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圣诞节过得有声有色,中国人将圣诞节经过改造,融入了国人特有的过节方式。
1、圣诞节日渐成为中国年轻人增加与朋友、同事感情的纽带,而这与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尽相同。以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里,年轻人回归家庭,“家庭团圆”是主题。
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慢慢在舶来品的“洋节”上找到巩固友情的机会。在中国,追捧圣诞节的大多是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80后”、“90后”年轻人。这批年轻人大多有背井离乡求学的经历,而后又多在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如何在新的环境中结交朋友并延续友情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问题。
面对新环境中刚刚结交的朋友、同事,这批年轻人需要有机会加深自己结交的友谊。而商家炒作的圣诞节等“洋节”满足了年轻人的这种需求。浓厚商业气氛的表面下是年轻人对友谊和交往的渴求。
2、在中华传统社会里,生活像是由各种义务和责任组成,竞争压力不断侵蚀人们的心情,年轻人的潜意识中普遍存在对放松的渴望。社会对这种渴望的关注不足,往往缺少集体性、机制性呼应。
年轻人钟情圣诞节,是这种潜意识的释放。这么多中国年轻人以聚餐、喝酒、K歌、开车兜风的方式“过”圣诞节,使得这个节日迅速“中国化”了。那些年轻人大多只去教堂参观过,连怎么划十字祈祷都不熟悉,他们甚至对耶稣的了解也很少。他们要的就是快乐和浪漫,圣诞节满足了他们。
3、欧美文化借着西方实力的整体强势而影响了东方,中国也在其中,这是很难避免的。但中国文化并没有一些人担心的那么脆弱,中国在接受西方影响的同时,也在消化它们,中国不太可能变成“亚西方”。
我们一方面或许要坦然看待圣诞节在中国内地逐渐流行,相信它对中国社会的“改造力”非常有限。同时中国主流社会应当反思中华文化过于严肃、紧张的问题,对全球化时代年轻人的一些需求予以承认和正面回应,加强文化内部的互动和创新。
4、中国年轻人实际在把圣诞节拿来“为我所用”。这些年轻人很需要放松身心、营造浪漫的机会和理由,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成了合适的坯子。
它们在中国既是节又不是节,年轻人自己把它们当成节过,但用不着尽看望老人、与大家庭团聚的义务。它们是纯玩节,可以在情侣间专享,或者任性地挑选朋友相聚。
5、圣诞节,每个人都有狂欢的理由。如今,圣诞节的浪漫似乎并不亚于情人节。在全城同欢的圣诞之夜,若要让动情时刻更加甜蜜,抓住最煽情的浪漫无疑是最动人的圣诞表情。
有人喜欢热闹的人群,去一个“人多声量大”的地方,是年轻人们找到狂欢共鸣的首要任务。有人喜欢二人世界,大捧玫瑰、烛光晚餐“一条龙”。
节日装饰
圣诞节装饰包括:圣诞袜,最早以前是一对红色的大袜子,大小不拘。因为圣诞袜是要用来装礼物的,所以是小朋友最喜欢的东西,晚上他们会将自己的袜子挂在床边,等待第二天早上收礼;
圣诞帽,是一顶红色帽子,据说晚上戴上睡觉除了睡得安稳和有点暖外,第二天还会发现在帽子里多了点心爱的人送的礼物;
圣诞树,通常人们在圣诞前后把一棵常绿植物(如松树)弄进屋里或者放在户外,用圣诞灯和彩色的装饰物装饰,并把一个天使或星星置于树顶,圣诞树起源于德国;
圣诞节环,西方国家圣诞节期间挂在家门口用的装饰品,通常用绿色的枝叶或藤条(松毛、松针等)和银色的金属及金色的铃铛配以红色的缎带组成主色调,以绿、白、黄、红四色代表欢乐喜庆,上面还写有MERRY CHRISTMAS或简写为X'mas的字样,圣诞节环最早出现在芬兰。