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姚先国,“综治进民企”的经济学解读,《今日浙江》,2005(15),p46-472. *姚先国、翁杰,工资结构、雇佣关系稳定性和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石油大学学报》,2005(6),P14-19(人大复印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6(3),P71-77)3. 姚先国,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财富智慧》,2006(5),P35-364. 姚先国、黄志岭、逯岩,家庭背景与子女高等教育的关系,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P5-105. *姚先国、谢嗣胜,职业隔离的经济效应——对我国城市就业人口职业性别歧视的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P73-796. *陈海勇、姚先国,资本充足监管与银行破产概率的数理模型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3),P50-577. *姚先国、来君,以人为本 任重道远——姚先国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6(2),P144-1498. *姚先国,人力资本与劳动者地位,《学术月刊》,2006(2),P93-979. 姚先国、盛乐,和谐社会构建与经济发展中的三大矛盾,《浙江经济》,2006(1),P24-2510. (A)姚先国、翁杰,雇佣关系的稳定性和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技术经济》,2005(12),P1-411. (A)姚先国、翁杰,工资结构、雇佣关系稳定性和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石油大学学报》,2005(6),P14-1912. 谢嗣胜、姚先国,我国城市就业人员性别工资歧视的估计,《妇女研究论丛》,2005(6),P10-2413. (A)姚先国、方阳春,高薪企业薪酬制度及其效果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高薪企业为例,《技术经济》,2005(11),P1-414. 姚先国,一流大学如何打造?——读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有感,《中国高等教育》,2005(19),P31-3315. *姚先国、周礼、来君,技术进步、技能需求与就业结构—基于制造业微观数据的技能偏态假说检验,《中国人口科学》,2005(5),P47-5316. Hongbin Li, Xianguo Yao, Junsen Zhang and Li-An Zhou ,Parental childcare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attainment:evidence from China,Applied Economics, 2005, 37, 2067–207617. 姚先国,以事实的锻打铸造理论利器——评董克用《中国转轨时期薪酬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经济学》,2005(3),P11718. 姚先国,浙商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浙商》,2005(8),P26-2719. 姚先国、来君,二元社会结构中的工资决定模型与人口流动-当前“民工荒”现象分析,《财经研究》,2005(8),P68-7520. *姚先国、谭岚,家庭收入与中国城镇已婚妇女劳动参与决策分析,《经济研究》,2005(7),P18-2721. *姚先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制度条件,《浙江社会科学》,2005(4),P3-6(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转载,2005(10),P65-6822. *姚先国、谭岚,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女性劳动供给行为分析——兼论动态博弈框架下教育决策的内生性问题,《经济论坛》2005(8),P33-37(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转载2005(4),P44-4923. 姚先国、谢嗣胜,劳动力市场歧视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新政治经济学评论》(第一卷),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P180-19724. 姚先国,放弃要素市场的行政掌控,《财经》2005(11),P8025. 姚先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调整,《浙江劳动与保障》,2005(3),P7-926. *姚先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调整,《浙江社会科学》,2005(2),P78-86(人大复印资料《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5(6),P40-47)27. *姚先国、方阳春,企业薪酬体系的效果研究综述,《浙江大学学报》,2005(2),P74-8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转载,,p70-74)28. *姚先国、翁杰,企业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2),P87-95(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企业管理研究》,2005(5),P63-71)29. 姚先国,浙江经济新挑战与对策思路,《中国经济》2005(总第54期),P58-6030. *姚先国、黎煦,劳动力市场分割:一个文献综述,《渤海大学学报》,2005(1),P78-83(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5(3),P47-52)31. 姚先国、盛乐,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Efficiency of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s Between State,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The Chinese Economy》,March-April,2004/, Inc. NY32. 姚先国,黎煦,效率工资理论的微观假定及其对报酬激励的启示,《广东社会科学》,2004(6),P59-6433. 姚先国,谢嗣胜,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综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6),P148-15734. *谢嗣胜、姚先国,劳动力市场中统计性歧视的模型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35. *姚先国,张海峰,中国教育回报率估计及其城乡差异分析――以浙江、广东、湖南、安徽等省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财经论丛》,2004(6),P1-7.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2005(1),P23-24)36. 姚先国,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劳资关系,《经济研究动态》,. 姚先国,王跃梅,市场化进程中的浙江粮食安全,《粮食经济研究》,2004(5),P7-1138. *姚先国、赖普清,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经济研究》,2004(7),P82-9039. 姚先国、谢晓波,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3),P5-1040. 谭岚、姚先国、郭东杰,企业参与普通培训动因的理论解释与述评,《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4),P121-12241. *姚先国、黎煦,长期雇佣与激励机制,《社会科学战线》,2004(3),P255-25742. *姚先国、郭东杰,世界转型经济绩效差异的比较制度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5),P59-64(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转载,2004(7)P17-22)43. *姚先国、郭东杰,改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4(5),P97-10744. 姚先国、盛乐,关注“三农”,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浙江经济》,2004(6),P30-3245. *姚先国,“企业本位论”反思,《中国工业经济》,2004(4),P76-8146. *郭竞成、姚先国,市场结构还是治理结构?――两种银行改革思路之检讨和中国实证,《国际金融研究》,2004(2)(《新华文摘》转载,2004(8),P35-37)47. *姚先国、郭东杰,论劳动制度与政策对转型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经济学家》2004(2),P75-8148. 姚先国、陈道江,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缺失的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分析,《经济管理》,2004(4),P91-9649. 姚先国,陈道江,对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缺失的分析,《投资研究》,2004(3),P44-4850. 姚先国,可能的依据与可能的出路——关于新政治经济学三人谈的简评,《浙江社会科学》,2003(6),P26-30。51. *陈建军、姚先国,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经济关系研究,《管理世界》2003(5),P44-51。52. *陈建军、姚先国,论上海和浙江的区域经济关系――一个关于“中心-边缘”理论和“极化-扩散”效应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3(5),P28-33;载《长三角一体化理论新视角》,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53. *姚先国、盛乐,关于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理论思考,《经济学动态》2003(2),P36-38。54. *姚先国、郭竞成,转型中的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中国经济问题》2003(2),P11-19。(《新华文摘》转载,2003(8),P42-44;人大复印资料F62《金融与保险》2003(8),P23-28 )55. 姚先国、倪云虎、陈建军,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与浙江经济发展,《浙江社会科学》,2003(2),P169-174;载《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56. *姚先国、朱海就,企业的契约理论与能力理论比较,《学术月刊》2003(2),P49-55。57. 姚先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2003(2),P16-19。58. *姚先国 关于人力资本的几个基本问题,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1),P19-21,被《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P158 转摘。59. *姚先国、盛乐,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经济效率差异的人力资本产权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2(3),P61-68。60. *盛乐、姚先国,对企业经济效率差异的理论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2(4),P24-29。61. *姚先国、朱海就,产业区“灵活专业化”的两种不同模式比较—兼论“特质交易”观点,《中国工业经济》,2002(6),P45-49。62. 姚先国、盛乐,失业问题的微观分析与模型解释,《中国经济问题》,2002(1),P49-5463. 姚先国、盛乐,对中国经济转型成效的另一种解释,《经济学动态》,2002(5),P15-18。64. *姚先国、陈国权、曾军荣,政府干预:凯恩斯与布坎南的理论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11),P72-75。65. 姚先国、郁建兴,社会资本:市民社会理论的再出发,《新经济条件下的生存环境与中华文化》(金庸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P133-145。66. 姚先国、孙树华,药品集中招标的博弈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2(8),P32-33。67. 姚先国,与国际接轨到底从何入手,《浙江经济》,2002(18),P37-38。68. 姚先国、郭东杰,创新、知识产权与新经济,《商业研究》,2002(10),P15-17。69. 姚先国、黄炜华,论房价与地价的关系,《土地市场与城市化》(王松林主编),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4月,P196-201。70. 姚先国、黄炜华,城市化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土地市场与城市化》(王松林主编),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4月,P249-256。71. 姚先国、刘湘敏,劳动力流迁决策中的迁移网络,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P124-130。72. 姚先国 蔡宁,浙江经济持续竞争力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2(3),73. 姚先国、黄炜华,地价与房价的关系,《中国土地》,2001(9),P33-35。74. 姚先国、朱海就,我国传统产业部门科技人才偏少的现状及其原因,《上海经济研究》,2001(9),P40-44。75. 盛乐、姚先国、黎洁,企业经济效率差异的劳动力产权因素分析,《经济评论》,2001(3),P36-40。76. *Yu Jianping, Yao Xianguo and Fang Xiaoyan, A Study on the Economic Benefits in Development of Freshwater Farmi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2001(3), . *姚先国、郭继强,再论劳动力产权:用“劳动力产权”概念超越“劳动力商品”概念,《学术月刊》,2001(3),P54-61。78. 盛乐、姚先国,产权残缺劳动力的行为博奕,《中国经济问题》,2001(1),P44-49。79. Yao Xianguo, China Rolle in international Kapitalverkehr Auslandische Investitionen in China und chinesische Investitionen im Ausland, 《Argumente und Materialien zum Zeitgeschehen 25 》, Hanns Seidel Stiftung Akademie fur Politik und Zeitgeschehen, . 姚先国、蔡宁、郭继强,企业产权结构模式与中国的选择,《财经论丛》,2000(4),P1-6。81. *姚先国、盛乐,劳动力产权的规范:国企竞争力提高的前提,《浙江学刊》,2000(3),P66-71。(人大复印报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0(9),P95-100)。82. 陈凌、姚先国,90年代德国就业困境的成因和出路,《迈入21世纪的德国与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3月,P192-211。83. *姚先国、盛乐,国有企业经营低效的劳动力产权因素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3),P39-42。(人大复印报刊《工业企业管理》,2000(7),P27-30)。84. *陈凌、姚先国,退休、养老和劳动力供给决策,《中国经济问题》,2000(1),P22-30。(人大复印报刊《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2000(5)P44-50)。85. 姚先国,制度与人才:迎接“入世”挑战的两大根本要素,《浙江社会科学》,2000(1),P50-51。86. 新世纪浙江经济发展中的人才战略,《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0(1),P22-27。87. Keith Forster and 姚先国,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Hangzhou and Wenzhou cities, 《Cities in China----recip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form era》, published by Routledge, 1999, —104。88. *姚先国、陈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压力分流,《学术月刊》,1999(11),P14-19。89. 姚先国、李敏、郭峻,论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改进,《浙江学刊》,1999(4),P17-21。90. 姚先国,浙江经济改革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评析,《浙江社会科学》,1999(3),P21-27。91. 陈凌、姚先国,荷兰部分就业能否解决欧盟失业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2),P45-51。92. 陈凌、姚先国,论我国退休政策的劳动力市场效应,《中国劳动》,1999(12),P11-12。93. 姚先国,化解当前就业压力的基本思路与对策,《理论视野》,1998(3),P12-19。94. *姚先国、陈凌,试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管理,《管理世界》,1997(6),P174-183。(被人大复印报刊《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 F102》收录,1998(1),-29)95. 姚先国,东欧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进展与启示,《世界经济文汇》,1997(4),P7-13。96. 姚先国,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理论视野》,1997(2),P18-22。97. 姚先国、钱雪亚,农村工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农村工业化的认识偏差:农村工业化模式思考,《浙江社会科学》,1997(4),P3-7。98. 陈凌、姚先国,论人力资本中的资源配置能力,《经济科学》,1997(4),P27-34。99. 姚先国、郭继强,劳动力产权与人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中国劳动科学》,1997(6),P13-16。100.姚先国、郭继强,按劳分配新解:按劳动力产权分配,《学术月刊》,1997(5),P49-54。101.劳动力产权与劳动力市场,《深化企业改革和治理通货膨胀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02.按劳动力产权分配是实现按劳分配的现实途径,改革月报,1997。103.姚先国,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学习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浙江社会科学》,1996(6),P8-11。104.姚先国、郭继强,论劳动力产权,《学术月刊》,1996(6),P44-49。105.姚先国、郭继强,经济转型中的利益协调与利益补偿,《浙江学刊》,1996(5),P60-64。106.姚先国、许庆明,城市化影响因素和中国城市化对策,《江海学刊》,1996(5)。107.姚先国,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评价和展望,《报告与参阅》,1996(2)。108.姚先国,永恒主题的拓新之作(书评),《中国社会科学》,1996(6)。109.姚先国、程迅,交易成本与产融结合,《浙江金融》,1995(9),P9-11。110.姚先国、李曜,国际金融创新与中国金融改革,《世界经济研究》,1995(4),P30-34。111.姚先国、潘丽春,论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与法律保障,《浙江社会科学》,1995(4),P40-46。112.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第二届两岸管理科学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94。113.教育市场化过程中的不对称现象分析,浙江大学教育研究,1994(4)。114.访台归来话经济,今日浙江,1994(6)。115.职业技术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浙江经济管理,1994(4)。116.投资饥渴与投资膨胀的治理,浙江投资,1994(1)。117.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障碍及其克服,管理教育学刊,1994(3)。1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商品与劳动者地位,劳动关系问题研究,1993(5)。119.公有制经济中管理者阶层的劳动“异化”及矫正,劳动关系问题研究,1993(5)。120.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与我国的选择,浙江社会科学,1993(5)。121.论我国体制模式的两次转换,浙江学刊,1993(3)。122.中国的收入分配改革:成就、问题与前景,浙江大学学报,1992(2)。123.经济转型理论及其思考,河北学刊,1992(4)。124.论企业净产值分配的合理化,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2(4)。(与李敏合作)125.劳动力的双轨价格及经济效应,经济研究,1992(4)。126.劳动者本位论,天津社会科学,1992(4)。(赵学增合作)127.关于劳动力双轨价格的理论分析,华东交通劳动,1992(2)。128.关于经济协作企业的若干理论分析与评价,浙江协作论坛,1992(1)。129.浙江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与结构转换,中国经建月报(香港),1991(22)。130.经济秩序与经济安全,浙江大学学报,1991(1)。131.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浙江投资,1991(2)。132.试论实现浙江经济稳定增长的合理投资结构,浙江投资,1991(增刊)。133.平等、效率与社会公正,浙江大学学报,1990(1)。134.在治理整顿中实现就业机制转换,浙江学刊,1990(5)。135.论我国就业压力的分流与转化,中国劳动科学,1990(1)。136.全民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中国劳动报,.。137.循着综合配套的思路,研究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劳动理论与实践,1990(8)。138.关于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的新思考,经济问题,1990(9)。139.不要神化生产力标准,经济问题,1989(5)。140.论我国宏观收入分配政策的转换,活力,1989(1)。141.利益格局紊乱与国民精神危机,探索,1989(5)。142.再谈人民币的价值基础,浙江大学学报,1989(1)。143.投资体制改革与投资主体行为,浙江投资,1988(4)。144.西德住宅储蓄简介,房地产经济,1988(11)。145.对我国收入分配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求索,1988(5)。146.非理性经济人及其成因,探索,1988(4)。147.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开发,1988(1)。148.住宅银行与住宅建设,浙江投资,1988(1)。149.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自负盈亏的几个问题,复旦大学学报,1984(12)。150.也谈人民币的价值基础,复旦大学学报,1984(12),(与周人伟合作)。151.纯粹流通费用理论补偿公式之浅见,中国经济问题,1984(5),(与周人伟合作)。152.社会主义劳动基金的两重性与我国的工资改革,经济问题,1984(12)。153.关于生产决定分配原理的探讨,浙大学刊,1984(2)。154.共产主义思想与按劳分配,经济科学,1983(6),(与周文骞合作)。155.试论工资增长的客观依据和合理控制,晋阳学刊,1983(3)。156.双层次的按劳分配与两级决策的工资制度,复旦大学学报,1982(4)。157.农产品的成本、价格与价值,复旦大学学报,1981(1)。会议、报纸、论文集论文l 姚先国,翁杰,企业的雇佣战略和人力资本投资战略,《2005CES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国际研讨会:人力资本与环境投资》,2005年6月24-26日l 姚先国,李晓华,中国城市居民工资收入分布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2005CES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国际研讨会:人力资本与环境投资》,2005年6月24-26日l 姚先国,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浙江日报》,2005年4月18日l 姚先国,谢嗣胜,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与中国歧视问题的研究现状,《“两岸三地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高级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中国劳动社会出版社,2004年4月5日l 姚先国,社会性基础设施为解决宏观经济难题另辟新径,《东方早报》,2004年3月1日l 陈凌、姚先国,90年代德国就业困境的成因与出路,“中国德国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八届德国问题北京研讨会”,99年5月在北京召开。l 陈凌、姚先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压力分流,“海峡两岸国际研讨会”,1998年6月在杭州召开。l 姚先国、郭继强,按劳分配新解:按劳动力产权分配,《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P388-391,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l 姚先国、郭继强,劳动力产权与劳动力市场,《深化企业改革和治理通货膨胀研究》,P102-110,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l 姚先国,全民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困境和出路,《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P163-173,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
就业歧视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我国的“就业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是各种歧视中历史最长、最突出的问题。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中都公开注明要求应聘者“须为男性,或“男性优先。在条件相当甚至更优秀的情况下, 女性经常仅仅因为性别问题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年龄歧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将35岁作为一个界限,“35岁以下屡见不鲜地出现在 大量招聘广告的限制性条件中。求职者年龄在40岁、50岁上下的更是就业困难,形成了中国特有的“4050现象。� 学历歧视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十分突出,许多用人单位不顾客观需求片面追求高学历。而另一个极端的现象却又是,有些用人单位不招高学历的,相反倒要求应聘者必须“本 科以下、“大专以下等等。�答案补充 相貌歧视有些用人单位在挑选求职者时,优先录用相貌好的而不是成绩好的。许多女大学生为了找工作无心学习,而是忙于化妆打扮,甚至拍摄十分暴露的写真集以“扮靓简历 。� 户口歧视有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本地户口。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也推波助澜,公然违背国家政策,干预本辖区内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利,要求用人单位优先录用本地人 。� 履历歧视有的用人单位不注重考查应聘者实际水平如何,而是过分注重求职者的履历,比如明确提出有学生干部经历的优先录用等。答案补充 工作经验歧视有的用人单位拒绝招收应届毕业生,要求应聘者必须有工作经验。� 健康歧视残疾人就业受到各种歧视自不必说,还有一些病毒携带人群也受到歧视。如“ 乙肝歧视问题,已经引起全国一亿多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强烈反应。其实,没有传染性的乙 肝病毒感染者是可以就业的。根据《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规定,乙肝病毒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入口的食品和保育员工作外,可以照常工作。� 身高歧视不少单位都对身高有限制规定,如有的用人单位规定男性不低于一米七,女性不低于一米六等。� 资料来源:
同学你好,毕业了就需要面临写论文,对于论文大学生就业不知道你是否确定选题,确定选题了接下来你需要根据选题去查阅前辈们的相关论文,看看人家是怎么规划论文整体框架的;其次就是需要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了,进而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论文框架;最后就是按照框架去组织论文了。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一般要有这样几部分组成:提出问题,阐明基本概念和基本观念;分析问题,说明为什么要坚持你的观点;解决问题,拿出解决问题方案,至于顺序,你可根据你的文章去定。也就是说论文由论点、论据、引证、论证、结论等几个部分构成。1、题目题目应恰当、准确地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毕业设计(论文)的中文题目应不超过25字,并不设副标题。2、 摘要与关键词摘要:摘要是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应包括本设计(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关键词: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关键词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3、毕业设计(论文)正文毕业设计(论文)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不需要分析什么
这篇文章应该可以~~(*^_^*) 出处 结合社会所需和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技能及素质所做的调研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显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而2006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 种种数据表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的严峻性在不断攀升。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就业的数量和质量的夹缝中,各高校如何利用自己办学的特色和优势全面适应社会所需、企业所求;学生如何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天赋才干及专业知识,培养自己成为新型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以实现其自身价值;企业如何依据其实际发展要求及需求评定其人力资源配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与社会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相生相克的,针对企业文化的实际需求,当代高校学生以怎样的意识形态、素质及技能提升自己影响力,争创个人品牌效应也成了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我们做此“社会所需和当代大学生所乏的技能及素质”调研就是基于学校、社会、企业的共通性,通过调查研究努力寻求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新起点,以缓解严峻就业形式所带来的困扰,把学生从思想的泥沼中解放出来。 一、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 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和,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 二、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和能力 1、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并且要具有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许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之一。所谓有敬业精神的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责任心的人,以圆满完成工作来衡量自己,而不用升迁和报酬来衡量自己。谈起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应该体现在以下4方面的素质: 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当今人才观的一个重点。所谓人才,首要的应该是一个品质高尚的、和谐的和趋于人格完善的人,是一个和社会融洽相处并且受社会欢迎的有道德的人。而在一个人身上确立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样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锻炼过程。加强思想素质建设,首先要建立辨识思维。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问题。其次,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作用是越来越大,但它们不能作为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金钱在经济领域里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是一种市场条件下的进步,它比情说了算,比权力说了算要进步。但是,金钱一越出经济轨道,介入社会其它领域,就会产生腐败和社会丑恶现象。因此不能把它当作人生的最高目标,要正确对待金钱。我们必须以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他的价值,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要求。 良好的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大学生的必要素质,是我们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必备本领。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社会竞争的加剧,而竞争时代的要求就是谁都必须凭真才实学取胜。业务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雄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精辟的专业造诣;(2)不断进行专业研究、专业应用、专业开拓的兴趣和能力;(3)管理能力。例如效率观念,同一个工程,它消耗的精神、时间、财力最小的当然是最好的。一个工程它有一个规划、组织、环境、人员、机制、时间、效率等一系列指标。因此,专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4)融合能力。当今时代的任何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来自学科专业的融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融合能力实质就是培养创造能力。(5)敬业精神。贝弗基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总结道:“科学上成年人思维的发展,只能达到青年时期打的基础所能支撑高度。”必须充分意识到基础的重要性,特别要在“牢固”和“扎实”上下功夫,切忌搞花架子。 较高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通常又被称作人的文化素养,是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外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文化可以给我们很多直接和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记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人文中有些很精彩的东西,能直接给我们启迪。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文化修养较高的人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大家在一起却很和谐;小人没有自己的个性,但在一起却不能和谐。这话多深刻,对我们待人、处理人际关系很有启发。而以往教育的明显缺陷是人文教育薄弱,从而出现人的知识结构以至人格不和谐、不完善现象。二十世纪的人才必须懂得交流,而且还要善于沟通,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把一待所学,贡献给社会主义国家。 良好的心理素质 企业用人历来重视心理素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有意识的艰苦磨练教育、承受挫折教育、适应环境教育、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教育等心理素质的强化教育,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非常脆弱,远不适应竞争的环境,这就给高校教育和大学生自身提出了增强心理素质的艰巨任务。 当代的大学生面临挑战多多,要想成功的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一定要有这些基本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挑战。 2、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能力 、对社会认识能力 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是由于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不同和大学生总体上缺乏社会锻炼而造成的。 、对自身认识能力 对自身的认识能力是由于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而导致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错误判断(通常是高估)。 因此,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用辨证的方法将两句话连在一起,就具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的:首先,要做事,先做人。作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必要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素质,尤其是成功必备的为人处世准则,才能在做事中正确思考、正确决断,最终取得成功。其中最起码、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坚守信用,行事专一。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由此可见,信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他的人生成败,也与事业的成败息息相关。做人行事专一,持之以恒,认准目标,决不放弃,才能感天动地,化作精神,永世长存。另一方面,学会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将事情做好,做出成绩,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目标,同时又对做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业有成并惠及他人,是最好的做人方式,是将做人与做事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只有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依靠他的能力和修养去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支持。 3、学校学生怎样利用自身优势为自己打开就业渠道 “面对就业机会,你不去,自有人去!”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每个人必须做好应对就业的各种准备,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 塑造自我 1、巩固自己的知识、技能层面 从2007届毕业生的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呈现以下趋势: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其他的省会城市较为青睐,直接导致了这些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 较少,无法满足该地区对人力的需求,区域性人力资源供给矛盾显著。 2、转变观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对专业与岗位不对口的认识也日趋理性。但大多毕业生期望值都非常的高,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国企、外企、私营企业,可见大学生就业选择上还在“过独木桥”,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企业对大学生现在户籍、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等非专业要求的偏见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然而大学生对企业的规模、地区、性质的选择上是还有不少的偏见。 3、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现在的大学生或许专业技能操作与专业理论知识不错,但个人修养不见得有多少人会注重。 4、注意积累工作经验 对于一个大学生说,在校学的都是以理论为主,操作大多只是一种形式,一次实训下来,能够有一半人的懂得、清楚、明白就已经是非常好的了。这样只有理论而缺乏了操作经验的学生,毕业了哪来的工作经验之谈,利用课余时间在外上班的同学,若以后毕业自己从事的就是自己所做的工作,那也是一件好事,但若不是,就只能是当课余赚钱了。经验充其量也就是去社会上适应过。 5、加强对工作适应能力 往往很多大学生到企业的适应期特别长,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其大多是由于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导致心理不平衡所引发的适应不良现象。 建议 1、树立及时就业的观念,从硬、软件等各方面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毕业学生对就业的准备工作十分不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过求职经历,只有的学生有过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大一部分学生仍然没有及时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组织的招聘,而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 2、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盲目追求经济条件 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国企”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同时,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了引导作用。 而就在大学生都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跑时,他们又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对专业与职位是否对口不介意,这相对扩大了企业以及毕业生的选择范围。我们认为,只有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才能在求职的大潮中乘风破浪。 3、能力技术是条件,品德应该是基础 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学生一味的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十分容易打击企业的积极性。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突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4、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能及时、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学校、毕业生、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要求 站在企业的角度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七个方面的素质要求: 1、首先要自信,要坚定自己一定能成功。要像斯托克代尔悖论所说那样,要具有这样的自信:用心学习、勤于思考,就能够做到:办法总比问题多。 2、其次要认同企业文化及理念。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你到了一个企业,如果你想在那里好好干,就要用这个理念和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是一个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很快适应和融入的基础。 3、在企业里找准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发展要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要相互依存。要有这样一个思路,企业要往什么方向发展,我能做什么,我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我才能做出我应该做的和我能做的。要相信只要具有企业需要的东西,就会有你发光有你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作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持续发展,都已树立了以人为本,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同步发展。会想方设法去做到这一点。 4、对岗位的兴趣和对事业追求的内在动力。作为企业一般会根据你个人的专业或特长安排你的岗位,能否成功或很快地进入角色这就要看个人对岗位的兴趣,是作为一个饭碗还是作为事业(我想做一点事和我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了)是两种不同的理念会产生不同的动力。 5、要具有团队精神,要有有效沟通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较快进入角色. 6、创新能力和善于思考的能力。创新能产生活力,善于思考,能解决面临的问题.
一个大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3、高校扩招,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4、大学生的就业流向。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5、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6、教育机制的弊端,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就业的含义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
一个大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
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3、高校扩招,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
4、大学生的就业流向。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5、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
示例: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以下岗位从事工作:各类酒店、饭店、宾馆的门迎、前厅接待人员和客房服务人员。
各类旅游公司,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各类酒店、饭店、宾馆楼层管理、大堂管理、咨询、会展等工作,各类酒店、饭店、宾馆的商务部门从事业务洽谈、对外联络服务工作,各类酒店、饭店、宾馆的商务部门从事市场调查、情报、信息服务等工作。
全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他们认为职场已经饱和,可是纵观全球,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却一直紧绷。
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中国酒店管理职位空缺接近400万。原因不外乎是国内的酒店管理教育不能满足行业需要。
259 浏览 7 回答
339 浏览 5 回答
316 浏览 3 回答
343 浏览 5 回答
99 浏览 2 回答
135 浏览 3 回答
327 浏览 5 回答
273 浏览 4 回答
106 浏览 2 回答
359 浏览 4 回答
184 浏览 5 回答
288 浏览 4 回答
154 浏览 2 回答
258 浏览 6 回答
94 浏览 1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