、傅娟一家人,下午帮台北市北区立委候选人「费鸿泰」站台,欧阳龙念小学的女儿「欧阳妮妮」和4岁的「欧阳娜娜」,不但和爸妈一起唱「月亮代表我的心」,还卖力的摇旗呐喊、发传单,可爱的模样,风靡了眷村民众。 欧阳龙全家:「费鸿泰当选!费鸿泰当选!」 欧阳妮妮和娜娜和爸妈一起摇旗呐喊,为费鸿泰加油打气,害羞的娜娜在台上,紧抓著欧阳龙和傅娟的大腿,姐姐妮妮,对手上的竞选旗帜比较有兴趣。 欧阳龙大女儿欧阳妮妮:「请投给费鸿泰,请支持费鸿泰。」 穿著大一号的竞选背心,这对小姊妹发起竞选传单。民众:「有了,谢谢,谢谢,预备起,你好可爱喔,借我摸一下,你好可爱喔!」 记者:「你来帮谁助选?」欧阳妮妮:「费鸿泰。」记者:「你为什麼会支持他?」 小孩的童言童语,急的欧阳龙在一旁忙打Pass,静不下来的娜娜乾脆排椅子,玩了起来。 记者:「你来帮谁助选?」欧阳龙二女儿欧阳娜娜:「不知道。」记者:「助选好不好玩?」欧阳娜娜:「不好玩。」 国民党台北市北区立委候选人费鸿泰:「欧阳龙和傅娟这一家人,能够来帮我助选,我相信对我的帮助很大很大。」 欧阳妮妮跟欧阳娜娜,是选战开打以来,年纪最小的助选员。 台北市议员欧阳龙,傅娟及李志希夫妇21日为“康宝创意好味道汤品”担任活动代言人,亲自下厨示范多种料理,现场来宾喝得津津有味,对他们的好手艺赞不绝口。 谈起拿手厨艺,欧阳龙笑说自己不工作时,最爱的就是下厨,而从小就爱喝热汤的李志希除了有个“汤王”的花名外,还曾在短短时间里喝下5000毫升的汤,把家人给吓了个半死。 李志希说,妈妈煮得一手好汤,因此他从就被惯坏,还养成每餐必喝汤的习惯。当他结婚后,因为妻子是空姐不常下厨,但两人在家时妻子就煮快餐汤。
167 浏览 5 回答
253 浏览 6 回答
321 浏览 3 回答
290 浏览 7 回答
157 浏览 6 回答
219 浏览 8 回答
342 浏览 5 回答
302 浏览 7 回答
107 浏览 3 回答
346 浏览 4 回答
299 浏览 6 回答
274 浏览 6 回答
228 浏览 3 回答
128 浏览 5 回答
320 浏览 5 回答
103 浏览 2 回答
148 浏览 5 回答
83 浏览 7 回答
143 浏览 6 回答
84 浏览 5 回答
155 浏览 2 回答
161 浏览 2 回答
151 浏览 5 回答
103 浏览 5 回答
310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