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约翰·斯坦贝克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原作名: Of Mice and Men 译者: 李天奇 出版年: 2019-3 页数: 120 定价: 装帧: 平装 丛书: 约翰·斯坦贝克作品系列 ISBN: 9787020147281莱尼身高两米,力气大得吓人,但心智却像个孩子,经常闯祸 。他唯一的朋友是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乔治。乔治带着他到处打零工糊口。他们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有自己的一小块土地,一间小屋,还有一头牛,一只兔笼,再养些小鸡。然而,这样卑微的要求也不过是一场 梦 。 这次,他们流浪到一座农场。永无休止的流浪生活总算到了尽头,但梦想也到了尽头。乔治终于帮莱尼找到一个地方。在那里,莱尼永远不会再闯祸,永远不会再受伤害,永远不需要再逃亡…… 《人鼠之间》首版于1937年,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书名来自英国诗人彭斯的诗句“人也罢,鼠也罢,最如意的安排也不免常出意外”,寓意 小人物 的悲惨命运。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美国作家,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共创作27部作品,代表作包括《煎饼坪》(1935)、《人鼠之间》(1937)、《小红马》(1937)、《愤怒的葡萄》(1939)、《罐头厂街》(1945)、《伊甸园之东》(1952)、《烦恼的冬天》(1961)等。其中《愤怒的葡萄》还获得1939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和1940年的普利策奖。 斯坦贝克既是 文学大师 ,也是最受美国民众喜爱的 畅销作家 之一,迄今为止其作品累计销售近一亿册,其中超过半数是《愤怒的葡萄》《人鼠之间》这两部代表作。 斯坦贝克的作品 多描写底层的社会大众,替穷苦人说话,为被压迫者申辩,展现他们广阔壮丽的生活图景,刻画他们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善良、富有同情心,以及为生存而奋斗的勇气 。悦然: 小说特别值得思考的地方是,乔治为什么需要莱尼。人们为什么总是很需要一个反常规的人的存在和陪伴。因为他能为我们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梦境。在这个小说里, 乔治对于莱尼的照看,并不仅仅出于善良,这也是一种他的个人需要 。 莱尼是能使他相信理想的那个人,在莱尼身上,他汲取了朝着那个方向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没有莱尼,乔治会沦为和其他农场工作的工人一样的人,找姑娘,玩二十一点,庸庸碌碌地沉湎于当下的享乐。 每次乔治应莱尼的需要,描绘理想的未来的时候,他自己也陶醉其中。他需要借助这股力量,让自己脱离地面,短暂地逃逸出现实世界。然而理想,在现实中总是受到挤压,非常脆弱 ,正如莱尼始终令我们担忧的命运。结尾处乔治握着枪面对莱尼,是一次现实和理想的火拼,最终以理想的毙命而终结。此后的世界,好像恢复了应有的安宁,人们照常地生活,继续前行。 枪杀了莱尼之后,乔治和斯林姆并排走向公路,去喝一杯,重新投入热闹的世界,这意味着乔治变成和斯林姆一样的人 。而斯林姆在小说里,是正常人的代表,是秩序的象征。拥抱现实世界,是乔治的失败还是妥协?而莱尼已经在河的对岸。 同样述说着美国梦的破碎 ,把《人鼠之间》和早它十年出现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晚它二十多年问世的《革命之路》放在一个序列里比对,会觉得很有趣。盖茨比、莱尼和爱波的死,同样象征着理想的破灭。 慷慨富有的盖茨比到了大萧条时代,变身为笨拙弱小的莱尼,到了六十年代,又化妆成一心想在庸常生活里突围的中产阶级的女性爱波。 理想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面具和载体。但它们好像又是一回事。 爱波向往的巴黎和莱尼向往的土地,并没有太大区别。 能呼风唤雨的盖茨比和脑袋好像被马踢过的莱尼同样脆弱。每一次,当他们死去,世界都好像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排出了身体里的异物,终于可以正常运转了。 《人鼠之间》好看而悲伤,但是有点太严整了。细节的比照,悬念的设置。 最初打算写成戏剧,后来决定写成小说,但还是带着戏剧的痕迹,用对话搭建起来的人物性格略显夸张 。 余地: 鲁迅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虽说如此,但梦被惊醒,很多时候由不得做梦的人,因而痛苦就无法避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在其传世之作《人鼠之间》中,即讲述了一个梦被惊醒的“悲剧”故事。于此之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梦想者的尊重,对命运的无奈, 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的批判 。 小说讲述了 两个相依为命的流浪农业工人的命运 ——莱尼和乔治。他们没有亲人,来到异乡农场谋生。 他们梦想着通过勤劳工作,攒钱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养几只兔子,过着不用看人脸色的生活 。然而, 命运似乎在和它们开个一个玩笑。在梦想似乎唾手可得的时候,莱尼意外犯错而受惩罚。乔治不得不面对现实,站在遥不可及的梦想的阴影里,孤立无助。 作家屠格涅夫说:“生活中没有梦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事实上,有梦想而实现不了的人,则更为可怜,因为梦想的破灭必然带来内心的挣扎。而这种挣扎之后的沉寂和孤独,正是《人鼠之间》最为动人之处。事实上, 小说中的多数农民,不管老清洁工还是残疾的马厩管理员,起初 并不可怜, 都曾怀揣梦想 。正如书中所说:“每个人都想要一块地,不用太大,只要是属于他自己就行。”梦虽卑微,但闪烁着动人的微光。然而,这些梦想无一不是破碎了。 他们卖力气挣钱,然后在酒精和妓院中消磨意志,生活在无望生活的深渊中 。所以,当莱尼和乔治带着“买一块地,养几只兔子”想法来到农场,对于心如死灰的众农民而言无异于是“疯子”,是“异类”。 小说最成功之处,塑造了莱尼和乔治这一对组合。 莱尼身强力壮,智力低下;乔治身材矮小,谨小慎微。从某种程度来讲,莱尼和乔治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是关于梦想与现实的隐喻 ,正如书中所说“咱们不一样!因为我有你来照顾我,你有我来照顾你”。莱尼简单、纯真,与社会格格不入,为“聪明人”所轻视,正如人的梦想。而乔治个子虽小,但阅历丰富,处事老到,本可以挣钱喝酒招妓,但因为莱尼,他的生活充满了意义,人格光辉闪耀。然而,在每个人都想有一块地,每个人的梦想都破灭的时代,现实还是碾碎了梦想,孤独成为时代农民的必然。正如爱看书的马厩管理员卡克鲁斯哲言般说到:“我见过太多脑袋里装着一片地的人。从来没人真正得到过。” 《人鼠之间》书名引自彭斯的诗句:“人也罢,鼠也罢,最如意的安排也难免意外/只剩下痛苦和悲伤/代替了快乐的希望。” 据说,在1937年,斯坦贝克曾跟随一群来自俄克拉亥马州的农民流浪到西部加州,路上所见所闻使他大为震动,并促使他写下这样一个饱含深情与无奈的故事。 要知道,上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土地兼并成风并以机械化耕种,大批农民因此拖儿带女、离乡流浪,去能靠力气吃饱饭的西部谋生。此时,正值美国文学“迷惘的一代”的勃兴,虽说斯坦贝克未和海明威等人一样参加过欧洲一战,但写于经济危机的阴影下的《人鼠之间》, 同样表现出的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让我们可以闻出“虚无”的时代主题 。 《人鼠之间》中乔治的梦终究还是被惊醒了,幻灭了。不难想象,曾寄望于莱尼和乔治梦想实现的农业工人,将再次遭受心灵的打击。 然而,梦醒之后怎么办?斯坦贝克敏锐地观察到美国大地上的悲剧,然后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读者。是“喝一杯”麻痹自己,还是继续寻找心中那“一块地”? 大概这就是《人鼠之间》几十年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吧!我:这位作家有点多数人的作家的味道。他讲述的是两个人的故事,结局还挺震撼。我还是很同意作家屠格涅夫说:“生活中没有梦想的人,是可怜的人,这句话。当然作者提出的问题梦醒之后怎么办?是“喝一杯”麻痹自己,还是继续寻找心中那“一块地”?这个每个人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会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选择醒了就醒了,继续生活。有的人选择继续有点梦想的生活。当然更多的人还是会有时候就是生活,有时候还会有梦想地生活。实现着梦想,或者改变着梦想,或者有时候让梦想有,有时候让梦想无。乔治在莱尼身上,他汲取了朝着那个方向前行的勇气和动力,他们像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一样,看到莱尼像灵魂已经死去并且干涸了很久,眼睛都早已干枯,蜂拥着向着他们从没见识过的鲜活正直有理想的真正的人扑过来。但总体上,这部作品还以小见大,从小的场景和人入手,反映了当时的美国社会的问题。当然,最可怕的还是美国自由持枪的问题,用枪结束别人的生命。可怕。充满了不安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