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今基层中队如何开展冬训的一点思考现在正值寒冬季节,随着全国消防部队结束了年终的老兵退役工作和验收检查工作后,各基层中队面临的将是繁重的执勤备战工作和“两节”消防安全保卫工作。目前,执勤力量薄弱、人员少给基层中队的执勤备战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也给部队管理和日常训练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成为新形势条件下消防部队所不容回避的课题。如何保持基层现有官兵良好的训练状态和备战状态,笔者就此一个话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突破体能训练的训法和练法,创造全新的体能训练模式,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1、体能训练观念和模式的更新迫在眉睫。 随着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条例》的颁布实施,全军和武警部队都积极按照新《条例》进行组训和施训,使原来的各训练课目从内容上和要求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原有的中看不中用的体能训练课目进行了取消和改变。如单双杠、木马训练课目都降低了标准和要求,其现在的训练要求就是一切面向实战、一切面向打赢,实现现代战斗条件下的高效作战。这一点已经通过现代战争和现今基层部队的训练实践得到了证实和检验。 消防部队作为一支按照部队条令条例发展起来的现役部队,也应该努力改革目前训练现状,从“老一套”和“老模式”的怪圈中走出来。笔者以为走出这个怪圈不是一种形势,更是一种“革命”。这种革命是关系到消防部队如何定义这支特殊警种的部队的问题,更关系到这支部队到底战斗力如何的问题,所以,“训练改革”的话题谈了这么久,关键症结在哪里?笔者以为关键还是在“人”的因素要来个“革命”。 现今消防部队人员编制少,这是客观实际。特别是在冬季,各基层中队都狠抓管理,保持执勤官兵的高度在位率。但很多中队在结束年终验收检查工作后,没有把冬季体能训练上升为中队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猫冬”和训练老套的现象仍然存在。要知道,这段时期保持好人员良好的训练和备战状态非常重要,只有达到良好的状态,才能在紧张繁重的执勤备战攻坚战中拉的出、打得赢。 2、体能训练方式方法要创新和突破,关键是要有人往此方面想和大胆的试。 消防部队执勤业务训练包罗万象,其中包括共同科目训练、理论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军体训练和心理训练。作为目前季节条件下的特点,笔者就此谈一下冬季体能训练在人员少条件下,开展全新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这一新的训练模式。 (1)群众性体育活动强调“群众性”和“活动性”,使体能训练摆脱枯燥和厌烦的人为因素干扰。现在各基层中队官兵兵龄层次拉开的比较大,有的中队甚至有兵龄脱节现象,这一形势决定了在开展体能训练时应因人而宜的同时突出集体群众性,防止有些所谓的“老兵”倚老卖老,训练时不自然的就降低了对体能训练的要求和兴趣。笔者所在中队是目前支队人员最少的中队,在进行这个冬季的体能训练时,中队放弃了以前把体能训练集中长时间放在清晨早操这一老做法,并结合运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把人体生物钟最兴奋的时期掌握好把握好。从而,中队每天下午4点到5点半,把90分钟训练时间抓紧抓好。操场上原有的喊声变的有力、气氛变的浓厚、精神变的更振奋了。这一效果的取得正是在训练中把群众性、趣味性浓厚的如“火车赛跑”以及“6人足球赛”等项目穿插于体能训练中,既丰富了操场氛围,官兵参与的积极性也得到了空前高涨。在训练课目安排上,体育健身操、30m跑动式俯卧撑、花样跳绳训练等新鲜课目也走进官兵们的视野,官兵们以身实践,也觉得的确非常实用。 (2)改变原由的体能训练观念和思维方式,使体能训练成为广大官兵长期自觉的行动,而不是一种负累。这一点还是决定了体能训练目的的走向是朝“练为看”和“完成任务”的狭隘方向走,还是朝“练为战”和“强身健体”的广阔方向走。把体能训练作为基层中队长期性的训练内容搞出活力,因地制宜创造新的训练形式,丰富官兵的训练思维和理念,就能走出所谓训练枯燥的低谷,朝正确的方向走,使体能训练创造出真效果,为官兵身心健康打下坚实基础,为圆满完成冬季繁重的执勤备战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体能保障。 二、结合中队人员和装备实际,努力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灭火战术操法,强化单兵作战能力。 现在中队人员编制的紧缺是现在基层最大的实际,在灭火作战行动中,人员少就必须强化单兵的作战效能,使“单兵”担当起数名战斗员的重任,这对战斗员的业务素质是个极大的考验,同样,优化战斗编成也是对指挥员是个很大的挑战。 笔者看过江苏总队伍和员副总队长的一篇《消防战斗班常规消防车操展开》的论文,论文就着重谈到了减少展开编员、强化单兵作战能力的问题,并详细的给出了平地操、油类操、楼层操三类九种操法的适用场合、展开图示和注意事项,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展开形式灵活、班一级指挥得到了强调。指挥员、战斗员、战斗班长和驾驶员等所有的人员都有明确的分工,这一点我不多展开,只是给广大的指挥员一个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以便结合本中队实际创造出实用高效的战斗展开操法,最大效益的优化战斗编成,以适应灭火作战的需要。 与时俱进,消防当“减缚”——浅析当前消防管理机构体制的主要症结及改革构想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消防机构作为国家消防监督部门推进改革亦势在必行。 近年来,公安消防机构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针对新形势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消防工作由消防机构行为向政府行为过渡,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 但是,社会消防工作严重滞后,存在的大量的火灾隐患难以整改,作为消防人深感忧虑。而消防机构体制不合理,人员少,经费朝不保夕等等制约消防工作发展的症结,又让消防人员举步维坚。本文试图结合十六大精神,运用现代消防管理理论,分析当前消防管理机构体制的主要症结,并就改革措施作初步探讨。 当前消防管理机构体制的主要症结 消防监督和消防管理是消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防监督就是公安消防机构及其人员以一定的方针、政策、法规为依据,对社会上各部门、各单位消防管理活动及公民的消防行为是否合法、有效进行监察和督导。 消防管理,则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火灾发生规律,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通过各种职能,使各种资源达到最佳组合,实现消防管理目标。 消防管理的要素,由管理手段、工具、对象构成。管理手段包括机构体制、政策和法律、人、方法。管理效率的提高,关键是人、财、物、信息的流通。本人认为制约消防工作发展的主要症结仍然是人、财、物、信息的流通不合理。 症结之一:消防监督和消防管理机构体制人员隶属关系设置不合理,导致消防机构演“独角戏”,制约着消防工作正常开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机构体制由人构成,管理工作主要由人实施,职责和法规由人来执行。只有机构体制设置合理,才能保证运转协调,才能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动性、创造性。现行消防机构体制如何呢? 《消防法》第三条规定,“消防工作由国务院领导,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可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领导和管理消防工作主体,管理者为地方人员。 《消防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公安部门对全国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本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消防机构是消防管理实施主体,实施管理者为现役制消防部队军人。消防部队现行体制人员管理是以“条条管理”为主,消防部队和公安机关“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但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等为消防部队“垂直管理”。而消防工作却是“块块管理”,“条条实施”。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上述复杂的消防管理机构体制模式,既不是中央垂直管理,又不是纯粹地方管理,更不是标准的军事管理。这种模式显然是层次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造成事实上基层地方政府和消防部队人员管理互不隶属。 现实生活中地方一般不过问部队的事。消防工作自然成了老百姓讲的“消防队”的事。消防人员自然成为现实上的“外人”。 从实际意义上讲,国家拿出大块经费供给消防部队人员经费,来为地方服务,减轻了地方负担。但受消防监督和消防管理机构体制人员隶属关系设置不合理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虽经消防部队几代人“磨破嘴”仍然引不起重视,推推动动,不推不动。公安消防机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演“独角戏”,消防工作严重滞后。 症结之二:消防业务经费渠道不畅,制约消防工作正常开展。 财指经费开支等,它是维持和发展管理系统的财力基础。公安部、财政部(82)公发(武)157号文件规定,公安消防业务性开支由地方财政安排解决。但症结之一所列消防监督和消防管理机构体制人员隶属关系设置不合理,对消防工作产生的负面作用,势必影响消防业务经费的投入。既然是“外人”的事,资金投入自然少有人问津,虽然不能武断地说全国各地都是如此,但个别地区因为经费的事着实让消防官兵伤透了脑筋。特别是基层消防科、大队,当前多数地区仅3、4人,消防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还是要花费大量时间去争取经费。更有甚者建国几十年一些地方政府至今未将消防经费列入预算。 症结之三:防火、灭火器材装备落后,不适应新时期消防工作需要。 物指消防营房设施、器材、装备、技术工具等,属于业务性开支范围。它是管理系统进行工作的物质、技术基础。从事消防工作,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器材装备等予以保证。消防管理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合理购置,适时维修,指导正确使用。同时,还要对器材装备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做到物尽其用。 消防经费不到位,器材装备更谈不上合理购置、维修、更新、改造。提高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做到物尽其用,更是天方夜谈。失去器材装备等的保障,有效地预防、减少和控制火灾危害,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然大打折扣。 仅以消防科、大队为例,根据《公安消防部队机关业务装备配备标准》,最低应当配备车辆装备、防火检查设备、火场勘查设备、消防宣传设备、信息处理设备24种。经对一些地区消防装备进行了解,虽经上级消防机构历经十余年达标验收,到目前为止,十几个消防科、大队仅配备到位三、四种。不到标准的17%。更可悲的是,为了应付达标验收,一家购置的防火检查仪器箱,十几个科、大队轮流使用。 症结之四:信息流通渠道不合理,条条行文无力度,地方被动从事“份内事”,制约消防工作社会化。 信息指数据、表报、文件、资料、情报、消息等。它是管理系统的神经。消防管理者通过信息了解情况,又运用信息进行决策,并实施组织、指挥、控制。因此,掌握信息,正确运用信息,是提高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环节。 近几年,消防工作行文模式虽然逐渐出现了由消防机构行文向政府行文过渡。但当前,公安消防机构至上而下,行文方式最多的还是条条对条条,一直发到消防科、大队三、四人。这三、四人反过来又要起好“参谋”作用,将文件精神报告政府,政府被动执行。即使至上而下是政府行文,由于症结之一所列机构体制的原因,地方落实积极性亦不高,文件精神能否真正贯彻到位就可想而知了。 改革当前症结的几点构想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构想之一:推行人员、经费中央垂直管理,解决消防监督和消防管理机构体制人员隶属关系设置不合理,层次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问题。 首先,推行人员中央垂直管理有利于解决消防监督和消防管理机构体制人员隶属关系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要求,“合理设置机构”,“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等问题。管理工作主要是由人来实施,层次过多,必然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内耗。职能交叉必然造成推委扯皮。权责脱节必然造成责任的不落实。当今,意大利等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垂直统一的管理体制,而且取得了许多先进经验。在当前火灾隐患久治不绝,重特大恶性火灾频频发生的形势下,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国外经验实行垂直统一的管理体制,加大对消防工作的领导力度。只有解决好消防监督和消防管理机构体制人员隶属关系问题,才能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保证消防监督工作高效实施。 第二,推行经费中央垂直管理有利于保障消防经费的投入,保障消防装备适应消防监督工作、扑救现代火灾和抢险救援工作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虽然近几年消防工作得到蓬勃发展,但消防安全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突出表现在:重大火灾隐患大量存在;社会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消防投入不足:城市公共消防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的状况;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不能正确处理消防安全与生产经营的关系,只顾赚钱,不顾安全;全民消防法制观念和消防安全意识有待提高;抢险救援任务日益增加;重特大恶性火灾时有发生。 面对如此繁重工作任务,防火工作仅凭工作经验和一双眼一张嘴的监督检查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扑救现代火灾打的是装备战,面对日益恶劣的火灾形势,消防装备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有相应消防经费作保障,提高防火、灭火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才能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才能为全面达小康保好驾,护好航。 构想之二:转变消防监督运行机制和职能,变“管理型”为“监督型”;变“具体事务型”为“依法调控型”,建立符合消防管理实践规律和市场规律的现代消防监督机制。 首先,将消防机构从管理型模式中剥离出来,变“管理型”为“监督型”,符合消防管理实践规律。 消防监督与消防管理,是两个概念、理论体系、实践规律不相同的两个事物。消防监督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具有行政性;它的基本特点是,以法律为后盾,是一种外在力量,具有强制性。消防管理它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它的基本特点是:组织性、权威性、效益性等。 我国消防监督运行机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消防机构集消防监督和消防管理于一身,政企不分,大包大揽。消防机构对社会消防工作进行管理,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姑且称之为“管理型”模式;消防机构依法实施消防监督称为“监督型”。 《消防法》第三条规定明确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消防工作领导者和管理者,这是消防工作由消防机构行为向政府行为过渡的里程碑,体现了消防工作社会化的宗旨。 但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本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的规定,又把消防机构定性为各级政府对消防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 现代消防管理理论总结消防管理实践规律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防工作模式是政府领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自我管理——公安消防机构依法监督。从模式中可以看出,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在社会消防工作中的职责是依法实施监督,不负责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消防管理工作。模式中的三方应该各负其责,各自承担各自的责任。消防管理工作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职责。消防机构只应承担不依法办事的责任,不应承担管理责任。立法上将消防机构从管理型模式中剥离出来,变消防管理者为消防监督者,这才符合实践规律。 其次,将消防机构从管理型模式中剥离出来,变“具体事务型”为“依法调控型”,符合市场规律。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在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外商和外国公民已大量进入我国,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法制观念比较强,而我们的消防监督机制再政企不分,职责不明,对别人的“孩子”也大包大揽,岂不是国际的一大笑话。再者,公安消防机构管得太多,统得太死,不利于全社会力量在消防工作中的组成投用,不利于提高各企事业单位自身抗御火灾的能力,不适应依法管理的市场经济需要,更不符合十六大高效、协调、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 1995年消防工作会议文件指出:“由政府制定法规,企业自行遵守,消防部门依法监督,各负其责”。 公安消防机构从具体事务型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改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手抓监督,一手抓管理”和包办代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防火工作的做法。将工作重点转变为以依法惩治消防违法行为为导向和工具,调控社会将消防工作纳入依法自我管理“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的轨道上来,这才符合市场规律 第三,改革和完善消防监督运行机制,解决了当前消防部队人员编制不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1982年全国消防力量实行现役体制,至2002年这2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城镇人口增长近20%,城市建成区扩大一倍多。同期,与此相适应,国内其他警种和政府公务员成倍增长。而消防部队,新增现役编制仅4万多人。在防火、灭火任务量成倍增多,重大火灾隐患大量存在,重特恶性大火灾时有发生;社会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比较严重;灭火救援任务大量增多的情况下,力量与任务显然不适应。 当前消防部队大量增加人员编制员额,既不现实,又不符合十六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消防监督运行机制通过转型,才能打破当前三、四人监督管理几十万人的局面,解决了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 构想之三:加强和完善消防立法,确保消防监督机制法制化、规范化。 怎样才能使消防机构体制和消防监督工作机制运行合理、稳定、持久,只有用政策、法规(规章)等形式规定下来。 十六大报告关于转变政府职能指出,“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 本人认为,当前首要任务是将消防监督和消防管理机构体制设置,人员、经费中央垂直管理,消防监督运行机制转型,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起来,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进一步明确消防管理主体、消防监督主体各自任务、职责和应当承担的责任。认真清理现行的消防行政法律、法规,废除或修订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不符合世贸组织运行基本规则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条文。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法制原则、“依法治火”的消防工作新格局,才能开创消防社会化管理新局面。 消防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研究权力需要制约,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绝对权力就意味着绝对腐败。这已是现代社会人人皆知的常识。我国现在虽已建立了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但总的来讲,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制约仍然缺乏力度,效果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部门利益和本位主义作怪,导致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乏力,甚至流于形式;二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和监督机制;三是执法多为暗箱操作,缺乏透明度,使监督难以有效实施;四是缺乏严格的评议考核制度,使奖优罚劣难以发挥作用;五是没有建立责任机制,权力没有受到责任的制约。而消防执法责任制正是为了消除以上弊端应运而生的,它以在消防执法中引入责任机制为突破口,把权力和责任紧紧联系起来。所谓责任机制,它既是一种监督机制和规范机制,又是一种纠错机制和预防机制。它通过责任的强大压力和威慑,通过把责任的认定、责任的承担和权力运行的每一环节相联系,来规范消防执法行为,强化对消防执法的监督和制约。下面我们着重探讨一下消防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消防执法错案是指消防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消防执法活动中,因故意或过失造成执法错误,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或者国家利益造成损害的具体行政行为。消防执法的错案责任追究制则是指消防执法机关对错案依法予以认定和纠正,并根据有关规定追究消防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责任的监督制约制度。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制的目的,是为了在消防执法中引入责任机制,使消防执法机关的权利和义务相一致,从而强化消防执法监督,规范消防执法行为。根据各地的实践,在建立消防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时必须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1、认定错案的标准 明确认定错案的标准,是实行错案责任追究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对执法人员的法律责任已作了相应的规定。在现行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中,绝大多数也相应规定了错案的范围和追究执法主体责任的办法。严格地讲,这些规定大多是对执法人员追究责任的法定要件,而并非是对错案认定标准的界定。实践中,各地认定错案的标准也存在不少差异和问题,如有的将与行政权无关而应当通过其他法律和程序予以解决的案件也列为错案,有的将未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也定为错案,无疑是违反了有关法律的规定,扩大了错案的范围。笔者认为,一个系统应该制定统一的认定错案标准,避免在错案认定的标准上各自为阵,各行其是,为合法、合理、及时、准确地认定错案,纠正错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广义地讲,一切违背事实和法律办理的消防执法案件都是错案。然而在实践中问题仍然很多,有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笔者认为,错案的认定标准应当把握好下列问题: (1)错案的范围。消防执法错案必须与消防执法活动或行使行政职权有关,即导致消防执法错案产生的行为应当是消防执法机关的职务行为本身或与职务行为有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行为。除此之外,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应当通过相关法律和程序予以解决,而不应列入错案责任追究的范围。具体而言,消防执法错案应当产生于下列行为。 第一,消防行政不作为违法,即违反法定义务行为,是指消防执法机关负有积极实施法定行政作为的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未履行的行政行为状态。消防法对消防执法机关规定了法定的行政作为义务的情况下,这些规定既是消防执法机关的职责权限范围,也是消防执法机关的法定义务。如果消防机关及其执法人员没有履行其法定的行政作为义务,同时该主体又具有作为的可能性的就是失职,如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拒不执行复议决定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以及上级机关纠正违法行为的决定等均属消防行政不作为违反行为。 第二,消防行政越权行为。消防法对消防执法机关的职权范围作了明确规定,超越法定职权的消防行政行为就是行政越权。消防行政管理活动纷繁复杂,消防执法机关超越职权的行为表现也是多种多样。根据行政权限由时间、空间与事务三要素组成,消防行政越权可分为时间上的越权、空间上的越权和事务上的越权三种形式;根据超越职权的程序,可将消防行政越权分为僭越和逾越权限两大类,前者是指消防机关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行使了不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内的权力等情况;后者指消防机关超越了法定的行政职权范围;根据消防执法机关超越职权的主观状态,消防行政越权又可分为因过失引起的超越职权和因故意引起的超越职权;根据国家分权理论,还可以分为实体法上的越权和程序法上的越权;根据行政权限划分还可以分为纵向越权和横向越权等;此外,还可以把消防行政越权分为消防行政权限逾越(事务管辖权逾越、层级管辖权逾越)和消防行政权能逾越等等。
朋友,这是一篇关于寒假的社区实践报告,请参考参考。。。。。。社会实践报告的写作方法[附实例] 作为学生练习写作用的“社会实践报告”,它的体例、写法目前还无定论,可以参考“调查报 告”的体例和写法。我个人认为,“社会实践报告”应该有以下几部分: 标题:可以是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实践报告》;也可以是观点式标题,例如《社会是大 课堂,实践长真知识》。 前言:写出社会实践的参加者、实践的主题、时间、地点。然后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 情况报告于下从而过渡到正文。 正文:写实践者根据学校要求应该和自己想要报告的内容,例如:活动内容,经验体会,理性 思考,问题和建议。作为学生应该着重写自己的认识,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思考后的理性认 识,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评价。 结语:可以写出作者对此次活动的意见、批评或者建议。 落款:署名和报告时间。写上参加实践者的个人或群体(如班、组),报告完成的时间。 应该注意的是,写作时可以按以上几部分构思,但行文时不要写上“前言”、“正文”、“结语”、“落 款”等字,而要写标题,如“基本情况”、“主要体会”、“几点思考”、“问题和建议”等。 实例: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为使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家乡建设做贡献,过一个祥和、文明、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根据团中央、团省委、学校党委、团委有关文件精神,在院党总支、团总支的总体部署下,经济学院积极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 活动的主题 今年寒假经济学院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社会责任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共组织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两支团队近300人分赴全省各地进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广泛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经历,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素质,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充分发挥了青年学生的智力和人才优势,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强化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的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真情助困进万家”为主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技能优势,以分散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三下乡”活动和“四进社区”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中去。 三、活动的重点内容和形式 经济学院今年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经济学院学科和专业优势,采取点面结合、集中组队与就近就便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形式重点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由各年级(部)围绕以下主要内容组织青年学生就近就便参加。 (一)社区文化服务与社区需求调研活动。下学期,经济学院即将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动计划。为确保此项工作有效开展并建立长期机制,各个学院要利用学生返乡的机会,深入所属社区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和社区需求调查活动,重点掌握城市社区的各个类型、现状以及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情况,总结了以往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和教训,对下一步我院开展大规模的社区服务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各学院不仅发动广大同学深入调研,写出调查报告,各年级、班级还专门组织力量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开学后组织了学生召开座谈会,汇总掌握有关情况,向院团总支提交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我院开展好社区服务活动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各个年级的汇报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的这一次调研显示了青年大学生的社区优势,知识优势以及年龄优势,通过调研同学们知道了一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不为所知的东西,获得了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考察访谈活动。我们组织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考察访谈活动,青年学生在学习考察访谈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学思想的伟大精神力量转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的生动现实和杰出成就,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学习领会了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实质。我院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考察访谈活动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专业技能优势和优良的政治素质,通过发放张贴宣传品、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积极为农民群众开展支教扫盲、文艺演出、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等多种服务,把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送到农村基层,在服务中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寻访党的革命历史旧址、走访老党员、考察农村改革开放成就、与地方党政干部座谈等形式,重点了解了基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发生的积极变化,使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从中学习和借鉴新鲜经验,接受正面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1)组织留校学生深入学校附近的社区,宣传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为社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事、做实事;(2)组织返乡同学依照“就地就便”原则,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开展法律咨询、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活动,为城市、乡村的发展做贡献。 (四)“繁星计划”基层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活动。按照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团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去年暑期组织大学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基础上,继续利用了寒假的时间,深入研究分析社会各方面状况开展文化建设调研活动,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和对策建议。开学后各年级抓紧汇总了有关调查报告,择优上报院团总支参加评奖。 (五)寒假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利用的返乡机会,自主的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了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以论文或调查报告形式进行总结与归纳。 (六)“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专题调研活动。“挑战杯”山东大学第九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全面展开。参赛学生充分利用了寒假时间,做好课外学术科研项目立项准备,并投入项目运作。经济学院的各个系、各个年级重点准备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类作品,以及一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做好了重点项目的论文撰写、调查实施和实验测试、实物制作等工作。下学期初,学院将选择部分优秀项目予以立项资助,备战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四、活动的特点 1、我院的本次活动将宣传实践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学习、宣传、实践,积极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的思想优势、知识优势和群体优势来推动农村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服务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把社会实践与个人青春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企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今后学生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3、自发性和有组织性结合。本次社会实践出现了许多同学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去实践“三个代表”及科技下乡知识宣讲活动。 五、 总结 我们通过精心组织,认真发动以及同学的自发组织,各系、各年级的高度重视,充分发动,保证了大多数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使活动搞得扎扎实实、丰富多彩。实践活动结束后,各系、各年级写出了活动总结,通过开展“实践归来话成就”主题活动,组织了参加“三下乡”寒假社会实践学生展开交流,选树典型,加强宣传,扩大教育成果。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积累了经验,获取了各方面比较全面真实的材料,对以后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提供了素材文秘杂烩网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小综合课程,随着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实验要求的提高,实验装备也本着理想性、先进性、整体性、实用性、探究性等特点进行了更新。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论文篇1 浅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方案 摘 要:在初中的整体教学体系中,科学实验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为了能让初中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发挥更好、更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地位及重要性、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原则和初中科学实验高效教学的方法等几个方面入手,助推初中实验教学的成功有效,确保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方案取得成功。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案 一、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地位及重要性 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地位及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下面笔者就这两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1.教学地位 科学实验在初中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对于一些重要性科目,诸如物理、化学甚至数学都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果没有科学实验,这几门实验性教学的科目就无法进行。这充分显现了科学实验在初中教学中不能忽视、也不可忽视的教学地位。 2.重要性 初中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展开了说,科学实验的成功融入可以保证教学的生动性、实效性,可以成功提高几门实验性科目的学习成绩,保证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二、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原则 要想抓好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工作,就要遵循实验的规律,推动实验教学工作的质效,要坚持遵守“科学第一、学以致用、巩固教学、培养人才”等重要性原则。 1.科学第一的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求所有的实验都从“科学”抓起,以“科学”为依据,所有的实验都不能脱离科学的轨道,不能违背科学的规律,而是尊重科学、推行科学,让“科学原则”引领初中科学实验。 2.学以致用的原则 就是要把所做的实验与相关的知识点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不折不扣、不偏不离,最后达到知识高度吸收、实验高度成功的双重目的,让初中生通过学习实验,能够有效地应用到生活中。 3.巩固教学的原则 再推陈出新的教学手段,再花样翻新的教学实验,再生动有趣的亲历操作,也都是服务于教学的,也都是以教学为引领。操作实验教学课程也不例外,要在实验教学中把应该学习的知识巩固好、吸收好、学习好,并考出好成绩。 4.培养人才的原则 不能不承认,所有的科学家都是从小学、初中阶段对相关学习产生兴趣和学习热情,最后得以在大学时代“化茧成蝶”。所以,实施初中实验教学,也是国家培养科技科学人才、科教兴国的战略之一。 三、初中科学实验实现高效教学的方法 要想实现初中科学实验的高效教学,就必须推行相关的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互动参与、启发操作、实验引领、小组科研和竞赛激发等五种方式。 1.互动参与 在初中实验教学进程中,一定要采取互动参与的教育教学方法。互动参与主要就是在实验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或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能在实验中动手而且亲自操作,教师则在实验的进程中提出一些问题,与学生形成互动,从而取得应有的实验效果。 例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科学实验就是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如何简单地点燃一支蜡烛,实验内容看似是司空见惯的蜡烛燃烧,而教学的目的是从化学的视角观察蜡烛燃烧及其燃烧的变化,让学生亲自操作,然后参与观察并做出详细的记录,教师在实验进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火焰和燃烧过程中石蜡的状态变化,因为实验材料的廉价性,可以让每3名或者5名学生一根蜡烛,在互动参与中完成科学实验,也是要通过互动来完成。 2.启发操作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一定要采取教师启发学生操作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有时教师要不动手或者少动手,尽可能用语言引导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带领、启发下完成整个实验操作。 例如:在进行“水的浮力”实验时,除了由教师准备弹簧测力器、铁块、细线、水桶、水等实验器材和实验场地以外,剩余的实验步骤需要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协助和启发下完成。如系铁块、“浸没”铁块、数据记录等实验动作,还有F浮等数据的推导和计算等,都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完成,最后推导出“水越深的地方,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的观点是错误的,才算成功地完成启发操作教学。 3.实验引领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实验引领教学的方法。归根结底,所有的实验都是服务于整体教学的,物理实验是服务于物理整体教学的,化学实验则是服务于整个化学教学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也是必须摆正的观点。 例如:在初中学习“大气压强”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实验引领的方式传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关于大气压强的趣味小实验,比如“自动喝水的杯子”“水在倒置烧杯里上升”“利用自行车气筒测量大气压强”“空气压扁罐头盒”“将吸管穿过马铃薯”“沉重的报纸”等实验,这些都是关于大气压强的实验,而一系列实验的推出,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的高效接受。 4.小组科研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小组科研、分组实验、教师总结的教学方式。小组科研、分组实验等实验学习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性,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其他实验教学学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例如:在学习“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课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4~6人为宜,每一组带一枚指南针,然后按照教师留给的课题和学习任务展开,最后统一递交学习实验成果。 再如:在进行“寻找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实验中,也可以实施小组科学研究的模式。教师要组织若干个4人小组,用器皿或者玻璃容器盛装各种化学制剂。各种容器盛装相关的化学制剂完备后,这时可以布置相关实验作业,要求学生依据各类化学制剂的形态,一一分辨,看看均属于什么门类的化学制剂。每一个学习小组在完成了自己的初步辨认后,用纸签在容器上予以一一标识,教师会对每一个小组确定的结果进行评判,指导学生正确区分出氧化铜、三氧化二铁、二氧化锰、红砖粉末、水泥块等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最后则是小组之间的交流谈论,并派代表谈感受。最后,每一个小组还要填写实验活动的探究报告,这就取得了小组调研的初步成果。 5.竞赛激发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也可以采取竞赛激发兴趣的方式推进实验教学。竞赛是要有规则的,需要各班级、各小组选择出优秀的代表。之所以要这样,就是要让学感觉到选择出的优秀代表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自己,从而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赛劲头。 例如:采取竞赛的方式实施“制取氧气”的实验,要为每一名参赛学生准备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等实验用化学用品,并检验操作过程,看每一名参加竞赛学生的操作水平,如是否检查装置的严密性,试管装入药品后是否塞紧试管,试管在铁台架上的固定程度,氧气收集完毕后是否及时将导管撤离水槽,并马上熄灭酒精灯等实验程序和环节。最后检验的是集气瓶内是否有氧气,集瓶内氧气的多少,如果是用排水法收集,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瓶内氧气是满的。总之,就是要通过实验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实验学习的。 四、总结 在初中实验教学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还存在着更多的探寻和探析之路,有更多的教学瓶颈和难题需要一一破解,而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大投入,不断总结,不断前进,全面提升实验教学的总体地位和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邱生凡.初中科学实验探究教学实践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10). [2]钱俊.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案例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5).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论文篇2 浅析初中科学实验模式 摘 要: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初中科学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可以说实验教学是整个科学教学的核心,贯穿于整个科学教学过程中。《浙江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探究的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实验。笔者试图以自己多年来在科学实验教学的一点浅见,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探讨初中科学实验的一些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实验 变式教学 思维培养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过程,即“实践―― 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伽利略曾经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习科学必须重视实验。然而,就目前的教学现状看,普遍存在着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的现象。学生做实验只是根据教材中已经设计好的实验目的、器材、方法,按照规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去做。对老师演示的实验只注重最后的实验现象、结论或数据,对课外的小实验都视而不见,甚至为了应试而忽略实验,最终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鉴于上述原因,笔者在科学教学中十分注重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作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 1 借助实验中的趣味故事,唤起实验兴趣 好奇心是科学家的一种重要品格,不断强化好奇心,锲而不舍地追求,便可能独辟蹊径。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好奇心强、创造欲高。因此,只要引导有方,他们具有的潜在的创造发明思想和灵感就会被激发起来,而利用实验使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研究浮力跟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实验前,先给学生讲述那个著名的“王冠之谜”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才诞生了一个著名的定律―― 阿基米德原理。然后再做此实验,学生兴趣浓厚,做这个实验的欲望也更强烈了。最后告诉学生科学家也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寻找新的东西。 2 利用实验中的变式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智力开发的核心,而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实验。问题是现在的实验教学完全是为了应试教育:实验课题已知,方案已知,几乎没有留给学生一些创造性思维的余地。这样实验教学常会导致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减弱,遇到结果与理论不相符时,很少想到要再做一次实验,检查一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常常是把理论数据或结果作为自己的实验结论。因此,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我们可以将原先的实验方案略作一些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更换实验器材,培养思维的多维性 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更换实验器材,不依常规寻求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案,并且利用科学的特点,把知识运用灵活,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例如:测一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要求学生从求浮力的几种方法:(1)弹簧秤前后两次读数之差求浮力;(2)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3)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等。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用到不同实验器材。如:弹簧秤、大烧杯、溢水杯、细线、量筒、小桶等等。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使用不同的实验器材,最终得到相同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还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器材去研究同一实验,达到相同的实验目的。由此可见,更换不同的实验器材去探索同一实验问题,对激化、深化、活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是富有有效性和启迪性的。 变换实验形式,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传统的演示实验都是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式,即“启发+问答+操作”的单向教学信息传输通道,让学生按教师意图沿固定顺序、方向进行观察和思考。学生在教师“启发”的牵制下观察、思考,学生的思维被压缩在极其狭窄的单线性思维空间中,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和想象力。造成思维的被动、狭窄及惰性;而变换实验的形式,则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地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把习题中的叙述性实验改为操作性实验等。例如:鉴定一瓶无色溶液为硫酸,可以把它改成鉴定这一瓶无色溶液是什么?虽然难度增加了许多,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巩固了酸、碱、盐的性质,又因为事先不知道实验现象,必须在实验中认真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得到什么结论又不知道,必须对实验的全部记录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进过学生自己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开动脑筋而获得规律和知识,可以给学生无限的乐趣。 更改测量方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变换实验的测量方法,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新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例如,在初三复习电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后,让学生只用一只电表(电流表或电压表)一只定值电阻、一个电池组、导线、开关若干,来测定未知电阻Rx,启发学生从公式R=U/I来考虑,学生设计出很多的方案。并比较这些方案的优劣,并选取最佳实验方案。事实证明,通过不断更改实验测量方法,既能让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又能让学生懂得多中选优,择优选用的原则。 3 开展自主式的课外实验,培养实践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因此,通过课外活动的不同形式,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在活动中广泛应用所学的知识,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为学生参加经济建设和开展较复杂的科技活动打下基础。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周围常见的东西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组织实验竞赛 组织竞赛并非完全违背素质教育的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一种促进作用。教师可在校内举办一些实验操作、自制仪器等竞赛。通过竞赛,同学之间竞争意识增强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学习成绩也有相应的提高,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并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另外,还可开展趣味实验、组织实地考察和参观、举办科普展览、讲座,开展社会调查,观看科技影片、实验录像,成立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他们既动脑又动手的综合实践能力,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让实验教学贯穿于整个初中科学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实验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在实验的乐趣中培养兴趣,掌握知识,拓展思维,提高能力,是每个科学教师的教学职责。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S]. 猜你喜欢: 1. 关于实验教学论文 2. 初中科学教育小论文 3. 初中物理实验论文 4.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 5.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
217 浏览 3 回答
284 浏览 3 回答
98 浏览 4 回答
90 浏览 3 回答
241 浏览 3 回答
81 浏览 3 回答
286 浏览 3 回答
116 浏览 3 回答
257 浏览 3 回答
306 浏览 4 回答
152 浏览 5 回答
205 浏览 4 回答
318 浏览 4 回答
214 浏览 3 回答
81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